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苏德战争到了后期,苏军伤亡依然居高不下?

43年开始盟军大轰炸,德国后方已经不保44年时已经日薄西山,在传统印象里苏军应该吃着火锅唱着歌摧枯拉朽推到柏林,但结果依然震惊,仅一个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居然死伤百万,柏林战役也死伤三十万之具,为何到了末期苏军伤亡依然这么高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808条回答。

这其实是复杂因素决定的,并不是哪一条。

第一,战术和战略问题。

苏军很多军事高层,对朱可夫的评价并不是很高。

主要原因是,朱可夫往往为了迅速获得胜利,不顾官兵的伤亡。

他的口号是:最大的胜利总是用流血换来的。

当年苏军大反攻时,瓦图京被乌克兰民族游击队袭击后死亡,朱可夫只能暂时解体了瓦图京的职务。

从朱可夫上台以后,他麾下苏军伤亡率就猛增。

很多军官也记录了一些苏军指挥官的盲干。

比如克里米亚战役陷入僵局时,有一群苏联水兵增援上来。水兵们没人痛饮了几杯伏特加以后,突然用苏军已经摈弃的人海战术进行全面冲锋。

在德军密集的防御炮火下,水兵们伤亡惨重,进展很少。为啥会这样?水兵们没有受过地面作战训练,指挥官也不知道怎么打,见战局危急就进行蛮干。

相反,德军很少打这种蛮干的战斗。

电影《帝国的毁灭》中,旅长蒙克发现戈培尔麾下的德国民兵,在同苏军作战时不懂得躲避敌人的炮火,斯王雷雷。这个蒙克竟然直接下命令让民兵撤出前线,一切后果由自己承担“这样打仗太愚蠢了”。随后蒙克面见戈培尔,要求民兵不要去前线送死“你的人民冲锋队快被苏联人杀光了,他们成了子弹的活靶子”“没有受过足够训练,持有适当武器的人,根本不能去作战”。

对于这一点,一些苏军军官是不认可的。

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例,苏军相当一部分投入战场的士兵,只受过新兵训练,没有任何战斗经验更别说城市战经验。

将这样一群人送到城市中,进行危险的巷战,如同送羊入虎口。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新兵平均存活不到24小时,可以看做是消耗品。

第二,训练和经验。

除了德国崩溃前的短暂时间,德国国防军使用是保持自己的运作模式的。

德军认为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就不是士兵,根本不能送到前线,强行送去也是送死。

德军坚持新兵必须完成1年时间的严格训练,才允许送到战场。

后期德军节节败退,前线极度缺乏士兵,这才将训练周期缩短到半年。

但只要条件允许,前线部队接到新兵以后,并不是马上就让他们去打仗,还会在二线对他们进行野战强化训练,通常也要1到2个月时间。

新兵到了战场以后,不让他们独立作战,唯恐缺乏经验直接被打死,而是让一个老兵带着一个新兵。

电影《帝国的毁灭》中,那个拿着铁拳火箭筒的小男孩,就是由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带着他。

德军训练是非常严格残酷的,目的是让新兵尽快适应战场环境。

德国著名的装甲王牌奥托·卡里乌斯(击毁敌人150辆坦克),1940年参军时只是1名陆军士兵。

到了90多岁风烛残年,他仍然对严格的训练心有余悸。

卡里乌斯当年18岁,被编入104新兵训练营。进入以后就进行各种高强度训练,卡里乌斯仗着年轻支持住了。然而,即便身强力壮,卡里乌斯也被长距离徒步行军吓傻了。

卡里乌斯回忆,要全副武装的长距离高速行军,最初是15公里,后来每周增加5公里,最终锁定为50公里。

卡里乌斯是M34机枪班的弹药手,负责携带弹药,负重并不算重。

即便如此,最终他是在患上了肌腱炎和留下一个不断溃烂的脚上水泡(鸡蛋大小)才勉强通过了这个训练。

如果说后来德国坦克王牌杀手都被训练吓呆,可想而知训练水平如何。

但93岁高龄的卡里乌斯认为,当年这些训练都是必要的。以50公里徒步行军为例,培养出来的优秀行军能力,几次在战斗中救了他的性命(一次他乘坐卡车被苏军士兵袭击,身中6枪仍然坚持突围,逃过了苏军的追杀),更重要的是磨炼了坚韧的意志,这对于军人比什么都重要。

相反,苏军的训练就比较马虎。

因为前线伤亡太大,新兵草草训练几个月,锻炼一下体能、学会开枪,就被投入前线。

关键在于,前线部队由于伤亡很重,很多时候不能对新兵进行战前训练,就直接编组进入部队。

苏军由于伤亡很大,很多战役下来损失一半以上部队,老兵更是所剩无几也无法起到一老带一新的作用。万般无奈下,新兵只能靠自己在战场摸索,积累经验,伤亡不大就有鬼了。

其实,在防御战中,士兵的素质低下还可以掩饰掩饰,毕竟蹲在战壕里面向外开枪的难度较小。

但在进攻战中,低素质士兵可能会付出重大伤亡,数量是敌人伤亡的几倍甚至10倍以上。

这也就是苏军为什么进攻胜利,却付出好几倍伤亡的原因。

第三,对于损失可接受程度。

很多人认为,苏联武器就是傻大笨。

但其实我们研究T64和T72坦克的不同,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苏联完全可以研究出更优秀的坦克,具有更好更先进的车载设备,使用很多现代化技术,大大提高单一坦克的作战能力。

那么,为什么苏联明明可以研发同西方差不多性能的坦克,却要造性能差一大截的T72?

说来说去,这还是一个性价比的问题。

我们看苏德战争,可以说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军打的很好的战役了。

但此战,参战的190万苏军伤亡高达86万之众,而78万德军伤亡36万!

可以看到,苏军明明有着巨大的兵力优势,伤亡仍然比德军大很多。

库尔斯克战役主要是德军进攻,苏军防御。

第二次勒热夫战役,苏军进攻四次进攻作战,终于占领勒热夫-维亚济马突出部,迫使德军后撤。

然而,苏军付出了62万2664人、累计受伤115万6485人的惊人损失,伤亡总数高达160多万,而德军损失大约60万到80万,双方差距还是惊人。

很多人觉得不能这么打仗,苏联人这样打下去要死光了。

但事实证明,苏联可以补充损失的160万士兵,而且也获得了战役的胜利。

对于斯大林说,这就足够了。只有在苏联无法弥补士兵伤亡损失后,斯大林才会考虑改变战略,尽量减少伤亡。

但如果你拼战斗力,也就是提高单兵战斗力乃至大部队战斗力,一来你拼不过德国,全世界未必有国家拼得过德国,二来就算拼得过,也不知道要多花费多少财力物力编组一支比较精锐的部队,遇到几支新兵部队夹击还是要完,还不如干脆就编组新兵部队。

再说通俗点,只要能够获得胜利又不会导致军队崩溃,死几个人而已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斯大林长子被俘后,他都拒绝用德军将军去换回儿子,又让最珍爱的小儿子驾驶飞机去进行危险的空战,他还会在乎别人儿子的死活吗?

为何苏德战争到了后期,苏军伤亡依然居高不下?

(二战前齐柏林高速列车,德国)

说到底还是人口素质的问题,德军从将军到士兵文化素质和受教育程度要远远高于同一战场的苏军将军和士兵。

我先说德军受教育程度高到什么地步。

最迟在1872年,德国已经全面普及了义务教育,德国规定每一个德国公民必须从6岁到14岁强制接受8年义务教育,教学内容涵盖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德文名著、民族诗人主要诗篇,外语选修课(一般都是法文)、绘画、歌咏、体操、缝纫、家庭工艺等,数学课不仅讲授小学、分数,对数、二次方程,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也包含在内。

德国义务教育使得德军文盲率从1875年2.37%降低到1910年的0.02%。

而苏联在这方面比德国落后太多。

十月革命以前,俄国文盲率高达70%,也就是说有70%的俄国人不识字。

即使十月革命后,苏联也是一直到“一五计划”时期(1928年-1932年)才开始推广全民四年制义务教育,此时德国已经实行8年制义务教育足足有半个世纪了。

不要觉得人口素质和打战没关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武器装备越来越复杂和精细,战争不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没有文化就会吃亏。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能够熟练使用并且懂得保养重机枪的士兵不但会优先提拔,而且还会多领一份技术津贴,并且被直接纳入后备军官储备。

之所以待遇这么好,就是因为以一战时期士兵普遍受教育程度而言,重机枪的保养和维护显得非常复杂,而重机枪又是一种一旦保养和维护不当,性能和威力都会大大降低的武器。

当然,不是说文盲士兵就完全学不会保养和维护复杂武器,只不过文化程度越低的士兵培训时间成本就会越高。

举一个最简单例子,一款新式机枪,如果士兵有文化,那么完全可以先下发操作维护手册,然士兵自学,然后再结合实物讲解;但要是士兵都是文盲,那么就只能结合实物讲解,士兵自学也就无从谈起。这个学习过程就拉长了,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时间也变长了。

(SVT-40半自动步枪)

事实上二战时苏联自己制造的SVT-40半自动步枪10发的火力要胜过美制8发子弹的M1半自动步枪,但是由于此枪结构复杂,保养难度大,擦拭也很麻烦,结果二战时前线苏联士兵并不愿意使用,他们宁愿用结构简单的莫辛·纳甘步枪也不愿意使用SVT-40半自动步枪。

仅这一点,就让二战时苏军士兵在与德军士兵交火中吃亏极大,德军G43半自动步枪在火力、精度和威力上都要远胜莫辛·纳甘步枪,而G43半自动步枪保养复杂的缺点对于普遍完成中学教育的德军士兵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与此同时,受教育程度接近德国陆军的苏联海军士兵就很喜欢使用SVT-40半自动步枪。

这一点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有体现,陈毅元帅就曾经说过因为美式装备操作复杂,华野军官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很难掌握,更做不到“灵活机动”,所以尽管美式装备可以使部队“火力增强”,但是由于掌握不好,反而削弱野战能力,对于当时普遍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华野来说,“美械化害多利少”。

(德国G43半自动步枪)

另外,士兵受教育程度低的缺点还不仅仅在装备层面,更多也反映在技战术等各个方面。

苏联军队在苏德战争后期依然酷爱使用“密集冲锋”,其中最重要原因就是这种战术简单直接,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士兵来说更易于接受。而使用这种战术自然会造成伤亡率奇高。

1943年的库图佐夫行动,苏军为攻克奥廖尔,伤亡43万人。

1943年9—10月的斯摩棱斯克战役,苏军仅为收复斯摩棱斯克就伤亡45万人。

柏林战役,苏军面对只有56装甲军以及其他乱七八糟武装4万正规军+4万各色武装杂烩,也出现了36万伤亡。

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军每季度伤亡150万人。(包含伤、亡、失踪)

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苏联人口素质远远逊色于德国的缘故。

为何苏德战争到了后期,苏军伤亡依然居高不下?

先看这个数字吧。西线盟军(不含意大利战场)自6月6日登陆到9月11日损失22万,到战争结束共计76万,大部分54万的伤亡是在普通人认为德国日薄西山兵败如山倒情况下发生的。德军最后阶段顽抗程度没常人想象的那么弱!

东线的战役规模、残酷惨烈程度远超西线,无论对苏军还是德军而言,伤亡数字巨大。44年后苏军大部分进攻战役伤亡数都大过德军,也有远低于的情况发生如敖德萨—克里木战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维斯瓦河一奥得河行动等等。但重要一点,苏军的不可弥补损失(死亡、失踪)从1944年起低于德军:44年苏军141万、德军190万;45年苏军63万、德军270万。也就是说苏军的技战术水平比前期有所提升,开始超越德军。

具体分析下提到的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死亡失踪18万、伤病59万,没什么百万之说。要知道白俄罗斯遍布森林沼泽,道路稀少,不适合大规模坦克进攻,苏军前期的伤亡集中在维捷布斯克、奥尔沙、莫吉廖夫、博布鲁伊斯克德军主要的筑垒地域,明斯克、考纳斯、维尔纽斯伤亡都不大。再看德军死亡23万,被俘17万,伤14万,不可弥补损失完败于苏军。仅仅看双方的伤亡数字是得不出事实真相的。

世人更常嘲笑苏军柏林战役的死亡8.1万、伤28万的数字惊人。德军呢?德国人自己统计第9集团军和柏林卫戍部队死亡9.2万,算上第3、4装甲集团军、第12、 17集团军的数字应超过10万,受伤者不仅仅包括在48万俘虏中,另一部分如6000伤员被第12集团军救走,第3、4装甲集团军、第12、17集团军根本没伤员统计数流出。这真值得没眼力的愚人鄙视吗?作为纳粹德国的首都,一场城市攻坚战,苏军的伤亡数还说得过去。

可以这样说只要进攻德军坚固预设阵地,苏军伤亡数都大过德军,但不可弥补数都低于德军,这才能保证44年后苏军不因缺乏人力失去胜利。

从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到1945年5月战争结束,苏德军人死亡数对比:

1941年苏299万、德30万、9.9:1

1942年苏299万、德50万、5.91:1

1943年苏197万、德70万、2.82:1

1944年苏141万、德123万、1.15:1

1945年苏63万、德142万、1:2.26

苏联人真正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为何苏德战争到了后期,苏军伤亡依然居高不下?

二战后期,苏军打已强弩之末的德军,却为何依旧伤亡惨重?

经过1940年1月-1942年12月你死我活的空中角逐,美国牵头的盟军空军,逐渐掌握了西欧的制空权,德国空军从主动攻击对手,沦为只能被动挨打。

1943年1月为了能够加大打击德国势力圈的力度,英国、美国在讨论二战后期对德国战斗该如何打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确定了盟军对德战略轰炸的总方针。

该方针简而言之为“削弱德国的军事、经济和工业实力,摧毁德国人的斗志,使其丧失军事抵抗能力”。

然而在该如何进行轰炸的实操中,英国、美国出现了较大的分歧,英国考虑到避开德国主要防空力量的需要,主张在夜间进行地毯式的轰炸。

美国则想着每一次轰炸一定要解决一个增加德国战斗力的核心物件,所以强调日间进行精准轰炸,因而英美在轰炸的实操中几乎很难有大规模的合作。

但也“因不和而得福”,美国、英国的差异化轰炸方式,无意间做到了“面面俱到”,迫使德国防空力量无时无刻都得绷紧一根弦,摧残德国上下继续战斗下去的斗志。

战后统计截止1945年欧洲战场基本结束,英美在自1940年开始的对德国势力轰炸中,共出动轰炸机144万余架次,战斗机268万余架次,投弹270万吨。

正是因为英美的这一轰炸,直接促使德国人无法开足马力造飞机大炮,军需陷入匮乏状态。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德国一下子损失80余万。

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一时间让德国军需生产部门难以补上损失的军备,部分新招募的士兵,甚至不能第一时间拿到自己标配主战武器,德国军队开始向强弩之末状态滑行。

按理说打已经快“强弩之末”的德军,此时在美国、英国协助下正风头正劲的苏联,完全可以打出“秋风扫落叶”的状态。

但是苏联人的反攻并不轻松,尤其是在伤亡上居高不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44年的巴格拉季昂行动,苏联人为了收复白俄罗斯“故土”而发动的攻击。

6月22日约240万苏军向白俄罗斯方向的约100万德国驻军发起猛攻,战后统计虽然苏联人打赢了,但是付出的代价是约80万人的伤亡。

至于为什么德国在自己快要完了的时刻,依旧能让苏联付出如此巨大的伤亡。小袁总结起来就2个点,第一点是德国人有抵抗意志。

此时的德国人跟1941年的苏联人一样,当对手坦克开进自己家园之时,在保家卫国的民族情绪渲染之下,打到底的决心越发坚定,每个士兵在战场上都玩命拼。

第二点则为苏联人太着急,由于为了抢夺灭掉德国的政治地位,苏联人在战场上放弃了最小伤亡的“围而不打”,逼迫对手投降的上上策。

选择用成千上万的士兵、铺天盖地的炮弹“横冲直撞”,在硬碰硬的状态下,伤亡不得不直线上升。

袁载誉,知名文史撰稿人,专注世界历史。瞭望智库特约历史观察员、今日头条付费内容评测专家团成员、澎湃新闻湃客栏目特约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被评为百度动态2018年年度红人、百度动态历史领域最具人气作者、腾讯自媒体年度新锐作者

为何苏德战争到了后期,苏军伤亡依然居高不下?

苏德战争后期苏军依然伤亡居高不下,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苏军喜欢人海战术,为了取得胜利不再乎伤亡;其二、德军抵抗十分顽强,而德军是一支善战的军队,战斗力还在苏军之上;其三、盟军隔岸观火,坐享其成,没有及时支援苏军的行动。

苏德战争中,苏联投入1700万军队,其中阵亡509.75万余人,受伤的人数更多;当时苏联由15个国家组成,人口约2.86亿,因此苏军具有人口数量上的优势。德国当时全国只有9000千万人,进攻苏联的军队(包括仆从国的军队)数量高达900万人。战争初期德军采用闪电战兵分三路攻入苏联,不到半年苏军百万大军或死或降;很快苏联又武装了数百万军队,双方战于斯大林格勒与莫斯科一线,在付出巨大牺牲后,苏军取得胜利,开始反攻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伤亡113万人,德军损失84.1万人;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伤亡128万人,德军损失58.2万人。

德军在苏联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而苏联红军打出国界以后对东欧、巴尔干诸国的平民进行肆意的掠夺、抢劫甚至强奸,对德国民众更是任意劫掠杀害。德国与苏联仇深似海,加上政治制度的不一样,德军对苏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可以说是殊死抵抗;而德军对于盟军则是能打则打,打不过就投降。柏林会战时,苏军与盟军都在柏林附近,最终由苏军单独完成对柏林的进攻,盟军则隔岸观战。柏林会战苏军集结了250万大军,德国则是收缩了附近的所有兵力100万人进行最后的抵抗;此战跟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惨烈,苏军伤亡了33万人,德军伤亡48万人。

苏联跟英美法盟军虽然在共同攻击德军,但是两者依然有矛盾,也就是战后利益均分的问题。在英美等国看来,纳粹德国败亡后,欧洲最大的威胁就是苏联,因此削弱苏联的实力,甚至消灭苏联成为盟军的下步计划。德国投降后,大部分精英都去了美国,这导致美国的科技实力大幅度上升,原子弹就是在德军科学家的协助下造出来的。英美法三国的德占区合并成了西德,苏占区则成立了东德,后来世界冷战,北约通常和平演变让苏联解体了,东西二德也再度统一。苏联的伟大时代一去不复返,他的继承者俄罗斯跟西方世界还是格格不入,双方仍然在对抗。

为何苏德战争到了后期,苏军伤亡依然居高不下?

这个问题让斯大林相当尴尬。

作为迄今为止影响最深远,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人类在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9月2日长达6年的时间里,共付出了超过7000万人死伤的巨大代价。而作为二战中人员伤亡最惨重的国家,苏联的军队和平民伤亡达到空前的4200多万人,其中苏联红军阵亡和失踪人口超过916多万人,负伤人数达到1520多万人。

从1941年6月22日轴心国闪击苏联开始,苏军就在苏德战争中承受着巨大的伤亡,战争开始后的前四个月,苏军损失军队超过300万人,其中基辅会战被俘人数超过66万,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被俘人数的最高纪录。

在苏德战争前期,苏德双方士兵的战损交换比达到了空前的5:1以上,也就是说德军每阵亡一人,苏军至少要付出五个士兵的生命。

幸亏战前的苏联人口已经达到1.9亿的庞大规模,这使得苏联在战争前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后,最终顶住了德军的进攻锋芒,并展开了艰苦的反攻。

不过苏军的反攻并不顺利,从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胜利,到1945年杀进柏林,苏军在反攻的道路上,虽然军队素质不断成长,将战损比下降到1:1甚至更低,但相比于美英等国盟军,苏军的伤亡仍然惨重。

反攻的两年时间里,苏军平均每天阵亡2500多人,其中解放波兰阵亡60万人,解放匈牙利阵亡14万人,最后的柏林战役则阵亡8.1万人、负伤28万多人。

那么,为何苏军在战争后期的伤亡仍然居高不下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苏军的指挥艺术

一直以来,苏军不重视生命的指挥艺术一直广受诟病。

虽然是传统的欧洲国家,但苏联作为共产主义国家,有着东方文明“战死光荣,投降可耻”的传统思维,这似乎从本质上就决定了苏军军队比美英等国军队更不注重伤亡。

在苏德战争期间,无论是前期的防御还是后期的反击,集体主义永远高于个人主义,战略目标和整体的战役部署永远超出士兵的伤亡数量,因此,苏军很多时候的进攻几乎是不计伤亡的。

再加上由于30年代的大清洗,使得苏军整体素质断崖式下降,在面对装备精良的德军时,苏军一溃千里,损失惨重,苏联不得不征兆大量少受或者根本未受训练的新兵上阵。而这些新兵最大的作用就是以伤亡迟滞敌人的进攻锋芒,其伤亡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独特的体制决定了苏军无论是防御还是反击,伤亡都非常惨重。

2、德国的至死不渝

作为德国的头号敌人,东线自二战开始以来就是德国的主攻方向,这一点直到柏林战役都从未改变,整个二战期间,德军的80%以上军队都被布置在东线战场,苏军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虽然美英盟军不断支援苏联,并轰炸德国的工业基地进行牵制,甚至在1944年在诺曼底开辟了第二战场,但德军始终没有改变东线优先的既定战略,双方在东欧是真正的杀红了眼。

因为意识形态的水火不容,加上对苏联人的蔑视,德国对苏军的残酷程度远超对美英等国,这使得苏德双方即便战争形势逆转,也依然进行着异常惨烈的厮杀。

到了战争后期,德军明知战败,但惧怕苏军报复的他们为了生存,也不得不选择拼死抗争,这也对苏军造成了异常惨重的伤亡。

3、苏联的臭名昭著

作为法西斯国家,德国毫无疑问是无耻的侵略者,但作为“解放者”的苏联,对东欧人民而言也好不到哪里去。

1929年8月23日,苏德秘密缔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确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随后两国于1939年9月瓜分了波兰,随后德国横扫西欧,苏联则趁机在东欧疯狂扩张,缔造所谓的“东方战线”。

1939年11月,苏联入侵芬兰,虽然惨胜,但仍夺取了贝柴摩、萨拉以及卡累利阿地峡地区;1940年3月,苏军开进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迫加入苏联;1940年6月,苏军夺取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苏联此举直接导致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加入轴心国,成为消灭苏联的急先锋。不仅如此,波罗的海三国以及乌克兰境内反抗苏联的斗争从未停止,这些游击队有力配合德军,也是导致苏军在战争中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

因此,苏军在苏德战争后期的巨大伤亡并不奇怪,不过相比于苏德战争前期的窘况,苏军在战争后期的伤亡已经少了太多。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