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蜀作战,大将张郃究竟死在谁的手上?

张郃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追击诸葛亮撤退的军队,在木门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张郃右膝中箭身亡。在史书《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的: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谥曰壮侯。

从历史记载来看,张郃只是作战阵亡而已。作战总会死人,张郃的死亡无可厚非。但是,从史书的另一方面的记载,张郃的死却透出一丝诡异。那就是,张郃的死并没有那么简单,他本是不该死的。史书记载: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张郃并不想追击诸葛亮,是司马懿硬逼着他去追击的。张郃不得已,才去追击。结果张郃中了蜀军的埋伏,被乱箭射中而死。在这里,司马懿为什么要逼张郃去追击诸葛亮呢?而张郃是为什么中伏的呢?

我们可以从诸葛亮的用兵看到,诸葛亮用兵十分谨慎。他在几次北伐中,没有吃过大亏。尤其是在撤退的时候,他发挥了蜀军的专长,步步为营,没有给敌人留下可乘之机。除了这次伏击追兵杀了张郃,在第二次北伐撤退的时候,他还设伏杀了追击他的曹魏大将王双。

张郃久经战阵,对诸葛亮的这些手段知道得十分明了。在打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在街亭大胜后,也没有乘胜追击诸葛亮。再加上有王双的教训,从他的本意来说,他根本就不会选择追击诸葛亮。

而且,诸葛亮的撤退是在曹魏军队的监视下进行的。张郃用兵谨慎,又知道诸葛亮必有埋伏,又怎么会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而且,这一次诸葛亮的军队更像预先早有准备的斩首行动,直接击杀张郃。张郃作为主将,不会突出在前,怎么可能会被蜀军盯住。这又是一个疑团。

我们可以看历史记载,那就是,诸葛亮的军队“乘高布伏”。要想布设一个埋伏圈,而且是在曹魏军队监视的眼皮底下,并且目标指向主将张郃,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布置,还需要对敌人的将来的行动有准确的判断。这个难度可以说大到了不可能的地步。除非有人和诸葛亮配合才有可能。

那这个人是谁?就只有司马懿了。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到司马懿和张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他与张郃的关系和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一样。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接管关陇军团,在这个军团里,他掌权最大的阻力就是张郃。

张郃是曹魏家的老将,在关陇军队时间长,威信高,最重要的是对曹家忠心耿耿。对于司马懿企图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有所察觉。他对司马懿的行动做了抵制。通过实际的较量,司马懿看清了,只要张郃在,他是无法掌控关陇军团为己所用的。

因此,在诸葛亮撤退的时候,司马懿才会逼张郃出战。至于说诸葛亮是否得到司马懿的示意那就不知道了。不过,在司马懿和诸葛亮眼中,张郃都是必须要死的。所以,张郃如他们所愿而死了。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和司马懿一样,他撤退军队,把魏延丢给了司马懿。可惜魏延不是张郃,他机断而退,没有被司马懿干掉,落得个张郃的下场。

张郃的死讯传来,曹睿也不由得又惊又悲,可是,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从此,关陇军队落入了司马懿的手中。在他的刻意经营下,这支军队后来成为司马氏的支柱。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对蜀作战,大将张郃究竟死在谁的手上?

导读:关于张郃的死《三国志.魏书 卷十七 张郃传》里有这样的记载: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三国志》里关于他的死因记载是死于木门,与诸葛亮交战,飞箭射来,没有躲过去,射中右膝,然后死亡,这点逆风不明白,只不过射中右膝,又没有射到心脏,怎么就薨了呢?或许是当时医疗条件不足,造成感染,或者流箭有毒?其实射到膝盖为什么会死,逆风觉得这才是重点。

《魏略》又有记载: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谥曰壮侯。

这一段记载,说的是张郃把诸葛亮都追得无处安放了,也许诸葛臣相心里是崩溃的,都追这里了,别追了,大哥。张郃也不打算继续追下去,放他归去,来日再说。司马懿不听,都追到这里,一定要诛杀诸葛亮,赶紧趁热打铁,追到他无条件宣布投降。张郃不得已,只好继续追击。蜀军已经回了大本营,早就准备好了,来吧,baby!于是“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综合《三国志》、《魏略》都可以看出来,张郃都是死于追击诸葛亮的途中,在木门中流箭所亡。不同的是《三国志》说他膝盖中箭身亡,逆风觉得这是个迷案,难道是医疗条件不好,伤口感染?或者流箭有毒,但是并没有提出是司马懿叫他追击诸葛亮的。

《魏略》的答案就有出入了,死亡原因一样是追击诸葛亮到木门,被诸葛亮设置埋伏而亡,而且流箭射击很到位,是髀,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髀脏损伤是可以造成死亡的。但是这里又提到了是司马懿战略错误导致的。张郃知道诸葛亮会有戒备,提出“归军勿追”,但是司马懿求胜心切,命令张郃继续追击诸葛亮,张郃执行司马懿的命令,结果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中箭身亡。

张郃曹操南征北战,平马超,灭张鲁,战功赫赫,也是一位牛闪闪的人物。

东汉末年,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官渡之战,高览曾和许褚大战,双方势均力敌。

曹操偷袭乌巢,袁绍命高览、张郃率兵劫曹营,结果兵败被俘,他害怕被降罪,从而投降了曹操,被封为偏将军、东莱侯。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平马超,灭张鲁,战功赫赫,也是一位牛闪闪的人物。

诸葛亮出祁山时,他任司马懿先锋,在他麾下做了一名得力战将,在街亭击败蜀将马谡,诸葛亮不得不街亭斩马谡,留下千古嗟叹。在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都有张郃的身影,也许诸葛亮真的早就想找机会收拾他了,这人也太棘手了,终于在诸葛臣相五出祁山撤退时,被用计策打了埋伏,就此张郃魂断蜀道。

综合史料记载,张郃确实是死于追击诸葛亮的途中,在剑阁被伏兵的流箭所伤,至后来人们猜测他和司马懿不睦而导致身丧蜀道,史料并无明确记载,不好臆测。

 

对蜀作战,大将张郃究竟死在谁的手上?

要想分析张郃到底死在谁的手上,就要看他死后,谁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曹氏军团的大权,一直都握在自己的手中

自曹操统一长江以北后,曹操就将版图分成了六大战区,其中而这六大战区的统帅,都是曹氏家族自己人。

扬州军区,督扬州、淮南、淮北,负责对吴作战第一线,主帅夏侯惇。

雍凉军区,督雍州、凉州,负责对蜀作战第一线,主帅夏侯渊。

荆州军区,督荆州,负责荆州战务,是京畿南部防御第一线,主帅曹仁

蓟辽军区,督幽州、并州,负责北部边防,主帅曹彰

京畿军区,负责京畿洛阳的卫戊工作,主帅曹休

豫州军区,督兖州、豫州,负责扬州军区的援助工作,且是曹操的大本营,主帅曹洪

由此可见,曹操一直很注重对军权的把控。

雍凉军团主帅夏侯渊在汉中之战被黄忠砍了脑袋后,雍凉军团的主帅就被镇西将军曹真取代。曹真是曹操的养子,从小和曹丕一起长大,亲如兄弟。所以,曹真对曹氏家族也是十分忠诚的。

公元231年,曹真去世,而诸葛亮抓住时机,举兵进行第四次北伐。

此时,曹家没有能抗衡诸葛亮的将才,外臣司马懿可以抗衡诸葛亮,但司马懿自曹操时起,一直被曹氏家族以“狼顾之相”而防备,所以司马懿一直在政治上做贡献,从来没有机会掌握军权;而张郃虽然也有抗衡诸葛亮的能力,但张郃声望不如司马懿,所以,曹叡让司马懿为统帅,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诸葛亮。这么做的目的,即可抵御诸葛亮,又有其他几位将领牵制司马懿,防止司马懿有不臣之举。

司马懿掌握兵权后,曹氏集团内部对他威胁最大的,就是张郃

张郃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汉中之战,黄忠斩了夏侯渊,刘备感叹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 意思是砍了夏侯渊有什么用,砍了张郃的头才重要。况且诸葛亮前三次北伐失利,其中都有张郃的功劳。所以无论在军工,还是在西凉士兵心中的威望,张郃都高于司马懿。

司马懿要想完全接管雍凉军团,就必须要踢开张郃。

所以在抵御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过程中,司马懿令张郃追击退兵的诸葛亮,虽然张郃明知此时不能再追了“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但司马懿作为一军主帅,军令难为,张郃才不得已领兵追击,在木门谷遭到埋伏的蜀军,身中箭矢而亡。

司马懿令张郃强行追击,不一定是想要了张郃的性命,也许他料定张郃追击诸葛亮,一定不会有结果,因此,他希望用一场战败,打压张郃在军内的威望,提高自己在雍凉军团的统率力。

总之,张郃是因为司马懿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死的。所以我认为张郃是死于司马懿之手。

对蜀作战,大将张郃究竟死在谁的手上?

大家都知道,曹魏有“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于禁、乐进、徐晃和张郃,他们个个都智勇双全,英武善战。

但是,大家受到的待遇公平吗?咱们来看一下,五位优秀的将领在曹操生前最高的军衔和调兵权:

于禁:左将军、假节钺

乐进:右将军、假节

徐晃:后将军、假节

张辽:征东将军、假节

张郃:荡寇将军、假节

我们其实不难发现,这“五子良将”中,张郃所受到的待遇是最低的。

别人最起码的都混到正牌将军了,而张郃还是个比别人低三个级别的“荡寇将军”的杂牌子,这个军衔,张辽在随曹操北征乌桓前就已经获得了。而张郃是在蒙石、宕渠和瓦口关被张飞打得落荒而逃后,曹操晋升给他的。这就奇怪了,以前多次东征西战,张郃也立功很多,打了不少胜仗,没有晋升,打了败仗反而晋升了。

是曹操对张郃有意见吗?当然不是。大家注意,当曹操死后,曹丕上位,立即晋升张郃为“左将军”(于禁的位置),连升三级,正式进入正牌将军的行列。

了解政治手段的朋友们会明白,这是曹操有意的安排,恰恰是因为曹操对张郃极为重视,认为他的才华能够挑起国家的未来,所以对张郃百般压制,把晋升张郃的权力留给继位的曹丕,以获得张郃对曹丕的感激和忠心,这就是曹操的“帝王心术”。

所以张郃对曹丕是感激涕零,忠心不二,为曹魏天下操碎了心。曹丕死后,曹叡对张郃抱以极度信任,甚为倚重,“加合位特进,遣督诸军”,在诸葛亮一出祁山,连下三郡的严重形势下,张郃奇袭街亭,直插蜀军后路,导致诸葛亮全军震动,匆忙后撤,收复了雍凉地区。

曹叡是个很精明的帝王,当时魏国在军事上主要倚赖两个帅才:司马懿和张郃。司马懿虽为主帅,但大家都知道,司马懿对诸葛亮始终怀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司马懿打别人都是主动进攻,长途奔袭,但一遇到诸葛亮就萎了,被捉弄得灰头土脸,龟缩不出。

而张郃呢?他的军事才能绝不亚于司马懿,他久在军中,受到军士们的爱戴和崇敬,他的战术风格也比较铁血,要打就打个你来我往,有攻有守,这也很符合将士们的性情。所以在曹魏军中,大多数将士们对张郃很有好感,内心里都有些瞧不上司马懿的忍者神龟的战术。

那曹叡为什么不让张郃为主帅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张郃为副将,他是能对司马懿形成牵制作用的;但要是张郃做了主帅,司马懿为副,司马懿是绝对牵制不住张郃的。

曹叡是想像他爷爷一样玩帝王操纵之术,但他的手段却远远不及曹操。曹操是大军事家,手下也能人辈出,又心狠手辣,智谋深长,所以能如鱼得水地搞操纵,曹叡可没这水平。司马懿就钻了他的空子,曹叡偏偏也奈何不得他。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无功而返,蜀军后撤。曹魏大军闻讯,追还是不追呢?按照史书记载,一种说法是司马懿不想追,但张郃坚决要追;另一种观点是张郃不想追,司马懿坚决让他去追,《魏略》就是这样认为的: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合追之,合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合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合髀。

其实我们大家很清楚,张郃这个人虽然勇武铁血,但实际上他打仗非常谨慎,绝不是个莽夫。而且,上次诸葛亮退兵时,魏国猛将王双曾经率兵追击,结果中了埋伏战死沙场,日子并不久远,张郃能不警惕?就算是张郃糊涂了,一定要追,做为一军主帅的司马懿,龟缩了那么久,把大家摁得忍气吞声,如今就摁不住了?

所以说,张郃之死,司马懿负有重大责任,不需要疑问,就是他干的。张郃活着,司马懿就随时都有被替换掉的危险,只要有张郃在,曹叡是不需要忌惮司马懿的。

张郃中伏牺牲,仅仅从军事角度上那是绝对说不通的。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阴谋家心照不宣地搞了一次配合。

对蜀作战,大将张郃究竟死在谁的手上?

《三国演义》中,魏国大将张郃,究竟怎么死的?

这个问题要从曹魏后期,张郃所处的地位说起。曹操时期,猛将很多,张郃只是其中一位很平常的将军,不说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就是外姓将军中,比张郃牛的,张辽、徐晃、于禁、乐进;武力上,许褚、典韦更出类拔萃。可以说,那时张郃不显山,也不露水。随着曹仁、曹洪、夏侯兄弟去世,张辽、徐晃、于禁等,死的死,叛的叛,能挑大梁的魏国武将,开始捉襟见肘。特别是,军权日益集中,让当时的魏明帝曹睿,寝食不安,日夜担心,这时候,异军突起的张郃,就凸显出来,虽然张郃不姓曹,也非夏侯,心机也难抗衡司马懿,但牵制、平衡、扼制某些膨胀野心,绰绰有余。

在这种情况下,张郃的职位不断高升,到曹睿时,左将军都没拦住,成了车骑将军,张郃成为三国时期,非嫡系将军中,仅次于马超骠骑将军的军职。就当时看,曹魏军队中,张郃仅次于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曹睿让张郃制衡司马懿的企图,十分明显。

张郃之死,历史记载中,是有矛盾的。一说死于战场。比如,《三国志·张郃传》:【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谥曰壮侯。】这里的说法,与《三国演义》中描述,基本是一致的。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曹睿昭张郃督率诸将,与诸葛亮交战,诸葛亮退军时,张郃追击至木门道,中了埋伏,被乱箭射中右膝,最后阵亡。按说,射中膝盖不至于致死,估计是箭伤导致并发症,连锁反应,最终造成张郃去世。这一年是曹魏太和五年(231)曹睿约二十八岁,还很年轻,但曹睿总共只活三十六岁,听到报告后,对着司徒陈群无奈哀叹 : “蜀未平而张郃丧,如奈之何”?曹睿可能有某种预感,原打算落空,对其打击非常大,八年后,曹睿无奈离去时,给八岁的儿子曹芳,留下大祸患--司马懿,也只能遗憾无限,无法挽回了。

另一个说法,张郃身亡死于阴谋。看《魏略》: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

这是魏国郎中鱼豢个人撰写的,一部反映魏国历史的著作。鱼豢这个人,据说比较直率,记录的事件,善于揭示真相,有一定可信度。具体生卒年不详,可能活到晋建立以后十多年。这里说的很清楚,司马懿派张郃追击诸葛亮,张郃明确反对说,按兵法,包围城垣时,必须留缺口,撤退的敌军不能追,以避免敌军作困兽之斗,拼命反抗。何况诸葛亮本身,就十分谨慎精明,但可能囿于军令如山,冒险出击,结果被逼上梁山。

其实,一般稍微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会有几种说法,有人喜欢相信所谓正史,有人专门在野史杂记中翻找,这都是各人喜好,至于真假,只能自己辨识、分析、理解。

对蜀作战,大将张郃究竟死在谁的手上?

张郃是曹魏名将,与张辽、徐晃、于禁、乐进并称为“五子良将”。他善于战术奇谋,常以巧变著称,善于排兵布阵、观察地形,料敌如神。蜀汉集团的诸葛亮、刘备等皆对其有所忌惮。

张郃自官渡投靠曹操,风风雨雨为曹家服务了三十年,期间南征北战,取得了无数的军功章。

比如渭南之战,张郃与夏侯渊多次击败马超的西凉精骑,是曹操收复关中地区的主要功臣;比如汉中之战,张郃多次阻击刘备军成功,被刘备恨的咬牙切齿;比如蜀汉北伐战役,张郃是诸葛亮最大的绊脚石。他创下的一系列辉煌成绩,曹营将士无人能比。

公元228年,张郃官至征西车骑将军,领爵壮侯,增邑一千户,共计四千三百户。是曹营中享食邑最高的将领。即便他的上司曹真、夏侯渊等人,都远及不上他。甚至同时期的夏侯渊、夏侯惇、曹真、曹休、张辽等人,都相差好几千户。这些封邑,都是他一点一点战功积累起来的。

张郃在关中、汉中等地,征战长达数十年,他在关中军的威望无人能及,即便他的老上司曹真,也远不及他统领关中军的时间长远,更别说司马懿了。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张郃对司马懿接替关中军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所以司马懿才处处的为难他。

公元231年,诸葛亮复出祁山,司马懿留守费曜、戴陵率精兵四千守上邽,亲自统领大军支援祁山。张郃请求分兵往雍县、郿县,司马懿并不采纳,坚持以全军救援祁山。但是,司马懿把所有部队都开到祁山之后,又不敢与诸葛亮正面交锋。导致诸葛亮留小部分兵力驻守祁山,暗中进攻上邽郭淮,收割了魏军的粮草。

司马懿支援到上邽,仍然不敢与诸葛亮交战,只是依险要防守。结果诸葛亮收割了粮草,大摇大摆的就走了。司马懿却又不甘心,于是沿途追击到卤城。追上了又不敢打。

张郃于是又进言:

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

司马懿仍然不采纳。只是追诸葛亮,追上了又不敢战。贾诩、魏平等数次请战,皆被司马懿拒绝。反而被魏延、高翔、吴班等打得大败而逃。

后来诸葛亮粮尽退军之际。张郃认为不能追击,这次他索性搬出了《孙子兵法》劝说司马懿,但仍然被司马懿拒绝,坚持要张郃领兵追赶诸葛亮。原文如下:

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张郃之死,是否是司马懿故意为之,这边我们不去讨论这个问题。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张郃的死因跟司马懿脱不了干系,至少是司马懿的几番失误,才导致了张郃战死木门道。

张郃在木门道被乱箭射中,由于年事已高不治身亡。至于射他的那个小兵,我们无从去查考。所以只能把张郃之死,归咎在猪队友司马懿的头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