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吕布为何不敢用高顺?曹操为何杀高顺留张辽?
高顺是吕布手下名将,军事能力很强,大家对他的评价都是十分的高,而且他对吕布一直是忠心耿耿,从无背叛之意,那为何能力这么强的高顺却得不到吕布的重用呢?曹操又为何要留下张辽,而杀掉能力比张辽还强的高顺呢?
事实上吕布不敢重用高顺,曹操不敢收降高顺,都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而这个原因,根本无法改变!
吕布不重用高顺
据史书记载,高顺为人清白且很有威严,作为武将,他也不喜欢饮酒,长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而他的军队也是十分的精锐,铠甲兵器都非常精良,军纪非常好,这就注定高顺的军队是一支能打硬仗的精锐之师。当时的人把高顺的军队称为“陷阵营”,因为他们每次作战都能很快的攻陷敌方阵营,基本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绩,刘备和曹操在高顺手下都吃过大亏。然而,就是这么厉害的高顺为啥得不到吕布的重用呢?其实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忠言逆耳
高顺对吕布非常忠心,吕布也是知道这点的,但是人啊,人性啊都是那样,不喜欢听真正的好话,反而是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这一点,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一样,当然也不排除吕布。高顺常常劝谏吕布,这导致了吕布对他的不满。
《英雄记》 :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
高顺说的虽然都是大实话,也是为了吕布好,但正所谓忠言逆耳,吕布在听到这些话后却并不高兴,对高顺越来越有意见了。
二、能力太强
由于高顺的能力太强,大有超过吕布之势,所以尽管他对吕布忠心,吕布还是对他颇有忌惮与提防。有一件事情能很好的说明,当时吕布的手下郝萌叛乱,攻击吕布的治所,吕布快速逃往高顺的营地,由于跑的太快,他也不知道是谁反叛了,只是说大概是河内人的口音。而高顺就仅凭这一点,就判定是郝萌作乱,带领士兵前去,快速的平定了叛乱。然而自此以后,吕布却对高顺的能力更加提防了,因为他发现自己的能力也没有高顺强,害怕高顺万一哪一天反叛了怎么办?
其实这也是人性的一种悲哀,害怕队友比自己强,就不断的打压队友,全然不管整个队伍的战斗力。
其实综合看下来,高顺对吕布忠心耿耿且颇具才能,却不能得到吕布的重用,完全是人性的缺点在作怪!面对这么好的部下,吕布却担心、惧怕、打压,将一个人的人性缺点完完全全的暴露了出来。可悲的是无论你身居多高的位置,你始终是个人,是人的话,就会有人性,而人性上的缺点你就避免不了。这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高顺身死。
曹操杀高顺
由于吕布不听手下建议,指挥失误,最终惨败,被曹操俘获。不过曹操不是一向有爱惜人才的美名吗?为何对高顺这个大才却选择了处死?很多人分析,是因为高顺拒不投降,实际上,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人性。
高顺当时沉默不语,看起来似乎是要拒不投降,然而实际上,这也很有可能是一种作态。高顺为人聪明,虽然忠心,但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傻子,假如曹操好言相劝,用对待关羽那么好的态度对待高顺,说不定他就投降了。而当时曹操其实也是犹豫不决,他知道高顺的才能,毕竟能击败夏侯惇和刘备,高顺肯定是有过人之处,只不过他不知道如何收降高顺。正在摇摆不定的时候,郭嘉说了这么一段话。
顺,布之大将,军治严谨,胸怀韬略,举一世不可得,非等闲之职可封赐。公收此人,置诸将何地?不若全齐名义。
从郭嘉的这一段话,我们能够看到,他对高顺的能力还是非常认可的,治军严谨,胸怀韬略,举一世不可得,这妥妥的是一个帅才啊。然而他话锋一转,又说高顺太强了,强到一般的职位都不足以配得上他的才能,一旦收降了他,他必定比曹营其他将领都要厉害,所以肯定需要以更高的职位赐予他!这样的话,曹营众将会怎么看呢?而且高顺多次击败曹军众将,收进来必定会有矛盾存在,还不如杀了了事。
郭嘉的这一番话下来,曹操终于下定了决心,为了稳定军心,他决定舍弃高顺这个大才不要,将其杀掉。而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性的悲哀呢?郭嘉是曹操的重用谋士,按理说要帮曹操找寻更多的人才,助力曹操称霸天下,然而面对高顺这个大才,他却害怕了,说出会影响军队团结的这种屁话,逼曹操将高顺杀掉,哪有害怕人家太有才能而不敢收为己用的?不过惧怕强者也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既然达不到他那么强,那干脆把他杀了,免得威胁到自己吧,可悲!
总结
高顺一生,治军严谨,胸有谋略,而吕布不敢重用,曹操不敢收降,均是由于他们的胆怯与害怕,被人性的弱点所控制。可以说,高顺就是死在了这些人性弱点之上!
历史上吕布为何不敢用高顺?曹操为何杀高顺留张辽?
高顺,东汉末年吕布帐下中郎将,他有七百直属部队,号称千人。这支部队能快速攻陷敌方阵营,夺取胜利,就是大名鼎鼎的“陷阵营”。可是高顺却不被吕布所信任,没有得到吕布的重用。那么历史上,吕布为何没有重用高顺呢?在吕布败亡后,曹操为何杀高顺而留下张辽呢?
依据相关史料,分析如下。
吕布没有重用高顺原因其一,高顺有700余私兵,被吕布所忌惮。
高顺虽然是吕布的手下,可是他有自己的部队,属于半独立状态。也就是说,吕布的命令,他觉得合适,就听从,如果他觉得对自己没有好处,他完全可以拒绝执行。张辽也是同样的道理,他先是听从并州刺史丁原之命,带兵入京,接受大将军何进的领导。后来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张辽改投董卓。
再之后,董卓被吕布斩杀,张辽结归顺了吕布,但他此时的官职还是北地太守,属于半独立状态。吕布虽然是高顺名义上的长官,可是他对自己的属下所拥有私兵,是非常不满的。这些私兵就是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发。因此,吕布对其非常忌惮,没有重用他。
其二,高顺能力出众,被吕布所嫉妒。
在一个单位,如果一个下属能力出众,遇到啥事情都是一副自以为是,跃跃欲试的样子,表现欲望太强了。这样的下属不但不会得到领导的青睐,还可能被领导所厌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个领导,都想要表现出他最厉害、最聪明的形象。
如果这个聪明能干的下属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他还可以沾沾自喜,向别人夸是自己教导有方。而如果这个下属不是自己的亲信,也不是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那么,这个下属就会受到领导的刁难和嫉妒。
高顺就是这样一个不被信任,还有能力的下属。建安元年(196年)六月的一个夜晚,吕布的部将、河内人郝萌发动叛乱,突然围攻吕布驻扎的下邳。吕布依靠坚固的城池防守,却不知道造反的是谁,他带领家眷逃往高顺大营,向高顺求助。高顺问吕布:“将军有所隐不?”吕布回道:“我听到是河内人的声音。”
高顺仅仅凭借这一句话,就断定造反的是郝萌。他率自己的直属私兵,到达下邳平叛,万箭齐发,射杀郝萌,天亮了,回到营寨,向吕布交差。
从这次平乱可知,高顺不但有自己的私兵,还杀伐果断,聪明机警,仅仅凭借吕布的一句话,就知道了是谁反叛。他率军讨伐叛军,以快刀斩乱麻之势,迅速平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能干的大将,越能干,越受到主公吕布的嫉妒。吕布在这次平叛后,吸取教训,夺取了高顺的“陷阵营”,将其交给与自己有姻亲的魏续。这就是典型的卸磨杀驴。
曹操为何杀高顺留张辽据《后汉书》中记载,吕布的部将侯成的宾客盗马,准备反叛。侯成紧急追赶,并将盗马贼追上,使名马物归原主。诸位将领觉得应该喝酒吃肉庆祝。然而,主公吕布刚刚颁布禁酒令,他们不敢私自喝酒,于是先给吕布奉上,表示是借助将军的威名,才使名马失而复得,我们不敢先喝酒,先让将军你来喝。
吕布听了,大怒道:“布禁酒而卿等酝酿,为欲因酒共谋布邪?”他重重处罚了侯成,侯成于是联合宋宪、魏续等将,将吕布、高顺、陈宫绑缚,向曹操进献,归顺曹操。《后汉书》中记载如下:
成忿惧,乃与诸将共执陈宫、高顺,率其众降。
由以上可知,高顺是和吕布一同被抓的,被抓了还对吕布忠心耿耿,没有向曹操卑躬屈膝地投降,因此被杀。而张辽是在曹操擒获吕布后,率众归降的。他对吕布已经仁至义尽了,是主动归顺曹操,因此没有像高顺一样,被曹操所杀。《三国志·张辽传》中记载如下:
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总结:高顺因为个人能力出众,还有自己的私兵,却不是吕布的嫡系。因此,吕布对高顺非常忌惮和嫉妒,是不会重用他的。至于曹操杀高顺,却留下张辽,令人费解,是被三国演义误导了。在正史上,高顺是和吕布、陈宫一同被擒获的,一同被斩杀,而张辽却是在吕布败亡后,主动归顺的。这一目了然。
历史上吕布为何不敢用高顺?曹操为何杀高顺留张辽?
能力出众、为人正直的高顺,为什么既没得到吕布信任,又没被以惜才闻名的曹操劝降?
其中原因其实很简单,咱们很多朋友平时应该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在工作中,为什么一些能力出众、为人正派的同事很难得到提拔?相反那些能力平平、善于迎合领导的人却总能飞黄腾达?
这反映出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一个缺陷,用古语来说就是:谄谀易合,正直难亲。如果用大白话来解释,可以理解为:“高情商”的坏人容易受人欢迎,太正直的好人却往往令人敬而远之。
高顺,就是一个正直的老实人。
翻看《三国志》中有关高顺的记载,我们很容易形成一个直观的概念:在那个乱世,高顺是个出淤泥而不染的模范军人。
首先,能力出众。
无论在正史或是演义中,高顺的知名度都远远无法与关羽、张郃等各阵营的顶级大V相提并论,但从单位战斗力而言,高顺与所有名将比都不落下风。
历史不是小说,吕布势力能够以一支纯武装集团的身份横行中原,吕布个人的勇猛远远不够,整个队伍的强悍战斗力才是核心竞争力。其中,高顺率领的陷阵营,被视为三国第一精锐部队。
这个仅仅700人的队伍,铠甲鲜明、武器精良、号令严明 ,每逢恶战、所向披靡。刘备被吕布抢走徐州后,曾在曹操“给其军粮,益与兵”的大力赞助下,重整旗鼓杀向徐州,为了保险,曹操还加派夏侯惇相助。
吕布的应对很简单粗暴“遣高顺攻之”。结果让人大跌眼镜:“高顺攻刘备于沛,破之。太祖遣夏侯惇救之,为顺所败”。也就是说,刘备、夏侯惇,这两位久经沙场的老油条,都被高顺打爆。
而高顺雷厉风行摆平郝萌之乱的过程,更将他头脑清晰、判断精准、做事果决、统御力强等出色军人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人品过硬。
真正的三国,并不是只有“英雄辈出、群星灿烂”的美好一面,“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才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在这个礼崩乐坏的乱世,那些“英雄”们选择为谁服务,所谓的挽救苍生、匡扶汉室只是幌子,良禽折木而栖、笑贫不笑娼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这种职场环境下,荣华富贵、被重用的机会、“主公”的尊重、女色诱惑,这些套路,都是各路诸侯用来挖人才、拉人心的绝技,很少有人才能抵抗住这几板斧的打击。
此外,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之前,东汉末年纯粹是个以武力、诈谋较高下的时代,仁义、规则、个人修养都被扫进了历史的犄角旮旯,屠城、抢劫财物、强掠民女、挖掘坟墓,很多正规军队的将领没少干这种事。
但名不见经传的高顺却是一股清流,他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人馈遗,更不拉帮结派,像个苦行僧一样,踏踏实实做自己带兵打仗的工作。
第三,任劳任怨。
三国时的人才都是很有脾气、很有要求的,几乎很少人受气,形势不对另投明主、一语不合翻脸走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都成了当时行业的风气。
荀彧坚决不为袁绍服务、一心投靠曹操,许攸因为家人被问罪就临阵抛弃袁绍,荆州刘表、东吴孙权一众高官眼见曹操大军压境立即鼓动投降,益州众人明知刘备是猛龙过江却与之勾结......忠诚度,是那个时代的稀缺品质。
但高顺又是个另类。他在战场上为吕布屡破强敌,在内部替吕布镇压叛乱;曹操绝对优势大军碾压般袭来时,侯成、宋宪、魏续纷纷反水,高顺却顽抗到底,他的能力与忠心不容置疑。
然而对这样的可靠手下,却一直未被吕布视为心腹。即使被高顺带出来的陷阵营,也被吕布剥夺,平日里交给亲信魏续带领,临阵打仗时才交还给高顺指挥。这种搞笑、讽刺的人事安排,显然只是把高顺当成了苦力,换作一般人,也许早就临阵倒戈了,但高顺却“终无恨意”。
但是,这种有能力、有人品、有态度的三好员工,却不能受到每个领导者的青睐。
职场中的不少朋友,也许会发现这样一个怪象:
被领导者视为亲信、有好事首先被考虑的,往往是一些能力、人品并不顶尖的“小人”;他们往往有很多毛病,比如惯于欺下瞒上,善于投上级所好,精于见风使舵,也许还有可能有贪财、贪色的道德问题;
而那些一心扑在工作上,平日里为人正派,不拉帮结派、溜须拍马的同事,往往是业务上的骨干,但却很难步入领导者的核心圈子,即很少会被视为亲信,而只是工作上的老黄牛而已:硬骨头你啃,好事没你份。
更有甚者,第二种人,往往还会成为第一类人排挤、孤立的对象。
而高顺显然就是第二种人。作为三好员工,他业务能力顶尖,善于打硬仗;为人正派,极度自律,没有喝酒抽烟的不良嗜好;不嘻嘻哈哈跟人拉帮结派、混成一团,更不贪便宜、受贿赂......
同时,他还经常毫无保留的给吕布提建议,苦口婆心的劝阻吕布跳火坑,即使屡屡被拒绝,但仍旧毫无怨言,在工作上仍旧兢兢业业。
但即使这样,吕布也从未将高顺视为推心置腹的亲信,有困难时首先想到这位部下,但论功行赏、遇到好事时却另有想法。不仅如此,其他部将也刻意孤立高顺,比如吕布妻子曾说:“宫、顺素不和”;侯成等人,也与高顺几乎没什么交集。
对于这种情况,古人有个很贴切的解释:谄谀易合、正直难亲。巧言令色,即使被看出充满虚伪,但少有人能抵抗这种糖衣炮弹的攻击,在内心会情不自禁的享受这种追捧与肯定;而忠直之言,大多不怎么好听,很多领导者明知手下说的是实际情况,但在内心大多会发自本能的予以排斥、敬而远之。
此外,古代统治者选用人员,除了办事能力外,是否容易掌控也是个关键因素。那什么样的人容易拿捏?有毛病、有贪恋、有私心的人;反之,那些为人正派,做人处事自有一套道德规范的完人,则很难受人摆布。
因此,吕布不喜欢高顺这样的手下;而曹操自问也无法收复这种难以用利益引诱的君子,但又不愿意他流落到其他诸侯手中,那就只剩下一个解决办法了:杀。
因此,解决问题时用能臣、忠臣,平日里亲近的是巧言令色、溜须拍马之辈,这种局面从古到今,都屡见不鲜。即使以善于用人闻名的曹丞相都无法免俗。也许,这就是李世民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的原因之一。笔者略微筛选了下,古代帝王中,能够用好高顺这种部将的,也许只有秦始皇、汉高祖、李世民等寥寥几位。
到了如今这个时代,但愿高顺这种“老实人”,能够尽量得到社会的善待。
历史上吕布为何不敢用高顺?曹操为何杀高顺留张辽?
吕布这个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他的手下无数,良将奸臣,鱼龙混杂。
其中,就有一个叫高顺的人,他的名气不如吕布大,但因为自己带领的所向披靡的“陷阵营”而被很多三国控所熟知。
很多史书上,比如《后汉书》、《英雄记》,都曾记载,高顺这个人为人正直清白,寡言少语,带军有方,颇具一种大将风范,所带队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且有很多事例都可以看出,高顺对吕布可谓是忠心耿耿。
他曾经在吕布被偷袭,逃往他的营帐中的时候,把将军之位让给了吕布,可见高顺对吕布的敬仰之情。 但是,如此一个德才兼备、赤胆忠心的人才,为什么却不被他的主公吕布所重用呢?在吕布被杀后,他又是为何被曹操所杀呢?
要想揭开这个谜底,我想要先讲讲高顺和吕布的故事。就在建安元年(公元196)的一天晚上,吕布在一个叫下邳的地方屯营。这个时候,在南边的袁术担心吕布攻打自己的地盘,于是先下手为强,挑拨了吕布的一名手下,这个人,就是郝萌。
同年六月份,郝萌造反,袭击吕布。吓得吕布连鞋都没穿好,就带着家眷一起逃了出去,跑到了高顺的营中。 高顺接待了吕布,就在两人交谈之际,吕布正为造反的人是谁而苦恼,高顺就问了吕布,是否有什么找到造反者的线索,吕布只回答了一句话。“河内儿声。”
高顺立马断定,这个人就是郝萌。不久,高顺就带着自己的铁骑,攻破郝萌的阵地,杀了郝萌,为吕布报了仇。向吕布献上首级后,随即称吕布为将军。
吕布得势,但并未重用高顺,在此期间,高顺还曾多次向吕布建言献策,吕布都对其置若罔闻,还曾说,他知道高顺是个忠臣,但就是不能用他。
吕布之所以如此,大概有这么几点原因:首先第一点,高顺是个大老实人。高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惜把一个狡猾的吕布供到一个很高的地位,从此失去了一个筹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谁主动,谁掉价。从此,高顺就失去了在吕布心中的地位,因为吕布在这个时候,自我主义又膨胀了很多。
其次,第二点就是高顺太聪明了,引起了吕布的嫉妒。大家都知道,吕布只具有匹夫之勇,而且吕布这个人又十分小气。上边还有董卓压着他。所以为了长久的稳定,吕布不得不防着聪明人,可能这也就是说的,君主亡,谋臣亡。
吕布虽然还记得高顺的救命之恩,但是并不重用,即使是这样,高顺也依然还尊敬吕布,没有生太大的气,只是依然支持着吕布成就霸业。
高顺没有选对主,随着董卓,吕布被杀,高顺也就陷入了人生困境。 张辽在刘关张等人向曹操说情的情况下,向曹操投降。然而, 高顺就没有了这样的命运。面对敌人,为了自己人生理想和抱负,为了自己的忠名,在曹操的质问中也是一言不发。
曹操也是一个霸道的人,怎么能容忍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来挑战自己的底线?所以,曹操就一不做二不休,杀了高顺。
毕竟忠臣不事二主,高顺的沉默最终为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但却死得其所。
曹操为什么留下了张辽?张辽和陈宫、高顺可大不一样,他对吕布谈不上任何忠心,人家最初是东汉郡吏,后先跟随丁原,丁原之后又改换门庭从了董卓,吕布杀了董卓,好,再追随吕布,从他个人的成长轨迹可以看出,说好听点,他比较善于审时度势明哲保身,说句不中听的话,并非忠义之人。但是在汉末乱世,张辽这种行事方式,反倒是最为正常的方式,没理由杀掉人家。
历史上吕布为何不敢用高顺?曹操为何杀高顺留张辽?
虽然,关羽和张飞有“万人敌”之称,但高顺却有“万万人敌”之称,就算关羽和张飞车轮战高顺,也均被其在正面对战中刺伤。
虽然,关羽曾于襄阳之战中困曹仁、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惊得曹操欲迁都避其锐;但是,威震徐州的高顺,同样吓的曹操欲迁都避其锐。
同时,高顺还于万军之中斩杀夏侯惇先锋蔡阳首级而还,无人敢挡,并大败其军。
此外,夏侯惇的“独眼将军”称号,也是拜高顺所赐(演义上为曹性所伤),当时的关羽、张飞看见皆不敢动,致使刘备妻子为高顺所俘。
或许,高顺就是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人中吕布”武功第一的形象原型吧。
有史为证,据《英雄记》记载:关羽在阵前。顺将兵就羽,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羽、顺乃独共对战,顺以矛刺中羽,张飞前救羽,亦被刺,顺遂名震天下,号万万人敌……顺望见阳麾盖,策马刺阳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惇诸将莫能当者。惇负其力,阴欲前突顺,为顺举弓一发所中,伤左目,顺瞋目盼之,关羽、张飞皆不敢动。遂破之,虏备妻子。顺威震徐州,曹公议迁许都以避其锐。
另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建安三年,布复叛为术,遣高顺攻刘备于沛,破之。太祖遣夏侯惇救备,为顺所败。
再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布遣高顺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
还据《资治通鉴》记载,吕布复与袁术通,遣其中郎将高顺及北地太守雁门张辽攻刘备;曹操遣将军夏侯救之,为顺等所败。秋,九月,顺等破沛城,虏备妻子,备单身走。
为何高顺能有如此战绩,除了个人的武勇外,就是他所练的七百“陷阵营”,号千人,“铠甲装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
关键,高顺的品行还非常的为人所称道,《英雄记》曰:“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而且对吕布忠心耿耿,就算颇受吕布猜忌,统兵权被剥夺,但他却从没有过怨言。同时,他还常常向吕布建言献策。可谓三国时期“忠、勇、义、智”的代表人物,若将关羽的“圣人”名望放在高顺身上,可能更加的贴切。
只是令人疑惑的是,向来驭人有方,又求才若渴的曹操,为了招降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关羽,不但让张辽前去劝降,还答应关羽提出的“土山三约”,过后更是赠金送银赐美女,另有封官加爵和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结情。可见,曹操对关羽这个人才有多么的看重。
但是,相比之下,高顺应该更胜关羽一筹吧。就算“无谋而多猜忌”的吕布,担心无法驾驭高顺这样的大才,而不敢重用高顺也就罢了,结果曹操攻破下邳,俘虏吕布、陈宫、高顺、张辽等将后,也曾对招降吕布有所意动,还曾与陈宫多番对话,更有招降之意。同时。吕布麾下的八健将除郝萌在城破前因叛乱被高顺所杀外(正史非演义),其余的张辽、臧霸、曹性、成廉、魏续、侯成及宋宪“七健将”应该都投降了曹操,而唯独对高顺没有做出招降的举动,这又是为何呢?
据司马光《传家集》记载:或问陈登、高顺皆有过人之才,俱事吕布。而登输心魏祖,亲为反间;顺尽力於布,与之偕死。以此来看,高顺确实被曹操所杀。不过,在《三国演义》上,曹操问过高顺一句:“汝有何言?”高顺默然不语。于是,曹操缢杀了高顺。
那么,曹操究竟怀着怎样的动机,非要杀高顺这样的大才呢?难道担心驾驭不了高顺这样的大才吗?
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字“利”。
理由有二:
一是杀高顺,以赢取刘备集团之心,便于集体招降。毕竟,高顺曾将刘备集团打得犹如丧家之犬,可能没有人不恨高顺的,或许对高顺的仇恨,更甚于吕布。若能杀高顺一人,而降刘备集团众人之心,岂不大赚了。只是,精明的曹操却对刘备看走眼了。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是杀高顺,以安麾下首席大将夏侯惇的仇恨。毕竟,夏侯惇的左眼是被高顺射瞎的。如若,招降了高顺,曹操又如何对夏侯惇交待,或许不用交待,但是否影响团队的和谐团结呢?自然,不能因一人,而影响团队大局。
当然了,以高顺对吕布的忠心,就算曹操想要招降,应当也是徒劳无功。因此,并不是说曹操不敢用高顺,而是杀高顺而留张辽等将,对自己更有利。只是,如此将星刚刚璀璨闪耀,却又如流星般坠落,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图片来源网络
历史上吕布为何不敢用高顺?曹操为何杀高顺留张辽?
与其说吕布不敢用高顺,还不如说吕布谁也不信任,吕布这个人,由于其独特的经历,注定了不会相信任何人,一个不相信其他人的吕布,是不敢放心大胆用人的。
吕布的出身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只知道他以勇武著称,得到当时并州刺史丁原的提拔,当了丁原的秘书,官职是主薄。
丁原请一个武力过人的吕布来担任文职主薄,只能说丁原是把吕布当保镖带在身边的,基本上丁原走到哪,就会把吕布带到哪,丁原被当时的大将军何进召到京城,被任命为执金吾,也就是京城卫戍司令,吕布也跟着丁原来到了洛阳。
之后发生的事,改变了吕布的一生,也改变了东汉末年历史的走向,大将军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引诱吕布杀死丁原,吕布还真干了,吕布为什么这么干?
很简单,为了生存,在那样一个乱世中,不能认清形势,就会失去生命,当时董卓在京城的势力逐渐成为最大,丁原势单力薄,名义是又是董卓的下属,董卓要杀丁原,如果吕布不肯,会发生什么?当然吕布也一块被杀,从这个角度看,吕布杀丁原,就是为了生存,虽然这相当于道德背叛,为人所不耻。
之后,吕布投靠了董卓,在与董卓产生矛盾,同时又被王允为首的灭董派汉臣拉拢,吕布又以同样的手段杀了董卓,吕布不杀董卓会怎样?二个结局,不是被董卓杀死,就是被王允杀死,从这个角度来,吕布同样是为了生存,才痛下杀手,为了生存,吕布是佛挡杀佛,人挡杀人。
等到吕布成为一方势力之后,就非常猜忌他的下属,因为吕布自已是靠弑杀上级起家的,他随时担心自已的下属用同样的办法对付自已,因此对下属的防范多过信任,对下属的猜忌多过重用。
每个人总是喜欢用自已的人生观、世界观去评论和揣摩别人的想法,吕布也不例外,吕布在一连串的杀戮下活了下来,导致他没有一丁点的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不会信任他人,同时对外界的防范也相当强烈和敏感。
所以当袁绍想杀吕布时,吕布早有察觉,提前逃走,这就是吕布对外界的防范之心,同样,当吕布手下郝萌造反时,吕布立即就能逃走。
但是吕布对高顺有一种复杂的感情,吕布虽然薄情,但好歹分得出忠诚和奸诈,郝萌造反时,吕布直接就逃到高顺处,说明吕布对高顺还是有些信任的,但同时为了防范高顺,吕布将高顺手下的陷阵营兵权剥夺,只在战争发生时,才赋予高顺兵权。
吕布信任高顺,是因为高顺的为人和性格,高顺为人清正严明,心直口快,不饮酒,不贪财,就是一个标准的正人君子,这样的人,在吕布眼中,是一个可以部分信任的人,既信任又防范,这并不矛盾。
吕布并不是不敢用高顺,只是有些防范高顺,因为吕布以自已的小人之心,去度高顺的君子之腹,因为吕布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贪财,没有人不恋权,他认为高顺只是隐藏得深,事实上高顺完全没有隐藏。
而高顺的性格又表现得非常忠诚,所以吕布对高顺是既使用、又防范,有战争时,将陷阵营交给高顺指挥打仗,因为高顺确实能打,没有战争时,将高顺的陷阵营交给自已的亲戚魏续。以防止高顺长年累月带这支军队,培养亲信而成为私兵。
再来说曹操为什么杀高顺而留张辽?
你无法让一个不愿意投降自已的人投降,即使是曹操,简单的说,就是高顺没有投降的主观意愿,高顺与袁绍阵营的沮授有些类似。
沮授在官渡之战后,被曹操俘虏,曹操觉得沮授有才,因此想招降沮授,可是沮授不肯投降,曹操还没有准备杀沮授的,结果沮授就自已密谋逃走回袁绍那里去,曹操无奈只得杀了沮授。
曹操不想沮授之事再度重演,既然不愿意投降,留着也没有用,况且高顺就是一个人,手下没军队的,杀了也啥影响,但是张辽就不同了。
张辽是吕布手下少有的有独立的兵权和私兵的将领,张辽原也是丁原手下,与吕布平级,同样随丁原进京,但是张辽在进京后被何进外派去招兵,等张辽在外地招兵回来 ,何进已死,丁原被杀,吕布投降董卓,而张辽也追随吕布一起投靠了董卓。
张辽外招来的军队,原本是归属何进的,现在何进一死,就等于是私兵了,后面投靠董卓,也是相对独立的,手下的士兵直接归属张辽。董卓被杀后,同为并州系的张辽跟随吕布一起逃亡。
张辽在197年的官职就是北地太守和鲁相,这是典型的地方官,虽然张辽归属吕布,但是张辽也是镇守一方的将领,相对来说独立性较强。
吕布败亡后,是张辽率领吕布军队的余党投靠了曹操,注意是张辽是率众投降的 ,《三国志》中关于张辽的投降是这样记载的:
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曹操大破吕布于下邳,张辽率领其余部众投降,于是曹操拜张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张辽投降是有资本的,手下有一支独立的军队,曹操能不高兴吗?对于这样的投降,曹操是绝对不会杀的,而高顺既不愿意投降,手下又没有兵,光杆司令一个,如果你是曹操,会如何选择呢?
当然会杀了不原意投降的高顺,而接受带着大批军队投降的张辽了,这就是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