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最后是怎么死的?
林黛玉的死,其实还是泪尽而亡,但是绝不像高鹗续书中说的那样,在贾宝玉大婚之时,这是以喜衬悲的方法不符合作者原意。他的死应该是在贾府落难后贾宝玉被抓,黛玉为他担忧,整天忧心忡忡,掩泪而泣,最后泪尽而亡。映证了“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我们来看看书中的情节,就会明白。宝玉来到沁芳闸,看到桃花“落红成阵”便拾起来抖入池内,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儿什么没有?仍旧把花糟蹋了。不难看出黛玉绝不会死在这么不干不净的地方的。
再看黛玉的《葬花吟》其中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不也是印证吗!
在红楼梦曲中有这样一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也在提示我们林黛玉最终因为伤心过度泪尽而夭。
在林黛玉的诗词中也多次有过泪尽的暗示,这里举一例: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这几句诗写得再明白不过了。
仔细研读后就会明白,书中的调包计很不符合逻辑,而是在贾家败落、贾母去世、林黛玉也花魂消亡后,宝玉无可奈何地娶了宝钗。
红楼梦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是以诗为谶,我们再看几句林黛玉的诗: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在大观园点戏时第一出《豪宴》;脂砚斋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脂砚斋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脂砚斋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脂砚斋批:《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所点之戏具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这充分告诉我们后半部书的发展脉络可以很明确的知道黛玉该是在贾府败落之后泪尽而亡的。
《红楼梦》里描写的大观园是世界万象之大观园。仅就人物大观园里我最赏识的还是林黛玉。书中所写,她是一棵仙界绛姝草,不仅模样身材好,更兼气质高雅,文采一溜,不落俗套,出淤泥而不染。她不仅是全书的“花魂”,也是“诗魂”。
黛玉的孤高自傲,为现实社会所不容,也就注定了她的悲剧一生,这是现实的悲哀,也是无可奈何的。黛玉是学不得,也没人能学得。我们只能象欣赏“镜中花、水中月”一样静静地欣赏着她!
绛姝仙子林黛玉的死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有沉塘而死、投河而尽、泪尽而亡之论。其实尽管没有曹雪芹最后的作品我们仍然可以考证出黛玉去世前后的情况。
林黛玉最后是怎么死的?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毫无悬念的泪尽而亡。
人们之所以争论不休的是,以什么方式魂归恨离天。以什么方式呢?我们深深的遗憾,《红楼梦》没有续完。林黛玉泪尽的方式也成了千古之谜。
只要是看过红楼梦的人,都想知道林黛玉的生命终点是什么样的,她已经成为我们非常关心的,迫切关注的书中人物。
成千上万的红迷前仆后继的反复设想。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深想就会痛彻心扉。无限哀婉。翻遍全书已惘然。
林黛玉一生都是孤苦无依。
一如一株小草,曹雪芹说是绛珠仙草,但终究是草,尽管生命力顽强,生生不息。但是任人践踏,永无出头之日,也是个事实。小草是没有资格决定自己的命运的,它的挣扎,它的传奇是无声无息的。
她人生的片刻灿烂,就是一个路过的多情人——贾宝玉,对她充满同情。充满怜惜。
贾宝玉除了能给她片刻的温暖之外,什么也做不了,贾宝玉决定不了这株小草的命运。
这株小草永远是满含深情,倾尽一生来报答。
林黛玉一生是一无所有。寄人篱下。空有满腹诗书,空有一腔才华。无非是流泪到天明。无非是姹紫嫣红逝去,青春空负。
人不到中年,沧桑尝尽,真的无法理解林黛玉之苦,林黛玉之痛。
在豪门深似海的贾府,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林黛玉就是这么尴尬的存在。没有话语权,没有决定权。
尽管贾母万般宠爱,贾宝玉万般宠爱,都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还有可能招来别人的嫉妒,甚至嫉恨。
所以她除了泪雨滂沱,什么都做不了。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年365日都如此。
林黛玉对于命运一开始是抗争的,后来是无奈的。任命是她唯一的选择。看开才能绽放。
她绽放了。每个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能感受到。
林黛玉最后是怎么死的?
作为文学作品里的人物,作者怎么写的她就怎么死的!高鹗续里,她病情危重之际,跟前只有几个小丫鬟,又听的宝玉娶宝姐姐……乐声大作,绝望而死!
林黛玉最后是怎么死的?
(红楼梦)之所以这样成功,不仅在于宝黛之间悲剧凄美的爱情,亦在于真中有假,假中藏真的写作手法。
黛玉最终的结局,因为文本八十回后已经遗失,所以成为千古之谜。很多读者都会黛玉最终的死因充满好奇与疑惑。
在高鹗续写的版本里面黛玉,在宝钗宝玉成婚之时泪尽而亡。起初也深信不疑黛玉的这种泪尽而亡的死法,但是随着阅读的加深,觉得不能认同高鹗的写法。
一开始文本就说,绛珠仙子随神瑛侍者而下凡来报灌溉之恩。又自言以泪偿还此情债。确实,文本的开头,以神话故事虚化故事的人物与情节。
比如说泪尽而亡,与其说是隐写黛玉的死因,倒不如说在这段爱情里,黛玉确实爱得非常刻骨,爱得非常不易。
乃至于默默哭尽了一生的眼泪。
因为与宝玉之间这段倾城的爱恋,因为两个世间最真最纯最痴情的两个人,最终的分离,而致使彼此的余生都堕入了伤感和遗憾的深渊。而且深渊之下的两个人,依旧爱得缠绵,爱得依旧无悔。
可以宝黛二人之间,历经苦难初心不改的爱情故事,确实无比坚贞。
所以,一个情字贯通了整个文本。红楼梦之所以如此成功,在任何一页打开文本,你可以津津有味的读下去,就是因为宝黛之间的,爱的丝线紧紧串联之间。
大抵略通写作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无论你今天写得作品措辞是否华美,只要有足够的真情在,便足矣令人动容,亦经得住岁月的淬炼。因为这是个有情的世间,当然会有无数有情的众生会被真情所牵引,而忍不住一次一次阅读以情写成的作品。
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部因情而永恒的巨作。因为这份无法圆满,无比缠绵悱恻,亦无法释怀,却也无法开口直接向人讲述的爱情,作者不得不巧妙设计文本的人物,故事,情节。
可以说,爱情是红楼梦的主题。而缠绵两字就是红里面里面情感的主题。
正是这股绵绵不尽之意,吸引住了几百年来无数的读者不忍释卷。
而这股绵绵之意,让作者抑制不住的渴望倾述。但既要全面表达出男女主人翁的情感故事,人物性格,又要避开文字狱,所以作者才会采用,穿插以诗言志,或者以明喻,暗喻,等等写作手法。其中,以诗铭志,最值得探究。
黛玉是否沉水而亡?个人觉得肯定不是。
黛玉诗言: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几句里面,可以看到一个向往自由的黛玉。且表明愿净土掩风流。
而不愿“污淖陷渠沟。”黛玉嫌水中未必干净,所以定不是赴水归去。
而诗言: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这里桃李明年发,明明是岁月静好的期待,却忽然跟一句“闺中知有谁”?明明香巢已筑成,却也跟一句“燕子不再来。”
说明后期宝黛明明已相守,却因一些意外的原因而永远分别。
为什么这样猜测?
黛玉诗“三月香巢已筑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应是化魏晋陶渊明的《拟古九首》: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这几句诗而来。
所以黛玉与宝玉之间,并非分别后便没有再重逢,而是重逢了,并且已筑香巢,但是突然之间又失去。
如果泪尽,哭到泪水枯竭,那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累积,而在“明年发”,“筑香巢”这些字眼里,都读到是一幅岁月静好的安然与祥和。所以猜测黛玉之死,必仓促。
如此看来唯有判词,玉带林中挂是可靠的。
即黛玉是自缢身亡的。而在其诗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以及: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这些句子里都暗示死前受到逼迫,威胁。而从最像黛玉的晴雯死前的冤屈,像黛玉可卿的自缢,像可卿的香菱的被逼死,虚虚实实,影影绰绰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所怜爱的黛玉,死因,死法必悲惨。
作者分别以几个最像她的女子,从不同的角度隐约告诉我们,黛玉绝非泪尽而亡,或者投水而逝。而是因为受到逼迫,威胁,而吊死的。
或许我们都因为太喜欢她,而都不想接受“玉带林中挂”的悲惨的死法吧。
(图源皆自网络,侵删)
林黛玉最后是怎么死的?
关于《红楼梦》中林妹妹是如何魂归离恨天的,曹氏原稿已流失无从得知,按照高鹗续写的后40回,她是病体难支,又兼听到了宝二奶奶是宝钗的消息,心灰意懶彻底绝望,之后拒绝服药,拒绝吃饭而病死的。她临死的场景是这样的:这里是张灯结彩、阖家欢庆,宝玉和宝钗两个人拜堂成婚;那边是潇湘馆凄凉寒夜,林黛玉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这种对照的写法,更加渲染了宝黛的爱情悲剧特征,黛玉的悲惨结局。真正是人情恶,欢情薄,一怀愁绪,无计可消除,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那么,根据曹氏前文,对黛玉的判词来看,黛玉又真的是死在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新婚之夜吗?好像又不该是,因为她与宝玉后来已经心意相通,两个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谓你好我便好,你不好,我便不好,你证我证、心证意证。因此,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就拍了宝玉出外之后音讯皆无,黛玉这里噩梦连连,最终因思念宝玉而病死。宝玉回来后,到潇湘馆再也见不到可爱可亲的林妹妹。但按照前文藕官的说法: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于是,宝玉听从了家长的安排,娶了宝钗,但终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因此最后还是出家去了。
宝黛前世按照曹雪芹的说法,一个是神瑛侍者,一个是绛珠仙草,因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来浇灌绛珠仙草,使得绛珠仙草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欲要用终生的泪水来回报他的灌溉之德!因此黛玉在全书中动辄就会哭,特别是因为她和宝玉之间的误会、矛盾,更是哭得一塌糊涂!黛玉从吃饭时就会吃药,药一直不断,并且时好时坏,也没有特别见效,所以,身体其实是先天不足之症,外加后天失于调养,越来越差了!后文中,随着宝黛的关系越来越好,心意相通,黛玉反而是哭的少了,她说只是觉得心里酸,眼泪却比旧年少了。这也证明,黛玉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还泪,是这个带有一定神话色彩的故事,在宝黛现实生活当中的宿命。因此黛玉肯定是因为心理上遭受到了打击,前路无望之后病死的。
有的人也会根据黛玉和湘云的联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推断黛玉是沉湖而死,可是你想一下,把落花撂在水里,流出去也是很脏的,这是黛玉葬花的重要原因。连落花随水流逝,最终都为黛玉所否定,那么她坚守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怎么又会选择沉湖而死呢?
还有的人从前文判词当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来判断黛玉竟是上吊而死,这也不符合曹氏原意,因为他笔下的人物命运各异、性格差距也很大,既然是已经有秦可卿悬梁而亡,怎么黛玉也会这样子呢?步秦可卿后尘的应该是鸳鸯。
林黛玉最后是怎么死的?
我以为她是上吊死的。因为“玉带林中挂”就是告诉我们“玉带林,林中挂”。在这里,惜墨如金的曹雪芹省去一个林字,于是,很多人便不理解了。有的人虽然听说过,就是不相信。试想一下,这里的一组诗,都是对金陵十二钗命运结局的暗示,怎么能对两大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没有交代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