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赵云传》为什么记载这么少?长坂坡一战是不是如《三国演义》一样精彩?

《三国志》是史书,自然不会像小说那样描绘得绘声绘色。毕竟史书一般都是概括性描述,用最少的字写最多的事。

再者历史记载也要分主次,笔墨的浓厚程度因人身份而异,地位越高者记录越详细。像刘备曹操等人,自然要大书特书。而且作为上位者,他们的行事讲话一般都会有记载。就跟帝王们的起居注差不多。

像赵云,其虽然民间影响不小,但在蜀汉阵营中,他地位并不高。相比于关羽张飞,他属于半路出家,而且大多时候是担当的刘备的“保卫”职责,独自领军大战的时候并不多。

所以关于其战役的记载也不多,最终导致了关于赵云的论述过于简单。

至于里面关于赵云在长坂坡之战中的表现也就几十个字。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我们可以看到,在《三国演义》里面大书特书的赵子龙单骑救主,七进七出全都没有。甚至于连甘夫人跳井自尽这一段也没有,人家甘夫人活得好好的,和阿斗在赵云的保护下,母子二人皆幸免于难。

而且从当时情形来看,赵云应该是保护着阿斗母子逃跑,起到一个护送的作用。

当然了,这显然是罗贯中为了情节剧情需要,而做出的虚构。毕竟人家赵云还要百万军中救少主,带着个襁褓里的孩子,杀他个七进七出就够逆天了,如果再带上个女人,这就非常不可思议。

所以,他索性设计了夫人投井自杀,这样便可以免了后顾之忧,为其后面的超神发挥做出合理的铺垫。

事实上,长坂坡之战,远没有《三国演义》里面那般精彩。其历史背景是曹操南征荆州,刘备挟军民逃亡,在长坂坡被曹军追兵追上,进而发生的一场战争。

最终刘备大军被曹操五千虎豹骑击溃,刘备仅率张飞、诸葛亮等数十骑逃走,其余兵将纷纷走散。

值得一提的是张飞当阳桥喝退曹操大军,这倒是确有其事:

“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三国志》

只不过吓死人这事儿应该是没有!

《三国志·赵云传》为什么记载这么少?长坂坡一战是不是如《三国演义》一样精彩?

《三国志》作者陈寿有以下问题需探讨一下。一是立场问题,陈寿做了晋官,食的是晋禄,晋代魏,他敢客观公正地写书吗?二是陈秉承司马炎旨意立魏为正统,对曹操尊崇有加,为曹立的是纪,为刘备、孙权立的是传,尊卑即辩,高下可分。三是写魏人物传面面具到,齐备周全,篇幅冗长,记载详细,写蜀人物除刘备、诸葛亮外,其余非常简略,有魏将一人篇幅竟与蜀五虎将差不多,可见其偏颇之意。遗漏方面也是屡见,为此裴松之不得不拿出两倍多的文字来补漏拾遗。《赵云传》里《云别传》即是有力的补充。裴松之作为史官,掌握的史料应多于陈寿,而且裴是奉旨注释《三国志》,态度上应较为端正,他可不敢糊弄刘裕。四是陈寿是樵周的学生,其父又因马谡失街亭之战受连累处以刑罚。陈寿又被诸葛诞轻视,不被重用,樵周反对北伐,主张投降,于私来说对其著书没有影响?五是陈寿著《三国志》基本上是当代的事,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事实真相尚需时间的洗刷和澄清。凡此种种,应该说《三国志》也不是金科玉律,别动不动一切都向它看齐,倒刹了三国英雄的风景,不是有巜三国演义》演绎,谁願谈论《三国志》的人物啊!再说《三国志》哪有那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人们津津有味地谈豪杰论英雄,比计谋赛智慧,都是小说《三国演义》魅力的驱使,难怪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子书。

《三国志·赵云传》为什么记载这么少?长坂坡一战是不是如《三国演义》一样精彩?

《三国志》是历史记戴,巜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演绎的三国故事。历史记载是比较简明扼要,它不会详细描写,但是它记载的史实其实都是一样的。

巜三国志.赵云传》仅记载赵云的出身及跟随刘备的由来,记载了曹操追击刘备于长板坡,刘备弃妻子南走,赵云抱刘备幼子(即刘禅)保护甘夫人,即刘禅母亲,刘备到了四川,赵云留在了荆洲。仅80余字;

而《三国演义》描写的长板坡大战非常精彩。主要描写了二个人;

1,是描写了赵云在曹操的万马军中几进几出(实际曹操人马轻装追击仅5000人,)突出了赵人孤胆英雄,不畏曹操的诸多军将的围追堵截,说曹操下令不准暗箭伤人,显示曹操爱猛将的心切;同时也突出赵云对刘备的忠真不二的仁人志士的美好品德;让后人十分崇敬;

2,是描写了张飞也是孤胆英雄。在曹操大军兵临长板坡时,张飞名下的人马仅几十人。他叫人在后面树林里拖树枝冲起的灰尘来迷惑曹操,曹操以为有埋伏,不敢进兵,张飞在当阳桥头立马横刀叫曹兵过来交战,吓得曹兵撤退的英雄壮举,让人民十分敬仰。

因此,这就是巜三国志.赵云传》与巜三国演义》有所不同的原因。

《三国志·赵云传》为什么记载这么少?长坂坡一战是不是如《三国演义》一样精彩?

有些人看《三国演义》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把《三国演义》当正史,最后听说谁谁不受重用,叹息埋没人才。就像赵云一样,《三国演义》里赵云是多么神勇,但是有史料记载赵云不受重用,那自然有人会批判刘备不识人不会用人。这样本来就是很可笑的。说出去会被人笑话。所以一定不要把《三国演义》当正史。因为是故事,不是史实。

三国最权威的史料是《三国志》,它离三国年代最近,有些事情甚至作者都亲身经历过还是很有可信度的。《三国志》里是关张马黄赵合传。赵云排最后,那在蜀国的地位一下就凸现出来了。另外,赵云记载的事很少,他的事迹可以说用普通来形容,他在那个三国年代本来就是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人。不是刘备不用,是你才能平平,刘备不好用,因此不受重用。说到这里有人会质疑《三国志》的可信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三国志》作者陈寿。他在三国时代是蜀国人。他父亲在蜀国当过官还和马谡一起守过街亭,当过马谡的副将。后来街亭失守后被诸葛亮撤职,还和其他人被诸葛亮骂了一顿。那陈寿的父亲这样看来职位还挺高,应该是见过诸葛亮的。而守街亭是228年,赵云是229年逝世,他父亲也应该见过赵云,那赵云有没有干过我们现在熟知的单骑救主他应该是知道的。陈寿的老师是谯周,和赵云同朝为官,一定见过赵云,那赵云那些事也一定知道。陈寿既然写史书,那肯定是广搜史料,估计自己的父亲老师都问过才下笔去写的。就算抱着个人色彩,但是赵云又没得罪过他父亲,陈寿没必要贬低赵云。就算统治阶层要讨好,那也是美化司马家族的事情,不可能别人都如实写,偏偏你赵云没如实写,这显然不合理,所以赵云历史上的事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后世史学家都认可。

下面谈赵子龙单骑救主的事。历史上有无此事呢?《三国志》里说刘备携民渡江,被冲散了正担心家小,只见赵云护着家小而来,就这样一句。要是这样看不是单骑救主应该是单骑护主。然而罗贯中发现了写作契机。哪里?从赵云和刘备走散到再和刘备相遇这中间有一段空白,可以给文人墨客想象空间,另外赵云是怎么护主的?是不是也可以想象一下?而且赵云还是一个人。估计单骑救主的初步构思就这样形成。

其实《三国演义》里的赵云不是赵云一个人而是几个人的结合体。准确来说是四个。文鸯,张辽,陈到,赵云。既然想构思单骑救主的事,该怎么写肯定是个问题。罗贯中既然敢写《三国演义》肯定做过大量功课,看过大量史书,包括《资治通鉴》在内。历史上有人单骑杀敌的事迹不?还真有三国后期文鸯就干过,可以改编他的事迹。那跟张辽什么关系,史书上张辽逍遥津之战和一队人马冲进孙权军中,杀的吴军打乱,张辽杀出来之后发现自己的手下都困在里面,又翻身杀进去几次,直到把手下全都救出来。这就是几进几出。当然文鸯单骑退雄兵也有这样的情节。陈到是刘备最贴身的保镖,虽然和赵云同保护刘备,赵云为正,陈到为副,但是感觉赵云是虚职,刘备更信任陈到。不然白耳兵为什么刘备的贴身卫队要陈到管着而不是赵云。刘备几次遇险救他的其实是陈到包括火烧连营的时候救出刘备的是陈到演义里把他变成赵云。由于历史上刘备对陈到的档案保密的非常严实,陈到的记载太少,所以没法塑造陈到这个人物,只能《三国演义》不写他把他干过的事挪给赵云。最后赵云,史书上和张飞一起截阿斗,汉水之战以及晚年的兵败他自己现成的史实,再加上一些野史合在一起,这样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就塑造出来了,最后定名赵云,于是我们现在熟知的赵云就形成了。

所以历史上单骑救主没有此事,也远没有现在描写的精彩。所以大家也不要抱怨历史上赵云不受重用。赵云在真正三国时代武将排名前二十都未必排的进去。可以这么说赵云千古传颂的英名是罗贯中给他的,赵云还得感谢罗贯中。

只是就事论事,就算这样说也依然不会减少大家对赵云的喜爱。罗贯中塑造赵云就是给他一个机会让广大读者去喜欢他的。所以应该去珍惜,好好喜欢赵云,但不能无脑的喜欢,认为赵云天下无敌,什么吕布,许褚,马超谁都不怕就怕赵云,这摆明了是不理智的。理性追偶像才是最合理的做法。

《三国志·赵云传》为什么记载这么少?长坂坡一战是不是如《三国演义》一样精彩?

长坂坡之战肯定不如《三国演义》中那么精彩。

曹军兵力不同:《三国志》记载曹军“轻骑五千,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并不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曹操有百万大军。

曹操的兵力是5000骑兵。刘备的兵力不详,但最后被打的还剩几十人是可以肯定的。《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与诸葛亮、赵云等五十骑走。”

过程不同,赵云救阿斗可能并没有发生战斗: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把阿斗背在身上,所以能从曹军中杀出,史书上对于“赵云救主”就只有一句话。

《三国志•赵云传》:“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免于难。”

也就是说,赵云不但抱着一个孩子,还带着一个女人。抱着孩子还带着女人,怎么可能和敌人的骑兵部队发生战斗呢?罗贯中也知道不可能,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把糜夫人写的“投井而死”,让甘夫人早就脱身,这样让赵云才没有了累赘。

所以真实历史上的“赵云救主”应该就是赵云保护甘夫人和阿斗母子跑路,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七进七出。

《三国志·赵云传》为什么记载这么少?长坂坡一战是不是如《三国演义》一样精彩?

《赵云传》之所以篇幅小,根本原因是,历史上的赵云大部分时间是杂牌将军,惊天动地的军功几乎没有。

赵云最初跟随刘备救徐州时,只是部曲。入川到成都后为翊军将军。

刘禅继位,223年,赵云任镇东将军。可是在228年,一出祁山,赵云在箕谷因怕军需物资丢失,擅自做主离开而被曹真打败,再加马谡的街亭也丢失,搞得全军狼狈不堪,匆匆败退,被贬为镇军将军。

后来,再无大功。也就是说,他只当了四年多的正牌将军。

二、真实的“赵子龙单骑救主”,肯定没有演义精彩。

《三国志》原文是“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

1、文中用的是“身抱”“保护”两个词,没有说“救”,也没有用其他表示困难、战斗之词。只能说是他在兵荒马乱之中无微不至地照顾了母子二人。

2、事后是将赵云迁为牙门将军,而“牙门将军”是只比“部曲”高一级的军官。属正常升职,没有因大功额外奖赏、破例升迁的意思。

3、佐证;在汉中,赵云救出黄忠、截粮草,有刘备赞叹赵云的话:“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但没有曹操惊叹:“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

故而,历史上的赵云,会让赵云迷失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