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兵临南京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为什么说“水太冷,不能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还是为了黑东林党的。
东林党人中投降满清的,有名的几乎只有钱谦益这一个人。
实际上,所谓柳如是劝丈夫钱谦益跳水,钱谦益跳下去以后说水冷,这只是野史而已,根本没有任何历史资料可以考证。
这个说法来自于《扫轨闲谈》,是清代江熙所写。
搞笑的是,到今天都不知道江熙是什么人,也不知道是不是有这么一个人。而清代和古代不同,照常理来说稍微有点名气的文人,写了《扫轨闲谈》这本书,最低程度会记录他的籍贯和简单经历。
然而,事实上却根本没有任何一点记录,足可见《扫轨闲谈》是标准的野史。
这个故事这么写:“乙酉王师东下,南都旋亡。柳如是劝宗伯死,宗伯佯应之。于是载酒尚湖,遍语亲知,谓将效屈子沉渊之高节。及日暮,旁皇凝睇西山风景,探手水中曰:冷极奈何!遂不死。”
翻译一下就是,清军南下,南京被攻破。柳如是劝丈夫钱谦益自杀,钱谦益装作同意。两人在西山边尚湖上喝酒,说了很多知心话,但钱谦益跳湖以后说“湖水太冷”,于是拒绝自杀。
这里就有几个问题,此事只有钱谦益夫妻两人经历,钱谦益不可能说,柳如是更不可能说,旁人是怎么知道的?
另外,谁都知道南京不存在什么西山、尚湖,这都是常熟的地方。
钱谦益虽然老家是常熟,但南京城破前后一直都同柳如是在南京,后来又被押解北上北京,根本不在常熟。
说来说去,这都是黑钱谦益的野史。
钱谦益确实有黑历史,主要就是清军攻打南京的时候,弘光帝与马士英等人逃离南京,南京防御已经崩溃。
钱谦益等文官无力抵抗,又唯恐仿效史可法那样抵抗,自己会被杀,南京也会遭到屠城,就出城投降清军。
虽然钱谦益投降是随波逐流,这是百官中的一个,但毕竟是投降的敌人了。说起来,钱谦益并没有助纣为虐杀害同胞的行为,甚至几个月后就辞掉了满清任命的高官而回家养老,但终究是做过几个月汉奸的。
这是他的人生污点,这是历史事实。
但是,人都是非常复杂的,稍后已经60多岁的钱谦益却有多次反清复明的举动。
顺治3年1646年,钱谦益的学生瞿式耜在广东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登基,建立永历政权。钱谦益和柳如是夫妻,暗中变卖家产,几乎倾其所有资助义军反清。这是极为危险的,一旦被满清政府发现,就是抄家灭族的大罪。
结果第二年,1647年钱谦益就被人告发反清,随后被逮捕押送北京刑部受审。好在当时没有充足的证据,而且满清想要笼络江南读书人,折腾了几个月将钱谦益无罪释放,实际上一直对其监视。
但这本身极为危险,换成一般人早就吓破胆了,然而钱谦益仍然暗中支持反清复明的起义,支持反清志士黄毓祺,结果1647年再次被捕(黄毓祺被捕后受不了拷打招供)。
于是钱谦益再次被捕,被清廷两江总督马国柱抓捕到南京,也是折腾到第二年才被释放。
即便这样,钱谦益仍然坚持反清,还将密信交由任永历朝内阁大臣的弟子瞿式耜,表明自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卧底敌营 ”。
钱谦益同各路反清人士联络,还多次倾囊援助反清事业。比如1654年八月,姚志卓再到红豆山庄,钱谦益和柳如是倾囊相助,为姚志卓招募了500名士兵,别号“五百罗汉”,后姚在次年秋天攻取崇明的战斗中牺牲。
除此以外,钱谦益还冒险策反清朝的汉人将领。比如1659年,郑成功率水师大举攻入长江。此时钱谦益劝降江南苏(州)、松(江,今属上海市)、常(州)、镇(江)提督马进宝。
由于不惜代价支援反清事业,还有几次入狱出钱打点,导致本来家庭富裕的钱谦益晚年陷入赤贫状态。
后钱谦益在各路反清义军战败下忧郁而死,时年83岁。钱谦益死后,还欠下了巨额债务不能还清。他的妻子柳如是一来伤心丈夫去世,二来无力偿还债务,没多久就上吊自杀而死。
我们可以这么说,钱谦益一生确实有糊涂做汉奸的几个月时间,但并没有犯下什么罪后,后来又不惜一切、冒险支持反清复明的事业,功过相抵,毕竟是功大于过了。
可以说,钱谦益不是那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坚持汉贼不两立,绝对不会大节受损。但是,这种知识分子,从古至今也是极为稀少的。
钱谦益只能说是一个有污点的知识分子,但绝对是功大于过,历史上还是要给他正面的评价。
清军兵临南京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为什么说“水太冷,不能下”?
文人是时代的引领者和风向标,这在民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封建时代体现得尤为突出。值得着重指出的是,在民族危亡的关健时刻,文人的一言一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亚于山崩海啸。假若文人都失去了气节,和常人一样苟且混世,试想这个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子?
钱谦益就是一个失去气节的文人。文人者,知识分子也,知道义,识廉耻,晓古今,心中应有是非标准,道德底线。
钱谦益是明末东林党领军人物,文才卓众。59岁娶比自己小35岁的江南名媛柳如是,一个爱美,一个惜才。在那个年代,风流倜傥无可厚非。
1645年,清军在杨州等地屠城,许多义士为反抗暴行,英勇就义,而此时,钱谦益正为自己的前程纠结。就在清兵逼近南京时。柳如是劝其与自己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竞然说出了让柳如是难以置信的话,‘’水太冷,不能下。‘’
至此,钱谦益真实嘴脸暴露无遗。在民族危亡的时刻,钱谦益改旗易帜,于滂沱大雨中率诸大臣大开城门跪迎清军进城。而当时与其交好的“越其杰”和“袁枢”均誓不仕清,相继绝食而死。
如果是太平盛世,钱谦益这种人凭才学,在官场上混得有模有样,应当不成问题。闲暇时写点诗词歌赋,泡几个妞,平平安安过个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也挺不错。然而,现实是国家蒙难,需要这些精英文人高举文明的火炬在前面领路。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置民族大义于不顾。
钱谦益科举入仕,读的是圣贤之书,拿着的是朝庭的俸禄。变节投敌与民族作对,此等货色,尽管晚年良心发现,暗中资助义军,但人生的污点却无法洗净!
清军兵临南京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为什么说“水太冷,不能下”?
钱谦益作为明朝末年的文人士大夫,应该说是整个明朝中后期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在明朝灭亡时的所作所为,既有其个性因素,也有知识分子的共性因素,以此作为基准来看待钱谦益没有为明朝殉国,应该算是比较靠谱了。
钱谦益应该算是科举取士中的佼佼者,在万历三十八年的科举中,考中一甲三名,也就是我们老百姓说的探花,是正儿八经根正苗红的主。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中期时已经相当完备,不是科举出身的人压根不可能位列中枢,只有是进士的情况下,后续才能身居高位,在殿试结束后,大多数进士都要外放到地方,从知县一类的官员做起,而一甲三名这样的成绩可以直接入翰林,也就是京官,此后前途无量。
作为一名成功的科举人,钱谦益应该是秉承儒家那种家国天下的情怀的,能够有一番作为是钱谦益的人生准则,但是在天启元年钱谦益第一次出任浙江乡试主考官的时候,就发生了科场舞弊案,应该说是在那样一个腐朽的政权里想要做事不是那么容易的,钱谦益因病告假。
一直到天启四年,钱谦益再度复出,并且担任了《神宗实录》的编纂工作,这属于官方修史的人物,能干这事的都是能人,钱谦益当时在文坛相当有影响力,还是“东林党”的魁首,本事也大得很。
东林党当时提出“廉政奉公,振兴吏治,放开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口号,得到了一大批文人士大夫的支持,但是毕竟是从学术团体转变为政治团体,在朝堂上的抱团取暖其实就是结党营私,当时东林党的影响力很大,明神宗时期敢于跟万历争国本,明末宫廷四大奇案也有东林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因为如此,天启皇帝在位的时候积极扶持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打击东林党,钱谦益作为当时的“东林魁首”自然也受到排挤,在阉党的打击下,钱谦益被革职回乡,整个天启朝再也没有被起复。
一直到崇祯即位后,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铲除阉党后,曾经被打得支离破碎的东林党以不同形式回归,但是党争一起,就是没完没了,阉党被废以后,文人士大夫以籍贯又划分齐党、浙党、楚党等阵营。
互相之间党争不断,钱谦益也是成天跟人骂架,一直到崇祯十年,崇祯想要钱谦益进入内阁,却遭遇政敌温体仁的实名举报,将其当年在浙江科举舞弊案的案底掏出来,崇祯刚即位,一看这钱谦益也不是什么好人,就把钱谦益又给撵家去了。
可以说,在党争这一块,钱谦益的水平根本不行,跟阉党拼的时候拼不过,跟杂牌党拼的时候还是拼不过,就因为一次舞弊,相隔多年两次丢官,可见钱谦益的仕途并不顺畅。
当时的钱谦益倒也想得开了,干脆放飞自我算了,有一点我特别佩服钱谦益,那就是在59岁的时候迎娶当时只有23岁的秦淮名妓柳如是,在当时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要知道钱谦益虽然仕途不顺,那也是差点进入内阁的辅臣,尤其是在文坛上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说是德高望重,泰山北斗都不为过,这样一个学术大咖,在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时候迎娶妻子,肯定是要被人说闲话的,而且娶的还不是正经人家的女儿,却是名动江南、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一时间抨击之声四起,钱谦益都不在乎。
不但要娶,还要以嫡亲之礼于光天化日之下迎娶了柳如是,这在当时的学术圈和娱乐圈都算炸了锅了,可以说,像钱谦益这样的大儒,能够以身作则冲破礼教的束缚,还是值得钦佩的。
虽然是老夫少妻,注定是悲剧,但是两人过得也还算可以,钱谦益混迹官场多年,钱肯定是有的,出手更是豪横,直接给柳如是盖了豪华别墅,两个人每天读书论诗,相对甚欢,柳如是还给钱谦益生了一个女儿。
但是好景不长,在两人婚后第三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身亡,清军入关。
就是在这样的关头,南明政权内还发生激烈争斗,钱谦益等东林党人想要立潞王朱常淓为帝,而马士英与史可法等实权派却拥立福王朱由菘为帝,是为弘光帝,最后结果自然是谁的拳头硬就听谁的。
马士英担任弘光政权的首辅后,大权独揽,将当初拥立潞王朱常淓的东林党人被尽数诛灭,唯有钱谦益曾上书给马士英歌功颂德才免于一死。
弘光政权在这样内斗中自然无法坚持清军的进攻,顺治二年,清军开到南京,柳如是希望与钱谦益一块做梁红玉与韩世忠,即使不能上阵杀敌,也不能投降清军,因此与钱谦益商议一块投河自尽,以身殉国,但是等到钱谦益最后走到水池的时候,说了一句“水太冷,不能下”而戏谑的收场。
等到清军开入南京后,颁布剃发令,要求所有人都要把头发剔成满洲人的式样,这不同于我们看到电视剧中只剃一半头发的样子,而是基本全剃,跟秃子差不多,只在后脑勺留一个老鼠尾巴那么长的辫子,这叫金钱鼠尾,只有把辫子能够穿入古代铜钱的方孔中才算合格,那叫一个难看,跟野蛮人一样。
当时有地区因为不同意剃发令跟清军殊死抵抗,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作为儒学在明末代表的钱谦益,却神不知鬼不觉得去把头发剃了,当时有人写诗讽刺钱谦益说:“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
如今很多人都骂钱谦益不知羞耻,其实也是着实冤枉了钱谦益,钱谦益只能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
古代的知识分子是接受“天命”理念的,皇帝是天然拥有权力的人,因此他们拥护皇帝,对于想要篡位的乱臣贼子,都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平时以“忠君”来标榜自己,但是当王朝被推翻后,马上却以“识天命”为理由拥戴新主。
换句话说,对于知识分子来说,铁打的士大夫流水的皇帝,不管谁来做皇帝都一样,这种思想是相当矛盾的,反正人家听“天命”的。
比如另一位明末奇葩魏德藻比钱谦益还夸张,魏德藻是崇祯朝的状元出身,仅仅4年就被崇祯提拔为内阁首辅,本以为会有所作为,结果在李自成的军队开入京城后,直接投降李自成,李自成得知崇祯已死后对魏德藻等人说,你们为什么不去殉死,魏德藻却答复说:“方求效用,那敢死?”
这种“识天命”的本领也不是盖的,如果每一个接受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都秉承“忠君”的理念,那么汉朝灭亡的时候,就不应该再存在了啊!
不得不说,儒家学说能够从汉朝一直到清朝都被当权者当作指导思想,没有点哲学辩证法的内涵肯定是不行!
所以说,钱谦益并不是真的嫌弃水凉,而是真的怕死,当然,作为一代大儒,他当然早就参悟透了儒学的真谛,所以,灵机一动,想出了这样一个理由:水这么凉,你让我怎么跳?
清军兵临南京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为什么说“水太冷,不能下”?
眼看着南明大势已去,柳如是虽女流之辈,受忠君思想影响,欲投水自尽,自以为是殉国也在情理之中。但是钱谦益对南明很失望的,觉得不值得为南明殉情,这也应该是其中原因之一吧。
清军兵临南京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为什么说“水太冷,不能下”?
钱谦益这个人,典型的德不配才,德不配位。
首先你必须得肯定,钱谦益这个人很有才,诗词文章,经史子集,皆有建树。作为一代大儒,其在明末清初的文化圈儿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当时的学界文坛,乃是宗主级的人物,被誉为王弇州后,天下文坛最负盛名之人。被奉为“四海宗盟”,领导文坛长达五十年之久。
除了文坛地位以外,钱谦益的政坛地位也很高,其乃是东林党领袖之一,曾官至礼部侍郎,在南明时期更是官至吏部尚书,为江南士子心中之领袖。
所以,钱谦益这个人,身上肩负着文坛领袖和国之重臣两个身份,地位非常高。在世人眼中,这样的人物,就该兼具文人之风骨、忠臣之气节,为天下士子做出表率。
但钱谦益他并没有做到,其在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德行,明显配不上他的才学和地位。
首先,钱谦益作为一代大儒,文坛领袖,德高望重。却在59岁的年纪,迎娶了23岁的名妓柳如是。这不仅仅是老牛吃嫩草,更是喜好风尘。
就明朝礼制而言,文人士大夫涉足风月、招妓纳妾,没多大问题,顶多算是一场风流韵事。但是钱谦益可不是简单的玩玩儿,他是要明媒正娶柳如是,这才当时的社会,乃是悖逆之举,伤风败俗。
由此可见,钱谦益这个人不是太正经。当然,你可以认为钱谦益是真的爱上了柳如是,并且忠于爱情,值得称赞。这种角度也没多大问题。
但是,后面发生的这件事儿,谁都没有理由来为其圆说。
前面提到过,钱谦益是明末重臣,忠君爱国应该是他必须要具备的品质。可现实是,当清军南征,兵临城下之时,这位国之重臣却选择了大开城门,剃发投降,由此做了清朝的二臣。
值得一提的是,在投降前夕,钱谦益和夫人柳如是曾相约投水殉国。可是正当到了要跳的时候,这钱谦益却说“水太冷,不能下”。这可把柳如是给气坏了,自顾就要投水自尽,最终被钱谦益生拉硬拽了回去。
这可太讽刺了,谁能想到,一代大儒,风骨却不及柳如是这样的风尘女子。
俗话说得好,一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尤其是在民族危亡,这种大是大非面前,钱谦益作为一代大儒,国之重臣,不仅不以身作则,带领军民抗击外敌,还主动献城投降,卖主求荣,这简直太过分了。作为对比,当时与钱谦益相交深厚的河南巡抚越其杰与河南参政兵巡道袁枢等人,却立誓不为清朝做事,并最终绝食而死。
人品德行,高下立判。
如果仅仅只是单纯的因为怕死而选择弃故国而去,归隐田园,其实没多少人会指责钱谦益,顶多说他是不忠而已。毕竟,当时的明朝大势已去,他钱谦益一介文人,手无缚鸡之力,放弃也说得过去。
但是,他却放不下功名利禄,甘愿继续为清朝效力,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称其为“奸”,也不为过。
这样的人,连他的主子都看不起他,比如乾隆皇帝,不仅将其列入《贰臣传》,还出言嘲讽,称其无耻。
“至钱谦益之自诩清流,腼颜降附;及金堡、屈大均等之幸生畏死,诡托缁流:均属丧心无耻!
纪晓岚也曾嘲讽其“首鼠两端,居心反复。”
很显然,钱谦益已经里外不是人了。
所以,其实卖主求荣的钱谦益过得并不好,老友们不待见他,主子们也鄙视他,最终只能是辞官回乡,灰溜溜的渡过晚年。
清军兵临南京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为什么说“水太冷,不能下”?
都说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臣,忠臣是什么呢?是无条件忠君。无论君王是对是错,是仁君、是暴君、还是失德之君,必须要以忠相待。
一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做好了则千古流芳,做不好就遗臭万年。钱谦益这个人怎么样,历史早有定论,"二臣"、"卖国贼"。
不了解钱谦益这个人是做不出全面评判的。钱谦益为什么坏的这么有名,他到底做了什么坏事呢?
降清剃发1645年,满清军队兵临城下,钱谦益应该投河殉国的,但他的女人柳如是拉她下水时,贪生怕死的钱谦益却以一句"水太凉"搪塞过去。
在大清要求百姓剃头的时候,钱谦益却说头皮痒痒,自己先溜出去剃发了,没有人怀疑此事的真实性,因为钱谦益确实率领明朝官员向清军将领多铎投降了,确实剃发了。钱谦益不该这样贪生怕死。他应该率领大家和清军在南京城决一死战,让清军再来一次扬州和嘉定那样的屠城来成全几十万百姓不成功便成仁的美名,给多铎一次血染剑锋的机会。
只要你拿过一天朱家朝廷俸禄,你就是大明的人,你的命就是朱家的,就该为国尽忠,不为朱家殉葬就是叛徒,就该遗臭万年。至于会不会是有人嫉恨你,用柳如是一个女人还能坚决为大明殉情来反衬你不丈夫,不如女人,统统都不重要了。
钱谦益还做了一件叫人诟病的事,那就是不按照祖训立福王朱由菘当皇帝,非要立潞王朱常膟为接班人,理由是福王荒淫、无能。说人家写在国破家亡的时候还大选美女,还说人家春节的时候贴了这样一副对联: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
要知道谁来接班本来是人家朱家自己的家事,虽然史可法也说了福王朱由菘有七大理由不能当接班,可史可法毕竟跟清军血战到底,以身殉国,还让清军犯下了扬州十日屠城的暴行。扬州陷落之前,史可法和朝廷联系不上,南明总兵劝告史可法投降不成,自己率部投降。南明各镇兵马均对史可法见死不救,不听调遣,史可法明知道抵抗万分之一希望也没有,
但为了报答皇恩浩荡,拼死抵抗,清军入城后疯狂报复,对清兵下令十日不封刀,扬州全城百姓屠戮殆尽,数十万人死于清军屠刀之下。
多铎在扬州犯下暴行,震惊天下,接下来进攻南京的时候,多铎换了一副嘴脸,广告南京百姓说,清军入城后"不杀人、不剃发、照常乐业",南京不少官民都写标语"大清国皇帝万岁万岁"和"顺民"等字样出城投降。
苏州所属各县也纷纷归顺,没有表现出一点对大明的留恋。而把南京投降的功劳归功钱谦益一人有点抬举这小子了。
南京百官和百姓为什么对自己的汉人政权如此绝情,对异族政权出城相迎,除了对扬州十日屠城的恐惧,还有对明朝皇帝的误解。江南地区赋税很重,可是国难当头大家应该理解,南明皇帝对百姓加重赋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再说,皇上选妃子筹办大婚也需要花钱呢。办得排场一点会让满清嗤笑。皇上在南京没有中意的女人,肯定要去江浙一带选美,老百姓找对象还要挑拣一下,何况是皇上的终身大事呢?可这些大明子民在皇上选美的时候不是踊跃献出自家的女儿,而是"因奉旨选婚,越中嫁娶如狂,昼夜不绝"。南明的文学家张岱污蔑朱由崧说:"自古亡国之君,无过吾弘光者,汉献之孱弱、刘禅之痴呆、杨广之荒淫,合并而成一人。"钱谦益没有为这样英明的皇帝效忠,反而以城中百姓安危为名当变色龙,实在是让人不齿。
出尔反尔钱谦益卖身求荣获得了一官半职,在大清政府担任礼部侍郎。但没有干多久就辞官回乡,开始了诋毁满清,支持明朝的活动,还跟郑成功他们联系,自助反清势力。这让清朝皇帝很是不爽。指责他说,既然你投降了大清,为什么又叛变?这就像一个女人跟老公感情不好离婚了,又嫁人了,应该和新嫁的老公过一辈子,哪怕他有抽烟喝酒、赌博和家暴,你也不能再回头,是不是?
你钱谦益后来为了抗清家徒四壁,那都是你自找的。这就像你在一家店铺买了一双鞋,穿上了才知道不好看,做工也不好。所以就把鞋退了。又去另外一家买了一双,可是这家的鞋子不仅不好看,穿上走路还卡脚,但既然你买了,就得认命,既然退过一次货,就不能再去原来那一家买了。钱谦益变节投降大清,又背叛大清反清复明,这就好比你在淘宝A店买了一件商品退了货,这家被退货的老板心里不爽,就要打电话骚扰买家一样,然后在买家差评之前先给买家一个差评。乾隆皇帝给钱谦益的差评就是贰臣中的贰臣。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钱谦益作为朝廷命官,还曾经是礼部尚书,平日里教育大家爱国,而你自己在国难当头却不能以身殉职,共赴国难,反而变节投敌、卖身求荣;你的民族气节哪里去了?所以钱谦益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注定被世人所唾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