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内阁制度能否发展成为议会制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明朝内阁制度,同西方议会制度存在本质的不同。

内阁制度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献策和议政机构,但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上。

如果皇帝不批准内阁决定,内阁大学士们的建议就算个屁。

这是因为明朝是封建王朝,立国之本是君主独裁制度。

西方的议会制度,以英国为例,恰好同明朝内阁相反。

英国本来也是国王一个人说了算,贵族只能服从命令。

但贵族也不死心,不断继续力量,煽动民众反叛。最终一次次击败国王,搞出来一个议会制度。

议会制度的本质只有一点,从皇上手中夺权。

1258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尔男爵,带着一群卫兵武装冲入王宫,强迫国王意召开会议签订限制王权的“牛津条例”。根据牛津条例,国家权力由贵族操控的十五人委员会掌握。

在13世纪,议会制度建立,随后逐步扩大,成为贵族、教士、骑士和市民的代表。

议会最大的特点不是议政和献策,而是具有决定权,可以决定征税、颁布法律等权利。

国王的命令如果没有议会批准,是无法生效的。

其实西方闹了这么多年,搞来搞去主要就是为了一个议会制度。

这是因为,议会是选举出来的,议员主要代表这个国家大部分民众的利益。

如果他不能保护民众利益,他就当不了这个议员。

换句话说,议员是代表老百姓在监督国家权力的使用,议会才是国家老大。

明朝的内阁制度充其量只是皇上的一套行政班子,仅此而已。

不过,古代的事情也要放在古代来看。

在十五十六世纪,明朝这套内阁制度也是先进的。

皇上其实只有最终决策权,大部分时候国家的大事都是按照内阁的意见进行处理的。

而内阁的大学士本身就是国家官僚机构的顶级精英人物,能力上是很不错的。

最低程度,这比清代事事都有皇帝决定,大臣只能跪着奉旨承办要好得多。

明朝的内阁制度能否发展成为议会制度?

基本不可能,内阁是皇帝选出来帮他统治的,而议会是贵族选出来对抗国王的,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产生的方式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根本不能转化,倒是满清的八王议政制度有可能发现成为议会那样的制度,奈何中国的皇权思想还是太重了,一旦满清入了中原,立马就被同化了,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八王议政就逐步被束之高阁,直至被彻底废除,取而代之的大学士,军机处则彻底成为了皇权的帮凶

明朝的内阁制度能否发展成为议会制度?

想都别想,那是不可能的,明朝内阁与近代西方的议会制完全是两码事。

在《大明1566》当中严嵩有句名言:大明朝只有一个人能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

现在很多的明粉都喜欢各种假设,如果明朝还在会多么辉煌,但这种假设完全天马行空根本就没什么限制,只能当成是一种茶闲饭后的谈资罢了。

相当一部分人眼中,明朝时期的内阁对于君王权力形成了约束,并且因为“廷推制度”还觉得明朝已经算是比较民主的了,所以许多人觉得明朝内阁按轨发展会变成议会制度。

从秦始皇开始,皇权就是至高无上的,不过虽然皇权独尊,但并非没有约束,因为皇帝不可能一个人就把事情做完,一个人把天下管理好。

只要需要有人帮助他,那么皇权就要受到制约,帮皇帝处理事情的人也会分取权利,而最典型的就是丞相,自古以来相权就是对于皇权最大的一个制衡。

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拥有很高的权利,西汉初期相权鼎盛,担任丞相的几乎都是功臣列侯尤其是皇帝的舅舅,而皇帝通常也就是在小圈子内任免丞相。

汉武帝时期为了强化相权,不断分割相权,并且启用身边不起眼的人,让他们去做更多的事情给他们更多的权责,由此削弱相权,并且强化皇权。

后来的朝代,也基本延续着这种传统:皇帝不断分割弱化相权,以增强皇权。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形成并且确定,丞相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而且原本丞相一人独揽的权责被分成了好多份,如此一来就被极大制约。

在这个时候,能够约束到皇帝的,往往也就是那些道德舆论什么的,但这对有良心爱面子的皇帝尚且有用,可对那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压根儿不起作用。

三省六部制到了宋元时期,已基本走向消亡,尤其是在宋朝相权被极大分割弱化,虽然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群体强悍,那也只是在当时那种崇文环境中才有的,对于皇权的所谓“牵制”。

明太祖时,直接废除中书省与丞相,皇帝直接独揽权责,而具体的事情就交给六部去具体执行,但想法是好的,只可惜皇帝实在是忙不过来。

说起来还是需要有人来帮助自己,于是内阁诞生了,明朝的内阁其实刚开始就是个顾问机构给皇帝提供意见,还有就是负责传达、执行皇帝的命令而已。

说起来,事情的裁决与处置,还是皇帝说了算,内阁就是个工具而已。

只不过中国与西方那些小国家不同,地方太大人口太多,就算如此皇帝还是忙不过来,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内阁慢慢还是分得了越来越多的权柄,地位与实力也不断上升。

到了后来,内阁有了票拟权,可以简单理解为可以自己决定裁断一些事情了,这时候的内阁才算是稍微摆脱了工具人的程度,有了自己的权力杠杆,能对朝政进行处置。

但是,明朝内阁成员的组建,还是首辅大臣的确定之类,仍旧是皇帝说了算。

这跟西方的议会制度是根本不同的,西方议会议员是通过选举产生,并非君主指定,这也就决定了明朝的内阁,如果皇帝不满,随时都有崩解的可能。

明朝内阁的权利来自于皇帝,所以注定要对皇帝负责,他们就算能够对朝政进行处理,也是要得到皇帝的授权才可以,所以说到底,皇权仍旧是在不断被强化。

有人觉得明朝后来的内阁不断重要,甚至于能够威胁到皇帝,这只是个错觉,明朝的内阁从来都无法去威胁皇帝,反而是对皇帝忌惮得要命。

说到底相较于初期的皇帝们,明朝中后期的皇帝长在深宫,愈发萎靡躲懒,朝政那么多的事情处理起来实在伤神,所以交给内阁去办,自己安乐是最好的。

内阁顶撞皇帝,但皇帝通常都不下重手,并非是皇帝不敢,而是怕处置了内阁,一时半会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做事,到头来还是要自己忙碌辛苦。

嘉靖年间因为大礼议,发生了著名的“左顺门案”,胆敢顶撞嘉靖帝的大臣被集体杖责,最终十七人被直接杖杀,一百三十四人被逮入诏狱,内阁面对皇权,根本没有牵制约束可言。

宪宗成化以后,前后一百多年,明朝皇帝经常就是不上朝,大臣们也难得见到皇帝,但朝廷的事情也不能不做,于是太监群体在这个时期作为中间人崛起壮大。

明朝的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算是最厉害的一个,但他也需要联合司礼监才能真正去掌握实权掌握朝廷,这也是明朝内阁最缺陷的地方。

明朝如果皇帝弱势,内阁才强势,若皇帝强势,内阁就恢复小绵羊状态。

纵观明朝两百多年,虽然内阁的实权与地位的确不断上升,但是皇权从来都没有受到过来自内阁的真正制衡,因为内阁再怎么样还是要听皇帝的,皇帝是内阁之权的来源。

西方的那种议会制度,来自于近现代王权的不断弱化,以及工商资本主义的兴起,大量手握财富与权势的新贵族,让王权无法自我支持延续。

欧洲大多数的国家都很小,所以要举行那种选举,也是可以的,也由此产生议会制度,但是明朝那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明朝的内阁,也没说过是选举出来的。

明朝的大学士只是挂衔,单独拎出来大学士只是个五品,如果位极人臣,通常是因为当时的大学士身上还有其他的职位,比如什么部的尚书之类。

说到底,想着明朝的内阁发展成近代西方那一套,根本就是镜中月水中花,完完全全就是在做无谓的幻想,明朝的内阁根本只是皇权的工具,而不是皇权的掣肘,遑论变成议会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能否发展成为议会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不会发展成西方的议会制度。内阁成员只是代皇帝办公的人员,对皇权无法进行有效的制约,是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制度下嵌入的办事机构,而这与西方议会一开始就是领主贵族联合限制君主的权力截然相反,也与现代西方三权分立主管立法的议会运作逻辑截然不同。

内阁制度的缘起与权力范围

从内阁制度的缘起来说,在明太祖年间,内阁阁员官衔只有五品,只是皇帝的私人顾问,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政务繁琐,皇帝懒政,皇帝于政事不在倾力亲为,而是咨询于阁员。这些阁员一般又是某部尚书,或者是皇帝,太子的老师兼任,因此才显得地位尊崇,但其本质还只是皇帝政务的帮办。发展到后期内阁对政务进行票拟(事情处理草案),皇帝披红,在下发各部执行,皇帝有时懒政,一并连披红也委托于太监披红,这就是明朝宦官专权的本质原因。同时,内阁阁员,所谓首辅,次辅并没有法理上的正式制度,只是依据于考取进士的先后,入阁的早晚,个人声望,皇帝的信任等等,论资排辈。即便到了嘉靖万历年间,首次辅位次分明,首辅所获得的权力也只是票拟之权。

明内阁制与汉唐制度的比较

从更大的背景来说,内阁制主要盛行于明朝,而这个背景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从制度上来说,并没有制约皇权的权力实体的存在,皇权高高在上,而明制又与汉唐又决然不同,明制皇帝实际上是国家元首兼政府行政首脑,是真正的皇帝专制,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下,皇权侵夺相权的产物,本质而言,内阁首辅的权力实际上还不及汉丞相唐三省之权。

如汉制是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为百官之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帮助丞相监督内廷及外廷百官。丞相下设十三曹,分管全国庶务,丞相是政府行政的总负责人,包括管理皇室,皇帝实际上不负责任何具体事物。如唐制,设立门下,中书,尚书,中书管起草,门下管封驳,尚书管执行,没有门下省的复署,诏书,政令不得执行,所谓“不经凤台鸾阁,何名为敕”,而诏书又必经过中书起草,实际上中书是实际的决策机关,尚书只是按照决策行事。也就是说皇帝的诏书不经过中书起草决议,门下签署,是不能被执行的,所以在机制上唐制其实是三省在理政而非皇帝,三省之权与汉丞相之权相近。而明制实际上内阁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行政为六部长官管理,这与汉唐两制的权重差别极大。

内阁制与西方议会制比较

西方议会制的诞生地是英国,起因是领主贵族反对国王约翰的征税,1215年大宪章运动以后形成了对王权制衡的文件,主要条款就是不经贵族议会允许不得征税,对任何自由人非经合法判决,不得逮捕、监禁、没收财产,驱逐出境。来源于大宪章的贵族议会制,实质上是贵族领主联合制约王权,原因在于贵族领主在其辖区有税收,司法,行政,军事等多方面的权力,这是贵族议会制得以形成的基础。议会议员本身就是具有实力的领土,而内阁制的阁员无一例外都是科举出身的读书人,双方实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两者身份来源的巨大差别。皇帝可以罢黜阁员,而国王无法驱逐议员,这又是一大区别。等到议会议员民选以后,议员成了民意的代表,但是这种民意的代表所具有的权力主要在于立法权,而不是囿于行政权,而内阁始终是跟行政挂钩,这又是两者的一大区别。西方的责任内阁主要是对民众负责,而内阁是向皇帝负责,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

结语

因此,由于内阁制是皇权侵夺相权的产物,实际上内阁之权不仅比汉唐丞相及门下中书等之权要小得多。从阁员的来源,实力,以及负责的对象来说,内阁只是皇权的延伸,几乎没有制衡皇权的能力,也不是某个非皇权利益的代表。因此,内阁之制绝无转化为议会制度的可能性。

(本文完)

明朝的内阁制度能否发展成为议会制度?

首先,明朝的内阁制度是不可能发展成为议会制度的。

理由可从明朝的内阁制度和西方的议会制度为什么产生和服务于什么人得出。

明朝明太祖废丞相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君权空前加强,全国政务最后都丛集到他身上,弄得皇帝十分繁忙,遇到重大问题又无处商量。明成祖即位后,选拔一批亲信的大臣“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制度基本形成。由此可以看出:明朝内阁制成立的初衷是为封建皇权服务。并且内阁成员只是正五品官员,他们的地位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的宠爱。

而西方的议会制度起源于英国,也称为责任内阁制,责任内阁制为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首相负责组成,责任内阁制对议会和首相负责;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控制下院等。内阁掌握实权,国王统而不治,虽是国家元首,但只是象征,没有实权只在对外交往代表英国,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起到维系英联邦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英国的议会制度,国王并没有实权,其建立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限制封建王权,而议会的成员由选举产生,并不对国王负责。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明朝的内阁制度不可能发展为西方的议会制度,因为其制度建立的出发点和真正拥有的权利并不相同。

明朝的内阁制度能否发展成为议会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能否发展成为议会制度,当然是不能,这个可能是看到明朝有内阁,外国议会也有内阁,了解一下明朝的内阁来历和外国议会的来历就可以知道原因了,我们先看看明朝内阁如何形成的。明太祖朱元璋因丞相胡惟庸贪污案,于1380年正式废除了丞相制度,这下可好,担子全落在皇帝一人身上了,以前是丞相把重要的奏折给皇上看,现在是重要不重要奏章,大事小情,皇帝都得看。朱元璋每天要批二百奏章,处理国事四百多件,朱元璋感叹自己不如江南富足翁。朱元璋的工作强度太大,只好设置了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朱元璋死后,儿子朱棣篡位,夺取了朱棣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棣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允许大学士进入皇宫里文渊阁办公,殿阁大学士有了“内阁”之名,内阁负责“票拟”,简单说就是替皇帝阅读奏章,并将处理意见写在墨票上,皇帝拿红笔一批,称之为“批红”。但内阁并不是正式机构,他只是皇帝的一群秘书,皇帝想换谁就换谁,也不需要法定程序。而西方的内阁就不同了,西方的议会责任内阁制开始于英国。它是怎么来的哪?13世纪英王亨利三世擅自撕毁《大宪章》,贵族孟福尔率领军队击败了王军,召开了议会,国王想要征税需要议会同意,从议会的诞生就是为了限制国王,而到了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1689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征集军队,收税,修改法律必须议会同意。被邀请来的国王威廉三世经常开密室会议,所以称之为“内阁”,到了安妮女王时期,安妮优柔寡断,内阁形成了集体负责制。安妮死后,德意志远亲乔治一世继承英国王位,但是不熟悉英国政务,放弃了行政权,由首席财政大臣处理政务,所以1721年,财政大臣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至到发展成今天的责任内阁制,首相由议会选举,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需与首相共进退。国王统而不治,仅是国家象征。我们看一下两者比较,虽然两种制度都有“内阁”,但是中国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产物。而英国的议会与责任内阁从诞生起就是为了限制王权而产生,产生的基础不一样,明朝的内阁自然也不会发展成西方的议会制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