《红楼梦》书中宝钗叫王熙凤为凤丫头,为何如此称呼?

因其平辈且是其表妹、似有不敬!请解?

因为薛宝钗的年龄可能比王熙凤要大,或者两人同龄。

贯穿《红楼梦》全书,薛宝钗不管是玩笑还是严肃,不管说话对象是众姐妹、是丫鬟平儿还是长辈贾母、王夫人以及当着凤姐本人的面儿都叫她“凤丫头”,这是非常不合情理,没有礼数的表现。

也与薛宝钗一贯树立的知书达理,奉承讨好贾府长辈们的人设是严重矛盾的。

比如她对众姐妹说:“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对贾母说“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对平儿说:“你是个明白人,素日凤丫头何等待你”,对邢岫烟说:“凤丫头如今也这样没心没计了”……

古人十分重视长幼有序,遵循礼法。宝钗作为一个姨表妹,又是举家寄居依附贾府的身份,加上皇商之家,并不高贵的社会地位,她在《红楼梦》不同版本中,全书称呼王熙凤为“凤丫头”,完全不分时间、地点、场合,这是特别诡异的一个事情。

按照正常的礼仪,她称呼王熙凤为“凤姐姐”才是正确的称谓。

《红楼梦》因为创作周期长,增删修改幅度大,早期手抄等原因形成了许多不同的二版本,其中人物的年龄更是有很多矛盾和争议。比如仅是黛玉进贾府的时间就有六岁、九岁、十三岁三种主流观点。

随便换一个参照人物,所有人的年龄立刻混乱,但是这也正是《红楼梦》的有趣之处,就像逻辑推理题目一样,真真假假,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真相。

今天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宝钗的年龄比王熙凤大”究竟有多少可能。

作者多次暗示王熙凤年龄小,两处铁证明确写凤姐是薛蟠的表妹

要论证宝钗的年龄大,首先要论证王熙凤的年龄小。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因为身份是管家媳妇,又生了女儿,性格成熟强势,行事泼辣狠毒。所以很多读者认为王熙凤年龄很大了,其实仅从文本来看,好多细节都在暗示,王熙凤的年龄比想象中小多了。

在《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跟贾雨村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就提到了王熙凤,说:

若问那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亲上作亲,娶的就是政老爹夫人王氏之内侄女,今已娶了二年。

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贾琏已经二十多岁了,王熙凤已经嫁给他二年,注意不是两年。两年可能是个约数,不一定是2年,但是作者专门写了二年,应该就是确定的2年整,至少不会超过3年。

到了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也提到凤姐的年龄:

刘姥姥因说:“这凤姑娘今年大还不过二十岁罢了,就这等有本事,当这样的家,可是难得的。”

周瑞家的默认了刘姥姥对凤姐年龄的说法,并且特别强调:“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

从第一回到第六回,中间大约是过了约有四五年时间,正是黛玉进贾府之后和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起长大的一段时间。

假设凤姐十五岁成年之后就嫁给贾琏,这时候最多也就二十岁。

但是到了第四十九回,作者好像又把这件事给忘了,又把凤姐的年龄降低了,甚至降到了和宝玉、迎春、黛玉等同龄的阶段:

李纨为首,余者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宝琴、邢岫烟,再添上凤姐儿和宝玉,一共十三个。叙起年庚,除李纨年纪最长,他十二个人皆不过十五六七岁……

这里应该是不可能也不合理的,因为此时凤姐的孩子大姐儿都好几岁了,凤姐不可能还是十五六七岁岁年纪。

但是作者为什么非要把凤姐和这些少男少女混在一起这么写呢?或许是在暗示读者,凤姐的年龄和这些人中的某个人是同龄人。

迎春的年龄一直没有详细写,但是她作为“二姐姐”肯定是比宝玉大的,按照书中写的宝钗和袭人同岁,袭人比宝玉“大两岁”的说法,这个是约数,具体大几岁后面再说。

再加上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迎春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了,至少也比黛玉大好几岁,又因为黛玉比宝玉还小一岁,所以迎春的年龄应该是和宝钗、袭人更接近的。

探春、湘云、宝琴也都比宝玉年龄要小,邢岫烟的年龄也和宝钗相似,因为书中她们俩是不互相称呼姐姐妹妹的,都是“以姊妹相呼”,其实就是直接你怎样,我怎样的说话。

宝钗和迎春、邢岫烟年纪相仿,甚至比她俩都年长的证明就是她完全是居高临下的点评两个人,她认为:“岫烟为人雅重,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一点儿也不像一个妹妹对姐姐们的评价。

至于李纹、李绮既然都还没出嫁,应该年龄也不大,她俩不重要就不多说了。

继续说回王熙凤的年龄,上面说到作者故意把王熙凤这个已婚已育的女人放在一群少男少女中间,似乎是在暗示王熙凤的实际年龄小,也有可能是在暗示这些少女中有人的年龄其实比较大了。

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薛宝钗、贾迎春、邢岫烟,邢岫烟虽然称呼迎春为“二姐姐”,但只是个尊称而已,不代表她比迎春年纪小,她称呼探春也是“三姐姐”,这才是她卑微寄居在贾府的礼数。

但是这个道理,整天用礼教来约束自己,教育他人的薛宝钗好像不懂,她一直在人前人后称呼王熙凤为“凤丫头”,哪怕是在贾母、王夫人面前,也当着王熙凤的面儿,这实在是太诡异了。

但是如果宝钗和王熙凤是同龄人,或者年纪比王熙凤还大一点,那么就完全可以解释的通。古人重视长幼有序胜过嫡庶尊卑上下,身份地位都是次要的,只要是有亲戚情分在,宝钗年龄摆在那里,她完全可以随便称呼王熙凤为“凤丫头”,谁也不会觉得哪里不对。

关于王熙凤年龄小,还有两个铁证,那就是呆霸王薛蟠的年龄。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凤姐给宝玉圆谎,提到薛蟠,说:“上日薛大哥亲自和我来寻珍珠”。如果这里还可以理解为凤姐对薛蟠客气的称呼,那么到了后来第六十六回,薛蟠听说贾琏纳妾,很开心的说:“早该如此,这都是舍表妹之过。”就是实锤了凤姐的确比薛蟠年纪小。

薛蟠说的“舍表妹”不是指别人,正是指他大舅舅家的二表妹——王熙凤。至于为什么不是大表妹,是因为宝玉曾称呼王熙凤为“二姐姐”,这说明王熙凤家里不但有个哥哥王仁,应该还有个亲姐姐。

宝钗到底比薛蟠小几岁?从薛蟠的年龄展开推论结果惊人

这里很多读者就要反对了,《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明明写了宝钗过十五岁及笄的生日,人家来京城是为了选秀的,如果她比王熙凤年龄还大,这怎么可能呢?

之前我以宝玉、黛玉的年龄坐参照推理过,宝钗进贾府的时候应该是十四岁,比较合理。但是换一个参照物这个结论就会被轻易推翻。

整个清朝选秀女,年龄下线时11岁,上限时20岁,一般是13-17岁,如果宝钗当时真的时十四岁,那么的确时符合选秀标准的。但是如果她是17岁,不但也可以符合这个标准,而且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她那么想进宫,后来却没下文了。

可能就是薛蟠的人命案子耽误了她当年进宫的机会,第二年再去选就因为超龄刷下来了。

这话要先从袭人说起,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大家抽花签的时候,作者专门写道“香菱,晴雯,宝钗三人”和袭人同庚,也就是同岁。

结合第六回宝玉和袭人“偷试云雨情”时提到袭人比宝玉“大两岁”,以及第十九回提到的宝玉在袭人家看到的穿红的姑娘时袭人的“两姨妹子”如今十七岁,各样的嫁妆都齐备了,明年就出嫁。”可以得出当时袭人最少也十七岁了。

注意,这一处证据非常有力,因为现存的各种版本的脂本《红楼梦》中都是这么写的,其他人的年龄都有各种出入,但是袭人的年龄始终没有改变过。

袭人已经十七岁,宝钗至少也已经十七岁了。那么问题又来了,她既然在十九回已经十七岁,为什么到了第二十一回居然还要过十五岁及笄生日呢?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第二十一回中所谓宝钗十五岁的及笄生日,本身就是个谎言和骗局。因为这一部分中还有另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那就是作者特别补充了一句话: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

宝钗和薛姨妈、薛蟠母子三人从第四回进贾府一来,已经经过了修建大观园、元春省亲、林如海、秦可卿、贾瑞、秦钟等人生病死亡,种种事情,但凡有点判断力的读者都可以发现,这绝对不可能是宝钗自来贾府之后的才过第一个生辰。

那么这么明显的前后矛盾,我们大可先不用管它。再来换一个人物,把呆霸王薛大爷拿过来研究一下:

薛蟠的年龄在各个版本中出入很大,以出场年龄来看,甲戌本说他“今年方十有五岁”,蒙府本说他“年方一十七岁”,其它版本都没有具体年龄,多有写他“五岁上就性情奢侈”,有的版本干脆连这个“五岁”都没有。

因为早期《红楼梦》都是手抄本,如何增删修改,何人修改都是未知数,所以这个真的不好评价。但是可以根据薛姨妈、香菱的年龄来推算。

第四回介绍薛姨妈“与荣国府贾政的夫人王氏,是一母所生的姊妹,今年方四十上下年纪”,如果薛蟠十七岁,薛姨妈四十岁,那么就是二十三岁生了薛蟠,其实这在古代都有点晚,但也比较正常。

十七岁的薛蟠是个纨绔少年,为了争抢十二三岁的香菱打死了十八九岁的冯渊,剧情设定基本合理。

书中介绍宝钗“比薛蟠小两岁”,这个两岁依然是约数,有可能是大三四岁,也有可能是大一岁多,不到两岁。

宝钗不管怎么算,这时候差不多也应该是十四五岁年纪。这样才可以符合“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且薛蟠幼年丧父被寡母溺爱坏了的设定。

如果宝钗年纪比薛蟠小太多,那么薛姨父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在活着的时候教育她读书认字,还觉得她比薛蟠强多了。而且宝钗年龄太小,也不能符合选秀的标准。

这样算下来,宝钗和王熙凤同龄,甚至比王熙凤年长的可能性很大。假设宝钗必须薛蟠小一岁半,也完全可以说是“小两岁”,也就是十五岁多一点

这个时候王熙凤多大呢?按照冷子兴的说法,她已经嫁给贾琏二年了,那么问题就又来了,王熙凤多大的时候结婚的呢?

上面我们假设的是王熙凤十五岁,及笄之后结婚的,但是完全也有可能更小。因为古代女子结婚年龄平均是十三四岁,甚至有十一岁或者更小。

比如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十岁,对十岁就进宫做了妃子,那时候陈后主才十六岁。清朝的时候,官府规定,男子16岁,女子14岁,就可以自行婚嫁,康熙的皇后赫舍里大婚的时候就是13岁。

如果王熙凤十三四岁嫁给贾琏,加上冷自兴所说的“二年”,其实也不过才十五六岁,完全有可能和薛宝钗同龄,甚至比宝钗年龄还小几个月或者几天。

就算王熙凤比宝钗大上七八个月,两人同岁的话,宝钗也完全可以称呼这个表姐为“凤丫头”,既不违反礼数,又可以表示关系亲近。

以上是按照薛蟠的年龄作为推论导出的结果,这样算起来,薛蟠进贾府的时候也才十七八岁,宝钗和凤姐都是十五六岁,宝玉是十二岁左右,黛玉十一岁左右。

但是过了没多久,凤姐的女儿大姐儿就出场了,看样子大约周岁左右的样子,也就是说凤姐十四五岁就生孩子了,虽然看上去不可思议,但是古代这也不稀奇。

康熙皇帝的母亲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是1640年12月31日的生日,康熙皇帝是1654年5月4日的生日,也就是说孝康章皇后生育康熙皇帝的时候才不过14周岁。

这样看上去勉强算是可以自圆其说了,您以为这样就算完了吗?并不是!

因为薛蟠的年龄还有问题,他可能并不止十七岁那么小。因为如果按照袭人和宝钗在第十九回已经十七八岁来算,宝钗就要比宝玉大五岁左右,王熙凤十七八岁的年龄,女儿一两岁也更加合理。

那么薛蟠此时,应该已经二十多岁了,他所交往的好朋友赖尚荣三十岁,结义兄弟柳湘莲也和他年龄不差上下,两人互相以兄弟称呼,大约是二十五至三十之间,正好也是破落世家子弟晚婚的年龄。

这样算起来,等到八十回结束,宝钗至少也要二十三四岁了,正好可以与《红楼梦》中另一个大龄少女傅秋芳的人设年纪完美契合,印证了傅秋芳就是薛宝钗的影子的说法

傅秋芳年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争奈那些豪门贵族又嫌他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那傅试与贾家亲密,也自有一段心事。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其实多读两遍《红楼梦》就会发现里面其实有好几套年龄系统,很多人物不仅忽大忽小,而且还有好几个生日,其中真真假假,各人有个人的判断就好,不要太较真了,否则会很烦恼。

南山橘暖/文

《红楼梦》书中宝钗叫王熙凤为凤丫头,为何如此称呼?

宝钗这个人是典型的正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她的能力强,知识面广,还有才华,又对家里的买卖也插手管理,懂得的事物非常多。琴棋书画样样通。因为金累丝凤探春断案,她与迎春下棋。对与黛玉讲过书,谈过读书之理,因为黛玉席上酒令讲过禁书之语。惜春要画画,又懂画,又懂画具,开出的画具单专业卖画具的也必佩服。又懂戏曲,与宝玉讲解寄生草词语之妙。又通人情,金钏死,解王夫人燃眉之急,王夫人求取两件衣物答应了。又能理家,帮助探春管园子出主意。懂生意,王夫人要参,知外面卖的人参有芦枝泡掺假。懂当票,家有当铺买卖。懂交友,薛蟠送她的东西拿出送贾府之人,贾环也送。懂针线,能帮袭人绣肚兜,自己平时也绣。总之一句话,红楼梦中宝钗懂得最多,连探春也说你这样一个通人。

如此全能型之人一般人是不大放在眼里的,即使眼中有人,心中未必有人。她能与众多人周旋,游刃有余,交际手腕也不一般。在全能的通人宝钗心里,别人不值让她平等对待。她哥哥她也挖苦教训过,还有她妈有不对之处例如柳湘莲打薛蟠,她提醒她妈不能这样做。她哥对待香菱不好,她妈气得要卖,她说我们家只有买人的,哪有卖人的。她哥挨打想外出,她妈不同意,也是她说服她妈。她有时成为一个长者虽年轻但智慧不低。王熙凤在她心里有许多不及她之处。王熙凤对黛玉比对她好一些,支持宝黛之恋。

她的心智成熟超越年龄上的不成熟,及以上因由是她叫王熙凤为凤丫头的。还有她叫别人多以别名论,叫黛玉颦儿。与长辈谈话,长辈提王熙凤也为凤丫头,听得熟。种种心理导致她对王熙凤的另称。

《红楼梦》书中宝钗叫王熙凤为凤丫头,为何如此称呼?

凤姐应该怎么称呼薛姨妈?应该叫姑妈对不对?可是我作笔记时记了六条(不是全部)竟有三条叫姨妈,难道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还出现这种低级的笔误吗?如果不是又如何解释呢?

答案就是黛玉的一句话,“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什么意思呢?这是说《红楼梦》的用笔是幻笔与史笔交替使用的。史湘云原型姓李,为什么设置她姓史呢?这是因为书中对她的描述主要用史笔。书中写到的一些较大的事件如秦可卿葬礼、元春省亲、清虚观打谯、送宫花,特别是放风筝时史湘云就在现场,为什么她都没有参加呢?因为这些事件都是假语或幻笔,其作用是为隐寓真事服务的。当我们遇到幻笔时,反面就是真事;当我们遇到史笔时,反面则是假语。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

甄宝玉和贾宝玉、李雏鸾和凤姐、张金哥和妙玉都是同一个原型,前者为史笔,后者为幻笔。薛宝钗这个形象也是幻笔的,史笔的是谁呢?傅秋芳。书中交代,傅秋芳二十三岁尚待字闺中,说明她结婚时已二十四岁。那么,她结婚时是哪一年呢?宝玉、宝琴、平儿、邢岫烟四人是同一天结婚,宝玉的新娘子就是宝钗,所以,这四人结婚的时间就是宝钗结婚的时间。“三春去后诸芳尽"点明,这个时间是乾隆四年。书中已点明刘姥姥见凤姐时,凤姐二十岁,这一年是雍正十三年,到乾隆四年时凤姐二十四岁,和宝钗同岁,都属猴。书中虽没有正面交代薛蟠的年龄,但交代了他属马,比宝钗大两岁,乾隆四年属马的有十四岁、二十六岁、三十八岁等年龄的人,从而可知只有二十六岁才是薛蟠合理的年龄,根据薛蟠的年龄也可推出宝钗是二十四岁。

凤姐说贾环是小冻猫子,这话一语双关,暗中也是说凤姐是冬天的生日。书中的海棠社、菊花诗实际是为湘云和宝钗过生日后两人的还席,可知宝钗的生日是秋天,也是秋芳这个名字的由来。她和凤姐虽然同岁,但生日比凤姐大,这说明,宝钗叫凤姐凤丫头是史笔,而及笄之年的生的则是幻笔。

只供参考,不足为训。

《红楼梦》书中宝钗叫王熙凤为凤丫头,为何如此称呼?

不赞同笔者的观点,在贾母给钱让凤姐给薛宝钗过生日时,凤姐将地问贾琏,生日怎么办?笔者可以去查原文,还有照这样推理,薛宝钗比宝玉大4到5岁,以贾府的富贵,以过去男尊女卑的社会,贾府能取一个大4/5岁的儿媳妇,笔者不觉得荒唐吗?

《红楼梦》书中宝钗叫王熙凤为凤丫头,为何如此称呼?

薛家住在贾府,自支自用,非主非客,与贾府并无直接血缘关系,身份比较特别,所以薛宝钗和林黛玉不一样,黛玉也是贵族世家,一进贾府就暗中观察贾府的习惯,尽快适应,以免落人笑柄。薛宝钗则保持了自己的爱好和习惯,比如刘姥姥二进贾府,贾母痛批有好东西为什么不摆,太素净不吉利,怕俗气我来教你。但是在五十七回里,因为邢岫烟带了探春给的玉佩,薛宝钗教育邢岫烟,你看我现在何曾有富丽妆扮,七八年前我也是这样来的,不要跟贾府人比,那些没用的东西我还有好几箱。贾母怎么说,她不管,首饰就是放着也不戴。

贾母说都大了,不能再提名叫姓了,湘云即使是大舌头,也只好改叫二哥哥,但是宝钗就叫宝玉宝兄弟。女孩子都不能提婚事,薛姨妈与钗黛提及两人将来的婚事,黛玉都说是薛姨妈是老不正经,可是宝钗就可以与莺儿当着宝玉透出金玉良缘的意思来,至于男女六岁不同席这种规矩,在宝钗眼里根本不存在,不管早晚,是不是午休,想去就去。

但是有一点,宝钗绝不会做出完全无礼的事情。她的行为都在似是而非的边缘行走。贾母叫凤姐凤丫头,是长辈溺爱晚辈,宝钗年纪比凤姐要小,身份也不如凤姐尊贵,而且还在贾府中做客,叫“凤丫头”似乎不太合适,但是如果当做姐妹们之间开玩笑的昵称,也不算无礼。

宝钗为什么一定要喊凤丫头,是不同场合的场合有不同的作用。

一、在贾母面前称“凤丫头”,是迎合贾母喜好,证明自己与凤姐关系亲密

宝玉挨打,提起喝莲蓬汤,凤姐讨了个巧,借势称要请大家都吃了。宝钗便开始恭维贾母:“我来了这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

贾母喜欢凤姐,平时就称凤丫头,她喜欢的孩子都是心灵嘴巧的,一本正经的呆木头不入她的法眼。宝钗戏谑十足称凤姐为凤丫头,是告诉贾母我也很活泼诙谐,既迎合了贾母的喜好,又可以借笑谈掩饰她话里的抬高踩低。

宝钗与凤姐虽是姑表姐妹,但是凤姐与宝钗并没有什么互动,相反更亲近黛玉,这多少让宝钗有点尴尬,当着贾母称凤姐为凤丫头,就是向贾母暗示,她与凤姐面上虽然淡淡的,但是感情极亲密。

二、在平儿面前称“凤丫头”,是表明自己没把平儿当奴才,抬高平儿身份

晴雯说袭人正经连个姑娘都没有混到,可是宝钗就多次称袭人袭姑娘:她看得很清楚,当姨娘是袭人心中的梦想。

平儿是凤姐的臂膀,虽是丫头,在下人面前,比迎春探春这样的主子还有体面,只要她来了,多厉害的下人都害怕。除了对身份比较敏感的探春,在平儿面前称凤姐为你主子,提醒平儿的丫头身份,基本没有谁把她当奴才,李纨甚至说,要把平儿与凤姐倒个个儿。

所以凤姐生日,贾琏偷情,平儿无故被王熙凤打了,宝钗安慰平儿:“素日凤丫头是如何待你的,今儿她不过多吃一口酒,她可不拿你出气?找谁出气?”称凤姐为凤丫头,是淡化两人的地位差异,讲感情,安慰平儿的意思。

三、当着邢岫烟称“凤丫头”,是自家人交心,看不惯凤姐行径

邢岫烟因为没钱周转,天还冷就把小棉袄当了,细心的宝钗立刻就发现了。因为凤姐有放高利贷拖欠丫头月银的行为,所以她误以为又是凤姐没有按时发放月银,导致邢岫烟没有钱花,只得当衣服。凤姐放高利贷,连袭人都瞧不过眼,称没个足厌,很不符合她当家大奶奶的身份。

邢岫烟是薛蝌的未婚妻,是宝钗的堂弟媳,自己一家人,背后说话自然不会有忌讳。

《红楼梦》书中宝钗叫王熙凤为凤丫头,为何如此称呼?

薛宝钗和王熙凤之间的关系实在谈不上融洽。两个人真正直接对话的情况通篇少之又少。这与王熙凤和林黛玉的互动比起来可谓云泥之别。要知道王熙凤和薛宝钗才是姑舅姐妹,与林黛玉和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一般。可二人表现得疏离感,实在让人觉得这二人真正感情平淡如水。而薛宝钗对王熙凤的一个称呼引起很多人的注意,按理作为妹妹,本不该如此,但薛宝钗确实人前人后不断称呼王熙凤凤丫头,究其原因,与薛宝钗故作少年老成的做派有关系。

红楼梦中最愿意叫人小名的是贾母。贾母动辄称呼几个晚辈:凤丫头,破落户,两个玉儿,宝丫头,林丫头,三丫头……贾母如此称呼在于贾母的身份地位。但薛宝钗我如此称呼就很有点效颦的意思。

薛宝钗称呼王熙凤凤丫头,大多是在人后王熙凤不在的时候。这种情况称呼是无可厚非的。《红楼梦》的语言兼容并包,各地的语言风格都有。以东北很多地方来说,家里的兄弟姐妹都有一些外人称呼的外号,就像王熙凤的凤丫头一样,属于长辈和外人叫得,平辈弟妹尤其晚辈绝不会当面称呼。但凡事也有例外,本人不在,其他人聚会或者聊天是称呼比自己年长甚至是长辈的小名大有人在,且时常发生。比方小旦子,狗剩子,拴住子……这些都不是当面作为弟妹或者晚辈称呼的。但人后完全可以这样称呼。大家一听也知道说的是谁。反倒比称呼兄弟姐妹更让人觉得亲切!

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她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薛宝钗这里背后称呼王熙凤凤丫头,明显属于背后说人用昵称的方式,这种称呼并不错,甚至是薛宝钗惯用的与人拉进关系的方式。她不断称呼林黛玉颦儿,也是如此。只是她是姐姐,就当面叫的林黛玉的外号。是以我们经常听到薛宝钗叫林黛玉颦儿。薛宝钗为人一贯老成持重,不善于用肢体或者亲昵的方式表达感情,所以称呼人小名,就成了她与人拉进关系的方式。但也并不都是每次都效果好,有一次,薛宝钗当着王熙凤的面称呼“凤丫头”就有点失礼,效果并不好。

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哪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她还来得呢。她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

这是薛宝钗唯一一次当着王熙凤面称呼王熙凤凤丫头。按理当时在场除了宝玉,薛宝钗年纪最小,不应该如此称呼王熙凤,也显得没大没小。但薛宝钗本意是奉承一下贾母,所以从贾母的角度称呼王熙凤凤丫头。出发点不错,但她忘了贾母是特别注重礼仪尊卑的人,她允许王熙凤放肆是王熙凤与她的交流方式更像朋友,让她体会到年轻的混活力,而且王熙凤闹归闹,从来不会特别唐突上辈都是打趣小辈,尺寸力道拿捏恰到好处。薛宝钗这句玩笑就很有点效颦的意思,而且效果特别不好。

贾母了宝钗的话直接反驳了她。说自己的老了不如王熙凤,年轻才比王熙凤强呢,又拉上王夫人说她木木的不说话,不讨喜,最后突然又夸起薛宝钗的好了。我们说不好贾母这里是不是有怪宝钗说话唐突的意思,但并没有接宝钗的话顺着宝钗说是认真的。薛宝钗想奉承贾母,却当众称呼王熙凤“凤丫头”尤其不好。贾母用王夫人搪塞一下,未尝没有点醒薛宝钗,王熙凤的风格你学不来,做个木木的媳妇也挺好,点出薛宝钗没必要学王熙凤!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