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称“三秦”,山西称“三晋”,湖南称“三湘”,由来是什么?

“三秦”:地名。故地在今陕西一带。

昔日项羽破秦入关,三分秦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领咸阳以西之地;司马欣为塞王,领咸阳以东至黄河之地;董翳为翟王,领上郡之地(今陕西北部),合称三秦。

后来,泛称关、陕一带为三秦。唐.王勃《王子安集》三.《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有:“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句。

另外,晋时十六国之前秦、后秦、西秦,也称三秦。

“三晋”:春秋末,晋国为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所分,各立为国,史称三晋。

《战国策》.《赵》一.有:“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说。

三晋地区,包括今山西、河南及河北西南部分。

“三相”:湖南的湘潭、湘乡、湘阴(或湘原),合称三相。

另,指流经湖南境内的三条水:即江、湘、沅。

又,指湘江的三支流。据《湖南通志》十三.《长沙府》载:“湘犹相也,言有所合。至永州与潇水合曰潇湘,至衡阳与烝水合曰烝湘,至沅江与沅水合曰沅湘。”

还有,潇湘、资湘、沅湘为三湘。古代诗文中的“三湘”,多泛指今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一带。唐.《宋之问集》上.《晚泊湘江》诗曰:“五岭価惶客,三湘憔悴颜。”

陕西称“三秦”,山西称“三晋”,湖南称“三湘”,由来是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三秦

项羽大军消灭秦朝以后,将陕西的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分为三部分,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东马坊村遗址),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阎良附近),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今富县)辖陕北。

项羽让这三人占据原来秦国起家的地盘,尤其是富裕的关中地区,目的是遏制被他赶到四川去的刘邦。

这三个地区合起来,就被称为三秦,也就是陕西的意思。

项羽时代的三秦,并不包括今天的陕南地区。

三晋

三晋是主要指战国时期的魏、赵、韩三国。

大家都知道三家分晋,晋国曾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

在晋国进攻赵国的时候,魏、韩两国深感唇亡齿寒,联合赵国将晋国消灭,分掉了晋国d图。

一般将三晋视为山西省。

其实晋国之前的领土并不仅仅是山西省,还包括: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

但晋国确实完全控制着山西省,用三晋代替山西也是挺合适的。

三湘

三湘也差不多。

战国时期,楚国在湖南境内设置了洞庭郡(湘中)、黔中郡(湘西)和苍梧郡(湘南),共三个郡。

当时中国版图和今天不同,湖南省就已经是非常靠南的地方。

秦国消灭楚国以后,将洞庭郡和苍梧郡合而为长沙郡,合楚之黔中郡和巫郡为秦黔中郡,只保留两个郡。

但楚国的三个郡,基本包括了今天的湖南省,也就是三湘。

陕西称“三秦”,山西称“三晋”,湖南称“三湘”,由来是什么?

三秦的由来

公元前206年项羽领导的军队在刘邦之后也来到咸阳。项羽出身于楚国旧贵族家庭。在秦末农民起义时为恢复楚国,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章邯投降。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入咸阳,杀了已归降的秦王子婴,并火烧咸阳城,焚毁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

项羽后引兵东向,都彭城(今徐州),以中国最高统治者自居,大封诸侯。其中将刘邦封汉王,都南郑,辖陕南及巴、蜀之地。 为防刘邦势力扩张,牵制刘邦,他又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东马坊村遗址),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阎良附近),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说:富县、安塞、延安)辖陕北。将关中之地分封给秦朝三个降将。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是时,还定三秦”。其实当年的三秦是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现阶段所讲三秦一般代指陕西,陕南、陕北、关中三地合称“三秦”。

“三晋”的由来

三晋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中国的战国时期的魏、赵、韩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魏赵韩原晋国故地。二是指山西省。

赵氏 、 韩氏 、 魏氏原为晋国六卿, 公元前453年,三家联手在晋阳城打败晋国执政智氏,此后三家逐步瓜分晋国,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将魏、赵、韩这东方由晋国分裂而来的三国合称为三晋,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

现在三晋统指山西。

“三湘”的由来

三湘,现为湖南别称。“三湘”是“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

“三湘”得名虽然有很多说法,但大多是附庸风雅,其实“三湘”与“四水”合称,都是指湖南的地理环境。四水指湘资沅澧四条河流,且以最大的河流湘江而简称“湘”;三湘则是指秦灭楚时,湖南境域内基本就是楚之三郡:洞庭郡(湘中)、黔中郡(湘西)和苍梧郡(湘南)。秦灭楚后将洞庭郡和苍梧郡合而为一,成为长沙郡,合楚之黔中郡和巫郡为秦黔中郡。后世以湖南境域基本为楚之三郡而称为三湘。任何经过文人再加工的解释内容,都只是原始含义的引申。

由于洞庭湖地处湖南北部偏东,地形以湖泊、平原、丘陵为主,明显不同于西边和南边的崇山峻岭。这样,洞庭湖辐射区域是湖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名为“湘中”;西部雪峰山脉名为“湘西”,南部靠近南岭山脉名为“湘南”。注意,“三湘”概念里是没有湘北湘东的,地理上靠北的长沙益阳岳阳等,历史上都是称湘中。湖南在历史上全省曾分为三道,民国3年(1914年),湖南分为湘江道(驻长沙县)、衡阳道(驻衡阳县)、武陵道(驻常德县)和辰沅道(驻凤凰县,后迁至芷江)。民国5年,省府裁撤武陵道,这时全省分为三道,一直延续到道制取消。

1.湖南湘乡、 湘潭、湘阴(或 湘源 ),合称 三湘 。

【出处】:见《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十四·全州》。但古人诗文中的 三湘 ,多泛指 湘江 流域及 洞庭湖 地区。 唐 李白 《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诗:“昔放 三湘 去,今还万死馀。”

2.指 沅湘、潇湘、 资湘。

【出处】:晋 陶潜 《赠长沙公族祖》诗:“遥遥三 湘 ,滔滔九江。” 陶澍 集注:“ 湘水 发源会 潇水 ,谓之 潇湘 ;及至 洞庭 陵子口 ,会 资江 谓之 资湘 ;又北与 沅水 会於湖中,谓之 沅湘 。”

引自百度百科,侵删。

陕西称“三秦”,山西称“三晋”,湖南称“三湘”,由来是什么?

三秦是项羽当年把陕西分封给三位秦军大将,由此得名。三晋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春秋战国分界线。三湘是因地理得名,前两者是因历史人文得名

陕西称“三秦”,山西称“三晋”,湖南称“三湘”,由来是什么?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里的“三秦”只描述为当时的长安附近。陕西被称为“三秦”,现在一般理解为根据地理位置,把陕西划分出来的关中、陕北、陕南三个地域。项羽灭秦后,分封刘邦为汉中王,又把秦的几员降将分封于秦朝几处故地,“三秦”由此而得名。

“晋”泛指山西,它位于太行山以西,属于华北地区。“三晋”之称由来以久,春秋时是晋国的领地,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故又称“三晋”。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三湘”即湖南境地,有多种说法,有指湘潭、湘乡、湘阴为三湘。亦有所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汇合处称潇湘,下游与蒸水交汇后称蒸湘,合称“三湘”。

陕西称“三秦”,山西称“三晋”,湖南称“三湘”,由来是什么?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传承数千年而经久不衰,毋庸置疑是一部为后世所敬仰的“大百科全书”。

基于历史渊源,我国各地都拥有自身专属简称,比如山东简称“鲁”,河南简称“豫”。除了这些简称外,许多地方还由于朝代更迭而享有固有俗称,比如我们一提到“齐鲁大地”,就会想到山东,一提到“三秦大地”,眼前便会浮现陕西。

首先我们来看“三秦大地”陕西。众所周知,陕西的简称是“陕”或“秦”,陕西因秦人的崛起而闻名于世。那么为何陕西被称作“三秦”呢,怎么不见“一秦”或“二秦”?要想弄清楚这一点,还要从历史角度来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而由于后期横征暴敛、持续压迫,大秦仅二世覆灭。

当时为推翻秦朝统治,各地百姓揭竿而起,其中尤以项羽、刘邦两个势力实力最强。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迫使主将章邯投降。公元前206年,刘邦的部队率先抄近路进入都城咸阳,之后项羽也随即抵达。

与刘邦“约法三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羽为发泄仇恨,肆意开启杀戮、焚烧,期间不仅将归降的秦王子婴杀掉,而且还毁灭了整个咸阳城。此后,项羽开始以西楚霸王自居,开始发号施令。

在东进过程中,好大喜功的项羽大张旗鼓搞了分封,其中将现在的陕西南部和巴蜀地区划归刘邦,晋封其为汉王。

虽然对刘邦做出了上述安排,但项羽方面仍不敢掉以轻心。为有效牵制对方扩大势力,项羽又对秦朝的三个降将另外进行分封,分别授予章邯雍王、司马欣塞王以及董翳翟王等封号。

而这三位王的地盘范围就在今天陕西的北部和关中地区,比如章邯管辖今咸阳西部和甘肃东部的地区。正是基于此,陕西才有了“三秦”的说法,这也被《史记·项羽本纪》所公开认可。

当然,那个时代的“三秦”仅限于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还不包括陕南。

而山西之所以被称为“三晋”,原因是与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有关。在春秋时期,晋国可是中原地区的大国,尤其是在晋文公的主导下成为公认的霸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强大的晋国却从内部分裂了。

公元前458年,作为晋国重臣之一的智伯趁着晋哀公即位不稳,谋取国家大权。为扩大自身势力,他勾结韩、魏两家吞并了范氏、中行氏的领地。

在阴谋得逞后,智伯试图继续灭亡另一个晋国重臣赵氏。眼见形势危急,赵氏管家人赵襄子迅速对韩魏两家展开思想说服,最终三家联合在一起,共同围攻智伯以求自保。在决战中,三家联军打败了对方,并杀掉智伯。

就这样,韩赵魏将原来的晋国一分为三,分别拥有各自领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迫于三家独立做大的事实,最终承认它们诸侯国地位,这也标志“三国分晋”正式完成。

而韩赵魏则凭借新兴诸侯国的身份,逐步成为战国时代的重要势力。值得注意的是,韩赵魏三国领地范围涵盖今山西大部、河南以及河北部分地区,且都在山西境内设置过都城,所以如今的山西就有了“三晋”的称谓。

最后,我们再来了解下“三湘”之地湖南。自古湖南就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地,境内河湖众多、水系发达。而关于湖南为何称作“三湘”,这里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有关。自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国陆续开启规模庞大的统一战争,在先后灭亡韩国、赵国以及魏国后,强秦兵锋直抵南方的楚国。

为拿下这个难啃的骨头,秦始皇听从老将王翦建议,令其携带60万大军发起总攻。经过艰难推进,秦国攻克楚国都城寿春,自此这个寿命长达八百余年的南方霸主灭亡。

在灭楚后,秦国开始对楚国湖南境内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其中将位于湘中的洞庭郡和位于湘南的苍梧郡合并为长沙郡,并重新整合了位于湘西的黔中郡,这样继续保持三郡架构,因此后世将湖南称作“三湘”。

除了这个说法外,还有一种对“三湘”的解释,是从地理特征上来进行阐述的。在湖南境内,湘江是最知名的大河,其发源处同附近的漓水形成合流,合称漓湘。

湘江顺流而下在中段又碰到了潇水,这里被称作潇湘。而到了末端又合流了蒸水,这就是蒸湘。这样一来,就有了所谓的“三湘”。

当然,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见解,认为漓水虽然与湘江合流,但没有途径湖南境内,所以用漓湘代表“三湘”之一似乎并不恰当。对此,他们认为用“沅湘”取代“漓湘”更为合适。

而关于这一点,他们从古人的诗词中找到依据——比如著名词人屈原写的《怀沙》中有这么一句“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另外他还在《离骚》中写下:“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而到了唐朝,诗人戴叔伦在怀古时也作过“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上面这些诗词都提到了沅湘,用它与“潇湘”“蒸湘”连在一起,确实能更加完整地概括整个湖南的地理面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