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的蒙古,疯狂扩张,四处征战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982条回答。

蒙古人的生活,类似于我们玩的即时战略对战游戏,比如星际争霸或者红色警戒。

在这个游戏中,没有平局一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最终只会有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而且,一旦你开始了这个游戏,无论你最初是什么想法,你为了生存只能按照游戏规则来,尽全力壮大自己,消灭敌人。

因为这是生存的唯一方式。

对于蒙古高原来说,这是一片无法农耕的苦寒之地,万幸的是还有无边的草场。

这里可以进行游牧,但最多只能容纳200万人口,不能再多了。

如果草原人口不到200万人,如只有几十万,草原上的杀戮相对较少,因为大家都能够生存。

然而,一旦人口达到这个数字,必然会出现激烈的厮杀,消灭、奴役敌人,壮大自己。

所以,早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匈奴开始,草原上换了无数主人,但互相杀戮和征讨,是无穷无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他们不是想要疯狂扩张、四处征战,而是不得已为止。

草原的原则只有一个,大部落吞并小部落,强大的部族消灭弱小的部族。

想要不成为奴隶或者白骨,任何部族就必须不惜代价的生育,同时尽量的吞并其他部族,获得更多的人口,壮大部族的力量。

这就像最初说到的即时战略游戏,你不消灭敌人,敌人就会消灭你,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就比如成吉思汗和扎木合的争霸中,成吉思汗一度被打败。好在成吉思汗没有遭遇毁灭性失败,不然落到扎木合手中,肯定死路一条,自己男性孩子不是成为奴隶,就会被杀掉,妻子和女儿都会被敌人抢走。

所以,成吉思汗只能不惜代价壮大自己,消灭扎木合。

同时,游牧民族抛去战争因素不谈,就算和平时代也是很容易饿死的。

因为畜牧业最大问题,就是很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

如果草原出现旱灾,就会导致草场大面积减少,牲畜的数量就会大大减少。

如果草原出现雪灾,很多牲畜也会在冬天被冻死。

这种情况下,游牧民族根本无法自己度过难关,只能通过抢夺其他民族的财富,以维持生存。他们不去抢劫,自己就要灭亡。

所以,抢劫本来就是游牧民族一部分,他们也以抢劫为荣。

蒙古人认为,在草原上任何一个男人,如果不能熟练使用武器战斗、劫掠,简直是匪夷所思的行为,甚至没有生存的意义。

而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够得到蒙古人的支持,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不断四面征讨。

之前蒙古人都是奴隶制度,部落内部是公有制,也就是财富和战利品归属大家。

而成吉思汗开启了私有制,根据战功将战利品分给个人。

所以,蒙古人都愿意跟着成吉思汗四处打仗抢夺,因为自己是有很大的好处。

相反,如果成吉思汗停止向外进攻,这些人无法夺得更多的利益,就不能维持家人优越的生活,恐怕不会支持他了。

所以,成吉思汗从任何角度考虑,都会向外征讨,反正当时蒙古军团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13世纪的蒙古,疯狂扩张,四处征战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

抢钱、抢粮、抢女人!

成吉思汗说过一句话:“人生最快乐之事,就是追逐杀死敌人,抢夺他们的妻女,看她们每夜以泪洗面”。

游牧民族带给这个世界的,除了马粪就是累累白骨。——巴尔扎克

13世纪的蒙古,疯狂扩张,四处征战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

动力=野心+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从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到大蒙古帝国巅峰历经3代人,一直到忽必烈大元时期,蒙古人已经不是落后野蛮的文明,而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

首先来讲,蒙古人开始并没有想过要征服世界,成吉思汗最开始的目的只有复仇。可以说因为他的身世,他是很多部落的隐患,很多人都想除掉他,所以这也就让他被迫开始了一次次部落战争,最终统一了草原,当然这中间是十分艰难。

而复仇金国,打败花剌子模国后让蒙古人的实力空前强大,成吉思汗用人不看宗教,出身,国家,肤色,只要你有能力就重用,所以到了成吉思汗时代后期,蒙古国里什么样的人都有,契丹人,色目人,女真人,甚至南宋人都有很多,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所以无论从技术上,文化人而言,融合了当时各种文明的蒙古国已经空前强大,也注定开启征服世界之心

13世纪的蒙古,疯狂扩张,四处征战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

一、残酷的生存方式

蒙古高原,气候寒冷,降雨稀少,自然资源有限,人们以游牧为生,但这块土地所能承载人口数量是有限的,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在这里体现的最为突出,这块土地生产的牛羊数量永远跟不上人口增长的数量。人口指数增长,口粮不怎么增长,所以蒙古高原的部落之间一直处于联合、背叛、攻伐之中,人的一生都是在为了争取牧场和牲畜而斗争,不断的杀戮和掠夺,只有胜出者才有机会活下去。

看看成吉思汗传记就会知道在草原生存下来会多么混乱和艰难,成吉思汗的母亲柯额仑是他父亲和叔叔从别人的迎亲队伍中抢来的,成吉思汗的夫人孛儿帖也曾被蔑儿乞人抢走,成吉思汗数月后又夺回来。

抢劫从来都是草原民族生存方式的重要部分,当然会被别人记仇,仇杀也就不可避免。成吉思汗的叔祖为缓和矛盾,曾亲自带着女儿到塔塔尔部求和,被塔塔尔人俘虏并送到金国折磨致死。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路过塔塔尔人的宴席,想要参加宴饮,结果被塔塔尔人认出是无数次抢掠他们的人,于是暗中下毒,毒死了也速该。

也速该死后,成吉思汗所在的部落迅速抛弃了他们一家,没有通知他们就转移场地了,留下了也速该的2个老婆和6个孩子,在这里自生自灭,这个时候成吉思汗只有9岁。为了生存,也为了争夺家庭的主导权,几个孩子争夺几条鱼,成吉思汗就毫不犹豫的射杀了同父异母的弟弟,成为家族的首领。

二、强烈的复仇心理

当时金国是中原大国,这些蒙古部落都是臣服金国并要向金国进贡的,金国则封部落首领爵位和官职。蒙古高原的虽然原始,但长期的战斗经验,蒙古部落战斗力均是不俗的。金国也曾经在蒙古吃过亏,横扫中原的完颜宗弼(金兀术)也曾带兵攻打过蒙古,却失败而归。

金国对蒙古的统治采取的是分化瓦解和减丁政策,在蒙古各个部落挑起矛盾,让他们互相争斗,甚至金国直接出兵执行减丁。蒙古人对金国是又怕有恨,尤其是金国还虐杀了成吉思汗的叔祖,这仇早晚要算的。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的过程中,对塔塔尔的报复最为突出,塔塔尔人被成吉思汗视为金国的走狗,家族三位男性都死于塔塔尔人之手,战胜塔塔尔部落后成吉思汗屠杀了该部所有超过车轮的男子,有仇必报是成吉思汗基本的的信条。

金国对于落后的蒙古部落而言,是宗主国,无疑是非常先进和强大的,可当成吉思汗得知懦弱平庸的卫王成为金国皇帝后,竟然对着金国的使节说道,我以为中原皇帝都是人间俊杰,是天上所成的,没想到卫王这样的人也能当皇帝。说完成吉思汗向金国方向吐了一口痰,抛下金国使者,上马扬鞭而去。成吉思汗很快就要向金国复仇了,甚至拒绝了金国归还其叔祖遗物的好意,执意要自己去取。成吉思汗发动了对金国的战争,将金国首都夷为平地,屠戮殆尽。成吉思汗持续打击金国数十年,直到其子孙才彻底灭掉金国。

成吉思汗的名言: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战胜仇敌,把他们绑在马前,尽掠其财务,悉夺其骏马,让他们目睹其亲人以泪洗面,搂其妻女伴吾寝室。

三、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需要

成吉思汗耗时四年西征花剌子模,是因为花剌子模杀了蒙古通商使团,还拒绝归还财物,侮辱成吉思汗的使者,这是直接打脸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如果不西征,就没法向手下交待,自己也就威信扫地。

而成吉思汗攻打西夏,则是因为西夏国拒绝派兵协助西征,还挖苦成吉思汗的使者,对于这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国家,基于成吉思汗的逻辑,就是该死之国。

蒙古对外征战,不断的成功,是他们越来越骄傲, 通过屠杀敢于反抗的城市,传播恐怖的信息,其他城市为了保命就会选择不战而降,主动臣服成吉思汗。

蒙古人只需要写封威胁的信,派使者过去就能搞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只有对于拒绝和反抗的国家,才会派大兵征讨。阿拉伯帝国,拒绝了蒙古使者的投降要求,结果蒙古大军固然打来了,于是巴格达城陷,阿拉伯帝国灭亡。

四、一本万利的生意

蒙古对外四处征伐,但只有硬仗才会自己打,经常是要求新附士兵打头阵,交投名状,甚至是强迫周围的百姓当炮灰,填沟壑,自己收割胜利果实。这样蒙古人不用亲自上阵就有大量收获,一本万利。

蒙古草原的人们,一听说有战争,都喜形于色,总是希望他们满载而归,带回珠宝牛羊奴隶等战利品,就算死于战场,其家族也毫不介意,反正很快又有一茬男孩长大成为军人了,人成了战争资源。

当蒙古西征大军在叙利亚与马穆鲁克王朝的骑兵交战,5000蒙古士兵被歼灭,蒙古大将怯的不花遗言,希望大汗不要为他们的死亡而难过,就如同蒙古的女人一年没怀孕,马群一年没产驹。一个将领主动把自己和士兵的生命主动视同马羊,完全当成做生意了。

在这种机制的驱使下,蒙古人四处攻伐,建立了庞大帝国。但以落后民族统治先进社会,结果很快被先进文明所同化,反而导致内部纷乱不断,蒙古帝国最终在内讧中被分裂,蒙古本部仍然是贫穷且落后,只留下一段传奇。

13世纪的蒙古,疯狂扩张,四处征战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

蒙古贵族强烈地掠夺财物和征服的欲望,是蒙古走向对外极度扩张的根本动力;而成吉思汗天命所归的帝国意识为其插上了正义的翅膀。蒙古的扩张就是在这种武力强大,且自认正义的前提下,开启了对外扩张之路。

对于十三四世纪的人们而言,那是属于蒙古的时代。

蒙古帝国,崛起于蒙古高原,统一大漠南北,1206年,蒙古汗国面世,这标志着长期处于松散状态的蒙古部落,开始向着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模式迈进,一个由新兴且强大的游牧主导的国家诞生。

在古代,亚欧大陆主要分布着两种模式,也可以称之为两种世: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他们以兴安岭、燕山、阴山、祁连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扎格罗斯山高加索山和喀尔巴阡山为分界线,南为农耕,北为游牧。

逐牧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相比于固定式的农耕而言,无论是稳定性还是生产增长率,都落后于后者。两种文明存在矛盾,也存在合作,比如互补性的朝贡、互市贸易等,但游牧民族一旦出现大的自然灾害,战争就是他们无奈选择的一种方式。

而一旦这种掠夺的模式占据主导,短期内的战争将变得异常激烈。从公元前3世纪的匈奴开始,先后有月氏、鲜卑、突厥等游牧民族崛起,因为强大而对外战争,因为灾难对外战争,这种有时会交替出现。

这让游牧民族行成了热衷掠夺战争的传统习性,也是一法破万法的手段,这就好比现在的美国一样,一旦遇到金融危机,印钞、发行国债,就是他最先想到的办法。蒙古作为游牧民族的一支,自然也继承了这种传统。

蒙古帝国是一个国家,更是统一了无数个热衷于掠夺的部落的联盟,一个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既具备了封建专制模式,同时又具有高度掠夺的性质。特别是以军事为职业的骑兵阶层,在蒙古内部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形态下,掠夺财富这是正业,这被他们视为最荣光的事业。

正如成吉思汗所说:取天下,各分地土共享富贵。这是成吉思汗的治国理念,也是其他部落之所以能够跟随让的原因,在成吉思汗身边,产生了极大的向心力。

成吉思汗一生中,对外发动战争无数次,其中灭西夏,吞金国,是他重要的功绩。在六征西夏的过程中,发动战争的原因几乎没有任何记载,唯独在成吉思汗第五次用兵西夏时,在《元史》中,才有着明确的记载,征伐西夏,成吉思汗给出的原因是:“帝以西夏纳仇人(赤)[亦]腾喝翔昆及不遣质子,自将伐之。

因为西夏王朝收留了成吉思汗的仇人,所以对他发起了征伐;因为不提交质子,就要被置于死地。这是《元史》里给的答案。但反观成吉思汗发动的六征西夏战争,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据史料记载:

一征西夏,“拔力吉里寨,经落思城,大掠人民及其橐驼而还

二征西夏,“克斡罗孩城”

三征西夏,“夏主李安全遣其世子率师来战,败之,获其副元帅高令公。克兀刺海城俘其太傅西壁氏。进至克夷门,复败夏师获其将嵬名令公。薄中兴府,引河水灌之。堤决,水外溃,遂撤围还。

四征西夏“西夏,围其王城,夏主李遵顼出走西凉。”

六征西夏,“帝留兵攻夏王城自率师渡河攻積石州”

六次征伐,不是掳掠财物就是攻城略地,只有第五次,还算是有个相对说的过去的理由,但这更多的还是借口。

而其他几次的目的,就是单纯的对外扩张。以游牧民族基础,建立起来的封建专制,新诞生的贵族必须争取新贵族的利益,而想利益更大化,战争是就是一个手段,对外战争,不光可以征服更多的土地,而且还可以获得大量的战利品和奴隶。

况且,蒙古政治上本身就是一种联合制,这在一定基础上,避免了内斗。但想要彻底避免内斗,对外掠夺就不可避免,因为只有战争,才能获得战利品,才能满足内部新型贵族的权益。也只有如此,才能获得更多的封建化游牧贵族的支持。

所以,对外战争不是成吉思汗一个人主导发动的战争,而是被他绑在一起的部族贵族们,推动着他,不得不进行对外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当然,除此之外,成吉思汗天命所归的帝国意识。

成吉思汗是铁木真的尊号,是最高君主或王中之王的意思。首倡者是萨满教“通天巫”阔阔出。他多次对铁木真说:“最高的主让你统治大地....最高的主命你采用成吉思汗的称号。”这些记载出自于《史集》。

而在《世界征服者史》也记载着类似的内容:“天神跟我谈过话,他说:"我已经把整个地面赐给铁木真及其子孙,名他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就借此神话了自己,并获得了一个神圣的封号。让他的子子孙孙统治世界,成为世界的主人,在他们看来,这是天神送给他们的礼物。所以,我们在看西方看待蒙古帝国时,他们甚至认为,这是天神对于欧洲人的惩罚。

成吉思汗自认为天命所归,跟随他的部族们,因为这样会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这驱使他们在对外的道路上达成一致。所以也成为了天命所归理念的坚定拥护者,这是蒙古强大的起源之一,同时也是蒙古衰败的根源之一。

钓鱼城的失利,被成为“上帝折鞭处”,就在于“成吉思汗”这个天命所归形态的崩塌,随后据就出现了帝国的分崩离析。

总而言之,蒙古对外扩张,是一种需求,也是政治体系下应运而生的模式,并以此维持着庞大的帝国。


13世纪的蒙古,疯狂扩张,四处征战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

复仇和对背信弃义的惩罚,西征南征无一例外,无论跑到多远必诛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