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刘姥姥几次到贾府打秋风共得多少银两?可置多少亩地?
看脂本前八十回《红楼梦》:刘姥姥进贾府至少三次,可能是七次。前三次分别在第六回,第三十九回,以及第五十三回左右;剩下四次是没写,不代表没有。
看程本一百二十回,刘姥姥进贾府可能有九次,多出来的在113回和119回。
至于刘姥姥一共从贾府带走多少财物?折合多少银子?能置几亩地?今天我们就单独分析一下原著脂本前八十回中的《刘姥姥进贾府》明写的三次和隐藏的四次: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带走二十两银子一吊钱《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出场,是个贫苦的农民。“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靠两亩薄田度日。”跟着女儿女婿看孩子,“一家四口,仍以务农为业,因狗儿白日间又作些生计,刘氏又操井臼等事”
她女儿女婿没钱过年了,她想起来女婿的爷爷辈儿曾和贾府的王夫人娘家联姻,于是就带着外孙板儿来到荣国府攀亲戚,打秋风。
说白了,就是含羞忍辱,伸手要钱。
刘姥姥虽然没什么文化,言行举止都很粗俗。但她年纪大了,生活阅历丰富,情商很高,是个能屈能伸、随机应变的场面人。
她选择来找贾府要钱,而不是去王家要钱,就很厉害。因为贾府比王府的名声好听,非常愿意在外面做这些“惜老怜贫”的事儿显示自家是“诗礼簪缨之族”。
刘姥姥鼓起勇气带着孙子来到了荣国府,果然在一个好心看门大爷的指点下,找到了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
这周瑞家的当年曾托刘姥姥的女婿家办过事儿,算是有点交情。周瑞家的为了显示自己有体面,带着刘姥姥去见管家媳妇王熙凤,甚至想求见王夫人。
王夫人根本懒得搭理刘姥姥,连面儿都没露。王熙凤也看不起刘姥姥,不给吧,又怕她赖着不走,给多了吧怕她贪得无厌下次还来。
于是掂量着先哭了一顿穷,给了她二十两银子一吊钱。这点儿钱在阔气的王熙凤眼里是根本不算啥的,后来贾母拿了二十两银子给薛宝钗过生日,王熙凤还特意嘲笑了一下:“巴巴的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作东道”。
王熙凤觉得二十两银子,也就只配给她的丫鬟们做几身换季衣服。
但是这些钱对刘姥姥来说,是很大的惊喜。因为这已经是他们全家五口人一年的生活费了,这个刘姥姥后来算螃蟹宴的时候说过:
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刘姥姥显然没想到王熙凤能给她这么多,她预计的数量可能是给个三两五两的过年就行了。所以她得到了二十两银子之后喜出望外了,说话都开始颠三倒四:
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所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收入很明确,就是二十两银子一吊钱。
其中明、清时期的白银和铜钱的兑换官方“例价”是一两银子=1吊钱(1000文),又因为《红楼梦》贾府一等丫鬟的月例是一两银子,二等丫鬟的月例是一吊钱,所以《红楼梦》时代的一两银子是大于一吊钱的。
根据明、清两朝在太平盛世期间白银价格稳定情况下的来推算,1两银子大概能兑换1.2-1.6吊钱之间。
根据一些历史资料显示明清时期的农民收入水平和粮食价格是这样的:
明朝时期南方农民年收入在25两左右;北方农民年收入在13两左右;街头小贩年收入在20两左右。而明代前期一两银子可以买二石大米。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普通自耕农,一年务农收入约20-25两银子;普通佃农,一年务农收入约8-9两银子。乾隆中期1两4钱银子(1400文)可以买一石米。
清朝的一石米和明朝的一石米差不多,按照容积单位来算1石=103.5公升;按照重量单位来算1石=71616克,而(明、清的1斤=596.8克)。
所以明朝农民的收入高消费低,但是清朝相反,明朝农民的幸福指数更高一点。
结合《红楼梦》中刘姥姥家的情况,其实参考明、清时期的生活水平就可以了。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带走120两银子和一车可以换钱的贵重物品知恩图报是刘姥姥的人设,她第二次去贾府是谢恩的,她秋天收了瓜果蔬菜,挑了很多最好的“掐尖儿的”,都没舍得卖钱,拿来了许多给贾府,算是报答去年王熙凤对她的救济之恩。
东西多少并不重要,这是刘姥姥这个人物的人性的闪光点。她虽然很穷,但是她懂的礼尚往来的礼数,也懂得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维持自己的尊严。
王熙凤也是因此开始尊重刘姥姥,不仅开始拿正眼看她,还让她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字。
当然,刘姥姥自然是精明的,她自然是知道贾府也不会让她空手回去的。
果然,她投了贾母的眼缘,贾母带着她逛大观园,把一辈子没见过、没吃过的东西都见识了一遍。
刘姥姥非常会来事儿,不惜装傻充楞哄得贾母和贾府的夫人小姐们都特别高兴。临走的时候贾母送了刘姥姥很多东西,王夫人觉得刘姥姥是王家亲戚,这样打秋风、扮丑角有些丢人,也送了她100两银子,其他人都送钱送物,连宝玉都给了她一个妙玉的成窑杯子。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收获如下:
一百零八两银子(王夫人100两,王熙凤8两);两个笔锭如意锞子(贾母);
因为自唐代到清代,一两银子约为37克左右,《红楼梦》中“一百五十三两六钱七分,里头成色不等,共总倾了二百二十个锞子。”
这样换算下来贾府的一个“金锞子”大概是六钱七分黄金,能兑换六两七钱银子,那么相对应的“银锞子”的分量是多少呢?
这个其实没有定数,但是银子密度没有金子大,太小了实在不显好,根据清朝留下来的银锞子来看,大概是在30克,也就是不太到一两银子。
所以贾母给的两个笔锭如意锞子,如果都是金的约为13两银子,都是银的就1.3两银子差不多。如果一个金的一个银的,就是7两二钱银子,取整数就是7两。
所以,刘姥姥此次从贾府得到的银子约为115两-121两之间。
还有衣服和物品:
青纱一匹、月白纱一个、茧绸两个、绸子两匹。
两件袄儿、两条裙子、贾母衣服数件、鸳鸯衣服数件、荷包两个、包头四块、绒线一包。梅花点舌丹、紫金锭、活络丹、催生保命丹等。
御田粳米两斗、园子里果子和各样干果子若干、各样内造点心一盒、面果子一盒。
成窑茶盅一个;
其中这些布料非常昂贵的高级丝绸:青纱一匹、月白纱一个、茧绸两个、绸子两匹
青纱一匹就是贾府珍藏几十年的软烟罗是,颜色又鲜,纱又轻软,远远地看就像烟雾一样。就是现在皇宫里内用的也没有这个好。
实地子月白纱 一个、茧绸两个数量也不算少,因为月白纱是王熙凤特意给刘姥姥找出一匹和软烟罗搭配做里子的布,茧绸,就是柞丝绸,平儿说做袄儿、做裙子都好。
据史料记载雍正元年查抄“办理李煦产务之奴才马二之家产”的清单中,也有茧绸制品: “茧绸短大襟夹袍一件,折银七钱”;“茧绸短大襟单袍一件,折银五钱”。
此外,还有颜色喜庆的绸子两匹,也很昂贵。
古代的丝绸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曾担任货币交易职责,也曾是赋税的重要项目。在《释名》中,明确提出:“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由此古人有“寸锦寸金”的说法。
清代顺治康熙年间的丝绸制品价一般在每尺50文到100之间,每匹银1两2、3钱至2两之间。
在《红楼梦》中,邢岫烟把自己的“棉衣服叫人当了几吊钱盘缠”。也就是一件好的丝绸衣服加上手工费,价值几两银子是完全可能的。
所以这几匹高档布料和贾母、鸳鸯、平儿赠送给刘姥姥的六身上等绫罗绸缎衣服,怎么也值得两三百两银子,甚至更多。
还有御田粳米两斗,有前辈考证是五十三回里乌进孝到贾府交租,里面提到的“御田胭脂米二石”,但是这个米非常高贵且量少,贾府其实都不太富裕。所以我认为有可能是指“粉粳米”,粳米熬粥其实都是难得的,营养和口感都不错。
但就算是粉梗米两斗的数量也不少,因为明清时期的1斗=10350毫升,按照大米的密度计算出来大概是33斤。
刘姥姥肯定不舍得自己吃这么贵的米,卖掉也可以卖一些银子,虽然不至于一两银子一斤,但应该也比普通大米贵多了。
还有一个比较值钱的大头,就是妙玉那个成窑茶盅,全名叫做成窑五彩小盖钟。据资料记载,成窑是明成化年间官窑烧制的一种瓷器,非常昂贵。
有很多种工艺,最值钱的就是斗彩,其实,严格来说斗彩也是五彩的一种。
《南窑笔记》的作者则说:“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
其中五彩是比较宽泛的说法,就是指常用的红色、黄色、绿色、紫色、黑色五种颜色或有其他的色彩颜料画在瓷器的素胎上,烧成的瓷器美轮美奂的瓷器,笼统的称之为“五彩”。
"斗彩”通常的理解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的结合,以釉下青花为轮廓,釉上填以彩色,烧成后有釉下彩与釉上彩斗美之态势,故称"斗彩"。因为工艺复杂,所以最为珍贵。
明代万历《神宗实录》中写道:“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另据明代万历沈德符《野获编》中称:“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
乾隆朝唐衡诠《文房肆考》说:“成窑以五彩为上,酒杯以鸡缸为最,上画牡丹,下画子母鸡,跃跃欲动。”
这个鸡缸杯指的就是近代被拍出2亿多天价的那个。
也就是说这个斗彩的成化彩鸡缸杯在明朝已经价值100两银子(10万文铜钱)一对了。那么一只就是50两。
到了清朝能值多少钱呢?答案是可能也值不了多少钱。
首先,妙玉这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未必是最珍贵的斗彩,就算是斗彩也不是最昂贵的鸡缸杯。所以,如果放在明朝肯定是不值50两银子一只的。
其次,在清朝的明朝的古董还不算十分值钱。《儒林外史》中也曾很随意地写着秦淮河上的:桌上摆放着宜兴紫砂壶,极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得上好的雨水毛尖。
第三,《红楼梦》并无具体朝代可考,不能就用清朝的价格来判断这个茶杯的价值。所以,就算妙玉的茶具都很贵重,在《红楼梦》中这个小茶杯能换100两银子就不错了。
园子里果子和各样干果子若干、各样内造点心一盒、面果子一盒。荷包两个、包头四块、绒线一包,这些其实都不怎么值钱,估计也卖不出去,可以忽略不计。
值钱的是那些药物:梅花点舌丹、紫金锭、活络丹、催生保命丹等,每一个都带着药方,这可都是贾府从太医院配的药,属于保密配方,一般的药店都没有。但是,估计刘姥姥不会卖这些药,因为她已经不缺钱了,这些药是有钱也没地方买的好东西。
不过药方是可以卖的,但是还是那句话,估计刘姥姥也不会卖,她有足够的现金使用。
综上所述,刘姥姥第二次去荣国府得到了大概价值四五百两银子的财物,就算她不变卖任何衣服、大米和古董,也有120两银子的现钱。
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是一笔巨款,毕竟清朝知府一年的俸禄才105两。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大过年的送干菜不可能空手回去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临走的时候不好意思拿那么多好东西和银子。平儿特别会做人,告诉她:
平儿笑道:“休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才这样.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干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这个就算了,别的一概不要,别罔费了心。”刘姥姥千恩万谢答应了。
平儿这样说了,也是尊重刘姥姥的意思,让刘姥姥感觉大家就像亲戚一样礼尚往来。不要拘泥于门第和阶层。
刘姥姥是非常知恩图报的,平儿就算不说她可能也要一年一趟地送,何况平儿说了,那更要来了。可能从此之后,她一年会来送两次,秋天送新鲜的蔬菜瓜果,冬天过年的时候来送干菜。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没有结局的,自从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之后,很快就到了年底,贾府过年祭祀宗祠,开元宵夜宴。这期间刘姥姥肯定是来过得,只不过作者没写而已。
那么她每次前来,贾府不可能让她空手回去。尤其是王熙凤作为管家媳妇,又和刘姥姥有一份惺惺相惜的情谊,贾母和王夫人肯定也有节礼赏赐,每次再少也不可能少于头一回打秋风的二十两银子一吊钱,尤其是年前来送干菜,可能还有衣服和金银锞子的赏赐。
也就是说刘姥姥每次来贾府都应该有一笔不低于20两银子的财富收益。一共几年,那就不好算了。
按照刘姥姥第二次来的时候黛玉15岁算,黛玉还有两年的寿命,贾府也很快一败涂地,那么刘姥姥至少还能来四次,还能从贾府得到不少于80两银子的钱财。
贾府再穷也不会差这点儿钱的,这是亲戚礼数的问题,就算不给钱,也会给布料和一些吃的用的,总之都会和第二次来一样,把刘姥姥装干菜瓜果的大口袋装满才送她回家。
按明清两朝的土地价格,刘姥姥变成富农很轻松其实,刘姥姥第一次打秋风得到的20两银子一吊钱,应该也没舍得都花了。
因为按照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说法:“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
为什么能“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呢?肯定是刘姥姥家买了新的土地,所以才会有富裕的产出,要不然就靠以前的二亩薄田,坐吃山空,依然是要年底告急打秋风呀!
可是,现在她家地里的庄稼和蔬菜都已经吃不了,达到了要出售的地步,这说明刘姥姥家已经脱贫了。
就算没有贾府后来赠送的财物,他家也已经过上了温饱的生活。
但是,有了第二次贾府送给她的一百多两银子和很多财物之后,和后来几次的赠送,刘姥姥家直接暴富变成富农,甚至是小地主了。
古代的房价和土地价格都不高。
以明朝为例,一亩土地的价格极贵才13两银子,战乱时期甚至不到一两银子。清朝的土地价格随着米价上下浮动很大,康熙年间基本就是一两银子一亩地,乾隆年间为七两左右一亩地。而且很多边境省份的土地十分荒芜,再便宜也没人买。
明清时代的粮食产量约为亩产2石左右,这样看来刘姥姥家当年多打了2石粮食可能正是用王熙凤给的20两银子,除去过年花销之外,还多买了一亩好地,然后解决了全家的日子就好过起来了,不仅不用再挨饿,还有了富余。
就算按照十两银子一亩地的高价,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回家之后,也可以大手一挥买上几十亩地都没问题了。
如果刘姥姥舍得置办上五十亩地以上那么就直接升级为小地主。如果他们全家还参与劳动,并且不到五十亩地,也需要同时雇佣短工的话,那么就是富农。
刘姥姥家的土地多了,粮食和各种蔬菜瓜果农作物就多,可不断地出售变现,实现财富持续增长。
所以她才有财力后来救了巧姐,这也是王熙凤做好事的回报。
南山橘暖/文
《红楼梦》里刘姥姥几次到贾府打秋风共得多少银两?可置多少亩地?
《红楼梦》里刘姥姥几次到贾府打秋风共得多少银两?可置多少亩地?这样的问题是基于表面故事而提出来的,而如果总纠缠于表面的故事,那么作者用“假语村”“真事隐去”的手法隐藏在表面故事之下的真实故事就无法解读出来了。
也可能是关于刘姥姥的故事太精彩的原因,红学界都被这的精彩的表面故事给迷着了,一真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迄今为止只有吴氏红学的吴雪松老师在文章中对刘姥姥的“劉”进行的剖析是最先进和最深入的。
是的,对刘姥姥的解读就需要象吴老师一样,从“劉”字为“卯金刀”组合而成来进行解读,才能一步步解开隐藏在刘姥姥身上的谜团。
那么这个“劉”字代表了什么呢?其实,它真实地反映了《红楼梦》所隐藏故事的历史背景是明末清初。理由如下:
1.关于“劉”姓的“金刀刘之谶”影响了近千年中国历史,其意味着造反反叛、战争杀戮、改朝换代。
2.与“金刀刘之谶”对应的是关于李姓的“十八子之谶”,同样也影响了上千年的中国历史。
3.刘姥姥进贾府所带的两个外孙,一个叫“板儿”,一个叫“青儿”。“板”为“木”和“反”组成,“木”为“十八”是“李”的上半截,因而“板”隐指“李自成造反”;“青儿”则更好理解,就是隐指满清。而正是由于李自成农民军的造反,和满清的叛乱南侵最终造成了明朝的彻底灭亡。
关于刘姥姥的故事需要在以上三点中进行深入细致地进行解读研究,才是正确的方向和态度,同时要尽可能地减少在表面故事上的纠缠不断。
《红楼梦》里刘姥姥几次到贾府打秋风共得多少银两?可置多少亩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705条回答。
刘姥姥可不是普通人。
大家记得带刘姥姥进府的周瑞家的吗?这个中年妇女可不是一般人,也是非常精明伶俐的女人,在荣国府几乎所有主子面前,包括贾母面前都很有面子,奉承的他们很快心,而且也有办事能力。
即便如此,周瑞家的也认为刘姥姥很会说话,说明刘姥姥的厉害。
刘姥姥第一次近贾府,没有搞到太多的东西,但也搞到了“二十两银子又一吊钱”。
由此,刘姥姥才知道贾府的豪富。人家拔根汗毛就可以让庄稼人开销一年的。
但刘姥姥也是一个很聪明,很懂礼节的人,没有光打秋风自己不付出。
第二次来荣国府,刘姥姥倒不是来打秋风的,而是送一些地里种的新鲜蔬菜。
当年没有蔬菜大棚,蔬菜都是按照时令上市的。
也就是说,就算贾府有钱到极点,也只能按照季节吃蔬菜瓜果,其他季节是吃不到的。
而刘姥姥将刚刚上市的新鲜蔬菜送到贾府,也是市面上不容易买到的。
虽然蔬菜瓜果本身不值几个钱,但也表现了人家刘姥姥一番心意。
自然,刘姥姥也是有私心的,就是想要长期维持和贾府关系。
这样将来如果有了什么难事,贾府也不会坐视不理。
大家注意,这次刘姥姥准备来了就走的,还担忧晚上关了城门出不去。
这说明,刘姥姥并不是来再次搞钱的。
哪知道机缘巧合,遇到贾母想找老年人说说话,开开心,刘姥姥恰好扮演了这个角色。
其实刘姥姥也是聪明人,不亚于贾府那些女人。
她并不傻,而是故意装傻充愣,目的是让贾府的女人们开开心。
这些人有的是钱,只要开了心,随便招待招待她,给她一星半点也不少了。实际上,确实如此。
况且,刘姥姥是个五口之家的农民家庭,只靠女婿一人种地,其余四人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家里确实比较艰难。刘姥姥本来就是一个高龄老寡妇,估计也活不了多久,还不为女儿女婿发挥发挥余热吗?能够搞一些钱回去,无论是用什么手段,就是刘姥姥为家里做的巨大贡献。
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大有收获。
她得到的东西如下:
一百零八两银子、两个笔锭如意锞子。青纱一匹、月白纱一个、茧绸两个、绸子两匹。两件袄儿、两条裙子、贾母衣服数件、鸳鸯衣服数件、荷包两个、包头四块、绒线一包。梅花点舌丹、紫金锭、活络丹、催生保命丹等。御田粳米两斗、园子里果子和各样干果子若干、各样内造点心一盒、面果子一盒。成窑茶盅一个。
我们一个个来看
首先:一百零八两银子、两个笔锭如意锞子。
刘姥姥说了,20多两银子就能让庄稼人开销一年,现在这108两银子,可以开销四五年呢。
笔锭如意锞子是黄金的,是贾府专门用于赏赐人的东西,每个大约1两重量。
那么,这2个黄金裸子大约相当于二三十两白银。
这次刘姥姥得到的钱,就有140两左右,是上次的7倍。
其次,青纱一匹、月白纱一个、茧绸两个、绸子两匹。两件袄儿、两条裙子、贾母衣服数件、鸳鸯衣服数件、荷包两个、包头四块、绒线一包。
青纱一匹、月白纱一个、茧绸两个、绸子两匹,这些都是极为高档的布料或者衣料,装饰物。
诸如青纱,是比内造也就是给皇上御用的东西还要好,贾府里面也不多见。
可见,普通人就算有钱也买不到,属于高档奢侈品了。
而后面的衣服既然是别人送给贾母的,也肯定是最好的料子、最好的手工做的顶级衣服。
而贾府中这些奶奶们的头面衣服都是价值连城,只要卖掉了够普通人吃喝一辈子。
由此,足可见这些衣服有多值钱。
这些东西刘姥姥肯定是不会自用的,都会卖掉。
这些玩意只要能够卖个好价格,恐怕赚上百两银子不费吹灰之力。
再次,梅花点舌丹、紫金锭、活络丹、催生保命丹等。
这些都是珍贵的药物,贾母送给刘姥姥是一番好意。
因为刘姥姥虽身体硬朗,也上了年龄,还是需要药物的。
她自己就算有钱去买,也不可能买到贾母身边那么好的药物。
自然,刘姥姥未必会直接自己吃,也可能拿到药铺去卖掉。
这些药物虽不算很珍贵,也是顶级药材配置,卖个二三十两银子应该问题不大。
还有,御田粳米两斗、园子里果子和各样干果子若干、各样内造点心一盒、面果子一盒。
这些貌似没什么,但也是挺值钱的。
所谓御田粳米是御田胭脂米,也就是红稻米。在古代,这种红稻米的产量非常稀少,普通有钱人家也是不容易买到的。
贾府是超级大地主家庭,每年得到的御田胭脂米也不过二石,也就是二三百斤而已。
刘姥姥得到两斗,也就是20多斤,卖掉的话也能赚不少钱。
最后,成窑茶盅一个。
这个萨沙已经分析过了。成窑茶盅又是妙玉的珍品,恐怕二三百两银子都买不到,卖几百两银子是绝对没问题的。
那么刘姥姥这一趟,等于直接搞到了好几百两银子,可能在500两以上。
这就很多了,可以够庄稼人开销20年呢。
也就是因为得到的钱比较多,刘姥姥后来才有钱去扬州妓院救回巧姐。
《红楼梦》里刘姥姥几次到贾府打秋风共得多少银两?可置多少亩地?
我是潇湘竹48,我来说一下对题主这几个问题的看法。
我想题主其实想问的是:刘姥姥共去了几趟荣国府,共得到多少物质资助,可以购买多少亩田地?前八十回中作者详细叙写了刘姥姥两进荣国府的经历;即使不采信续书中的描写,通过第五回中关于凤姐之女巧姐的判词与曲词,也可以知道在贾府败落以后刘姥姥第三次去了荣国府。
但是,真正可以视为“打秋风”的,即向人告帮周济的,却只有“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写的这一次。二进、三进并不能被认作是“打秋风”的行为。
在一进、尤其是二进中,刘姥姥得到了价值不菲的资助,有银子也有其他物品,其中贾母给的衣服以及原属妙玉的成窑小盖钟价值尤昂。
结合《红楼梦》成书时的地价也可以大致计算出这些馈赠能够购买多少亩田地。
下面,我们分别具体来说一下。
一、刘姥姥唯一的一次“打秋风”,得到了二十两银子一吊钱。刘姥姥本人其实与荣国府没有任何关系。
她的女婿王狗儿的祖上当初与王夫人的父亲相识,贪图王家的势力“连了宗”,因此才与荣国府有了一丁点瓜葛。
因为无过冬之物,狗儿每天在家气恼,刘姥姥劝其向荣国府主母王夫人求助。狗儿舍不下脸面,反说服了刘姥姥带着外孙板儿去荣国府“打秋风”。
刘姥姥是奔着“怜贫恤老”“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王夫人去的,但她并没有见到真佛,在周瑞家的帮助下,见到了代王夫人管家的凤姐。
“有一万个心眼子”的凤姐一番“告艰难”的话说得刘姥姥心里像坐过山车一样突突的。但凤姐最终把要给丫头们做衣裳用的二十两银子给了她,另给了一串钱让刘姥姥雇车坐。
为了凸显刘姥姥“打秋风”的窘态,作者不但写她“未语先红了脸”,更插入了贾蓉来找凤姐借玻璃炕屏一幕以作对比:玻璃炕屏“借了略摆一摆就送过来的”,而二十两银子自然是有去无回了。
这二十两银子对凤姐来说固然算不得什么大钱,但据后文刘姥姥计算螃蟹宴的花费共值二十多两银子时所说的“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的了”,这个五口之家衣食无忧地度过冬季是毫无疑问的了。
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虽然得到了更多馈赠,但其本意绝非“打秋风”。从刘姥姥后来救巧姐的举动我们可以知道她的本性是知恩图报、真诚善良的。
刘姥姥第二次来荣国府,从主观上来看实非再次求告帮打抽丰,而是怀着感恩之心、本着“礼尚往来”的生活礼节来回报凤姐的恩情来了。
家里都问好。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儿,也算我们的穷心。……又往窗外看天气,说道:“天好早晚了,我们也去吧,别出不去城才是饥荒呢。”
没想到贾母“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久阅世情、善于察言观色的刘姥姥很快投了贾母的缘法,不但留下来逛了大观园,临走的时候又得到了很多馈赠。主要有:
1.凤姐送的:青纱一匹、月白纱一个、茧绸两个、绸子两匹、两斗御田粳米、八两银子。
2.王夫人送的:一百两银子。
3.贾母送的:两套新衣服、多种丸药和药方、两个装着金银锞子的荷包。
4.宝玉送的:一个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
再加上平儿、鸳鸯给的衣服,这些物品装了满满一车。这意外之喜让刘姥姥念了几千声佛,也为知恩图报的刘姥姥日后救巧姐埋下了伏笔。
三、刘姥姥得到的馈赠价值多少?能够购买多少亩田地呢?先计算一下刘姥姥得到的馈赠的大约价值。暂且抛去其他零碎物品,银钱主要有20两+8两+100两+4个金银锞子,共计多少呢?
弄清楚金银锞子的价值就可以了,第五十三回中:
前儿那一包碎金子,共是一百五十三两六钱七分,里头成色不等,共总倾了二百二十个锞子。
可知,一个锞子大概重七钱,四个锞子按两金、两银算的话,则:
2X0.7X10+2X0.7=15.4(一两金子约等于十两银子)
所以,刘姥姥得到的银钱约为一百四十三两。
物品中还有两样特别值钱的东西,一是贾母的两套新衣服;一是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
贾母从不穿人家做的衣服,这两套新衣服是众人往年生日节下孝敬的。
以贾母一品国公诰命夫人的身份、荣宁两府老祖宗的家族地位,晚辈孝敬的衣服必然用料、做工都是最好的,每套按银五十两计值应该很正常。
这样精致华美的衣服刘姥姥肯定不会穿的,典当变现的可能性很大,则可得银一百两左右。
至于宝玉给的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更是极其昂贵。
这个成窑小盖钟原来的主人是妙玉。
妙玉的身世应该很有故事。
她在请宝钗、黛玉喝体己茶时所用茶具都是古玩奇珍,宝玉说给自己用的绿玉斗是“俗器”,妙玉说道:
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从妙玉的口气可知,她的家世可能比国公府还要高得多。妙玉因势力逼迫不敢返乡,托庇于大观园栊翠庵存身。
她给贾母奉茶所用“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绝非市卖凡品,仅仅因为穷人刘姥姥用它喝了茶,就丢弃不要了,这也反映出妙玉家原本富贵非常。
据晚明文人沈徳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
城隍庙市在贯城以西,……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
妙玉的这个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在品质上应该比城隍庙市卖的此类瓷器好得多,甚至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
那么,如果说这个成窑小盖钟价值500两白银应该不算高估。
可能,刘姥姥日后救赎被“狠舅奸兄”卖入青楼的巧姐所用赎金,就是典卖的这个成窑小盖钟所得。
综上,刘姥姥两进荣国府所得馈赠的价值大约为:
143+100+500=743两即使不算需典卖的衣服和瓷器,刘姥姥得到的现银也有143两,这些银两能购买多少亩田地呢?
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记载了清初至乾隆中期的地价情况:
本朝顺治初,良田不过二三两。康熙年间,涨至四五两不等。至乾隆初年,田价渐涨,然余五六岁时,亦不过七八两,上者十余两。
钱泳是乾隆二十四年生人,至五六岁时即乾隆三十年左右。
《红楼梦》写于乾隆二十八年之前,此时较好的土地价格大概一亩十两银子。
刘姥姥即使只用143两现银也能购买14亩良田,可供一家衣食所需了。
四、三进荣国府,刘姥姥谱写了一曲善美的人性颂歌!刘姥姥这个人物在小说结构上自有其重要作用。
作者借刘姥姥这个贾府局外人的视角,写出了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
就小说主旨“大旨谈情”而言,善良知报的刘姥姥映出了多少大族出身但只知追名逐利、自私冷酷者的丑恶嘴脸。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应该是她听闻贾府抄家的消息以后特意赶来的。但此时荣宁两府已被查封,她并没有进去这个曾带给她惊喜、震撼的富贵繁华地。
其他事务都远远超出一个京郊老婆婆的能力,她只能倾其所有去救助恩人凤姐的女儿巧姐。
按照作者一贯的“伏脉千里”写法,巧姐和板儿交换佛手和香橼的情节,暗示了巧姐最终会与板儿结为夫妇,成为一名农妇。
巧姐在生育的时候可能发生了难产,有赖于重祖母贾母与刘姥姥的善缘而得救——贾母给刘姥姥的物品中有“催生保命丹”和药方。
这更是带来新生命新希望的无价之宝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定删。
《红楼梦》里刘姥姥几次到贾府打秋风共得多少银两?可置多少亩地?
刘姥姥是王夫人的远房亲戚,因为王夫人在贾府做了当家主母,所以她就到贾府来求助王夫人。刘姥姥一共来过三次贾府,她和贾府的关系也从最开始的求助到最后的救助,反正刘姥姥和贾府中人的关系也一次比一次好。
因为刘姥姥是客人,所以她到贾府走的时候,王熙凤等都会按照常例送一些东西给她,那么刘姥姥三次到贾府共得到多少银两呢?又可以购置几亩田地呢?
第一次,刘姥姥到得到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钱刘姥姥之所以会到贾府去打秋风,是因为冬天的时候家中艰难,于是她才为女婿一家想到到贾府求助的门路。因为女婿不好意思上门,所以就有她带着小孙子板儿一起去贾府。刘姥姥第一次到贾府想要求见王夫人还是费了好大一番折腾,但是在周瑞家的帮助下还算是见到了王熙凤。
刘姥姥和王熙凤一番说话之后,王熙凤顾忌到她是王夫人的亲戚,而且是第一次上贾府的门,所以就给了刘姥姥20两银子,外加一吊钱作为坐车的钱。不要小看这二十两银子,因为这几乎够他们一家用一年了。如果按照宋朝一两银子等于600到700块来算,这钱也有12000到14000,所以也算是相当不错了。
第二次,刘姥姥得到108两银子外加很多的东西刘姥姥是知恩图报的人,因为第一次到贾府王熙凤就帮助了她,所以当自家地里头茬的瓜果蔬菜成熟了,刘姥姥就赶着给贾府的人们送来,也算是略微报答去年的帮助之恩。
可巧下人在回禀王熙凤刘姥姥送东西来这件事时,贾母听到了,就让请刘姥姥来坐坐,结果刘姥姥说话和讲故事都很仍贾母和众人喜欢,于是贾母就留他在贾府玩几天再回去。
贾母就带着刘姥姥几乎把大观园逛了个遍,刘姥姥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快乐,所以在刘姥姥要辞行回家的时候,王熙凤和王夫人等都送给了刘姥姥很多东西。
王熙凤送了很多的布料、糕点、稻米等吃喝用的东西,贾母除了这些还给了药材和衣服等,平儿和鸳鸯也给了刘姥姥衣服和绒线等,宝玉送了妙玉的成窑杯子,这些东西换算成钱都不得了,特别是成窑杯。
其中实物给的钱还有王夫人给了100两,王熙凤给了8两,贾母给了两个荷包里边有四个锞子(一两到五两不等,折中三两),所以这一次她一共得到了114两银子。刘姥姥这一次到贾府见到和吃到很多没有见过的东西,也算是满载而归。
第三次,刘姥姥是看望贾府众人,没有得到第三次刘姥姥再来贾府的时候,已经是贾府落败的时候了,这时刘姥姥不似别人那要拜高踩低,她就是秉着初心来看看她们。贾府这个时候的情况已经很不好了,所以对于刘姥姥自然就没有赠送什么东西了。
相反地在后来刘姥姥还为了救助被狼兄奸舅卖到青楼的巧姐,花费了很多钱。刘姥姥会救助巧姐,也是当日王熙凤对刘姥姥的帮助埋下今天的一段缘分,王熙凤通过和刘姥姥的相处,非常喜欢她甚至都把她当做一般亲戚看待,两个人都可以闲话家常。
王熙凤还让刘姥姥给巧姐取了名字,这样一来刘姥姥就是巧姐的干妈了。王熙凤一生也做过不少坏事,但是对女儿巧姐,她真的非常好。
作者:十一,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有趣的人和事儿!
《红楼梦》里刘姥姥几次到贾府打秋风共得多少银两?可置多少亩地?
刘姥姥真正到贾府打秋风就只有一次。一共来了三次。第二次是来报答的,送点农村自家产的新鲜果菜。第三次刘姥姥听着信,贾府被抄了,贾母也死了,来看看(慰问)。
1、
第一次刘姥姥一家是真困难,冬天来了,一应过冬的东西都没有,只好千难万难地舍脸到贾府打秋风。
贾府当家的王熙凤给拿了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钱。这二十两银子够一家子一年的费用,这话还是刘姥姥自己亲口说的。可见,贾府第一次给的二十两银子对刘姥姥一家帮助巨大。
2、
第二次刘姥姥去贾府,是礼尚往来,受人之恩,虽然没有能力涌泉相报,至少可以用农村的新鲜物表达自己家的感激之情。
当刘姥姥第二次来,被惜老怜贫的贾母知道了,于是刘姥姥交了好运,不仅被贾母热情款待,留下住了几天,把一辈子没见过的也见了,没吃过的也吃了,临走时还给了一百零八两银子和吃的、穿的、戴的、布匹药品等等一车的东西。
由平儿转述太太的话,叫刘姥姥拿银子或做小买卖或置地。
这一包是八两银子。这都是我们奶奶的。这两包每包里头五十两,共是一百两,是太太给的叫你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
3、
第三次来贾府,是因为刘姥姥听着信,说贾府遭难,礼待她的老太太也死了,因此特来慰问。
刘姥姥此次慰问的也主要是凤姐,凤姐此时也就要死了。但还好刘姥姥来了,证明刘姥姥是真的知恩图报,不忘本。尤其之后,还救了恩人凤姐的女儿。
也就是这第三次来,刘姥姥透露自己家的近况。她说:
“如今虽说是庄家人苦,家里也挣了好几亩地,又打了一眼井,种些菜蔬瓜果,一年卖的钱也不少,尽够他们嚼吃的了。这两年姑奶奶还时常给些衣服布匹,在我们村里算过得的了。”
根据刘姥姥的说法,她家里现如今挣了好几亩地,具体几亩地,刘姥姥没说清。
这个也没法算出来,因为地有好有坏,价钱不一样,并且一个地方一个价。我们能算出来的只有贾府一共给了刘姥姥一百二十八两银子,因为不能准确知道土地的单价,所以很难衡量这些银子能买几亩地。
如果非要一个结果,那么刘姥姥说的好几亩应该是五亩地以上,不到十亩。因为通常情况下,如果不到五亩地,刘姥姥会说“挣了几亩地”,如果十亩以上,会说“十几亩”,因此,我估计刘姥姥家的地也就是五亩到十亩。
当然,刘姥姥家也不会把这一百二十八两银子全部买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