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曹操得了卧龙凤雏,还会有三国鼎立吗?三国的结局会怎么样?

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得了二人,一人未及施展,便命殒落凤坡,一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病逝五丈原。 若是曹操得了二人,还会有三国鼎立吗?三国的结局会怎么样?

曹操果然了得,在群雄逐鹿中横扫一切,雄据北方。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有许多忠于汉室的士大夫不愿随他同流合污。像诸葛之类忠于汉室的士大夫,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如徐庶"一言不发"。最后不是联名反抗,就是被曹操打入冷宫或干脆杀了。

曹操有异心,就不能统一思想,做到人尽其才,铁板一块。在曹操也有后顾之忧时,他也不能尽遣主力出征,万一后院起火,断了归路,遭致败亡。曹操深知商纣王远征,被周武王灭了京都;夫差到中原会盟,被勾践端了老巢。曹操最信任的还是曹家诸侯班,一半要镇守京都。在朝廷上,还要不断清理朝官,有许多旧臣比如旬彧等,在曹操企图取代汉室时,纷纷站回了汉队,对曹操都是很大打击。

曹操在打败袁绍后,还不愿打开袁绍机密档案,命人一烧了之。不能打开看啊,一看肯定吓一跳,多少大臣同袁保持着联系,索性烧了不烦恼。可见朝中也是有很多有异心的人。

因此,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要天下人归附谋统一大业,是很难很难的。

若是曹操得了卧龙凤雏,还会有三国鼎立吗?三国的结局会怎么样?

三国的成书全在作者罗贯中心中的运筹帷幄,三国的形成到三国归晋这才是主题。水镜先生向刘备荐才时说,卧龙风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两人均得确没有统一中国。若曹操将卧龙凤雏均得,在罗贯中的笔下也照样会形成三国鼎立之势的,天意不可违也!曹操对魏国劳苦功高,其子曹丕也做大魏皇帝,但最终在三国统一归晋时权落司马。

若是曹操得了卧龙凤雏,还会有三国鼎立吗?三国的结局会怎么样?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曹操若得卧龙凤雏,还会有三国鼎立吗? 这个问题,要看诸葛亮、庞统在当达刘备处后,为当时的刘备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公元206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大名鼎鼎的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最大的贡献,就是一改刘备“依附他人,甘为打手”的自我认知。

在此之前,刘备一直处于依附他人,充当他人打手的角色。从涿县起义开始,刘备先后依附刘焉、卢植、朱儁、刘虞、陶谦、曹操、袁绍,直到最后的刘表。而无一例外,刘备在这些人的麾下,都非座上宾,除了曹操,每一个人都把刘备当成免费的打手。唯独曹操把刘备当成平起平坐的英雄重视。

诸葛亮告诉刘备:你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你缺的不是能力,而是机会,现在的荆州就是你的机会。荆州粮产丰富,人口众多,但其统治者刘表,却是一个胸无大志之人。白白浪费了荆州这块宝地。你可以取代他,以荆州雄厚的基础一争天下。这就是《隆中对》的部分内容。

《隆中对》之所以能够成为刘备日后的主要战略方针,除了其内容的确实可行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于刘备之前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详细的规划。在刘备心中,凭的只是当初“光复汉室”的一腔热血。也正是因为没有规划,才会今天投靠这个诸侯,明天投靠那个诸侯。而《隆中对》的出现,详细的规划了如何从打手便成诸侯,将光复汉室这个空洞的口号,变成了具体可行的事。

对自己身份的认知转换,改变了刘备今后的命运。所以在曹操南下,刘备弃城而逃的时候,他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投靠孙权或者刘璋接着做打手,而是以一个诸侯的身份,和孙权谈联盟。

庞统的到来,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二步战略。

《隆中对》的战略分四步:第一步得荆州,第二步得益州,第三步得汉中,第四步伺机图天下。

赤壁之战,刘备得荆州后,庞统被诸葛亮与鲁肃联名举荐,刘备拜庞统为军师。也就是庞统的加入,刘备才得以实施第二步战略,向益州进军。

当时节,赤壁之战刚刚结束,刘备占了部分荆州。占领荆州后,第一时间要面对的,就是如何稳定荆州民心,获得世族门阀的支持。这一点,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是相当有手腕的。(从后来荆州成为坚定的拥刘主力就能得到印证)

也正是在此时,益州北部的汉中发生战乱,刘璋邀请刘备入益州帮忙抵御。再次之前,刘璋部下法正、张松已经暗中勾结刘备,有“献蜀川”的意图,因此,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如果此时没有庞统,也许刘备会为了巩固荆州统治,放弃这次机会,或者只身涉险。因为荆州是他真真正正的第一个地盘,一个大地盘。刘备不允许荆州有任何危险。一块已经入口的肥肉,当然比别人碗中的肥肉更香。这从刘备入蜀时,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全部留在荆州就能得以印证。

但庞统来了。刘备带着庞统进入益州。庞统给刘备提了“上中下”三条计策,作为一个旁观者,庞统撇去宗亲的关系,建议刘备趁其不备,直取成都,这是最快速拿下益州的方法。虽然刘备最后没有采用这条计策,但庞统作为军师的作用,还是在这三条计策上体现出来了。

如果此时没有庞统,进入益州后的刘备,既有可能将自己困在益州,且不说刘璋有没有“请君入瓮”的意图,即便以刘备顾及“宗亲情谊”的左右为难,也会将自己置于陷阱。

诸葛亮、庞统,一个改变了刘备对自己的身份定位,制定了详细的未来战略规划并完成了第一步,另一个协助刘备完成了这个战略的第二部,让刘备真正成为一方诸侯。

所以,如果曹操得了诸葛亮、庞统。刘备在曹操南下的时候,就会投靠孙权或刘璋,继续自己“打手”的身份。而鉴于赤壁之战的主力是孙权军,主站都督是周瑜,所以,个人认为,三足鼎立是依然存在的,只不过主角暂时换成了曹操、刘璋、孙权。

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个人分析三国的结局会是如何。

这个问题的假设前提,是曹操得到了诸葛亮、庞统。首先说一下,诸葛亮、庞统对于曹操来说,只限于锦上添花。因为曹操身边谋士众多。于内政来说,曹操在打败袁绍之前,就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其手下陈群、荀彧、钟繇等人,皆是内政治理的一把好手。于军谋来说,曹操本人就是个杰出的军事家,其身边更有鬼谋之才郭嘉、贾诩、程昱、满宠等人。

所以卧龙凤雏虽为人才,但对曹操来说,仅限于锦上添花。但如果刘备没有得到诸葛亮,在曹操南下荆州的时候,刘备不会想到与孙权联盟。

《江表传》中记载:刘备告诉鲁肃: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这一点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依然会走依附他人的老路。但我个人分析,刘备依附吴巨的可能性并不大。

一、刘备虽与吴巨有旧,但吴巨毕竟是刘表的旧部。刘表虽死,但其势力依在。曹操极有可能动用刘表的旧势力,以及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向吴巨施压,迫使吴巨不敢接受刘备。

二、吴巨毕竟是一城之太守。即便他敢于接受刘备,想以一城之力对抗曹操数十万大军,确实有些不自量力了,吴巨会考虑接受刘备后的风险。

三、《三国志·薛综传》中记载:“巨武夫轻悍。一语道破吴巨本质,一介武夫而已。换个角度理解,就是这个人虽然有些勇猛,但没有什么大的志向。刘备也不会甘于屈居这种人之下的。

孙权也不会收留刘备。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在曹操南下荆州的时候,都记录了当时江东的处境:主合的人占多数。

主要原因是因为曹操拿下荆州没费一兵一卒,还平添了数万荆州水军。面对曹操迅猛之势,江东世家不愿冒牺牲家族利益的风险来支持孙权。

所以当时孙权的处境很尴尬:想战,毕竟江东是自己父亲和兄长打下来的基业,不想毁在自己手中,但又怕江东世家不支持,不出力,甚至背后捅刀架空自己。

如果这是再将曹操南下的主要目标刘备接收到自己的阵营,自己一定会遭到江东世家的反弹。这是他这个主公不愿意看到的。

刘备唯一的可能,就是投靠刘璋。原因有三:

一、刘璋与刘备有宗亲之谊。刘备涿县刚起义的时候,第一个投奔的就是刘璋的父亲刘焉。

二、此时益州张松从曹操处受到冷落,已经开始青睐刘备,打算与法正暗中结交刘备,伺机贡献益州。

三、益州地处险峻,易守难攻。刘璋生性懦弱无谋。在张松等人的协助下,刘备顺利进入刘璋阵营,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三国鼎立就暂时变成了,曹操、孙权、刘璋。当然,在虽然没有得到诸葛亮、庞统,但得到法正的支持,刘备取代刘璋,也是指日可待的。

若是曹操得了卧龙凤雏,还会有三国鼎立吗?三国的结局会怎么样?

若曹操得了卧龙凤雏,不会有三国鼎立。三国的结局就是统一。

在不惨杂其他因素,单纯以卧龙凤雏归于曹操而论,在同等条件下,我们推演一下赤壁之战就知道结论了。因为赤壁之战,是三国实力的大决战,最后确定三家势力动态平衡的势力范围。

一、曹操南征,各方势力的演化

1、刘琮投降,拱手奉上荆州

曹操率大军威逼荆州,刘琮年幼无主见、摄于曹操的威势,再加上荆士族代表蔡瑁、张玧力主投降,他率荆州投降肯定是定局,不会有什么大变化。

2、刘备灭亡或南逃

(1)刘备在没有诸葛亮辅佐的情况下,被曹操打败消灭是大概率事件。

因为没有诸葛亮,刘备和关张赵等基本无法对抗曹操的大军征讨,即便关张赵个人都是万人敌,但在大集团碾压下,没有多大作为,更何况没有根据地支撑(诸葛亮在他身边,劝他夺取荆州作为依托,他都不干),还有大量难民拖累,时间、实力、后勤等因素一起作用,灭亡就是结果。

(2)刘备战败南逃,获得暂时喘息。

这种情况下,会与关张赵、刘琦等会合保存一点实力,有一点资本与东吴联盟。再说,没有诸葛亮,刘琦的力量还有可能不存在了。也就是说,南逃有一点微不足道的实力,还有与他人联合的资本,但也是寄人篱下的命运。

3、孙权率兵拒曹

东吴有周瑜和鲁肃,孙权最后必然要率兵拒曹,不管刘备存在不存在。刘备存在就有联盟,实力强大一些就是了。我们以孙刘建立联盟来推演赤壁决战。

二、赤壁之战的推演

1、曹操的举措

如果曹操有卧龙和凤雏相助,曹操把自己意见考虑进去,就有以下比较可能的举措。

(1)屯兵荆州,训练水兵,整合各方势力,威慑孙权使之降服。

卧龙和凤雏对荆州太熟悉了,也对曹操、孙权的优势和劣势太熟悉了,所以他们会针对双方形势分析拿出合理的方案,针对性解决问题,曹操实力会更加倍增。

当然,有人会说卧龙和凤雏年龄太轻,曹操不会听。这不成立。曹操是什么人,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是大政治家和军事家,再说卧龙和凤雏都是大才,而且诸葛亮口才非常好,说服能力特别强,不用有任何担心曹操会忽视他们的意见。

这样的话,曹操就会按照卧龙凤雏和谋臣贾诩和程昱的建议办理,贾诩和程昱的意见是正确的分析了曹操存在的巨大隐患拿出的最合理稳妥的方案,也会很容易得到卧龙和凤雏两个荆州通的认可。

(2)训练水兵,整合势力,决战东吴。

这个举措就是大军陈列长江,兵贵神速,以优势兵力寻求决战。如果是这样,那曹操水军训练成熟,荆州整合巩固,再以中原为依托,以众人才为辅佐,与孙刘联盟决战,那孙刘联盟失败被灭亡和投降绝对是大概率事件。孙权和刘备被消灭后,其他的势力,曹操统一他们没有任何悬念。

因此,如果卧龙和凤雏归于曹操,就不会有三国鼎立了,曹操很快统一中国。这种假设下体现的就是人才的重大作用。

这样的话卧龙凤雏的历史功绩可能在推进国家统一方面就是另一番评价了。但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假设的。我们来看刘备得到卧龙凤雏为什么没有统一。

三、卧龙凤雏辅佐刘备建立蜀国

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孔明得其主,而未得其时也”。前两句是初会刘备时说的,后一句是诸葛亮出山前说的。三句话就是魔咒一样预测着刘备和诸葛亮的命运,历史也魔幻般按照他的预测走完历程。

1、诸葛亮辅佐刘备

诸葛亮给刘备最大的贡献就是制定了国策并严格理想化般的执行了国策。

(1)隆中对策。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制定了国策《隆中对》。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基本上分三部分,就是取荆州,谋益州,图霸业。战略思路清晰,实施路径明确,刘备听后大喜,产生强烈的共鸣。

玄德闻言:“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刘关张的誓言纲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终于有了实现的路径。

(2)践行国策《隆中对》。

诸葛亮辅佐刘备,用“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和《隆中对》团结带领一帮人,心无旁骛,近乎浪漫痴狂的为着梦想不断地奋斗了一生。他们夺荆州,取益州,建立蜀国;白帝城受托辅佐幼主;殚精竭虑治理蜀国,修复孙刘联盟、任人唯贤,培养人才,民族和解,平定南中;厉行法制,强化集权;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励精图治,北伐曹魏。

最后终于积劳成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病死五丈原。临死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天不助我”。

《魏略》明文记载,诸葛亮死前嘱咐魏延:“令延摄行己事”,同时强调“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

2、凤雏、子初和孝直的功绩

凤雏就是庞统,支持辅佐刘备西取益州,在落凤坡不幸中箭身亡,为刘备取益州立下汗马功劳。

孝直就是法正,他的才能不弱于诸葛亮,他善奇谋,夺益州,取汉中、斩妙才等都是法正的谋略,甚至刘备称王称帝都是法正主导的。可惜,天妒英才,刘备称帝前法正去世了。

法正的死对于蜀汉是一个重大打击,如果法正不死,就可以劝说关羽不要北伐,就不会丢荆州,就不会有刘备伐吴导致的重大失败。

很多情况下,连诸葛亮都无奈的问题,法正都会轻易化解。诸葛亮曾叹息:“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子初是指蜀国尚书令刘巴。字子初,荆州零陵郡烝阳县人。法正死后,刘巴接替法正成为尚书令,为刘备解决棘手的财政问题、为刘备称帝起草了登基时所需的各种祷文、诏诰、文书,辅佐刘备称帝,是一个诸葛亮都自叹不如的内政高手。可惜刘备称帝第二年也逝世了。

刘巴的死对蜀国也是重大的打击,这个内政高手在蜀汉政权初建就去世了,真是天大的遗憾。诸葛亮也曾叹曰“若子初尚在,荆州不失,蜀汉北伐必成,汉室可兴。”

实际上,刘备崛起全赖人才辅佐,而刘禅败亡重要原因就是人才凋零,再加上个人能力和实力都不足以支撑父辈复兴汉室的丰满的理想。

综上所述:如果卧龙凤雏归于曹操,就没有三国鼎立,中国会统一。但历史就是历史,它实实在在按照它的轨迹运行。三国鼎立,刘备蜀国虽然人才济济,但势力弱,重要人才的过早逝世,兴复汉室总归成为他们难以实现的梦想。

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干任何事业,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人才是民众中的精英,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事业的胜利,最终是人才的胜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评论、点赞。

若是曹操得了卧龙凤雏,还会有三国鼎立吗?三国的结局会怎么样?

很难说!我个人观点,曹操霸气有余,但气量稍欠。他的疑心太重了。

若是曹操得了卧龙凤雏,还会有三国鼎立吗?三国的结局会怎么样?

你这个显然是把三国演义神话版的诸葛亮当成历史真实版了,其实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的能力,放在曹魏阵营里,也只能和郭嘉荀彧荀攸贾诩这一帮子人仿佛接近而已,而且单就军事谋略而言,卧龙凤雏都不如荀攸郭嘉,单就官场算计而言,则不如贾诩司马懿,若是论整体能力,则不如荀彧。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借他人之口赞誉诸葛亮的话,譬如博望坡出师前夕,荀彧就曾这样说:“刘备英雄,今更兼诸葛亮为军师,不可轻敌。”徐庶说得更是夸张:“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非可小觑。”

但这样的话,其实都是文学家的手笔,大家其实可以想一想,如果荀彧真的认为诸葛亮是个人才(其实荀彧压根就没听说过此人),他为什么不推荐给曹操。有人说这是他有瑜亮之心——简直就是胡扯,荀彧推荐了戏志才、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这么多人才,凭啥要对一个当时寂寂无名的年轻小伙嫉妒——当然世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但荀彧显然不会。

从地理位置来看,荀彧也真的没机会了解诸葛亮,因为他是颍川人,所以熟悉的基本上也就是颍川极其附近地域的文人,再放开去,则是河南、陕西、山西这三省的人才。而诸葛亮是山东人,年轻时代就去了湖北,而山东和湖北,荀彧显然了解不多,他所熟悉的湖北名人,也就是蒯越蒯良等等。

相对而言,凤雏庞统的知名度略高一点,因为他叔是汉末名人庞德公,但是他也有一个很显著的缺陷,就是外貌太丑陋,而且因为这个缘故,不免又易于给人一种狂生的感觉。古今用人,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外貌协会,长得太一般的话,真的对仕途没好处。

所以如果诸葛亮和庞统加入曹操阵营,第一就会面临庞大的河南阵营,他们俩属于湖北帮,显然不容易进入那个交际圈,就好像来自西部的智囊贾诩,一开始其实也被排挤。

诸葛亮自己也明白这一点,228年他北伐之际,听说自己的好朋友徐庶与石韬,石韬做到郡守、典农校尉,徐庶做到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诸葛亮感觉这俩人在北方都混得不咋地——但实际上,如果诸葛亮当年加入的是曹魏阵营,他很可能也就做个郡守、御史中丞。

诸葛亮感慨说:“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其实他完全懂的,官场之上,并不以真实的才能来安排职位,很多时候,人际关系更为重要。曹操时代的吏治,真的已经很好很好了,所以才能吸引那么多人才上来。到了曹丕时代,便一落千丈了。你看整个曹魏中后期,朝堂之上,要么是曹真曹休这帮皇家亲戚,要么就是司马懿的私家班底,你若是只有本事没有关系,哪有上升的可能?

不信?你看姜维,他在曹魏,只能做中郎、天水郡参军,而且这个官,还是因为他爹曾做过天水郡的功曹,为保卫郡守而牺牲,所以姜维属于烈属子弟,得到了照顾。他若不是,连个参军都当不上。

也就是说,诸葛亮庞统到了曹魏,便成了很一般的人,很高几率被埋没在基层。

而蜀汉若是没有了诸葛亮庞统,问题可就大了,刘备西取益州的计划,很可能无从实现,或者干脆就隐没无踪。最后的结局,很可能就是东吴的周瑜或是吕蒙,向西夺取益州,而后便与北方的曹操形成南北朝的形势。再若不然,那就是曹魏灭了东吴,三国时代提前结束,重归大一统。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至少司马懿是没有机会了,因为不存在强大的蜀汉,曹魏的兵权也就不会落到他的手上,篡权夺位就甭想了。而若是没有司马家的晋朝,就没有八王之乱,更没有五胡乱华,没有南北朝,中国历史的面貌,将获得极大改变。

这种改变,对于广大中原汉人而言,真的是极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