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孙权不趁关羽北伐时进攻曹魏呢?

襄樊之战是关羽的高光时刻,关羽在此战中的气势一度逼迫曹操想迁都。关羽为了打下樊城调集了荆州全部的精锐,曹操亦调集重兵防守,二者处于僵持状态。这个孙权的态度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他明明可以趁关羽吸引曹操重兵集团的情况,攻打合肥,北占徐州,西取许昌,威震八方。但是,他为什么要攻打自己的盟友呢?难道他不知道他和刘备的共同敌人是曹魏吗?孙权此举实属得荆州而失天下呀。

孙权善于守地,而不善于取势。他缺乏父兄的开拓进取精神,只想划江而治,自得其乐。

他还曾经拍曹操马屁,让曹操自立为王,然后交换东吴为天下大司马,你做皇帝,我当副帅。

曹操将劝进书扔进火炉:"你这不是欲让我放在烤炉上烤全羊肉,你可白捡兵马逍遥大自在!"

可见,孙权无意于天下一统大业,也不会迎合刘备匡扶汉室,保全江东是其最大的愿望。

在关羽水淹七军、横扫曹军鼎盛之时,孙权还曾经欲与关羽结成儿女亲家。此时,关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忘记了诸葛亮临别的赠言:"北拒曹操,南和孙权,万万不可意气用事。有重大事,一定要汇报,不可擅自处置。"

关羽却随口而出:"虎女岂嫁犬子。"孙权派来的信使,回去不敢如实汇报,吞吞吐吐地说:"关将军说虎女不敢嫁权子"。可孙权听了就是"虎女岂嫁犬子",竟气得三天三夜寝食不安,心中愤愤不平:"一介武夫,竟小瞧我江东霸主。今天我不仅要讨回荆州,而且要灭了你狂妄之虎。"

孙权一方面撕毁孙刘盟约,令吕蒙背后突袭;一方面暗通曹操,约定两路来击杀关羽。

吕蒙一面写信恭维关羽,一面暗藏杀机,致使关羽大意失荆州,还落到了孙权手里。

孙权索性将首级再送到曹操手里,还是认曹操为老大,并

接受了曹操的封赏。

如此这般,说明了只要曹操在世,孙权永远是不敢与曹操争锋相对。只有虚与周旋,保全为大。

为什么孙权不趁关羽北伐时进攻曹魏呢?

荆州,是插在东吴大门口的一把钢刀,进,可以直刺东吴的心脏,退,可以协助西蜀问鼎天下,北方曹操不习水战,东吴借助长江之险可保平安,所以荆州才是东吴的心腹大患,只有拨去荆州这把钢刀,归为己用,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为什么孙权不趁关羽北伐时进攻曹魏呢?

山野老人解读三国,让您明白两百个为什么?

为什么孙权不趁关羽北伐时进攻曹魏呢?

襄樊之战,开战之初,关羽处于优势,曹操震惊得想迁都,以缓解关羽军队进攻的压力。

如果孙权趁机进攻曹操,那么曹操将处于两面夹击的状态,其处境将极其危险。

但是孙权没有这样做。

孙权反而不顾孙刘联盟的约束,联手曹操,对付关羽,彻底打败了关羽。

孙权为什么反向操作呢?

山野老人以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从外部看,关羽对孙权的威胁更大。

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势力发展很快,让孙权感受到了威胁。

孙权为了缓解这种威胁,巩固孙刘联盟,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

之后,刘备让关羽驻守荆州。

关羽驻守荆州,就如一只老虎蹲在孙权的家门口。

孙权为了笼络关羽,缓解关羽对孙吴的威胁,想为自己的儿子迎娶关羽女儿,以此巩固孙刘联盟,被关羽拒绝了。

关羽不但拒绝了孙权的请求,还肆意羞辱孙权。

孙权由此视荆州为眼中钉,只有拔掉荆州这根眼中钉,孙权的东吴才有安宁之日。

二,从内部看,吕蒙力主歼灭家门口的关羽。

赤壁之战前后,鲁肃在世。

鲁肃力主孙权联刘抗曹,孙权为了减轻北方曹操的威胁,采纳了鲁肃的建议。

鲁肃死后,吕蒙接替鲁肃,担纲接替军队主帅。

如果说鲁肃对刘备相对温和,那么吕蒙对刘备就强硬很多。

吕蒙对刘备、关羽等的认识也相对清醒。

第一,吕蒙认为刘备、关羽之流不讲信用,过分相信这些人会给孙吴造成损失。

第二,吕蒙认为,荆州应该及早收回。

吕蒙的理由是一旦孙权与他们这些人不在了,要收回荆州几乎不可能。

第三,吕蒙认为,关羽自负,这样的人好对付,收回荆州有把握。

第四,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荆州兵力空虚,是收回荆州的天赐良机。

三,从发展看,孙权企图维护三国鼎立的局面。

从地理位置看,孙吴夹在刘备的蜀汉与曹魏之间,为了生存,三国鼎立的局面对孙吴最有利。

襄樊之战前,刘备已经占领益州和汉中,势力强盛,对孙吴威胁很大。

赤壁之战,为了对付曹操,双方结成了孙刘联盟。

现在这个孙刘联盟已经名存实亡,而且孙刘联盟对孙权来说也是暂时的。

现在局势发生了变化,三方势力也发生了变化,如果联手刘备,对付曹操,一旦曹操消灭以后,孙权就面临来自刘备的威胁。

为了缓解刘备对孙吴产生的威胁,孙权认为应该联手曹操,对付刘备,削弱刘备势力,保持三国势力相对平衡。

综上所述,孙权不趁关羽北伐时进攻曹操,有两个目的。

第一,从内部讲,趁机收回荆州。

第二,从外部讲,挫伤刘备发展势头,缓和与北方曹操的关系,以此维护三国鼎立的局面。

为什么孙权不趁关羽北伐时进攻曹魏呢?

这个问题很复杂。主要是孙刘联盟破裂了,孙权是决策者,但是东吴吕蒙、陆逊等一些人主张建议作用也非常大,导致孙权不趁关羽北伐时进攻曹魏。

赤壁之战前夕孙权说曹操不敢称帝就是惧怕他和刘备,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孙权对刘备很好,按理说,刘备是孙权长辈,孙权还把自己妹妹嫁给了刘备,这里有政治原因,也有孙权对刘备崇拜的因素。周瑜是孙权哥哥孙策连襟,主张把刘关张分开,把刘备控制起来,孙权都没有同意。刘备军事能力不提,政治能力绝对强,在哪里从政都名声不错,到哪个地方集团都受重视。曹操南征时,刘备撤退,荆州百姓官员十余万跟随,可见刘备是相当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当时提起刘备大名,就可能组织起来一支军队。孙权年轻,对刘备有崇敬因素。这也导致孙权愿意和刘备联合扺抗曹操。

赤壁之战曹操败北。刘备打败刘璋占据西川,又和曹操争夺汉中,也叫东川获胜,自立汉中王。这时刘备和孙权在名誉地位产生了差距,虽然孙权是地方实力派,看刘备发展那样快心里也不是滋味。

孙刘双方主要矛盾是荆州问题。孙坚在世的时候就惦记进攻荆州所属地区,结果被刘表部下黄祖手下人射杀。 荆州地区处于孙权江东地区上游,顺流而下容易攻占江东,对孙权集团威胁很大。刘备集团也想占据荆州,刘备和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构思就有占据荆州,天下有变,派一名上将率军北上,刘备率主力出秦川,两方面进攻中原,兴复汉室。孙、刘都惦记荆州。当初,曹操赤壁之战北撒后,孙刘就为荆州归属发生了矛盾。好在当时与关羽对峙鲁肃还在,鲁肃坚持孙刘联盟,比较厚道,不主张双方兵戎相见。再加上后来曹操集团打败了西北马超、韩遂,汉中张鲁,有蚕食西川即蜀地四川现象。刘备就和孙权讲和,率法正等去和曹操争夺汉中。孙权也把注意力转移到曹魏方面。

刘备留关羽镇守荆州三郡,鲁肃死后吕蒙继承鲁肃位置和关羽为邻。吕蒙草根出生,一直坚持消灭关羽,占据整个荆州地区。对孙权说我们这些人还在,关羽不敢动我们。等我们这些人不在,关羽就可能放肆。其实,关羽还是很遵守孙、刘签订荆州郡以湘水划分而治的协议,并没有在孙权和曹操交战时突袭攻占荆州郡的东吴地盘。开始孙权想让吕蒙等向徐州曹魏发展,但是吕蒙认为东吴即使占据徐州地区也守不住,因此徐州无险可守,又地势平坦,在曹军铁骑冲击下东吴军抵挡不住。还是担心陆战东吴军队不是曹魏军队对手。孙权还想跟关羽搞好关系,想跟关羽结成儿女亲家,但是关羽骄傲自大,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再加上孙权在逍遥津之战中被张辽以少胜多击败,他自己好悬没被张辽抓住,孙权也对战胜曹魏信心不足,最终,孙权同意吕蒙攻击关羽,全面夺取荆州建议。

刘备夺取汉中,自立汉中王,封关羽前将军。关羽率军北攻襄樊,开始顺利,兵围曹仁,水淹七军,杀庞德,俘获于禁,威震华夏。表面大好形势,暗地里蕴藏着危机。曹魏、东吴都开始攻击关羽了。吕蒙、陆逊组织士兵白衣偷渡,关羽方傅士仁、糜芳投靠东吴,关羽军又被曹魏援军徐晃击破。最终关羽在东吴、曹魏两面攻击下,败走麦城,兵败被俘被杀。

为什么孙权不趁关羽北伐时进攻曹魏呢?

关羽北伐之前和北伐之时,孙权已经在进攻曹魏,只是连年的进攻没有什么进展。正在这个时候,关羽发动的北伐战争却取得了显著成果,从而引起了孙权极大的警觉,认为关羽乃至刘备集团的行为已经极大的危及到江东的利益。

因此,孙权不但不会趁关羽北伐的良机继续进攻曹魏,反而认为这是夺取荆州最好的机会。

我们一起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01. 关羽北伐之前,孙权在忙些什么?

关羽北伐始于公元219年7月,结束于12月,前后历尽5个月的时间。关羽北伐的时间虽然比较短,但是孙权也没有闲着,他一直在谋划着两件事情:一件事就是图谋荆州,另外一件事就是在图谋曹魏的合肥。

刘备入益州之后,孙权一方面发动对曹魏的攻势,企图夺取合肥,进而夺取曹操的淮南地区,另外一方面却时刻觊觎荆州。

首先,孙权是如何图谋荆州?

在图谋荆州的事情上,孙权干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湘水划界:公元215年,刘备击败刘璋夺取了益州,进而导致刘备实力大增,这让孙权非常不舒服,于是派诸葛瑾讨还荆州。刘备拒绝了孙权的要求,于是孙权派吕蒙等人夺取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

刘备为了对抗孙权,于是也起兵五万之众,并且关羽将兵三万在益阳和鲁肃对峙。正当大战一触即发之时,曹操夺取了汉中,为了消除两面受敌的窘境,刘备同意和解。

经过双方友好协商,双方同意长沙、江夏、桂阳划分给孙权,而南郡、零陵、武陵则归属刘备,这就是有名的湘水划界,暂时稳定了双方的盟友关系,可是从客观上削弱了刘备的实力,也为后续刘备失去荆州埋下了祸患。

第二件事,与曹操联姻:公元217年春天,曹操又一次率军猛攻濡须口,从而击败孙权。孙权眼见无法取胜,就采取了妥协的方式向曹操乞降,并派都尉徐详拜访曹操,寻求联姻,进而缓解曹操的攻势。

与此同时,孙权和吕蒙商议,收缩兵力积极准备随时攻打荆州。

孙权通过湘水划界夺得了属于刘备的长沙郡以及桂阳郡,为未来夺取南郡和武陵郡以及零陵郡打下基础,此后又通过与曹操联姻的方式取得对方暂时的信任,从而为后续进一步联合起对付关羽埋下伏笔。

因此,孙权在关羽北伐之前,早已开始制定计划图谋荆州,并非临时起意。

其次,孙权是如何算计曹操?

在赤壁之战之后,关羽北伐之前,在图谋曹操的事情上,孙权也没少花心思,先后干了以下六件事情:

第一件事,孙权迁都:公元211年,孙权听取张纮的意见,将治所迁到秣陵,随后改名为建业。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抵御曹操的进攻,另外一方面距离荆州更远,从而起到了麻痹关羽的作用。

第二件事,反击曹操:公元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坞。孙权亲自率军以舟师围攻曹操水军,此战取得大胜。随后双方暂时相持一个多月后,孙权写信给曹操,使之顺利退兵。

第三件事,夺权庐江:公元214年五月,孙权率吕蒙、甘宁等人征讨皖城,顺利的捕获了庐江太守朱光,并且掳掠人口数万,从而控制了江淮南部。

第四件事,再征合肥:公元215年,孙权再次征讨合肥。可是形势非常不利,遭到了张辽的猛烈进攻,辛亏在猛将陈武掩护之下才顺利脱险。

第五件事,再次反击曹操:公元216年冬,曹操率军再次进攻濡须坞,孙权不得不起兵抵抗。

第六件事,孙权再次攻击合肥:公元219年,孙权率兵进攻合肥,曹魏为了应对孙权这次进攻,不得不从各州抽调兵力去防守,从而导致荆襄地区的防卫出现了空虚,这就为关羽发动北伐带来了良机。

孙权和曹操之间不停的缠斗,极大的损伤了曹魏的实力,扩大了东吴的地盘,同时也为孙权夺取荆州带来了机会。

最后,孙权是如何整顿内部?

在对外方面,孙权将主要的力量放在和曹魏对合肥方向的争夺,同时又继续谋划夺取关羽驻守的荆州;在对内方面,孙权对于山越宗帅继续采取了征服的策略,继续残酷的打击不愿意外迁的山越,一方面消除内部威胁,另外一方面积极扩充户籍和士卒数量。

正是采取以上三方面的措施,从而从内部积聚了力量,从外部迷惑了关羽的视线,让关羽误以为孙权只是曹魏方向而忽略了荆州。

02. 关羽北伐的时候,孙权又在忙些什么?

关羽北伐只有五个月的时间,在这五个月的时间里,孙权做了以下三件事:

首先,继续迷惑关羽。

关羽北上攻打曹操之后,东吴为了麻痹关羽,使其产生懈怠的心理,进而放松对东吴的警惕,采取了两项措施:

第一项措施,临阵换将。孙权将闻名于江东的吕蒙换掉,并对外声称吕蒙病得非常厉害需要养病,又让名声不显的陆逊替代吕蒙的位置,从而顺利的迷惑了关羽。

第二项措施,夸耀关羽。陆逊就任之后立即写信给关羽,大力的称赞和夸耀关羽,从心理上麻痹和迷惑关羽,从而导致关羽继续从南郡派兵救援樊城前线,为后续夺取荆州打下基础。

通过以上两项措施,孙权完成了对荆州的准备工作,一旦时机成熟,就立即发动对荆州的进攻。

其次,和曹操联合。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许都以南的曹魏地区变得有些危险,于是强大的关羽成了孙权和曹操共同的敌人。

孙权主动派人向曹操送信,表达了共同对敌要求。曹操不但答应了孙权的要求,并且还答应在击退关羽之后将汉水以南的地方让给孙权。

通过和曹操的联合,打下了偷袭南郡,击败关羽的基础。

最后,夺取荆州。

孙权在联络曹操的同时,派吕蒙为前部偷袭南郡,而江陵与公安的守将糜芳、傅士仁不但没有抵抗,反而开城投降,从而打开了南郡的门户,这就相当于将整个南郡,武陵郡以及零陵郡拱手让给了东吴。

孙权在关羽北伐之前以攻曹为主要战略目标,期望在合肥方向能够夺取淮南地区,从而打开通往徐州乃至豫州的通道以图北定中原的最终目的,可是随着荆州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关羽实力坐大,从而导致孙权迅速调整战略方向,将主要目标投向荆州,恰到好处的利用了关羽北伐后方空虚的有利时机,顺利的夺取了荆州,为东吴的安全再上一道保险锁。

由此可见,在关羽北伐前和北伐中,孙权一直在谋划扩大东吴的最大利益。只要时机成熟,无论是合肥方向还是荆州方向,孙权均会把握机会将其利益最大化。

03.孙权为何不趁关羽北伐的时候进攻曹魏?

关羽北伐后,荆州后方空虚,孙权趁这个机会联合曹操一举夺取了南郡,武陵郡以及零陵郡从而将荆州南部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那么此时的孙权为何不趁关羽攻打曹操之际去攻打曹操呢?这就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攻打曹操已经连续失利。

孙权和曹操之间无论是大规模的战役还是小规模的冲突,一直都没有消停过。按照孙权的战略规划,希望通过占领合肥乃至淮南地区进而染指徐州,甚至豫州等地方。

可是孙权这个庞大的战略规划在曹操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屡次碰壁,甚至曾经被张辽统领的七百士卒打得丢盔弃甲,差点命丧其手。

军事上的连连受挫,从而让孙权不得不考虑从其他地方寻求突破,恰好关羽北伐,后方兵力空虚,这就给了孙权一个可乘之机。

其次,南郡控制着东吴上游的命脉。

刘备集团占据的益州乃至南郡地区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的战略要地,一方面,东吴需要大量的兵力来扼守来自中上游的威胁,另外一方面又需要大量的兵力来防守首都建业所在下游的安全,这就极大的分散了东吴的兵力,从而削弱了东吴的军事能力。

在下游地区的合肥,孙权屡次战役均无法夺取战略主动权,就退而求其次,期望夺取荆州进而守住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战略要地,为东吴上一道保险锁。

因此,夺取南郡成为东吴上下的共识,只是摄于关羽的强大而不得不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表面的关系,但是暗地里却在秘密的准备以寻求机会。

最后,刘备的强大已经威胁到东吴的安全。

孙权答应和刘备联合的时候,刘备非常弱小,因此孙权不惜将南郡部分地方大方的让给刘备以做交易,提高刘备的实力,从而巩固双方的盟友关系。

可是随着刘备击败刘璋夺取益州,进而在汉中之战中击败强大的曹操,这让孙权坐卧不安。曹操的强大已经让孙权寝食不安,现在刘备又突然壮大,特别是关羽在荆州不断积蓄力量,实力不断增强,这让孙权更是如芒在背。

要是按照这个速度来看,一旦关羽北方成功,或者让刘备夺取了关中,那么刘备集团就成为另外一个曹操,这可不是孙权可以承受的结果。

因此,孙权在攻打曹操失利之后,立即将战略转移,寻求机会削弱刘备的实力,进而减轻来自长江中上游的压力。

由此可见,孙权放弃继续攻打曹操转而偷袭江陵,其根本原因就是刘备的实力大增已经威胁到东吴的安全,从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总而言之,孙权在关羽北伐的时候放弃继续攻打曹操,一方面是攻打曹操没有太大的胜算,另外一方面是关羽北伐导致后方空虚,因此,孙权顺势而为,成功的夺得了荆州,巩固了江东中上游的安全。

为什么孙权不趁关羽北伐时进攻曹魏呢?

因为夺荆州是为了自保,东吴只有夺得荆州其政权才能稳固。东吴进攻曹魏只能从江东北上进攻合肥、徐州一带。对于东吴来讲,跨有荆益的蜀汉其威胁远远大于占据两淮的曹魏。历来建国东南的政权,想要政权稳固,一定要拿下长江和汉水相交地区。想要进取中原,就要得到淮泗地区。有江汉而没有淮泗,其国势必然弱。但是有淮泗地区,没有控制江汉地区,国家有灭亡的危险。所以讲打曹魏夺淮泗是为了争霸图中原,打蜀汉夺荆州是为了自保。

江东之形势,系于楚、蜀,而两淮犹次之。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欲规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淮泗而无江汉之上游,国必危。

在关羽北伐之前,东吴确实有进攻合肥的动作,曹魏在淮南各地加强防备。因为当时曹军主力从汉中撤退到长安,说明东吴有趁曹操主力在外,时进攻合肥。扬州刺史温恢对兖州刺史裴潜讲:“此间虽有贼,然不足忧。今水潦方生,而子孝(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猾,正恐征南有变耳。”意思是讲东吴虽然进攻合肥,然而却毫不足惧。如今江水高涨,曹仁的部队是深入敌方缺乏后援的孤军,没有做出长期的防备。一向以骁锐闻名的关羽如果乘着水势上升之利进军,一定是个祸患。我反而忧虑征南将军(曹仁)那里会有不测。

曾经孙权跟吕蒙讨论是打荆州还是徐州。吕蒙认为东吴夺下荆州就能对抗曹操,不必依赖蜀汉。再者蜀汉占据上游对东吴威胁太大。而徐州防守力量并不强,打下来并不难。(有点吹牛)但徐州地势四通八达,适合骑士兵作战。即使今天打下徐州,用不了十天曹操肯定来攻打,即使七八万人也守不住。不如拿下荆州,全据长江,这样东吴防御曹操就更容易。

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关)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率三万人援救。八月大雨汉水水位暴涨。关羽趁率军乘船进攻,曹军三万人被俘。襄樊两城被被洪水泡着,随时都有可以城破。驻扎在宛城的徐晃所部,因为兵力不足无法解围,只能在襄樊外围驻扎。九月洛阳周围地区叛军纷纷响应(因苦于汉中之战徭役造反),关羽派部下率偏师接应。曹操担心许都有失,准备迁都。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关)羽印号,为之支党,(关)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在曹操准备商议迁都之际,司马懿反对。司马懿讲:“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意思是讲不是战守上的失误,对于国家的大局并没有大损失,为此而迁都,即是向敌人示弱,而淮河汉水一带的百姓就会人心大不安定了。孙权与刘备表面亲善,而内心疏远,关羽得胜,是孙权所不愿意的。可晓谕孙权,使他在后面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可自然而解了。

从司马懿的话来看,孙权与刘备确实表面亲善,而实际互相防范。首先来讲赤壁之战,东吴出不少力,得到地盘最多的却是刘备。当孙权提议两家联合取蜀,刘备却以各种理由推托。当孙权自己独立取蜀,刘备却阻拦。后来当孙权得知刘备入蜀,孙权大骂刘备太狡滑竟然使诈,于是把妹妹接回来。当刘备得蜀后,孙权向刘备讨要荆州三郡,刘备推托等他打下凉州先。孙权大怒,攻打荆州。最后因为曹操攻入汉中,刘备示弱跟孙权,双方全新瓜分荆州。当孙权要跟关羽结为亲家,以维护联盟关系,结果让关羽羞辱。

在曹操多少攻打孙权时,刘备并没有任何的支援。吕蒙向孙权建议拿下荆州:“让征虏将军孙皎驻守南郡,潘璋驻守白帝城,蒋钦率领游击部队一万人,沿长江上下行动,随时应对敌方,吕蒙我为国家前去占据襄阳,这样还怕什么曹操,依赖什么关羽呢?况且关羽君臣,玩弄欺骗手段,反复无常,不可把他们作知心朋友看待。现在关羽之所以没有领兵东向,是因为您的圣明、吕蒙等人还在。现在不趁我们正强壮时期谋取他们,一旦我们老死,想再陈兵出力,还能办到吗?”

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

我前面讲过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关羽一旦拿下襄樊,就把益州和荆州汉水打通。江汉地区完全撑控在蜀汉手中,又占据长江中上游。东吴的地理优势荡然无存。东吴虽然没有得到两淮,强大曹魏是无法对江东造成威胁。但占据长江中上游和汉水的蜀汉就不一样了。何况东吴只要如吕蒙所谋划的那样,足以对抗曹操。也能实施当年周瑜所谋划据襄阳以戚(曹)操,北方可图也。所以要先夺了蜀汉所据荆州部分。至少蜀汉,联合曹操灭掉。

在东吴偷袭荆州杀掉关羽后,孙权开始图谋益州。任命陈泰为汉中太守,还任命刘璋为益州刺史,驻秭归。这是有以刘璋引诱其旧部的目的。曹操这边,孙权上表称臣并称曹操是天命所在,就是要曹操称帝。跟曹操这边打好关系。军事上孙权亲自坐镇公安,陆逊驻守秭归,吕蒙坐镇江陵。

后(孙)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陈)泰汉中太守。权复以刘璋为益州牧,驻秭归。

但是公元220年形势赶不上变化,发生了很多事情。在正月时曹操去世,曹丕接班。曹魏人心动荡,首先是扬威将军臧霸和青州兵认为天下即将再次大乱,都离开防区。臧霸所部驻在防御东吴前沿居巢。青州兵则是曹操从兖州起家后收编进攻兖州的黄巾军。对于青州兵贾逵建议应安抚,不应征讨。有人建议曹丕召回各地诸将换谯、沛人。在徐宣的劝阻下,没有这样子做。

会太祖崩,(臧)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在曹操去世,曹丕接班之际。内忧外困,急于稳定内部。蜀汉不讲那是死敌,东吴已拿下蜀汉所据荆州。襄阳战略要地,东吴也是垂垂涎三尺。曹丕干脆弃襄阳,退守宛城。当时大臣都坚持认为如此重要的地方不能弃,东吴已经跟蜀汉翻脸不会进攻,但曹丕坚持弃襄阳。孙权派人占据襄阳。不久后曹丕派人收复襄阳。蜀汉这边孟达降魏,以致汉中东部归属魏国。在这段时间蜀汉史书上是一片空白,这个本人认为很奇怪。

这一年东吴也发生了不少事情,据史书记载这一年荆州爆发大疫。偷袭荆州的大功臣吕蒙去世。荆州武陵郡、零陵郡爆发反吴归蜀。武陵部从事樊伷引诱诸夷发动起事,准备占据武陵郡归刘备。当时有人建议孙权派万人前去征讨,说明起事规模并不少。同时零陵北部都尉习珍占据七县起事,零陵郡有十三个县,这就占了一半。习珍和樊胄(樊伷)等一起事。被投降东吴的潘濬所平定。

武陵部从事樊伷诱导诸夷,图以武陵属刘备,外白差督督万人往讨之。

孙权杀关羽,诸县响应。珍欲保城不降,珍弟宏曰:“驱甚崩之民,当乘胜之敌,甲不坚密,士不素精,难以成功。不如暂屈节於彼,然后立大效以报汉室也。”珍从之,乃阴约樊胄等擧兵,为权所破。珍举七县,自号邵陵太守,屯校夷界以事蜀。

这一年东吴交州也发生大规模叛乱,斩杀俘虏万人。东吴江东地区宗帅、盗贼、山越人也蠢蠢欲动,因为吴军进驻荆州,后方空虚。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一直以来制约东吴向外扩张,也是容忍蜀汉和交好曹魏的原因。当年鲁肃、甘宁等人建议攻下荆州,首先要打的就是江夏黄祖。五年间孙权三次亲征黄祖,都半途而废。因为扬、越蛮夷趁机叛乱,孙权不得不返回平叛。

因为内难未弭这个问题困扰,这也是孙权为何要跟蜀汉重新联盟的原因之一。公元224年孙权对蜀汉使者邓芝讲:“山民作乱,江边守兵多彻,虑曹丕乘空弄态,而反求和......恐西州不能明孤赤心,用致嫌疑。孤土地边外,间隙万端,而长江巨海,皆当防守。丕观衅而动,惟不见便,宁得忘此,复有他图。"从孙权就段话可知东吴为防御山民作乱把在长江防御的吴军调回。

虽然后来蜀汉东吴重新恢复联盟,但已经错失灭曹时机。何况两家争夺荆州,元气大伤。如果在关羽北伐之际,东吴也全力伐吴。我认为是很有可能打进北方。当时形势非常有利,东吴不应贪小利而舍大利。即使不能瓜分北方,也能使北方大乱。如果东吴也能全力攻魏,关羽也能全力进攻,加上在益州的刘备也同时进攻。我认为当时的事情非常有利。

曹军主力在外、士气低下、民困兵疲、内有忧逼

在关羽北伐的时候,曹军主力从汉中撤退至长安。曹操人马不详,只知原本汉中守军是五万,估计合计十多万。所以讲当时中线和东线是比较空虚。在七月时曹操让于禁率三万多人去支援襄樊。在八月于禁被俘,第二批援军在十月才到达。

公元219年五月曹军在汉中战场损失惨重,不得不弃汉中。史书上没有记载汉中战场的损失。八月援救于禁七军全军覆没。当时驻守襄樊的诸将都认为应趁关羽尚未合围早点跑路。只有满宠认为应该坚守下去,因为一旦撤退对国家非常不利。

宠日:“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

在凉州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自任命为将军,相互攻击。曹操问张既怎么处理,张既建议让他们两败俱伤。关中许攸拥部曲不归附,而且有傲慢之言。曹操大怒要亲自征讨,群臣劝谏。曹操不听,把刀横在腿上。在杜袭劝谏下,对许攸采取怀柔政策。如果这时刘备率军出秦川,引诱他们响应也未必不可。

武威颜俊、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自号将军,更相攻击。

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群臣多谏:"可招怀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於膝,作色不听。

因为曹操支援汉中战场,从荆州和司州征召大量百姓服徭役,逼得老百姓造反杀掉官吏。荆州南阳宛城守将侯音扣留太守和老百姓、官吏一起造反,取络关羽。但在公元219年正月盖被平定。

是时南阳间苦繇役,音於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

在洛阳周围地区的百姓因苦于汉中徭役造反。司州三川郡梁和弘农郡郏、陆等县百姓杀掉官吏造反。他们造反的时间是在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这些造反的百姓化身成群盗,即一群抢掠团伙。在公元219年九月群盗领头的接受关羽给予的官位和官印。关羽派部下率偏师进驻弘农郡郏县接任。(洛阳所在郡)也就是说这些群盗从造反到响应关羽长达一年时间,曹操都没能抽力量去平定。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关)羽印号,为之支党,(关)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在公元219年九月魏王国邺城爆发叛乱,因为曹军主力还在长安没有还回邺城。魏讽、刘伟、张泉(张绣儿子)、王粲的两个儿子、宋忠的儿子等人密谋袭击曹操的大本营邺城。但是因为陈祎的告密失败。大军未反,讽潜结徒党,又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邺。我个人认为他们图谋邺城应该是跟关羽北伐襄樊有关系,特别是水淹七军,洛阳周围群盗响应。他们相想做一些事情来支援关羽。在公元218年正月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就在许昌发动起事。目的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

我认为如果这时东吴全力北上,是有可能图谋北方。后来东吴曾有位官提出四路大军北伐策略。第一路由蜀汉攻陇右、第二路由朱然诸葛瑾率荆州军攻襄阳、第三路由陆逊朱桓攻寿春、第四路由孙权从淮阳攻青徐两州。一定全力以赴。这样子襄阳、寿春被包围,长安以西要防御蜀汉。曹魏军事力量就分散,一旦某一路取胜,其军心大乱,就能趁机占据北方。如果不全力以赴,还是像以前那样小打小闹,就无法成事。老是打了就跑,这样子空耗钱粮,以后就没有力量。

西命益州军于陇右,授诸葛瑾、朱然大众,指事襄阳陆逊、朱桓别征寿春,大驾入淮阳,历青、徐。襄阳、寿春困于受敌,长安以西务对蜀军,许、洛之众势必分离,掎角瓦解,民必内应,将帅对向,或失便宜。一军败绩,则三军离心,便当秣马脂车,陵蹈城邑,乘胜逐北,以定华夏。若不悉军动众,循前轻举,则不足大用,易于屡退。民疲威消,时往力竭,非出兵之策也。

在公元219年十月曹操到达洛阳,从汉中到洛阳用了五个月时间。说明曹操身体已经有问题了。在公元220年正月去世,曹魏内部人心不稳。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如果当初孙权没有偷袭。蜀汉东吴联合北伐,是很有可能瓜分北方。东吴只贪小利,忘了大利。可惜鲁肃过早去世。

裴松之对于东吴偷袭荆州一事评:以为刘后以庸蜀为关河,荆楚为维翰,关羽扬兵沔、汉,志陵上国,虽匡主定霸,功未可必,要为威声远震,有其经略。孙权潜包祸心,助魏除害,是为翦宗子勤王之师,行曹公移都之计,拯汉之规,于兹而止。义旗所指,宜其在孙氏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