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很多人认为尝膳太监是防止有人下毒。
但其实这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以最常见的下毒药砒霜为例,溶于水以后是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
也就是说,尝膳官就算吃到砒霜,他也不会有什么感觉,更不要说还有饭菜的味道遮掩了。
另外,砒霜并不是氰化物,吃了很快就死。
即便吃了很大剂量的砒霜,从吃下去到出现中毒症状,至少需要十几二十分钟时间。
而如果皇帝吃饭,这么长的时间肯定该吃的都吃下去了,该中毒早就中毒了。
至于以前的一种谣传,说是每个盘子里面都有银牌,可以检测出砒霜。
这个银牌子确实是有,但根本不可能检测出砒霜。这是因为砒霜和银不会有化学反应,除非砒霜加工非常粗劣,里面还有大量杂质尤其是硫,才会导致银牌子变色。
如果砒霜纯度较高,杂质少,银牌是不会变色的。
其实,尝膳太监的人物,主要是尝一下菜的冷热和咸淡。
他觉得不好的,直接就不会送到皇帝那里。
当然,如果发现似乎有些变质或者火候没到的,也不会送到皇帝那里。
其实,皇帝每天吃的饭,其中绝大部分是摆样子的,类似于自助餐厅里面很多不会有人冻的冷盘。
而真正每天皇帝吃的,一般也就二三十个现做的菜。
这些菜的材料都是皇家特供,在里面下毒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御厨通常是常年在皇家服役,让他们下毒基本也没有可能。唯一可能就是太监将菜端过去的时候,在碗里面下毒。但太监端菜不能是一个人活动,都要是一群人,下毒基本也没有机会。
所以,即便有人要下毒害皇帝,不可能在这种吃饭中下手。
慈禧毒杀光绪,主要是送了一碗药,里面应该就有砒霜。当然,慈禧其实毒杀光绪有无数方法,甚至派太监去硬灌下毒药也可以。
慈安太后则是被暗算的。
据《翁同龢日记》及《述庵秘录》记载,三月初九日晨,慈安还能够找见大臣,没什么问题,只是有些轻微发烧。
然而,第二天早上慈安就病了“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当然突然就死了。
而慈安太后当时才45岁,身体一向还不错,反而慈禧当时刚刚大病一场。
溥仪认为,慈安太后就是被慈禧暗算下毒害死的,方法可能是在点心里面下毒。
当时慈安天后可能有些感冒,慈禧就送来她平时喜欢吃的点心。
然而慈安太后早上突然晕倒,到中午就不行了,这就是一个中毒死亡的过程,需要几个小时时间。
至于慈禧早就想除掉慈安这个绊脚石,因为慈安是正宫太后,地位在她之上。这个人的存在,对慈禧本来就是威胁。
所以,敢于对皇帝下毒的人,肯定是皇宫里面的,掌握实权的人。这些人如果没有实权,即便毒死皇帝也没用,反而会被诛九族。
而既然他们敢于下毒,就说明这些人其实已经掌握了大权。
皇帝落在他们手里迟早是死,根本不需要在日常饭菜里面下毒。
另外,大家也许不知道,从毛泽东开始,所有饭菜的材料和作料,都必须经过化学检验,保证没有毒。
这是苏联学习来的经验,用于保卫首长。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如果用的是慢毒,不就能成功毒到皇帝了么?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想过,如果下毒的人放的是慢性毒药,尝膳之人一时之间无法察觉会怎么样,但是仔细想想,了解了解古代的御膳制度,就会发现,其实这个方法行不通。
古代的毒药种类非常少,根本没那么神奇的毒在不少的古装剧里,经常会出现各种千奇百怪效果惊人的毒,什么含笑半步癫,颠笑逍遥散之类的,但这仅仅是现代人的想象而已,虽然中医药里能够使用的毒非常多,但是古人真正能够使用的毒,翻来覆去其实也就那么几种而已。
《说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
早期的古人认知到的用于实际的毒主要来自于植物,比如乌头,在《魏书》之中就记载有匈奴人秋天收集乌头做成毒药,然后用于猎杀飞禽走兽。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一种更加著名的毒,也就是“鸩”。
古籍中记载,鸩是一种鸟类,以毒蛇的头为食物,所以其全身都有剧毒,能够置人于死地,从春秋时期开始,“鸩毒”就已出现,据说用鸩鸟的羽毛泡酒,甚至仅用鸩鸟羽毛划过的酒水,一旦服下之后就会“入五脏,烂杀人”,很多的名人都因鸩酒而亡。
不过,鸩实在是太毒,甚至传说被鸩鸟的羽毛碰到之后,皮肤就会发黑,据说只有用犀牛角才能够解除鸩毒。
虽然鸩毒广泛见著于各种历史资料,但是从考古发掘与生物学界已知来看,并没有任何鸟类符合鸩鸟的特征,古人所说的“鸩”,其实只不过是砒霜而已,或者根本只是一种传说。
而除了鸩,还有一种毒也很有名,那就是鹤顶红,不过古人所说的鹤顶红,其实也只是砒霜,并不是什么丹顶鹤头顶那块肉瘤,孔雀胆,则是西南地区的一种叫做“斑蝥”的有毒昆虫。
此外,还有个大名鼎鼎的毒药,叫做“牵机药”,据说当年宋太宗赵光义,就是用此药害了南唐后主李煜,牵机药实际上叫做马钱子,也的确有致命的毒性,但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
自然界有毒的物质的确很多,但是在古代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天然的毒物绝大多数都有异味,而且因为无法有效提纯,所以需要大量服用之后才能够产生明显的毒性,也因此,古人能够使用的毒,变来变去也就那么几种而已。
因为仅有的这些种类的毒药,见效实在太快,想要达到神不知鬼不觉的效果,那是不可能的。
皇家防毒,比想象中更加严谨电视剧里,皇帝吃饭之前有个太监专门尝膳,还有就是用银针银牌试毒,一旦银子发黑就表明食物有毒。
虽然从如今的观点来看,用银针试毒其实并不能检测出所有的毒,但在古代,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能够使用的毒其实非常少,主要的也就是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由于生产技术非常有限,当时的砒霜中往往都含有硫与硫化物,一旦与银接触,就会让银发黑,这是产生了硫化银,银针在古代确实有用。
实际上,古代皇家用膳的各种防范措施,要比这更加严格。
在古代,有很多被毒死的皇帝,但是大多数都集中在两宋之前,宋元明清四朝几乎没有,原因就在于宋朝开始,皇家对于膳食的管制更加严苛。
- 首先,御膳制作的时候,每个厨师的身边都有专门的人负责看管监视,记录所有原材料的使用与制作的步骤,到了清朝时期,御膳房的每个厨子都有固定负责的菜色,平均一个御厨,有三个人监视着做菜;
- 其次,所有呈上的菜品,都需要保留底样,这是以防万一,若是出了事情,太医们可以追本溯源,更加方便找出原因,这与如今的食堂留样是一样的道理;
- 再者,御膳呈上之前,做菜的御厨都要自己先尝一口,过半个时辰之后,若没有任何事的话,才允许呈上给皇帝;
- 最后,皇帝日常膳食的单子都有专门的人进行记录,但外界不允许探听,清朝时期,逐渐就演变成了“每道菜最多吃三口”的规矩,防止有人根据皇帝的喜好“对味下药”。
古代,有不少皇帝是被人下毒所害,明确见著于史料记载的就有不下二十人,绝大多数集中在汉朝与南北朝时代,而这些被毒害的皇帝,都是在尝膳制度没有完善之前,而且下毒的人几乎都是权倾朝野之人,比如北周皇帝宇文毓,就是被权臣宇文护所毒害,这些人已经完全掌握了御厨与皇帝身边的人,要下毒轻而易举。
不过宋朝之后,要想给皇帝下毒,实在是难比登天。
主要的问题就在于,皇帝周围有重重防护,所有的饮食来源都要经过再三的查验,使得下毒者根本找不到什么机会。
而且,古代没有那种天长日久服用才会见效的毒,即便是有,也很难进行操作,因为皇帝的一日三餐变换不同,下一次毒就非常困难了,何况每次都成功。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溥仪曾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说,他当皇帝后,从没吃过一口热菜,这里面就有试菜太监制度的影响,以及古代皇权的悲哀。
其实,我们观看宫廷剧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古代皇帝在吃饭之前,都会有一个小太监,先上前用筷子把餐桌上的饭菜每样挑一点放到碗里试吃。
过一会儿,在确定小太监的身体没问题后,皇帝才会开始吃饭,这也是溥仪为什么说,他吃不到热菜的原因,因为经过试菜以及先前步骤的折腾,保温再好的菜也肯定凉了。
那为什么要试菜啊?因为太监试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皇帝的饮食安全,可是正如问题中所说,万一是慢性毒药怎么办呢?
其实,所谓的太监试菜制度并不全是为了试毒,因为皇宫里面是非常安全的,可以说凡是能接触到皇帝菜品的人,都是反复查过其底细,并被皇帝信任的。
并且,在皇帝吃饭的整个过程中,还有着非常严格的管理监督标准,所以防止皇帝中毒的最好办法,并不是试毒,而是严格规范的监督管理模式。
那皇宫里到底是怎么管理吃饭问题的呢?在这里我们以清朝为例,来具体说一说皇帝吃饭那些事,皇帝在古代属于九五至尊,所以他用的所有东西都要与寻常老百姓有区分。
皇帝的饭不叫饭,而是叫“膳”,吃饭叫“进膳”,那么对应来看,上菜叫“传膳”,厨房也被专门称呼为“御膳房”,清朝皇帝一天吃两顿饭,每顿饭的时间并不完全固定。
基本上皇帝忙完了,或者觉得饿了,就会吩咐太监“传膳”,命令传到御膳房后,很快就会有几十个小太监拿着各种食盒,排成一队长龙来到皇帝跟前。
摆好膳桌后,就开始上菜,那一共有多少道菜呢?按照清朝时的惯例,皇帝每顿饭都有120道菜,除了这些菜外,主食、点心和果品等都是另算的。
当然了这只是惯例,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搞120道菜,比如道光时期,就觉得这些菜太多了,为了节约他改为每顿64道菜,到了咸丰年间,财政进一步缩紧,又减到32道菜。
等咸丰死了,辛酉政变后,慈安和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时,慈安又把菜减到了24道,可以说经过这么减下来,整体还是非常不错的。
但是,等慈安死后,慈禧独掌大权,就开始摆起了谱,不但恢复了120道菜的祖制,据说后来甚至发展到每顿饭要200多道菜,由此可见慈禧的奢华生活。
那这么多道菜,不会出现下毒的问题吗?其实恰恰是因为菜多,才使得通过饭菜下毒的可能性降得非常低。
皇帝的饮食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可以说从食材的选择,到端上餐桌的整个过程,都处于严密的监控管理之中。
比如,每一道菜从最初的选材,到择菜、备菜过程中,都有专人负责,并会被一一记录清楚,到炒菜这个至关重要的过程时,也同样有专人备案记录。
同时,每一道菜,在烹饪过程中,至少有三名御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在传膳过程中,也是一个太监负责一道菜,并且装到食盒里后,在呈给皇帝前,绝对不允许中途打开,这个过程也有人专门监督记录。
菜摆到皇帝跟前后,首先会有专人用银针试毒,然后就是试菜太监上场,这个过程都忙完了,皇帝才开始用膳。
用膳过程中,由于菜品特别多,所以皇帝并不会都吃,而是有选择性地吃某几样菜,并且皇宫中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吃菜不过三匙”。
也就是一道菜无论多好吃,皇帝也不能表现出来,最多吃三口,随后就会被撤下,这个规矩是连皇帝也不能轻易改变的。
那说完了这个过程,大家就可以想象,如果有人想要投毒有多难,因为这种严格的管理,就算有某一个人疏忽了或者成为叛徒了,但也最多只能是他负责的那道菜投毒。
而皇帝每顿饭的菜特别多,谁也算不好皇帝会吃哪道菜,至于影视剧中演的,皇帝皇后夸厨子做饭好吃的故事,大多数都是杜撰的。
因为皇帝根本不知道哪道菜是谁做的,并且为了安全起见,也不会让任何人知道他喜欢吃什么,比如据慈禧身边的人回忆,他跟了慈禧四十多年,都不知道慈禧喜欢吃什么。
所以说投毒成功,以及被皇帝吃下的概率非常低,那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也未必一定会引发皇帝中毒,因为皇帝最多吃三口,加上还是慢性毒药,很难真的引发后续的毒发身亡。
而所谓的慢性毒药,最好是日积月累,每天都给皇帝吃点,可是按照上面皇帝饮食管理流程,根本做不到,所以说概率极低。
太监试菜的真正目的,不只是为了试毒,更是为了先替皇帝尝尝咸淡,看看那些菜到底怎样,适不适合皇帝吃,如果不适合就不呈给皇帝享用了。
那为什么说有的菜有可能不适合皇帝吃呢?因为有些菜是各地进贡过来的,而古代交通不发达,在进贡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食材是否能够保存完好,或者说有些食材的属性,以及烹饪技巧,是否适合皇帝,都需要试菜太监来先行判断。
综上所述,古代皇帝被慢性毒药毒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是他的权力已经被架空,才有可能出现被投毒的现象。
比如,死在慈禧前一天的光绪皇帝,人们后来在检测光绪皇帝身体时,发现他身体里含有大量砒霜成分,这也间接证明是慈禧害死了他。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首先古代的毒药是很有限的,翻来覆去就那几样,搞不出来今天的氰化物剧毒产品。
另外影视剧里面的很多画面事实上不太经得起推敲,例如皇帝用膳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像明清皇帝每顿饭都要有上百道菜,太监会一道一道的试吃,吃过且试过后才可以端过去。
现在开始考虑题主的问题,如果是银针试不出来的,或者药效发挥比较慢的呢?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但是紫禁城的安全防范问题做的很好,负责皇帝安全的内廷人员想出一个主意来。即皇上在每顿上百道菜肴中,每盘菜都要很快的经过。皇帝本人一般对一些菜肴感兴趣的话,夹一筷子就立即端下去。如果皇帝夹了第二筷子,那对不起,这道菜很有可能皇上很长时间都会看不见了。如果皇上表示对这道菜非常感兴趣,又夹了一筷子,那对不起,这道菜很有可能就会消失在以后的菜谱里了!
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不会有人知道皇帝的喜好是什么,以免居心叵测之人进行专项投毒。第二就是不可能每盘菜都被下毒了,要这样的话皇帝也就不要干了,紫禁城的都这样了帝国也基本失控了!而控制皇帝的食物数量,可以有效遏制中毒的效果和严重程度。
当然这项规矩在紫禁城执行的还不错,但是在紫禁城之外搞得不好,比如大清皇帝经常喜欢去的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等地。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在古代,想毒死一个正儿八经的实权皇帝,难度系数很大。
为啥?因为多的是人当替死鬼,给皇帝筑起一道道试毒防线。
影视剧里常见的那个在皇帝用膳前,每道菜都要尝上一口,用生命来试毒的“尝膳太监”,只是摆在明面上的最终端一环。
我们先来圈定一下,如果给皇帝下毒,古人有哪些见血封喉的配方可以选择。
古代的毒药,一般分为化学毒药和生物毒药。
化学毒药,出镜率最高的当属“砒霜”和“慢药”,这两款传统毒药《水浒》里都有出现。
武大郎就是潘金莲用砒霜给毒死的。发作起来很快,喝下去肚子剧痛,整个人不断打滚,王婆和潘金莲用被子捂住武大郎的头,一分钟不到就蹬腿。打开一看,七窍流血,死得很难看。
死在慢药下的,可就多了,卢俊义、宋江、花荣、李逵,不仅毒一个死一个,还有延迟发作的功效,给下毒者制造了狡辩的借口。
根据卢俊义“坠了腰子”的中毒症状,慢药应当就是重金属水银。
水银的获取,在古代很方便。早在秦朝,就有了开掘丹砂矿大规模提炼水银的技术,产地就在四川南部。秦始皇的地宫中就有巨量水银制成的“江河大海”,现代考古勘探得出的数据,已经证明了司马迁对秦陵地宫的记载。
至于生物毒药,常听到的有“鸩酒”、“鹤顶红”、“牵机药”。
鸩酒是用鸩鸟羽毛浸泡制成的毒酒。鹤顶红顾名思义,就是丹顶鹤头顶上那块红色肉瘤里提取的毒素。
根据影视剧的描述,中了鸩酒与鹤顶红的毒,发作起来很快,除了还珠格格里那个被蝴蝶吸出鹤顶红毒液的香妃,很少看到有生还的剧情。
注意文史君的措辞,影视剧!剧情!!
正儿八经的历史记载中,压根儿就没有确切被鸩酒和鹤顶红毒杀的案例。所以这两款毒药,估计只是古人的艺术创造,搞出“饮鸩止渴”这类词,有那么个主观的意思,并不一定是真实。
好比“狼狈为奸”,狼群的活动规律,跟狈压根没关系,奸什么奸?骂骂人的话罢了。
但是,有关牵机药的使用,历史上可就有个大人物,是的的确确死在宋太宗赵光义赐予的这款毒药上面。
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因为李煜有名,跟着毒死他的牵机药也变得有知名度起来。
牵机药,就是中药马钱子,服食后会导致人体剧烈抽搐,过程十分痛苦,整个人头部和脚板勾在一处,形状像“牵机”,所以得了个牵机药的外号。
北宋的牵机长啥样?没概念,大家就想象成餐桌上大虾,被煮熟后弓起的样子吧。
还有一些动物毒素,比如蛇、蝎子、河豚,古人获取起来也不难。
但是,这些动物毒素本质上是一种蛋白质,一经加热就失去了活性。
现在有道广东粤菜“蛇咬鸡”,是让毒蛇活活咬死公鸡,然后把蛇和鸡的肉一块儿炖煮,据说吃起来十分鲜美。为啥食客没中蛇毒?因为经过这么一煮一炖,蛋白质毒素早就已经被破坏了。
但也不是所有动物身上的毒素,都能高温去除活性。就拿河豚来说吧,每年因为嘴馋死于喝河豚汤的,还不在少数。
了解了以上古代几款毒药的特性,咱们再来讨论阴谋家给皇帝下毒的可能性,思路就十分清晰了。
皇帝的食物安全保卫工作,是一套十分完备的标准化制度,旁人极难从中找到漏洞下手。
先说人,这些直接服务于皇帝饮食起居的御厨、太监、宫女,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不仅家世清白,就连长相、性格、忠诚度等方面也有诸多考察,用人关把得很严。
再看食材特供和采购,那是相当的严格,河豚、死螃蟹、毒蘑菇啥的,第一关选材就会被刷下来。
到了御膳房内,进入煮饭烧菜环节,每个御厨专门负责一道菜,边上还有太监跟着监视,不太可能有下手的机会。而且跟现代食堂留样制度类似,给皇帝吃的饭菜,也会保留一份样品,以便出了问题后追根溯源。
接下去,就是清宫剧里太监手盆食盒排成长队的情景,皇帝的餐桌旁还有一个太监唱菜名,蒸羊羔、蒸鹿尾、烧花鸭、挂炉烤猪......
搁在慈禧那样动辄一顿饭100多道菜的主子,没点记性和顺口的嘴巴,还真干不了这差事。
这些菜,事先要么装在银盘里,要么会插上银牌或银针。作用嘛!就是通过银器遇到硫化物会变黑的化学属性,来试探菜品里有没有被下毒,首当其冲的就是砒霜。
砒霜,化学成分是三氧化二砷,完全提纯的情况下,是不会与银产生任何反应的。但古代提纯技术有限,总归会掺杂进一些硫化物,这样银针测毒就有了科学依据。
这时,“尝膳太监”就要下筷子了。
太监尝完到皇帝开吃,中间还要隔些时间,一旦试吃的太监身体感觉到异样,满桌丰盛的饭菜,就到不了皇帝的嘴中。
剩下的,就是六扇门、东厂、警衣卫、内务府、粘杆处的事了。
那慢性毒药呢?那种尝膳太监吃了短时间内察觉不出异样的,或者那些需要长时间服用才会毒死人的毒药呢?
别低估古人的智慧,人家皇宫早就防着这一招了!
皇帝吃饭,都要摆上满满一大桌,不光是显摆皇家的排场,更重要的是增加下毒者的难度。总不能把一百多道菜,全给下一遍毒药吧?
而且,皇帝的饮食爱好,在宫廷里是要严格保密的。
后来,为了掩盖皇帝的饮食偏好,清朝宫廷里还出现了“每道菜最多吃三口”的规定,吃过三口,这道菜按规矩十天半个月之内是不能够再上桌的,防的就是给人依照皇帝口味“精准狙击”。
汇总一下,毒药药理、御膳制度、皇帝自我克制,都在最大程度上杜绝了给皇帝下毒的可能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防毒措施只适用于“实权”皇帝。
历史上中毒而死的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吃的毒饼,被宋太宗赵光义牵机药赐死的南唐后主李煜,辫子里测出大量砒霜残留的光绪,以及被日本人毒死的李氏朝鲜高宗李熙。
他们都有个共同点——没有实权,性命被别人拿捏在手中。
被毒死,结局说不定还算是好的,毕竟下毒的人或顾忌舆论、或不想背负骂名,还下了点功夫搞这么出掩耳盗铃的套路。
至于搁在赵高与秦二世、司马昭与曹髦、宇文化及与隋炀帝杨广,就直接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了。这对受死的皇帝而言,可就太扎心了!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想要慢性毒杀皇帝,何必下药。直接叫他修仙吃仙丹不就行了吗,这可是我国古代皇帝的优良传统...
言归正传,对于古人来讲,吃了之久等几个小时才毒发,这已经算是很慢很慢的毒药了。几乎不存在那种自然调配的,可以花上半年让人慢慢死亡的药,即便现在也少。实在要说有,水银就是最典型的一个,那么在古代,哪一种宝贝里面水银多啊?
还是仙丹啊,道家祖传秘方,汞是不要命地加啊。
其实古代皇帝的“御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就因为防毒、试毒一系列事情,皇帝能吃的东西就不多,每每还要晾上几个小时,毫不夸张地讲,自古以来没有几个皇帝能顿顿吃上热乎的。
舌尖上的保命:传统且完善的御膳制度自古以来,被毒死的皇帝有很多,但是在饭菜里下药被药死的几乎没有。
天子食餐称为“御膳”,这个御膳可不是轻飘飘的两个字,有的人觉得,御膳房就是山珍海味多,然后全国各地的大厨多,能给皇帝弄得出很多别人吃不到的,没吃过的东西。
事实上并非如此。凡是关于封建帝制的,每一个本来普通的东西,都能变得十分复杂。
“御膳”的一系列制度,非常繁琐,而且每朝每代都有在改变就和唐代以来,再到宋代,官制和兵制的改变一样,与时俱进,也越来越人性化。
为什么说人性化?难道之前的就不人性化吗?
是的,老早老早以前,皇帝吃顿饭简直堪称虐待,虐待皇帝也虐待自己人,例如周代:
“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馐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有人一看,我的天呐,吃几十个品种,这还不人性化,这还叫虐待?
写出来品种的确是丰富,御膳程序也华丽,但问题就是,这玩意记在《周礼·天官》之上。周代的宫廷御膳,一共涵盖了22个单位,将近2300个工作人员,你说,作为吃饭的那个家伙,他紧不紧张。
关键是他紧张还不能反抗,因为这是“礼”,就是孔子天天呼喊的那个“礼崩乐坏”的那个礼。你周天子喜不喜欢吃我不管,但你一定要吃,工作也一定要做。你换谁来,一顿弄上百八十个菜,全是自己吃,他也难受啊。
而这2300个人里头,就有好几十个是试毒的。
吃完了在皇帝面前坐上几个小时,没嗝屁皇帝就可以吃了。你也别管皇帝愿不愿意,反正工作就是这样,配合一下,不配合的话就是反礼,呵呵,反礼就是很麻烦的事情咯,传出去就是说这个天子反天。就连秦始皇那么牛轰轰都要搞个玉玺“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呢。
而中原天子的“餐桌革命”大概是从南北朝的时候开始的。因为那个时候皇帝命短啊,当傀儡的傀儡,更倒霉的,人家两句话不和就砍了他,加上这个阶段,游牧民族大量涌入,也带来了他们的饮食风俗。
中原皇帝看了则表示:御厨,我要吃那个!
正是这种社会环境,皇帝逐渐摆脱那种束缚。可话说回来了,该试毒的还是要试毒,不可能说不试毒,这很危险。游牧王朝中,光是历史有记载的,被毒死的胡人皇帝就有二十个左右,他们是真的一点都不防的。
所以等到中原的物质生产水平饱满以后,御膳制度大概出现了这样的流程,简单来讲分三步:
1、宫廷养殖、种植,或是采取特贡渠道,食材全天然,而采购人员官职极高,例如各朝各代鸿胪寺。
2、御膳坊所有工作人员需要背景干净,高薪养廉,并且把对方家人全部绑定在朝廷,以免内部腐败从而下毒。
3、正常御膳一般都要几个贴身太监试毒,等到几个小时之后再吃。实在想吃热乎的,就让贴身太监去御膳房守着,从食材处理到烹饪好,全程监视。
这一套下来,皇帝几乎风险极小,与其想要药死他,还不如直接去暗杀他更方便一点。
古代几乎没有慢性毒药,而菜单是太医研究而成,没有饮食杀人的可能现代我们经常听到各种食材“相冲”的信息。
其实饮食杀人这种事情是存在的,与其说饮食杀人,还不如说是一个人长期食用对自己不适合的食材导致身体出现问题。
那么古代皇帝会不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呢?
还是那句话,上千号人围着皇帝的吃饭问题打转,怎么可能没有人研制出菜单呢。所谓食材的“相冲”,这个说法其实开始来自于我们中医,古代皇宫里有着“太医院”,是为全国最高规格的医疗机构和组织。
太医其实也有着给皇帝开菜单的义务,而且和我们现在吃食堂一样,一个星期七天不带重样的,如果太医不允许你皇帝那样吃,那皇帝也是吃不到的。
其实御膳,到了唐宋时代后,逐渐就放松了许多,这与社会商业发展起来了有关,饮食不再像周代一样那般神秘。在神秘的时代,杀人于无形是可能的,但在普遍的时代,却是没有杀人的吸引力。
例如唐代,唐代是一个经常搞皇宫盛宴的时代,宴请百官、胡人,场面十分丰富:
唐御厨进食用九飼食,以牙盘九枚装食于其间,置上前,并为之“香食”
这个其实就有点类似于自助餐了。
皇宫宴席,把菜品摆放出来,可见这个时候饮食方面的阴谋论是没有市场的。因为一旦出现过御膳事故,相信没有皇帝还敢这样玩。
而到了宋代,那饮食就是更加自由了。
例如宋仁宗赵祯,他半夜肚子饿了想吃羊汤,这种想法意味着他的饮食已经比以前苦哈哈的周天子自由得太多了,虽然后来他想省下一只羊没有吃。
此时的北宋汴京,正如《东京梦华录》所记载的,那般繁华。这个时候皇帝的饮食宽松到什么程度,他都敢让人出去打包了。汴京夜市的美食是很多的,那些是御厨弄不出来的味道,虽然没有史料记载,但相信北宋皇帝们肯定是偶尔吃吃宵夜的。
再到南宋,宋高宗赵构直接带火了鱼羹,作为太上皇他比任何一代皇帝都要孟浪,直接上街头吃,觉得好吃还打赏,怕别人不知他是官家一样,即便如此,官家都是活到寿终正寝,没有在外面发生过食物中毒的现象。
皇帝的催命“餐”:吃仙丹最后再来说说慢行毒药。
其实几乎没有人在御膳里搞慢性毒药,那是因为自古以来皇帝就有吃仙丹这个“好习惯”
最早可追溯,吃仙丹比较厉害的理应是始皇帝陛下了。
秦始皇打开了封建王朝的大门,但是也引领了吃仙丹的习俗。最重要的是,每朝每代都不缺少炼丹的道士。在秦代是徐福这些方士,到了后来,道士越来越多,封建统治者信奉道教,艰辛修道成仙,要说谁吃的最多。
几位唐宋明清皇帝笑了笑,并没有说话。
但是仙丹里面主要分成是害人的,除了汞之外,还有大量的金属元素。
在古代,仙丹其实并不叫仙丹,而叫金丹、银丹,之所以冠之金银的名字,不是因为他们代表着金银的价值。而是真的炼出来就是金银的颜色。古人相信:
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
是的,其实吃仙丹,这些统治者阶级就是为了吃那几口金属,想要长命百岁。不是那些道士故意毒害这些皇帝,而炼这个丹,这些皇帝就是想吃一口热乎的“毒”。
而关于水银,也就是汞的记载:河上姹女。
古人把这个水银捧上了天,他们知道水银有毒,但是有道士会出来说,那是那些人不会炼,所谓五行相生相克,最毒的东西,同样也可以制作成最补的东西。
这种话谁信了呢?
唐朝的李世民、宋朝的赵恒、明朝的朱厚熜,他们表示都信了,其中这个赵恒信得最夸张,还把仙丹赐给寇准,准备君臣一起成仙。
只要不要命地忽悠,妄想长生的皇帝都能自杀而亡,比起在御膳里下药,那这可真是简单得太多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