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车辆要适时的拉高速,即提高发动机转速。那能不能把车停在原地挂到P或N档踩油门呢?会对车产生什么影响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有必要捋一捋说清楚,否则会误导很多车友的。

什么是拉高速,有什么好处

“正宗的”拉高速指的是新车首保后上高速跑一跑,让车在各个档位跑一遍,并不是特指拉高转速,这个说法早在十年前就有了,我认为这纯粹是脑补过度,上图是摘自网上的所谓的拉高速的好处,明白人一看就知道有多么不靠谱(谁家的活塞还能和凸轮轴产生亲密接触?)。所以新车买回去后正常开就行,别傻乎乎跟着瞎起哄去拉什么破高速。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获取资讯很容易,难的是知道如何过滤掉错误的东西。

适当高转速运行有可能会清除部分积碳

上图是高速摄像机记录下的发动机进气冲程,白色的就是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高转速下进气很猛烈,再加上汽油确实有一定的溶解性,而且高转速下燃烧更剧烈,各种因素作用下确实有可能清理掉一些积碳,而且排气压力还会清理掉三元催化器的一些杂质,让排气更顺畅。所以一些车跑完高速后会觉得油门响应很灵敏,车更好开了。

不推荐原地踩油门

因为高速行驶中发动机是要出力的,所以你需要踩很重的油门来达到高转速,这时候节气门开度很大,发动机可以吸入足够多的空气,进气气流才会更猛烈。而空挡踩油门发动机没什么负载,稍微踩点油门转速就直逼红线,这时候节气门开度并不大,进气量也不大,喷油量也不大,气缸压力也不大,除了多费油以外对清理积碳意义不大。

怎样正确地拉转速

这完全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在保证发动机动力充沛的前提下以更低的档位匀速行驶。为什么要在保证发动机动力充沛的前提下呢?因为发动机动力储备过低时喷油会加浓,燃烧反而不完全,有可能增加积碳。而加速时喷油也会变浓。所以正确的方法就是在平路上保持3000-4000转跑一段时间就够了。

有人说车辆要适时的拉高速,即提高发动机转速。那能不能把车停在原地挂到P或N档踩油门呢?会对车产生什么影响呢?

给你讲个我自己干过的事:在省际通道上为了躲避区间测速的固定拍照摄像头从路基下土路准备饶开,结果刚下过雨到了一个泥洼地的时候没发现把车子给陷进去了。后来我把脚垫拿出来放轮胎底下挂上倒档猛踩油门才出来,出来后感觉到车内温度异常。重新上路后车子在换档时发生了顿挫感,是那种一噔一噔的抽抽。开始我以为是把换档拨片给烧了,到了修理厂才知道是变速箱油因为高温变质了。

车子在跑速的时候会有负载这时踩油门随着传动都会将热量疏导,并且车子在高速行驶时本身风的冲击就是一个天然的降温系统。

所以原地轰油门和高速高转速效果不同,一个是有利于将积碳轰出去,另一个是容易把车子弄成内伤。

有人说车辆要适时的拉高速,即提高发动机转速。那能不能把车停在原地挂到P或N档踩油门呢?会对车产生什么影响呢?

不能原地拉高速。首先变速箱会自己进行保护。限制高转速。你原地高转速也伤车。影像散热。拉高速确实能减少积碳的产生,你想完全清除还是不可能的!

有人说车辆要适时的拉高速,即提高发动机转速。那能不能把车停在原地挂到P或N档踩油门呢?会对车产生什么影响呢?

拉高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万能神药了,什么拉高速能清除积碳,拉高速能磨合发动机,拉高速能磨合变速箱,真是什么五花八门的说法都有,其实拉高速最大的两个优点就是可以降低发动机积碳的形成,但对已经形成的积碳是没有什么作用的。还有一个主要作用就是,拉高速可以让发动机ECU程序和发动机之间可以达到一个最佳状态,可以让发动机开起来更顺畅通透,动力性更好。那么原地轰油门能不能达到拉高速的效果呢?这显然是不行的,在停车状态下轰油门会对发动机造成损害,所以很多车型在停车状态下轰油门的话,车辆都有转速限制,一般都在3000-4000转以下,防止发动机转速过高飞车造成损坏。所以发动机拉高速必须要有负载,没有负载原地轰油门是不可取的,不仅不能达到拉高速的效果,还会增加发动机的磨损。

有人说车辆要适时的拉高速,即提高发动机转速。那能不能把车停在原地挂到P或N档踩油门呢?会对车产生什么影响呢?

这么CD的论点还被讨论!哈哈!一定要拉到极限速度,不让毁车!最好每个月拉一次极限速度!胡说八道的交通台专家,十几年前胡喷影响到现在!一辆汽车国家让你开几年别整天琢磨,买个车都神经病了!

有人说车辆要适时的拉高速,即提高发动机转速。那能不能把车停在原地挂到P或N档踩油门呢?会对车产生什么影响呢?

拉高转速是为了增大进排气量,把一些胶状还没有干结的积碳吹走。所以一是空挡没有负载,轰空油门转速高了排量起不来,因为ecu是按负载喷油的,喷油越多燃烧产生的排气压力越大。二是自动挡车空挡轰油门会加剧变速箱油过热,时间长了烧变速箱。

另外不要把拉高速作为清除积碳的常用方法,因为已经干结硬化的积碳拉多高转速也清不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