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百姓买不起食盐,那他们烧菜用什么代替?
买不起?如果古代的盐真贵到绝大多数人都买不起的话,那朝廷想尽办法捏在手里的盐卖不出去,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古代的盐虽然不便宜,但却不可能贵到吃不起。
在古时候,盐是一种重要的物资,从汉武帝时代开始进行盐铁专营,盐成为了朝廷最重要的岁入来源之一,不过古时候的盐,大多数情况下利润虽高,却没那么昂贵。
正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盐在古人出门七件事当中名列第四,好像也没那么重要。
仔细想想,如果跟柴米油这三样比起来,盐好像也确实没那么不可或缺,但要是跟酱醋茶这三样调味品比起来,盐的作用就明显很多了。
众所周知,盐对于人来说是不能缺少的东西,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人长期不摄取盐分,那么就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在古时候,人们甚至用盐来治疗各种病痛,而盐还有杀菌之类的效果,盐不仅是调味品用作饮食,还有更多价值。
只不过,盐的开采并没有其他调味品那么容易,不管是海边晒盐,还是开采井盐,都是十分复杂的事情,而且因为技术不成熟,古时候的盐往往都很粗。
从上古时代,部落之间就经常战争,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取盐的产地。
周王朝时期,就设置了“盐人”,专门管理盐的开采与经营,可见盐的地位之高。
就是因为盐如此重要,若是能够将盐的生产经营拿捏在手里,那么就能够获得极其丰厚的相关利润,先秦时代零零散散,而汉朝时期,正式将盐收为朝廷专营。
盐的经营,的确能够带来巨额的利益,但这有个前提,那就是盐必须是能够大量卖出去,这也就注定了,古时候的盐虽然专营,也不便宜,但并不会贵得离谱。
《旧唐书》中,高宗永徽四年,长安一石盐的价格也就二十文钱,根本不算贵。
古代多数时候,官盐都还算是平价的盐,能够保证多数人可以消费得起,价格比较亲民。
自然,也的确是有些人真的不太能吃得起盐,这倒不是因为盐的价格太高,而是因为这些人的经济情况实在是太差,其收入实在是不足以购买足够的盐。
打个比方来说,十块钱一斤的猪肉对多数人来说,根本不能说贵,可对于那些年收入仅有几千块或者一万元出头的人来说,那就还是非常昂贵,还是吃不起的。
古时候的盐,价格对于多数人来说,是平价的,对少数人来说,则显得比较贵。
比方说是在西南山地,云贵等地方,当地人想要获取食盐,确实不容易。
因为盐的利润非常高,而且有些人吃不起官盐,所以古时候出现了私盐,这种私盐其实是属于非法的盐,但因为有利可图而且利润不小,历代都非常常见。
比起官盐,私盐的价格要更低一些,只不过大多数的私盐,质量很差。
可就算质量低劣,那些吃不起盐的人,也只能够选择购买私盐来食用,而且就算是便宜的私盐的话,也还是挺珍贵的,需要非常节省着使用。
不少地方,人们甚至在需要的时候拿着盐巴舔几下来摄取必要的盐分而已。
盐是人体必须的,平时省着点吃,也没什么健康上的问题,而直接带来的主要是饭菜之类不会有什么滋味而已,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明朝时期,来自南美的辣椒传入中国,出现在浙江地区,但很长时间内,辣椒仅仅作为观赏植物没人去吃,直到清康熙六十年,贵州出现了最早的辣椒食用记载。
贵州苗人,以辣椒代盐!当地的苗民用辛辣、杀菌、香气十足的辣椒代替盐吃饭。
说白了,古人用来代替盐的东西,主要就是辣椒,但这个历史并不算很久。
整体来说,古代大多数的时候,盐都是人们能够吃得起的,完全吃不起盐的不多,而人们要么购买一定量的私盐,或者后来使用辣椒来代替盐调味下饭。
古代百姓买不起食盐,那他们烧菜用什么代替?
答案是用厕所肮脏龌蹉角落里刮下来的墙皮粉末代替,你信不信?!
中国古代,自汉朝以来就实行严格的“盐铁专卖”,就是说,当时古人吃盐和你现在吸烟(现在是烟草专卖,而且非常严格)一样,是国家垄断经营的,是为国家财政收入做出巨大的贡献的重要资源,私自买卖食盐和现在贩烟贩毒一样,很可能会被杀头的!
但“垄断”也导致盐的质量和产量都得不到保证————国营企业和铁饭碗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开始,从来就是效率低下的。
由于国营制盐效率太低,食盐的产量和质量就得不到保证,而一个正常人又是不可以缺盐的,盐的摄入减少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食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一段时间不吃盐,人体会全身浮肿乏力,要是长期不食用盐的话,会引起“大脖子病”,并且进一步引起吞咽困难,之后导致呼吸困难,最终危及生命。
那怎么办呢?———有需求就会有“产业”,在解放前,贩盐简直就是比贩毒更划算的买卖,你可以不吸毒,但是你可以不吃盐吗?
因此古代凡是大富之人,比如富到可以造反的刘濞、黄巢和张士诚等主儿,他们都是抛开政府的垄断,自己拿食盐做生意直到“富可造反”的狠人…
可是如果老百姓实在太穷,连走私的私盐也买不起怎么办呢?———难道眼睁睁看着自己和家人因为缺盐痛苦地死去?
事实上,懂点初中化学都知道,厕所里石头上是有结晶硝盐的,它可以部分代替食盐,因此在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老百姓为了获取盐选择了这个让人恶心的“没有选择的选择”。
即使到了近代也是这样,这一点在朱德关于井冈山根据地的回忆可以验证,朱德回忆说:
“为解决食盐危机,江西苏区军民不得不吃那些从旱厕墙壁上刮下来的硝盐。这种现象看来太过恶心,然而当时却是普遍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从厕所墙壁上刮下来的硝盐也十分有限,苏区军民很多人得了大脖子病。苏区的食盐比黄金还要珍贵。”
当时红9军团曾经在闽江上游的樟湖坂缴获了敌军的两条船,在船上发现了大量的真正的食盐后,大家激动坏了。据一名战士回忆,后来在新中国任公安部长的罗瑞卿捧上食盐对士兵们说:
“红军和苏区人民已经好久没有吃上这样纯的食盐了,只有吃那些从厕所墙壁上刮下来的硝盐。今天,我们要把这些食盐全部快速运回中央苏区。现在食盐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大家都要用力挑盐,只要我们没有牺牲,就一定要把这些食盐运回中央苏区去。”
由于食盐紧缺,周恩来的岳母、邓颖超的妈妈杨振德看到周恩来身体虚弱的样子,心里十分心疼和焦急。因此,当她听说20斤厕所硝土可以提取2两硝盐时,就每天扛起铁锹,到处寻找硝土,方圆数十里都被她找遍。
最后她看到一个废弃的茅厕的墙上有很多“白霜”时,不禁欣喜万分,然而由于茅厕年久失修,她在刮盐时茅厕突然倒塌,她也因此受了伤,拖了几年在1940年就因为伤口感染去世了。
所以,言(盐)不在多,合适就好!
珍惜现在的宁静与和平吧!如果身在乱世,即便身为“红军军委三人团”之一的周恩来,为了吃一点点厕所里刮出来的硝盐,自己的岳母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们呢???
如果身在乱世,你我可能连厕所的硝盐也吃不到吧!
古代百姓买不起食盐,那他们烧菜用什么代替?
好的,主妇来答!
买不起盐怎么办?小时听爷爷讲,他小时候(民国时期),离我们家不到百米就有一户淋小盐的人家,每逢炒菜时发现没了盐,他就拿着水瓢,到人家盐池里舀一瓢盐水,撒腿就往家跑。等到了家,一瓢盐水最多剩半瓢。
可就这半瓢盐水,也够一家子人吃上好几天的啦!
我问爷爷道:“盐又不顶饿,吃多了还渴得慌,不吃不行吗?”
爷爷说:“不吃盐可了不得,过不了几年,你就成白毛女啦。”
白毛女这个人我知道,就是那个不想嫁给恶人才逃到山里的喜儿,小时候看这个电影时,还吓得晚上睡不着觉呢!
原来,喜儿是因为不吃盐才成为白毛女的。
看来,盐对于人类来说,真的很重要呢!
现代史学界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是“盐之争夺”导致炎黄之战,后来又合并。经过专家考证,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战争起因和争夺的目标,就是现在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盐湖”。
当时,谁占据了盐池,便表示他有了担任各部族共同领袖之资格。而黄帝对炎帝和蚩尤发动战争,其目的是要控制住食盐。
这样说来,中华民族的起源,还跟盐扯上了关系。
我上小学时,记得村里还有一户淋小盐的人家。那时候,一到开春时节,遍地白茫茫一片,老人说那叫盐碱,用它就可以熬盐吃。
这户淋盐的人家,每天都是天不亮就扛着扫帚下地,专找发白的荒地扫,然后把碱土挑回家中。到家装进缸里,过苇子漏,再淋成卤水,最后把卤水放大锅里细熬成盐。
据说,我们这里把咸土熬成的盐最初称为枭盐,后来为了跟海盐区分,便成了小盐。大盐、小盐非常容易区分:海水晒成的盐粒大,称为大盐;烧煮卤水制成的盐粒细小,称为小盐。
据文献记载,在最初的茹毛饮血时代,人类是不吃盐的。为啥这样说呢?这是因为禽类和兽类的血和肉里面,含有足够人体所需要的盐分,所以人类在采取肉食为主、蔬果和谷食为辅的生活方式时,不需要吃盐,就可以维持人体机能。
到了距今4300年左右的伏羲时代,人口重心迁移到了豫东鲁西一带,没有那么多肉类果腹了,人类开始以粮食为主食。这样一来,盐就删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从此,古人将“盐”放在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常七事件之中,到了封建帝王时代,一直被官方垄断。同时,食盐贸易以及盐税,为维护封建王朝的统一提供了强大的财政支持。
那么,老百姓买不起盐吃,该怎么办呢?
早在洪荒时代的人们,就有了寻找食盐的办法:跟着动物去找。许多动物有种天然的本能,远远超过了“老马识途”的本领。它们出于本能,会对含有盐的岩石、泥土舐(音:试)舔。于是,中国古代就流传有“白鹿饮泉”、 “羝(音:低)羊舐土”等成语典故。
当然,这毕竟是远水不解近渴。日常生活中,主要还得花钱来买盐吃。
盐商自秦汉到满清,都是一个肥得冒油的行业。这样一来,人们往往想当然地以为,盐肯定贵得离谱,普通百姓很难买得起。
其实不然!
每一个封建王朝,都懂得让民休养生息的道理,都不可能为了盐税而把价格提到普遍都买不起盐的地步。自汉朝起,官府就设立盐运衙门,盐场制成的食盐由盐铁转运使运往各地由授权经销商销售,全国统一配送、统一售价,严禁加价、囤积。而且每个县都设数家盐商,让他们互相竞争,就是为了防止食盐垄断。
所以,官盐都是平价盐,利润其实很低很低。
举个例子:在唐朝,一石食盐仅售二十文钱,跟二三斤米的价格相近。要知道,一斤米不够一个成年人一天的口粮,可一斤盐却能让人吃两个月。
这个价格如果还买不起,那就证明这户人家连米也吃不起,买盐不买盐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吧?
所以,古代盐的价格是绝对是亲民的。
当然,如果嫌大盐忒贵,可以买小盐,就是我刚刚提到的那种用盐土熬成的盐。不过,这种盐的成份绝不光是氯化钠,还有很多有害元素,吃多了对身体没有好处。
或者是,象我爷爷讲的那样,看谁家淋盐、或是谁家有盐,到人家那里说句好话,也能将就一顿饭——当然是笑谈。
后记
史上靠盐发家的人有很多,比如山东的管仲,还有我们老家山东菏泽的黄巢。黄巢上溯三代都是私盐贩子,家境殷实,所以可以上学识字,造反也有本钱。
朱元璋起义时,他庞大军队的经费大家知道从哪里来的吗?绝不是野史上所称的什么沈万三,而是江南的盐商。有趣的是,他的对手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也都是私盐贩子出身。
这样一来,在推翻蒙元的时候,差不多是一伙私盐贩子在争夺江山——是不是挺有意思?
感谢您的阅读,文中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古代百姓买不起食盐,那他们烧菜用什么代替?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845条回答。
古代只是食盐很贵,老百姓还没有到吃不上盐的地步。
中国古代的朝廷有四大税收,农业税、人头税、贸易税和盐税。
农业税就是交租,人头税不能收太高,不然老百姓受不了,很多朝代压根没有人头税。
贸易税(包括对外关税)主要针对商人,同老百姓没关系。
那么,盐税就是国家重要的收入。
这是因为任何老百姓都要吃盐,不吃盐人的身体受不了,会出现四肢无力、虚脱甚至死亡。
而食盐本身其实成本有限,被国家垄断以后其实成为一种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乾隆十八年,满清盐税就高达700多万两。这个数字很高了,要知道当时关税才500万两。农业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也不过3000万两。
到清朝灭亡之前,随着人口提高到4亿,加上需要偿还列强巨额赔款,盐税已经高达4900万两。
盐税很高,也就意味着食盐不会便宜。
满清时代政府往往不经营食盐生意,而是交给盐商负责。
所以,越接近沿海的食盐产地,盐就越便宜。
一般来说,沿海的食盐1斤在10个铜钱左右,有时候高,有时候低,便宜的时候也就几个铜钱而已。
这是沿海的价格,如果是内地就要加上运输费用,价格会高得多。
很多人认为,1斤十几个铜钱似乎没什么了不起。
你要知道,一个人想要保持身体基本健康,一年要吃5斤盐。
那么,即便是沿海低廉的价格,一个人每年要花费50个铜钱,一家五口人来算,就是250个铜钱。
康熙年间米价最低的时候,2文钱可以买到一升米,也就是1.25斤的米,1文钱可以买酱醋油酒各一碗。平时10文钱,也可以买到一升米。
大家可以算算,250个铜钱可以买多少米。
即便如此,再穷也是可以吃盐的,买不起很多盐,可以少吃一些,毕竟盐的价格没有高到夸张的地步。
另外,还有私盐贩子。
上面说了其实食盐制作成本不高,只是比较繁琐,所以才可以进行垄断。
而有组织的老百姓,也可以私下制作私盐出售,以谋取暴利。
在清代,私盐贩子属于重罪,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件,可以流放甚至杀头,但利润天大,还是有很多人去做。
这种私盐虽也是贵,但比官盐还是便宜多了,有时候一斤仅仅买四五文甚至二三文铜钱。
所以,吃不起官盐,也有私盐可以吃。
其实真正吃盐困难的,主要是一些偏僻的地区,比如山区,交通不利,运输不变。
但食盐毕竟不是米面,一麻袋子也吃不了多久。上面也说了,人一年吃5斤盐就足够了,一匹马驮的盐就可以供很多人吃了。
古代百姓买不起食盐,那他们烧菜用什么代替?
v在古代,盐铁都是战略物资。自汉代开始就实行食盐专卖制度。也就是国家垄断盐的产供销。从盐场生产,到水路,陆路运输。再到盐的分配销售。都由国家经营,或监理经营。为什么实行专营呢?是因为税收,盐是家家户户,人人都离不开的调味品,不吃盐人的健康就会出问题,控制了盐的税收,国家可以得到大笔财政收入。用以维持庞大的国家财政支出。
什么时候百姓买不起盐呢?正常年份,官府为了得到源源不断的税收,不会加税太髙,老百姓还能勉强买得起盐。但是一遇战乱,灾荒和官场极度腐败,盐价就会大涨,老百姓就买不起盐。资本也会趁机掀起抢盐风潮,私盐也会到处泛滥。百姓也就更吃不到盐。几乎每朝每代都会发生百姓吃不起盐的年份。
吃不起盐的百姓怎么办呢?单论调味,加些辣椒,醋,甚至原汁原味也能充飢。要命的是健康会受到严重影响。最直接的是人缺盐了,会患上夜盲症,软骨症。一到晚上,就变成了瞎子,白天干活也没有力气。老百姓只能找盐的替代品,于是,就刮盐碱地,墙边等盐渍化的一层白霜似的东西。经过熬制加工,形成微黄的晶体,老百姓称之为“小盐”。味道苦苦的,很不好吃,但总比没有强一点。
古代百姓买不起食盐,那他们烧菜用什么代替?
古代的食盐的确很贵,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能够吃上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也是奢侈的梦。但是食盐贵并不意味着无法买到这件事比我们想的要复杂。
大家如果看过武林外传的话,就会发现武林外传当中有一个镜头非常诡异。
佟掌柜找到李大嘴,然后问他:为什么盐焗鸡腿里面没有盐?客人都要投诉了,馆子都快关门了。
而李大嘴说出了一句话,把佟湘玉差点吓倒,大家知不知道李大嘴说的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我们指的是如果,如果是在一个律法相对严苛的朝廷里面私自买卖食盐,极有可能会被判处死刑,没有看错,就是这么夸张,因为古代讲究的是盐铁专营。
这是一个现代人听起来很陌生,但是在古代为了维护帝王统治不得已要执行的一个命令。
不过在这个命令的背后蕴藏着大智慧,我们先来简单分析一下:
古代的朝廷是怎样养家糊口的?大家要注意,如果你在一家企业当中工作,每个月公司给你5000块钱,你能够开开心心的。
但突然有一天公司告诉你赚不下钱去了,不能够给你钱,你还会在这一家企业当中工作吗?
当然不会,你会第一时间离开这家企业,前往新的企业入职对不对?
古代的朝廷也是这个样子,一旦古代的朝廷突然之间没有钱了,不好意思,臣子们所谓的忠心可能连一文钱都不值,当然不排除某些特殊的人。
但对于绝大多数的朝廷臣子而言,我给朝廷干活,我就要拿朝廷给我的俸禄。
如果朝廷不给我俸禄的话,门都没有,可是古代的朝廷也是需要赚钱的,如果朝廷不赚钱而是一个亏本的机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明朝末期之所以帝国会灭亡的主要因素当中的最大因素是什么?没错就是缺钱。
士兵们的军饷都发不出去了,指望着这些士兵能够继续为朝廷卖命,的确是非常困难,同样的道理,古代的帝王发现如果不给臣子们发放钱财的话,这些臣子们就很难对自己忠心,自己也很难掌握权力。
于是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税,一些地方或者遇到了昏君的时候,甚至连人头税各种各样的税收都有,这些税收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搅得民不聊生。
但是如果单纯的只有税收的话也会出问题,为什么?因为整个市场当中没有经济运行了,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市场当中的经济流通下去,如果经济不流通就会出问题。
那么市场当中的经济怎样流通呢?朝廷掌握一部分民间无法缺少的东西就成为了市场经济流通的必然因素,其中食盐就是其中的一大块。
我们不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今天家里面做饭一点盐都没有,一点味都没有,你可能会吃下去,但第2天是这样,第3天是这样一直都是这个样子的,一些人可能就坚持不了,坚持不了怎么办,就得拿自己赚的钱去买一点食盐。
而你拿出来的这一部分钱去买,就能够造成市场上的经济流通,市场的经济流通之后朝廷那边也能够捞到一部分钱,这一部分钱就能够给朝廷的将士以及外出的臣子们发放出去,整个朝廷也能够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运作下去而不至于出乱子。
可能一些人觉得这样做实在是太过无情了,但是没有办法,古代的帝王为了能够让钱流通不得已想出的这样的主意,原因很简单,因为整个帝国的钱不流通了,将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详情还是要参考明朝末期,明朝末期带来的巨大灾难,甚至直接导致了明帝国的灭亡,转而让另一个帝国来接收明帝国,大家可以想象这中间的种种不可描述的事情。
古代老百姓实在是没钱买盐了,怎么办?那我们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没有任何吃的食物,也没有任何钱财,每天靠乞讨为生,突然有一天他有一口饭吃了,并且能够一直吃这口饭,能吃好几天,可是做饭需要用盐,他压根没有盐怎么办呢?
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会选择一种方式,什么方式?不吃盐。
这句话虽然听起来非常残酷,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确实为数不多的方法,为什么?因为你要吃盐,可是没有钱买盐,就只能想尽办法去走私盐,可一旦买卖私盐的话被查住了,那可不单单是关到大牢里面去,甚至可有可能有杀头的罪过。
古代帝王对于食盐的掌控已经达到了极致,如果有人敢买卖私盐的话,可能朝廷那边刚听到信儿,就直接派部队把你给围住了。
但是有一个地方除外,那就是沿海地区,实事求是地讲,古代的私盐最难管控的就是沿海地区,如果是内部地区,突然之间发现一座湖,湖里面有水,水是咸的,里面能够分解出很多的盐来,那还问题不大,只要派领部队把这个地方管控住就可以了。
而且一般情况下遇到这种情况,朝廷也会重点盯着的,可是沿海地区很难。
因为沿海地区几乎所有的地方全都有盐,那怎么办?大部分人他们如果实在是没有盐了,随便在海里面舀一瓢水回来,哪怕拿这碗水去煮饭吃,这样能够吃到美味的食物,避免这种情况沿海地区就必须加大力度去监管,有的时候会耗费诸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普通老百姓绝对不会没有盐吃大家千万不要觉得古代朝廷荒淫无度或者采用这样的方式为难民间百姓,事实上古代朝廷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它掌握着一定的秩序,同时通过秩序的方式来让整个帝国生存的时间更长久,也正因如此,所谓的盐铁专营绝对不是说不让老百姓吃盐,而是在条件允许或者经济实力能够支付的前提之下,给予部分老百姓使用食盐的权利。
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要自己稍微有点力气,只要自己能够赚点钱,买一袋食盐问题不大。
毕竟普通老百姓把柴米油盐酱醋茶这7样当做生活当中的必备功课,而柴米油盐酱醋茶当中盐仅仅是排在第4位而已,排在第1位的是柴。
古代人真正缺的是柴而不是盐,这一点听起来好像匪夷所思,柴火怎么可能会缺少呢?随便找一个地方随便拿出一大堆材料过来就可以了,要注意:现阶段可以,古代不行。
而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大家族或者说部落形式生存的人,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没有柴火。
原因很简单,因为古代几乎能种地的地方全都弄成了农作物,而土地不能耕种的地方,比如说深山野林里面虽然有人居住,且柴火相对充沛,可是架不住有人源源不断的去砍伐柴火,目的是为了给平原地区的大户人家供应柴火。
甚至古代有单独砍柴以此谋生来卖柴火的人,而古代的煤炭行业相对没有这么发达,如果想要生火做饭只能靠燃烧柴火,可柴火终究是有限的,怎么办?所以古代经常会有人吃半生不熟的饭菜,很少能够吃到一碗热腾腾的饭菜。
相对而言,古代人更希望能够见到的是柴火,而不是食盐,因为食盐这个东西虽然价格贵一些,但终究是在普通人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而柴火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稀缺而且异常的稀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