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为何蜀汉人才凋零的这么厉害?是何原因?
是这样的,回答问题简单一点就可以了。
刘备活了六十四,他在的时候,黄忠可能因伤去世了,马超,赵云,都近晚年,关羽,张飞皆死。蜀汉大将凋敝,是个不争的事实。
而且,刘备与东吴陆逊大战,损兵折将,实在太厉害。
然后,蜀汉本来就是三国里势力比较弱的,兵不多,将不广,所以将军年迈还要战。
廖化,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将军,本为关羽部将,后来被迫投降东吴,然后设计千里回归蜀国,刘备大加封赏。
他在蜀国后期一直参与战斗,始终不降,直到蜀主刘禅投降,他才投降,可以说是善终的一个将军。
蜀国地方比较偏,人少,不像曹操的魏国占据中原大好江山,又继承汉朝的很多将军,当然实力雄厚,光战将就百员。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今天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廖化雕像)
我要说的是三国后期蜀国军事人才凋敝,能够打仗的将军已经不多了,所幸廖化,姜维等将军一心维护蜀汉江山,不然早就落入敌手了。三国后期,魏国发生多次叛乱,平定叛乱为首务,也无暇来发动对蜀汉,东吴的战争,等到魏国内乱平息,就是要灭蜀和东吴的时候了,所以也让蜀汉得以多存活了几十年。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
欢迎大家点评。(图片来自网络)。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为何蜀汉人才凋零的这么厉害?是何原因?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849条回答。
首先,人家廖化可不是渣渣,而是正儿八经的大将。
廖化能力虽然不是超一流,但也是不亚于国内一流将领的实战派大将,绝对是可以带兵打胜仗的。
那么,为什么蜀汉的人才较少,原因如下:
第一,人口不多。
人才和人口其实有一个比例关系,人口越多,人才数量也就越多。
而蜀汉全国仅有90多万人口,而东吴有200多万,曹魏则有400多万。
大家知道蜀汉这90万人口是什么概念?
北京朝阳区一个区,就有400万人口。
也就是说,蜀汉人口尚且不及朝阳区的四分之一。
就这点点人口,想要有多少人才呢?
第二,人才难以出头。
汉代采用的主要是举孝廉制度。
所谓举孝廉,也就是推荐制度。
一般来说,被推荐上去的人才还要经过考试,但其实变为地方门阀扶持嫡系政治势力的手段。
这些举孝廉的人,大多是地方门阀的代言人,将来做了官就要为门阀服务。
而普通没有背景的人才,如果没有投靠门阀,一般不可能通过举孝廉出头。
所以,人才的上升空间有限,这才推动后代出现科举制度。
蜀汉也不例外。
第三,当年老百姓中人才有限。
汉代还是比较原始的时候,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下。
所以,国家的老百姓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全国才能维持粮食供应。
而农民不需要识字,然而不识字就难以做官。
即便是做将军,不识字也难以看懂兵书,一般不容易做到很高的水平。
所以,汉代的人才和人口的比率,本来就是比较的。
第四,蜀汉派系斗争激烈。
蜀汉的派系很多,包括刘备的嫡系派,也就是一直跟着他那批人;徐州派,也就是刘备在徐州担任徐州牧时,当地投靠他的一批人才;荆州派,主要是投靠刘备的荆州人才以及刘表的部下;巴蜀派,主要是巴蜀地方门阀和刘璋的旧官吏。
这4派都有自己的派系和实力,互相倾轧,问题很多。
这种情况对于发掘人才很不利,因为人才首先要站队,一旦站错了就会连带遭到打压,无法出头。
黄忠如此人才,为什么到老才能出名?
就因为黄忠在荆州时,受到荆州实力派门阀家族的长期打压,根本不让他带兵,也就无法出头。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为何蜀汉人才凋零的这么厉害?是何原因?
三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汉代以来的人才选拔制度主要就是察举制,到东汉后期,人才选拔已经被门阀士族牢牢控制在手中。东汉政府失去了新鲜血液的注入,以至于后期发生农民起义,不得不依靠门阀士族进行镇压,同时促使士族的进一步壮大,直到东汉政府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争霸,归根结底就是对人口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争夺。
曹魏方面,曹操已经吸取了东汉时期依靠士族的弊病,开始不拘一格任用人才。随着曹操对北方的统一,拥有全国一半的土地以及大多数的人口资源,在人才方面相比刘备、孙权方面更占据优势。此外,曹操在名义上掌控者东汉政府,天下大多数士族都是归心于北方政权。
孙吴方面,随着北方战乱,中原许多士族南迁,其中迁往江东的就有以张昭给代表的许多大族。孙策平定江东后,就大力重用南迁士族,对当地土著士族是极力打压,最终孙策死于江东士族许贡门客之手。孙权接替后,逐步向吴人治吴过渡,周瑜去世后,相继由有吴人背景的鲁肃、吕蒙、陆逊接替其职权。加之,孙权作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始终将吴地士族处在掌控之下,同时对外采用自保一方的策略,这就保证了孙吴方面人才基本够用的局面。
蜀汉方面,蜀地也有随着战乱迁入的中原士族,但是蜀地本地士族在历史上始终存排外的特点。刘焉、刘璋时期,随着刘焉入蜀的东州集团士族就遭到益州本地士族的排挤。刘备入蜀后,带着荆州士族进入益州,以至于这么偏居一隅的地方三股势力进行争夺。刘备活着的时候,尚能将三股势力团结在一起,采取重用荆州士族、拉拢东州士族、打压益州士族的策略,也基本保证了蜀汉政权人才的供给。诸葛亮时期,继续沿用刘备的治蜀策略,但是益州的外来士族始终没有真正在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随着诸葛亮的不断北伐,这些外来士族不断被消耗,尤其赖以倚重的荆州士族消耗的最为严重。刘禅时期,面临消耗殆尽的荆州士族、尚有实力的东州士族、虎视眈眈的益州士族,也不得不采用孙权的本土化策略。
但是益州士族始终存在的排他性,让刘禅政府也缺乏人才可用。所谓廖化做先锋,就形象的说明荆州势力的急剧衰减的结果。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为何蜀汉人才凋零的这么厉害?是何原因?
蜀汉后期确实人才凋零。但这个锅,要甩给诸葛亮一个人,就有些过分了。
刘备、诸葛亮、刘禅、蒋琬、姜维,都有责任。
相比之下,诸葛亮的责任算是比较轻的。
刘备:亲手毁掉大半个中生代。蜀汉的第一代将才,可谓星光闪耀。
夷陵之战前后短短数年,关张马黄相继离世,理应由第二代接班了。
当时,已经有一波中生代涌现出来:黄权、魏延、马良、刘封、孟达、陈式、吴懿、吴班、冯习、傅彤、张南等。(黄忠也是入川之战开始闪耀,但年龄偏大,故归入第一代)
除了魏延,黄权应当是其中最大的发现。
汉中之战,人人都知道法正的谋略,却不知道“皆权本谋”。黄权本应是一个新一代帅才。
可惜,在刘备生命的最后几年,把整个中生代给端掉了一大半。
首先,上庸之乱中,孟达反叛、刘封被杀。
随后,夷陵之战中,刘备更是亏大发了:在江北领军的黄权投魏;马良、张南、傅彤、冯习更是悉数遇难!
就这样,刘备基本上亲手葬送了自己大半中生代力量。
诸葛亮:建设一部分,摧毁一部分。公平的说,诸葛亮算是对蜀汉提拔了不少优秀人才。
姜维自魏国来;王平自中级军官提拔(刘备时,王平只是牙门将);其他如张翼、张嶷、马忠等人,也都成长为不错的将领。
此外,刘备时期留下来的中生代将领,在诸葛亮手下也表现得相当不错。
卤城之战中,魏延、吴班、高翔,大败司马懿,展现出他们的实力。
有朋友说:诸葛亮穷兵黩武,只顾打仗,不注重培养人才,这是不客观的。
且不说诸葛亮是不是穷兵黩武。军事人才,难道是靠和平环境,读书培养出来的?
不过,诸葛亮却在人才上,仍有几次关键错误。
马谡,原本是优秀的参谋人员。
诸葛亮要锻炼锻炼是好的。可却一开局就拿去对张郃这种猛人。结果···
魏延,原本是经验最丰富,也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每次北伐,多以他为先锋。
可是,却在诸葛亮死前稀里糊涂害死了。(诸葛亮是否故意弄死魏延尚有争议。但毫无疑问,魏延之死诸葛亮是要负责的。)
另外,受到权力斗争的影响,李严等人也未能人尽其才,稍显遗憾。
不过,因政治斗争造成人才损失,是谁也避免不了的。魏的荀彧、夏侯霸;吴的陆逊、诸葛恪,都在政治斗争中折损。用美国那位甩锅总统的话说:“这就是生活”···
后诸葛亮时代:后继无人把诸葛亮死后蜀汉缺乏人才完全归结于诸葛亮是不合理的。
诸葛亮于243年去世,此后,蜀国继续存在了20年。
这20多年,除了对面过来的成名将领夏侯霸,蜀军再没有涌现出名将。
蒋琬、费祎、董允颇有相才,姜维将略有余,但都基本没有提拔出青年才俊。
姜维数次北伐,所依赖的人才,多还是吃诸葛亮留下的老本。
其中原因,或许一方面因伯约自己地位都不稳,权限不足,另一方面与姜维用兵的特点有关,光是段谷一战,即折损将领十余人。
最后,年近八十(也可能过了八十)的老将廖化为先锋,就不足为奇了。
总的来说,蜀汉后期的人才凋敝,刘备、诸葛亮、刘禅、姜维等人都有责任。
当然,最应该为蜀汉后期人才匮乏负责的,还是刘禅、黄皓等人。连顶梁柱姜维都要远去沓中避祸了,哪里还有环境让新的人才涌现出来呢?
至于诸葛亮嘛。这个锅,全部甩给他,就不客观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为何蜀汉人才凋零的这么厉害?是何原因?
廖化出身荆州沔南(今湖北洪湖)的豪门世族,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廖化是关羽的主薄,相当于秘书长,而且是文官。
因为关羽的败亡,导致蜀汉的荆州三郡全部归属东吴,廖化为了生存,只得暂时投降东吴,之所以说暂时,就是因为廖化在得到机会后,通过装死骗过了东吴,带着自已的母亲上演了一出”千里携母归蜀汉“的故事。
没错,廖化是投降了东吴,可那是为了保全性命而做出的迫不得已的行为,两汉以“孝”治国,就连推荐人才也有“孝廉”这个职位,无不说明“孝”在两汉时期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廖化其人,至少在道德上称得上“忠孝”两全,带着母亲逃离是“孝”,回归蜀汉是“忠”。
之后,刘备在秭归遇到了一路向西投奔蜀汉的廖化母子,对于这样一个忠孝两全的人物,刘备不仅相当高兴,而且相当感动,因此刘备直接提拔廖化为宜都郡太守,廖化从主薄的职位一下子提拔到太守的职位,相当于今天从市长秘书一下子提拔为市长,这提拔速度简直是连升三级,当然了,这样的提拔与才能无关,而与道德有关。
刘备在夷陵大败后,廖化也随同刘备退回蜀汉,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开府治事,廖化被任命为丞相参军,历任广武都督,阴平郡太守,廖化的升任一方面是因为自已的道德水平好,另一方面是因为先帝刘备已经提拔过廖化,千万不要拿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当时的做官标准,在两汉时期,有才能的人可以举荐为“茂才”,有道德的人可以举荐为“孝廉”,无论是“茂才”还是“孝廉”都是进入仕途做官的前提。
当然了,如果廖化仅仅只有道德,也不能够在蜀汉身居高位,廖化在诸葛亮主政期间,才能开始显现,并且蒋琬曾经推荐廖化为“茂才”,这可是才能的体现,而廖化才能的最大体现,则是在诸葛亮去世四年之后的一次战争中。
公元238年,也许是廖化首次领兵作战,进攻魏国羌侯宕蕈驻守的营寨,同时魏国广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兵分两路夹击廖化军,廖化不难成功的化解了魏国的攻势,而且在交战中击败游奕,射杀王赟,这可能是廖化一生中最辉煌的军事战绩了,实现廖化由文官向武将的完美转化。
之后廖化多次随姜维北伐,但并无建树,并且廖化一直反对姜维的北伐政策,认为劳民伤财。
公元259年,蜀汉灭亡的四年前,廖化升任右车骑将军,授予节符,兼领并州刺史,与左车骑将军张翼并列成为蜀汉自姜维之下的两大车骑将军,而这时的廖化已经年近七十岁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廖化官职的不断升迁,身居高位,确实说明了蜀汉的人才断档,年近七十岁的人,还在担任蜀军的重要武将职责,而年轻一代却后续无人。
蜀汉人才断档,年轻一代后续无人,只能是廖化这样七十多岁的老人身居高位。
这句话当然是说蜀汉人才凋零,无人可用。实际上廖化的能力非常不错。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肯定很多人都听说过。不过对于廖化的认识,估计大部分人都只是从《三国演义》上得来的印象,认为他不过是个三流武将,并没有什么太出彩的表演。但是在正史上,廖化的记载虽然不多,但是他的能力还是非常出色的,甚至还击败过名将郭淮。
千里走单骑
廖化是襄阳人,原本是关羽的主簿,只是一个低级官员而已。吕蒙袭取荆州,关羽兵败身亡以后,廖化只能暂时依附在东吴属下,这一待就是一年多。不过廖化对刘备很忠心,因此他想了一个办法逃离荆州,就是诈死。
廖化的表演很成功,他诈死以后大家都信以为真。于是趁着没人再注意自己的时候,廖化带上自己的母亲日夜兼程逃往益州。结果廖化到秭归时,恰逢刘备伐吴。刘备对于荆州旧部主动来投非常高兴,认为廖化忠心耿耿,而且智勇双全,于是任命他为宜都太守。
廖化借此实现了人生第一次大飞跃,后来更是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了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
击败名将郭淮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九月,时任阴平太守的廖化奉命攻打守善羌侯宕蕈。雍州刺史郭淮并没有把廖化放在心上,命广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分别率军从夹山东西两路进军,想夹击廖化。
结果廖化却趁着魏军兵力分散的机会,先率军击破游奕驻守的营垒,再带兵攻击王赟。王赟在混战中被流箭射中而死。魏军大败,郭淮这次救援行动以失败告终。
郭淮也是魏国后期的名将,却败在廖化手里,可见廖化的能力不错。
劝谏姜维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率大军出狄道,廖化认为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姜维的谋略又不比对方更强,此战必败。后来正如廖化预计的那样,姜维果然被邓艾击败。由此可见廖化的眼光也很准。
力守桥头
在魏灭蜀之战时,廖化已经年过七旬,不过还是老当益壮,率军冲杀在一线,率军去沓中接应姜维。当廖化途径阴平时,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魏军三万多人进攻桥头,想切断姜维退往汉中的退路。
廖化此时手下只有几千兵马,不过他还是将魏军挡住,坚守一个多月,保证了姜维的退路。后来他又和姜维一起守卫剑阁,挡住了钟会统帅的魏军主力。直到邓艾从阴平小道杀入益州,兵临成都,刘禅投降,廖化才不得不跟着降魏。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到,廖化的能力还是非常不错的。而廖化以七旬高龄还要上阵厮杀,和他并肩作战的姜维、董厥、张翼等人也是年纪一大把。所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很明显不是在说廖化的能力有问题,而是蜀汉人才凋零,缺乏新生代。
其实很多人都没有弄清楚“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话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看,这话的意思是说蜀汉已经没有大将了,连廖化这样的人都能拿来当先锋了,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廖化的能力很差,同时还感觉蜀汉已经没有人才了,但问题是,廖化很差吗?
实际上廖化并不差,虽然不能作为名将,在史书《三国志》也没有传记,但廖化的一生显然是传奇的一生,他见证了蜀汉从建立到灭亡的整个过程,同时廖化也是文武双全的将领,论文,他最早就是关羽的主薄,之后因为千里离吴投蜀,被刘备封为宜都太守,当刘备在夷陵大败时,廖化还神奇地率领一支军队成建制地撤回益州。
廖化
论武,廖化曾在阴平郡太守任上击败了魏国广魏郡太守游奕,杀死了南安郡太守王赟,在蜀汉灭亡的那一年,廖化已经做到了蜀汉政权的右车骑将军兼并州刺史,算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与廖化在同一时期的将领还有左车骑将军兼冀州刺史张翼、征西大将军宗预、镇西将军胡济、巴东太守罗宪、建宁太守霍弋、大将军姜维等人。
其实,蜀汉后期也是有人才的,但不如初期的人才那么多,这不是蜀汉一家的现象,在魏国与东吴,人才也是凋零得厉害,三国都是远远没有初期的人才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国人才凋零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这里只分析蜀汉。一个政权想要维持人才的持续,就必须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这样才能让人才源源不断补充进来。两汉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到了魏晋时期是九品中正制,刘备和诸葛亮主政的蜀汉仍然是采用两汉的人才选拔制度。
2、要有培养人才的大环境。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是一段乱世,乱世之中诸侯争霸,每个生在乱世之中的人都会被迫选边站队,同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相助不同的诸侯,这样就会形成百家争鸣的状态,人才就会涌现得越多。
三国乱世
一般来说,越是乱世,人才越多,越是和平时期,人才越少,三国中后期,战争只在三国的边境发生,三国内部基本上没啥战争或者很少有战争,这样的环境之下,也只能涌现出一些在边境战争中大出风头的人才,比如邓艾、钟会、姜维等人。
3、人才选拔的范围。蜀汉人才选拔的范围是最窄的,因为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当政,蜀汉统治阶层只能从外地人中选择,而这个外地人基本上是指当时的荆州人。
这是因为蜀汉的政治决定的,蜀汉与东吴政权一样,都是外来政权,但是,东吴政权从孙权开始实现了江东政权的本地化,与本地人融合在一起,而蜀汉政权却一直是外地人(荆州人)打压本地人(益州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刘备集团最早的根基是在荆州,刘备集团早年的政权骨干就是荆州人,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这批荆州人来到了异乡的益州,就面临一个政治问题,如何管理益州?
魏蜀吴三国鼎立
蜀汉集团选择了一条与东吴完全不同的政治路线,东吴是政权本地化,而蜀汉是政权外地化,因为刘备和诸葛亮担心让本地益州人融入政权,就对蜀汉统治产生威胁,本地人在益州有人、有钱、有地,如果再有政治权力,那以刘禅为首的皇帝有可能无法控制这些本地豪强集团,那样的话,政权就会被夺走,所以刘备与诸葛亮制定了由外地人主政益州的政治路线,而蜀汉的统治阶层就必须得从外地人中选择,最好是荆州人,其次是东州人,再次是中原人,反正没有或者很少益州人,即使有益州人,也大多是从寒族产生。
那么益州的荆州人或者外地人从哪里来的?
比如说东州人,是指从长安及首都三辅周边地区南下益州的人,因为长安及附近经常发生战乱,所以有大量的百姓为了躲避战乱逃到益州,这批人被称为东州人,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法正、孟达。
张松与法正
再比如中原人,是指从中原地区经各种原因到达益州的人,有的是到益州投靠朋友或者亲人,有的是到益州作官,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吴懿、吴班、伊籍、刘琰等人。
而益州最多的恐怕就是荆州人了,因为刘备从公元201年投靠荆州牧刘表之后,就一直待在荆州,不断的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曹操南下后,刘表去世,刘琮投降,紧接着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破曹操,刘备在战后得到了荆南四郡,再加上借来的南郡,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这些地盘全部在荆州的土地,初期是五个郡,湘水之盟后还了两个郡给孙权,只有三个郡了。
正因为刘备政权最早是建立在荆州,所以刚建立时,政权中的人物绝大部分是荆州人,包括诸葛亮也是与荆州有重大渊源的人,诸葛亮虽然是山东人,但他的亲戚全是荆州人。
荆州人第一次大规模进入益州是在刘备在公元211年受到刘璋邀请,率领万余人进入益州,这一万多人基本上全是荆州人,之后这批人成为蜀汉统治阶层的主要人物,这其中包括了魏延、黄忠、庞统、霍峻、邓方、冯习、张南、马良、蒋琬等人。
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
荆州人第二次大规模进入益州是在公元212年底,刘备当时准备攻打成都,命令诸葛亮、张飞、赵云、刘封率军入川协助作战,诸葛亮、张飞、赵云、刘封等至少也率领了2~3万人的兵力进入益州,这些人基本上也全是荆州人,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诸葛亮(半个荆州人)、刘封。
荆州人第三次大规模进入益州是在公元219年前后,关羽北伐襄樊之际,孙权在背后偷袭了荆州三郡,蜀汉兵败关羽被杀,一部分不愿意投靠东吴政权的荆州人逃入益州,这些人中包括了廖化等人。
经过三次大规模的荆州人进入益州,之后这三批荆州人就成为蜀汉政权提拔中高级官吏的范围,虽然三次有荆州人进入益州,但总人口也不过4~5万左右,算上他们的家属和后代也不会超过10万人人,所以要让蜀汉在这十万人中选拔人才,其实范围是非常窄小的,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蜀汉人才凋零非常严重。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为何蜀汉人才凋零的这么厉害?是何原因?
蜀汉人才凋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刘备的起点太低,创业之路艰辛,限制了他获得人才的途径。在东汉时期,很注重一个人的出身,那些世家豪族的子弟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因此人才大多被世家豪族垄断。而他们在效力他人时,也很注意对方的出身。
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是家境贫寒,因此对于那些豪门士族的人士来说吸引力不大,早年手下只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少数人才。后来到徐州以后,随着他地位的上升,手下的人才才逐步多了起来。
但是刘备创业之路艰辛,占据徐州不久就被吕布夺取。后来又卷入衣带诏事件被曹操击败,先后依附在袁绍、刘表手下。直到赤壁之战以后,他才夺取了荆州,算是有了自己的基业,此时不要说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就是孙权都接管江东有9年了。
出身低加上创业之路艰难,愿意跟着刘备的人就不多了。
在刘备控制荆州前,能一直跟着他不离不弃的只有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糜竺、糜芳、孙乾、简雍、陈到、刘琰等人,其他人要么像陈群一样,不看好刘备而选择离去,要么像陈登等人那样,虽然和刘备关系好,不过因为家族的原因不能跟着刘备到处流浪,只能弃他而去。
所以在魏蜀吴三个集团里,刘备从开始就是文臣武将最少的那一个。而且此后不久就在荆州、夷陵两次败仗中损失了不少人才,这就使得蜀汉的人才储备先天不足。
其次刘备的地盘少,也限制了他人才的获得。东汉时期天下分幽州、冀州、并州、兖州、豫州、徐州、荆州、青州、扬州、凉州、益州、交州和司隶十三州。
刘备鼎盛时,具有益州全部和荆州大部地区。不过不久就被孙权夺取了荆州,因此魏蜀吴鼎立时期,蜀汉据有益州,东吴占据了荆州和扬州大部、交州全部,而曹魏则占据了其他部分,蜀汉是地盘最小的一个。
地盘小相对人口就少,人口少自然人才也就少了。更何况当时中国开发程度最高,文化程度最高的是北方各州。尽管东汉末年的战乱让不少士人南下,不过总体来说南方地区的人才还是无法和北方相比。
所以蜀汉在人才获得的途径上,要比曹魏差得多,甚至和东吴相比也要弱一些。
第三,蜀汉的权力结构也限制了其人才的使用。在东汉时期,豪强士族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在地方事务上往往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而士族在本地任职,更加会加强他在地方上的实力。
刘备出身于涿郡刘氏,在益州属于典型的外来户。而且他夺取益州依靠的是跟着他从北方来的豫、徐元老和后来在荆州招纳士人。这些人在益州同样属于外来人。
刘备在夺取益州以后,很快就失去了荆州。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大力提拔元老和荆州士人,避免益州土著士族势力过大,影响到自己对益州的统治。所以在蜀汉时期,益州士人的上升受到很大的限制。
然而在失去荆州以后,蜀汉只能依赖已经在益州的那些荆州士人家族,这就导致了人才获取途径的限制,自然人才就严重不足了。
这是一个外来政权的无奈,对于蜀汉来说无法解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