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头银元的存世量有多大?

袁大头的版别很多,制造时间比较长,存世量到底有多大?
蟹妖!

大头究竟还有多少存世量,这个谁也说不清楚,不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于银元数量的统计数字,大体可以判断一下还有多少可供我们玩儿~一、大头铸造前(1889-1914)各种银元的数量2-2.2亿元。据《银行周报》统计,自光绪十五年张之洞在广东开铸银元,到1913年底时,全国共铸银元约2.2亿元,另有资料记载在1915年初开铸新币时,时人调查应改铸的旧币数额为:银元206 028 152枚。

清代 “宣三”银元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4-1928)各种银元的数量11-13亿元。《北洋政府时期银元铸毁数目表》统计,至1928年各厂已铸银元(袁大头)约为10.7亿元。加上没有销毁的清末银元总数推算不会超过13亿元,因为铸造新币特别是作为国币需要币制统一,需要回收旧币改铸,这也是《国币条例》规定银色90%,而实铸89%的原因所在,成色高则新币会被收藏或者私毁而无法流通。

“袁大头”

三、国民党时期法币改革前(1928-1935)各种银元的数量15-17亿元1927年北伐战争胜后,国民党政府停铸“袁头币”,改铸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俗称“小头”,交由杭州、南京、天津、浙江、四川等造币厂鼓铸。具体数字不详,据当时全国最大的天津造币厂资料载铸造了9000万枚,以各造币厂与天津造币厂的造币能力推算,总数约在3亿以内。1933年后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回收旧币由上海中央造币厂统一改铸船洋,在1933-1935年间船洋生产147,442,329枚。《银行周报》估计:中国铸造银币总数1,627,225,000元,外币在中国流通之估计数80,000,000元,中国流通银币总数1,707,225,000元。

“孙小头”

四、民国废除流通后至建国前(1935-1949)各种银元的存世量5-5.6亿元1934年美国公布《白银法案》,实行高价收购白银政策,造成中国银元大量外流,据《中国近代经济简史》载,上海存银(占全国存银的30%)由5.47亿元降至2.76亿元,银根骤紧企业倒闭,国民党政府被迫进行币制改革,发行纸币,废除银元流通,以后银元大量出口美国,至1938年日本封锁止,累计出口白银10亿4450万元,这个数字只是正常官方统计,还不包括日本控制下的大量走私,当时中国流通领域银元与银锭的比例大约是8:1,绝大部分银元和银锭在这个事情被美国销毁了,变成了美国的国家储备。1935年法币改革时,国民党政府回收了民间大约3亿银元,至1948年国民党政府再次改革币制时,估计国内尚存银元5.5亿元,发行“金圆券”又回收银元约20%。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前又恢复銀本位制,並重新製造及發行與二十三年版船洋形式原完全相同之銀元,委托美国及上海等地共铸造約有4360萬枚。1949年国民党迁台带走约3200万枚银元,不包括50万高官富豪等迁台的个人携带。

民国造币厂

五、现在能够见到的银元存世量不足一亿。建国后政府彻底禁止银元流通,长时间大量回收,有人说据银行统计累计回收了4.8亿元,那么能够在收藏领域见到的银元已经不足1亿了,可能在5000万至8000万之间,地方私铸和后铸三角元数量不多,不足以影响银元的总体稀缺程度,也缺乏统计数字。银元是藏一枚就少一枚了,这也是假币大量泛滥的原因,总之曾经海量的银元,已经干涸成细流。

说实话,一亿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在收藏领域里,绝大部分古玩钱币存世量都很少。但银元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东西,因为中国人对银子本身的珍视而价值上浮。另外银元是一个不可再生的存世数量有限的标准生产的收藏品,说白了就是硬通货,这样的东西更容易吸引市场上游资的炒作进入。所以银元的价格一直比较高而且稳定。

目前中等品相的普通版别袁大头在六百元左右,价格比较稳定,随行情轻微上下波动。

个人观点,普通银元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玩儿”的收藏品,因为要“玩儿”的东西,需要一定的可玩性,我有你没有,玩出个特点。而普通银元存世量很大,版式相对较少,可玩性比较差。但是银元价格稳定,长线看有一定的升值空间,是很不错的投资品。

网上有一个非官方的按百分比统计银元存世量的统计,参考一下:

只把常见的主币统计如下(没有统计外币):

袁大头三年:30%十年:8%九年:5%八年:0.5%孙小头:10%23年船:30%22年船:0.5%汉字8%北洋34年0.5%北洋29年0.4%甲辰0.4%湖北龙0.3%大清0.3%广东龙0.2%总厂0.1%

民国造币厂忙碌的工人

袁大头银元的存世量有多大?

北洋政府时期(1914-1928)各种银元的数量11-13亿元。

《北洋政府时期银元铸毁数目表》统计,至1928年各厂已铸银元(袁大头)约为10.7亿元。加上没有销毁的清末银元总数推算不会超过13亿元,因为铸造新币特别是作为国币需要币制统一,需要回收旧币改铸,这也是《国币条例》规定银色90%,而实铸89%的原因所在,成色高则新币会被收藏或者私毁而无法流通。

国民党时期法币改革前(1928-1935)各种银元的数量15-17亿元

1927年北伐战争胜后,国民党政府停铸“袁头币”,改铸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俗称“小头”,交由杭州、南京、天津、浙江、四川等造币厂鼓铸。具体数字不详,据当时全国最大的天津造币厂资料载铸造了9000万枚,以各造币厂与天津造币厂的造币能力推算,总数约在3亿以内。

1933年后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回收旧币由上海中央造币厂统一改铸船洋,在1933-1935年间船洋生产147,442,329枚。

《银行周报》估计:中国铸造银币总数1,627,225,000元,外币在中国流通之估计数80,000,000元,中国流通银币总数1,707,225,000元。

袁大头银元的存世量有多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非常之多,没什么了不起的。

萨沙外公去世的时候,留给子女一批银元。

这是建国后没有交上去的银元。

外公这个年龄的人比较老成,经历过战乱年代,相信钞票不可靠,还是黄金白银可靠。

所以即便建国后多次要求上缴银元,他也留了不少现大洋,以备不时之需。

袁大头目前主要是4个版本,其中比较常见的民国三年的袁大头,一直到国民政府统一全国的1929年仍然在铸造,先后造了10多年。

根据国民政府的统计,在统一全国之前,北洋军阀各地工厂铸造的袁大头超过10亿元。

加上清末铸造的银元,国内自行铸造的银元总数超过13亿元。

按照当时4亿人口计算,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得到3块银元。

在当时主要以来铜板作为日常交易货币的时代,银元数量是够了。

后来政府由于各种原因,开始收购银元。

这样折腾到1948年,国内虽大量使用钞票,仍然有高达近6亿枚袁大头银元。

新中国建立以后,不允许民间使用银元交易,强迫使用人民币纸钞。

为此,政府先后多次收缴兑换,一共收上去4.8亿枚袁大头。

即便如此,也就是说还有近亿枚袁大头没有收上去,散落在民间。

所以普通袁大头没有什么收藏意义,一来是银元数量太多,绝非什么稀罕物品;二来银子的价值本身就不高;三来袁大头都是民国时期铸造,距离今天充其量也不过百年而已,勉勉强强算是古物,但真正的古董差距就远了。

朋友告诉我,普通袁大头一枚也就是几百元。关键是现在市场上假的袁大头太多!

除了一些粗制滥造或者不是纯银的假货外,还有些制作较好的假袁大头,有的行家也会上当受骗。

所以不懂行的人,最好不要碰这些东西,不要妄想天上掉馅饼。

之前就有两个表兄弟,用假的袁大头行骗。一个伪装成工人,在饭店吃饭,然后装作没带钱。他骗老板说从工地挖出一大包银元,现在用一枚银元当作10块钱,抵一碗面。

老板觉得一碗面也没几个钱,留下银元玩玩也好,就收下。

结果第二天,另一个骗子就伪装成收银元的,这种银元每枚收购价150元,有多少要多少,还给现金。

于是老板就贪心了,从那个“工人”手里买了十枚卖去,每枚赚了140元。

见钱这么容易赚,老板就一口气买了几百枚,花费上万元。之后,他就再也找不到那个收购银元的贩子了!

把银元送到专业机构检验,只是外面镀银而已,每枚市场价1元钱,白白被骗了上万元。

这两个小子前后骗了30人,骗了几十万元才被抓住。

袁大头银元的存世量有多大?

受邀回答,袁大头银币是产生在清末民初这么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的产物,乃至行用至民国末年甚至解放后初期的少数民族地区等。

限于篇幅,当然这里只讨论寻常的袁世凯侧面像即俗称的袁大头1元主币(如提问所附图这种),该币的这么一个整体铸造量;对于相关袁世凯头像辅币与金银铜其他类币不做说明。为什么说能接上清代货币的衣钵,因为辛亥革命就有一定的偶然性,是诸多偶然事件形成的必然,当时摄政王载沣还带领清政府推行统一国币的大政方针,力主“宣三”(宣统三年)1元龙洋行用全国。历史就这么巧合,“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武昌枪响,宣统帝溥仪匆匆于1912年2月12日和平退位。清朝落幕,生活继续,钱还要花,1元银币主币已是清末到民国市场选择的主流(之前有“元两之争”)。在袁大头银币没有登场之前也有蜀地川军政府的大汉银币以及孙中山头像的“孙小头”银元,但适用范围有限;所以很多造币厂继续铸造清代龙洋,包括“宣三”、“北洋造”和“江南甲辰”等。但随着袁世凯着手民国政府,大权在握,统一币制,各省造币厂才开始铸造“袁大头”银币,以替代民国各种其他铸币与前朝铸币。

《中国钱币》杂志某期寇尚民之作《袁大头银币铸成数量考述》一文有对各个造币厂乃至解放后沈阳造币厂(今沈阳造币有限公司)铸造量的统计,抛去当时地方小军阀私铸的军阀版,苏维埃地方政权铸造的一些私版乃至一些民间私版,这些不好统计或无法统计,按造币厂留下文献统计袁大头银币民国3,8,9,10年共计铸造量约11亿枚。当然造币厂文献并不保存完好无暇,包括管理疏忽历史遗失等因素,这个数量可能并不准确。袁大头银币铸造量绝对可以和欧洲的“大奶妈”银币(至今仍在官方铸造,只是面值象征)想媲美。

加之年代久远,自然损耗,人为损耗乃至解放后人民银行大规模收兑,实际存世量达不到11亿枚了,具体准确数字,谁也无法统计说清。

附图为一枚寻常的通货袁大头(有戳记)评级币

袁大头银元的存世量有多大?

前言

看了这个问题,我觉得是个确切的数字到底是多少的信息,我们都不是底蕴深厚的文史专家,也不能草草了事似的给个数字,以免在收藏圈造成不必要的争执。袁大头确实是一个丰富版别的机制银元,这与他本人的巨大影响力有关,同时也牵涉到我国近代史上各种事件对该货币的各种关系,对于袁大头到底存世量有多少,我们先从其当时的铸造量先做分析,然后再看其现在的状况

根据当时留存的官方数据来看,各地袁大头的铸造量非常清晰

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长期战乱期间,这还归功于奥地利收藏家耿爱德与英国收藏家理查德.伟德根据英美等国在华的调查记录得出结论,当时参与的造币厂来自天津、南京、武昌、杭州、广州、安庆、奉天、南昌、甘肃等,加起来粗略统计为10亿枚

但耿爱德比较缜密,因为他对我国钱币研究很透彻,结论是不含糊的,保守的得出了7.5亿枚的数量。由于当时的中国经历过各种沧桑,上述袁大头也在各种阶段受到不同的损耗,上述数字不可能纹丝不动地留存至今。

普品袁大头现在存世量可以从其现在的市场价值就可以间接看出来

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袁大头的存世量肯定很多,但当时大家都没有收藏意识,有的袁大头会被当成小孩的玩具随意乱放,还有不少讲究当地传统习俗的农村人家家里虽然留有大量的袁大头,但不知其价值的情况下将其改制成各种银饰品与家用器皿,这无疑造成了不必要的损耗。而有的老人一直将其隐藏而不透露给下一代,等老宅拆搬时才被参与人所发现。

从八十年代中期的壹圆面值袁大头是每枚五十至七十元来看,袁大头的存世量至少有数百万枚,中圆面值的要一百出头,说明存世量少于壹圆面值的,而后者到了本世纪初的时候已经达到每枚三百元,可见其存世量逐渐减少。现在袁大头的普品每枚已经六、七百元起,其存世量只有数万枚了

精品袁大头的存世量在现在反而一目了然

物依稀为贵这句老话用在存世很少的各种精品上一点也不为过,精品的袁大头现在存世量都是按几十或几枚来计算的,例如我上个问答中就提到过不同面值的金质袁大头,每枚存世量不到十枚,铜质的试铸币也是如此,造成这些现象的是:前者是带有当时浓郁风云色彩的,后者是属于试铸性质的,若是数量铺开,反而价值就会发生变化。关于它们的具体信息,若是一般市场出现,必假无疑,请勿轻易入手。

结束语

总之,袁大头现在的存世量的具体数字并非十分固定就能得出,先要参考其当时的铸造量,从现在收藏的价位间接分析,而精品由于当时铸造量就小,现在存世量反而很好了解,希望上述建议对你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袁大头银元的存世量有多大?

大家好,我是阿强,关注我,一起学习交流钱币收藏知识,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袁大头1元嘉禾币的发行量和存世量

袁大头1元嘉禾币的发行量很大,从年份上来说,分为3年,8年,9年,10元,从面值上来说,又分为1元,中元,2角,1角,根据资料显示,袁大头1元嘉禾币天津造币厂大概的发行数量在3亿数量级,南京造币厂3.8亿数量级,武昌造币厂8千万左右,杭州造币厂大概2.2亿枚,广州造币厂大概600万左右,再加上其他地方的造币厂,整个民国时期发行量估计在10亿以上。根据市场表现,个人感觉袁大头目前的整体存世量应该在1000万到5000万之间比较合理【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各种常见机制币的通货市场价格

目前在钱币市场上,我们比较常见的机制币袁大头3年,9年,10年的价格大概在1350元一枚,8年的价格大概在3000元一枚,孙小头开国纪念币价格大概在900元一枚,北洋34年大概在3000元一枚。大清宣三普通裸币价格大概在7500元到15000之间,23年船洋1500元一枚,22年船洋价格大概2800元一枚,江南甲辰3000元左右。鹰洋450,坐洋650元,站洋1350元,以上都是目前机制币银币市场里比较常见的几种钱币通货普品的市场价格。

吃不到仙桃,但是也绝不吃烂杏

目前钱币市场的收藏大概分为三个部分,头部玩家既有资金实力也有专业团队,这种机构大部分是团队协作,不管是机制币,古钱币还是纸币,各个板块的大珍品几乎被这些人垄断,还有一些是烂大街的普品钱币,一般那些资金实力有限,但是喜欢收藏钱币的藏友作为入门,会选择这类钱币,对于大多数藏友来说,我们有限的资金一定要用到刀刃上,尽量选择一些普品中的美品进行收藏,市场基础好,人气很旺盛,换手率和成交非常活跃的钱币是我们的首选,我们吃不到仙桃,但是也不吃烂杏。

回答完毕,关注我,一起学习交流钱币收藏知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