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理论射速每分钟600发,为何实际上一分钟才能打80发?

图片里是外国一个枪械师,他正在测试一支苏制RPD班用轻机枪(我军56式轻机枪),注意他扣动扳机的频率,基本上都是3~5发的短点射或者5~8发的长点射,而非一扣扳机就不松手了。

这张扣动扳机的动图更加的直观。

枪械进入到近现代化甚至在燧发枪时代,就有理论射速和战斗射速之分,所谓理论射速也就是设计射速,枪械自动化之后子弹的发射量要比老式栓动武器快了很多,目的就是在极短时间内发射更多的子弹将敌人压制,机械联动越顺畅子弹发射数量也就越多,二战期间闻名遐迩的德军MG34/42通用机枪居然达到了1200发/分钟的理论射速,就是要压制其他国家的轻机枪和冲锋枪一类的自动武器,都是自动武器谁在短时间发射子弹数量越多就能占优优势。

比如说:英国布伦MK1机枪600发/分钟的射速,扣动扳机子弹发射量在10发之内,而MG42发射量为20多发,打过来的子弹越密集命中概率就会越高,如果它们对射肯定是射速高的一方有很大优势,所有理论上来说理论射速越高越好。

那么,战斗射速又是怎么回事?轻机枪在1920年代技术成熟之后就成了步兵班的核心武器,因为它的射速和射程、火力持续性…等技术方面都高于步枪,步兵班的战术通常围绕轻机枪,但任何武器都是有供弹量和发射承受能力的,前面看到的RPD轻机枪为100发弹鼓供弹,在步兵班当中要有轻机枪射手和副射手,前者携带机枪和2个弹鼓,副射手携带5个弹鼓,加起来子弹量为800发,这些子弹在激烈的战场上根本不够用,好在轻机枪的子弹与步枪子弹基本通用,紧急情况可以发射步枪弹,在可能要长时间战斗时班里其他兄弟还要每人携带50~100发的机枪子弹,正是由于战斗持续时间有可能比较长,所以在战场上机枪子弹要省着点用,看见目标后有把握命中时再扣动扳机,不能胡乱射击,把子弹打完了机枪就成了“烧火棍”还怎么支援班里其他弟兄打仗?还会被敌方轻机枪逐一压制…这仗没法打下去了。

另外还有一个枪管承受力的问题,由于子弹发射药产生的高温和子弹与膛线高速摩擦所产生的高温影响,枪管大多在发射150发之后就接近红热状态了,这个时候就不能再继续发射,因为枪管在制造时都经过了严格的热处理工序,目的就是使枪管的钢材金属结晶和金属链固化,达到最佳理化强度…但,当枪管完全红热后钢材的内部就会发生变化,强度大幅下降,严重时导致枪管扁形甚至炸管!所以,机枪就不能像影视剧里那样“泼水般”的射击。

苏制马克西姆M1930马克沁机枪,测试到200发子弹后水冷套筒里的水已经呈蒸汽状喷出,水冷机枪都这样其它机枪在射击时以保护武器为目的就更不能高射速了,虽然枪管可以更换。

机枪手都是班里的老兵,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充分掌握机枪的性能,对目标有良好的识别能力,对火力支援有充分的理解能力,要合理分配子弹的使用量。

机枪理论射速每分钟600发,为何实际上一分钟才能打80发?

在很多人心目中,机枪就是啪啪啪的不挺扫射,压制敌人不敢抬头,看起来非常爽。但是在战场上并不是这样,一般训练有素的机枪手为了保持火力的持续性,可不会像个新兵蛋子那样,一搂火就突突突地射个不停,爽个痛快,那样的话多少子弹都是供应不够的。机枪手也就一般选择3~5发短点射,从而确保一箱100发或200发弹链,为战友提供持续不断的火力支援,保证步兵班排战斗单元,有足够的火力输出,在高强度的持续火力压制的时候,每分钟能打80~100就非常不错了。而且战场上,机枪手也会是对手狙击手、迫击炮、掷弹筒第一照顾对象,因此机枪手的战损率也是非常高的,比步枪手的存活要低的多,优秀的机枪手在不断压制敌人的时候,还得学会不断的机动,不断的隐蔽和保护自己!

很多机枪的理论射速确实都在600发以上,比如大名鼎鼎的马克沁重机枪、还有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而更多的机枪的射速更快,最快的当属二战德国的MG-42通用机枪,理论射速达到了1300~1500发。但事实上,机枪手在战场上可不敢这样突突突的倾泻子弹,如果不加思索的射个痛快,子弹根本就供应不上来,即使给你1000发子弹,以100发一箱也需要10箱,200发一箱就是5箱,这个数目已经算携带不少了。如果不加思索的持续射击,1000发子弹2分钟不到就打出去了,后续怎么办呢?

因此机枪手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培养一名优秀的机枪手也是很不容易的,机枪手的训练一般也都是3-5发的短点射,保证持续不断的火力压制,只有当机枪手将每分钟的战斗射速控制在了80~100发左右,才算真正的合格,才能保证在战场上提供持续的火力输出!

当然机枪手也要学会自我保护,毕竟战场上的火力输出点都会是敌人重点照顾的目标,对方的狙击手、迫击炮等会对其进行重点照顾,打掉了对方火力点也是对手的首要目标!因此在战场上机枪手要根据战场形势不断的转移,即使这样,机枪手的上网率也是相当之高!

综合来说,机枪是压制火力,为了保持火力的持续性能,一般训练有素的射手,那种一搂火就突突突地射个不停,只有在电视剧里才会看到这样的强行,真是的情况其实都是向下图一样,我们不能只看到高性能机枪的高射速,还应该看看供弹链的子弹是否够用。

高射速的机枪居然只能一次打3~5发,看着是不是很憋屈?

机枪理论射速每分钟600发,为何实际上一分钟才能打80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理论射速和实际射速的区别。

国外将理论射速叫做理论射击频率,这是一个纯理论的数字。

大体是,一款武器经过数字技术和射击实验,推算出1分钟最大可以发射的子弹数字。

这种技术仅仅是考虑发射一发子弹,枪械客观机械活动需要的时间,然后单纯的累加起来。

理论射速是不要考虑装弹时间、瞄准时间,也不考虑任何外界因素对射击的影响。

实际射速很简答,就是在实战条件小,枪械每分钟实际发射子弹的数量。

理论射速大家都很容易理解,我们就说说实际射速。

萨沙打个比方,我现在拿着一支国产的79式冲锋枪,开始和歹徒枪战。

79式冲锋枪理论射速高达每分钟1000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

我们常见的56式冲锋枪,也就是AK47理论射速只有600发,79式射速几乎是它一倍。

好了,现在我拿着79式冲锋枪,开始枪战了。

对不起,我要先装弹吧,把20发的弹匣装入冲锋枪,拉动枪栓,然后才能进行瞄准。

敌人不可能站在我眼前,我要寻找一下,找到敌人的位置,然后仔细瞄准。

好,想在我认为已经瞄准了,要扣动扳机射击了。

但79式冲锋枪射速太快,我的技术不能全自动射击,不但子弹只要只要1.2秒钟就能打光,我只能二三连发射击。

所以,我没扣动一次扳机,就要重新瞄准,然后再扣动。

即便如此,因为射速太快,20发弹匣很快就打光了。

于是,我要退出弹匣,重新装弹,然后瞄准再射击。

这样折腾来折腾去,一分钟能打2到3个弹匣就不错了,实际只能发射40到60发子弹。

所以,79式冲锋枪对于我来说,实际射速只有每分钟60发,而不是1000发。

这是冲锋枪,机枪实际射速则要高一些,比如95式轻机枪可以使用75、100发弹鼓,火力持续性较好。

如果是老旧的水冷式重机枪,甚至不需要考虑枪管冷却问题,只要更换弹带就可以持续覆盖性射击。

机枪理论射速每分钟600发,为何实际上一分钟才能打80发?

兔哥回答;枪械武器属于轻兵器,枪械的射速指的是一分钟内能够发射出子弹的数量,射速是判断枪械性能的一个指标,射速高意味着子弹射击时的密度大,命中概率高。枪械都有两个射速,一个是理论射速,另一个是战斗射速,下面兔哥就说说这两个射速是怎么回事;

枪械的理论射速;理论射速是枪械定型实验中经过试射给出的射速,也是一款枪械性能标注的一个射速,通过理论射速能够知道枪械的性能和子弹消耗量,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参考数值。理论射速是一分钟时间内机枪连续不断射击时射出子弹的数量,这里的连续不断很重要。因为任何自动武器都需要供弹具,弹匣、弹鼓、弹链等等都是供弹具,而这些供弹具能够容纳子弹的数量都无法支持机枪连续打一分钟时间。而理论射速就是安照连续打一分钟来计算的,这样一来理论射速通常都远大于战斗射速。下面再说说战斗射速;

枪械的战斗射速;战斗射速理论上是作战使用时的射速,其实并不是,战斗射速就是机枪按照标准配置的供弹具的子弹容量,实际连续射击一分钟,从扣动扳机开始射击计数,打完一个供弹具里的子弹后更换供弹具继续打,打完了换上供弹具再继续打,一直持续打一分钟为止,看看打了多少发子弹,这就叫战斗射速。战斗射速和理论射速最大的区别就是换弹匣(弹鼓、弹带等),时间就浪费在了供弹具的更换上,因此,一分钟内射击出的子弹数量不一样。只所以差距好大,是因为机枪的射速本身就高,一分钟能射出600发以上的子弹,一秒就是10发,而更换供弹具、重新装弹上膛显然会耽误很多时间,所以战斗射速会远底于这个理论射速。

机枪的战斗射速根据型号不同数值不一样,80发的通常是采用弹匣的,例如,捷克式的弹匣20发,战斗射速80就已经不错了,现在的机枪通常采用弹链,一条弹链100发左右,战斗射速至少150发以上。所以战斗射速的数值和供弹具的关系很大。以上两个射速还都不是真实的战斗射速,实战中还有一个射速,就是下面兔哥所说的;

实战中的射速;枪械都只提供两个射速,理论和战斗射速,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根据这两个数值来合理计划作战时的射击速度,对于弹药准备有现实意义。但这两个都不是真正战斗中的射速,战场情况千变万化,无法定值一个战斗射速,因此,实验中的战斗射速就作为一个参考值。实战中的射速即便是按照战斗射速的方法进行射击,实际射出的子弹一分钟也明显少于理论上的战斗射速,这是因为战场上更换供弹具比实验中要用时间要长。而且实战中没人会一下打完一个供弹具的子弹,轻机枪的点射(连发)命中精度是目前所有的枪械中最高的,没有之一。战场上通常都是短点射(3~5)或长点射(5~8)左右的射速,这样,一分钟射出的子弹会更低。

通过理论射速和战斗射速能够判断出一挺机枪的操控性和射速上性能优劣;理论射速和战斗射速的数值差距大就意味着供弹具的储弹量少,战斗中需要更换弹具的次数就多。理论射速和战斗射速越接近,证明供弹具储弹量大,或是更换弹具要方便。如果一挺机枪理论射速1000发,战斗射速100发,这款机枪没人要。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观点,不代表平台网络,欢迎大家各抒己见,参与探讨评论,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机枪理论射速每分钟600发,为何实际上一分钟才能打80发?

理论射速其实就是指一分钟的时间除以一把枪完成一个射击动作循环所耗费的时间。

很多枪的理论射速都是高到逆天的。

但是要注意的一点,理论射速不等于战斗射速。真正的战场可不是无限子弹的

像这种无限子弹的效果也就只能是游戏中才能看得到了。

因此在真正的战斗中,大部分机枪手打枪打得还是很憋屈的。他们大部分打点射,根本不会做无意义的扫射。

大部分情况下,3-5发的点射已经足够威力了。这已经相当于在极短的时间内3-5支步枪对一个点进行集火射击了。

对呀机枪不仅仅要看到他的高射速,也要看清他们的弹药容量,有一些重机枪甚至只有30颗子弹的供弹板(这里就不点名批评了)

如果是狂放的喷洒子弹,那么连几秒钟的时间都坚持不了的。

所以说,在大部分时间里,其实射手是根本没有开枪的状态。

这就是基本上机枪每分钟只打几十发子弹的根本原因了。

机枪理论射速每分钟600发,为何实际上一分钟才能打80发?

机枪战术:长点射——哒哒哒…哒哒哒…;短点射——哒哒…哒哒…;扫射——哒哒哒哒…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机枪射速的话题。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经常接触却不太留心的知识点——车速,我们的家用小汽车理论时速最高可以达到240公里/小时,但是在实际当中很可能永远都用不到这么快的速度。

比如说在拥堵的市区行驶,最高时速可能连60公里/小时都达不到,平均时速一般只有20公里/小时;在高速路行驶时最高时速不超过120公里/小时,平均时速一般为70公里/小时。

为什么实际行驶速度和平均行驶速度与理论最高时速差距这么大呢?答案与汽车的实际使用环境有关。

就拿市区行驶环境来说吧,由于众多的红绿灯、大量的通行汽车以及行人等客观因素的存在,驾驶员需要频繁的减速、停车、加速、再减速,所以汽车实际行驶速度是受这些客观因素影响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永远不可能达到理论最高行驶速度。

高速公路也一样,虽然在高速路上可以飙到120公里/小时的高速度,但是我们在进出高速路的匝道时、进出高速路的收费站时以及到达高速路的途中时,算上这些过程的耗时,车速平均下来也不过70公里/小时而已。

机枪也是一样的道理,理论上的每分钟600发指的是理想环境中机枪能够达到的最高射速,但实际运用中还存在弹药装填、枪械操作、战术展开、阵地转移、枪管跟换等客观因素的存在。

因此机枪的实际射速是永远达不到每分钟600发的理论射速的,一分钟80发的射速是普通射手能掌握的射速了,而优秀一般也只能掌握理论射速的15~20%,即90发/分~120发/分。

下图为正在体验水冷式马克沁机枪射击乐趣的小萝莉,水冷式机枪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小,即便如此,在使用200发长弹链的情况下它的战斗射速最高也只能达到120发/分,这样还是经验丰富的优秀射手才能达到的射速。

机枪的射速分为理论射速和实际射速,理论射速指的是每分钟机枪射击子弹的数量,这个数值时理论上机枪能达到的最高射速,是通过计算得到的数字,比如所一挺机枪在测试时射击10发子弹耗时1秒钟,那么通过计算就能得到600发/分的理论最高射速值。

实际射速又称为战斗射速,战斗射速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射手完成枪械操作,并在一定的命中精度的要求下,机枪所能发射的最大子弹数量。

比如说装备81式班用机枪的火力小组,再配合步兵作战时,从机枪展开到向目标开火,以长点射的方法发射10发子弹,一共耗时1分钟;接着为了压制敌人火力,以短点射向目标发射65发子弹,一共耗时5分钟。

在6分钟之内,这名机枪手就打完了一个75发装的弹鼓,一共耗时6分钟,,相当于平均每分钟发射12.5发子弹,这个数值就是当前实战条件下的实际射速。

如果实战环境为面对集群冲锋的敌方生动目标,机枪小组在多次转移阵地的过程中一共打完了了5个75发装的弹鼓(即375发),耗时15分钟,在这样的实战条件下算上转移阵地耗时、更换弹鼓耗时、枪械操作耗时以后,机枪的战斗射速应为25发/分。

如果战斗没有结束,再加上枪管冷却时间或者更换枪管时间,那么战斗射速就会大大下降;如果运气不好,出现了像卡壳这样的故障时,战斗射速更是会加到各位数。

下图为机枪小组副射手正在为81式班用机枪75发弹鼓装填子弹,机枪在实战中的战斗射速受诸多战场客观因素的影响,就像我们驾驶汽车上路时车速受行驶环境客观因素影响一样,都不可能达到理论上的最高值,机枪的理论射速只体现在开火的火力输出瞬间,就好比我们驾驶汽车在轰油门加速的一瞬间一样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机枪理论射速每分钟600发,实际上一分钟才能打80发的原因是理论射速只是根据枪械性能在测试中通过计算得到的理想数值,而实际应用中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机枪永远达不到理论上的每分钟600发最高射速,这与家用汽车的实际行驶速度永远达不到理论最高时速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二、实战环境下,机枪除了射击以外,还需要加上许多操作才能发挥火力作用,比如说战术展开、阵地转移,弹药装填、瞄准射击、故障排除等等,算上这些客观因素,那就连一分钟80发都达不到了。

结语

很多人都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班用机枪小组只携带6个弹鼓怎么会够用?毕竟机枪的理论射速高达每分钟600发,450发子弹岂不是一分钟都不到就打完了?

实际上6个弹鼓450发子弹已经足够打一场阻击战了,因为机枪的战斗射速是远远低于理论射速的,战场上永远也没有发挥理论最高射速的条件,即便射手面前就堆着无数的弹药,至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也不可能用理论最高射速去战斗。

下图为理论射速高达1000发/分的德制MG-42型通用机枪,由于它的枪管极限仅为600发,打完6条100发弹链以后就需要更换枪管,所以即便在防空作战这样的理想环境中,它的实际射速也只有200发/分,只相当于理论射速的20%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