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刚刚打下南京,为什么急着去北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杨秀清的战略,在今天看来大体是正确的。

在太平军3月定都南京的时候,太平天国局势其实非常不好。

3月,钦差大臣向荣在金陵城外孝陵卫建江南大营;4月16日,清钦差大臣琦善在扬州城外建江北大营。

也就是说,南京城外就有一支清军主力驻扎,随时可能对城市发动进攻,这是心腹之患。太平军不搞定江南大营的清军主力,就无法像南方或者东南进军。

而江北大营则封锁了太平军北上道路,而西面湖北、江西地区也有清军重兵。

等于是南京四面都被清军战略包围。

在这种情况下,杨秀清如果只求自保,固守现有的地盘,恐怕是坐以待毙。

杨秀清死后,洪秀全就采用这种乌龟战略,步步坚守,最终结果就是死的慢一些。

即便战略要地安庆鏖战了2年之久,最终还是被清军攻破。而安庆被攻破以后,南京也就危在旦夕。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杨秀清很聪明的使用部分太平军,分别北伐和西征。

大家注意,杨秀清派去北伐的军队其实不多,仅有2万多人,其中1万多人是有经验的老兵。

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的北伐军虽然有了一连串的失误,尤其是后续朱锡琨、许宗扬、黄益芸的部队无法跟上去支援,仍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就是杨秀清的高明之处,他认为满清在北方的统治是混乱的,比南方更乱。

实际上,太平军北伐部队所到之处,捻军、白莲教、天地会等各种武装组织纷纷加入。

北伐部队一度扩充到10万规模,先后进入安徽、河南、山西、河北等6省,一度攻入保定附近,攻入天津城下。

而清王朝陷入极大的惶恐中:8月28日攻克直隶重镇临洺关,京城震动,逃离北京的不下3万家。清廷一方面宣布京城戒严,咸丰帝任命其皇叔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以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总督四将军及察哈尔兵马,与胜保等人协力,倾全力以保北京;另一方面也作了必要时撤出北京的准备。由于北京全城戒严,人心惶惶之际,物价飞腾,米珠薪桂,一片混乱。

然而,此时北伐军却出现战略失误。

杨秀清认为此时北伐军骨干部队还有4万多人,加上加入的数万杂牌部队,完全可以同腐败的清军一斗,不允许他们擅自撤退。

其实当时北伐军因为没有根据地,长期转战,战斗力开始迅速下降。

如果此时北伐军迅速南返,此次北伐还是比较成功的,毕竟北伐军依靠区区2万人去占领满清北方领土,是无稽之谈,荒谬绝伦,本来就是捣乱的偏军而已。

但杨秀清批准北伐军南撤迟了,而他派出北上增援的部队数量又太少(曾立昌、许宗扬和陈仕保等率领7500人),最终导致北伐军被清军团团包围,彻底崩溃。

即便如此,北伐军以区区2万之众,从1853年5月,一直转战到1855年3月,几乎有整整两年时间,前后杀死7万多清军。

北伐军完全吸引了北方清军主力,让十多万清军主力以及几十万清军地方部队,根本无暇南下参加攻打南京作战,同时搅乱了满清北方的地盘,北方多省陷入一片混乱,大大影响了满清的各种军事部署和财政收入。

北伐军虽然失败,但战略上还是有很大贡献的。

在北伐军转战的同时,太平军西征就比较顺利,1855年不但在江西九江湖口决战大败湘军,随后还攻陷武汉三镇。

由于西面清军连遭败绩,北方清军难以增援,太平军在南京的局势好转。

到了1856年,太平军彻底摧毁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完全解除了清军近距离的威胁。

由此,太平天国形势大好,完全可以迅速向外扩张,扩大地盘,占据半壁江山。

可惜此时高层内讧,天京事变爆发,具有极高战略眼光的杨秀清被杀,太平天国左膀右臂的石达开率领10万人脱离,只剩下神神叨叨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的洪秀全,太平天国由此完蛋。

可以说,杨秀清对于北伐军的规划应该是,第一吸引北方清军主力,最低程度让这十几万清军无法南下围攻南京;第二搅乱满清北方的稳定,让他们政局和经济都陷入混乱中,减弱综合实力;第三联合北方反清力量一同作战,如果有机会就彻底掀翻北方满清政权。

但杨秀清头脑大体是清醒的,没有给北伐军太多兵力,因为它最主要的目的只是牵制和扰乱。

不过,杨秀清还是犯了错误,没有让北伐军及时南撤,也没有及时安排军队对他们进行接应。所以,最终北伐军虽有数千人分散逃回南京,主力却全军覆没。

其中有1万多人是太平军打天下的老兵,是骨干力量。

说真的,杨秀清还是厉害。没有杨秀清,太平军早就完了,也根本不会有什么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刚刚打下南京,为什么急着去北伐?

杨秀清虽然不识字,是砍柴烧炭出身,可这家伙绝对是天才型的战略家。就说太平军拿下南京以后的战略部署,绝对堪称战略史上的经典之作。

杨秀清将20万水陆大军,兵分三路:

  1. 第一路,由林凤祥、李开芳等人,带领2万大军进行北伐。这支人马一路打到了天津府静海县,差点儿就进了北京城!
  2. 第二路,由赖汉英、曾天养等人,带领1万多人进行西征。这支军队陆续拿下了安庆、九江等军事重镇,巩固了南京的统治地位。
  3. 第三路,剩下的人马则由洪秀全、杨秀清等人亲自统领,负责镇守大本营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毕竟当时南京周围的清军还真不少。

这三路大军的安排,现在看来,是相当合理的。毕竟只有活动起来,才能找到活路。一直困守在原地,只有死路一条。

可是针对北伐的战略部署,却遭到了不少非议。为啥?因为北伐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哪怕后来曾立昌、秦日纲等人先后支援,也没能挽回北伐败局。

因此李秀成在总结杨秀清的战略思想时,甚至将这次北伐列为“天朝十误”之首,好家伙,这帽子扣得够大的!那么杨秀清为什么要这么部署呢?我们为什么说这是天才般的战略部署呢?

第一,北伐可以团结更多反清力量。

别以为当时只有太平军反对清廷的统治,太平军没出现之前,天地会、白莲教等前辈,已经活动了很长时间。

等到太平军出现以后,捻军起义也浩浩荡荡地在北方越来越旺盛。这些反清力量,长期在北方活动,对清廷的困扰,甚至超过了太平军。

为啥?因为他们距离京城更近,对清廷的统治更具有威胁。但是,论组织能力和组织架构,他们谁也比不上太平军。

这是客观现实,毕竟太平军有自己的教义,也有比较完善的组织架构。相对于天地会、白莲教、捻军来说,太平军绝对算得上是正规军了!

杨秀清让林凤祥带着2万多太平军北上,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在北方联络上更多反清义士和反清组织。一旦这些人靠拢到太平军这一边,对太平军的好处,是很难估量的。

第二,搅乱北方,使得清廷无暇南顾。

太平军是在什么情况下拿下南京的呢?当初他们从广西起兵,一路北上,本打算在桂林站住脚跟,结果被清军打跑了。

没办法,他们只好进入湖南,结果在长沙遇上左宗棠,又碰了一鼻子灰。如果继续围攻长沙,那他们只能落得个弹尽粮绝,兵败而亡的下场了。

在这个时候杨秀清提出了自己的战略部署:直奔南京而去。

这一部署实在是太重要了,绕过长沙这块硬骨头,直接朝着江南地区的军事、经济、文化重地南京而来。一旦拿下南京,那他们的小日子可就好过太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拿下了南京。所以说这一路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包括江苏境内,到处都是清军。

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即使被太平军控制住了,可他们依旧受到清军的严重干扰,压根就睡不好觉。比如说南京城外面,就有清军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随时会对南京发起进攻。

既然睡不好觉,倒不如出来活动活动。因此杨秀清让林凤祥进行北伐,就是为了扰乱清廷在北方的布局,一旦北方乱了,那么清廷一定会抽调重兵对付北方的太平军。这个时候也就顺其自然地减轻了南京城周围的压力了!

第三,北伐军能拿下京城,那是最好的。

这虽然是奢望,可也是太平军的终极目标。从林凤祥、李开芳等人的角度来看,北伐军的目标就是为了拿下京城。

这事儿虽然很困难,但也不是不可能。我认为杨秀清就是想要用2万多人马去赌一赌。万一清廷忽视了北方的防务,又或者说,清军的战斗力就是那么渣,那太平军此次北上,不就占了个大便宜了嘛!

只要京城被拿下了,那天下的清军可就群龙无首了。不仅南京城的危机会自动化解,而且太平军会瞬间成为天下的主宰,这可真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第四,通过试探,寻找太平天国的出路。

历史没有发生之前,谁也不知道该往哪儿走。杨秀清不是科班出身的军事战略家,他只能靠摸索和灵感,为太平军寻找出路。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相当艰难的一条路。只有自己亲自走一遍,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所以说当太平军拿下南京以后,谁也不知道未来该怎么走!

问你,你知道吗?因此这次北伐,说到底也是一场试探。杨秀清就是希望通过北伐或者西征,为太平军寻找一条生路。

毕竟如果死守在南京的话,周围的清军越来越多,早晚就是死路一条。可以参考一下杨秀清死后,洪秀全的战略部署,就知道孰高孰低了。

而出去活动活动,反倒是可以不断寻找新的机会。一旦哪个机会被他们抓住了,那么太平军的这盘棋就算是被盘活了!

第五,除了北伐,还有西征。

刚才多次提到了西征,其实在北伐的同时,杨秀清还组织了一次西征。西征军只有1万多人马,打南昌不下,转而打九江。

占了九江以后,太平军又攻占了庐州、安庆、武昌等地,长江沿线的胜利,是杨秀清的一次成功探索。这也为后来石达开等人提供了模板。

只要西征或者北伐中,有一条路成功了,那么太平军就算是彻底有了生存的资本。在湖口之战中,杨秀清派遣石达开击败了曾国藩的湘军,稳住了九江的控制权,完成了西征的胜利。因此太平军才能延续十多年的时间。

总结:北伐军终究成了战略牺牲品。

不管是哪种战略目的,2万多北伐军基本成了战略牺牲品。毕竟孤军深入后,后援力量不足,前线人马跟摸瞎没什么区别。

杨秀清失策的地方,就是没有及时为北伐军提供支援。又或者说,没有及时让北伐军撤回来休整。结果导致2万多北伐军基本全军覆没。

不过话又说回来,甘蔗没有两头甜,为了达到其他目的,牺牲北伐军,似乎是在所难免的事情。要想面面俱到,恐怕杨秀清还不具备这样的功力。事实上也基本没人能做到面面俱到。

太平天国刚刚打下南京,为什么急着去北伐?

1853年5月13日,太平军即开始了北伐。

此时,距离太平军进入南京,不过才过去了1个多月。

在南方,太平军仅仅控制了天京、镇江、扬州三城,而且,即便在天京周边,江南、江北大营尚有35000清军精锐尚在虎视眈眈。

如此局势下,太平军为何要急不可耐地北伐呢?

形势

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杨秀清等人进入金陵,改金陵为天京,以之为都。

关于定都天京的决策,历来争议很多,不过,那毕竟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咱今天就不聊了。

既然已经决议定都天京,以后的决策自然要在这个前提下展开讨论了。

既然已经定都天京,自然就要保卫住天京。

很快,清军在天京周边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并攻占了天京周边的一些关键地区。

对于城外这些清军的战斗力,洪秀全、杨秀清是很清楚的。

尤其是江南大营的清军,他们是太平军一路从广西打过来的。

在与这些清军的作战中,双方都曾试图歼灭对方,一言不合就对峙数月,但谁也吃不掉谁。

此时,太平军虽有50多万人,但大多是家属,能战之士大约为10余万。

城外的清军为3.5万,兵力约只有太平军中1/3,但他们都是绿营中最精锐的部队,擅长防守,且已经控制了孝陵卫等险要地区。

因此,在进入天京后一个月的时间内,太平军在与城外清军的交战中,不但无法吃掉对手,甚至还吃了一些亏。

显然,太平军至少在短时间内是吃不掉城外对手的。

更为严重的是,仅仅只占有三城的太平军,后援不足,而大清在全国有90万大军。

这90万大军,虽然因承平日久而战斗力下降,但作为预备兵源还是可以的,而且···规模摆在那里!

显然,如果太平军与清军一直在城下耗下去,是拱手让出主动权,困守孤城,自杀而已!等大清的兵源源源不断抵达,太平天国就完了。

既不能吃掉城外的敌人,也不能一直耗下去,这该怎么办呢?

洪秀全、杨秀清的对策是:外线战略。

外线战略

当时在天京的法国传教士所做的记载基本再现了洪秀全、杨秀清的思路。

曾有太平军将领找洪秀全,要求尽快进攻城外的清军。洪秀全去祷告后,“转达”了天父的意见:让那么满清军队在这里沉湎,消耗自己的身体吧!我们的精兵在北方!等妖气吹遍整个北方,我们再包围他们!

显然,洪秀全借天父之口,清楚地阐述了思路:执行外线战略!

城内的太平军为10余万,虽然吃不掉城外的敌军,但仅仅用于自保就浪费了。

短时间内,天京城内的太平军是“战则不足,守则有余”。

可是,如果一直耗下去,等清军兵力源源不断来增援,那就连守都不足了。

相比之下,清军则是“战则有余,守则不足”。

大清全国有90余万大军,如果仅仅只是以天京为打击目标,不断抽调兵马前来,是十分强大的。

可是,这90余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如果拥有防守运动中的太平军,就处处都兵力不足了。

所以,抽调部分精锐,攻入敌占区,打乱敌人的部署,才是化解困境的唯一办法。

因此,洪秀全、杨秀清,选择了北伐、西征,执行外线战略。

相比之下,北伐,是最能打乱敌人部署,争取主动的。

一方面,大清的统治中心在北方,主要兵源也在北方。

另一方面,大清在北方的防御力量十分分散。像开封、宿州这样的重镇,都只有数千人,且训练不足,很难抵挡快速推进的太平军。

所以,太平军一旦北伐,清军势必到处调兵遣将,堵截太平军逼近其统治中心,部署将被完全打乱。

因此,在与城外清军进行了1个多月的交战后,太平军做了立刻抽调精锐北伐的决策。

确实为全局赢得了主动

太平军北伐开始后,确实打乱了大清的部署。

此后,大清不但没有再调兵增援江南、江北大营,还从两大营抽调兵马回援。

不仅如此,当太平军再实施西征时,原本兵力仍很雄厚的大清,仍然没有抽调太多兵力前往作战,如果不是湘军的异军突起,太平军几乎可以在不遭遇太大阻力的情况下西征成功。

可以说,出发时只有2、3万人的北伐军,确实达到了打乱敌人部署,为太平天国赢得全局主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秀清给北伐军的要求是:师行间道,疾趋燕都。

也就是说:实施无后方作战,长驱直入!

后后方作战,千里大突进,历来是要冒巨大的风险,付出巨大代价的。

然而,全军覆灭,有去无回,这样的代价就太大了。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太平军的计划也被“意外”打破了。

未能实现的设想

太平军一直把林凤祥、李开芳,称为北伐军的先锋。

也就是说,洪秀全、杨秀清,原本是留有后手的,是准备投入主力的。

太平天国在首义五王之外,又封胡以晃为豫王,秦日纲为燕王。

豫、燕,从字面上认识,就清楚地表明:太平军是要以“王”级别的人物负责河南、河北战场,率领主力北伐。

那么,为何最后只有曾立昌率部分援军“救火”,始终没有什么“主力”北上呢?

因为···遇到了意外。

1854年时,太平军的西征军再下武昌,又攻入了湖南。

杨秀清去天京前,刚刚路过湖南,当时,湖南境内的清军野战精锐,如今都在江南大营待着,湖南境内原本没有什么能抵挡太平军的力量。

一旦攻占湖南,广西等地更是太平军的老家,南方基本没有什么太大麻烦。

因此,依常理,1854年左右,即可组织真正的大规模北伐,与林凤祥、李开芳等先锋呼应了。

然而,意外的是:在湖南,他们遇到了突然崛起的湘军。

湘军不但将太平军赶出了湖南,还攻取武昌,再入安徽、江西,成为太平军真正的心腹大患。

因此,太平军也就再无法大举北伐了,林凤祥这个先锋,也就成了北伐军的全部。

如此,北伐偏师,孤立无援,有去无回。

太平军之所以作出以2、3万人偏师北伐这个看起来荒唐的决策,并非洪秀全、杨秀清脑子昏了,只是其计划没有打出来而已。

不必苛责

提到北伐,许多朋友喜欢拿朱元璋北伐与太平军北伐相比。

这种看法认为:朱元璋在先攻灭陈友谅、张士诚,基本平定南方后,才开始集中主力,大举北伐。而洪秀全在仅有三城,后方不稳的情况下,就仅仅以2、3万人北伐,是愚蠢的。

不否认,朱元璋集团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确实有高下之分。然而,这样的类比并不恰当。

朱元璋时期,北方的元廷已经陷入分裂、混乱,北方军阀的混战一点不比南方群雄混战冷清,元廷基本上没有办法组织南下。陈友谅、张士诚,则更是独立的军阀。

因此,朱元璋当然可以根据各派势力的特点,“先陈后张”,步步为营了。

洪秀全面临的局面则完全不同。

大清虽已不复全盛之势,但统治集团仍然基本保持着对全国的控制。八旗、绿营,虽已不堪用,但在数量上仍保持绝对优势,并仍听朝廷统一调遣,湘军及各地团练虽“兵为将有”,但仍忠于清帝。

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当然不可能照搬朱元璋的经验!

洪秀全、杨秀清作出了迅速北伐的部署,北伐达到了打乱敌人部署,为全局赢得主动的效果,这是事实;北伐最终全军覆灭,这也是事实,都毋需讳言。

然而,洪秀全、杨秀清虽有许多问题、失误,但绝不愚蠢。

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一样,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然而,一味只是以“昏了头”来看待洪秀全、杨秀清作出的北伐决策,既不客观,也无意义。

太平天国刚刚打下南京,为什么急着去北伐?

一个在另一个政权的重重包围下冒出头来的政权,你不迅速地集结力量,攻打它最重要的部分,等着它来剿杀你吗?

天国的事业是结结实实地培养出几个硬汉的,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在男女平等的开明社会里,在男女同列朝的社会里,他们更感受到了人性的关怀与阶级的温度,同时,他们又是善妒与计较个人得失的。闪闪烁烁之间,太平天国呈现出它的懦弱与宏伟。

天国的伟大人物里面,最典型的莫过于他们的天王洪秀全了。我最喜欢看伟大人物游龙底层社会的时期,那时候他们无惧无畏,天马行空,蓬蓬的朝气最让人惊异与感叹了,仿佛宇宙的整个魅力整个精气都聚集在这个人身上。我喜欢看他们坚毅又决绝的表情,仿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仿如一切都是替天行道。

可是伟大的人物都易于被虚荣冲昏头脑,都容易在成功后贪图享乐,都容易倒在女人的胯下,辜负了天地间的一股精气,所以它转移了,无奈地为自己寻找下家。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康熙帝,哪一个不是如此,哪一个能逃过这个定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当太平军攻下南京的时候,立刻就组织力量进行北伐与西征,这是何等地雄心壮志,何等地居安思危。可是一旦他们稍有实力,就开始掐了起来,做些子个为女人争风吃醋的事情!曾经栉风沐雨豪言壮语的时刻再也不回忆了,甚至别人提起来自己也会黑脸。

洪秀全驾驭臣下的都是那些下三烂的上不了台面的伎俩,他曾经屡试不第,走投无路,实在没辙的情况下,又具有雄心壮志,想要干一番大事,于是机缘巧合,其实也应了那句话,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洪秀全竟用起了西方的基督教来在中国大地煽动群众,去干追名逐利的事情。也许当初他有一些公心,但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看,一切不过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洪秀全的确是有朴素的平等观念的,天下皆兄弟,天下尽姊妹,可是在治国理政时,在千军万马中,这无异于告诉敌人我们是混乱的,是没有秩序的,是没大没小的,是群魔乱舞的。天国的发展,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论断。

也许中国可能在一帮具有朴素平等思想的农民手中进入新的时代,如果他们思想再开明一些,能吸收当时最先进的民主进步思想。可惜一切都是如果,一切都那么脆弱可笑。

太平天国刚刚打下南京,为什么急着去北伐?

太平天国的北伐,无论是从出发点还是从结果来看,都说不上是正确的决定,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对于北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可能洪秀全和杨秀清自己都不清楚,是在占领天京之后,盲目乐观情况下做出的错误决定。首先是做出北伐的决定过于仓促。

北伐之前,太平天国刚刚占领天京,此时最大和最直接的威胁是近在咫尺的清军江南和江北大营,这两大营地对太平天国形成了夹击之势。

不打破江南江北大营,太平天国就根基不稳,随时都可能被清军攻破天京;但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太平天国不仅不稳固来之不易的天京,反而选择了主动出击,主动分散兵力北伐。

洪秀全和杨秀清是北伐的推动者,但是太平天国内部也并不是没有反对意见,比如罗大纲是坚决反对的。

罗大纲认为,太平天国应该先巩固在天京的根基,随后在长江以南与清政府划江而治,稳定后方之后再去北伐;如今才入天京就北伐,是“必败之道”

洪秀全和杨秀清错误的估计了形势,对形势过于乐观,急于求成,犯了兵家之大忌,四处出击反而是分散了自己的实力,把自己的薄弱点主动暴露给敌人,应该对北伐的失败负主要责任。

其次是高估了太平军的实力、低估了清军的实力。

北伐的太平军战斗力强不假,但称不上是太平军的主力,只能说是精锐部队,并不比西征以及留在天京的太平军强多少。

而且带兵的将领,分别是林凤祥、李开芳以及吉文元,说这三位不强、指挥能力不够,肯定是冤枉他们了。

但是被寄予厚望“直捣黄龙”的北伐军,竟然没有太平天国中任何一个“王”级别的大佬坐镇,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指挥官的级别不够高、能力说不上是最强,洪秀全以及杨秀清对北伐到底有没有必胜的决心值得商榷,也就是说北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太平天国内部是没有清晰的目标的。

到底是作为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策略直接攻破清朝的京城、取而代之,还只是作为牵制清军的“偏师”,也许洪秀全和杨秀清都在摇摆不定。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北伐军竟然只有区区两万人,而且是没有后援支持的。

在清军尚有数十万甚至更多军队,沿途都有重兵把守的情况下,两万人的太平军无异于是“以卵击石”,是送上门给别人包饺子的。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北伐前夕,太平军出其不意、奇兵制胜,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可谓是“战果累累”,但越是备上,就越显出“孤军深入”的态势来,陷入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以太平天国北伐军的战斗力,与清军一对一肯定是胜率更大,但是面对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清军,失败的必然的。

再次是北伐军的军事策略有误。

杨秀清给北伐军的指示是“直奔北京”,说白了就是“孤军深入”,这颇有点“置死地而后生”的意思在里面。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北伐军不建立根据,任何粮草、武器、医疗以及兵源都不会有任何稳定的补充,靠的就是一鼓作气。

但是,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

在经历了前期的胜利之后,太平天国北伐军在远离天京,被隔离了与天京的联系之后,清军也吸取了失败的教训,主动改变了战术。

僧格林沁走马上任,对太平军以“围堵包围”为主,太平军没有根据地,缺乏补给,僧格林沁就是看准了这一点,耗也要耗死太平军。

太平军前期取得的胜利瞬间化为乌有,随后就是接踵而来的失利。

并且随着比方天气越来越冷,对于大多数兵源来自南方的太平军也是个严酷的考验。

在阜城之役,太平军主要将领之一吉文元战死;仅剩的一万北伐军被僧格林沁的三万清军包围。

李开芳率小部分北伐军突围后,随即又被困在高唐;而此时林凤祥还被清军包围在连镇。

就这样,北伐军被清军分别围困,动弹不得,援军也被清军击溃,形势及其恶劣。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清军攻克连镇,林凤祥被押解至北京,旋即被凌迟处死;李开芳向清军投降后也被凌迟处死。

林凤祥在被处死前,就哀叹:

“吾孤军深入,犯兵家之所忌,取败宜也。”

而多年后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李秀成,在《天国十误》总结了十大错误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扫北败亡之大误”,而且头三条都和北伐失败有关。

太平天国刚刚打下南京,为什么急着去北伐?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后世的评价是搅动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但实际上太平天国并没有打下很大的地盘。

(巅峰时期的太平天国,世纪控制疆域也不过一两个省)

从广西金田起义开始一直到南京,太平军始终没有一块稳定的根据地,说白了就是一帮流寇,和之前的白莲教起义没啥区别。

白莲教起义是嘉庆元年爆发的一场农民起义,与太平天国一样,白莲教起义也是披着宗教的外衣,曾横扫湖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地,清廷前后投入上亿两白银的军费,耗时九年才最终镇压下去。

白莲教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义军虽声势浩大,星火燎原,但却从没有建立一块根据地,没有稳定地后勤保障和兵员。

第二、义军过分依赖宗教宣传,没能有效拉拢地主阶级,当时广大士绅和地主还是站在朝廷一方的,地主阶级组织的团练也成为镇压义军的刽子手之一。

第三、义军内部不合,革命信念不够坚定,叛变者甚多。

对比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二者确实没啥太大区别,仅有的区别在于太平天国起义是清廷彻底走上了下坡路,国力比嘉庆时期更加虚弱。

此外,太平军内部有一个大神级人物杨秀清,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太平天国才比白莲教起义走的更远。

(天平天国的实际操盘者——杨秀清)

太平军在拿下南京之后,当时摆在天国高层面前有两个选择:

其一继续北上,直捣黄龙。

其二定都南京,再图发展。

面对着南京的繁华秀丽,洪秀全实在是走不动了,于是决定定都南京,同时也宣告太平天国有了自己的大本营了。

建都南京后,杨秀清就开始了一系列战略调整。

首先,杨秀清不再过分强调宗教概念,禁止焚烧孔庙和其实儒生的等过激行为,强调华夷之辩,试图拉拢地主阶级。

杨秀清的这个做法是非常非常正确的,其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地方乡绅支持,稳固太平天国的统治基础。

其次,杨秀清决定扩大根据地,完成太平军从流寇到国家政权的转变。为此杨秀清策划了对太平天国影响重大的西征和北伐运动。

西征和北伐是同时进行的,所动用的将帅兵马皆是太平军主力,以老广西为主,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没的说。

其中北伐军是由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领导,领兵两万出击。

后世很多人认为本次北伐是一场试探性的军事行动,所动用兵力和将官级别都不高。甚至有人对北伐进行阴谋论,认为这是太平天国内部铲除政治对手的阴暗手段。

的确,北伐主官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都不是王爵,但也不是一般人物,这些人全部是老革命,属于天国的高级管理层,地位仅次于五王,级别不低了。

而且这三位都是直接带兵的干将,属于军事层面的顶尖人物,不派他们去派谁去?

(北伐三人组)

至于兵力问题,两万真的是极限了。

上文也说了,此次北伐和西征是同时进行的,西征部队和北伐部队一共投入了约五万多人,这些可都是太平军中最能打的队伍,几乎都投出去了。

剩下了的军队需要保卫南京,当时南京城外还大量清军没有肃清,清军的江南大营就在南京城外的孝陵卫,对南京威胁极大。

话说到这里可能不少老铁又糊涂了,既然南京城外还有大量清军,杨秀清为啥不先剿灭家门口的敌人再出击北伐和西征呢?

杨秀清肯定不傻,对于南京城外的江南大营,杨秀清必然是欲拔之而后快。

可问题是江南大营不好对付,咸丰帝为了保障漕运安全,将当时全国尚能一战的绿营兵全部都集中到了江南大营,兵力至少有六七万人。

这么多人固守营寨,缺乏重型火炮的太平军想打下来是很不容易的。

(漕运关乎清廷根基,为了保护漕运,清政府将可用之兵全部集中到南京外围)

不过江南大营的绿营兵已经是清廷可调动的全部家当了,这导致其他地区的清军非常少,于是杨秀清才决定暂缓攻打江南大营,转而开启西征和北伐,做好与清廷长期对抗的准备。

从事后的成绩来看,西征方面军是取得了一些成绩,打下来不少地盘。而北方方面军则全军覆没了,着实可惜,毕竟仅用两万人就想推翻清朝统治确实有点不切实际。

要知道当年朱元璋北方可是动用了二十五万大军!哪怕这二十五万人中包含了后勤人员,参与作战的战斗人员至少也要在十万人以上。

(朱元璋北伐时虽然也尚未统一南方,但地盘比太平天国大多了,兵力也多很多)

当然,此次北伐失败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兵力不足,统战宣传上的不到位也是一大原因。

相比于明军北伐,太平军北伐显然没有做好宣传工作,当时中原汉人士绅并不了解太平军,在清廷的舆论误导下都将太平军视为土匪,不仅不合作,还组织团练抵抗太平军,给太平军造成巨大损失。

而太平军在受到抵抗之后没有理智应对,适得其反的选择了报复性的屠城,更加让自己丧失了人民的支持。

事实上假如太平军能够获得北方汉人民心,对付清廷的那点察哈尔八旗完全不成问题,即便打不下北京,也不至于毫无所获全军覆没。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在兵力不足,民心不稳的情况下,太平军北伐失败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顺便说一句,太平军在北方没能做好宣传工作,在南方的宣传工作也不得力。

西征的太平军之所以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并非西征军实力更强,而是清廷将仅剩的主力都拿去对方北伐军了,导致清廷在安徽、湖北、江西兵力空虚,西征军的进展才算是比较顺利。

可即便如此,西征军也没能更进一步,原因还是由于统战工作不到位,大量南方士绅依旧选择效忠清廷。

在清廷的号召下,以曾国藩为首的湖南官员士绅组织了大量团练,建立湘军,在无粮无饷的情况下独自挡住了西征的太平军,保住了清廷的半壁江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