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黛玉同改《芙蓉女儿诔》,有何玄机?
《芙蓉女儿诔》是我国古典巅峰之作品小说【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嬗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贾宝玉在祭奠自己最心爱的丫鬟晴雯时而写的长篇祭文。
《芙蓉女儿诔》是贾宝玉一人挥泪而作,林黛玉没有参予写作。
宝玉撰写的这篇《芙蓉女儿诔》祭文,以自己心中炽热的对晴雯的感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生动又富有形象的比喻,赞扬歌颂了大观园中最颇具敢于反抗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的丫鬟——晴雯。
这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的女奴仆的惨死,是作者曹雪芹对整个封建社会的贵族阶级的有力抨击和控诉,同时,也是对那些封建卫道士的辛辣揭露和鞭笞。《芙蓉女儿诔》祭文中将这个以当时统治天下的乾隆之流比喻为恶鸟、毒虫、臭草,从中表达出了曹雪芹对这个封建社会强烈的憎恶心情。
这篇祭文还表现了贾宝玉蔑视封建社会的尊卑的民主主义思想和对脱离封建道德规范的渴求。从这篇祭文中可以看出,贾宝玉这个具有叛逆反抗思想的萌芽也在进一步的发展与前进。
这篇祭文中还运用了《楚辞》中的许多揭露古代封建社会里的昏君、奸臣的词语,引用了贾谊、嵇康等在政治斗争中惨遭祸害的典故。
《芙蓉女儿诔》祭文,在思想上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当时昏暗、腐败、吃人的社会政治的愤慨,表明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倾向。
作者:一片红与红楼梦,欢迎关注我,专业为你解读、写作《红楼梦》中的人与事。
宝玉黛玉同改《芙蓉女儿诔》,有何玄机?
《芙蓉女儿诔》名为祭奠晴雯,实为诔文祭奠林黛玉,进而祭奠所有红楼女儿。
我们以前曾详细解读过关于《芙蓉女儿诔》。这次再简单说说。
一,宝玉《芙蓉女儿诔》初心祭奠晴雯。
晴雯被撵出惨死,贾宝玉是特别伤心的。怡红院贾宝玉最亲近的两个丫头只有袭人和晴雯,袭人像贴身保姆,亲敬可爱。晴雯像知己,红袖添香。晴雯惨死,贾宝玉听信了小丫头胡说认为晴雯做了芙蓉花神,转悲为喜,作《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
二,宝玉和黛玉修改后,变成了祭奠林黛玉。
贾宝玉祭奠晴雯,不想被林黛玉听到,大家赞赏,指出全篇都特别好,唯独“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黛玉认为俗烂了些,建议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不想宝玉最后又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一改整首诔文就彻底变成由祭奠晴雯转为暗示祭奠林黛玉,林黛玉当时就感觉到了,悚然一惊,告诉贾宝玉不要改了,已经可以了。原本这只是一首祭奠死者的诔文,结果改来改去,成了祭奠情人的诔文。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情感,难免多想。不想还是一语成谶。
三,《芙蓉女儿诔》实为祭奠红楼女儿们。
我个人认为《芙蓉女儿诔》是《枉凝眉》的一个补充。本人觉得《枉凝眉》并不可能乱入了贾宝玉写个男性在《金陵十二钗》曲子中,认为《终身误》既然说了钗黛合一,《枉凝眉》应该是另外六个贾宝玉心仪的女子。比方史湘云,妙玉,金钏儿,香菱,袭人,晴雯。这样《芙蓉女儿诔》就等于贾宝玉祭奠了所有和他有关的女儿们。为他们的薄命一声叹息。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一个“我本”,一个“卿何”,明说林黛玉,实为所有薄命女儿。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欢迎关注,欢迎吐槽。
宝玉黛玉同改《芙蓉女儿诔》,有何玄机?
宝玉做《芙蓉女儿诔》,是因为晴雯死的悲愤,与晴雯相处多年,早有主仆之情。而晴雯又是一个美而活泼,有个性的女子,在怡红院五年八个月晴雯早已就得宝玉好感与深情。认为她冰清玉洁。精神高洁胜日星,美貌超花月。被悍妇而害,忿恨犹在。
以诔文写晴雯,对她的赞赏与共同生活的怀念。斯人已去空留恨。对晴雯死难以遣怀之心。希望她灵魂入天堂,有人世没有的幸福。以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
自己一往情深,女儿薄命无缘。而林黛玉听见,认为上一句应改为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认为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格槅,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这一句是点明晴雯之死,是死于霞影纱,即瞎影杀,捕风捉影的馋言害死。
经黛玉提醒,宝玉改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黛玉认为不对。宝玉又改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黛玉提示他晴雯之死因,他弄成写的他与黛玉命运结局一样。黛玉有先机之感。内心胡疑。与黛玉无缘,黛玉死于黄土垄。死于田中。这种死法,土葬死,花落水也怕染。用香袋装土中埋葬。而葬黛玉的人是谁呢?是宝玉吗,黛玉曾送给她香囊。红楼女儿,跳井的金钏,撞墙的司棋,病死的晴雯,淹死的史湘云,冻死的宝钗,上吊死的林黛玉也又有一种死法。万艳同悲之剧。
宝玉黛玉同改《芙蓉女儿诔》,有何玄机?
关于芙蓉女儿诔,脂批有云:实诔黛玉也。若睛雯死宝玉做诔而黛魂归宝玉无诔则宝玉太薄待黛玉,若都有诔,则文章太啰嗦,本来芙蓉诔已写至极点,黛玉也属芙蓉花,难道再写一《仙草诔》不成。我想曹雪芹早已写出来诔黛玉的,奈后来文章迷失,只有此诔已深铭于心,弃之可惜。遂将之移至晴雯处,但题目未改,仍用《芙蓉女儿诔》。
贾宝玉读完芙蓉女儿诔之后,黛玉也来了,而且宝玉说了将句子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茜纱窗本是黛玉潇湘馆的窗子,此处宝玉虽然无心说出,其实恐怕是作者暗伏黛玉之死。
这个时候的贾宝玉还不明白,自己对于大观园女儿的珍爱与怜惜,他自己也会出现一种“爱博而心劳”的结果。
为何呢?
贾宝玉需要成长,曹公用
金钏儿坠井;
晴雯冤死;
……
黛玉泪尽
等等。
这一系列在宝玉眼中集天下灵秀之气的女子们,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悲痛的人生经历,让宝玉的思想终究由一个“爱博”转变为“弱水三千,取一瓢足矣”。
从一个贵族公子到一个看破红尘,终于选择出家的和尚。
许是宝黛同时参与写就《芙蓉女儿诔》,晴为黛影,实则就是贾宝玉在祭拜林妹妹呢!
看了许多的相关译文,却终究不想理会字词、用典等上面的精雕细琢,但每每一想到这篇诔文,就会想到黛玉的死亡,何不一大悲痛哉!
宝玉黛玉同改《芙蓉女儿诔》,有何玄机?
此时晴雯已死,宝玉为了祭奠她就写了这篇祭文,原本是讲晴雯的,不料黛玉听了,却陷入其中。因为晴雯只是一个丫鬟,平日里和宝玉,黛玉相处很好,且她还未宝玉送过帕子给黛玉,实际上成了两个人之间的信使,宝玉和黛玉对此很感激。黛玉听了祭文后,觉得宝玉用词不当,但当宝玉修改后,黛玉一听,倒觉得这篇祭文似乎是说给自己的,什么公子多情,女儿薄命,于是开始伤神起来,不言语。实际上,宝玉和黛玉同改这篇祭文就在暗示着而人将来的结局,是曹雪芹特意安排二人自己的命运。
宝玉黛玉同改《芙蓉女儿诔》,有何玄机?
谢谢邀请!三生石旁绛朱花,男有情来,女有意,共赴凡间去游历。故事精彩,荡气回肠。只可惜最后只是黄粱一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