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书生要背多少书?

古代书生,主要为了科举,书生要读多少本书,要背多少字,南宋有一位进士,就做了统计。科举最核心的是四书五经,每一本书都要背。

▲江南贡院,明清时全国半数状元出于此

四书:《大学》1700字、《中庸》3500字、《论语》1.37万字、《孟子》3.46万字,合计约为5.35万字;

五经:《诗经》3.92万字、《尚书》2.57万字、《礼记》9.9万字、《周易》2.42万字、《春秋》19.68万字,合计约为38.49万字。

▲科举试卷

光是四书五经就有43.84万字!

如果是明清两朝,还要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28万字。也就是说,明清写八股文的这帮学子们,要背71.84万字。

▲科举考试流程

当然,如果想大概率通过科举,日后成为高官,那么这70多万字,最好能背多少就背多少,能背多熟就背多熟。如果只想混个功名,也可以突击背一下范文,在考场上拆解套用,也有一定的录取几率。

明清时,随着知识阶层的壮大和印刷术的发展,这种科举参考范文(被称为“时文”)发展极为迅速。甚至很多大儒也参与“时文”写作和选编,比如大学者吕留良所选的“时文”,以押题之准,格式之好,倍受士子推崇。

现在的高考、公务员考试、注册会计师、一级建筑师等考试,与科举相比,难度要低很多。

古代的书生要背多少书?

书生要给个定义才是,因为一般读书人也可以叫书生,但他们不一定能背多少书。

能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当然是书生,他们就不是一般的读书人了,他们读的书要多得多,所有经史子集都要读到,而且要能背诵,加起来有担把,并且刚能背诵还不行,还要能把每篇每章每句的意义弄懂弄透,达到任意发挥而不逾矩的境界。所谓不愈矩,就是不跨越封建伦理纲常的要义,符合封建伦理纲常的要求。读书人用功在早晚,早晨头脑清醒,便于记忆,一般用于背诵;晚上环境清幽,便于思考,一般用于感悟。背诵感悟有了功底,他们便以文会友,互相出题,互相作文,然后互相评阅研讨,以求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现在考大学考研究生不容易,古代考举人考进土更不容易,读书人往往是壮志凌云赶考,垂头丧气回家。不过,尽管考取功名难,但总有人去考,因为一旦获得功名,便可当官,便可出人头地,名也来,利也来,风光无限。此所谓寒窗十载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图片取于网络)

古代的书生要背多少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168条回答。

古代的书生绝对不轻松。

科举考试的考生,最低程度要熟读背诵四书五经。

四书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共有5万多字。

然而四书还只是起步而已,五经就更多,一个诗经就有4万字,五经全部有38万字。

真正想要在科举有一定成绩的,对不起,四书五经你都要烂熟于胸,也就是要背诵43万字。

这是什么概念?

圣经旧约那么厚,也不过22万字。

更重要的是,想要考好,也绝非背诵43万字这么简单。

明清两代流行八股文,所以还需要背诵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有28万字。

两者相加,就是70多万字了。

大家想想看,单单背诵70多万字就是极为困难的,更别说还要活学活用。

活学活用难度很大,能够写成一篇不错的八股文本身就很困难。

而且,你的八股文还要高于其他读书人,难度就更大了。

所以,科举考试的难度并不小。

古代也有一些捷径,就是准备几百篇范文死记硬背下来,考试的时候押题。

一旦运气好押到了,就将背下来的文章略微改动再交上去。

背诵70多万字,还要背诵范文,总数至少超过80万字。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所谓“十年寒窗”也要每年背诵7万字,每天背诵200字,一般人很难做到。

所以,科举考试绝对没那么容易。能够获得科举考试胜利的人,也是过五关斩六将,呕心沥血,耗尽十多年的精力。

古代的书生要背多少书?

感恩遇见,感谢有缘就这个问题简要谈谈我个人的观点。一个人学识的高低,与其知识积累的量成正比,而知识积累最原始的途径就是“背”和“记”,从古至今亦是如此。任何时代,学习者要学习的内容,首先与个人的志向、抱负相关。

在古代,受封建社会体制的制约,读书人要有所成就,必须死记硬背大量的文献。且在不同的朝代,读书人要背记的文献各有不同。

  • 蒙学时期,小孩子们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开始背起,背完这些才开始学习其它传统经典。
  • 谋士谏客,追求纵横捭阖,指点江山,像《六韬》《三略》《鬼谷子》《阴符经》《素书》等是他们必背的经典。
  • 追求功名的读书人,四书五经要烂熟于心,才有机会入仕为官,光耀门楣。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经史子集读书人也要有所涉猎。
  • 志在沙场建功立业者,需从小学习《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太公兵法》《吴子兵法》等兵家必读之书,才能百战不殆,所向披靡。
  • 想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读书人,《诗经》《楚辞》决不能忘。历代文人墨客的经典著述、篇章也是一定要背记的。博闻强识者,笔墨才能自由挥洒。
  • 道教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历代文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道德经》《南华经》等道门典籍,道生们推崇至极。
  • 志在救死扶伤者,《皇帝内经》《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千金方》等医药典籍不仅要熟记,更要能学以致用,替病人解除病痛。
  • 术数玄学是华夏文明中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千百年来,无数玄学大士为百姓消灾解难、造福万家。《河图洛书》《周易》《黄帝宅经》《玉匣记》等术数文献,研究者不胜枚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读书人各有所学,各展所长,各具风采。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有机会走向更广阔的天空。书,给每个人同等的机会。无论古今,刻苦“背记”,是每个人抓住机会的开始。

古代的书生要背多少书?

古代书生要背多少书呢?

这主要是以当时的社会思想和政府的科举制度有关。

考试现场图

贡院放榜图

●古代科举项目:法令、算术、书法、文才、政论,这些都曾是科举考试的题目,到了后来的明清时期则考八股文。都是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

四书五经概况

这个是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儒家思想占据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教化。是历代君王的治国思想。所以古代书生儿童时一般要《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朱伯庐治家格言》等。而后学习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其中《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学习图

●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墨骨读书

古代的书生要背多少书?

不能一概而论。假如仅仅是考科举,有的人读书很少,只要把八股文背得滚瓜烂熟照样高中。

假如按古代士人的标准,那是学无止境,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读书破万卷。

当然,平均而言,四书五经是必读书,经史子集都要涉猎,具体多少就因人而异了。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任何一个人的有效阅读量,放到今天,可以随便吊打任何一所大学的教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