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为什么拒绝西凉军归降?当时有多少人马守城?为什么这么有自信?
王允、吕布掌握的军队大约只有2万左右。
尽管数量上少于凉州军,但当时如果王允安置妥当,是可以控制局势的。
不过,王允“眼高手低”,安置失当,最终埋葬了自己和大汉最后的希望。
王允、吕布控制的军队董卓的军队,由四部分组成:原属大将军何进的禁军、原属丁原的并州军、董卓嫡系的凉州军,以及原属皇甫嵩等人的其他军队。
由于东汉秉承刘秀“精兵”政策,禁军数量不多。
原属何进的禁军,大部分是有定额的,不足2万。
其中,羽林、虎贲有2500人左右;宫城卫士2246人;执金吾所统的缇骑200人、持戟520人;北军五校5000人左右;另有新设的西园八校尉约8000人。
何进死后,这些军队归属了董卓。
虽然一些将领,如袁绍、袁术、曹操等人纷纷出走,但大多数军队都归属了董卓。
丁原,当时是执金吾。不过,与董卓一样,他也是奉命率军进入洛阳的。
考虑到董卓初入洛阳时也只带了3000人,丁原带入洛阳的部队,也应当在3000以内。
吕布杀丁原后,这支军队由吕布统率。
董卓自己统率的凉州军,在初入洛阳时,只有数千人。
不过,董卓后来又不断从凉州招呼人过来。
比如:马腾、韩遂也接受招唤,率军前来,但是赶到时董卓已死。
另外,原先驻扎在扶风的皇甫嵩部,有三万人,在皇甫嵩被征调到洛阳后,也归属了董卓。
董卓死后,皇甫嵩为征西将军,杀董卓族,但朝廷并未继续令其掌握军队,而这支军队多是凉州人···
所以,董卓死后,王允、吕布所完全掌控的,只有禁军、并州军2万多人。
而最后李傕、郭汜围攻长安时,合众十余万!
因此,王允、吕布的军队在数量上处于劣势。
群龙无首、一片混乱的凉州军不过,当初董卓为了掌控凉州军,所部将领互不统属,因此,董卓一死,凉州军群龙无首。
胡轸、徐荣归顺了朝廷。
董越前去找牛辅会合,但被牛辅杀了。
牛辅在击败前来讨伐的李肃后,夜晚军中骚乱,他居然只带家奴5、6人跑路,在路上被杀!
可以说,凉州军群龙无首,一片混乱。
如果王允能妥善安抚,是完全可能控制住凉州军的。
可是···
赦罪之失凉州军首先想明确的是:我们到底是不是罪人?
王允的逻辑有些错乱:凉州军,本来就无罪嘛!他们只不过是跟错了人而已!不过,谁让你们跟错人呢?我说他们无罪,他们可能反而心不安!所以,不如给他们一些惩罚!
王允说的也不是没道理。如果王允立刻给予一些适当的处罚,可能罚了就罚了,人家反而心安了。
问题是···处罚迟迟没有公布!
与此同时,蔡邕,只不过是哭了一下董卓,就被王允处理掉了!
蔡邕得到的这样的处罚,凉州人会得到怎么样的处罚呢?
赦罪不赦罪,关键是让人心安。
王允话说一半···任何人,都会倾向于铤而走险呀!
安置之失董卓死前,把凉州军分布在各处险要,以抵抗关东联军。
有人提出:不如由皇甫嵩来统领凉州军,继续驻扎在各处险要。
皇甫嵩,时之名将,德高望重,而且在凉州人中有极高的威信,如果由皇甫嵩来,确实是可以安定凉州军的。
不过,王允拒绝了:不可以!让凉州军继续驻扎在各处险要,明摆着是要和关东开战呀!那袁绍等人会怎么想?
王允的拒绝,似乎有些牵强。
皇甫嵩接管军队,与是否让军队驻扎于险要,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你可以让皇甫嵩统帅军队,但不驻扎于险要呀!
看起来,王允是不放心把如此强大的凉州军统一交给皇甫嵩而已。
随后,王允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削夺凉州军军权,解散凉州军!由关东联军来负责控制、监督!
看起来,王允是希望把关东义军的领袖重新吸纳到朝廷体系,以平息各地的战乱,重建朝廷威严。
不过,王允是等不到那一天了。
崩盘王允的想法,迅速演变成了一场灾难。
凉州军与关东军长期征战,互为敌军。凉州军更曾残忍地处决豫州等军的俘虏。
让关东军来监督、控制凉州军,这是要杀掉凉州人呀!
很快,朝廷要杀光凉州人的说法传遍关中!
李傕、郭汜,在贾诩的建议下,举起反旗,开始作乱!
为求活命的凉州人纷纷参加,叛军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到叛军攻到长安时,已有十余万众!
王允,失败了。
看起来,王允不赦凉州军之罪,企图与关东联军一道解散凉州军,其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由王允、袁绍、袁术等官僚士大夫为主要基础的朝廷。以朝廷、士族领袖的名义号令天下,结束战乱,重树朝廷权威。
只是,姑且不论这个理想是否现实。
凉州军虽群龙无首,一盘散沙,但并不代表他们愿意成为鱼肉。
王允没有等来他理想的朝廷,却等来了一支被他逼得重新团结起来的,愤怒的凉州军。
眼界高,手法更要高才行!
王允为什么拒绝西凉军归降?当时有多少人马守城?为什么这么有自信?
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他不是自信,是杀掉董卓后高兴过了头,很轻松。这时,尤其还有吕布在,导致他轻敌了。王允和朝臣很透了董卓,连带着也很西凉军四大军头,他们是董卓帮凶,王允此时十分自大,就拒绝了投降。试问,要是此时允许投降,西凉军四军头因为王允和吕布在,不会掀起风浪了。那么王允也是好人,可以自命为丞相之类,吕布为大将,其他人辅佐。就会又是一番天下,说不定曹操等也出师无名。中央政权在王允领导下走向强盛。
王允为什么拒绝西凉军归降?当时有多少人马守城?为什么这么有自信?
司徒王允的能力和智力都属于一般水平,并且他还有一点刚愎自用。说的好听点,就是原则性很强。所以他的这种性格人,其实最适合去司法机关(法院)工作。然而汉末乱世,他却阴差阳错的就当上了东汉王朝的掌舵者。但是他的能力和实力,与他面临的困难完全不成比例。
再加上汉末乱世,时势变了。而王允的思路过于僵化,没有跟上时代变化。于是,王允便死在了他过于刚愎自用这个缺点上。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王允的背景,用六个字可以形容——运气好的出奇!
王允出身太原王氏,是典型的士族出身。在汉末魏晋时期,太原王氏是当时的望族,并不比汝南袁氏差多少。
在那个注重出身的时代,王允的出身就是他踏入官场的垫脚石。
王允十九岁时,有个宫里小太监在乡里祸害百姓。郡里的官员不敢管,而王允却天不怕地不怕,居然把小太监给杀了。宫里的大宦官见自己的马仔被人杀了,便趁机向皇帝告黑状。汉桓帝听说后大怒。然后他并没有抓王允,而是把太守刘瓆抓回京师,关到监狱里给弄死了。
可以说,太守刘瓆做了王允的替罪羊。而王允屁没有。
王允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刘瓆替他背了大黑锅,他不能不报恩。于是,王允替刘瓆办了后事,并为他守丧三年。
三年后,王允出仕为官。结果刚刚出仕,王允又惹了一个大麻烦。
当时有一个叫路佛的人,没有品行,而没有品行的人,在当时是不能当官的。但是王允的上级,太守王球却让路佛当了官。这一下激怒了王允,他犯颜强谏,把小报告打到了并州刺史那里。并州刺史听说了王允的名声后,认为王允是个人才,就把他把辟为州驾从事,连提了好几级。
后来,王允的事迹传到了京城。经京城的三公争相聘用王允,王允可以自个挑选去哪个。最终王允做了司徒府的侍御史,也是管监察的工作。其实这个监察工作,最适合他这种人。
其后,王允一路扶摇之上,坐到了豫州刺史的位置。期间他好几次得罪了宦官,但是每次都是不了了之,运气是出奇的好!
所以,王允为什么后来会固执的决绝西凉军的归降?因为他运气好啊!并且他还特别特别的固执。只要他认定的事,不问缘由,只在乎是非。不对的就要反对,有时候还会为了反对而反对。简而言之,这人没有吃过苦头,磨砺还不够,城府还不够深。
公元189 年,天下形势大变。
当年汉灵帝去世,王允前往京师奔丧。当时的大将军何进正在谋划诛杀宦官,召王允一起谋划。随后王允投靠何进,担任了从事中郎和河南尹两个职务
后来,何进被宦官诛杀。袁绍、袁术打着为何进报仇的借口,大杀宦官。接着又引董卓进入京城,搞得天下大乱。
董卓进京后的第三天,他废了汉少帝,扶立汉献帝即位。当时的王允得到了董卓的重用,被任命为尚书令。
说到尚书令,这个一定要强调一下。尚书令这个职务,是典型的职低权重。虽然这个职务的级别不高(千石级别),但是东汉帝国的决策权、发号施令权、皇帝诏令的草拟权,都由尚书令负责。并且官吏的任命,尚书令也可以过问。因此东汉的政务实际上均归尚书台,而尚书台的主官尚书令,他是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的,相当于后来明朝的内阁首辅一样。
董卓任命王允为尚书令,让他掌管这样一个重要的职务,说明董卓对王允信任。同时也说明王允的城府之深、权谋无双,是个能把董卓都给糊弄过去的老狐狸。
当然了,我们知道。王允依附于董卓,只是为了接近他,并消灭他。
初平二年(191 年),王允和士孙瑞、杨瓒等人谋划刺杀董卓。他们暗地里结交三姓家奴吕布,让吕布作内应。当时吕布与董卓有点小矛盾(为了一个女人),于是就帮助王允刺杀了董卓。
董卓死后,王允控制了汉献帝。他变成了东汉帝国的实际掌舵人。
当时,他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解决董卓死后的遗留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董卓的凉州部队的善后问题。
当时,最好的方法是赦免,不与追究。而且王允最开始时,想的也是赦免。但是后来吕布跟他说这事时(吕布主张赦免),他就改变了注意。
因为王允一向看不起吕布,他只是把吕布当成武夫、剑客。吕布对他建议赦免所有的西凉军时,王允很怀疑吕布是别有用心。于是他对吕布说:你说西凉军无罪,是因为他们盲目的跟从了董卓。但是如果因此赦免他们的责任,会给其他一些有谋逆想法的人,一个钻法律漏洞的空子。毕竟朝廷只抓主谋,不追究从犯的责任。以后大家若是都钻这个空子,那该怎么办呢?
于是,王允就代汉献帝,下发了一封斥责董卓和斥责西凉军的诏书。
然而王允对吕布说的理由,其实只是一种托词罢了。他不想赦免西凉军的真正理由是:
李傕、郭汜听说董卓被杀之后,就把军中的数百号并州人也给杀了(王允和吕布都是并州人士)。所以,王允他认为凉州集团不可靠,他是绝对不能跟凉州军和解的。并且他认为,袁绍、袁术的关东军才是自己人。关东军当年起兵讨伐董卓,是值得信任的盟友。如今董卓已被自己除掉,他要加紧与关东军的合作。
然而,关东军比西凉军还差劲。董卓还没死,关东军就自己内讧。王允把希望寄托在关东军身上,这本身是很扯的一个选择。
后来,王允准备遣散军队,有人建议让名将皇甫嵩领凉州军,增强朝廷的实力,但是王允表示不同意,因为他认为那样会使关东联军不安。结果,他错失了最后一个逆转局势的时机。
没过多久,民间流言四起,说朝廷准备诛杀所有的凉州人。凉州军怕的要死,在关中开始拥兵自守。他们说,蔡邕不过是和董公亲厚,就被王允给杀了,今天不赦免我们,想要解散军队,一旦解散军队,明天我们就变成任人宰割的鱼肉了。
后来,李傕、郭汜又碰到了贾诩,当时贾诩力劝李傕、郭汜杀入长安,为董卓报仇。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吕布抵挡不住,加上长安城里的蜀军做内应,城门被打开。吕布临走时,招呼王允一起走,可是王允拒绝了。最后他被诛杀,三个儿子和族人也全部遇害,只有哥哥的两个儿子逃脱。
总的来说,王允之所以拒绝西凉军投降。他固执的性格是一方面原因,但这个原因不是主要原因;他真正不能接受西凉军投降的原因,是因为在他的意识里,士族才是值得他信任的势力,即便袁绍、袁术之流在本质上与董卓并无区别,但是王允骨子里仍然把士族当作自己的盟友。
至于西凉军,也就是所谓的边将,根本就不入王允的法眼。这些武夫没有执掌过东汉帝国的权柄,所以王允打心眼里瞧不起吕布之流的武夫,而像李傕、郭汜之流就更不入他的法眼。他以为只要朝廷一声令下,西凉军的那些武夫就会自动解散。
只不过,时代变了。而像王允这种旧式士族适应不了新形势的发展,于是便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王允为什么拒绝西凉军归降?当时有多少人马守城?为什么这么有自信?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099条回答。
主要是王允缺乏政治能力,也不懂军事。
董卓麾下基本是5股势力:
第一,董卓嫡系的西凉军。
第二,外戚何进残部。
第三,刺史丁原部下。
第四,归顺他的中小军阀。
第五,被董卓利用的胡人军队。
这5股力量中,最强的自然还是董卓的西凉军。
西凉军可以说是当时全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
当年西凉地区,盘踞着羌人、鲜卑等强大少数民族部落,不断对汉朝进行军事进攻。
驻守西凉的汉族军队,时刻都在同强悍的敌人交战,无论兵员素质还是武器装备,以及将领指挥能力都是很强的。
董卓的西凉军本来数量是4万人,其中约有1万骑兵。加上其他四支力量,董卓麾下有20万左右的兵马。
董卓手下的7个大将牛辅、董越、段煨、杨定、胡轸、徐荣以及吕布。
这里面,牛辅的地位最高,他是董卓的女婿,也是未来内定的接班人,李傕、郭汜、张济、贾诩等人都是他的部下。
其余将领的级别差不多,其中吕布最差。吕布本来是丁原部下,丁原的部队被董卓吃掉以后,吕布其实并没有兵权,主要充当董卓的卫队长。
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吕布只是胡轸的部将而已,地位不高。
王允实际能够控制的,只有吕布一伙人,以及何进的残部,以及刚归顺董卓的一些中小军阀,本来是不堪一击的。
那么,王允为什么有胆子敢于杀死董卓?
主要是王允看准了董卓的众叛亲离。远的不提,在董卓死后,7个大将都有问题。
首先是吕布早就叛变,同王允联手杀死董卓。
随后地位最高的牛辅、董越竟然内讧,牛辅唯恐地位第二的董越夺权,先下手将其害死。
搞笑的是,牛辅只会打仗,政治上不行,眼见其余各将都叛变或者中立,下的扔下军队试图逃回西凉,就被半路就被亲信杀死邀功。
其余几个大将中,段煨从此率部保持中立,谁也不得罪,为最强的人效力,最终在曹操麾下善终。
杨定、胡轸、徐荣则全部暂时投靠王允,加上吕布,西凉军7大将死了2个、1个脱离团体中立,剩下4个都归顺王允(朝廷),似乎一切都搞定了。
但其实这些都是虚的。
因为牛辅死后,他的大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个实际统兵将领,不愿意坐以待毙,直接带着西凉军主力杀过来,又加上招募的胡人骑兵,数量有数万人。
此时王允的嫡系部队只有几千,只能依靠杨定、胡轸、徐荣、吕布去迎战。
谁知道,看到李傕郭汜实力很强,杨定、胡轸立即阵前倒戈,连同西凉军一同夹击徐荣、吕布。
徐荣倒霉,直接被打死。吕布还算聪明,及时开溜逃走了,免于一死。
其实说来说去,王允根本不知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
西凉军就算内部再乱,就军事上也要压倒性的优势。王允如果没有把握在军事上击败西凉军,他就根本无法稳定住大局。真正对王允忠心的,其实只有区区一个吕布。而吕布手下也就数千人,根本不是西凉军的对手。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老谋深算的曹操、刘备,就会尽量笼络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一伙,将他们分化瓦解,最好互相内斗,然后各个击破。
王允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宣布要将李傕郭汜等人彻底消灭,还要满门抄斩,人家也只有拼命这一条路了。
书呆子就是书呆子啊!
王允为什么拒绝西凉军归降?当时有多少人马守城?为什么这么有自信?
东汉的彻底衰落,其实并非是董卓入主洛阳时,因为这个时候的东汉朝廷其实还有拨乱反正的机会,真正让东汉陷入至暗时刻是在董卓去世后!王允诛杀董卓后,拒绝了西凉军的投降,引起李傕郭汜等人反叛,最终攻下长安。自此,东汉失去了最后一次中兴的机会,只能不断沉沦,最终灭亡。可以说,东汉的灭亡,就是从王允拒绝西凉军归降那一刻开始的,那么为何王允有诛杀董卓之才,却无法消化西凉军呢?为啥王允要拒绝西凉军的投降,激起他们的反叛呢?
董卓死后的局势事实上,很多人都没有料到董卓会这么快就死去,可以说董卓之死震惊了众人,使得西凉军群龙无首,局势对王允等人是非常有利的,只不过王允没有好好的把控住局势,最终玩崩了!
王允这个人,说他无才是不可能的,毕竟人家在董卓的眼皮子底下潜伏了那么久,还硬生生地拉起了一支反董的队伍,策反了董卓的保镖吕布,从这一系列事情可以看到,王允的能力还是有的,要不然精明一世的董卓也不会栽在王允的手上!在除掉董卓一事上,王允体现了他极强的组织能力,而在之后处理董卓核心集团的问题上,王允做的也是比较果断的,很快就命人赶往了郿坞,将董卓家人尽数诛杀。所有董卓集团的核心人物,都在这次行动中丧身,可以说董卓集团的核心指挥团队,都已经被打残了。
当时的董卓集团,老大是董卓,二把手则是他的弟弟董旻,真正掌握军队核心指挥权的人就是他们二人,只不过他们二人都死在了长安。在董卓董旻之下,他们通过七大中郎将控制军队,这六人分别是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杨定、吕布。由于董卓董旻及其他核心团队成员被诛杀,董卓集团剩下的官职最高的就是上面这七大中郎将了,其中吕布已经是投靠了王允。这些中郎将中,又以牛辅的地位最高,因为牛辅是董卓的女婿,天然有领导西凉军的权力。自古以来,儿子是最佳继承人,如果没有儿子,则是女儿,所以说,当时的董卓集团,其实最有可能成为领袖的人是牛辅,只不过牛辅这个人没啥大的志向,最后被人直接给干掉了。
当听闻董卓被诛杀,西凉军的指挥中枢被打掉后,董卓的这些中郎将都对局势做出了判断,随后做出了各自的选择。其中徐荣、段煨、胡轸选择了投降朝廷,而董越不愿意投降,跑来找牛辅商量,结果反而被牛辅给杀了,兼并了他的部众。你以为牛辅杀了董越,兼并了他的部众后,是准备起兵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并没有!牛辅之后的选择让人很迷惑,他直接抛下了自己的军队,选择了逃跑,结果被手下干掉,带去长安领赏去了。这一下,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一级别的将军死的死,降的降,可以说对于王允是没有任何威胁了。
牛辅死后,他手下的校尉李傕郭汜自然也是选择了投降,毕竟老大都死了,自己也没必要去和朝廷对抗吧,于是他们派人前往长安请降,希望得到特赦。这其实也是非常好理解的,董卓、牛辅他们这些高级将官都死了,李傕这种中级将官肯定只能投降啊。而对于朝廷来说,历来处置反叛,都是杀其核心,留其基层,这是非常有用的套路,只不过王允没有这么选择,拒绝了给出赦免书。
《后汉书》: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王允的这番话说得非常拗口,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大家都劝王允赦免董卓的部下,不想引起西凉军兵变,而王允也认同西凉兵是受到了董卓的胁迫和鼓动,是不得已为之的。这么一看,王允似乎是愿意赦免这些西凉军的。但是王允话锋一转,立马又说,这些人本来就没啥罪,咱们又干嘛去赦免他们呢?如果他们现在突然给他们加上恶逆的罪名,并且赦免他们,这恐怕反而会使他们猜疑恐惧,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说,这不是处理他们的好办法,最好的办法乃是不做处置!
绝!真的是绝!众人都被王允的这个脑回路给震惊了,这些西凉兵跟着董卓干了这么多坏事,现在董卓伏诛,群龙无首,他们无非是想求个自保,而你王允说他们本来就没罪,没必要给赦免书,怕给了赦免书会让人多想,这不就是断了人家自保的路吗?董卓既然被定义为逆臣了,他们跟着董卓肯定就是逆贼了,这是天下公认的,你说他们不是逆贼就不是吗?天下其他人可认为他们是逆贼啊,包括他们自己,如果你真想说他们不是逆贼,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发布圣旨,昭告天下,说他们不是逆贼。可王允什么都不干,既不允许投降,又不发布赦免书,这就让人不得不多想了。
长时间得不到赦免书,西凉军中人心惶惶,而且随着一条谣言的产生,再次点燃了西凉军的情绪。这条谣言说的是王允准备解散凉州军,杀尽凉州人。这一下,所有西凉军都被吓住了,李傕郭汜等人也准备着卷铺盖跑路了,毕竟他们只是校尉级别的军官,也没办法团结所有西凉军。就在这等关键时刻,贾诩出手了,献出了反攻长安的计谋。
《三国志》: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
不得不感叹贾诩之计谋,不愧为三国第一毒士!他这一条计谋下去,长安被西凉军攻陷,东汉之路便彻底断绝了。最终,吕布战败,王允被杀,长安再一次陷入黑暗之中,而这一次,比董卓时期更加荒唐。看到这里,很多小伙伴便不得不好奇,既然王允实力不如李傕郭汜等人,那他为啥还要拒绝西凉军的归降呢?
王允拒绝西凉军投降的原因事实上,就算王允拒绝了李傕郭汜等人的投降,他也不一定会失败的,因为李傕郭汜等人只是校尉这种中级军官,完全无法团结西凉军众人。只是很可惜,王允遇到了贾诩这个大才,在贾诩的操纵下,三国序幕被缓缓地拉开了。至于说王允为何拒绝西凉军投降,这里面主要是有三个原因。
一、西凉军群龙无首,对王允没有威胁
西凉军的核心决策层都在长安被王允消灭了,接下来的几大中郎将死的死,降的降,可以说整个西凉军中,根本没人能够组织有效的抵抗,至少在王允看来,局势已经被他给掌控住了。王允也没想到,天下间竟然还有贾诩这种奇才,能把西凉军众人团结起来。
二、王允认为有吕布等人足以
吕布非常勇武,王允诛杀董卓,靠的就是吕布。而且吕布这个人,还是颇有军事才华的,王允是比较看重他的。而在诛杀董卓后,董卓手下的另外三个中郎将段煨、胡轸、徐荣也投降了,可以说此时的王允手下也勉强算是人才济济了,尤其是其中的徐荣,那可是顶级名将啊,就连孙坚这种牛人,在徐荣手上都不断吃瘪。曹操刚开始还差点被徐荣击杀于战场,可以说,当时的徐荣,名声与实力非常强,有这等猛将在手,王允还怕啥呢?
事实上,当李傕郭汜等人率军来战时,王允也派出了段煨、胡轸、徐荣出击,只不过他们最终打败了,死的死,降的降,反倒是给李傕郭汜等人增加了兵力。从这一方面来看,似乎李傕郭汜的军事能力更强。
三、王允志大才疏
王允这个人,虽然志向远大,想要匡扶汉室,但很明显,他的手段差了一些。王允还站在和平年代思考问题,认为只要诛杀了首恶,下面的人就可以让自己随意揉捏了,他忘了现在已经是时代不同了,天下大乱了,尤其是那些西凉军人,他们有兵器在手,如果不给他们一条活路,他们是敢于铤而走险的!王允没有认识到时代的不同,拒绝了李傕郭汜等人的投降,准备用老一套方法对付西凉军,结果迎来了西凉军的反扑,最终使得东汉彻底沉沦,再无中兴之希望。
结语王允诛杀董卓后,本有机会使得东汉中兴,至少也可以保住关中一隅,这样的话东汉有自己的军队,在天下间的话语权将会更大,可以多延长几十年的寿命。但由于王允的瞎操作,最终使得东汉彻底沉沦。至于王允为何会采取拒绝西凉军投降的策略,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王允认为西凉军首脑已经被全部清除了,没人能团结西凉军了,西凉军不足为惧了;二是王允认为有吕布、段煨、胡轸、徐荣等人,足以压制抵御西凉军;三是王允志大才疏,没有认识到时代的变化,还在玩东汉的老一套,没想过将西凉军收为己用,一直持有偏见,最终激化矛盾!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后汉书》)
王允为什么拒绝西凉军归降?当时有多少人马守城?为什么这么有自信?
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王允巧妙使用美人计,诱使吕布杀掉董卓,天下苍生拍手称快。王允因此也名盛一时,与吕布一起共同执掌朝政。王允被封为录上书事,总朝政,吕布被封为奋武将军,温侯。本以为四百年大汉可以转危为安,然而王允因拒绝接受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人的投降,招致十余万西凉军围攻长安。
贼军里应外合,竟然轻而易举的拿下了长安,王允以死明志,吕布率领百余骑投奔袁术去了,而献帝也再一次沦为李傕郭汜的掌上玩物。王允为何坚决反对李傕郭汜等董卓旧部投降?长安究竟还有多少兵马,王允有为何如此自信,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
首先王允拒绝李傕郭汜等人投降,因他有着自己的选择和底线。王允一直都是有着严格做人原则的人,明辨是非,恩怨分明,善恶到头终有报。而他最大的原则莫过于对于大汉的忠诚,对于反臣贼子的零容忍。他之所以在董卓处委曲求全,其实是在寻找光复大汉的机会,在他眼里十常该死,董卓应该万劫不复。
侍李傕郭汜等人,跟随董卓南征北战,也立下过不少功劳,这在王允看来却是作恶多端,助纣为虐。因此王允认为李傕郭汜等人也是十恶不赦之人,就应该收到惩罚,接受投降真的是太便宜他们了。演义曾这样记载:
且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居陕西,使人至长安上表求赦。王允曰:“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
其次王允的自信是盲目的,他之所以这样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王允作为杀董卓的头号功臣,他已经居功自傲,忘乎所以了。在他看来,就连董卓这样的大奸大恶,都死在自己的手上,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又何足道哉?而在朝廷之上,王允也不想以前那样对群臣推心置腹,而是正襟危坐,并不会和颜悦色,当时很多大臣对他也有看法。
其二在王允看来,他拥有当世名将吕布,足可以击垮李傕郭汜等人。的确,吕布号称董卓部下第一勇将,李傕郭汜等人排名也靠后。但王允确实高估吕布了,吕布先是中了二人的“彭越挠楚”之计。二人前后夹击,吕布追李傕郭汜在后面打,追郭汜李傕又在后面打,最终吕布忙的焦头烂额,没有任何战果。
随后吕布与王允一起,中了李傕郭汜等人的声东击西之计。二人明着与吕布交战,却偷偷令张济樊稠二人偷袭长安。吕布知道后急忙救援,然而为时已晚,长安早就被围的水泄不通。再加上很多人惧怕吕布暴力,有很多投降派。后来董卓的余党李蒙、王芳在城中位内应,打开四门,贼军一起杀入。吕布不能提防,率领百余骑,投奔袁术去了。
再次长安究竟有多少守军。守军数量无论正是还是演义,都没确切的记载,不过通过双方军队的交战情况,可以大志的推断。李傕郭汜等人知道求赦不得,便集结了十余万军队,兵分四路进攻长安。而吕布率军迎击李傕郭汜,王允守城,由此推断吕布应该带走了一般左右的人马。吕布与李傕郭汜激战,双方相持不下,可知兵力相当。
张济樊稠奉命前去围攻长安,可知他们应该带领多余长安守数倍的人马,这样他们才敢围城。十万人已被李傕郭汜分去一部分,还能围困长安,可知长安的收守军应该在两三万,吕布应该带走了两三万。再由后来吕布回援长安,李傕郭汜等人也杀到,而吕布的军队数量兼职不值一提。演义这样记载:
比及(吕布)到长安城下,贼兵云屯雨集,围定城池,步布军与战不利。军士畏吕布暴厉,多有降贼者。由此可见,不足十万军队就将长安围的水泄不通,王允闭门不战,可知军队少的可怜。吕布到达长安后,作战不利,说明吕布的军队数量有很大的劣势。据此推断,吕布与王允的军队数量总和应该在五万上下。只可惜王允因不自量力,再次将小献帝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你是如何看待王允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