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多少个铁帽子王?
清代的爵位分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铁帽子王属于宗室爵位,即皇室爵位。
换言之,只有皇帝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获得宗室爵位。
可是,并非所有“爱新觉罗”家族的人都能获得宗室爵位。
早在清军入关前,皇太极在位时期就颁发一个规定:努尔哈赤及其亲生兄弟的后代都能被授予黄色腰带,称为“宗室”,俗称“黄带子”;努尔哈赤的伯父和叔父以及伯祖父和叔祖父的后代则远了一点,只能被授予红色腰带,称为“觉罗”,俗称“红带子”。
当然,也有一些皇族宗室因为犯了错误,得罪了皇帝,被革除了宗籍,子孙后代即使日后能恢复宗籍,但是也不能回到原点,会被降为“红带子”,例如皇太极时期的莽古尔泰、德格类,雍正时期的允禩、允禟等。
清代宗室的爵位,共分为十二级,他们是:
和硕亲王 、 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其中辅国将军以上的贵族,还分为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种。
什么是世袭递降?所谓世袭递降,指的是老子死后,儿子继承爵位的时候,就会降一级;孙子继承的时候,还会降一级,如此下去,爵位越来越小,直到若干代之后什么爵位也没有了。
比如道光时期打死小妾的王爷永珠,他的爷爷胤秘是康熙的幼子,雍正的弟弟,当时被雍正封的是亲王;到了他父亲那一代就降级为郡王,到了他这一代就成为贝勒。
宁荣二府的爵位也是如此,要递减袭爵,在红楼梦的年代,二府的“掌门”已经世袭了四代。
荣国府第一代贾源为镇国公;贾源的儿子贾代善袭爵后就是辅国公;代善的长子贾赦继承爵位,是辅国将军。
后来贾府被抄,被皇帝被革去世职。
即使贾赦不犯错,轮到他孙子的时候,爵位就降到了底,之后也就没有了爵位。
为什么要降级?其实统治者做这样的制度设计是有充分道理的。
如果不是这样降级,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侯爵们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世袭的宗室子孙越来越多,多年之后恐怕遍地都是王爷。
到时候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别说是敌对势力颠覆,光是自己人就能吃垮国家,明朝的灭亡就是实证。
除了降级的爵位,还有一种不降级的爵位,叫做世袭罔替,即我们说的“铁帽子王”。
说到铁帽子,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个词“铁饭碗”。
铁帽子王就是如此,爵位原则上不会被剥夺。
只要老子是亲王,不犯重大错误,儿子、孙子、玄孙,祖祖辈辈都是亲王,除了犯了原则性错误,惹怒了皇帝,不必担心会降级。
即使本人有重大过失,被革去了爵位,铁帽子王的爵位会依次让他的弟弟继承。
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更多的特权,主要有三项:
“世袭罔替”, 即使隔代不降爵;
俸禄非常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皇帝拨专款建造世袭罔替王府,也叫铁帽子王府。
除此之外,还有两项政治特权。
一、亲王去世后,还会得到皇帝给的谥号,即荣誉称号。
比如恭亲王奕䜣的谥号为“忠”,庆亲王奕劻的谥号为“密”。
二、官员满汉大臣无论级别多高,拜见亲王要行一跪三叩礼,满族大臣称奴才,汉族大臣称臣。
这在过去一种极高的待遇,哪怕是功臣如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他们怎么努力也是得不到的。
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的说法并非清朝建立时就有,到乾隆时期才出现。
八王之得以入世袭罔替之列,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努尔哈赤时期,八旗是自己的私产,以嫡出子孙如代善、皇太极、多尔衮、岳托、豪格等为骨干,统领各旗。
那时候还没有亲王的说法,只有贝勒。
如大贝勒、和硕贝勒、旗主贝勒等。
贝勒即"王"的意思,不过当时的封爵制度尚未定型,贝勒称呼、待遇还没有规范化。
直到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建国号大清之后,才开始正式颁行封爵制度。
当时皇太极将宗室定为九等。“和硕亲王”位于第一。
皇太极的做法,对打江山具有积极意义。
因为在当时,有资格被加封为亲王爵位的,都是立下功劳的宗室。
这等于建立了一个激励机制,只要建立战功都会被封为亲王。
这就鼓励宗室将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建立战功,对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有极大的帮助。
而且,这种爵位还是世袭罔替的,这对于宗室内部来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因为分封爵位的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不努力就得不到爵位,这就大大增强了宗室的聚力。
不过在清朝建立的最初百年里,皇帝并没有说明亲王的爵位不会降级,可以世世代代传承。
直到乾隆时,才将亲王世袭制度化。
也正是在那段时期,铁帽子王这个词开始出现,“八大铁帽子王”开始诞生,声明他们的爵位可以世代传袭。
清朝历史上,一共有过12个铁帽子王,最初有8个,后来加封了4个。
相对来说,铁帽子王的数量并不多,但他们全都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
其皇太极时期的8位铁帽子王,都是为清朝开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同时他们都有爱新觉罗的血统,很多本身就是八旗的旗主。
这8位铁帽子王中有6人是和硕亲王
他们是:
代善,努尔哈赤次子,正红、镶红两旗旗主
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正白旗主
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正蓝旗主
豪格,皇太极长子,镶白旗主
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镶蓝旗主
硕塞,皇太极五子
除了这6个和硕亲王以外,还有2个多罗郡王
岳托,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
勒克德浑,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代善第三子萨哈璘的儿子
这8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八大铁帽子王。
8个铁帽子王,代善一家就占了三个,可谓铁帽子王专业户。
在清朝中后期,也有4个铁帽子王:
1.胤祥,康熙帝十三子,雍正帝即位后封为怡亲王;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直到清朝灭亡。
2.奕䜣,道光帝六子,咸丰皇帝的弟弟,被道光帝遗诏封为亲王;恭亲王传了四代三位,到光绪二十四年奕欣病逝。
3.奕多罗醇郡王,道光皇帝第七子,咸丰皇帝同母弟,光绪帝生父。
4.奕劻,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孙,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
光绪十年,被封庆郡王。
奕劻为人精明,善于揣摩上意,深的慈禧宠爱。
老佛爷60大寿时,封为亲王,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
1917年奕劻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
这12个铁帽子王,具有两种身份,一是具有皇族血统,其次是为清朝建立和政权巩固立过汗马功劳。
比如“鬼子六”奕䜣,参与辛酉政变,奠定了慈禧的统治基础,还主持了洋务运动,剿灭太平军、捻军,镇压了西北回乱,为清朝渡过了难关。
当然,也有铁帽子王是不称职的。
比如,和硕礼亲王、和硕豫亲王就有两人被夺去爵位;多罗克勤郡王有3人被夺去爵位;
和硕郑亲王更是有5人被夺去爵位。
而奕劻,更是著名的败类,他是跟和珅比肩的大贪官。
爱财如命,没有底线。
平心而论,和珅是个贪官也是个能臣;但是奕劻是个庸才,但是此人善于投机钻营、见风使舵。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戊戌政变的关键时刻,奕劻看准了慈禧会赢,就押宝老佛爷,帮了慈禧大忙, 因此被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奕劻贪得无厌,与其子载振、大臣那桐狼狈为奸,大肆卖官鬻爵,被当时的百姓称为"庆那公司"。
奕劻谁的钱都敢花,甚至还接受过大清王朝的掘墓人袁世凯大笔贿赂,为逼宣统皇帝退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庆亲王奕劻被视为出卖爱新觉罗家族的内鬼,不但皇族、亲贵对他切齿痛恨,就是溥仪也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民国六年(1917年,79岁的奕劻病死,溥仪连个谥号都不给。
在清朝遗老遗少的哀求下,末代皇帝溥仪给了他一个"丑"字作谥号。
后来,还是大家苦苦恳求,溥仪才法外开恩,封了他个谥号"密"。
密,也不是什么褒义词,密者,"追悔前过"之意。
总而言之,作为利益集团的铁帽子王制度为巩固清朝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历史证明,清朝统治者宗室管理还是比较成功的。在整个清朝时期,亲王们没有一个谋反。
不能不说清朝统在管理宗室上,比明朝统治者要高明许多。
清朝有多少个铁帽子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满清皇族爵位分为十二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其中辅国将军以上的贵族,还分为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种。
所谓世袭递降就是规定传给下一代,爵位就会降一级,几代以后就没有爵位。
小说《红楼梦》中,贾府两老都是公爵,应该是只传两代就没有爵位了,而且每代都会降一级。
比如宁国公贾演死后,爵位传给长子贾代善,长子贾代善死后传给长子贾赦,到了贾赦下一代就没有爵位了。所谓贾赦给儿子贾琏花钱买了一个同知的官职。
而贾赦自己,爵位也不是公爵,降到了一等将军。
所以世袭递降相对较差,子孙后代不能一直享受祖先的爵位和俸禄。
但还有一种叫做世袭罔替,这就很牛了。
世袭罔替也就是爵位永远由子女继承,而且每一代都不会降级,所以叫做铁帽子。
对于满清的王爷来说,如果是世袭罔替的王爷,就叫做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特权主要有三项:
- “世袭罔替”, 隔代不降爵;
- 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 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
满清历史上,一共有过12个铁帽子王,数量并不多,而且全部都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
其中8位是满清开国功臣,都有爱新觉罗的血统,很多直接就是八旗的旗主。
这8人中有6人是和硕亲王
1.代善,努尔哈赤次子,正红、镶红两旗旗主
2.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正白旗主
3.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正蓝旗主
4.豪格,皇太极长子,镶白旗主
5.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镶蓝旗主
6.硕塞,皇太极五子
除了这6个和硕亲王以外,还有2个多罗郡王
1.岳托,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长子,
2.勒克德浑,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萨哈璘次子
这8人,就是传说中的八大铁帽子王了。
在满清中后期,也有4个铁帽子王:
1.胤祥,康熙帝十三子,雍正帝即位后封为怡亲王。
2.奕䜣,道光帝六子,道光帝遗诏封为亲王。
3.奕𫍽,道光帝七子,咸丰帝登基后封多罗醇郡王,光绪帝生父。
4.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绵性长子,慈禧太后封他为庆亲王。
这12个铁帽子王,除了是皇族血统以外,大部分为满清立过汗马功劳。
比如奕䜣,一手主持了洋务运动,剿灭太平军、捻军和西北回乱的各种镇压战争,为满清延寿20年。
当然,也有铁帽子王是不称职的。
比如奕𫍽,他的能力平庸,除了协助慈禧太后抓了肃顺以外,就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但奕𫍽在当时那群饭桶王爷中,已经算是有能力的,所以才被咸丰皇帝重用,目的是平衡奕䜣。奕𫍽因为是铁帽子王,所以不但儿子成为皇帝,老婆竟然还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
至于奕劻,就不同了。
奕劻没什么能力,因为装作对慈禧太后忠心,竟然被重用:1884年,一直到大清朝倒台的27年中,多次受到提拨重用,身居要职,先后负责外事、海军、财政等重要部门,最后官居首席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
然而奕劻人品卑劣,爱财如命,毫无原则。
他一直暗中接受袁世凯大笔贿赂,成为朝中保护袁世凯的力量。甚至直到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奕劻拿了袁世凯的巨款后,对他反复协助,帮助袁世凯上位。
搞笑的是,袁世凯上位以后,立即将奕劻掀翻,成为内阁总理大臣,不客气地将老领导奕劻挤走。
奕劻此时才明白,袁世凯的目的是大清江山,自己助纣为虐起到极坏的作用,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没多久,袁世凯依靠武力夺取满清权力,清王朝结束:庆亲王奕劻被视为出卖祖宗的叛徒,皇族、亲贵无人不加痛骂。庆亲王自己追悔莫急、无地自容,连夜避往天津租界,避免朝夕与皇族中人见面。直到死,都没有和族人见过面。死后,末代皇帝溥仪准备给他个"丑"字作谥号,他的后人百般恳求,溥仪才勉强封了他个谥号"密","密"字有"追补前过"的意思,毫无褒美之意,仍隐隐谴责他是出卖祖宗的罪人。
自然,奕劻也没有白被骂,他也捞到了巨大的好处。仅仅在英国银行里面,他可以查证的存款就有700多万英镑。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
北洋水师8艘主力舰(包括2艘铁甲舰)的造价是730万两白银,也不过90万英镑。
也就是说奕劻搜刮来的钱,可以建造8支北洋水师,就问你服不服!
清朝有多少个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你是王爷,你的儿子也是王爷,你的孙子也是王爷,子子孙孙都是王爷!
只要这个王朝不完蛋,你的后代就可以永远继承你的王位。除非,他们作死或者得罪皇帝,然后被人削除爵位。
正常来说,一个王爷,他死了,他的儿子接班,被降低一级爵位。孙子接班,再降低一级爵位。以此类推,直到被降为一个平民。
例如,阿济格,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去世以前,他被封为和硕英亲王。死后,他的儿子和孙子们,大多都被封为公爵。再往后,他的后代敦诚,已经无法获得爵位,只是当了一个小官。说到敦诚,许多人可能不熟悉,他是著名文人曹雪芹的挚友。
但是,有些王爷,他的子孙可以一直继承他的王位。在整个清朝,共有12个对应的分支。通俗来说,共有12位铁帽子王。这12位王爷,他们大多都是开国功臣,或者和皇帝关系极好。他们分别是:
代善—礼亲王—努尔哈赤的二儿子,这个爵位,一共传了10代,合计12人。
济尔哈朗—郑亲王—努尔哈赤的侄儿,这个爵位,一共传了10代,合计17人。
多尔衮—睿亲王—努尔哈赤的十四子,这个爵位,传了11代,除去追封的,共有8人。
多铎—豫亲王—努尔哈赤的十五子,这个爵位传了9代,共有13人。
豪格—肃亲王—清太宗皇太极的大儿子,共有9代,10位王爷。
硕塞—庄亲王—清太宗皇太极的五儿子,共有8代,11位王爷。
岳托—克勤郡王—代善的大儿子,共有13代,17位王爷。
勒克德浑—顺承郡王—代善三儿子的三儿子,共有10代,15位王爷。
这八位,他们都是大清王朝的开国元勋,包括努尔哈赤的三个儿子,一个侄子,三个孙子,一个曾孙子。
另外,还有四位铁帽子王,他们生于和平年代,属于恩封,他们分别是:
胤祥—怡亲王,他是雍正皇帝的弟弟,共有8代,9位王爷。
奕訢—恭亲王,他是咸丰皇帝的弟弟,共有3代,两位王爷。
奕譞—醇亲王,他也是咸丰皇帝的弟弟,光绪皇帝是他的儿子,宣统皇帝是他的孙子。
奕劻—庆亲王,他是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的嫡孙,也是最后一位铁帽子王。
这四位,包括雍正皇帝的一个弟弟,咸丰皇帝的两个弟弟,乾隆皇帝的一位曾孙子。尤其是,怡亲王胤祥,他深得雍正皇帝的信任,位高权重,可以视为大清王朝的第二号人物。
铁帽子王,这一制度彻底结束了裂土分封制度,可以有效维护大一统政治。世袭罔替的宗室分封制度,这是树立中央权威、消除旗主政治的结果。清朝覆灭以后,这一制度就此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清朝有多少个铁帽子王?
都知道清朝有铁帽子王,但是真要说一说铁帽子王有多铁和其他亲王有何区别,恐怕没多少人能说得清楚,下面就来说一说清朝的历史上有多少铁帽子王,还有铁帽子王有多铁。
清朝的皇室爵位传承制度注定了铁帽子王数量不会多清朝的爵位分为皇室爵位、功臣爵位、蒙古王室爵位,皇室爵位共分十二等级,按照等级从高到低来说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和不入八分镇国公、奉恩辅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以及奉恩将军。
通常情况下只有皇帝的兄弟和子侄才会被封为亲王,但是清朝的皇室封爵与其他朝代表不同,其他朝代只要是皇帝的兄弟和子侄全都能封王,而且只要封了亲王,那他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就都是王爷了,清朝皇室爵位却是采用的世袭递降承袭爵位制度。
所谓世袭递降就是指清朝的皇室爵位每继承一代人就要降一级爵位,比如亲王死后他的儿子想继承爵位,就只能降一级承袭郡王爵位,这也叫作世袭递降。
铁帽子王区别于普通亲王就在于它不受世袭递降制度的约束,也就是说铁帽子王的铁就在于不管传多少代人都不需要世袭递降的承袭爵位,祖祖辈辈永远都是王爵,所以这也叫作世袭罔替。
功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每级三等共十五个等级爵位,蒙古王室的爵位和皇室的爵位差不多,不过蒙古王室爵位直到辅国公这一级,而且蒙古王室还有一个比亲王爵位还高的汗爵。
功臣爵位和蒙古王室爵位基本都是世袭罔替的,只不过同级别的功臣爵位和蒙古王室爵位的待遇要比皇室爵位低很多。
其实清朝的皇室成员想获得爵位并不像明朝那么容易,明朝的皇室子孙后代基本十岁以后就能享受到爵位待遇,但是明朝后来皇室成员越来越多,这些皇室成员不需要做任何贡献,每年就可以从国家财政领取一大笔俸禄,这也意味着明朝的国家财政要负担养活着很多寄生虫,所以最终压垮了明朝,而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因此给皇室成员获得封爵设置了门槛,清朝皇室想获取封爵只有四条路可走,既袭封、考封、恩封、功封。
袭封很好理解,就是父死子继,父亲去世后,儿子继承爵位,但是袭封只有一个儿子能继承爵位,通常都是由嫡长子或者嫡子承袭爵位,其他的儿子想获得爵位就得走考封之路。
考封就是专门为大多数皇室成员获取封爵的路径,考封也可以说是清朝皇室成员的科举考试,也是清朝独有的封爵制度。考封的考试主要分为三项,分别是满汉文字翻译、骑马射箭和步行射箭,皇室成员只有通过考核后才能根据父亲的封爵授予相对应的封爵。
如上图所示,考封的前提是得有一个好老爹,如果老爹的爵位越高,儿子去参加考封获得的爵位也就越高。
假设老爹是亲王,那么嫡妻所生的其他嫡子可以承袭不入八分辅国公,但是想承袭这个爵位那就得去参加考试,而考试分数分为优平劣三级,三项考试需要全部考到优才能承袭不入八分辅国公爵位,如果考的是两个优一个平那就得降一级承袭爵位,如果考的是一优二平或二优一劣那就得降两级承袭爵位,如果考的是一优一平一劣那就得降三级承袭爵位,如果考的是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那就不用想袭爵了,继续当闲散宗室吧。考封制度也激励了皇室成员不能当国家的寄生虫,需要努力才能获得爵位。
恩封就是指皇帝喜欢你,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以给你封爵。通常恩封的受封者都是皇帝的兄弟和子侄。
比如雍正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由于胤祥在老爹康熙时期卷入一废太子的事件中,胤祥在一废太子后失去了老爹康熙的喜爱,因此终康熙一朝他都没有获得封爵。但是到了雍正继位后,雍正十分喜爱和器重胤祥,直接册封他为怡亲王,并且在胤祥去世后他的怡亲王爵位还获得世袭罔替的待遇,也就是成了铁帽子王,胤祥就属于典型的恩封亲王。
功封就是指皇室宗亲靠军功获封爵位,清朝皇室的功封爵位基本都是清初时期获得,毕竟清初时期战事比较多,战场上好立功,这样才能获得功封爵位。
清朝对爵位的严格控制,也使得国家财政节省出很大一笔钱,一直到清朝灭亡时,将近一万五千多人的皇室成员中仅有6.3%的人享有爵位待遇,而且这6.3%享有爵位待遇的皇室成员中又有75%的人只是享受低等级的爵位待遇,在控制皇室封爵这一点上清朝要比明朝好得多。
所以清朝制定的爵位传承制度也注定了铁帽子王不会多,在整个清朝历史上也不过只有三十六位亲王,其中包括了二十六位普通亲王,十位铁帽子亲王,再加上清朝历史上还有两位铁帽子郡王,因此清朝共计有十二位铁帽子王。
清朝的十二家铁帽子王都是谁?清朝的十二位铁帽子王分为两类,一类是清初时期靠军功封的八位铁帽子王,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的侄子郑亲王济尔哈朗、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第五子庄亲王硕塞、代善的长子克勤郡王岳托、代善的孙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另一类则是清朝中后期靠恩封的四位铁帽子王,分别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亲王胤祥、清宣宗道光皇帝第六子恭亲王奕訢、道光皇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道光皇帝堂侄庆亲王奕劻。
代善是努尔哈赤的嫡次子,他一度曾被努尔哈赤立为继承人,如果不是传出与庶母也就是多尔衮和多铎的生母大妃阿巴亥有暧昧关系,努尔哈赤后来找借口褫夺了代善的皇位继承人身份,也许清朝的皇位就传到代善这了。
后来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代善又听从长子岳托和三子萨哈璘(即勒克德浑之父)建议拥护皇太极继位,后来皇太极去世后,又是代善镇住多尔衮,使得多尔衮在无奈之下选择拥护皇太极年幼的儿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继位,因此代善对皇太极和顺治父子两代人继位都有拥立之功。
代善和其儿子们执掌两红旗,实力深厚,如果他们的家族想争夺皇位其实是有很大成功概率,但是代善和他的儿子们放弃了争位,改为拥立皇太极一脉,再加上代善本人和长子岳托还有孙子勒克德浑都对清朝开国和统一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因此代善祖孙三代能获得三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爵位。
多尔衮和多铎是努尔哈赤最小的两个儿子,加上生母阿巴亥比较受努尔哈赤的喜爱,因此他们兄弟俩也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兄弟二人掌控了两白旗。
在皇太极时期多尔衮更是受到皇太极的器重,一度成为皇太极的左膀右臂,因此皇太极猝死后,多尔衮才会有实力去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位。
后来多尔衮为了平衡内部各方势力,最终选择放弃了自己继位的想法,改为拥立年幼的顺治继位,然后由他摄政把持权力,多尔衮此招也导致豪格没能继位。
多尔衮摄政之后就带领清朝入关,并且和弟弟多铎联手在入关之后开启了统一中国之路,因此多尔衮和多铎兄弟对清朝统一天下有极大的功劳。
不过由于多尔衮摄政专权也导致了年幼的顺治一度沦为傀儡皇帝,因此顺治对多尔衮十分不满,在多尔衮死后对他进行了清算,褫夺了他的睿亲王爵位,并毁了他的坟墓。
直到乾隆时期,乾隆为多尔衮平反,重新追谥他为睿亲王,修复了他的坟墓,并允许睿亲王爵位世袭罔替成为铁帽子王。但是多尔衮生前没有儿子,因此乾隆就过继多铎的后人给多尔衮为嗣,并让多铎的后人世代承袭了睿亲王爵位。
顺治清算多尔衮的时候已经去世的多铎也受到牵连,死后的封号都被顺治从豫亲王降级为豫郡王,还是到了乾隆时期为多尔衮平反,乾隆也恢复了多铎家族的豫亲王爵位,并允许多铎的嫡系后人世袭罔替豫亲王爵位。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之子,虽然舒尔哈齐曾一度想背叛哥哥努尔哈赤,因此被囚禁至死,但是他的儿子阿敏和济尔哈朗都得到了努尔哈赤的抚育,阿敏更是在努尔哈赤时期执掌镶蓝旗。
但是随着皇太极继位,阿敏受到皇太极的打压,很快被褫夺了镶蓝旗旗主,由于济尔哈朗自幼与皇太极一同长大,两人关系十分亲密要好,因此皇太极就让济尔哈朗接替了哥哥阿敏执掌镶蓝旗。
在皇太极猝死后,也是济尔哈朗和代善的存在威慑住了多尔衮,最终迫使多尔衮改为拥立顺治继位,并和济尔哈朗同为皇叔摄政王,本来济尔哈朗摄政是用来制衡多尔衮的,但是很快在清朝入关后,多尔衮就把济尔哈朗排挤到了边缘地位。
多尔衮去世后,由于济尔哈朗一直没有屈从于多尔衮,加上他对皇太极的忠诚以及对顺治的拥立之功,因此顺治对他非常器重和礼遇。再加上济尔哈朗对清朝统一天下也立有大功,所以他的郑亲王爵位也得到了世袭罔替的待遇成为铁帽子王,济尔哈朗也是十二家铁帽子王中唯一不是努尔哈赤一脉帝王直系后裔的铁帽子王。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很早就追随皇太极征战沙场,皇太极继位之后更是把正蓝旗交给他执掌,在皇太极猝死后,当时不少忠于皇太极的大臣都拥护身为长子且有不少战功的豪格继位。
但是多尔衮与豪格争位,最终使得豪格没能继位,反而是年幼的顺治继位,不过豪格并没有怨言,在清朝入关之后,他依旧是率兵到前线战斗,为清朝统一天下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过清朝统一之后,多尔衮却开始对豪格进行了清算,豪格被多尔衮陷害入狱,不久在监狱中被折磨致死,豪格死后妻子也被多尔衮所霸占。
顺治清算多尔衮之后,就立刻为大哥豪格平反,并追谥他为肃亲王,此后肃亲王爵位就成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爵位。
硕塞是皇太极第五子,是清朝开国诸王中最为文武双全的人,他不仅能征善战,跟随多铎攻灭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政权,还擅长画山水画,他的画作曾被后世赋予很高的评价。硕塞是顺治的哥哥,还对清朝统一天下立有大功,因此他去世后爵位就获得了世袭罔替的待遇,成为铁帽子王。
不过硕塞的儿子博果铎没有子嗣,因此后来康熙皇帝就把自己第十六子胤禄过继给了博果铎,所以庄亲王一系最后实际上是由康熙的后人继承。
胤祥是康熙的第十三子,胤祥由于在康熙晚年诸子争位中支持雍正,加上雍正继位后他在政治上对雍正助力很大,帮助雍正推行新政和改革朝政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雍正十分喜爱和信任胤祥,在他去世后特意下谕旨,告诉后世子孙,胤祥的怡亲王爵位世袭罔替,任何人不得改变,所以胤祥也成了清朝的第九位铁帽子王,也是清朝中后期第一位靠恩封获得铁帽子王的人。
奕訢是道光皇帝第六子,他凭借帮助嫂子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扳倒了咸丰皇帝留给同治皇帝的顾命八大臣,从而获得慈禧信任,并成为议政王,后来还负责兴办洋务运动,是晚清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后来奕訢的恭亲王爵位获得了慈禧的批准享受世袭罔替的待遇。
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其实他倒没有多大能力,不过他娶了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当妻子,后来同治皇帝无子去世,奕譞的儿子载湉被慈禧选中继位成了光绪皇帝,奕譞也就等于成了皇帝的亲爹,加上他还会讨好溜须慈禧,因此光绪继位后他的醇亲王爵位也就获得了世袭罔替的待遇。
奕劻是乾隆皇帝最小的儿子永璘的孙子,最初庆亲王爵位是嘉庆册封给弟弟永璘的爵位,并不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待遇,到奕劻这的时候他已经世袭递降到了贝勒爵位。
其实奕劻的能力十分平庸,像他这样的人顶多守着爵位过完一辈子完事,不过谁让他很会讨好慈禧太后,依靠谄媚和讨好慈禧太后,奕劻的爵位很快就恢复到了爷爷永璘的庆亲王爵位。
不仅恢复了庆亲王爵位,奕劻还哄得慈禧给了他庆亲王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待遇,奕劻也成了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获得世袭罔替待遇的铁帽子王。
慈禧对奕劻极为倚重,曾让他执掌国家财政和人事任免大权,奕劻虽然很平庸,但是敛财的本事却是十分一流,他眼看清朝无力回天,于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带着儿子疯狂的卖官,当时去庆王府花钱买官的人很多,因此京城老百姓称庆王府为庆氏公司。
奕劻为人也确实对得起民间给他家起的庆氏公司的外号,他很讲商业信誉,拿了人家的钱就必须得把人家请托的事情办好办到位,如果办不了,他事后会把钱原数奉还回去,不过以奕劻当时的权力地位,在清朝还真没有啥他办不了的事。
袁世凯就经常给奕劻送钱,因此奕劻也成了袁世凯在朝廷中最大的庇护者。后来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慈禧临终时选定了奕譞的孙子溥仪继位,并由溥仪生父继承奕譞醇亲王爵位的载沣摄政,载沣十分反感袁世凯,溥仪继位后载沣就将袁世凯罢职,而袁世凯立刻就给奕劻送去了二百万两银子,请其帮忙在朝廷中说好话,于是不久奕劻力排众议,重新启用了袁世凯。
再之后就发生了袁世凯利用北洋军和革命军逼溥仪退位的事,而拿了袁世凯钱的奕劻又站出来替袁世凯说话,劝隆裕太后代替年幼的溥仪签订退位诏书,他也成了当时极少数赞成溥仪退位的皇族成员之一。
溥仪在长大后曾经回忆称: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断送在奕劻手里。因此清朝这位最后获封铁帽子王的奕劻也成了葬送大清的功臣。
奕劻不仅善于敛财还非常有理财意识,他非常钟意英国汇丰银行给予储户的高额利息,因此奕劻将从清朝贪来的钱全部存到了汇丰银行,在清朝灭亡后,据英国《泰晤士报》披露,奕劻在汇丰银行的存款高达713万英镑。
这个金钱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以当时的购买力来比喻吧,当时在英国买一幢带花园的别墅也不过2000英镑,以奕劻当时在汇丰银行的存款,买下英国国王的白金汉宫估计都还富裕。
奕劻不仅能贪还很能活,他一直活到1917年以79岁高龄去世,奕劻去世后溥仪十分恼怒他,给他选出了“谬、丑、幽、厉”四个恶谥,后来在溥仪的生父载沣劝说下,溥仪才勉强给奕劻上了一个“密”字的平谥,其含义为追悔前过之意,可见溥仪对奕劻有多么憎恶。
写在最后所以清朝共有十二家铁帽子王,这十二家铁帽子王中有八家都是为清朝开国和统一天下立下大功而获得世袭罔替待遇成为铁帽子王,另外四家则是靠恩封才获得世袭罔替待遇成为铁帽子王。
不过最讽刺的就是清朝最后一位获得世袭罔替待遇的铁帽子王奕劻,别人是靠为清朝开国和统一天下成为铁帽子王,他则是成为铁帽子王之后收了袁世凯的钱反而亲手葬送了大清,成了劝溥仪退位缔造共和的功臣。
清朝有多少个铁帽子王?
1636年,皇太极在满、汉、蒙三族的共同劝进下正式登基称帝,大清帝国从此建立。1912年,溥仪在革命派和北洋系的双重压力下正式下诏退位,大清帝国从此灭亡。
在前后长达276年的统治时期,大清帝国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疆域和文化等诸多方面。虽然说,统治者在末期做出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之举,极大地伤害了国家利益和国民感情,但并不能完全抹杀这个封建王朝的历史地位。
虽然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但大清帝国的官阶等级和爵位等级却异常的严格,比起汉族政权来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充分反应出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
先看官阶等级,大清帝国的官员共分为九品,每个品级中又分为正和从,统称为“九品十八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官”。不过,由于公务繁多,各级官府和衙门中还有很多工作人员不能被列入九品之中,统称为“未入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吏”。
一、文官品级正一品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和大学士,从一品包括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各部尚书。
正二品包括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总督和各部侍郎等,从二品包括各省巡抚、内阁学士和各省布政使等。
正三品包括大理寺卿、太常寺卿、督察御史、通政使、顺天府尹和各省按察使等,从三品包括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和各省盐运使等。
正四品包括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通政司副使和詹事府少詹事等,从四品包括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和各地知府等。
正五品包括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各部院郎中和各府同知等,从五品包括各道监察御使、鸿胪寺少卿、翰林院侍读和各地知州等。
正六品包括内阁侍读、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和各省通判等,从六品包括左右善赞、光禄寺署正和翰林院修撰等。
正七品包括各部院笔贴士、翰林院编修、京县县丞和各地知县等,从七品包括翰林院检讨、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和各地州判等。
正八品包括太医院御医、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和教谕等,从八品包括翰林院典簿和各地训导等。
正九品包括各部院下级笔贴士和各县主簿等,从九品包括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和各地吏目等。
未入流则包括的人员更多,各地的典吏、驿丞和衙役等全都属于此列。
二、武官品级正一品包括领侍卫内大臣和掌銮仪卫事大臣,从一品包括九门提督、内大臣、都统和提督等。
正二品包括前锋营统领、护军统领、銮仪使、副都统和各地总兵,从二品包括散秩大臣和副将等。
正三品包括一等侍卫、健锐营翼长、火器营翼长、骁骑参领、前锋参领、护军参领、王府长史、各地参将和各地指挥使,从三品包括王府一等护卫、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协领、各地宣慰使和指挥同知等。
正四品包括二等侍卫、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云麾使、副骁骑参领、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佐领、各地都司、各地指挥佥事和宣慰使司同知等,从四品包括二等护卫、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和各地宣抚使等。
正五品包括三等侍卫、步军副尉、步军校尉、分管佐领、关口守御、各地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和宣抚使司同知,从五品包括四等侍卫、委署护军参领、委署前锋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守御所千总、安抚使和各地招讨使等。
正六品包括兰亲军校、翎侍卫、整仪尉、前锋校、护军校、骁骑校、步军校、营千总、安抚使司同知和副招讨使等,从六品包括内务府翎长、卫千总和安抚使司副使等。
正七品包括城门史、长官司副长官、太仆寺马厂协领、把总和安抚使司佥事等,从七品包括下级典仪和盛京游牧副尉等。
正八品包括外委千总、盛京养息牧左右翼长和下级荫监生等,从八品包括委署亲军校、委署骁骑校、委署前锋校和委署护军校等。
正九品包括各营兰翎长和外委把总等,从九品包括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和额外外委等。
以上,一同聊完了种类繁杂的文官品级和武官品级,接下来我们再聊一聊同样繁杂的爵位等级。
很多人都会把爵位和官位搞混淆了,其实二者之间的差别很大,简单区分就是爵位可以继承,但官位却不能继承。比如,李鸿章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等官位,但爵位却是一等肃毅侯。
大清帝国的爵位通常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异姓爵位、蒙古爵位和宗室爵位:
一、异姓爵位清朝的异姓爵位制度起源于努尔哈赤时期,一直沿用到了顺治帝入关以后。为了迅速稳定局面,他先后加封了多名异姓功臣为王,比如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义王孙可望和平西王吴三桂等。
不过,康熙继位以后对于异姓封王之事趋于谨慎,尤其是“三藩之乱”后索性彻底终止。经过雍正和乾隆两代帝王的仔细斟酌,到乾隆十六年时最终形成并确立了“九级二十七等”的爵位制。
爵位从高到低分别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和恩骑尉。其中,又具体分为二十七个等级,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一等侯兼云骑尉、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一等伯兼云骑尉、一等伯、二等伯、三等伯、一等子兼云骑尉、一等子、二等子、三等子、一等男兼云骑尉、一等男、二等男、三等男、一等轻车都尉兼云骑尉、一等轻车都尉、二等轻车都尉、三等轻车都尉、骑都尉兼云骑尉、骑都尉、云骑尉和恩骑尉。
二、蒙古爵位大清帝国自从立国起便确立了“满蒙联盟”的国策,双方通过世代联姻和相互通婚保持了非常牢固的关系。这种联盟关系,在爵位制度方面也表现得非常突出,专门设立了针对蒙古的爵位。
大清帝国实现大一统后,基本上推行了“蒙人治蒙”的政策,给予蒙古各部很大的自治权。各部的领主被任命为札萨克(旗长),事实上自行管理着自己的区域,“旗”之上设“盟”作为监督。
与严格限制和防范汉族功臣不同,大清帝国不仅在蒙古爵位中设置了王爵,而且还设置了亲王。基本上,蒙古爵位大致可以分为十七个等级,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札萨克台吉、一等台吉、二等台吉、三等台吉、四等台吉、固伦额驸、和硕额驸、郡主额驸、县主额驸、郡君额驸、和县君额驸。
三、宗室爵位宗室爵位是三种爵位中最高贵的,只授予皇室的族人。通常可以分为十四个等级,分别是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其中,以亲王的爵位最为尊贵,有清一代获封者也寥寥无几,即便将实封者和追封者都算上也只有30多人。在其中,又分为了普通亲王和铁帽子王,虽然二者在生前的地位和待遇相差无几,但长远看来却是天差地别。
由于爵位继承严格遵循“降级承袭”的原则,子孙后世每传一代便会降低一级。比如,父亲是亲王,儿子只能是郡王,以此类推代代相传。但是,这也并非铁律,如果出现了“世袭罔替”的字眼,那就不得了啦!
所谓“世袭罔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铁帽子王,后世无论传承多少代都不会降级。不过,由于这种爵位太过尊贵,有清一代只出现过十二个铁帽子王,除后两个以外,其余个个都是江山社稷的功臣。
在这十二个铁帽子王中间,皇太极册封了七个,顺治帝册封了一个,雍正帝册封了一个,同治帝册封了一个,光绪帝册封了两个。
礼亲王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爵位一共传承了十代;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爵位一共传承了十代;睿亲王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爵位由胞弟多铎的后代传承了十一代;豫亲王多铎是努尔哈赤的十五子,爵位一共传承了九代;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爵位一共传承了九代;庄亲王硕塞是皇太极的第五子,爵位一共传承了十代;克勤郡王岳托是礼亲王代善的长子,爵位一共传承了十三代;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是礼亲王代善的孙子,爵位一共传承了十代;怡亲王胤祥是康熙帝的第十三子,爵位一共传承了八代;恭亲王奕訢是道光帝的第六子,爵位一共传承了三代;醇亲王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爵位只传承了一代;庆亲王奕劻是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的孙子,爵位没有传承过。@文史不假
清朝有多少个铁帽子王?
开国诸王”,亦称“军功勋旧诸王”,是指清初统军征战、建国创业的“宗室王爷”,计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硕塞初封和硕承泽亲王,其子 博果铎袭爵 时,改号庄亲王)、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饶余郡王阿巴泰、谦郡王瓦克达、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英亲王阿济格等,其中礼、郑、睿、豫、肃、庄等六个亲王及克勤、顺承二个郡王,世袭罔替,一般称为“铁帽王”。铁帽子王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显然他们的权力远比清初时期的铁帽子王小的多。
一、清初铁帽子王的权力
顺治年间,“开国诸王”掌握了兵权,攻打大顺、大西农民军,消灭南明政权,镇压各地抗清武装,主要是由他们挂帅出征的。顺治元年四月,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率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以及豪格、罗洛浑(岳托之子)、尼堪、博洛、满达海(代善之子)等宗室贵族,统领八旗土兵,于山海关战败了李自成大顺农民军,奠定了入主中原的基础。
进入北京以后,多尔衮即派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军追击李自成,并下江南,灭了福王、唐王、鲁王等南明政权。又派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为平南大将军,镇守江南,下湖广,取广西。肃亲王豪格初奉命往定山东、河南,后又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取四川、陕西。
此后,陆续派豫亲王多铎为扬威大将军,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定远大将军,端重亲王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及定西大将军,又派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礼亲王满达海为征西大将军,谦郡王瓦克达为征西大将军(代满达海),分率八旗军队,四出征战,镇压了农民军、南明政权及全国各地抗清武装,统治了全国。
“开国诸王”拥有裁处国政之权。睿亲王多尔衮于崇德八年(1643)九月当上了“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十月晋“叔父摄政王”,二年五月又晋“皇叔父摄政王”,五年再尊为“皇父摄政王”,握有主宰清国军政大事 的最高权力。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崇德八年九月与睿亲 王多尔衮一同 辅政,顺治元年封“信义辅政叔王”,九年晋“叔和硕郑亲王”。
豫亲王多铎于顺治四年(1647)晋封“辅政叔德豫亲王”协助理”的。在一段时间里,“开国诸王”曾具体处理六部事务。顺治七年(1650)二月,“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下渝:“各部事务,有不须奏者,付和硕巽亲王、端重亲王、敬谨亲王办理”, 满达海、博洛、尼堪三王,从此被称为“理事王”,或“理事三王”分理六部事务。
八年三月,清帝以“天下所以治安者,关乎各部院”,委用诸王管理部务,巽亲王满达海管吏部,承泽亲王硕塞管兵部,端重亲王博洛管户部,敬谨亲王尼堪管礼部(博洛、尼堪于顺治八年三月降为郡王,五月复封亲王),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管刑部,谦郡王瓦克达管工部,贝勒喀尔楚浑管理藩院,贝子务达海管都察院。
“开国诸王”和入关以前一样,享有“议政”之权。顺治年间,清政府的军政财刑大事,是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的。礼亲王代善及其子满达海,英亲王阿济格,肃亲王豪格及其子富绶,承泽亲王硕塞,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信亲王多尼(多铎之子),简亲王济度(济尔哈朗之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平郡王罗可铎(岳托之孙),谦郡王瓦克达,敏郡王勒度,安郡王岳乐(阿巴泰之子),都是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议政王”。军国大事皆由议政王召集参与议政的贝勒、贝子、公及议政大臣商议决定,报摄政王、顺治帝审批,一般是依议而行。
“开国诸王”之中还有五个王是一旗之主。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郑亲王、衍禧郡王罗洛浑(岳托之子)都是旗主,分主正红、正白、镶白、镶蓝、镶红五旗。肃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安郡王岳乐等亲王、郡王、贝勒,也有不少佐领,是编隶这些佐领之下的旗人之“主子”。旗主之权是巩固王权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铁帽子王权力削弱的原因
“开国诸王”既然有用兵、议政权和旗主权,又能左右清初的政局,从形式上看,当然可以延绵不断永远左右朝政了。但是,历史的进程却非如此,从顺治末到康熙中期,开国诸王的权势逐渐削弱了。出现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有三:
1、诸王之间互相倾轧。
八旗旗主,过去就 是互不相让,明争暗斗,入主中原以后,形势变了,权利之 争 更 尖 锐了,既有昔日恩仇,又结下了新的怨恨,斗争更为激烈。这集中表现在睿、豫、英三王和郑、肃二王拥立新帝的斗争问 题上。崇德八年(1642)八月,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肃亲王豪格欲图继位为帝,郑亲王济尔哈朗及皇太极的镶黄、正黄二旗的图赖、图尔格、伊尔登等大臣,拥护肃王。
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以及郡王阿达礼、贝子硕托,却拥戴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亦有称帝之念。争论非常激烈,最后是多尔衮提出了折衷方案,立年方六岁的皇太极的幼子福临为帝,由睿、郑二王辅政,虽然暂时平息了争端,但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定都北京以后,多尔衮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遂于顺治 五年(1648)三月,以豪格“徇隐”护军参领希尔根冒功之事,削爵幽禁,尽夺所属人员。
又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不举发两黄旗大臣谋立肃王等事,降为郡王,罚银五千两,(后复亲王爵),其后,并将豪格害死于狱中,夺其福晋为已有。七年十二月,多尔衮病死,济尔哈朗乘机报复,约同巽亲王满达海等,先将多尔衮之兄英亲王阿济格拘禁,加以“谋乱”之罪,削爵幽禁黯宗室,尽夺其所属二十佐领,后又论以死罪,勒令自尽。
八年二月,济尔哈朗会集诸王奏准,追论皇父摄 政 王 多 尔衮“逆谋”大罪,削爵,黜宗室,籍没所属家产人口入官,将其正白旗拨隶顺治帝福临(连同正黄、镶黄,合称“上三旗”,,并惩治其党羽。九年三月,济尔哈朗等王又奏准,豫亲王多铎是多尔衮同母之弟,追降郡王。这样一来,十年之中,大案屡起,互相残杀,开国诸王的势力大大削弱了。
2、王子王孙庸懦无能。
入主中原以后的“军功勋旧诸王”,身为高贵“王爷”,权势赫赫,威风凛凛,仆婢成群,金银满库,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活在那种条件下的王子王孙,很少有志苦练骑射,勤读诗书,也很难不耽于安乐,不贪恋富贵,哪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治国统军? 大多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自然而然地成为因循保守、庸懦无能的笨拙之人。
这些继承王位的“新王爷”,在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万军厮杀的狂风巨浪冲击之下,大多是晕头转向,手足无措,贪生怕死,最后被定上“祸国殃民”大罪,革职削爵。这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暴露得特别明显。
降清的明将吴三桂、耿仲明和尚可喜,入关从征有功,分封王爵,成守地方。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耿仲明之孙耿精忠袭靖南王爵,镇福建;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广东。三藩之中,吴三桂势力最大,兵力最强。他降清以后,攻打农民军,取四川、陕西和云南,俘永历帝于缅甸,长年征战,兵勇将,多归其部下”,“日练士马,利器械”,势力最大,兵最强。
吴三桂看到代善、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豪格、济尔哈朗、阿巴泰等开国诸王大多去世,图赖、图尔格、谭泰等定鼎中原的大将亦相继死亡,连博洛、勒瓦克达、多尼、满达海等第二代、三代,比较能征惯战的王公也已经不在人间,朝中无帅才,没有人是他的对手,“谅中朝诸将无足当己者”,遂在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归老海城时,假意申请撤藩回籍,探听清廷意旨。耿精忠亦上奏请撤。
此时,康熙帝谕令“议政王大臣会议”议决此事,参与会议 的宗 室王公,因怕吴三桂造反,不能抵挡,所以不敢赞同撤藩,皆主张让吴三桂继续留镇云南。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之利”,又因吴三桂之子,耿精忠之弟,皆在京宿卫,“谅其不敢生变”,决定允其所奏,并令吴三桂“徙藩山海关外”。假借撤藩以试探清廷态度的吴三桂,听此消息,勃然大怒,遂于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一日,发兵反接着福建的耿精忠、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贵州巡抚曹申吉、襄阳总兵杨嘉来等先后响应,不到数月,云南、贵州、福建、四川、湖北、广西六省皆反。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杀大学士、经略莫洛降附于吴,广东尚之信于康 熙 十 四 年反。
“三藩之变”严重地威胁了清朝的统治。康熙帝委命诸王、贝勒为大将军,统兵征讨“三藩”。顺承郡王勒尔锦(勒克德浑之子)为宁南靖寇大将军,贝勒察尼(多铎之子)参赞军务,统兵至荆州。贝勒尚善(济尔哈朗之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助勒尔锦攻岳州(后尚善卒于军中,由察尼代为安远靖寇大将)。安亲王岳乐(阿巴泰之子)为定远大将军,出江西、赴长沙。简亲王喇布(济尔哈朗之子)为扬威大将军,镇江南,后移军江西。
贝勒洞鄂(多铎第三子)为定西大将军,由陕西攻四川。康亲王杰书(代善之孙)为奉命大将军,贝子傅喇塔(济尔哈朗之侄)为宁海将军,由浙江攻福建。信郡王鄂札(多铎之孙)为抚远大将军,大学士图海为副将军,攻察哈尔布尔尼(乘吴三桂之乱而反清)。
从各方面对比,清军是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应该是很有可能迅速取胜的。但是,统兵诸王,习于安乐,胆怯如鼠,畏惧吴三“迁延不进”,不敢“撄其锋”。比如吴三桂的部将高大节,领兵仅四千人,却敢“以少击众”,清军“辄挫”。
他曾经率百骑击溃清军于大觉寺, “斩将搴旗”,又以少兵,“奔大军于螺子山”,扬威大将军简亲王喇布“仓卒弃营走,贼入垒,纵饮饱掠而归。”喇布统领大军围江西之吉安时,遣兵二万追击吴三桂部将马宝的九千援军,却 是 众 不 敌寡,“为贼连败”。宁南靖寇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率领大军守荆州,突闻吴三桂大军将至,“踉跄而归”,遗弃大炮数十位。
如果不是吴三桂苟安保守,不敢渡江北上,并且于康熙十七年病死,那末,战争还不知延续多久,对清廷来说,结果是不堪设想的。
康熙十九年(1680),大局已定,即将进取云贵时,宁南靖寇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奉命攻重庆,却不敢进兵,中道折返。康熙帝谕令勒尔锦回京师,下诏斥责统兵诸王腐败无能,贻误军机的罪过。
议政王大臣遵旨议定奏准,宁南靖寇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扬威大将军简亲王喇布、定西大将军贝勒洞鄂、安远靖寇大将军贝勒察尼及贝勒尚善,皆削爵,奉命大将军 康亲 王杰书,罚俸一年。八个大将军中,只有安亲王岳乐和信郡王鄂札立功受奖(信郡王军队之取胜,主要得力于副将军、大学士图海之力)。五个王、贝勒削爵,一个王罚俸,可见“军功勋旧诸王”的子孙,是何等的无能! 这对“开国诸王”的势力也给予了重大的打击。
3、压抑王权,皇权日增。
清太宗皇太极执政时期,就曾力求提高皇权,多次惩治、斥责宗室王公,削弱其他旗主的势力。顺治帝福临深深感到“开国诸王”势力过大危及君权、帝位,身命亦不安全,所以亲政以后,不断地设法抑制“开国诸王”的势力,擢用心腹臣僚。顺治九年(1652)三月,取消了王、贝勒管理部务的制度,惩治睿王党羽,削贝勒拜伊图、贝子巩阿岱、公锡翰爵。
十六年十月,又以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谄媚睿王”,降满达海、博洛之子为贝勒,(尼堪也要降爵,念其阵亡而免)。顺治帝重用亲信汉军官员,对大学士范文程(汉军镶黄旗)、宁完我(汉军正红旗)十分信赖,破除旧例,特任范文程、宁完我二人为议政大臣,参与机密,有所奏请,大都应允(清代非满洲八旗而任议政大臣的,仅此二人)。
顺治帝为对付南明永历政权,委任弘文院大学士洪承畴(镶黄旗汉军)为“太保兼太子大师、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赐“经略大学士”印,并敕谕“抚镇以下咸听节制,攻守便宜行事”,授与洪承畴总管南方诸省军政事务的大权。
顺治帝大力提拔反对睿王效忠于己的两黄旗心腹大臣,委任要职,领军出征,以分散王权。十八年确定的“辅政大臣”制,就是皇权空前提高,“开国诸王”势力下降 的 重 要标志。
当然,这并不是说清初“军功勋旧诸王”的子孙完全失势了,这些“铁帽王”的后代,世袭亲王、郡王爵位,遇逢军国大事,一般是要参与商议的,有些王公还担任官 职,领 兵 出征。
直到咸丰年间,济尔哈朗的八世孙郑亲王端华,任御前大臣,其弟肃顺历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协办大学士,兄弟两人,深受文宗的宠信,专权横行。
咸丰十一年(1861),文宗临死前,下达遗诏,命端华、肃顺等八人“赞襄政务”,一度执掌清朝的军政大权,后因争权夺利,被那拉氏(慈禧太后)诛杀。可见,“开国诸王”的子孙,仍然拥有很大的权力,但远远不如清初 那样能够左右政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