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打仗南方打不过北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可以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说一说。
第一,中国的地形决定了古代是北强南弱。
中国的地形比较特殊,西部和南部地形较为复杂,山林丘陵众多,不适合大兵团作战。
但是,中国北部有一个华北大平原。
资料这么介绍:华北大平原北抵燕山南麓,南达大别山北侧,西倚太行山一伏牛山,东临渤海和黄海,跨越京、津、冀、鲁、豫、皖、苏7个省、直辖市。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河湖众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华北平原海拔多不及百米,地势平缓倾斜。
这个华北大平原,从河北省(包括北京市)开始,一直向南到长江流域为止。平原的西部则是山西省,河南省西部,湖北省西部。
大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这个华北平原可以说是最好的决战场所,因为地形的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地方决战,强的一方可以发挥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威力,占尽上风。
相反,弱的一方不但陷入极大的被动地位,甚至连逃跑也会比较困难。
这里还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骑兵。
古代骑兵相对于步兵,那是占尽了上风的,类似于今天喷气式战斗机打螺旋桨战斗机,最不好的局面就是骑兵打不赢撤退,步兵也根本追不上。
尤其是发明马镫以后,骑兵无论是近距离肉搏,还是远距离骑射,尤其是强悍的机动力,都是步兵难以企及的。
而华北平原就是骑兵发挥威力的最好场所,金军等少数民族骑兵部队,可以肆无忌惮地使用重骑兵铁浮屠,轻骑兵拐子马。
而中国南方地区缺乏大面积的草场,难以驯养大量的战马(注意不是拉车的军马),骑兵数量是大大少于北方的。
所以,南方军队一旦渡过长江、黄河进入北方作战,步兵集团就很容易遭到北方的重创,尤其容易被骑兵部队猛烈打击。
岳飞当年反攻连续胜利,并不是完全靠步兵,也是非常侧重于自己的近万精锐骑兵部队,步兵和骑兵配合北上这才胜利。
同样的事情,在近代的抗战中也重复了。日寇利用火力和机动性的优势,在华北平原往往难以抵抗。国军即便能够防御或者围歼获胜,往往也要付出很大的伤亡。比如台儿庄会战中,说起来这里附近还不是完全的平原,而是丘陵。
比如台儿庄会战我方虽然胜利,但国军伤亡5万多人,日军也就是2万人。
除了平原可以发挥日军炮火威力以外,他们也有机动性的优势。由于日军装备大量马匹和汽车,步兵只需要轻装行军,速度较快。我军缺乏运输工具,士兵必须携带大量负重行军,速度就慢了。
第二,不过北方想要占领南方也不容易。
自古北方占领南方,无非是三条进攻路线。
第一就是从陕西等地南下,首先攻入四川,然后沿着长江水路东进,一举占领华中地区,进而攻占华南。
然而,四川是自古蜀道难于上青天,这种进攻谈何容易,也无法发挥骑兵的优势。
二就是沿着大运河从平原南下,攻打江苏、浙江、安徽等东部地区。
这种作战的优势是直线距离较短,不需要绕大圈子,而且还可以利用运河水道运输物资。
但是,这就必须突破长江方向。
长江在这一带宽度惊人,等快到了入海口的时候,江面的宽度能达到80公里的宽度。
而南方政权必然会不惜代价建立长江水军,进行水上防御。
这下,北方军队就不行了。他们的骑兵在水战中毫无用处,强悍的陆军上了船也是站不住脚。就算北方也能建设水军,但南方水军终究建设多年,而且训练多年,肯定是占据优势的。
所以,从这一路进攻进攻也不太靠谱,难度非常大。
三就是自古以来最常进攻路线,沿着华北大平原进入南阳盆地。由于南阳盆地底部就是汉江,等于是骑兵可以沿着平地,一马平川地跑到汉江边,向东或者向南前进没多远就是长江。
而且这里的长江江面比较窄,有很多地方可以渡江,是北方进攻的首选。
所以,自古以来南方政权都会在湖北驻扎重兵,哪怕敌人不来进攻也要进行战略防御。
第三,南方的人口和经济完全超过北方从宋代开始。
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国人口为500多万,吴国人口为200多万,蜀汉才90多万。
由此可见,即便吴国吞并了荆州,人口还是大大少于北方政权魏国。
随后南北朝由于北方大乱,少数民族肆虐,中国人口逐步朝南方迁移。
在南北朝、唐代等时期,确实出现南方人口和经济超过北方,但并没有大的优势。
中国真正出现南方的人口和经济完全超过北方从宋代,尤其是南宋开始。
但大家也知道,中国历史朝代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宋代已经很靠后了。
而且南宋是偏安南方的政权,重文轻武,军事力量差劲,难以北伐,经济强人口多也难以转化为军事实力。
话说回来,南宋虽然文弱,面对强悍的蒙古入侵,还能抵抗40多年,也算很了不起。
但是,随后就不同了。
元末大明北伐,就是从南向北,打垮了北方政权,建立明朝。因为明朝尚武,所以经济强人口多的优势,大大弥补了地形和骑兵的劣势。
明朝自我崩溃被满清捡了便宜,清军入关的时候崇祯已经自杀,南明连统一的指挥都没有,可以说满清胜之不武。
而清朝之所以灭亡,也是开始于武昌起义,南方建立了革命军,纷纷独立。北方军阀袁世凯才利用局势,借机推翻清朝。
而20年代,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全国,也是从南向北进攻了。
为什么古代打仗南方打不过北方?
几年前单位组织去贵州旅游,在贵阳等城市里倒还没什么感觉,但到了凯里等旅游景点,看到当地土生土长的贵州人,尤其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感觉就很明显了。
当地人真的太矮了,成年男性大多数都不到一米六,女性就更矮了,远远看过去,都是小小个。
我当时跟同事开玩笑说,难怪南方少数民族打仗,都打不过中原汉人,这跟大人打小孩有什么区别,本来人口就少,个头又不高,就算骑大熊猫也没法打啊。
幸亏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山多林多水多,地理环境特殊,生存环境恶劣,如果都是平原,估计打起来更不费力气。
没有别的意思,大家勿怪。
为什么古代打仗南方打不过北方?
南方人不愿意留在北方,打完了,就回家。
而北方打南方,打到南方后,就不走了,留下了
为什么古代打仗南方打不过北方?
就两问题:
清末镇南关,唯一一场对外胜利,`是谁?
东三省丟了,是谁?
抗战出兵,那几省最多?
对内天下第,对外。。。。
为什么古代打仗南方打不过北方?
南方没有以战养战的条件。
说过很多次,打仗,要以战养战。
从人少、钱少、粮少的地方,往人多、钱多、粮多的地方打,方能以战养战。没兵了就地招兵,没钱了就地募资,没粮了就地取粮。
你往情况越来越不好的地方打,拿什么养战?
南方相对北方来讲更富庶,人口也多些,自古便是如此。最起码,南方比北方还多一种交通方式:水路,就算调动物资也要比在北方容易些。
华北平原才多大?一年一熟又怎么比得上一年两熟、三熟?华北平原的物资并不算太多。
尤其有很多关键物资,在古代,华北是没有优势的。
比如盐,比如各种药物。你听过古代的两淮盐商、两广盐商、四川盐商,你什么时候听过有华北盐商、东北盐商?
华北地区哪都好,但是关键物资不足,不出产,要以战养战,要么从南往北运输,要么只能从北往南打。
少数民族数量的问题。北方也有少数民族,团体大,但团体数目少。南方不一样,比如所谓“百越”,古代真的存在过一百个以上的“越”,团体虽小但团体数量多。
数量多,心就不容易齐,处处有关节,处处下绊子,后院总起火。而且南方还暖和,不休息。北方好歹下了雪后一整个冬天还能有个休息的时间呢,南方一年四季温暖如春,蛮夷小团体可劲闹事,也是个拖累。
士兵的退路。北方兵不好好打仗,最多只能逃回家去种一年一熟的地,要是连土地都没了,就没其他退路了。南方人不种地也可以打猎捕鱼果腹,退路比北方兵更多些,少有肯死战者。
为什么古代打仗南方打不过北方?
问这个问题的人
问这个问题的人,要么是地域犬,要么是小学生,没有学过历史!!请问一下,南宋末年,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击毙,蒙古蒙哥汗,是哪里人?南明末年,云,贵,川,渝战至崇桢自杀之后几十年,是哪里人,戚继光,左良玉是哪里人?挥师北上,建立共和的,是哪里人?抗日战争,逢战必丘血战到底的,川,滇,桂,湘军是哪里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