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太监就容易让人想起阴险一词,那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好的太监?
太监是封建王朝的产物,一提及,便能想出一串关键词:阴阳怪气、奴颜媚骨、兰花指。这类人群,少了告子“食色性也”中“色”,生理上的缺失会导致心理上的变态,难免有一些异于常人,匪夷所思的行为。王振、魏忠贤、安德海、李莲英等,都成为了反面教材,遗臭万年。
然而,人性本善、人性本恶都不是事实,只存在信仰之中。东汉的蔡伦,虽然也干了坏事,起码还是个不错的太监。
提到蔡伦,便会想起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家境贫穷,为了改变命运,选择了“一剪没”,入宫当太监,从底层报事做起。
当时是汉章帝在位,其弱不禁风,时时有一命呜呼的危险。这让窦皇后很着急,因为自己没有子嗣,而宋贵人、梁贵人都有了小子,且宋贵人所生的刘庆已经是太子。
很显然,三人之中,窦皇后是绩优股,目前暂时领先;宋贵人是潜力股,未来一片光明;而梁贵人地位最低,所生的刘肇,年纪也是最小。这些蔡伦都看在眼里,其选择投靠窦皇后,为此献出计策,作为见面礼,供需双方一拍即合。
剧本如下:
1、 选择以“挟邪媚道” (即用巫术使得皇帝获得独宠)的借口,杀了宋贵人。连消带打,牵连到太子刘庆,将其贬为清河王。而年幼的刘肇作为了新太子人选,更好操控。
2、 此事一出,无疑有敲山震虎的作用。梁贵人还算聪明,马上将刘肇过继给窦皇后。只不过,窦皇后很快找了个借口,将梁贵人办了。
经此一役,刘肇继位后,是为汉和帝。窦皇后成为了太后,将蔡伦晋升为中常侍,月俸2000石,与九卿同级。
随着窦太后日渐老迈,蔡伦开始为自己寻找新的靠山。这次,蔡伦没有把宝压在皇后,其隐约感觉到刘肇的阴皇后,诚如她的姓氏一般,也比较阴,不会长久。之后,阴皇后因巫蛊被废,也印证了蔡伦的判断。
蔡伦选择了邓贵人,此人为东汉开国元勋邓禹的孙女。阴皇后被废,邓贵人登上了皇后之位,蔡伦申请了自降为尚方令(月俸600石),主管御用器物,追随左右。邓皇后喜欢吟诗作画,为迎合邓皇后的喜好,蔡伦刻苦钻研,加之天赋异禀,竟然弄出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
关于造纸术是否为蔡伦发明,历史上还有争议,多处遗迹,曾经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蔡伦发明的纸较之西汉,有着两点显著不同:
1、 西汉使用的是麻;蔡伦所用的是树皮。树皮较为普遍,因此生产成本也较低;
2、 西汉使用石灰水,蔡伦所用的是草木灰。草木灰水碱性大,造出的纸质较为柔软。
当汉和帝得知制造出的第一张纸时,非常高兴,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由此,不仅书写方便,也有利于学问的传播,人们再也不用背着几十斤竹子行走。形容一个人“学富五车”,也极大增加了知识量,蔡伦的造纸术,无疑有划时代的意义。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正当蔡伦以为找到了后半生的“饭票”之时。先是汉和帝刘肇驾崩,邓皇后成了邓太后,其抱着刚过百日的儿子,登上龙椅。只不过,这个孩子不到两岁便夭折了。
邓太后不像当年的窦太后,会完全为了一己私利,完全听从蔡伦,她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邓太后便没有选择,汉和帝自幼多病的长子刘胜继位;转而选择了当年被废的太子,而后贬为清河王的刘庆之子刘祜继位。邓太后也不是不知道蔡伦与刘祜的故事,完全是出于稳定朝局的考虑。
一边是刘祜磨刀霍霍;另一边是悬于蔡伦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他知道终有一天,失去邓太后庇护之时,也是自己的死期。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戴罪立功,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为此,蔡伦主动参与到工作之中,积极合理化建议,为东汉的长治久安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公元121年,邓太后逝世,刘祜一道圣旨将蔡伦的经营,化为乌有。蔡伦最后沐浴更衣,身配全副衣冠,服毒自尽,为自己保留了一点尊严。
这16年,蔡伦都处于提心吊胆之中,也算是为前半生作恶,所付出的代价,当其自尽的那一刻,应该是欣慰的,终于结束了这样的日子。为了赎罪,蔡伦无意之中发明的造纸术,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很突出的贡献。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提到太监就容易让人想起阴险一词,那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好的太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自古以来,中国最高权力存在四个隐患,分别是:外戚、权臣、皇族、宦官。
权臣。权臣很好理解,掌握了国家大权的大臣,想要篡权自然容易。尤其是乱世,比如五代十国、南北朝,权臣往往享有军政大权,架空皇帝,篡位都是寻常事。
不过,如果在正统王朝时期,对权臣的权力会有很大限制,这是制度上的限制,篡位难度很大,而且老百姓未必会服你。
皇族。皇族主要指王爷们。这些人大多进行宫廷政变而篡位,一般不会有内战,因为王爷大多没有兵权。皇族篡位赢得可能性较大,因为其实都是同姓兄弟、叔侄之间争夺大权,说来说去都是一家人。老百姓和大臣也并不太关心。
外戚。外戚其实主要是皇帝年幼或者昏庸,皇后或者太后把持朝政。这些女人大多信任娘家人,所以扶持外戚势力。外戚就成为全国强大的政治集团,但他们篡位也不容易。这主要是外戚是别姓,不符合封建世袭制的观念。况且外戚篡位,就等于同自己的姐妹手中夺权,皇后、太后也不会支持。所以,外戚比较常见的是扶持傀儡皇帝,也有一定威胁。
宦官。对不起,说来说去,威胁最小的就是宦官。
宦官其实没什么权力,也没有势力。上面的三股势力,大多是当朝的大家族、大集团,本来就有很高的地位和势力。然而有钱有势的家庭,怎么可能让孩子去当太监?所以,太监即便有权,也是没有什么后台的。
而一个人就算能力太强,能搞出什么风浪,何况又是个伺候人的太监。
另外,谁都知道太监没有后代,那么他们篡权的可能性就极低。既然没有后代可以继承权力,不如自己这一生吃喝玩乐,享受人生即可,何必篡权夺位之类。而享受人生,也不需要获得太多权力,搞个几万两银子,一辈子就潇潇洒洒了。
太监其实只是皇帝的代言人,也是皇帝的背锅侠,有功是皇上的,有过甚至杀头是太监。但由于太监身体残缺,备受歧视,地位低下,生理上也有失衡,加上文化程度低,很多都是心理变态,狠毒凶恶之人。自然,宫廷生活的险恶,也是导致太监变态的原因。
不过,古代还是有很多太监尚且不错。
比如唐代法律规定,打仗时候太监负责监督。虽然一些太监监军坏事,但也有些太监勇敢得很,同将领誓死迎战外敌。
另外,很多太监由于长期在皇帝身边,也有一定的军政能力,也办成过很多大事,比如三宝太监郑和。
提到太监就容易让人想起阴险一词,那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好的太监?
好的太监有啊,郑和,云南晋宁人,原姓马,明朝皇帝赐姓郑名郑和,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到了30多个国家到了非洲。他不仅是航海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他的贡献功不可没!资讯详见截屏图5,点开细看。[配图选自头条搜索引擎]
提到太监就容易让人想起阴险一词,那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好的太监?
历朝历代都有太监,大部分太监因生理的原因而扭曲了心灵,秦朝的赵构,西汉的周文,东汉的十常侍,唐朝的马元贽、宋朝的王震,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安德海,等等,这些太监都在各自的朝代做了许许多多的伤天害理事,有的直接导致朝代的灭亡,但也有一些忠君事主的太监,心地善良,有的还有国家和民族的情怀,清未太监是寇连材便是其中之一。
寇连材14岁进宫当太监,与其他太监不同的是喜欢学习,经常看一些忠君爱国的书,办事也比较干练,深得慈禧太后的喜爱,把他唤到自己身边当奴才。当时,因戌戍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于瀛台,官员的保守与腐败加剧了国家灾难,外国烈强也睁大眼睛,虎视着大清的利益。寇连材经过深思熟虑,尽管自己人微言轻,还是向慈禧上奏一份折子,这实际上就是一份死谏。
在奏折里,他向慈禧陈述了国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慈禧应还政于光绪。慈禧看完奏折勃然大怒,小小太监竞敢胡言乱语,并以太监干预朝政违背祖制而将他凌迟处死。
假如他不提太后还政,慈禧可能不会杀他,因其它的建议都符合慈禧的观点,况且慈禧本人还是对他有好感,但你要慈禧交权,这对于把权力看作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慈禧来说,就是拿着一把刀子捅她心窝,冠连材面带微笑,坦然赴死,就连大太监李莲英也不禁流泪。
提到太监就容易让人想起阴险一词,那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好的太监?
谢邀!
宦官,俗称太监。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如秦之赵高、汉之中行说、曹腾,唐之高力士、李林逋,宋之童贯、杨戬, 明之刘瑾、王振,清之安德海、李莲英 ,等等。
太监绝大多数阴奉阳违,心术不正,用题主的话说就是阴险。这在明代时表现最为突出,东西二厂,刘瑾权势熏天,魏忠贤呼风唤雨,但最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前者以谋逆罪凌迟处死,后者自缢于发配守陵路上。另外,唐代的宦官之祸是史上最严重的,到了最后,竟可以置皇帝于股掌之中,任行废立之事,皇帝活的很窝囊。
阉祸猛于虎,阉党乱于朝,所以,到了清代,吸取了明亡教训,从顺治始便立下规矩,太监不得干政,以后的皇帝都不得重用太监,对于违制的太监处罚也极其严厉。因此,有清一朝,绝无太监作乱之事。
宦官为起祸之根,涉乱之源,但太监中也有好的,他们兢兢业业,恪守职责,比较有名的主要都在明代。比如郑和、怀恩、陈矩、冯保、王承恩等。
这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恐怕就是郑和了。
郑和,生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人称世称“三宝太监”,回族人,原本姓马,明成祖朱棣赐其郑姓。其一生最大的功绩便是七次下西洋(1405一1433),宣扬了国威,开辟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流与联络(一说是奉朱棣之命寻找不明下落的前任皇帝朱允炆),掀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直到八十多年后的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才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图片来自网络)
提到太监就容易让人想起阴险一词,那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好的太监?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古代宦官群体有很多残忍变态的败类,但总算也有几个良心未泯好人。虽然数量不多,不过几乎每一个都做到了名垂青史。
我们今天就来说一个好太监的故事,他就是万历年间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陈矩。
一、少年进宫,志存高远
公元1547年,年仅9岁的陈矩入宫当宦官,被安排在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手下做事。
由于高忠本人也不是个坏太监,而且还曾经在北方鞑靼人进犯京城时亲自披挂上阵,参与作战。因此陈矩对他十分崇拜,立志有朝一日也要成为一个为国尽忠,为民请命的英雄。
正是因为很早就在心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使得陈矩不像其他太监那样放纵,而是时刻鞭策自己,尽一切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并积极关注国家大事。
这样的努力也并没有白费,为他后来掌权时参与处理军国大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廉洁奉公,不愿扰民
公元1583年,陈矩封万历皇帝圣旨,亲自押解犯了重罪的奉国将军朱廷堂到凤阳去圈禁。任务完成后,一行人踏上了回京之路。
如果是其他太监,在奉圣旨出宫办事时一定会借机狐假虎威,在沿途各地大肆搜刮一番。
不过陈矩却十分低调,不但坚决禁止随行人员骚扰地方,而且在驿站下榻时也很守规矩,从不要求任何超出规格的待遇。因此很受沿途百姓称赞,甚至有人直接称陈矩为“陈佛”,以示对他的尊敬。
当陈矩路过老家安肃县时,回想自己入宫多年,一直没有机会回去看看,于是特意回去上坟,拜祭一下祖先,以尽自己的孝道。
而且这个过程也是全程自费,没有收取地方一丝一毫费用,让家乡百姓也是他十分感激。
三、处事谨慎,善化矛盾
明朝中后期,皇帝昏庸、吏治腐败,朝野上下不但贪污成风,而且热衷于争权夺利。
但陈矩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能独善其身,而且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善了不少恶政,化解了很多危机,并拯救了不少无辜者的性命。
比如公元1603年爆发的“妖书”案一度曾震动整个朝廷。当时一本被称为《续忧危议》的匿名书出现在朝堂之上,其中说到万历皇帝的宠妃郑氏打算联合朝中一批重臣,密谋更换太子。
万历皇帝得知此事后愤怒至极,命令陈矩指挥东厂对此案进行彻查,并要求务必追出“妖书”的来源。
可在此过程中,有一些官员偏偏惹麻烦不嫌事大,准备借此机会打击异己。因此到处胡乱检举揭发,一时间闹的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如果是个贪财的太监主管此案,此时定会趁机以权谋私,残害忠良。
但陈矩在混乱之中却表现出了超强的清醒和克制,他不但痛斥那些妄图借机制造冤狱打击异己的无良官员,而且还亲自出面当“和事佬”,化解了部分官员之间的矛盾,极力将此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最终,“妖书”案在陈矩的努力下,仅处死了一个名叫曒光生的京城无赖后,就告一段落了。从而将一场“政治风暴”巧妙的化解,让不少人长出了一口气。
陈矩也因此在朝中树立了极好的口碑,很多官员都对他深感敬佩。
四、寿终正寝,尽享哀荣
1607年,陈矩因病去世,享年68岁。万历皇帝感念他多年来公忠体国,亲自写下“清忠”二字,作为对陈矩长期以来清廉无私的褒奖。
朝中文武百官在得知陈矩的死讯后,纷纷亲临现场吊唁。一时之间缟素之人比比皆是,甚至阻塞了道路交通。痛哭之声传遍大街小巷,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一个宦官能够在死后获得如此殊荣,除了皇帝赏识之外,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生前积下厚德,让无数人在心中牢牢记下了他的好。
由此可见,陈矩虽是一名大权在握的太监,但从不滥用职权。他处事公正,淡泊名利,甚至比同时期绝大多数官员更加爱国爱民。因此他无愧于“陈佛”称号,堪称一代大丈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