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因为贫穷长时间没剃头会有什么后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没什么结果。
满清要求汉人剃发的目的,主要是这几个。
第一,从精神上奴役汉人。
汉人有自己的传统,很强调头发。
汉人成年男人一般不会随便剃发,而是在头上留下发髻。
头发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尤其对于有身份的汉人和汉人知识分子更是如此。
满清当时是野蛮民族,建国以后才借鉴蒙古文创建了文字,之前屁的文化都没有,努尔哈赤还做过汉人家奴。
满清对汉人有一种骨子里的自卑感,为了彻底消灭汉人的民族精神,就采用剃发令,强迫剃发。
其实,大家看日本电影《最后的武士》就知道了。
日本武士以留发髻和佩刀为自豪,而明治维新以后政府将武士视为敌人,不允许武士公开携带武士刀,也不允许保留发髻。
政府军强行剃掉那个年轻武士的发髻时,这个武士痛苦不已。
日本电影《切腹》中,武士津云半四郎连续打倒了3名仇人武士,却没有杀他们,只是割走了他们的发髻。
对于武士来说,发髻是荣誉的象征,没有发髻就无法见人,比杀了他们还厉害。
第二,识别汉人反叛分子,直接肉体消灭。
大明是从内部自己垮掉的,同满清并没有什么关系。
没有满清存在,大明也会改朝换代了。
满清入关以后,到处进行大屠杀,杀死所谓敢于抵抗的人。
但很多汉人畏惧于现实,隐藏了自己心里的念头。
满清就用剃发令,迫使汉人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不剃头的就是反叛者,满清直接派部队杀光。
所以,满清的目的并不是让剃发,只是通过剃发这种手段来征服汉人而已。
那么,只要汉人留了猪尾辫子,维护的好不好是没有任何关系,只要有辫子就行了。
所以,满清的辫子是越来越随意的,最后只是胡乱拖一条辫子就行了。
辫子的缺点是,前额那块需要经常剃光。
但古代有一种职业叫做剃头匠,挑着担子到处乱转,城市也去,乡下也去。
这些剃头匠收费极为低廉,普通农民都能承受,没什么了不起。
而且,其实当时也不那么讲究,很多人是几个月剃一次,即便前额头发长了一些,也没太大关系,只要不给官府的官吏看到就没问题。
其实满清政府主要抓的是有没有辫子,没辫子就是死罪。但如果头发不是太规范,顶多批评一通让尽快剃掉前额头发而已。
满清的辫子对汉民族以及整个中国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为辫子砸断了汉民族的文化根骨,甚至可以看作是一个分水岭。
不愿意留辫子的是有骨气的汉人,都被满清杀光了。
留辫子的则都是顺民,对他们来说混口饭吃就行,不在乎统治者是谁。
用希特勒的话来说:民族最优秀的那部分人,已经在战争中都死光了。
好在,满清这个难时代已经结束100多年了。
在清代因为贫穷长时间没剃头会有什么后果?
清朝时侯,除僧道等特殊群体外,男人一般都要留辫子。因为朝廷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辫子被视为”忠”与”孝”的象征。
我想,一个人就是再穷,也不会长时间不去剃头,因为那样会遭来官方干预,造成极大麻烦。再说那时剃头也很简单,只是用剃刀把脑袋周边清理一下,因为中间一块要留着扎辫子。
据传,清人活着的时候,辫子是下垂的,而人死后在入殓时还要把辩子编起来,置于头部上方,末端竖起。所以,”翘辫子”到后来也就成了死亡的代称。清末曾有人作过一首辫子诗,表明了那时辫子的重要性:
当其未生时,本来无辫子。
及其呱呱时,有发无辫子。
迄夫免襁褓,忽然有辫子。
忠君与爱国,全视此辫子。
国粹宜传承,保存此辫子。
若问尔祖父,也曾有辫子。
只怕尔利子,渐渐无辫子。
辫子复辫子,终归翘辫子。
作诗以告哀,吾亦有辫子。
在清代因为贫穷长时间没剃头会有什么后果?
我真的不明白,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纠结剃发的问题,看来明吹皇汉们私下里没少在网上给人洗脑,以至于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以为那就是历史。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除了某些极端分子,不会有人耿直到连梳什么头都要做如此严格的规定,以至于因贫穷而导致长时间没剃头,都要承担掉脑袋的严重后果。
清初的确颁布了剃发令,而且执行起来非常严格,对拒不执行者也会严惩。满洲人作为少数民族,刚刚试图去统治庞大的汉人群体,自然要以雷霆手段来压服,所以不能说剃发令是对的,但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看其实是合理且必须的。
进入康熙年间,天下承平,剃发令开始被束之高阁。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一般来说只须剃光前额和鬓角即可。但事实上,由于不可能做到经常剃头,大多数人并没有真的剃光前额和鬓角,总会留一点点头发。而且辫子的长度也没有严格限制,为了干农活方便,一般的做法是把头发往后一梳,梳成一个髻扎起来,仅此而已。
某些明吹皇汉说,在清朝,只要辫子不够长、前额没剃净,就会被砍头,这显然是胡说八道。
到清中期以后,对发型几乎就没有任何限制了。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晚清的老照片,那里面的男人经常是蓬头垢面的,也没剃前额,也没蓄辫子,乱糟糟一片,发型如鸡窝一般,清廷似乎也没把他怎么样。有些人受到西方的影响,自己已把辫子偷偷剪掉了。清廷并非不知,但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事实上,有清一代,对发型管控比较严格的群体主要是旗人、官吏和士子。旗人是清朝维系统治的基本盘,官吏是清廷的门面,士子是潜在和未来的官僚。这三类人用今天的话讲,都是体制内人员,都是既得利益者,自然要剃发蓄辫。其余人等并不做非常严格的要求,只要你不像长毛那样过于张扬即可。
在清代因为贫穷长时间没剃头会有什么后果?
在清代因为贫穷长时间没剃头会有什么后果?
清代长时间没剃头会有什么后果,关键在于是否改梳辫子了,还要看在清朝的什么时期,在什么地方,不一定都有严重后果。
1644年清军进入到北京后,发布了“雉发令”(剃发令),命令在国内所有民族的人都必须剃发梳辫,改为满俗。但这项规定遭到了汉族人强烈抵制,顺治帝以人心不服,暂缓执行。
1655年清军下江南,认为胜利局势已经大定,重新提出剃发令,规定“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雉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一律严惩”。凡清军所到之处,限十日内,尽弃明朝衣冠,皆依满族习俗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违者处死。
当时的县官命令剃头匠担着剃头挑子,在街上转,见蓄发者就强行剃了,遇到刺儿头,“规避惜发,巧辞争辩” ,便杀掉,悬其头在剃头担上以示众。
满族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以仿照满族发式的方式,使汉族和其他族的人真心归顺清朝。所以,在这种强制下,汉族及其他民族中逐渐把剃发梳辫子养成了习惯,接受了这种习俗。
刘铬传在经略台湾时,为了让生番剃发,还采取了恩惠和制约措施。勒令在一月内一律剃发,剃发者官府发给粗布上、下衣各一件;官府负责置办剃头刀子,分给各社头目领回,每月剃头一次;并随时访查,以防其日久仍行蓄发。对已经剃发归化之番,除军火严禁外,准与平民交易。对不剃发之番,盐、米等均不准接济。
当然,也有宁可被杀头而拒不剃发者,有自缢的、投河的。而题目所说的因为贫穷长时间没剃头的,只要是不想被杀,则会有人给你剃发。
上面说了拒不剃发会被杀头的情况,清朝还要因为剃发被杀头的情况。
清朝祖制规定:国丧期间,文武官员百日之内不得剃头。乾隆时期,乾隆的皇后富察氏死了,这就属于国丧时期,许多人对清朝的这一规定并不清楚,乾隆在皇后去世三个月后重申这一禁令,有点官员傻眼了,因为在皇后去世27日后就把头剃了,如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乾隆下令将其逮捕、抄家,审查他留下的一切字迹。发现他有收纳贿赂,荐举庸劣之员的行为,赐令他自尽。
湖广总督塞楞额、湖南巡抚杨锡绂、湖北巡抚彭树葵也是在孝贤皇后去世27日后剃发,塞楞额被下令自尽,杨锡绂、彭树葵被革职。乾隆帝还将这一制度载入《大清会典》、《大清律例》。
清王朝被倒台后,规定男子必须剪辫,许多汉族人认为破坏了祖宗的传统,拒绝剪辫,也说明满族的习俗被汉族吸收后,同样被汉化了。
在清代因为贫穷长时间没剃头会有什么后果?
我是刀笔小吏张押司,我来回答。
清代不剃头的后果得分时代。
如果是在清朝刚入关的时候,后果很严重,不剃头就得杀头。
当时有句话叫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说白了,就是头发和脑袋二选一。
当然了,如果你是道士,那就可以不剃头。
如果是晚清时代。
不剃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虽然“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祖训还在,但是真正遵守的也没多少人了。
这个时候别说不剃头,剪辫子的都有。
你看那时候的留学生,都把辫子剪掉了。
回国后,有的还装个假辫子,有的干脆就是西装革履小分头。
还有军队里也是,不少士兵也把边子剪掉了,然后留个光头。
其实照法律来说,这也是不允许的,但是朝廷已经默认了。
在当时,剪辫子这个事情已经是可大可小了。一般也没人追究,可要是朝廷故意找茬的话,那也确实不好过关。
在清代因为贫穷长时间没剃头会有什么后果?
这个问题在现今谈论起来是挺轻松,但是在清朝的时候,真实后果是很严重的。所谓是留发不留头,留发会被砍头的,在严格时期长时间不剃头被查到就会被砍头。
清朝的剃发令剃发令,是指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在“君犹父也,民犹子也”,要求“父子一体”,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
刚入关的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的最初阶段极不稳定,与其让不满的情绪持续蔓延以致尾大不掉,不如让这种抵抗集中爆发,再用士气正盛的武装力量予以剪除、扫荡。
“削发令”作为一种催化手段,应运而生。
与之同时,“削发”成了汉族百姓绝对臣服的标志,“贯彻削发”也成了衡量汉族大臣忠贞程度的试金石。
不过剃头不像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比如清朝宫廷剧中除了需要扎辩子都是增光发亮的,而是类似现在我们的寸头那样。并不是完全剃光的。
清军于西元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
1645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
“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清朝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
不剃发会怎么办呢?看前文也知道,不剃头就是死,但是这是清朝统治的初期,是比较严格的。不剃发就是死,刚开始也因此发生过许多惨案,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因此死了的人是成千上万。
在清朝初期,剃发令规定头顶只有金钱大小一片头发,大约手指粗细的小辫子,能穿过清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大于一钱就要处死。
之后过了200多年逐渐演化为剃半个头。清朝时期男子的发式经历了数次演变,顺治以前为金钱鼠尾。顺治初年进入中期,开始流行猪尾。清末演变为半光头。 满族女人童年时期也是需要剃发的,在成年婚嫁后才可留发。
清完成统一之后,剃发的重要性开始下降。从康熙朝开始,剃发的管束开始降低,尤其是圣祖康熙帝向来以“宽仁”的形象示人。
朕以为俗不能骤变,当潜移而默导之。
从此之后,因剃发不和规定的被处死的惨案就开始减少了。但是头发还是需要剃,只是各地剃发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民间要求则随着统一战争的结束和官僚体制的腐化日渐松弛。
不过,清代对官员要求依然始终很严,包括新疆地区的伯克也要剃发易服以示归顺。
但是万一没钱理发怎么办?清朝剃发也是要收费的,虽然有规定说不要钱,但是不给钱谁给你剃发呢!那会的剃头匠名为“待诏”,国家每天给发二十文工资,其余需要自己想办法。
最早开始剃发一般是十几文钱,最多二十文钱,之后慢慢涨到了四十文钱。要是不想花钱剃发就让自己的亲人给剃发。要是亲人也没有就互相给剃发,这样就变相的省钱了,头发也剃了。
如果在不剃发就是要强制剃发了。那会专门有一种职业就是“待诏剃发”的匠人,百姓称称作“逮着”。就是国家给他们发钱,他们抓人强制剃发,领着发的钱就要干抓人剃发的事。
如果抓住了还不剃发的话就只能死了。
中有一人,臣默窥其蓄发。及至公署,亲自去帽验看。本生吕可兴,果然全发未剃。
一位朝廷的官员下去视差,所有人在道路两旁迎接,但是其中一个人引起了注意,最终检查看见头发未剃。
立刻枭首,以彰国法。
最后的结果就是被砍头了,看看以后谁在不剃头,说国法严明。
之后有一位百姓没有剃头发,这位百姓姓郭,但是当地的章县令知道后,没有杀他而是给这位姓郭的百姓剃了头。并且放了,之后被湖广总督上报要求严惩。
郭农夫予以斩首,章文登予以革职。
最终结果就是这位姓郭的百姓被斩首,而这位姓章的县令也被革职了。可见对于剃发在一定的时期内是很严格的,地方官员也挺积极,因为不管的话,官职不保。
“留发不留头”真不是一句玩笑话。
文/历史紫陌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是紫陌,阅后喜欢就留个关注吧。欢迎留言、点赞、转发。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