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到底支不支持宝玉和黛玉的爱情?
黛玉进荣府就是为了嫁宝玉,宝黛早就已成亲,黛玉还生过小人。黛玉夭亡之后,宝玉出家当和尚,把官给小宝玉袭(捐)了,就连小宝玉也已生了一堆娃。
原文:镇国公诰命生了长男,预备贺礼。(第14回)
原文:净虚道:“可是这几天都没功夫。因胡老爷府里产了公子,太太送了十两银子来这里,叫请几位师傅念三日《血盆经》,忙的没个空儿,就没来请奶奶的安。”甲戌侧批:虚陪一个胡姓,妙!言是胡涂人之所为也。
文中的“太太”,是指荣国府的太太,因家里产了公子,所以,才拿出银子来叫几位师傅念《血盆经》。
镇国公、胡老爷实际就是同一人,即:小宝玉(康帝)。隐写孝庄驾崩前后,康帝的皇十四子允禵出生。作者将1688年孝庄驾崩前后发生的大事一总,透露作品人物以及事件。
贾母到底支不支持宝玉和黛玉的爱情?
贾母对宝黛的爱情态度,分几个阶段。
黛玉初进贾府,贾母安排她跟宝玉一起,跟着自己睡,完全出于对外孙女的疼爱和怜惜。至于说要“撮合宝黛”,年龄太小,是我们想多了。
两人慢慢长大,感情越来越好,爱情的种子悄悄发了芽。贾母是什么人,这点事怎么会看不出来?老太太很快就有了觉察,但这时贾母采取的是顺其自然法,不赞同也不反对,假装不知。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贾母的天平左右摇摆,总体上是稍偏向赞同的。姑舅表亲,青梅竹马,最重要的是两人两小无猜情投意合,又是自己最疼爱的两个孩子,贾母也乐意见到水到渠成锦上添花。
那么为什么这个阶段贾母不出面,直接给两人把亲订了呢?一是因为贾政和王夫人。大家可记得贾赦给迎春定亲时,贾母的态度?
“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想来拦阻亦恐不听,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他是亲父主张……”
这段话说了两个意思:天意前因;亲父主张。
除了贾政和王夫人,贾母也不想在这么重要的终身大事上草率,她想要再观察几年。
这一耽误,到了第三阶段。林家衰败,贾家的颓势也慢慢显现,还有,黛玉的身体越来越差。
和黛玉比起来,贾母第一宝贝的当然是宝玉。黛玉长年病怏怏的身体,越来越不是一个孙媳妇儿的最佳人选。不过和宝玉的个人幸福比起来,贾府的荣旺兴衰,又在之上。如果能有一门姻亲,能让贾府重起,哪怕是只有一点希望,做为一个大家族的掌门人,都会一试。
牺牲宝黛两个小孩子的爱情,如果能让宝玉和贾府“更好”,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所以贾母的态度有了改变,“不赞同”慢慢占了主导。
步步走来,宝黛爱情,失去了最大的靠山。
贾母到底支不支持宝玉和黛玉的爱情?
贾母当然希望心爱的黛玉能成为宝玉的媳妇儿。王熙凤几乎就是贾母肚子里的蛔虫,她曾在和贾琏讨论家务事的时候就说过,关于宝玉和黛玉的婚事花钱的问题,两个一出一进,等于没掏钱,反倒是贾母还会拿出不少体己的钱来,给他们办婚事。根据王熙凤的这个说法,就可以推断,贾母早就把黛玉当做自家的媳妇儿了。
贾母到底支不支持宝玉和黛玉的爱情?
我认为贾母一定是支持宝黛的爱情的。首先我觉得这个要从贾母对于宝玉和黛玉两个人的感情说起,宝玉不用说了从出生贾母就一直视为珍宝,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黛玉自从进贾府以后贾母就把她和宝玉一样的养在身边,比对自己的亲孙女还要好,她把对黛玉母亲的疼爱都转移到了黛玉身上,因此贾母对两个人的感情都是很深的。
对于两个人的未来我相信贾母一定是考虑过的,黛玉和宝玉都是她一手带大的,将来交到谁的手里她其实都是不放心的,两个人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情意,用宝玉的话说就是一张床上睡觉一个碗里吃饭,因此两个人结合她应该是最称心的,从小脾气秉性已经相互适应了,也都是她疼爱的孩子。但是贾母自始至终都没有主动提过两个人的婚事,她迟迟的不说一定有她的难言之隐,她一直在等合适的机会,但是直到她死也没有说出来。其实她对宝黛爱情的支持已经暗中透露的很明显了,王熙凤经常打趣林黛玉说她将来要做她们家的媳妇,王熙凤是何等精明的人,没有影的事她肯定不敢瞎说的,她一定知道这样说了贾母会高兴会觉得多了一个支持者,因此她总是有意无意的以开玩笑的方式说出来。在贾府这种复杂的大家庭里,上面有什么风吹草动下面的人一定会见风使舵的,兴儿就曾经对尤二姐说过宝玉的婚事:“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可见贾母支持两个人的婚事已是贾府上下人人皆知的事了。
贾母支持宝黛,但王夫人中意的人就不是林黛玉了,从元妃省亲赐的东西来看她们应该是支持宝钗和宝玉的,元妃赏的东西只有宝钗和宝玉的一样,这其实是一种信号的透露,元妃是王夫人的女儿,她的意思一定和她母亲相关,她们一定在这件事情上通过气才敢这样的表露,她们不敢忽略贾母这个大当家的,因此也只能隐隐约约的,贾母不提宝黛的婚事也一定是对王夫人和元妃有所顾忌,她孤军奋战,为这个孤苦无依的外孙女操碎了心,她曾经在宝玉和黛玉吵架后满面泪痕的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可见她心里对于他俩的事有诸多的无奈,无处诉说也没人理解。因此贾母虽一直没提出两个人的婚事来,但她心里一直是宝黛爱情的支持者。
贾母到底支不支持宝玉和黛玉的爱情?
贾母其实并不支持宝黛之间的婚事。《红楼梦》中第29回,张道士欲为宝玉说媒,贾母说宝玉并不适合太早成亲而婉拒。但还是让张道士为宝玉打听着。在看见薛宝琴的时候,也曾起过为宝玉说亲的念头。
贾母到底支不支持宝玉和黛玉的爱情?
大家千万不要被通行本里面的情节误导了,贾母从来都是木石前盟最强大的支持者,是不可能搞什么掉包计的。
证据太多了,第一个,从紫鹃的角度看。
《红楼梦》第57回,紫鹃(与黛玉情同姐妹的丫鬟)对林黛玉说了一番肺腑之言:“……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称心如意呢……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
黛玉听后伤感,直泣了一夜。
为什么黛玉这么伤感?
因为贾府之大,真的只剩下贾母能依靠啦!“风刀霜剑严相逼”不是说着玩玩的,王夫人就是看晴雯长得像黛玉,所以对她极其厌恶,怕她“勾引”宝玉,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趁机把晴雯赶了出去。
因为“某些人”想让“金玉姻缘”成,所以你可想而知林黛玉的处境。辛苦有贾母护着,否则真是不堪想象。
还有一个最直接的例子。
“不是冤家不聚头”——贾母对“金玉良缘”的回击、对宝黛爱情的支持。
这是《红楼梦》第29回的内容。贾母便借着张道士为宝玉提亲,道出自己为宝玉择偶的条件。
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有趣的是,一边是“金玉良缘”的满城风雨。一边却要为宝玉的妻子还“尚无人选”而“打听着”,你仔细品味品味。
借着29回中“二玉”的吵架,贾母说了一番让他俩都细嚼滋味,好似参禅的话来。
那贾母见他两个都生了气,只说趁今儿那边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
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自己抱怨着也哭了。
“小冤家”俗指感情极深而又时常吵架的小夫妻,贾母以此称呼二人,其心里对二人关系的认同度可见一斑。
贾母“自己抱怨着也哭了”,这正是说明贾母心中着急,她是衷心希望两人能成眷属。
除了贾母,黛玉真是无所依靠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