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周瑜、吕蒙、陆逊是怎么死的?
周瑜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但在周瑜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时得了重病,最终卒于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年三十六岁 。孙权听闻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资,然而寿命短促,我还能依赖什么呢?”又亲自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感动左右。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 孙权称帝后,对公卿说:“如果没有公瑾,我是当不上皇帝的。”
吕蒙
江陵一战,吕蒙立功至巨,孙权任命他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吕蒙推辞再三,不肯接受金钱,孙权不许。封爵还未颁布,吕蒙疾病发作(后世人或猜测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因史载吕蒙、甘宁、孙皎、蒋钦死于同年,或猜测是吕蒙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孙权时在公安,就把吕蒙接来安置在内殿,千方百计诊治护理,并且下令,在国内招募医者,有能治好吕蒙病的人,赏赐千金。孙权尽心为吕蒙治疗,每当医者给吕蒙针灸,孙权就为之难过。孙权想多看看吕蒙,又怕他太过劳碌,于是命人凿通墙壁暗中观看。如发现吕蒙吃下点东西,孙权就高兴,对手下人有说有笑;如发现吕蒙不进饮食,孙权就长吁短叹,夜不能寐。吕蒙病情略有好转,孙权就下达赦令,让群臣都来庆贺。后来,吕蒙病情加重,孙权亲自到床前探视,命道士为他祈祷,想保全他的性命,又问吕蒙:“假如你不能再起来为我效力,谁可以代替你镇守江陵呢?”吕蒙回答说:“朱然胆略、守业都充足有余,我认为他可以代替我接受任命。”吕蒙最终在孙权内殿中去世,死时四十二岁。孙权悲痛万分,缩食减眠以示哀悼。吕蒙生前,所得的金银财宝和各种赏赐都交到府库中收藏。他命令主管人员,待其死后,把这些全部还给朝廷。他还留下遗言,丧事务求俭约,不得奢侈。孙权知后,愈益悲伤。
陆逊
当时,太子孙和同鲁王孙霸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两宫并立,朝廷内外的官员,大多派遣子弟侍奉孙和或孙霸,全琮告知陆逊,陆逊认为这些子弟应该凭借才能晋升,不应该私自邀利取荣。他站在中立立场,认为这些支持两宫势力的子弟必会各自结成派别,这是古人最忌讳的事[45] 。当时全琮儿子全寄支持孙霸,陆逊又写信给全琮说,全琮不学习金日磾杀子,最终会给他的家族里召来祸患。全琮不采纳他的意见,二人更生出了间隙[46] 。孙权私下召见杨竺,杨竺认为鲁王有文武英才,应为嫡嗣。孙权同意他的意见。当时有役使藏于孙权的床下完整偷听到这些谈话,告知了孙和。孙和于是与陆逊族子陆胤密议,请他让陆逊上疏表谏。太子太傅吾粲也几次与陆逊通信。陆逊于是屡次上疏极力地陈述嫡庶之分[47] ,支持太子,又请求进京面见。孙权猜到密谈泄露,发怒不同意。孙权追查盗听事件,先后将杨竺、陆胤收监审问,陆逊作为相关人员亦受到指责[48] ,不久气愤卒死。在历史上,周瑜、吕蒙、陆逊是怎么死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826条回答。
我们一个个看啊。
首先,周瑜。
很多人不知道,周瑜出生于名门望族。
他的高祖、曾祖都是中央顶级高官,到了父亲也是洛阳县令,叔叔伯伯中有太守,也有太尉等职务。
周瑜少年时代同孙策交往,两人感情非常好,亲如兄弟。
当时孙策还是父亲孙坚麾下小将,后来孙坚战死,孙家破败。
孙策重整旗鼓的时候,仅有二三千兵力,实力弱小。
而此时周瑜率领自己招募的500多人,赶来加入孙策的队伍,算是雪中送炭。
孙策看到周瑜的时候,非常高兴地说:“我得到你,(天下大)事可成了。”
孙策对周瑜非常信任,委以重任。而周瑜也成为孙策大将,跟随他东征西讨,身经百战,开辟了东吴的江山。
孙策被暗杀中箭,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周瑜。于是周瑜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一起辅佐孙权,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周瑜很快成为东吴军事的一号人物,孙权对他也很信任。
周瑜这个人很有亲和力,能力也非常强。其实他的资历比较浅,年龄比较轻,但孙坚麾下老蒋程普、韩当、黄盖对他都很服从佩服。
在周瑜的坚持以及指挥下,东吴军队在赤壁打败曹军,奠定了东吴随后几十年的割据局面。
209年,周瑜率领全力攻打曹操还盘踞的南郡,试图借助赤壁之战余威,一举将曹军在荆州的地盘冲掉。
结果:周瑜攻下南郡,扶有荆州,是役“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
就是周瑜身先士卒攻打曹仁的时候,被弩箭射中右边肋骨部位。
周瑜虽然穿着铠甲,但曹操的弩弓是很厉害的,将铠甲射穿,导致他受伤。
不过,周瑜却不是死于209年,而是1年后的210年。
历史记载:伤染重疾不久死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岁。孙权亲自穿上素服,左右皆感动。
为什么受伤1年后才死?
古代的医疗水平很低,破伤风就足以致命。
周瑜受伤后,虽然侥幸没有患上破伤风,应该也没有彻底治愈,体内存在感染。
当年没有抗生素,伤口感染基本就靠自愈。
关键是,周瑜这1年都在四处奔波,忙于战事,没有注意休养,伤口应该始终没有愈合。
周瑜体内反复感染,导致元气损失严重,抵抗力急剧降低。在感染了一场传染病后,周瑜虚弱的身体无法支持,就一命呜呼了。
其实,古代军人死亡没有任何稀奇。
比如大将张郃,真正历史上不是被乱箭射死,只是膝盖中箭。因为伤口感染无法控制,张郃由此挂了。
而赤壁之战,曹军之所以惨败,关键因素是官兵在江边大量感染血吸虫病。曹军几乎都是北方人,从没有感染过这种疾病,体内没有抵抗力。感染血吸虫病以后,官兵死亡很多,关键是不死的人成日发烧,体力极度虚弱,根本就无法战斗,导致全军士气低落。
其次,吕蒙。
吕蒙出生于贫寒人家,从小没上过学,并不识字。
吕蒙16岁去投靠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部下,曾数次讨伐山越。
吕蒙勇猛机智,深受孙策器重。
孙权上位以后,认为吕蒙虽没文化,但是个优秀将领,对他也很重视。
吕蒙在孙策和孙权麾下都是屡立战功,尤其擅长水战和两栖作战。
之前孙家常年被刘表部将,江夏黄祖阻挡在荆州以外。
而在讨伐黄祖的战役中,吕蒙一马当先,斩下黄祖水军都督陈就,导致黄祖全军崩溃。
东吴军队由此攻入荆州境内,控制了最为重要的江夏郡一部。
此战吕蒙立下头功,被任命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吕蒙虽不识字,但绝非莽汉,他足智多谋:吕蒙跟在周瑜身边又献策,劝周瑜派三百人用木柴把本来险峻的山路截断,当敌人逃跑时,遇障难行只能弃马逃命,我方就可获得他们的马匹。周瑜采纳了他的建议,亲率主力驰援夷陵,大破曹军于夷陵城下,所杀过半。曹军乘夜逃走,途经木柴堵塞的险路,无奈之下骑马者皆弃马步行。周瑜、吕蒙驱兵追赶截击,获得战马300匹,军威大振。
219年,关羽攻讨樊城的曹仁,吕蒙趁机偷袭,一举将关羽击败生擒。
需要说明的是,吕蒙虽斩杀关羽等人,但没有殃及普通士兵和老百姓,也没有动关羽等将领留在荆州的亲属。
此战胜利后,孙权任命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
不过,此时41岁的吕蒙已经患病,也是带兵指挥作战。
战争刚刚结束,甚至封孱陵侯仪式还没开始,吕蒙病情突然加重,连饭都吃不下去了。
孙权派医生用尽手段治疗吕蒙,无效后向民间悬赏千金征召名医。
这也没什么用处,吕蒙也就坚持了几个月,在42岁病死。
吕蒙还是个聪明人,在死后将被赏赐的所有财物集中起来,嘱咐儿子们要回乡务农为生,这些财富全部交还给孙权。
孙权非常感动,不但没有接受财物,还让吕蒙儿子吕霸承袭其爵位,又得守墓者三百家,复田五十顷。吕霸死后,其兄吕琮承袭侯位。吕琮死后,其弟吕睦嗣任。
至于吕蒙患有什么疾病?可能是某种慢性病,具体是什么已经不可考证。
通过孙权看病并不进屋,只是通过墙壁的小孔来看(孙权自称不愿意打扰吕蒙),可能是某种传染病。
今天很多常见的传染病,在古代都是绝症。吕蒙因为身体较好,身患这种慢性传染病还是可以指挥作战,但一旦病情加重,就难以挽回了。
最后,陆逊。
陆逊没什么可说的,就是老死的。
陆逊出生于门阀家族吴郡陆氏(该郡四大门阀家族之一),有一定社会地位。
他跟随孙权较迟,直到203年21岁是才正式投靠,担任东西曹令史,后在海昌担任屯田都尉,行县长之职务。
陆逊出生于江东门阀家族,加上自己聪明睿智,被誉为东吴少有的青年才俊。
孙权很喜欢鲁迅,将孙策死后留下的女儿许配予陆逊。
由此,陆逊等于同孙家联姻,地位就不痛了。
而陆逊无论搞军事还是搞行政,能力都非常强,被重用也是必然。
30多岁时,陆逊同吕蒙配合,一举干掉了关羽,立下大功。
孙权封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官职已位于吕蒙之上。
因为陆逊是孙家的女婿,吕蒙也没什么反对。
夷陵之战中,陆逊采用正确的战略,大获全胜:陆逊利用火攻,火烧连营,同朱然等部协作,封锁江面,扼守彝陵道,全线出击,克营40余座,汉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
战后孙权加封逊为辅国将军,改封江陵侯,镇守西陵。
孙权对陆逊很信任,不但委以重任(委任为丞相,主持三公的事务),甚至还让他教导太子。
但是,陆逊就倒霉在这个教导太子上。
陆逊认为孙和虽能力较差,毕竟是嫡传太子,应该让他做皇帝。
当时孙权长子病死,二儿子是庶出,在当时没有资格继承权,三子孙和是礼法上合适的。
但孙权晚年偏爱四子鲁王孙霸,陆逊多次劝告,甚至说了一些不好听的劝告。陆逊认为孙权这样纵容四子孙霸,最终很有可能出现骨肉相残的惨剧,始作俑者就是孙权。
这些逆耳忠言,引起了孙权的极度不满。
孙权多次当面斥责陆逊,陆逊恼怒之下要求退休,回乡还不到1年就去世了,时年63岁。
陆逊死后,果然孙和和孙霸闹得不可开交,各自拉拢一些大臣要求继承皇位,孙霸甚至组织人马要杀死父亲和哥哥篡位。
最终结果是250年,孙权废孙和,赐死孙霸,并于同年十一月改立唯一的一位嫡子孙亮为太子。但孙亮年仅7岁,根本不适合在这种乱世执政。孙亮成为皇帝以后,果然被先是诸葛恪后是孙綝操纵大权,搞得军政一片大乱。最终诸葛恪被政变杀死,孙綝却很厉害,直接弄死了18岁的孙亮,扶持新君上台。
同时,孙权为了两个儿子争夺宝座,杀死了众多大臣,甚至将一些大臣满门抄斩,大大损伤了东吴的元气。
这一幕幕的惨剧,始作俑者就是孙权。
孙权此时才知道陆逊是对的,在陆逊儿子在陆抗去首都建业治病时,孙权流着泪对他认错,当年不该恶劣的对待陆逊。
在历史上,周瑜、吕蒙、陆逊是怎么死的?
周瑜、吕蒙、陆逊三位统帅之死,比小说更为离奇,更令人遗憾。
周瑜之死:比演义更离奇210年,周瑜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取蜀,并张鲁,联马超,然后北方可图”。
该计划分为3步:1、他将与奋威将军孙瑜一起西征,取西川、汉中,与关陇地区的马超联合。
2、西征取胜后,留下孙瑜在西,周瑜回到荆州,与孙权一起到襄阳,与曹操对抗。
3、中原可图。
可以说,周瑜这个计划,与诸葛亮《隆中对》的规划基本一致,看来,也算是英雄所在略同了。
孙权批准此计划后,周瑜准备返回江陵,采取行动。
然而,当周瑜走到巴丘时,染病去世了。
比之演义中的“三气周瑜”,正史中周瑜的死更为离奇。
周瑜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并准备亲自开始执行,可见其身体原本是比较健康的。
当时,长江沿线并没有致命流行病的记载。
就这样,在雄心勃勃返回江陵的途中,居然就染病去世了···
如果这背后没有隐情的话,那或许真的就是“天意”了。
而这个天意,给孙刘两家的命运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东吴政权国运的一个拐点。
周瑜之死的巨大影响周瑜原本是西征军的主帅。主帅突然去世了,西征自然也就暂停了。
这一暂停,使东吴永远失去了西进的机会。
当时,正是东吴向西发展的最佳时机。
正如周瑜所判断的,曹操”方忧在腹心“,一时无力大举南下,210年时正在考虑处理马腾等问题。
各方都在积极向“中间地带”发展。
相比之下,当时周瑜西进,机会很好。
当时,西去益州的通道仍在东吴掌管中,刘备根本阻止不了周瑜西进,而驻守峡口的刘璋守将也已经与东吴联络了。
可以说,此时西进,东吴进入益州,几乎没有阻碍。
因此,即便周瑜无法完全实现其最终“联结马超”的计划,取西川、图汉中,“二分天下”是可能的。
仅有南四郡之地的刘备,即便不愿意,也没有实力破坏。
然而,周瑜去世后,形势突变。
为了缩短防线,南郡借给了刘备。
如此,西进益州之路,完全由刘备所掌控了。
不久,孙瑜“重启”计划,再西进时,为刘备所阻。
如此,东吴“二分天下”,乃至“中原可图”的计划成为泡影了。
此后,刘备取了西川、汉中,曹操平定了关陇,而孙权···只收取了偏僻的交州。
三足鼎立,由此奠定。
吕蒙之死:又一位死于壮志将伸的统帅。演义中,吕蒙是死于关公显圣。
正史当然不可能有这么离奇了。
不过,正史中的吕蒙之死,依然足够离奇。
219年,吕蒙袭取南郡。
当时的吕蒙,壮心不已。
他表示:孙皎驻南郡,潘璋驻白帝,蒋钦为机动部队,他吕蒙愿到襄阳为前驱,全据荆襄。
然而,次年,吕蒙、孙皎、蒋钦,集体去世···
有史学家认为,当时的荆州地区正流行瘟疫,吕蒙等人是死于传染病。
即便是传染病,三位重要高级将领集体去世,这个比例也是极高的。
还是那句话:如果不是另有隐情,就是天意吧。
这又是一次对东吴影响极大的”天意“。
吕蒙之死的重大影响原本,按照吕蒙的计划,他不但要取南郡,还要前据襄阳的。
事实上,襄樊大战后,由于缺粮,曹丕一度放弃了襄阳。
如果由吕蒙这样的名将前据,控制襄阳,全据荆襄,将西部防线推进到汉水可能是很大的。
然而,由于一众顶梁柱级将领的集体去世,东吴一时缺将。
最后,孙权只是派了名不见经传的陈邵前去取襄阳。
结果,在曹仁、徐晃的反击下,孙权失利,放弃了襄阳。
由此,东吴失去了全据荆襄的最佳时机。
如果不是陆逊的崛起,江东将才匮乏,形势可能更坏。
然而,恰恰是吕蒙的去世,陆逊的崛起,使东吴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本,东吴是由北方的淮泗集团担任主要军事领导的。
周瑜、鲁肃、吕蒙,都是北方人,他们都有北上之志。
虽然吕蒙反对取徐州,主张袭南郡,然而,从他要前据襄阳来看,他也是有北上之志的。
然而,周瑜、吕蒙这些北方将领盛年去世,使淮泗集团再无领军人物。
以陆逊为代表的江东人士走上了领导之位。
由此,东吴政权彻底走向“江东化”。
新一代的军政领导人,皆为江东人士,主张限江自保,反对大举北进。
限江自保,由此成为东吴国策。
陆逊之死:权力的漩涡陆逊出将入相十余年,位高权重。
然而,晚年,他却卷入了权力的漩涡。
原太子孙登去世后,新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相争,东吴重臣分为两派,彼此争斗。
陆逊站在太子孙和一边,与其他一些大臣联络,建议孙权限制孙霸,避免斗争恶化。
然而,孙权得知陆逊与其他大臣的密谈后,十分震怒。
孙权处死了一些大臣,拒绝陆逊求见,并派人屡次责问陆逊。
最终,陆逊在责难中郁郁而终。
陆逊之死的重大影响陆逊之死,给东吴的政局带来了极大影响。
陆逊,不但是东吴的顶梁柱,也是当时支持太子一派的主心骨。
原本,有陆逊的支持,太子是占据绝对优势的,鲁王虽强势,但太子一系能压得住。
陆逊去世后,太子一系重臣也悉数受到牵连,实力削减。
最终,太子一系与鲁王一系几乎同归于尽,年仅十岁的幼子孙亮成了继承人。
显然,十岁的孩子是不可能履行帝王职责的,东吴政局由此陷入到一段血腥的动荡之中。
周瑜、吕蒙,都是盛年突然去世。
他们的突然去世,过程离奇,影响深远。
由于统帅的突然去世,东吴在赤壁之战后、襄樊之战后两次历史机遇都无法扩大战果。
陆逊活跃了足够长的时间。
然而,他的郁郁而终,使原本就不稳的东吴政局失衡,局势失控之下,东吴进入了幼主继位的混乱时期。
三位统帅的离世,都给东吴,乃至天下格局带来了相当影响。
重要人物对历史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在历史上,周瑜、吕蒙、陆逊是怎么死的?
因为不是讲演义,所以和大家聊的,都是事实,而非故事。
首先讲一下周瑜、吕蒙的死——被诸葛气死、被关羽索命而死,这些都是小说情节,虽则精彩,却与史实相距甚远。
实际上,他们两人的死,都是因为瘟疫,也就是所谓流传性疾病,往轻了讲,就是流行性感冒,往重了讲,便足以致命。尤其是在医药技术不发达,病人还很卖命工作的情形之下。三国时期,瘟疫曾令北方的所谓“建安七子”丧命五人,相对于南方,中原医学科技较为发达,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江东。所以,东吴将领普遍年龄都不高,周瑜死时,年仅36岁,当时正筹备西征益州(倘若成行,以刘璋的实力,难以阻挡),却因为箭伤引发的破伤风而死,相较后来的诸葛亮而言,他其实也是“半道而猝”。
(白衣渡江之吕蒙)而吕蒙,比周瑜多活了几年,他死于42岁,也是在夺下荆州之后踌躇满志之际却疾病发作,背后原因,其实也与建安24年间的大规模瘟疫有关,而且这一次主要袭击对象就是东吴,甘宁、蒋钦俱死于此时,这一方面是流行性疾病的缘故,另一方面也因为吕蒙等人长期的劳累成疾,而南方的水土适宜疾病流行、医疗水准又低下,所以相对而言,江东阵营病死于瘟疫的将领远高于曹魏和蜀汉。
(下图为电视剧中的陆逊与孙权)至于陆逊,他的死,三国演义隐去不提,真相,其实是被孙权气死的。背后原因,是孙权试图废黜当时的太子,由此引发两宫(太子与鲁王)之争。陆逊以死保护太子,终于引发与孙权的剧烈冲突,再加上部分人员乘此机会大肆毁谤,最后陆逊气愤难平,竟然郁闷而死——这件事,后来经他的儿子陆抗与孙权面对面的一番争辩,这才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结局。自然,孙权也无法真正离开江东四大姓顾陆朱张,结局是孙权放弃了两宫之争的争夺双方(太子被废,鲁王也没戏),孙亮反而成了最终的胜利者。但,这也是东吴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根本而言,孙权是真正的失败者。
在历史上,周瑜、吕蒙、陆逊是怎么死的?
从三国志明文记载,也就是说从表面来看,这三个人分别如下去世经历。
周瑜在与曹仁争夺江陵的过程中,亲自督战,由于没有穿重铠甲,肋骨中箭。后,周瑜与曹魏曹仁,李通,满宠,乐进,徐晃等在围绕江陵的地区展开一年多的争夺,周瑜击溃几路人马对江陵的支援,截断了江陵的物质供应路线,迫使曹仁放弃江陵。期间周瑜建议软禁刘备,分化其部队,但未被采纳。不久,周瑜提出攻打益州的决定。虽被采纳,但周瑜在赶赴江陵的路上,于巴丘(今天岳阳所属)病重去世。
有一点需要注意,周瑜病重,是否有什么促发或有什么事?什么事能让病情加重呢?我想是上火,尤其是急火攻心。。那有没有什么是让周瑜闹心的呢?从推理来看是有的。
赤壁之战后的两年,周瑜向孙权提出了攻打益州的计划:今曹操新折恤 ,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孙权的堂弟孙瑜)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在这一建议中,周瑜不但没有了赤壁之战前的那种高度自信,更少了那种非我其谁的霸气,看不到“保为将军破之”和“自足制之”。赤壁之战时江东部队的左右都督和赞军校尉的配置,还是孙权强制给周瑜安排的。而仅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周瑜就实现了由豪情万丈、一柱擎天式的人物变成了稳成持重、三思而行的老城干练之人?周瑜虽然继续他的沙场冲锋精神,但却主动请孙权最信任的人之一,当时也是孙家最为稳重的人——孙权的堂叔孙静的儿子孙瑜,来跟自己共同进军益州。周瑜在这个方案中,不对入蜀的前期准备和战斗预想做出描述,而是重点提出希望让孙瑜跟自己干这件事儿,事儿成之后,他周瑜不留在蜀地,而是让孙瑜镇守,周瑜回来在跟孙权一起攻打襄阳而后挺进北方。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处处用心良苦,处处小心行事。206年进攻麻屯二保的时候,他与孙瑜合作过。孙瑜在当时可以说是江东孙世家族里面的忠诚骨干。与此人共同挺进益州,似乎既可以让孙权放心,也可以表明,周瑜是主动请孙权监督自己的。而得胜之后由孙瑜镇守益州,则更表明周瑜绝无自己做大之心。如果结合最后一句话,则更可以推测出更多信息。“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占领益州之后,周瑜回来还要攻打襄阳,但他同样不想一个人战斗,他想请孙权跟他一起来做这件事儿。但其中却隐隐地透露出一丝谨小慎微的无奈。这回找不到更合适的人监督周瑜了,那怎么办呢?请主公孙权来监督我吧!毕竟,周瑜自己一个人都敢迎战曹操的十几万大军,而今攻打一个襄阳,或者入蜀都要派人帮忙,岂不是前后差别太大了?这哪里是请求帮忙,分明看着更像请求派纪委入驻。对于周瑜来说,本来拿下益州和襄阳,都不是啥太难的事儿,但为了避嫌,或者是为了让自己免于更多猜忌,他不得不来点自捆手脚来请主公点拨和化解的手段。周瑜如何变得小心谨慎起来,周瑜的这份建议,如果剥去各种丝线,再补上之前的历史并顺势递推的话,会发现周瑜的一条清晰的线索:主导赤壁之战——攻打益州——吞并汉中张鲁——占据襄阳——北方可图。按照周瑜的规划,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的主角都是他,当然了,还需要有孙权的“威灵”指引,具备了这些因素,周瑜说他可以对这些事儿“若在握”。这些话,按照传统的教科书分析,充分体现了周瑜的敬业精神,敢于冲锋。虽然这些话零零散散分布,也并非周瑜一日所说,但日积月累,难免会使孙权这个接班之处就如履薄冰的年轻娃子,不免担心“尾大不掉”。试想一下,保住江东的决战是周瑜操刀的,荆州也是周瑜率军打下的,如果再拿下益州和梁州,再攻克襄阳,今儿挺进中原,那么周瑜将何等威望。如果说这些事儿对周瑜来说都是胜券在握,那么还有啥事能让他一筹莫展呢?这等于是说,江东的基业在周瑜手里实现了保值的同时,更完成了增值乃至超值,而孙权几乎就沦落为一个原始股东而已了。曹操的模式岂不是可能在江东重演?
如果说以上都是针对周瑜而展开的单方面的猜测的话,那么再来看看多年后,羽翼丰满的孙权与陆逊聊天时对周瑜所做的评价,或许可以推测一二:“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孙权所说的“雄”曾经用过谁呢,两年前,赤壁之战之前,分析形式的时候,孙权曾言“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与刘表,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那么在孙权的心目中,那些曾经称霸一方的人当之无愧是“雄”。而孙权事后对周瑜展开评价的时候,第一批评语就是“雄”。那么问题来了,在当时的孙权心目中,当时的周瑜有无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雄”呢?“胆略兼人,邈焉难继”,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难以驾驭呢?
刘备为了借江陵,据其他史料记载,离间孙权道,周瑜文武全才,万人之英,看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这虽不是三国志明文但多少有点政治气息。
在从孙权日后对周瑜子女犯错后的评价来看,多少也有点味道。周瑜第二子,犯罪了,不是叛国。孙权给他的评价:纵情欲,性行危险,用之适为作祸。。。
吕蒙在正史中记载的很明确,他自己也在给孙权的信中说“蒙常有病”。也正是因为他病得不轻,所以吕蒙请假回建业养病,关羽才没有多怀疑。需要多说的是,指挥完袭取江陵后不久,虽然孙权不惜倾尽国库也要为吕蒙治病,甚至还凿壁探望吕蒙以免耽误他休息,但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内容可以多角度推理。。吕蒙这一仗打下来,主要将领除了陆逊其他人几乎与吕蒙前后没差多久就去世的了。即吕蒙冒险冒得很大。。
陆逊的去世,很多人归结为参与两宫之争,孙权不满,不断羞辱陆逊,陆逊最后愤懑含恨而死。。但我推理,其中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孙权担心曹叡臣强主弱的局面会在江东出现。其实,如果再放大一些,后来虽然陆逊的儿子陆抗给自己的父亲做了解释,孙权也看似和解了。但我觉得这是表面,真原谅,以孙权的风格那肯定重奖重用陆逊的儿子,可惜直到去世也没见到孙权这么做。。。陆逊虽然是孙权一手提拔,重点包装和打造出来的,但俩人的分歧从夷陵之战后就一直存在。即使是大战之时,如石亭之战,陆逊还是坚持自己的理论——国之蕃表,不肯让步。。还有一点,我认为陆逊善于预测他人,却不善于预测自己啊。。。看似思维严密,但却疏于补漏,,以至于让政治对手积累了二十条罪状。。
具体细说文字太多。。就说这些。。。供见笑,,供拍砖兼喷
在历史上,周瑜、吕蒙、陆逊是怎么死的?
周瑜: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但在周瑜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时得了重病,最终卒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岁 。孙权亲自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感动左右。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
吕蒙:少年时随孙策为将,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因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
陆逊:建安八年(203年),陆逊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后卷入立嗣之争。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