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江南富庶,可为什么首都大多在北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831条回答。

这是因为国家的首都,不能单单考虑经济因素,要综合考虑。

在宋代之前,中国的首都主要是在西安。

此时西安各方面都比较适合做首都。

就经济上来说,当时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是著名的粮仓,可以就地解决粮食问题。

就国家安全上来说,关中平原三面是山,易守难攻,又可以通过陆路和水路随时进入中原,便于抵抗西北和北方的强敌。

就地理位置上,关中平原背靠黄河,又处于中国的中间位置,便于管理全国。

不过,隋唐时期关中平原的自然条件急剧恶化,不再是粮仓,无法提供这里大批官员和驻军的粮食。

而从南方运输物资到西安,又有黄河几个险滩的拦阻,无法大规模运输。

这一点,就判了西安的死刑,隋唐以后就再也没做过首都。

北宋首都定在开封,其实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因为燕云十六州在敌人控制下,首都无法向北,顶在开封其实就已经很危险了。

但因开封就在黄河边上,加上当时河南也是产粮区,无论运输粮食还是就地筹措,经济上问题不大。

地理位置上,开封也是比较得天独厚,不但地处中原腹地,而且有隋唐大运河这条生命线。

开封最大的问题就是国防安全,在北宋初期的全盛时期,这还没什么了不起,宋军不具备辽国。

随着北宋逐步衰败,开封的位置就过于靠北,最终被金国连续攻击导致亡国。

而宋代以后,开封也就没有做过首都。

再看南宋的杭州。

可以说,南宋在杭州建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长江以北当时都沦陷了。

南宋在杭州建都,经济上没什么问题,依靠南方富裕地区足够维持。

地理位置上自然不太合适,但只是统治半壁江山也足够了。

而南宋在杭州建都,主要问题还是国家安全上。

因为敌人控制了黄河流域,南方王朝就很被动,缺乏战略防御的纵深。

长江非常长,敌人可以从四川到江苏的各处渡江,实在是防不胜防。

所以,南宋的防御一直很被动,直到被蒙古人灭国。

随后的元代、明代、清代都是建都北京,其中元清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单单天气原因就不适合在南方建都。

而朱棣之所以迁都北京,主要是相对蒙古人保持进攻的压力,维护国家安定。

毕竟北京为首都,这里长期就会驻扎重兵,随时可以对付蒙古人。

自然,从明代开始北方已经逐步衰败,北京也要依靠南方的经济支撑。

而且,明代后期衰弱以后,北京就处于北方敌人的威胁下,非常不利。

其实,进入近代以后,科技革命改变了一切,铁路的出现让地理不再是什么大问题。

以往建都的顾虑都不存在了,首都完全可以建立在南方。

比如国民政府首都就建立在南京,也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一样维持了20多年。

建国以后之所以再次迁都北京,目的主要是发展北方经济和文化。

当时南北已经有了很大差异,华北地区连基本的粮食自给都无法维持。

中国的大城市除了北京和天津以外,其他比较繁华的基本都在南方。

如果再定都南京,等于彻底放弃了北方,最终导致南北差异巨大,对于国家是非常不利的。

古代的江南富庶,可为什么首都大多在北方?

首先,南北方的经济差别并不是一直是南方更富庶,大部分时侯是北方的经济优于南方,江南长期是百越杂居开发程度远不如北方,直到五代时期南方经过几百年的开发加上北方连年的战乱,这才让江南经济超越了北方。

其次定都的条件并不只有经济一个因素,五代之前常被当做都城的长安和洛阳分别位于渭河平原和伊洛平原这样的产粮区,同时又都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形,长安有崤函之固,洛阳有面邙背洛的地利。

另外,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患,匈奴、鲜卑等五胡,突厥,契丹都位于中国北方的蒙古草原,定都北方也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抵御外患。

五代以后的宋、元、明、清中,北宋继承自北周又有契丹这个外患,都城肯定是要继续留在在北方的。

元、明、清都定都在北京,主要依靠元朝重新疏通的大运河来从南方调运物资。

元、清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自然愿意留在北方,明朝虽然最开始定都南京应天府,但朱棣登基前的蕃邸就在北京,加上这时明朝北方的蒙古(北元)势力依旧强大,仍然有低于北方少数民族的需要,最后还是迁都到了北京顺天府。

因此,古代中国首都常在北方的原因是多方面,现在南方经济优于北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就需要北方有一个政治中心来平衡一下了。

古代的江南富庶,可为什么首都大多在北方?

江南多数地区沿江沿海,

气候湿热,降雨量偏多,

虽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但是容易导致水患成灾!

因此历来江南很少建都。

江南地区漫长的海岸线,

一些大小不一无人岛礁,

以及四通八达水上航线,

不太利于抵抗入侵之敌!

这也影响江南建都规划!

但是富饶而美丽的江南,

是伟大祖国的掌上明珠!

古代的江南富庶,可为什么首都大多在北方?

我是易经大讲堂,“从人文的视觉看山看水看风景,分享我不一样的旅行”是我的想法,我来说说中国首都大多在北方的原因:

一、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古代都城因此多在北方。

中国四大古都指的是西安、南京、洛阳和北京。西安古称长安,是十三朝古都,也是古代几个强盛朝代的国都。南京古称金陵,有六个朝代建都,但多是小国。洛阳古称洛邑,是十三朝古都。北京是元、明、清等朝代国都,也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北京午门

按八大古都来讲,除南京、杭州属南方外,另外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安阳、郑州等古都在北方。

为何如此?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华夏始祖黄帝、炎帝等上古三皇五帝和华夏族生活在黄河流域。中国的农耕文明历史很长,黄河流域开垦早于长江流域,更早于珠江流域,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北方黄河流域长期都是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中心,人口集中,人才聚集。

古代北方较适合农耕发展,南方还未开发,属蛮荒之地。商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今河南一带,周兴起于今陕西一带,在当时也是水土肥沃之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大多国家也在中原一带,秦统一中国后,到汉、三国(南北三国鼎立,以北方为主)、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再到元朝,这些朝代大都建都在北方,明朝早期建都在南京,之后迁都到北京,清朝建都也是在北京。

西安鼓楼

南宋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转移到南方,但南宋建都临安已是不得已之举。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邗沟,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有了运河之后,北方作为首都,粮食通过运河从富庶的江南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使北方的中央政权更加稳固。

二、建都首先是安全因素,其次才考虑富庶和繁华。

对于我国地形,总体上是西部和北部较高,南部和东部较低。在古代的冷兵器战争中,地势高的地区更有利于防守,而难以进攻。

我们先看长安(西安),除了富庶之外,长安地势较高且握有函谷关、散关、萧关、武关四关之险,成为了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历时一千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一个城市。

秦岭山脉

北方地势易守难攻,建都北方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长期以来,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是政权的主要威胁,比如犬戎攻破西周、秦国和义渠国的交战、汉时的匈奴,两宋时期的金人、蒙古人等等。而一旦王朝丧失北方,则外族则可以长驱直入、再无险可守。

我们看北京,其西方、西北、北方,背靠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两大山脉,加上长城关口,易守难攻,北京也是燕、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都城。比如宋朝始终未收回燕云十六州,导致始终未能成为大一统的王朝。

燕山山脉

燕云十六州在今天看来,大概范围就是包括今天的北京北部,河北的张家口,山西的朔州和大同的部分地区,天津的蓟县地区,总体来说涵盖了燕山山脉,并包括燕山以南的涿州等地,燕云十六州据险独立于北宋之外,辽、金等外族长期控制燕云十六州,北宋灭亡。南宋时,不得已建都临安,蒙古铁骑一路南下,南宋无险可守,一路撤退,最终无路可逃,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跳海而死,南宋也随之灭亡。

长城

三、古代帝王相信风水,古代都城都是风水上乘之地。

古代帝王非常相信风水,长安是在咸阳基础上扩建而来的。古长安处在中龙龙脉上,古人认为中华大龙脉从昆仑山发出经过祁连山、秦岭,在西安四周形成“终南山、翠华山、骊山、关山(中条山)、玉华山、梁山、岐山(箭括岭)、天华山、太白山”九座山。这九座山被认为“九龙聚首”,符合了大富贵之局。

西安山系

详解其大风水,左青龙华山、右白虎(六盘山脉)、前朱雀(终南山、翠华山、骊山等秦岭山系)、后玄武(北山山脉),明堂为关中平原,水口为渭水灞河等八大水系。

古代风水师认为:山为龙,水为脉,在长安的四周有八条水系,渭水、泾水、沣水、涝水、潏水、滈水、浐水、灞水八条河流,构成了上风上水的风水绝妙大格局,且龙气长绵。

西安水系

北京呢?有太行、燕山两大山脉,为靠山,明堂为缓缓延绵到渤海的华北平原,水系有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

南京呢?传说很多,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灭了越国。楚国发现南京六合区地方不错,建了一个小村庄,这便是南京城的起源。但是有臣子跟楚王说:大王啊,南京这个地方,有“王气”!楚王一听,觉得这不行啊。我的首都是郢,这南京有王气,再出一个大王怎么办?于是楚王就命人在南京的山上埋下金石以压制这里的王气,“金陵”由此而来。

金陵的历史

“金陵”的传说很多,但南京有王气,诸葛亮也说过。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锺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笔者在此声明一点:古代帝王相信风水,现代人应当相信科学。

四、北方长期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形成了一种历史文化。

北方大致处在中国的正中心,中国历来都信仰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帝都当然要选择中心地方了。

北方在古代很长的一段时期,人口一直多于南方和西方地区,在古代人口是最大的财富和资源。曹操有句名言:土地上除了长出粮食,还能长出军队。

洛阳白云山

人口因素,决定了历史上很多朝代把北方定为首都。直到经历多次大规模迁移才改变北方人口超多这种情况,南方才得以发展。

北方长期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似乎形成一种文化传统,或者叫一种习惯。我们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历史改朝换代,但“三省六部制”之类的朝庭政权格局少有变动,前朝的兵营由当朝的兵部接管,户部由财政部接管,如此类推,首都也就接管了。

古代的江南富庶,可为什么首都大多在北方?

原创答文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江南物阜民丰,多姿多采,人闻人才荟萃,山色秀美,河流纵横,亘古以来,精英倍出,真可谓天府之地,众慕之國。无奈它只能为辐不可为毂。

故而亘古至今明君也好,昏主也罢,立都于江南大邑者甚少。因为历代历朝开国盟主無一不相信風水地理,故國之大事,莫过于定都盛,風水占先,國祚绵長,此为历朝君王心主和心忌。

有人不仅要问?虎踞龙盘,加之長江天险为屏障的南京从古至今不也数都于此吗?因此谓之“六朝古都"。如果此问,我想君知其一,而忘乎了其二也。

如果您细思洞察,你便知定都于江南者,皆为短命王朝,非九鼎之地。

三国孙吴52年,南京时称建邺。

东晋统治较长百零叁年,

其后宋、齐、梁、陳,均为较短命。

临安杭州,南宋高宗建都于此,苟且偷安,半壁江山统治150余年,但临安属陪都,宋都应为开封府才是。

明太祖初定都南京,几年被其孙易都于北京。

太平天国也在南京定都,时称"天京”,几年便亡国乌乎哀哉了。

后来国民政府也在南京定都,结果也很惨30年。

综上所述,南京虽龙盘虎踞,但非帝王之都。

至于为什么都在北方定都,只能筒言之,再者本人识浅知陋,中国古来至今皆称为"中原王朝"。西安、洛阳、开封、大都北京、真可谓帝王之都。属中国中心,帝冑之芯,王道之地。而且历朝统治时间很长。从地利上,北可扼胡,西可安夷,东高丽原属中国,南为海疆,古人谓之天险海隅,勿须重守,即可安定。

此既是历朝历代定都北方的理据。但由於本人学识有限,非专业学者叙述全面逻辑。故谬误颇多不当,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吾不甚感激!

古代的江南富庶,可为什么首都大多在北方?

因为军事中心在北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