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能造出军舰,民国为何造不了火炮?民国比清朝还落后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民国不是造不了火炮。
以张作霖的奉天兵工厂为例,到在1928 年设有枪厂、枪弹厂、炮厂、炮弹厂等多个分厂,有各类机器设备 8000 多台,员工 21000 多人,发展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其中炮厂可以生产辽造一四式75毫米山炮、辽造一三式75毫米野战炮、辽一四式77毫米野战炮、辽造一四式100毫米榴弹炮、辽造一四式150毫米重型榴弹炮、辽造一九式240毫米重型榴弹炮、辽造一四式37毫米平射炮、辽造150毫米重型迫击炮。
在918之前,张作霖的炮厂共生产了1200多门各种类型的火炮。
918以后,兵工厂被日本占领,转交给伪满洲国。
到了1944年,奉天兵工厂仍然保持一定火炮生产能力:38式75 野炮、41式75山炮、94式75山炮、92式75步兵炮、88式75高炮的月产量都能达4-8门,94式37平射炮30至50门,81迫击炮10门到20门。
这还不是张作霖一家。
以山西军阀阎锡山来说,他的太原兵工厂每年能够生产200多门火炮。从太原兵工厂建立,到抗战爆发之前,太原兵工厂总计生产了2300多门中等口径的火炮。
仅仅到1928年,太原兵工厂生产了800门晋造13年式75毫米山炮,成立了大量炮兵部队。
事实证明,民国即便是在1937年之前,也可以大量生产火炮。
至于所谓抗战期间火炮生产问题,主要是国民政府的取舍。
当时生产长身管火炮的话,包括炮钢等关键材料是需要进口的,满清和民国初期也是如此。
大家不要小瞧炮钢的制造,西方中等军事强国,往往也需要十几二十年的发展才能搞定。
而老蒋是1928年才完成北伐,当时只控制中原几个省,内战一直都在打,1937年西安事变后才大体停止内战,根本没有任何发展重工业的机会,甚至连部队吃饭的军费都不够。
在这种基础上投资发展重工业,自产炮钢,是无稽之谈。
而抗战期间外援道路都被封锁,只能通过驼峰航线运过来。
与其进口昂贵的炮钢,一年生产几十门长身管火炮,还不如大量制造更实用的迫击炮。
1942年国军每年可以生产1381门82迫击炮,1945年60迫击炮的产量也有2870门。
迫击炮更为实用,而且完全可以自造,不需要进口任何零件。
据美国在战后的统计认为,“战争中各国士兵有百分之五十伤亡在迫击炮上。在中国,这个迫击炮造成的伤亡率估计还要在六成以上”。
对民国国力和军力略有了解的研究者,都有一个观点: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放弃长身管火炮,全力生产迫击炮是极端正确的。
清朝能造出军舰,民国为何造不了火炮?民国比清朝还落后吗?
虽然民国是军工工业存在着产量偏小,很多原料需要进口的问题,不过如果以清朝造军舰的标准,民国是造过火炮的。
在清朝时,造军舰其实就是来料组装,大不仅大炮、锅炉等需要进口,连造船的钢板、龙骨,也是从海外购买,东西到了以后组装起来。清朝时的军工厂,也能生产一些中小口径火炮,不过炮钢之类的也是需要进口。
从1861年开始仿造西洋武器开始,到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50年里清朝共建立了42家军工厂,生产了各类枪支30.5万支,机枪200多挺,手枪4798支,各类火炮3900多门,子弹2.68亿发,炮弹365万发,炸药990万多公斤,其中大部分是黑火药。
在民国建立以后,民国政府接管了原清朝的兵工厂,并且进行了一定的扩建,后来地方军阀也陆续自己建立了一些兵工厂。在北洋政府时期,从1912年到1927年,共生产了各种枪支72.52万支,火炮1341门,迫击炮2302门,子弹84646万发,炮弹27.63万发,手榴弹14.32万枚,炸药154.38万公斤。
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军工得到进一步发展,从1928年到1949年间,各军工厂共生产了步枪181.25万支,冲锋枪2.52万支,机枪17.79万挺,手枪4.57万支,火炮3939门,迫击炮5.66万门,子弹23.2亿发,炮弹1861.72万发,手榴弹5813.62万枚,航空炸弹25.2万枚,枪榴弹960.2万枚,掷弹筒16.79万个,掷弹筒榴弹233.03万枚,地雷141万个,各类炸药631.44万公斤。
和清朝时期相比,从产能和产品上来说,民国时期的军工生产可以说还是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只是这个进步没有发达国家快,和同时期的发达国家横向相比,产能和产量都差距更大,显得更加落后,所以给人感觉还不如清朝的时候。
清朝能造出军舰,民国为何造不了火炮?民国比清朝还落后吗?
这样说吧,我们先说为啥民国火炮技术不好。
一九一五年,陆军部军械司关于筹拟接收各省军械局厂办法里面写到了这么一句
从1897年法国第一门有液压气压缓冲装置的管退炮出来以后,大炮就不再是以前那种一根管子两个轮子的简单玩意了。这是技术上的坑
而无烟火药带来的巨大膛压,对钢材要求很高,当时我们没法炼出用于炮管足够强度的钢铁。这是工艺上的坑
而清朝能造船不假,而且确实能造铁甲舰...但是绝大多数性能稍微好点的,比如定远级是德国人造的,致远级是英国人造的。虽然平远是自造,但是钢材是问法国人买的。船上的主炮副炮也是克虏伯的产品
所以无论哪个朝代,工业基础都是差的。尤其是炼钢工艺,这钢材压根不适合军用。而且到了民国,世界上的火炮技术、膛压比清朝那会又提升了一大截。以中国当时的工业化进度和水平,想去追赶仿制无异于迷梦。
清朝能造出军舰,民国为何造不了火炮?民国比清朝还落后吗?
对。这个结论没有错。
民国相对于清朝时期,经济科技都明显落后了不少。注意,是相对。
19世纪末期至二战,国际军工技术在继续向前发展,中国反而没有跟上脚步,是军工设计生产落后于世界的表现。
二战德军师属105毫米le.FH18榴弹炮
1931年前,中国军工得到一些发展,但这个发展仅仅只是纵向的比较,就是能仿造生产75毫米口径以下身管火炮,60、82及少部分147的毫米迫击炮(这口径怎么看都怪异)。比如东北、山西、上海、四川、巩县等地。结果,最大的东北军工1931年还被倭国抢去了,军工产量直接掉了一半以上。
德军105毫米K18加农炮
至于100毫米以上口径的大炮,国厂不仅炮管造不出来,就是炮弹也都不合格。德军150毫米s.FH.18榴弹炮
抗战时期,主要强国陆军师属炮团口径基本是105~150毫米,可国内最精锐的第一军也不过只有一个75山炮营。在口径即正义的时代,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苏联122毫米A-19榴弹炮
中国军工厂生产的60迫击炮。
仿造的75毫米克虏伯山炮
清朝能造出军舰,民国为何造不了火炮?民国比清朝还落后吗?
清朝自制的“平远号”铁甲舰
清朝能造军舰,民国为何造不了火炮,以此来评论民国是不是比清朝还落后。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做对比,而是要从两方面看待这个问题。一是清朝和民国做纵向对比,二是拿清朝、民国和同一时期的外国对比,这样才能够得出一个比较精准的答案。
民国时期的马克辛重机枪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远比清朝好
首先我们看,如果仅仅从清朝和民国来说,其实民国还是比清朝有所进步的。例如民国大量生产的“中正式”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等武器就都要远比清朝的产品好。但是请注意,这种进步只是时代的进步,并不意味着民国就比清朝的军工能力强。
清朝能够自己生产这种要塞炮
或者换句话说,民国军工比清朝军工体现出来的优势只是因为前者出生得晚,自然生产的武器也要先进一些。实际上,民国军工丧失的不仅仅是造舰能力,就连造炮手艺也没了。当然,会有人说清朝时期的炮和民国时期的炮材料不一样。但是清朝造炮的材料也是从外国学来的,既然清朝能学来,那么民国为何不行?
清朝时期生产的沪造克式山炮
其次,相对于清朝时期,民国的军工能力与国外水平的差距确实拉得更大了。如果说清朝时期还能跟在外国人后边随波逐流;那么到了民国,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是难望其项背了。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还是造炮。不管怎么说,清朝还是能造架退式火炮的。但是进入民国以后,有人借口这种火炮过于落后将其停产。然后中国又始终没有进入到生产管退式火炮的时代。
清朝能造出军舰,民国为何造不了火炮?民国比清朝还落后吗?
民国能够自己制造小口径的火炮,民国比清朝先进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清朝的时候,从洋务运动开始,清政府开始了所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确立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于是清政府在全国各地兴办了42家兵工厂,截止到清政府灭亡的以后,清政府总共制造了三十多万支枪支,近四千门火炮以及还有配套的弹药。
而在清政府下台以后,继承了清政府的民国政府自然也承接了清政府的所有的军事设施,以及还有大量大量的兵工厂,而且民国时期的能够制造的兵工厂也是要比清政府的先进一些。
因为民国时期正是当时全国军阀混战时期,比起国内的大至稳定的清政府来说,民国要显得更加动荡不安,战争不断,而战争自然也是需要大量的枪支弹药的,所以民国时期的兵工厂其实要比清政府还多,而且多不少。
民国时期从1912年到1927年,短短的十五年间,仅仅枪支就高达七十多万支,火炮一千多门,而比起火炮更加先进的迫击炮也生产了两千多门,而且民国时期的手榴弹生产了十多万枚,这还只是能够统计到的数据,实际上当时地方军阀私下生产的远远不止这个数。
民国这十几年的生产力就要远远地超过清朝自洋务运动以来近五十年的积累,这就足以说明民国相比于清政府还是在进步的。
而且清朝所谓的能够制造军舰,其实不过是购买的国外的各种军舰上的武器设备,然而自己加以组装这就号称是自己制造的,殊不知其实就是一些拼凑起来的军舰,就这样的军舰,清政府能够拼凑起来,民国自然也能够拼凑起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