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会不会在卧龙岗虚度一生?

如果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不出山的概率是极大,虚度一生当然不可能,每一个名士都有自己的追求和选择。

一、当时诸葛亮可以选择的范围

刘备没有去找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是有这么几种选择。

1、跟随刘表

诸葛亮和荆州蔡家是有扯不清的关系,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是三国名士。诸葛亮的丈母娘是蔡讽的女儿。蔡讽是蔡瑁的父亲,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荆州的刘表,那就是刘琮的母亲蔡夫人。

这样看来诸葛亮与刘表是可以攀上亲戚,而且还算是比较亲的,刘表与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关系不错。这二层关系交织着决定诸葛亮想融入荆州上层并不难事。

有一件事情估计很多人都忽略掉了, 那就是刘表的长子刘琦对诸葛亮很信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琦让诸葛亮给自己出怎么自保的方法。这种请教非十足信任是不敢言语的。因为父亲刘表万一知道,继母蔡夫人或许正好可以发难。难道刘琦不怕诸葛亮与刘表这一层关系?

但是刘琦就是向诸葛亮请教了,从这一点来说诸葛亮其实已经很早就融入荆州上层,但不和刘表同心已经是很明显的事情。

2、跟随孙权

他的大哥诸葛瑾在东吴混的风声水起,孙权年少掌权,诸葛瑾的底子比较干净,所以孙权特别信任诸葛瑾。后来孙权还托孤与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鲁肃过来找刘备,遇到诸葛亮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你大哥的朋友。

所以诸葛亮当时可以借助他大哥的身份,然后获得晋身之路。

3、去找曹操

这一条也是可以的,但是诸葛亮根本没有去,也没有考虑到找曹操。至少在三顾之前,曹操当时还是维护汉室的代表,曹操不臣之心暴于天下是他称公开始,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那是212年的事情。

诸葛亮出山是207年的事情,那时候曹操还忙着肃清袁氏残余势力。

二、诸葛亮为什么一个都不选?

为什么不选择刘表,孙权,和曹操呢?这个要从诸葛亮的志向说起。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蜀书·诸葛亮传》

我曾经写过一篇《诸葛亮自比管毅,你真读懂诸葛亮的理想?》里面详细讲述了这个自比的含义。

要实现管仲,乐毅这样的功绩需要空间,孙权,刘表和曹操都无法提供。

因为他们各自都有信任的人,比如孙权信任张昭,周瑜,曹操信任自己的曹氏及夏侯氏,还有荀氏等人。刘表则信任的是蔡家,蒯家两大家族。

他们的格局已经形成,势力范围也已经固定。‘

诸葛亮想取得他们的绝对信任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如果不是取得绝对的信任,根本无法开展管仲乐毅之抱负。

诸葛亮不是官迷,所以他是待价而贾,先有这样的机会,他才会出山。

三、刘备的资本

刘备有什么资本可以请出诸葛亮,难道多请几次就可以请出来这么简单吗?答案当然不是这样。

刘备当时已经被刘表防范,为什么?

因为当时荆州豪杰已经很多投靠刘备,大家看好刘备有可能取代刘表成为荆州之主。

这样说有依据吗?

刘琮在曹操南征的时候想抵抗,蒯越曾经问过刘琮这样一个问题:

以刘备而敌曹公,不当也。三者皆短,将何以待敌?且将军自料何如刘备?若备不足御曹公,则虽全楚不能以自存也;若足御曹公,则备不为将军下也。——《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七》

这句话的核心就是刘琮是制约不了刘备,显然刘备的不臣之心在荆州不是秘密,而且还是一种趋势。

所以诸葛亮在和刘备聊天的时候,就直接将荆州和巴蜀当作是刘备的地盘来假设。因为有了荆州就有资本图谋巴蜀之地了。

不光是刘备看中诸葛亮的才,而且诸葛亮也看中了刘备的未来。所以差了二十岁的两个人一拍即合。

结语:

除了刘备,没有人能够满足诸葛亮一展才华的机会。如果没有刘备,诸葛亮肯定不会出山,那个时候历史可能少了一位多智足谋的丞相,但或许多了一位不世出的名士。

如果刘备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会不会在卧龙岗虚度一生?

不一定,沒老刘三顾,孔明也会出山,只是为时晚些。那么有才的伟人,也不会埋没自己的名气,不出门就不会天下人知道有个诸葛亮。

如果刘备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会不会在卧龙岗虚度一生?

诸葛亮深谋远算,他料定自己对当时乱世不会袖手旁观,三顾芧庐,只是一作闹剧,故意而为,他是显赫一下自已的重要性,也是证实一下刘备是否真心实意利用他,即便刘备不用三顾,诸葛亮也会创造条件走出来为刘备所用,他怎会甘心做一位懒儒,他不会轻意放弃自己的雄才大略,必须会施展一番,为天下雄霸争夺,注定一生戎马生涯。

如果刘备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会不会在卧龙岗虚度一生?

诸葛亮自己曾在《出师表》中说道: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北伐前上给皇帝刘禅的一份表文,这篇文章详细地阐述了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以有在北伐期间希望刘禅能够做一个远离小人、亲近君子的皇帝,这一封臣子上给皇帝的正式公文,是一封非常严肃的文章,所以有人认为诸葛亮原本只是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而不是想在诸侯中闻名。

诸葛亮

但是,诸葛亮所谓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是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的一种谦虚说法,因为同样是出师表中,诸葛亮说自己出身卑微,见识短浅,是刘备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去请教对天下时局的看法,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

诸葛亮出身卑微吗?

当然不是。诸葛亮出自徐州琅邪郡的一个官宦之家,是标准的士族,也可以理解为世代为官的大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担任过泰山郡丞,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担任过司隶校尉,这就是官宦之家,只是因为父母亲去世得早,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襄阳。

出师表

诸葛亮的叔父去世之后,诸葛亮在襄阳隆中隐居,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诸葛亮出身“布衣百姓”,因为诸葛亮从来也没有为生活担忧过,还要养活一个弟弟和两个姐姐,钱从哪里来?说是在隆中耕种田地,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是读书、云游四海、结交当地的名士豪族,看看诸葛亮的朋友圈和关系网也会知道,诸葛亮的出身绝不低微,相反还非常尊贵。

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襄阳名门望族蒯祺,蒯祺与蒯通、蒯良是同族兄弟,蒯通、蒯良是助刘表定荆州的人,诸葛亮的二姐退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山民是庞统的堂兄,诸葛亮娶了荆州名士黄承彦的女儿为妻,黄承彦与刘表是连襟,两人的妻子是亲姐妹。

一个出身低微的诸葛亮能有这么强大的关系网吗?当然不可能,这足以说明诸葛亮在荆州就是个豪族名士,当时的联姻一般是身份地位相等才能联姻。所以诸葛亮说自己出身卑微、见识短浅那都是谦虚的说法,诸葛亮明明一个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人才怎么可能见识短浅呢?

三顾茅庐

若刘备没有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会在隆中虚度一生吗?

答案是:绝对不可能。刘备如果不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也会主动出山,至于会选择投靠谁,那只能是当时的情况来决定,但投靠刘备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再回到刘备三顾茅庐请教诸葛亮,并请其出山这事上来。刘备找到诸葛亮,然后诸葛亮就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战略,也就是据有荆州、益州,东边与孙权联合,南边、西边安抚蛮夷,将内部治理好,然后在天下有变化的时候,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大军北伐。

隆中对

《隆中对》的战略包含的内容和知识点相当多,在东汉末年那样一个信息闭塞的时代,如果不能掌握天下的局势,又如何能提出战略,如果不能了解荆州、益州、孙权、曹操以及整个天下的情况,又如何能够提出具体对待的战略,这是需要一个长期搜集信息和情报,长期研究的结果,至少要好几年才能完成这么一个战略。

所以诸葛亮尽管隐居在隆中,其实并没有闲着,一直在利用关系网和朋友圈了解天下形势,他的关系网上面说过了,甚至和荆州最高长官刘表都攀上亲戚,诸葛亮的朋友圈也大多都是名士,比如司马徽(水镜先生)、黄承彦(沔南名士)、徐庶、石韬、孟建、崔钧等,这些人都算是当时的名士。

诸葛四友:徐庶、石韬、孟建、崔钧

换句话说,诸葛亮在没有出山之前,就已经一直在做出山后的准备工作了,隆中对就是证据,诸葛亮花了大量的时间做出了这么一个战略,当然是为出山做准备的,如果需要隐居,干嘛费这么大工夫弄什么统一天下的战略,直接在家里耕地读书不就行了。

再就是诸葛亮在荆州编织和建议的关系网,也是为日后的出山做准备的,日后如果要建立政权,就需要相当多的人才和关系,这也是为日后做准备的,如果想要隐居,只要交几个好友就行了,何必交这些名士和权贵呢?这些都是诸葛亮在为出山做准备的,他是时刻准备着,只是碰巧遇到刘备三顾茅庐而已。

诸葛亮北伐

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诸葛亮自比管仲和乐毅,管仲是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的国相,乐毅是为燕国攻灭齐国仅剩下三座城池的名将,一个是名相,一个是名将,诸葛亮这是把自己将来定位为“出相入将”,这能在隐居中建立吗?不能,只能靠出山建立

所以,诸葛亮绝对不会虚度一生,他是一定要出山建功立业的,成为辅佐帝王的将相人物,这是诸葛亮一生的理想,没有理想怎么能成就大业呢?就算刘备没有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也会自己创造条件,让刘备请他出来,或者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再为他出谋划策,建立功业,这是诸葛亮一生的宿命。

另外,刘备之所以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不就是诸葛亮的好友徐庶以及庞德公、司马徽等人大力向刘备推荐的,他们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当然是因为诸葛亮想要出山,从某种意义上说,三顾茅庐其实是诸葛亮自己策划的。

如果刘备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会不会在卧龙岗虚度一生?

不会,因为他根本没去过卧龙岗,卧龙岗叫八里岗,因诸葛亮号卧龙,是纪念诸葛亮改叫卧龙岗。建议你去看看南阳县志,新野县志,邓县县志和卧龙岗简介以及河南风物志等河南的历史记载和河南出版物。再去多关注中央电视台和一些官方的东西。

如果刘备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会不会在卧龙岗虚度一生?

真正的人才是不会埋没自己,虚度一生的。

没有根据地、到处游离颠沛的刘备,意识到自己身边,关羽、张飞、赵云等都是武将,带兵打仗冲锋陷阵没得说,且可在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但皆有勇无谋,不懂战略,只懂战术,以致于至今一事无成。因此,刘备急需要找到一位谋士,一位战略型人才。

当他得知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尚隐居在民间时,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这或许是刘备称霸的最后机会,否则他要么到处打游击,要么继续寄人篱下。刘备当然不愿意,所以他必须拿出十二分的诚意打动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成全霸业。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自然能够算到这一点,对于诸葛亮来说,刘备是他最好的选择,两个人都相当于是白手起家创业,刘备又有皇家血统,对士子们有很大的影响力,值得去搏一把。如果能成万世基业,诸葛亮自然也就名传千古。

所以,对于刘备和诸葛亮这对黄金搭档来说,是互相成全。刘备大度,舍得放权给诸葛亮——你有多大本事,我就给你多大平台。诸葛亮才能超群,对刘备忠心耿耿——你给了我机会,我一定会证明给你看。

如果刘备没有找到诸葛亮,诸葛亮当然不会在南阳卧龙岗埋没一辈子,他自然还是要出来做事成就功名的。至于是投奔曹操,还是投奔孙权,甚至找一帮人另立山头,这里面还是有个讲究,需要认真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理想和处事方式才能定夺。这是后话,总之,真正的人才绝对不会埋没自己,一定会找到或者创建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