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宋江听从方腊合二为一,能反的了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就事论事来说,宋江和方腊合作,恐怕是最好的结局了。

宋江和方腊为敌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

宋江的梁山集团以死亡三分之二的巨大代价,消灭了方腊。

但朝廷不过是借刀杀人,随后夺取了宋江一伙的兵权,再派人下毒暗算,将宋江的嫡系头领全部除掉。最终宋江、卢俊义被暗算而死,吴用、花荣自杀,李逵被宋江毒死,其他头领也七零八落,大部分都丢弃官职逃走。

可见,宋江一伙投靠朝廷,也没有好下场,死路一条而已。

那么,落草为寇呢?

四大寇中,田虎和王庆实力弱小,但方腊和宋江实力强大。

方腊的势力最强,有着江苏、浙江、江西各一部的辽阔地盘,兵力高达几十万人。

可以说,宋江如果坚持武力对抗朝廷,同方腊合作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就是类似于太平军势力强大时,北方的捻军和南方的天地会,都投靠太平军成为一个体系。这给满清造成很大的麻烦!

自然,即便宋江和方腊连手,也未必是几十万北宋禁军的对手。

但此时已经是最好的合作机会了!

北宋时代,民间并没有大规模的民变,方腊几乎是唯一的大规模武装叛乱。

退一步说,宋江跟随方腊一起叛乱,就算失败,大不了还是个死。

万一要是成功了,就像西夏最初也是党项人的小部落而已,大理则是边陲的小官吏,都是利用机会建国和北宋对抗。

如果方腊和宋江可以长期割据江浙地盘,周边的辽国、西夏恐怕也都愿意支持他。

而江浙在北宋已经非常富裕,人口众多,还是具备和朝廷长期作战的实力。

可惜,真实历史上,方腊毕竟是农民、宗教起义,没什么水平,一开始就犯了战略错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方腊不去进攻追击宋军,扩大地盘。等到北宋禁军大举南下时,方腊不去集中兵力对抗,反而分兵去攻打江西和江苏的重镇。

结果北宋禁军直逼杭州时,方腊兵力不足,根本挡不住,直接土崩瓦解。

方腊叛乱规模如此之大,但半年就被朝廷平定。

宋江如果是方腊部下,恐怕只能跟着他一起死。

但是,方腊确实由一定的实力,也具备和北宋禁军正面交手的能力。

如果小说中宋江能够作为副手帮助方腊,吴用等人献计献策,未必不能搞出一个宋代的太平天国,至少也能割据十多年才完蛋。

如果宋江听从方腊合二为一,能反的了吗?

不用和方腊合二为一,梁山就完全可以反的了朝廷。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北宋期间重文轻武,武将根本不受重视,因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因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通过石守信等几位大将最终夺取后周的政权,然后就夺取南方割据政权,最后建立了北宋王朝。所以赵匡胤很不放心这些武将,在一次宴会上就说:“如果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到时候你们也不得不反了?使守信等大将纷纷害怕了,于是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卸掉了他们的权力,封他们爵位,让他们后半辈子衣食无忧,解甲归田了。自此重文轻武的传统就延续下去了。②北宋有“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北宋职权交叉,很多官职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兵也很多,最多时候达到100多万,很多将士成天在酒楼里花天酒地,无所事事,政府的军费开支也非常大。③为了防止像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割据地方,拥有对抗朝廷的权力。于是赵匡胤就想一个办法,隔一断时间就换一个军队的首领,使其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大大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④朝廷中奸臣当道,高俅,蔡京,童贯。⑤梁山兵多将广,步兵,骑兵,军医,军师,火炮手。全齐全,完全有实力可以和中央对抗,朝廷派好几波兵马都没有结果。综上几点所述,梁山根本就不用和方腊联合就完全可以推翻朝廷,自己当皇上。

如果宋江听从方腊合二为一,能反的了吗?

我觉得不能。

虽然水浒传里将宋江等一百零八将说的很厉害,而且实际的武力值也确实很高。但是,首先这些将领里有一大部分都是官家出身,也就是以前都是当官的,他们骨子里还想做朝廷的忠臣,只是被迫上了梁山落草了。现在他们终于有了机会,恢复官身了,就算宋江和方腊联合,手下的部分将领也未必实心去反,可能有些会出工不出力,有些可能直接离队而去,这样实力肯定会有折扣。

其二,看似他们实力很强,而且多次击败朝廷军队。但是,那是小说演义,实际上当时北宋还是有很多著名将领的。小打小闹,梁山好汉一时可以占了便宜,真正要是大举进犯,各地勤王兵来救驾,恐怕就不容易打赢了。毕竟他们只是农民起义,在他们之前多少农民起义都失败了,比如陈胜吴广,东汉末年的张角等等。

其三,方腊和宋江很可能意见不统一,结果导致两支军队内部分化,实力就会大大折扣。毕竟领导不统一,思想不统一,历史上就没有成功的,到时候朝廷派人来个反间计,像李逵这样的,随随便便一鼓动,就会对方腊某些人有意见,一喝酒,就敢去动手,打了人,方腊那边有意见,再有朝廷的人略加挑拨,矛盾就会激化,到时候势必分奔离西。

如果宋江听从方腊合二为一,能反的了吗?

这种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合并,就更反不了大宋朝庭。反了可能会被消灭的更快。

历史上这种不同股势力硬捏合在一起的,早晚会出事的,越实力接近的,越难以有效融合。因为他们根本不是一条心,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私心,并且还得时刻戒备和提防着对方。这样的合并,其结果1+1远远小于2,甚至会小于1。最直接的当属合并后的领导权的问题,也就是由谁说了算,谁管着谁。不可能做到同心同德志同道合。

就拿方腊和宋江两股势力来说,真要是合并了,主导权归谁?让方腊的将士听宋江的,还是让梁山好汉听方腊的呢?拥有主导权的一方会不会在日常管理中厚此薄,从而引起矛盾?既使主导方尽量做到了一碗水端平,但也无法阻上别人不这么想啊。最后分崩离析甚至自相残杀,也是有极大可能的。

还有,北宋末年方腊宋江起义的时候,广大老百姓还没到民不聊生的地步吧。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反的了么?

如果宋江听从方腊合二为一,能反的了吗?

很遗憾,即使宋江加上方腊,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失败,最多如同李自成先生一样,攻破京师,也成不了气候,只能后来便宜别人,有可能是南宋,也可能是其他的乱世奸雄,或者北方蛮族。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宋江和方腊本质上还是属于农民起义,而历史上浩大的农民起义,成功有两个,不成功的也有两个,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比一下:

一、目标:

宋江和方腊起义的目标是什么,他们起义之初的吹牛的话语,咱就不细说了,尤其是宋江,有史书上的宋江也有水浒传里的宋江,我们按史书上的宋江先说吧,宋江和方腊起义之后,都是图方便,哪里好打就先打哪个,就如流寇一样,宋江起义,先往北,在山东河北等地征战,在攻打沂州失利的时候,就改变的方向,开始往江南方面发展,最后终于兵败张叔夜,投降,后来又重新起义,结果很快也被镇压了,及时是水浒传的宋江更不堪,整天在梁山上,大块吃肉,大快喝酒,没有大的目标,唯一的目标就是被招安,哎!~

再看方腊起义,方腊起义,看着打下了今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好像地盘很大,但是没有一个根据地,没有重心,没有主力,没有经营,没有开发,东打一下,西打一下,一旦杭州失守,只失利了一次,就形势急转直下。

这个方面,你看成功的刘邦和朱元璋是怎么做的,刘邦以关中为重心,以巴蜀为粮仓,进而统一天下,朱元璋以应天为重心,“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东防张士诚,西攻陈友谅,进而统一天下,这两个即使一次没有失利,也不会就此趴下。

而不成功的李自成,本来是最接近成功的一个,但是攻破了北京,就开始骄奢淫逸,浪费了一片大好形势,而洪秀全,一开始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再加上攻破南京之后,也开始骄奢淫逸,手下的将领们,开始争权夺利,这两个失败的不冤

二、军纪:

这一点上,真实的宋江,因为记录较少,实在看不出来,但是水浒传的宋江,就举一个例子,按照军法,李逵该被砍了多少个头了,结果李逵活蹦乱跳的活到了最后,而方腊方面,我就不举《续资治通鉴》里的描写了,但是总的来说,方腊起义军的残暴是有名的。

而成功的刘邦在入咸阳的时候,严明军纪,约法三章,收买人心,而朱元璋率领部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

李自成和洪秀全这两个我就不说了,看看他们进入北京和南京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土匪。

三、读书人:

封建时代,读书是少数人的特权,书很贵的,没有一定的家底,想读书,很难,所以汉代,士族就是这么崛起的,即使到了唐朝,已经有了科举制度,但是因为读书人多数出自于这些士族,即使寒门除了一个贵子,这些士族也想办法把这个贵子变成自己人,所以士族在中华大地存在了上千年。

即使到了宋,士族已经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地主阶级,他们才掌握着文化和军法的传承,还有更重点的是封建时代,约定俗成的是皇权不进乡镇,这个约定直到新中国才终于被打破,如果没有这些地主阶级的承认和辅佐,军队再强也是漂在水面上,只能是流寇土匪,而宋江和方腊这两个,每到一地,就开仓放粮,掠劫大户,这些地主阶级可能支持他们吗,所以他们成功的可能性为0.

而刘邦西政行军至砀郡高阳,并访求贤士,才有了郦食其的投奔,才收了张良,才有陈平等人的加入,后来刘邦进入汉中之后,设立了找招贤馆,而朱元璋在占领应天之后,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知识分子。

而李自成是什么样,“闯王来了不纳粮”即可见一斑。

所以总的来说,两个没有目标、不重视军纪、不重视知识分子的土匪头子,即使再加几个,也只能是失败。

如果宋江听从方腊合二为一,能反的了吗?

一、历史没有如果!

二、真实的宋江就是一草寇、悍匪,根本没小说那么大实力!被县令张叔夜率领800人剿灭!

三、方腊利用邪教起义,几年就被宋政府剿灭!

故结果是不可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