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为何还要大开杀戒?

韦昌辉之所以要在诛杀杨秀清后扩大屠杀规模,并非仅仅只是韦昌辉个人复仇。这个祸根,早在永安建制时,就已经埋下。

太平天国的诸王都是实授王

永安建制时,洪秀全一口气封了五个王。这五个王,都是实授王。他们都可以开府,都有自己的官僚系统、私人军队。

历史上,唐朝的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天策府的将领们和秦王说,你要么采取行动,要么放我们回家。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秦王被太子击败,他们都很可能被杀。

如果李世民在权利斗争中被谋害,天策府的这些将领会不会考虑被秦王报仇?

因为,这些府将、府兵,一旦老大失败,他们都极有可能会遭到牵连。像魏征这种依然被忠用的,都可以成为千古佳话了!

显然,成为千古佳话的概率是很低的。

韦昌辉后来敢带3000部队攻打天王府,而这3000人也居然听令而行,可见,这些府兵,忠诚的是北王这样的主子,而不是天王。

因此,在杀害杨秀清之后,继续除掉一些东王死党,并非仅仅“因为私人恩怨”。

从这个角度来看,“天京事变”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即使这些王格局大一些,也会在形势更好的时候进入内讧模式。

相比之下,在同时代清朝发生的辛酉政变中,慈禧等人夺权过程中,仅仅只诛杀了3人,其他人或流放,或不追究。这就是因为,大清的王爷,都是虚职,他们手下的人,都是大清的臣子,而非某王府的臣子。因此,在雷霆手段完成夺权后,可以“余皆不问”。

但对手是“实授王”时,胜利方恐怕就很难这么从容了。即使英明大气如秦王李世民,也长时间受到“太子余党”的困扰。

只要翻开历史书,我们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实授王”都会酿成祸害。

汉朝的韩信、英布;清朝的三藩,这些拥有实际权利(或较高威望)的王,无一有好下场。即使是同姓王,也都常常是动乱的源点,如汉“七国之乱”、晋“八王之乱”、明“靖难之役”等等。

古往今来,拥有实权的异姓王,多没有善终。他们几乎不可能与天子长期保持互信。

从这个角度看,即使天王、东王、北王等人拥有更大的格局、更高的素养,太平天国诸王的内讧,也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东王府的规模巨大

由于天王长期不理朝政,东王府几乎成了事实上的权力中心。

《贼情汇纂》详细记载了东王府的人员规模。其中,有几个关键信息:东王府,自己就设立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掌管事务。这些人员中,职同检点的141人;职同指挥2人;职同将军3414人!

换而言之,如果韦昌辉本着“斩草除根”的心态来杀人,东王府下面光将军以上就有3557人!牵连下去的下级军官、士兵,难以估算。

被血腥屠杀的,几乎是当时太平天国的中枢系统,此后太平天国纵然依然有名将,但再无当初的“规整”了。

当时韦昌辉总共带入天京的也就3000人,人数还不如东王府的将军多!东王余党要是为东王报仇,韦昌辉被杀个100次都有可能!

这,大约就是韦昌辉心急火燎大屠杀的原因。

本应可控的局面,演变成血腥屠杀

可是,即便如此,这场大屠杀也本应可以避免。或者说,本应规模小很多!

在杀害东王府两天后,天王下诏(也有说是伪诏)5000名最精锐的东王余党前往礼堂观北王、燕王受刑。这5000多人都依照规定放下武器而去。

可见,此时天王是完全有能力,有威望控制局面,从容处置“东王余党”的。

所谓“树倒猕猴散”,在这些“东王余党”中,真正愿意死心塌地为东王复仇的绝对是少数。

即使是杨辅清,后来在得到妥善对待后,也能忠心耿耿,为太平天国拼到底。何况他人呢?

而韦昌辉,当时总共带来3000多人,洪秀全如果有心制止,是绝对有能力制止的!

而洪秀全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毫无作为,任由韦昌辉扩大屠杀范围,如果不是昏庸至极,就是有意为之了!

洪秀全本应有能力早早制止,妥善处理,而不是事前不制止,事后甩锅。

不管是昏庸至极还是有意为之,洪秀全的事业,也在这场不断扩大的屠杀中走向了没落。

杨韦之间的私人恩怨,应不是大屠杀的关键

至于杨秀清过去对韦昌辉的侮辱、责罚,我认为应不是大屠杀的关键。

杨秀清给韦昌辉的私人恩怨,韦昌辉所恨者,应该也就是杨秀清,再扩大一点,事变第一天的“血洗东王府”应该就已经完成“雪耻”了。

而后来扩大的大屠杀,我认为主要是源自韦昌辉对“复仇”的恐惧。

正因为天王的无所作为(或有意为之),韦昌辉才在恐惧的驱使下不断扩大屠杀范围。

因此,我认为,韦昌辉在杀害杨秀清后的大屠杀,源自太平天国天生的制度缺陷,而天王在这次事件中的态度,则是推动这场大屠杀的关键。

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为何还要大开杀戒?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政治打击有一个原则,就是可能不要下死手,但一定要除恶务尽,斩草除根,不能让政敌有死灰复燃的机会。

因为政治上,政敌只要有一点机会,就很有可能起死回生,反败为胜。

以天京事变为例,其实是杨秀清试图做真皇帝失败的过程。

严格来说,太平天国的第一领袖,一直都是杨秀清,而不是洪秀全。

在紫荆山传教的是冯云山,但将拜上帝教推广开并且有效组织起来的,就是杨秀清。

洪秀全属于精神领袖,大部分时间根本不在紫荆山。

而冯云山是外来传教的,杨秀清才是本地传教的骨干,将亲戚萧朝贵等人也拉入伙。

1847年末,冯云山被捕,洪秀全在广东束手无策。

官府要把拜上帝教定为谋反,这是诛九族之罪。

在众人心涣散,面临瓦解的危机,杨秀清利用广西山区所迷信的降童巫术,首次假托“天父”(耶和华)下凡,彻底扭转局面。

拜上帝会不但没有瓦解,反而比原来凝聚力强了百倍。

后来杨秀清略施小计,靠行贿就将冯云山救出。

从此以后,拜上帝教得到实权就掌握在杨秀清手中。

这绝对不是什么升官发财的事情,而是非常恐怖的职务,稍有不慎自己就是死,而且亲友也要满门抄斩。

所以,洪秀全在占领永安州以后,杨秀清为东王、九千岁,仅次于天王。

但洪秀全其实没权,只是娶了一堆妻妾玩女人消遣而已。

这边,杨秀清继续发挥,不但领带太平军从几千人规模发展到10万,还进行了跨越半个中国的长征,到达了南京。

在南京,杨秀清已经成为实际的领袖,只是表面上还给洪秀全一些面子:太平天国一切号令都出自杨秀清,“刑赏生杀,伪官升迁降调,皆专决之”,天王洪秀全唯“画诺而己”。 所有奏章必须经杨秀清盖印,才能传达给洪秀全。 杨秀清还取得“立而不跪”的特殊待遇,在太平天国之中己无须向任何人跪拜,从而形成了他独揽大权的局面。

杨秀清之所以被杀,部署也被杀死,主要是轻敌了。

在杨秀清嚣张跋扈的时候,洪秀全从大举考虑,一再忍让。毕竟洪秀全军政能力不如杨秀清,而当时清军就在南京城下,人才难得,不能不用。

所以,杨秀清经常伪装成上帝对洪秀全谩骂羞辱,后者都忍了。

甚至杨秀清从洪秀全府中强行要走女人,洪也忍了。

但是,杨秀清逐步想要彻底做一号人物,不想再留洪秀全这个名义上的宗教领袖,就让洪忍无可忍。

杨秀清要求也做万岁,而不是九千岁,还要自己儿子也继承万岁。

洪秀全无法拒绝,只能勉强同意。

但自古以来,万岁只有一个人,换句话说杨秀清摆明了要把洪秀全彻底挤垮。

而杨秀清手段毒辣,以天父名义处死天官正丞相曾水源、东府吏部尚书李寿春、仆射黄仕珍等人,将燕王秦日纲等多人罚为奴,杖责北王韦昌辉,并曾将洪秀全之兄洪仁达关入东牢。

一旦洪秀全没有天王的护身符,说不定也被杨秀清弄死。

这种时候,洪秀全就联络还掌握兵权的亲信韦昌辉,消灭杨秀清。

因太平天国就是杨秀清开拓的,他的部署众多,把持着军政大权。

韦昌辉得到洪秀全命令以后,率领数千军队杀死了杨秀清满门,随后又大肆屠杀杨秀清部署,杀了文武将士万余人。

有人说,这是韦昌辉自己滥杀。

试问,韦昌辉和杨秀清并没有大的冤仇,他只是执行命令,何苦杀这么多人?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

其实,韦昌辉完全是执行洪秀全的命令,斩草除根而已。

洪秀全明白,杨秀清部下对他忠心耿耿,而且能人很多,一旦造反就能拉走太平天国大部分力量,不如彻底将骨干都杀死,以绝后患。

没想到,这两人滥杀杨秀清部署,尤其是从金田起义就打天下的广西老兵,引起了整个太平军的普遍愤怒。

比如石达开在家属被韦昌辉杀死后,直接起兵反叛。

这种时候,洪秀全决定让韦昌辉背黑锅,杀了他平息不满。

但韦昌辉也不愿意做冤大头,主动出兵围攻天王府,但被击败杀死。

随后,韦昌辉被切成碎片,在南京城各地示众,首级送至石达开处。

天京事变的危害是巨大的,让天平天国堡垒从内部攻破。

此举导致石达开等人率领部队脱离太平军,而且军民人心惶惶,不愿意再拼命。

洪秀全没有杨秀清的军政能力,无法控制大局,随后太平军基本连战连败,直到灭亡。

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

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为何还要大开杀戒?

俗话说“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1856年9月3日,北王韦昌辉奉天王洪秀全的密诏,率部回京诛杀东王杨秀清,由此揭开了太平天国历史上最为血腥和暴力的天京变乱。杨秀清是太平天国最具才干的人才之一,太平军在广西永安时就已经总揽军政要务,定都天京之后更是大权独揽,党羽遍布太平天国内外,如不赶净杀绝的话,万一遭到反扑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北王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东王府上下数千口人统统杀害,杨秀清本人也在乱阵中被杀,首级被挂在天王府门前的旗杆上示众。这还不算完,为了填补杨秀清死后留下的权力空白,韦昌辉以靖难第一功臣自居,在天京城内实施恐怖统治,大肆屠杀东党残部,一时间,天京城内人人自危,唯恐被认定是“东党余孽”而惨遭杀戮。韦昌辉借机排除异己,众多东王部属在弃械后被杀,平民也不能幸免,随后血洗南京城,约2万余人被屠杀,天京城顿时变成一座人间炼狱,血流成河,尸如山积。实事求是来说,这场屠杀的始作俑者其实正是深居宫中,不问政务的天王洪秀全,韦昌辉只不过是洪秀全借刀杀人的一枚棋子。正是因为洪秀全对杨秀清委以重任,总理军政要务,又默认其拥有“代天父传言”的特权,以致于最后酿成苦果,连自己也要被杨秀清羞辱责问,不得已之下只能选择痛下杀手,借韦昌辉之手除掉杨秀清及其同党。韦昌辉对杨秀清更是深恶痛绝,其父韦源玠有一次在路上偶然间遇上东王出巡仪仗,因躲避不及,杨秀清派人把韦源玠抓住治罪,韦昌辉赶紧前往东王府替父求情,结果杨秀清“以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为由,判处杖责50军棍的处罚,由孝子韦昌辉代父受刑。韦昌辉自此与杨秀清结怨,但因东王大权独揽,只能隐忍不发。这次洪秀全召其回京诛杨正中下怀,率领三千精锐连夜从江西前线赶回天京,与在天京城外等候的燕王秦日纲会合,手持天王令牌趁着夜色入城,直奔东王府而去。向来自负的杨秀清在没有丝毫戒备之下被当场斩杀,至死都没有搞明白自己因何获罪被杀。洪秀全亲眼看见了韦昌辉送来的杨秀清首级后,仍不放心,与北王合演双簧,称韦昌辉擅杀东王有罪,下诏说要当众鞭打北王四百,诱使东王属下数千人观刑。听说有天王诏旨,东王手下的人皆放松警惕,这些人大多是从广西杀出来的太平军老兄弟,是东王属下的中下级军官,人数约五六千人左右。哀痛之余,响应号召前往天王府观看杀掉老领导的韦昌辉受刑。在进入天王府之前,照例要解下兵器。这些人被乖乖的缴了械,进去后皆被赶入几间大库房内,大门紧关。大伙正纳闷时,窗户忽然被打开,炸药包一个又一个扔进来,轰隆巨响之下,东王属下血肉狼藉,当场就被炸死不少。大门随后打开,趁硝烟未尽,北王韦昌辉手下持刀而入,对这些手无寸铁的老兄弟们加以集体屠杀。这段情节是两名在南京生活数月的欧州人所亲眼目睹并根据其口述整理,可信度非常高。由此可以判定,韦昌辉大开杀戒是经过洪秀全同意并亲自参与的,只不过后来石达开返回天京,看到天王、北王滥杀这么多人,又有自己的属下乱中被杀,石达开很生气,责斥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于是又对石达开动了杀机,派兵连夜包围翼王府,将石达开的家眷、护卫尽数杀害。石达开非常机警,又有耳目提前告知内情,缒城而出,幸免于难,但家眷及护卫却惨遭杀害,悲痛之余,石达开在大本营安庆起兵讨伐,太平军各地将领纷纷声援,请天王杀北王以平民愤。洪秀全见众怒难犯,这才将诛杀杨秀清的所有过失安在韦昌辉的头上,并将他处以五马分尸之刑。随后又为杨秀清平反昭雪,并将东王被杀祭日(七月廿七)定为东王升天节,成为太平天国的六大节日之一。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为何还要大开杀戒?

事实上大开杀戒的并不是韦昌辉,而是洪秀全。

目前根据历史学家接近三十年的研究,对于“天京事变”研究已经比较通透了;诛杀杨秀清确实是洪秀全的主意,而且主要参与人员是韦昌辉与秦日纲。

石达开不但没有参与“诛杨”密谋,反而因为杨秀清当时正利用石达开牵制韦昌辉,所以洪秀全、韦昌辉根本没有让石达开参与密谋。

其实洪秀全早在很多年前就有诛杀杨秀清的念头,但是杨秀清实力太强,尤其是他手下烧炭工基本上都是太平天国早期的军事骨干,所以洪秀全也不敢轻举妄动。

一直等到林凤祥北伐失败,杨秀清实力太损,不得不启用韦昌辉、石达开,这才给了洪秀全机会。

但是由于杨秀清当时在不停调动太平天国这几位王爷,决不让韦昌辉、石达开等人有“割据一方”的可能,所以虽然早有了诛杀杨秀清的想法,但是洪秀全和韦昌辉一直没有机会动手。

只是“天京事变”前杨秀清让韦昌辉带着军队沿水路从江西回到南京,准备用韦昌辉对付江北大营;洪秀全和韦昌辉都敏锐的察觉到机会来了。

所以诛杀杨秀清的密谋进行了好几年,但是决定诛杀杨秀清行动洪秀全和韦昌辉只用了5天时间。

诛杀杨秀清全家,这主要是洪秀全的命令。洪秀全为了解除杨秀清余部抵抗,亲自出面骗杨秀清部下放下武器,进入天王府后由韦昌辉军队进行屠杀。

即使如此,杨秀清残部依然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史料上说“韦贼出东巢,与傅贼巷战三日”;史料里的“傅贼”就是东殿尚书傅学贤。

而当时东府牌刀手总共只有1600人,甚至还有一部分已经被骗入天王府被杀掉了;可见跟随傅学贤抵抗的杨秀清残部不会太多,但即使如此韦昌辉也和杨秀清余部血战了三天,这说明韦昌辉和秦日纲带的部队也不多。

这也为后来洪秀全轻而易举的杀死韦昌辉和秦日纲埋下了伏笔。

这个时候石达开率军回到了南京,石达开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居然进城后指责韦昌辉诛杀杨秀清全家做的太绝;

前面说了,杨秀清本来就重用石达开,用石达开牵制韦昌辉,石达开进城后又迫不及待指责韦昌辉,这不得不让韦昌辉甚至背后的洪秀全感到恐惧。

已经尝到了“先下手为强”甜头的韦昌辉和洪秀全决定对石达开动手,没想到没能杀死石达开,只是诛杀了石达开全家,根据史料记载是200余人。

这个时候南京城内外的局势是南京城内有几千忠于洪秀全的军队以及韦昌辉和秦日纲带进城的3000人。

而城外则有石达开的一万多军队,另外杨秀清的亲信胡鼎文、黄文金、赖桂英、陈承瑚、莫思兴、侯淑钱等不但没有受到波及,并且都还是领兵在外的将领,这还没算上杨秀清族弟杨辅清,要知道杨辅清手里可是有十万人,刨除老弱,至少也有一万多精兵。

许多史料都证明石达开在城外以“太平天国联军领袖”自居,要求洪秀全“拨乱反正”并且要求诛杀韦昌辉、秦日纲。

对于洪秀全来说,城外石达开兵强马壮,并且太平天国各地领军将领看上去都支持石达开;而城内只有他几千军队和韦昌辉、秦日纲带进城的3000军队,这还没算上连日作战的损耗。

最后,洪秀全选择抛弃韦昌辉、秦日纲。

总的来说,韦昌辉就算不是完全的工具人,但是诛杀杨秀清全家还是整个东王府势力,这肯定是洪秀全拿主意的。

所以,真正决定把杨秀清和整个东王府连根拔起的不是韦昌辉,而是洪秀全。

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为何还要大开杀戒?

说起太平天国那些事,先说洪秀全与杨秀清的关系,杨秀清到底做错了什么,惹下了杀身大祸?

他与韦昌辉存在什么矛盾?韦昌辉为何大开杀戒?且看我为你回答。

一,洪秀全与杨秀清的关系。

洪秀全几次考取功名落第,人生的斗志跌落到了低谷,在广州偶然接触到了基督教的《劝世良言》一书,他突然灵光乍现,感觉在这里有文章可做。

他便联系好友冯云山,酝酿创立拜上帝会,并且不遗余力的传播他的“拜上帝”思想。反抗的火种烧遍了广东广西,洪秀全一看起义的时机日已成熟,可是手下缺少大将人才,怎么对决清军强大的攻势呢?

恰在此时,冯云山给他引来了四大金刚,也就是日后驰骋疆场的四大将军,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箫朝贵。其中包括冯云山在内,组成了太平天国新的“五虎上将。”

在这五位大将中,以烧炭“翁”为出身的杨秀清,最为优秀,他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此人在军事、政治上,颇具头脑。洪秀全之所以倚重杨秀清,有如下几点:

一,(1851年) 金田起义后,杨秀清是洪秀全队伍里的骨干力量,在数十次与清军作战中,以他灵活的头脑,果断的指挥才能,均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洪秀全面前。是位难得的军事将才,以至后来太平天国军师洪仁玕评价他说:“过去东王在世时,拓土开疆,犹有日辟百里之势”。

二,杨秀清有一个过人的特点,不论太平天国出现什么大事,因不识字全靠别人给读给他听,杨秀清听完后,立刻拍板断案,就能做出公正的了结。这有点像三国里的庞统庞士元,真奇才人物也。

三,杨秀清善于团结天平天国各个阶层人员,从中调停各方的利益关系,深受军民的拥护。如果说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一面旗帜,杨秀清就是精神上的领袖。曾以“代天父传言”的身份,清除了危害太平军的多个卧底。

四,以洪秀全四弟的身份,代替洪秀全处理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多次在危机关头挽救了太平军。特别是在太平天国定都的事情上,杨秀清根据当时的情况,力主洪秀全定都天京(今南京),他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为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洪秀全虽然贵为天王,一国的领袖,他的确不能没有杨秀清的辅佐,有杨秀清在,太平天国的士气依然令清军胆寒。洪秀全与杨秀清在这段时间,是最铁的好哥们。

杨秀清到底做错了什么,惹下了杀身大祸?

1851年,金田起义成功后,洪秀全自封为天王,定国号太平天国。自己有了封号也不能忘了兄弟啊!一口气分封了十七位诸侯王,最主要的王排序是东王杨秀清、西王箫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以东王杨秀清节制西南北诸王,成了除洪秀全以外,杨秀清是名副其实的二把手。

地位上升了,欲望也强大了,野心时时刻刻都在膨胀,杨秀清变得目中无人专横跋扈起来。

洪秀全出道时,假借天父蛊惑民众,欺骗的效果令人真的羡慕。杨秀清深谙此道,他想控制诸王甚至也要控制洪秀全。

杨秀清上演了“天父下凡”的假戏,来教训各位王爷,没想到还真的是特别好使。他就想如果用在洪秀全身上,意义非同一般啊!正好有一天,洪秀全因侍女伺候不周,大发雷霆拳脚相加,杨秀清一看机会来了。

又以“天父下凡”的身份,把洪秀全请到东王府,严厉的训斥一顿了后,又打了洪秀全三十大板,把洪秀全打得走路都抬不起腿了。洪秀全在太平天国颜面扫尽,丢人都丟到家了。

其实洪秀全心里最明白,自己导演的戏剧,被杨秀清客串成了主演,又不能揭穿杨秀清鬼把戏,只好咬牙往肚子里咽,仇恨压在心里。

这还不算什么,关键的问题是杨秀清已经架空了洪秀全的领导权,他在朝中说句话,可以说是一锤定音,洪秀全到成了孤家寡人。

杨秀清觉得“天父下凡”真的不错,时不时的就装神弄鬼。又有一天杨秀清没事干了,心想再来一回“天父下凡”吧!把洪秀全夫妻弄来,先让洪秀全的妻子向他下跪,接着逼迫洪秀全称他为万岁,洪秀全本身就是万岁,给九千岁的杨秀清下跪称万岁,这简直欺人太甚!令洪秀全忍无可忍!这是其一。

北王韦昌辉,自从受了杨秀清的节制,日子过的提心吊胆,杨秀清的霸道他是有目共睹的。说来也是该着,韦昌辉的哥哥与杨秀清的小舅子,因为田产大打出手,杨秀清的小舅子吃了点亏,杨秀清知道后,勃然大怒让韦昌辉自己看着办?

韦昌辉明白杨秀清的意思,这是在“逼宫”,如果达不到杨秀清想要的结果,韦昌辉也吃不了兜着走。迫于形势的压力,韦昌辉含泪将哥哥五马分尸,才消了杨秀清一点之恨。

这还不算完事,杨秀清又以“天父下凡”的名义,狠狠的训斥了韦昌辉一顿后,又是一顿大板伺候,打得韦昌辉皮开肉绽,多日不能卧床,仇恨的种子就这么埋下了。

燕王秦日纲之马夫事件,燕王与东王之间不存在利益纠葛,他们之间本来相安无事。说来也凑巧,一天杨秀清的马夫路过燕王府,因燕王府的门卫没有敬礼打招呼,而发生激烈争吵。

马夫回去添油加醋这么一说,杨秀清岂能善罢甘休。“天父下凡”又开始来了,让秦日纲先杀了门卫后,秦日纲照样挨了一顿大板子,完事后直接削籓。秦日纲大小也是个藩王,奇耻大辱能不放在心上。

太平天国丞相陈承瑢,实力派人物,掌管着天京城防重任以及东王府的保卫工作,地位相当重要。

那么陈丞相怎么得罪了东王了呢?因为秦日纲与陈丞相最为要好,在马夫事件中,陈丞相替秦日纲说了几句好话。杨秀清心说你眼里没谁了吧你!在打秦日纲同时,捎带脚把天国丞相也给揍了一顿。

人若干大了,飞扬跋扈的人是有,但是不多见,唯有杨秀清干的太牛叉了。他可能没听说过玄武门之变,也没看过旧唐书。李世民之所以在李建成的地盘上发动政变,没有玄武门守将的配合,恐怕剁成肉酱应该是李世民。

这真是天作孽尤可为,人作孽不可活,说到杨秀清的杀身之祸,他真是活该!俗话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相随。”

洪秀全感受到了皇权将要不保,杨秀清是他的心腹大患,谁能除掉杨秀清呢?只有北王韦昌辉了。洪秀全一道密旨,召回征战沙场的韦昌辉,当韦昌辉知道洪秀全要自己杀东王杨秀清时,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的他,爽快的答应了天王的命令。

杀东王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东王府戒备森严,连只鸟都休想飞进去,上千兵马如何能杀得进去呢?韦昌辉想到了秦日纲,与之秘密交换一下意见,秦日纲立刻加入诛杀东王队伍。

秦日纲约来了好友陈丞相,一说事情的缘由,陈丞相一百个赞同。1856年9月的一个夜晚,还在睡梦中的杨秀清被韦昌辉手起刀落,一命呜呼在自己的家中。

韦昌辉为什么杀了杨秀清后,还要大开杀戒?这里面有三个问题。

一,诛杀杨秀清是得到洪秀全认可的,洪秀全知道斩草要除根,不能留下后患无穷,韦昌辉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不用洪秀全说透,自己一定会拼尽全力。

二,积压多年的仇恨,终于有个公报私仇的机会,韦昌辉岂能放过天赐良机,恨不得将东王府化为灰烬。

三,韦昌辉趁机血洗东王府,东王手下将近两万人死于非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天京事变。韦昌辉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也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血腥的没有一点人性的人。

总结:从韦昌辉诛杀杨秀清来看,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真的是不太平,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太平天国的领导层引起的这次内讧,直接造成了太平天国迅速失败。

杨秀清的罪过如此深重,与洪秀全的放纵有点关系,没有严密的组织纪律,自私自利目的不纯,更谈不到什么是坚定的信仰,在思想问题上就已经坏死了,他们还有什么大作为呢。

人无论处在什么位置,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低调一些还是受用终身的。

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为何还要大开杀戒?

韦昌辉是大地主出身,又受过高等教育(花钱捐了个监生),在拜上帝会前期,很长一段时间里,太平天国这些大王们的吃穿用度,包括造反用的刀枪,都是韦昌辉所提供。在韦昌辉心里,自己才是太平天国的实际创始人,他打心底看不起这些曾经连饭都吃不上的穷苦大王们。

作为早期“拜上帝会”的核心人物,韦昌辉为太平天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起义酝酿之初,韦昌辉就主动承担了打造武器的任务,这可不是以个好差事,费钱费力不说,还风险巨大。在清朝时期,大规模的武器打造,完全可视为造反,一旦出事,就是诛九族的罪过。所以这一举动让冯云山感慨:“如果拜上帝会成员都如韦昌辉一般,那有清妖不灭之理,天堂何愁不建之理?”可以说,如果没有韦昌辉家族前期的庞大的财力支持和做事的积极态度,那么,金田起义根本不可能成功。

在金田起义之前和之初,韦昌辉的韦家大院一直都是太平军的总部。甚至起义之初,杨秀清和萧朝贵一直忙着天父天兄下凡,前期的军务指挥,都是由25岁的韦昌辉主持,以至于太平天国起义很长的一段时期,清朝官员们还认为,太平军的最高领导就是韦昌辉。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韦昌辉从未有丝毫放松,不仅要负责天京的军务防守,还得和杨秀清、石达开一起协商处理天国的各类政务,忙的是团团转——“不惮劳瘁,尽心竭虑,百计图维,又不知苦何辛勤矣”。

即便如此,在太平天国里,韦昌辉的地位却远远的比不上杨秀清和萧朝贵。这两位大王仅仅凭借“天父天兄附体”的把戏,就轻而易举的排在了冯云山、韦昌辉和石达开前面。虽然长沙会战,萧朝贵战死,但“天父”尚在人间。人与神仙之间的天然鸿沟,让韦昌辉和杨秀清在出现矛盾时,根本无从反抗。

作为二十岁就能担任金田村首富韦家的话事人,韦昌辉凭借的就是精明和能干。“拜上帝教”的那些装神弄鬼的把戏,骗骗乡村愚夫还算可行,对韦昌辉来说,那简直就是班门弄斧。韦昌辉能够举族入会,主要还是想借助“拜上帝会”的势力以报私仇。对于神经兮兮的洪秀全,连老婆都娶不起还爱装神弄鬼的烧炭佬杨秀清,韦昌辉内心深处是非常鄙视的。

但形势比人强,在“天父”的无限权威之下,韦昌辉纵有天大不满,也不敢表露半分。在日常的政务处理和军事会议上,只要有杨秀清在,韦昌辉就绝不发言,即使被“天父”点名,也只是赞叹称颂之语,在杨秀清的权威如日中天之时,精明的韦昌辉对杨秀清的态度到达了“谄媚”的地步。

史书记载:韦对杨甚谄,与至则扶以迎,论事不三四语,必跪谢曰:‘非四兄教导,小弟肚肠嫩,几不知此。’但杨秀清也是精明过人,对于韦昌辉的吹捧,并没有失去警惕。冯云山和萧朝贵死后,韦昌辉在天国的地位已经排在第三,大天王洪秀才在天京稳定后,基本上忙于妇女事业,很少管世间俗事。所以在杨秀清眼中,唯一的的政治对手就是韦昌辉。对此,作为对手的曾国藩看得最明白:“昌辉曾读书,小有才,为杨秀清所忌”。 “其奸诈相似,阳下之而阴欲夺其权”。

咸丰三年,杨秀清以“天父”之名,解除了韦昌辉的天京防务总司令一职,把保卫天京指挥权转到了翼王石达开名下,韦昌辉成了有职无权的闲人一个。咸丰四年,闲赋在家的韦昌辉请命去湖北督师,杨秀清同意,才出天京,杨秀清又反悔,下令让韦昌辉返回天京,改由石达开督师。从这两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杨秀清对韦昌辉是非常防范的;第二,石达开是杨秀清的心腹盟友。

杨秀清在解除了韦昌辉的职务之后,开始了肆无忌惮的排挤韦昌辉。韦昌辉的哥哥韦志滨和杨秀清的小妾之兄抢夺百姓房产,结果被杨秀清知晓,直接把韦志滨交于韦昌辉发落,韦昌辉为了避免触怒杨秀清,只得忍痛把自己哥哥五马分尸。我们都知道,韦昌辉造反的原因就是曾被衙役敲诈,所以不惜以全家人头为赌注,加入了拜上帝教用来复仇。像这样的狠人,杨秀清对他如此欺压,一旦韦昌辉能够成功翻身,杀个血流成河也是必然的结果。

随着韦昌辉的示弱,杨秀清在天京城内越发嚣张,动不动就“天父下凡”,让洪秀全和韦昌辉当着众人之面跪拜相迎,颜面尽失。咸丰三年,“天父下凡”后,居然要当众棍责天王洪秀全四十下,此时震惊了天国高官百姓,也让洪秀全丢尽了面子。对比杨秀清的嚣张,韦昌辉却表现的忠君爱国,听闻要杖打天王后,韦昌辉就跪伏于地,哭求杨秀清开恩,愿意代天王受杖,结果天父不准而作罢。但韦昌辉的所作所为,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洪秀全的心里,为他打上了“忠诚”的标签。

在杨秀清的有恃无恐之下,他底下的奴仆亲信们也越发嚣张,最后成为了压倒杨秀清的最后一根稻草。

杨秀清自幼丧父,由伯父杨庆善抚养长大。杨秀清为东王后,杨庆善也从此咸鱼翻身,开始作威作福起来。一次杨庆善坐马车出门,路遇燕王秦日纲的马夫,这位马夫是杨庆善的老乡,两人原本就认识,所以只跟杨庆善打了个招呼,没有跪地迎拜。杨庆善大怒,用马鞭愤怒的教训了这个狗眼看人低的车夫一顿,尤不解恨,又把马夫送到卫国侯黄玉昆处审理,结果黄玉昆认为既然人已经被抽的半死,就不必再进行处罚了。结果杨庆善认为黄玉昆看不起自己,跑去向杨秀清哭诉,东王大怒,亲自处理此案:马夫被杀,秦日纲被鞭打一百,黄玉昆偏袒马夫、藐视东王权威被鞭二百。忘了介绍一下,黄玉昆是翼王石达开的岳父。见岳父被打,石达开亦无可奈何,只能神色黯然的匆匆离开。

咸丰六年,已经被封万岁的杨秀清终于放下了对韦昌辉的戒备,放其去江西督师,而翼王石达开和燕王秦日纲也领军在外,天京城内只有天王和东王,洪秀全写了几道密诏,派心腹送于外面三王,叫他们带兵回京勤王。韦昌辉大喜,和其他二王约定日期之后,星夜带精锐回天京,石达开没有回来,也没有向东王杨秀清示警。

7月26日,韦昌辉和秦日纲在内应的带领下,偷偷的包围了东王府,而东王府护卫却毫不知情。半夜,东王府大门从里面被人偷偷打开,喊杀声响起,东王府很快被韦昌辉攻下,杨秀清被活捉。

此时的杨秀清再也没有天父下凡的威风,只是拼命的叫嚷着要见天王。

“正是天王下密诏要取你的命。”韦昌辉不屑的回答。

杨秀清绝望了,于是开口大骂:“你今日杀我,他日必有人杀你,我的部下会为我报仇的。”

杨秀清的话提醒了韦昌辉——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把东王府有关系的所有人都杀掉,不管老人,还是小孩。或许,韦昌辉这样是在针对洪秀全立威,杨秀清能杀人,我也能杀人,不服我的我全能杀掉,让大家看看天京现在是谁的势力范围?杀红了眼的韦昌辉再无金田村首富的精明,他已经忘记了太平天国的将领,本来就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也忘记了翼王石达开还带兵在外,忘记了自己实际兵力只有3000,他这样滥杀无辜,基本是在斩断自己的退路。

在石达开单骑回京指责他杀人过多时,韦昌辉生了杀心,想连石达开也杀掉以绝后患。结果被石达开发觉,连夜逃出了天京。恼羞成怒的韦昌辉居然先杀掉石达开全家,再率兵包围了天王府,借口天王藏匿翼王的名义想迫使洪秀全交出最高领导权,已经到了为了权利歇斯底里的地步。但洪秀全早有准备,关闭了宫门,几十门大炮严阵以待。虽然北王府的士兵都是韦昌辉的私兵,但对天王,这些士兵们还是具有天然的敬畏,所以皇宫久攻不下。九月,石达开率军回防,燕王秦日纲反戈一击,韦昌辉众叛亲离,只身逃亡被抓,被凌迟处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