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福晋、侍妾、庶福晋有多大区别?

“福晋”,是清朝时期对于满洲皇室宗亲的“夫人”的称呼。不过,不同于汉族家庭中,只有一人可称之为“妻”,其余只能称之为“妾”,在这些满洲贵族的府上,能被称为“福晋”的,除了“嫡福晋”或者“正室大福晋”这样的传统的“嫡妻”和“正妻”角色外,还有着“侧福晋”、“庶福晋”,此外也有一些其他的侍妾。

这些侧福晋、庶福晋以及其他侍妾们,与福晋之间有着多大的差距,而在她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地位上区别,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做一个介绍。

“福晋”与“侧福晋”,都可以被看做为“妻子”和“夫人”。

“福晋”一词,在满语中,就是“夫人”的意思,当然,这个词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将“福”读作一声,而不是影视作品中常见的二声。

由于早期的满洲人并不像汉族人一样,遵循“一夫一妻多妾制”的传统,而是奉行“一夫多妻制”,因而只要是满洲贵族迎娶的女子,都被称为福晋,这其中,承担“正妻”职责、负责管理家庭的被称为“大福晋”或者“福晋”,地位最高,其余的则均被称为“小福晋”或者“侧福晋”。

比如,努尔哈赤一生中,有过四位大福晋,分别是大贝勒代善的生母佟佳·哈哈纳扎青,三贝勒莽古尔泰的生母富察·衮代,皇太极的生母叶赫那拉·孟古,以及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的生母乌拉那拉·阿巴亥。在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后金政权后,阿巴亥也被称为“大妃”。至于我们熟知的那位曾向努尔哈赤揭发代善与阿巴亥“有染”的德因泽,就是努尔哈赤的一众小福晋之一。

再比如,皇太极的结发妻子、额亦度之女钮祜禄氏是他的嫡福晋,豪格的生母乌拉那拉氏是继福晋,在这之后皇太极的正妻便是哲哲了,他们都是皇太极府上的正室福晋。而孝庄在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皇太极的时候,是府上的侧福晋。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正式改元称帝,同时册封为了“五宫后妃”,即中宫清宁宫皇后哲哲、东宫关雎宫宸妃海兰珠、西宫麟趾宫贵妃娜木钟、次东宫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璪以及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即孝庄)。

这“五宫后妃”是皇太极后宫中地位最为高贵的后妃,而这五人之中,皇后哲哲相当于此前的大福晋,其他四人则为侧福晋,其他后妃或是地位较低的侧妃,或是没有经过正式册封的庶妃,根本无法与“五宫后妃”相提并论。特别是在皇太极去世之后,这些侧妃、庶妃所生的皇子,根本没有被作为皇位继承的候选人来看待。

当然,这仅仅是皇帝的后妃改了称谓,至于其他满洲贵族的府上,依然沿用的是福晋的称法,并且即便是在皇宫之中,这种称谓上的“汉化”也并不彻底,“福晋”一词在这一期的使用可以说是非常混乱的。

直到十七年(1660年),顺治皇帝才最终厘定,只有亲王、亲王世子以及郡王的正室妻子才可被称为“福晋”,其中结发妻子也就是嫡妻,还要被称为“嫡福晋”,继妻被称为继福晋,侧室则被称为侧福晋。

然而,不管是福晋,还是侧福晋,都是要经过皇帝的主持和安排,并且由礼部进行册封的。比如,当年雍正年羹尧的妹妹年氏,就是由康熙皇帝亲自指婚的。

由此可见,在“一夫多妻”制度下,尽管福晋与侧福晋还是有着身份与地位上的差别的,但这更多的是集中在家庭管理以及子嗣的继承权上,至于其他方面,不能单纯的与汉族家庭传统的“妻妾有别”相比较。

毕竟,侧福晋并不是承担着真正的“妾”的角色,因为满洲宗室府上的“妾”,实际上是另有他人的,这便是庶福晋以及格格之类的侍妾。

相比于庶福晋等人,侧福晋还是能被看作是“主子”的。

在这些亲王、郡王的府上有着许多婢女,她们中的一部分是可以侍寝的,这些能够侍寝的婢女中,地位高一些的被称为“庶福晋”,而地位较低的则是被称为“格格”。

而不管是庶福晋,还是格格,她们都只是一介侍妾,都只能是被看作为地位仅仅高于那些做粗活、重活这些“下人”差事的婢女而已。

这里我们还是用雍正和他的那些“甄嬛们”来举例。

雍正在康熙朝时期晋封为雍亲王,这一时期他府上的嫡福晋是他的结发妻子,即历史上的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同时他还有两位侧福晋,一位是前文中说到的年羹尧的妹妹,后来被封为敦肃皇贵妃的年氏,另一位就是弘时的生母、后来被封为齐妃的李氏。

而此时,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以及弘昼的生母耿氏,都仅仅是格格,地位根本无法与前面三位福晋和侧福晋相比拟,包括受宠的程度也是完全不同,这一点,从诞育子女的数量就可以看出来。

雍正登基之后,乌拉那拉氏被封为了皇后,年氏起初为贵妃,后来因为病重,雍正要为她“冲喜”进而被晋封为了皇贵妃。至于李氏,雍正则更多的是不希望通过抬升李氏的地位,进而“子以母贵”提高弘时的出身,对乾隆日后的登基产生阻力,于是将李氏仅仅册封为齐妃,但是李氏的地位仍排在后宫第三位,仅次于乌拉那拉氏以及年氏,依旧高于被封为熹妃的乾隆生母钮祜禄氏以及被封为裕嫔的弘昼生母耿氏。

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雍正已经选定了乾隆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的话,那么钮祜禄氏也必然不会在这个时候被封为妃,而是应该同耿氏一样,最多也就是个嫔级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来总结一下福晋、侧福晋、庶福晋等的区别。

首先,从在府上的地位上来看。

福晋作为皇室宗亲的正妻,不管是嫡福晋,还是继福晋,都是府上的“女主人”,是家中女眷中地位最高的,侧福晋地位虽然不如福晋,但同样是承担着“妻”的角色,依旧是府上的“主子”。至于庶福晋、格格这样的侍妾,虽然可以侍寝,同时他们所生的儿子也会被承认,但是他们相较于福晋和侧福晋,地位还是非常低,只能算作是级别高一点的婢女,依旧还是“下人”的身份。

其次,从名分上来看,也是有着显著不同的。

前文中也说到了,福晋,尤其是嫡福晋,以及侧福晋,她们都要是由皇帝亲自指婚或者是主持安排给这些亲王、郡王们的,并且要得到礼部正式的登记和册封,属于“明媒正娶”。相比之下,庶福晋、格格这些侍妾们,流程相对简单许多,也没有那么多的仪式和规矩,有很多情况都是在经过了一夜的侍寝之后,身份就发生了变化。然而,这些侍妾终归是“妾”,所有的名分和称谓上的变化也仅仅是在府内而已,并没有得到正式的确认与册封,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会受到制度以及传统的保护。

再次,就是体现在继承权上。

根据“有嫡立嫡”的传统,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正室福晋所生的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尤其是他能够优先继承家族爵位,比如怡亲王胤祥的爵位,就是由他的嫡福晋所生的弘晓来袭承的。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最典型的就是雍正了。由于由乌拉那拉氏所生的嫡长子弘晖早殇,可雍正却没有按照“子以母贵”,考虑由侧福晋李氏所生的弘时,而是在很早的时候就选择了仅为府邸格格身份的钮祜禄氏所生的弘历为自己的接班人,并且加以重点培养,甚至还将其主动带到了康熙面前,最终也是由乾隆皇帝弘历继承了他的皇位。

由此也可见,满洲皇室宗亲所遵循的“一夫多妻制”,使得福晋与侧福晋均承担了“妻”的角色,而庶福晋等则是承担了“妾”的角色,并且与汉族传统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相类似的是,庶福晋在家中的地位也是非常的低,身份上甚至仅仅是侍妾和婢女,根本无法与福晋与侧福晋相提并论。

侧福晋、侍妾、庶福晋有多大区别?

福晋这种东西是满语,翻译成汉文的意思,就是夫人的意思。在努尔哈赤时代附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职位,努尔哈赤自己的夫人和侍妾都统称为福晋,只不过正室称为大福晋,其他的侍妾和小老婆都称为福晋。

到了后来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学习了中原文化,自然一切事情都按中原的来,所以这个时候皇帝的嫔妃也不再叫福晋,而高人一等,用中原嫔妃皇帝的封号。但是其他王爷的夫人及侍妾都按这个来,例如正室的话叫叫做福晋,而侧室的话叫做侧福晋,侧福晋事实上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平妻。

平妻地位比正妻的地位要低一点点,但是比其他的夫人和老婆地位要高,其他的庶福晋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妾室。庶福晋只是一个体面上的说法,至于直接称的侍妾,那地位就更低了,恐怕也就和通房丫头差不多。所以说从这些人的称呼人来看,就能看出这些人不同的差别。

一般的王爷有一个正福晋,再加上一个侧福晋,这两个是朝廷所认可的,经过正式册封的,并且在皇家记录中。而其他的庶福晋和侍妾,则是王爷自己所纳,在朝中没有正式的记载,也没有什么册封仪式。到了现代社会已经实行一夫一妻制,也就不存在着这些差别了。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侧福晋、侍妾、庶福晋有多大区别?

福晋其实是专属于清代对于贵妇的称呼,福晋满语音译成汉语就是夫人,在清代只有皇子、亲王、世子、郡王的妻子才能称之为福晋,所以福晋就相当于汉族的王妃。

其实在福晋这个称呼一直在清初时期也是用来称呼皇帝的后宫,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16个老婆都没有名号全都称为福晋,到了皇太极时期才有了后妃之别,皇太极设立了五宫,后妃名号才逐渐多了起来,一直到了康熙时期才彻底制定了后宫妃嫔称号,不再用福晋、格格这些来称呼皇宫后妃了。也因此来说福晋和格格这都是康熙之后才成为了专门用来称呼王公贵族的贵妇。

而且福晋这一词的读音也并非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福”字二声读音,根据现代书法家爱新觉罗·启功先生所言,福晋中的“福”字本来读音是一声,通“夫”字,只是现代清宫剧不注重这些细节所以误导了人们以为福晋的“福”字是二声发音。

按照清朝规矩,福晋是分为嫡福晋和侧福晋,嫡福晋就是嫡妻,也就是正室,侧福晋就相当于妾,嫡福晋肯定只能有一个,去世后再娶或者从侧福晋中扶正。而侧福晋则和嫡福晋不同,根据爵位的高低,侧福晋是有明确的人数限制。

在康熙和雍正时期规定,亲王爵位侧福晋只能有两人,郡王爵位侧福晋只能有一人,到了乾隆时期改为亲王爵位侧福晋可以有四人,世子、郡王的侧福晋可以有三人。

清朝时期的格格其实有两个叫法,一个是称呼王公贵族的子女为格格,另一个则是称呼他们的侍妾为格格,侍妾格格地位非常低下,侍妾是没有人数限制的,因为侧福晋是需要经过朝廷和皇帝的认证册封的,也相当于明媒正娶,但侍妾是不需要册封,侍妾如果不生孩子是不能埋入家族祖坟和录入皇室宗谱,所以侍妾地位非常低下,只比府中的丫鬟下人地位略高一些。

而庶福晋和侍妾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庶福晋生不生孩子都会被录入皇室宗谱,而侍妾只有生下孩子名字才会被录入皇室宗谱,而皇室宗谱是每十年修一次,如果修撰宗谱时侍妾的孩子夭折了,那她依然不会被记录进宗谱之中,由此可见庶福晋的地位还比侍妾要略高一些。

其实嫡福晋、侧福晋和庶福晋规矩和中国古代传统的三妻四妾是一样的。中国古代一直是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但是现代很多人都纳闷那为什么古代又有谚语三妻四妾呢?

三妻四妾中其实三妻也指的是妾,只不过是在古代妾中也分三六九等,三妻是专指高级的妾。先解释一下三妻四妾的说法,再结合这个就对清代的嫡福晋、侧福晋和庶福晋区别就明白了。

在古代除了嫡妻之外,就只有妾,但是妾却分为贵妾、良妾和贱妾。

第一等的贵妾就是媵室、侧室和副室,这三种妾都是身份比较高的妾,大多家族出身都比较好,这些妾的身份在府中地位都很高,仅次于嫡妻的存在,她们是可以出席正规酒席宴会,在嫡妻不在的情况下她们可以替代嫡妻成为女主人。

而且她们的名字是要被录入男方祖谱,死后要葬入男方祖坟,家族祠堂是要供奉牌位享受子孙后人祭拜的。在嫡妻死后这三类贵妾是享受优先扶正的待遇。三妻四妾中的三妻指的也就是这三种可以优先扶正地位较高的妾。

第二等的就是良妾,这一档就只有偏房,在古代偏房的妾大多出身良家平民女孩,家庭出身比较清白,做妾之后就称之为偏房,这就是良妾,算是不好也不坏吧。

第三等就是贱妾,包含了陪房、侍妾、婢妾、通房这四类。

陪房就是指的嫡妻结婚时带过来的陪嫁丫鬟,好色点的男主人把她也收了,就叫作陪房,由于身份是丫鬟,所以地位肯定低下。

侍妾就是指的侍女被纳为妾,既然都是侍女了,那地位肯定高不到哪去,她们通常即使为男主人生了孩子也毫无地位,而且还连带着让子女在府中也没有太高地位。

婢妾就是指男主人买回来的贱籍女子,何谓贱籍,即奴籍和乐籍以及妓籍女人,比如男主人买回的奴隶或者从青楼赎出来的小姐姐再或者包养回来的女戏子,这些就是婢妾,她们比起侍妾还惨,侍妾虽然地位低下,但是只要生了孩子就算是这家的人了,而婢妾则不同,即使生了孩子她们也如同物件一般,男主人玩腻了说把她送人就送人。

通房就是指的通房丫鬟,其实她们就相当于没有名分的侍妾,平时是丫鬟,白天还得干活,晚上则要配男主人过夜,身份上她们是丫鬟,但实际上她们还和男主人有了关系,只是差了个名分而已,说白了就算是候补侍妾。

这四类也就是三妻四妾中的四妾,她们的身份地位都很低下,所以也就被称为贱妾,而贵妾与她们则不同,贵妾是可以与嫡妻同席吃饭,贵妾吃着,贱妾就得伺候着,这就是古代的妻妾制度规矩。

再代用回清朝,嫡福晋不用想就是嫡妻,那侧福晋就是贵妾了,因为侧福晋的婚姻是要得到皇帝认可才行,而庶福晋就相当于偏房,不好也不坏,出于中间位置,所以她们的身份地位比庶福晋高很多,至于格格这类的侍妾还是属于贱妾级别,是妾中最下等的级别。

举个例子,就比如雍正还是雍亲王时,他的侧福晋年氏也就是年羹尧的妹妹,正是他老爹康熙亲自给他赐婚,他与年氏是举行了过门仪式,而且康熙还亲自派官员持册礼去封册的年氏为雍亲王侧福晋。

年氏是康熙亲自给雍正赐婚,但雍正也曾经自己挑选了一名侧福晋,就是皇三子弘时的生母李氏,也就是雍正登基后的齐妃李氏,这也是由雍正报备康熙,然后康熙在下旨册封的侧福晋。

雍正早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时就已经在康熙的安排下娶了重臣费扬古之女乌拉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孝敬宪皇后。

而乾隆的生母钮钴禄氏只是雍正的王府之中的格格也就是侍女,后来得到雍正宠幸生出了乾隆,因此才得以晋升为侍妾,也就是庶福晋,但是她的身份地位在王府中并不高,若不是她生了乾隆,恐怕雍正继位后连熹妃的名号都不会给她。

按照上面说的,雍正在王府中一大家子吃饭时,嫡福晋乌拉那拉氏就可以和年氏以及李氏共同进餐聊天,而乾隆老妈钮钴禄氏都没有资格上桌与乌拉那拉氏同席吃饭。

除了这些,那就是继承权的问题,中国传统向来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但是雍正却没有这么干,在嫡妻乌拉那拉氏孩子都夭折之后,他把位置传给了生母身份低微的乾隆。雍正算是比较另类了,但历史上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正室这一房享有优先继承权。

同样乾隆也和他老爹雍正相似,雍正除了帮乾隆娶了嫡妻富察氏之外,他还帮乾隆娶了一个侧福晋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继后。

除了老爹选的,乾隆还在自己诸多的侍妾中选择了高氏上报给了雍正,高氏因此也得以被封为侧福晋,即后来的慧贤皇贵妃,她也算是一步一步从庶福晋熬到了侧福晋的位置上。

除了身份地位的区别,还有就是在继承权上有最大的区别,嫡庶子不同继承权也就大不同。嫡福晋所生除了嫡长子,其余嫡子均封为不如八分辅国公,女儿都封为郡主;侧福晋所生的儿子都封为二等镇国将军,女儿都封为郡君;至于庶福晋和侍妾所生的儿子都是封为三等辅国将军爵位,女儿没有封爵。

综上所述,在身份地位和继承权方面侧福晋、庶福晋和侍妾都相差很多,总得来说就是侧福晋地位最高,次之庶福晋,侍妾身份地位最低微。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大清朝十二帝 精装彩图 十二帝全传大清王朝 已售799件 精选联盟 ¥58 ¥158 去看看

侧福晋、侍妾、庶福晋有多大区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642条回答。

所谓福晋,是满语,是清朝贵族妇女的称谓。

在满族人没有入关之前,一切礼节还都很原始。

即便部落头人的妻子,很多时候也需要自己干活,同中原汉人的贵妇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随着满清的建立,封建制度逐步建立,这些贵妇人也逐步像汉人一样。

不过,当时女真贵族为了生育,男人多娶很多妻子。这些妻子之间,并没有严格的正妻和妾的区别,都叫做福晋。所有的妻妾孩子都是嫡子,都具有继承权。

满清入关以后,立即接受汉人嫡庶思想,就存在福晋的侧福晋。

顺治十七年(1660年)规定,亲王、亲王世子及郡王的正妻是福晋,侧室则称侧福晋。

从此开始,亲王的妻子开始有了等级,福晋的地位最高,这也是满族汉化的结果。

自然,侧福晋的孩子也有继承权,但地位比福晋的儿子要低。

嫡庶思想有着现实的意义,可以解决家族继承权的问题。

以前满族还很野蛮,在东北靠打仗抢掠为生,自己没有什么固定资产,父亲死后只需要将浮财平均分给几个儿子即可,嫡庶思想似乎没有必要。

入关以后,满族贵族都得到大量土地、奴仆,有的还有世袭的爵位,立即就有一个继承权问题。

如果他们不设立嫡庶制度,父亲一死,儿子肯定互相挣破头,哥哥弟弟你杀我、我杀你都可能。

现在有了嫡庶思想,正常来说家业和爵位是正福晋的长子继承,其他几个儿子可以分一些浮财,避免了贵族家庭的内讧。

随着封建王朝的建立,除了这些福晋以外,贵族男人开始有了侍妾。

侍妾和福晋是不同的。

福晋通常是门当户对人家的女孩,正儿八经嫁过来的。

侧福晋也是大户人家的女孩,只是门户没有福晋那么高而已。

而侍妾大多是府中的丫鬟,本来只是仆人,仅仅是同主人上了床才被提拔。这些侍妾地位比较低,她们只是半个主子,还有一半是丫鬟。

这些侍妾有的是男主子最早的女人,福晋没有嫁过来之前就和男主子有过性关系。

当时为了防止刚成年的男主子不要在外面乱搞,伤风败俗,父母一般会让贴身丫鬟和他睡觉。这个丫鬟自然的升级为侍妾。

有的则是男主子有了福晋、侧福晋以后,又垂涎其他丫鬟,所谓“人间哪有真情在,只要是妞我都爱”,睡了丫鬟,也就让她们升级为侍妾。

侍妾所生孩子的地位,是无法和福晋们相比的,原则上没有继承权。

但是,侍妾也是半个主子,生活上待遇比女仆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至于庶福晋是对侍妾们的尊称,并没有法定的地位。

类似于今天菜贩遇到50多岁的女人,也称呼为“小姐”一样,给面子而已。

侍妾另一个称呼是格格。

其实格格和公主没有关系,只是满语的女士或者小姐,是一种礼貌的称呼。

侧福晋、侍妾、庶福晋有多大区别?

我是炒米,我来回答。

福晋就是就是夫人、老婆的意思。满蒙在关外的时候,实际并不属于汉人那种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而是典型的一夫多妻制。

所以只要是老婆都叫福晋,不管此前是离异还是丧偶,嫁过来之后,仍然可以被无差别对待,唯一区别不过是受宠程度和嫁妆丰厚程度导致的地位差异罢了。但是唯一不同的是男人的第一个老婆,被称之为大福晋,其他的都是福晋。

但是满人入关后, 才发现汉人对老婆的管理,那是有着严格的制度的,妻与妾的尊卑地位是截然不同的,皇帝的妃嫔制度更是复杂。

所以在入关后的顺治朝,满人在后宫制度上开始逐步向汉族皇帝接近,也变成了传统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但是还是保留了一些满人平妻的传统。

清朝官方认可正室和侧室,侧福晋和福晋一样,是可经由宗人府汇奏请,经过皇帝的认可,由礼部册封,有朝延定制的冠服,入宗册的,有资格享受朝廷俸禄待遇的。

所以一般亲王如果继承了皇位,福晋就是皇后,而福晋就是贵妃或者皇贵妃。

当年四阿哥胤禛被封为亲王,就是为了给娶年羹尧妹妹凑指标。因为只有亲王才能娶两个及以上侧福晋,而此前胤禛已经有了福晋和侧福晋。而后来胤禛转正后,年羹尧的妹妹果然就被封为敦肃皇贵妃,受宠程度远超皇后乌拉那拉氏。

而皇子未转正前,受朝廷认可的就是侧福晋一级,以下的各类侍妾、丫鬟们甚至都不被历史记录。但一旦转正,每个帝王的规格就都不一样了。

继续拿雍正简单作比。他的后宫,有两个皇后、两个皇贵妃、三个妃子、一个嫔、六个贵人、七个常在、四个答应、两个格格、一个官女子。其中那个官女子就是传说中和珅的前世,被弘历调戏,受辱自杀的云惠。

而庶福晋并非官方称呼,属于下人们私底下的某种“尊称”,实际上就是婢女、侍妾一类,不享受朝廷待遇,不入宗册。

只不过府里的更下等的仆役们当着这类人的面,总得说得好听点。这就好比当你落到打劫的土匪手里时,你总不能叫他“强盗、土匪”吧?还不得乖乖叫句“好汉”?

侧福晋、侍妾、庶福晋有多大区别?

“福晋”在满语里面的意思就是夫人。

顺治十七年规定,亲王、亲王世子及郡王妻封福晋,侧室则称侧福晋。 

努尔哈赤有16个老婆,统一都叫"福晋"。

(福晋)

正室称“大福晋”,继室称“继福晋”,侧室称“侧福晋”。后来满靖建立宫庭制度,就把大福晋称为皇后,其他的侧福晋称妃子。

清朝入关后,为了表明自己也是文明人,后宫的称呼就慢慢多了,也有了划分。

但直到康熙时才形成完整的制度。

福晋又叫“嫡福晋”,专指正室大老婆;侧室一律称“侧福晋”。

嫡福晋的孩子就是嫡出,侧福晋的孩子则是侧出。但是侧出不是庶出,侧出也是嫡子。

(侧福晋)

侧福晋是经过朝廷认证的,身份远远高于庶福晋及妾的,侧嗣的地位也要高于庶子。

“庶福晋”不是个封号,只是对妾的一种客气的非正式称呼。

庶福晋就是婢妾,没经过朝廷册封,在皇藉中不登记入册,也没有冠服。

她们在家庭中承担着生儿育女的义务,却享受不了"妻"的待遇 “嫡福晋”是家中第一女主人,是正妻。“侧福晋”也是妻子,是平妻。

正妻和平妻的孩子都算是嫡出。“庶福晋”则是妾,地位远远不如侧福晋,所生子女是庶出,比嫡福晋和侧福晋的孩子差多了。

“侍妾”连妾都不如,她们一般都来自下层家庭,甚至是战败方的礼品。

(侍妾)

"侍妾"是相比"妾"多了一个字,这个字注定她们比妾更加低等,"妾"还有一个名份,但"侍妾"代表招之即来,呼之即去的,身份更加低贱。

一般"侍妾"都是陪嫁丫鬟给名份升上来的。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冯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