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日本不仿制美国的加兰德?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和美国干了好几年,其中日本也肯定能发现自己三八大盖的不足,战场上也肯定能缴获美国的加兰德步枪,双方比较的话肯定能发现其优点,为什么就不能仿制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二战日本在战争后期仿造过美国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四式半自动步枪。

不过还没得及大量装备,日本就在1945年投降了。

为什么日本不大量制造半自动步枪呢?

原因如下:

第一,日本认为没有必要。

日本二战的步兵战术,基本是日俄战争时候大体成型,一战彻底确立。

日本认为以轻机枪和掷弹筒掩护,步兵手持单发三八式步枪进行防御和进攻,是经历过无数战斗,经过千锤百炼的考验,根本无需更改。

而日本同英法德美苏还有区别,他早在1931年其实就开始了二战,对手是实力很弱的中国。

在同中国的交手中,日本发现目前的步兵武器和战术是没问题的,而且还占据上风。

其实,当时各列强的步兵武器同日本差不多,并没有大量装备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

直到1939年诺门罕战役,苏军的轻武器同日军也是很接近,无非是轻机枪、手拉步枪、手枪、手榴弹、枪榴弹而已。当时苏军同样没有大量装备冲锋枪,SVT-40半自动步枪是1940年才开始批量生产的。

德军G-43半自动步枪,从1943年末开始交付部队。

即便是对半自动步枪非常重视的美军,在1941年珍珠港事变爆发时,只是少量装备了加兰德步枪,完全装备还是1943年以后的事情。

至于英国和法国,干脆就没有大量装备自产的半自动步枪。

站在这个角度,日本认为没有必要装备半自动步枪,直到1943年才开始研究,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日本的兵工实力问题。

很多人认为制造半自动步枪应该很容易,至少比坦克飞机大炮容易多了。

日本有实力制造这些重武器,制造半自动步枪应该没问题。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诚然制造半自动步枪并不算很难,但制造一种性能优秀且完全可以胜任实战的半自动步枪,绝对不是简单的事情。

比如苏联最初研发的的为SVT-38半自动步枪,但因性能存在缺陷,在1939年10月批量生产以后,1940年4月便停产了,前后产量不足10万支。

SVT-38反复进行改进,才在1940年批量生产SVT-40。

但苏军并不将SVT-40认为是一款优秀的武器,很多士兵宁可使用莫辛纳甘单发步枪,因为它的可靠性强、射击精确。

SVT-40的结构复杂,维护保养难度大,可靠性差,士兵们认为不符合苏联战场恶劣的环境。

苏军步兵排也只是少量装备SVT-40,作为一种增强火力的武器,仅此而已,无法挑大梁。

至于德国是著名的枪械制造强国,但1942年研发的G-41半自动步枪的性能就很平庸。直到1944年德军才退出了G-43半自动步枪,性能才提高美军的水平。

同时,由于半自动步枪加工制造难度大,即便是美国也一度搞不定。1940年1月,该枪日产才20支,到1941年后解决了生产的瓶颈,产量才有很大提高。

日本的轻武器设计、制造能力都很烂,如果列强尚且不能办到大量装备半自动步枪,日本就更不行。

第三,后勤供应的问题。

根据研究,半自动步枪的弹药消耗,至少是普通单发步枪的三倍以上。

同时,日本并没有把握研发一款口径同三八式步枪相同的半自动步枪。

也就是说,日本研发的半自动步枪,很可能口径不一样,需要额外多装备一种子弹。

即便半自动步枪装备较少,由于弹药消耗量大,仍然需要额外补充海量的另一种子弹。

对于日本来说,这是完全不可取的。

日本的弹药补给非常复杂,通常都是在本土生产,然后通过运输船送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地港口,随后在通过各种方法配发到前线。

这种后勤供应是非常可怕的,现有弹药供应都捉襟见肘,现在突然出现一种消耗巨大的弹药,可能造成后勤系统崩溃。

为什么二战日本不仿制美国的加兰德?

日本那还有物资做子弹的铜都没啦 ,连发不适合武士道剖腹可以节约能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