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后40回有必要看吗?

应该看。而且应该认真地、挑剔地、鉴别地看。

按照目前的通行本写法,故事情节的延伸拓展其实是严重偏离了曹雪芹设置的原有轨道路线和原笔原意的。不仅在文笔上有着天然的巨大差距,就是在文本意蕴上也存在明显的悖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后续的文字和原著之间不可弥合的先天差异与不足。

但之所以还要看还要读,不是要汲取多么丰富的文学营养,惊讶于它的结局多么契合。而是要根据文本的疏离和漏洞来批判性检视续书的参差与扭曲。

总是有人喜欢人云亦云的批评续作的文字内容和立意走向,却不明白为什么会写成这样,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文学效果。就是因为不掌握原作和续书之间存在的差异,只是喜欢厮跟着起哄架秧子,无非就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意趣和高明人趋同一致。如果轻易言说前后一体合辙,那会被认为是没有文化底蕴的表现,这对于他们强烈的自尊心打击是破坏式的,不可修复式的,很容易形成支离破碎血肉横飞的凄惨状态,起码也是不可忽视的。

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之所以要阅读后续文字,就是要严加区分和判别前后文字的语言功力和意趣情态,以此来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鉴别能力,不轻易被一篇貌合神离的文字忽悠着失去正确导向。

虽然有很多人对后续之作一直诟病詈骂,但也不妨碍一直有人把续书当成真迹予以奉和敬颂,这也难怪世上之事参差错落千奇百怪。

而认为续作和原著一般无二的人士中间,就有比较著名的文化名彦,比如我们较为敬服的杨绛先生,还有远在台湾的白先勇先生等等。

其实这部书是一部很好的文字鉴赏评价作品。一方面可以直接领悟前后文字的文学表现意境和文字描述差异,还可以以此来判定两种文字风格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文字色彩和文学风骨,是一部绝好的文化教材。自然需要反复阅读,严加甄别。

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有对照,才分高下。图片来自网络

红楼梦后40回有必要看吗?

我平生三憾事,一是没考上大学,二是选择了错的人,三是红楼未竟。

我十一岁那年,开始读红楼,从此红楼一梦,人生如梦。

每个假期,最喜欢做的事便是香茶一盏,红楼一展,随着曹翁,伤春悲秋去了。

在前八十回里,我是黛玉,我是湘云,我是晴雯……可是,后四十回里,我不知道我是谁,谁是我。

想当年,有多少思春少女,为红楼泪流而亡,我想,该是前八十回让她,她,或她,香消玉陨,而决非后四十回。

如果让我用手抄抄写一遍《红楼梦》,前八十回,我可以欣欣然,醺醺然,而后四十回,却只有颓颓然,不肯提笔了。

一代才女张爱玲对前八十回情深意浓,当代美学大师蒋勋对前八十回也是读了千遍也不厌倦,她视后四十回为梦魇,他,视前八十回为文学圣经,美到极致的东西,哪个不爱。

半部红楼,就倾倒了众生;半部红楼,就惊艳了岁月,而半部红楼,也让多少人遗恨,恨不能补全了红楼,而高鄂,却一腔热情补拙了红楼。

人间仅有一个曹翁,世上仅有半部红楼,月圆是种美,月缺是另一种美,而半部红楼,醉了多少人的梦,痛了多少人的心。

是的,半部红楼,足以慰平生,足以慰痴情。

红楼梦后40回有必要看吗?

没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前,后四十回也没发现什么不妥,特别是黛玉之死,凤姐的调包计,都觉得很精彩。读了《石头记》后,眼睛就有点刁了,看不上后四十回了。为什么?我觉得后四十回的作者有另起炉灶之嫌。《红楼梦》是千里伏线,一环套一环。前八十回伏下了几条大伏线,后四十回都掐断了,便没那味了。我这里要说明两点,一是《红楼梦》对十二钗的判词并非人物结局。二是诗歌只有喻意,不是伏线。那么,前八十回有哪几根大的伏线呢?

首先,抄检大观园伏贾府被抄。

其次,晴雯之死伏黛玉之死。

还有,……

红楼梦后40回有必要看吗?

只要知道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原著,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

红楼梦后40回有必要看吗?

后四十回也是曹雪芹写的。抄捡大观园是前八十回,抄捡宁国府是后四十回,这是呼应的。只要仔细看小说,就知道大观园是建在宁国府内。请注意抄的不是贾宝玉家荣国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