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霍去病初次带兵打仗就这么厉害?
在此之前,霍去病在舅舅卫青的带领下,参加过一些小规模的战斗,而这次漠北战役,是霍去病第一单独指挥战斗,一战封侯,这是李广到死都没有得到的荣耀。
在历史上,很多人都对此提出过质疑,十七岁的霍去病初次带兵打仗就这么厉害,难道打仗的本领也有天生的吗?或者他是汉武帝树立的典型,在其他人的配合和支持下,才获得如此大的军功呢?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霍去病的生平霍去病是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出生于一个奇特的家庭,它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阳平县小吏霍仲孺的儿子,霍仲孺不敢承认,霍去病就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幸运的是,卫少儿是卫青同母异父的姐姐,也就是说,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卫青的三姐卫子夫嫁给了汉武帝,卫青随机得势,并立下大功封为大将军,反过来,卫青又娶了汉武帝的大姐平阳长公主(也就是说,汉武帝和卫青互为对方的小舅子,真乱!),这关系够铁吧,凭借这层关系,霍去病能够接近汉武帝,他的才能很早就被汉武帝发掘了。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十九岁的霍去病被封为骠骑将军,两次出兵匈奴,歼敌4万,几乎把匈奴的皇宫连窝端掉。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霍去病率兵5万,深入漠北,歼敌7万,从此改变汉朝一直以来的守势,保证了漠南的安全。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封大司马,与舅舅卫青的官阶和俸禄相等,掌管全国军事。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年仅24岁(虚岁)的霍去病因病去世,谥封“景桓侯”。汉武帝非常悲伤,让铁甲兵从长安排列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并把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模样,彰显他的功绩。
为什么霍去病初次带兵打仗就这么厉害呢?1、霍去病的确是天才。
我们现在都承认,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天才存在,他们在各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但是,霍去病这个天才是后天练出来的。
霍去病刚出生不久,卫家就开始飞黄腾达了,他从小就接受了非常全面的教育,在卫青身边长大,耳濡目染,练就了他张扬而果敢的个性,年轻的霍去病很早就受到汉武帝的关注,对于霍去病来说,汉武帝亦师亦父,不能亲临战场的汉武帝想把自己的军事才能在霍去病身上实现,而霍去病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2、霍去病有独特的用人术。
汉武帝授予他自行在汉军中挑选士兵组建团队的权力,这是很多将军们的梦想,只有霍去病才有这份殊荣。
这位少年将军挑人的方法很奇特,不通过比武选人,也不按地域、血缘和亲疏关系来选拔人才。
他专门挑选那些家里有几个兄弟但不是嫡长子而无法继承家业或爵位的人,选择那些在家乡犯事急于靠战功洗涮耻辱的人,选择那些有特别技能渴望一展所长的人,然后才是武功高强的人,也就是说,他把那些有最大动力去杀敌立功或是有专门技能(养马、侦查、识天气)的人选了出来。他不因兵少而放低标准,所以,他的队伍少而精。他特别注重赏罚分明,而且仗着卫青和皇帝的宠爱,他的赏赐非常丰厚,而且立马兑现,如果立下大功,士兵们碰上一次就能一辈子吃穿不愁了,所以,很多人都愿意跟着他,尤其是那些野心勃勃的英才,一听说是霍去病领军,都嗷嗷叫地跟着他往前冲。
3、霍去病的战术使用正确
匈奴之所以难对付,最大的原因就是,塞外面积大,匈奴居无定所,马匹多,都是步兵,一天可以机动300里,精锐骑兵可以跑到500里(好马,一人配多马),而汉军以步兵为主,各种补给、辎重多,一天只能行军30里,最多50里,再快不但补给跟不上,部队也散了。
汉军将领多善于阵地战和攻城拔寨,卫青有了一定的突破,当上大将军后逐渐趋于保守,仍然采用传统战术,以营地为中心,采用包抄、诱敌战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碰到快进快出、打一仗换一个地方的匈奴兵,根本无法发挥特长,经常被动挨打。
而霍去病年轻气盛,敢于冒险,完全采用匈奴战法,带领精锐骑兵一路跑,一路杀,不要底盘,杀完一处就到下一处重复这个过程,不携带重物资,是要随身补给即可,杀到那里就在哪里补给。不过多考虑地点和目标,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在草原上到处奔杀,由于速度太快,匈奴兵来不及反应和集结部队围攻,草原上零零星星的匈奴兵都是霍去病的目标,所以,每次都能歼敌数万,匈奴人口本来就不多,经过这么反复截杀,很快就难以为继,无法承受战损。
4、能得到最好的补给。
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为彻底打垮匈奴,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积蓄和练兵,而霍去病由于深受汉武帝喜爱,每次出征都可以得到最好的士兵、装备、马匹,补给(霍去病的部队通常情况下是一人配三匹马),胜利后可以领到最高的封赏,待遇也特别的优厚,所以,霍去病的部队战斗力特别强。在战场上,他善于劫掠匈奴兵的马匹,加上购买西域好马和汉朝先进的武器锻造技术,所以,在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上占据优势。
5、善用匈奴降兵。
匈奴内部部落分支众多,并不是每个部落都喜欢打仗,而且,还有的部落并不是匈奴,也被他们胁迫加入战斗,所以,这些人都匈奴兵有着较大的仇恨,霍去病的队伍中就有一部分匈奴降兵,这些人能很好地照顾马匹、认清地形、寻找水源和匈奴定居点,霍去病就带着他们去报仇雪恨,这些降兵从内心是拥护的,作战也比较勇敢。
所以,霍去病的战法就是在带路党的引领下,在草原腹地发动闪击战,注重歼灭敌有生力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唯快不破,虽然说霍去病比较幸运,没有遇到匈奴主力,从另一方面说,由于他主动进攻和转场速度太快,没有给匈奴形成大兵团围剿的机会。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每天与你分享精彩历史故事!
为什么霍去病初次带兵打仗就这么厉害?
谢谢邀请!为什么霍去病初次带兵打仗就这么厉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舅舅的影响。霍去病的舅舅是汉朝大将军卫青,也是有名的战神。在霍去病很小的时候,舅舅卫青每次出征,总要把霍去病带在身边,长期熏陶,不仅培养了霍去病的作战胆量,也使霍去病积累了不少作战的经验。二是霍去病从小就有杀敌报国的雄心,不仅认真地跟随舅舅练习武艺,还认真细致地阅读了孙膑兵法和吴起兵法,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研究出许多不同类型的闪电战法。三是汉武帝是一个好君主,给予一定的支持。
公元前124年,18岁的霍去病正式跟随舅舅出征,舅舅给他一个校尉的职衔,带领800名精壮士兵,配合舅舅一同作战。在舅舅和匈奴的先头部队作战的时候,霍去病却带领这800名精壮士兵,一直向北前进了几百里,才看见匈奴的军营,霍去病于是带领这800勇士,一窝蜂地杀过去,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神兵天降,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打得落花流水。这一战,杀敌2000余人,活捉匈奴相国大臣和单于的叔叔,单于的伯父还想反抗,被霍去病一刀砍死。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向匈奴发动进攻,这一次,霍去病仍然采取闪电战法,部队一直前进了2000余里,才和匈奴左贤王相遇,打得左贤王狼狈逃窜,霍去病一直追击到狼居胥山,活捉了匈奴屯头王、韩王等80多名将领。霍去病就在狼居胥山立碑纪事,庆贺胜利。
霍去病为保卫大汉朝,战功赫赫,受到汉武帝的褒奖。18岁被封为“冠军侯”,19岁被封为“骠骑将军”,22岁被封为“大司马”。24岁被谥封“景桓侯”。
可惜霍去病的军旅生活只有6年,24岁因病去世,让汉武帝非常沉痛。虽然他的军旅生活较短,可是他是我国古今历史上难得的战神,每战必胜,他和他的舅舅卫青都是汉代著名的勇将,他们的战绩万古流芳!
为什么霍去病初次带兵打仗就这么厉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571条回答。
其实霍去病第一次打仗只是练手而已。
公元前122年,霍去病18岁第一次打仗,封为骠姚校尉,率领800骑兵。
可见,霍去病第一次打仗兵力并不多,只有800人。
也就是说,这支部队只是执行小任务的偏军而已,对战局不会有决定性影响。
这说明汉军总指挥很谨慎,没有让缺乏战斗经验的霍去病率领主力作战,只是让他锻炼锻炼。
同时,霍去病的部队全部是骑兵。
大家都知道,对于匈奴作战如果使用步兵,一旦指挥不好或者敌人较多,步兵就有灭顶之灾。
因为骑兵速度快,汉军步兵哪怕撤退也难以逃走,可能会全军覆没。
而霍去病手下完全是骑兵,退一步说就算打不赢,跑还是没问题的。
可见,总指挥对霍去病的使用还是很谨慎的,给他留好了后路。
然而,霍去病此战打得很好: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若侯产,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并斩杀匈奴二千馀人。
大家注意,只是说斩杀匈奴2000多人,并没有说斩杀匈奴士兵2000多人。
当时都是民族战争,互相都是杀伐毫不留情,这2000多人可能除了军人以外还有很多普通牧民,尤其可能有老有少。
大家注意,单于的岁数不会很小,最起码也有三四十岁。那么她的叔父肯定是老人了,祖父就更别说。
看来,此次霍去病杀得2000人,很多并不是主力,类似于随军家属之类。
那么,为什么汉武帝将其功劳列为全军第一,获封冠军侯,食邑1,600户呢?
主要还是汉武帝想要重用霍去病。
霍去病身份特殊,是卫子夫的姨甥,卫青的外甥,霍光之兄。其中卫子夫可是皇后,当时受到汉武帝的极大宠爱,又生了太子。
有这层关系,霍去病等于皇亲国戚,更别说能力惊人,被重用也是寻常事。
而第一次战斗,霍去病其实只是练手而已,对手不强,自己也随时可以撤退。
可以预计,霍去病也不是一个人做主,身边肯定有身经百战的多个副官出谋划策,毕竟她经验不足。
然而,到了1年后,有了战斗经验的霍去病就完全不同了。
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发动了春、夏两次对匈奴的河西战役,大胜而回。
其中春季攻势中,霍去病率领1万铁骑,深入敌人境内1000多里,歼灭匈奴8000多人,连他们祭天金人都俘获了。
此时,霍去病已经可以指挥主力作战了,独当一面。
为什么霍去病初次带兵打仗就这么厉害?
起点决定终点,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话,而是大多数成功者的经验罢了。
霍去病的起点有多高呢?他的舅舅是大将军卫青,他的姨妈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他的表兄弟是汉武帝的太子刘据。
这起点算高的了吧?所以霍去病从小就深得汉武帝的宠爱,一直养在皇宫之中,相当于汉武帝的儿子一样。
这么一来霍去病的眼界和见识,跟普通人家的孩子,自然是完全不同的。再加上姨夫汉武帝和舅舅卫青的辅导,霍去病对兵法可谓是了如指掌。
只需要稍加训练,参加实战,便有很大希望成为大汉朝的优秀将领。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霍去病晋升之路非常顺利,而且很快,主要是因为背后有推手。
01汉武帝是霍去病成功的最大推手。在那个时代,要是没有汉武帝点头,霍去病就算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在二十出头就被任命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这就跟卫青年轻的时候一样,都是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才会不断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成长成才。汉武帝对卫青是够好的,卫青前期打仗总是失败,可是汉武帝并不气馁,他想要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亲信将领,所以卫青必须要感谢汉武帝。
而霍去病的晋升之路,其实也是一样的。汉武帝想要让霍去病成才,所以花了大力气在霍去病年少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
冠军侯去病既侯三岁,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天子曰:“骠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讨遬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史记》等到他十七八岁的时候,汉武帝便让饱读兵书的霍去病参加一些小规模的战斗。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以后,汉武帝才敢把霍去病派上战场,真刀真枪地跟匈奴人干一场。
可以说霍去病就是那个时代的航天员,是汉武帝用钱一点点打造出来的天才少年。后来霍去病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汉武帝的培养是值得的。
霍去病成为了大汉朝乃至历史上,少有的少年天才将领。他17岁被封票姚校尉,便带着800人马深入大漠,因功劳封为冠军侯(老李广哭晕在厕所)。19岁的霍去病两度指挥河西之战,歼灭10万匈奴大军,首次占领河西走廊。
漠北之战中,霍去病更是消灭7万匈奴主力部队,俘虏多数匈奴王侯将相,封狼居胥,使得匈奴彻底臣服。少年天才,天下无双。
02汉武帝为什么要培养霍去病?霍去病的母亲是卫少儿,她先是跟霍仲孺私通生下了霍去病,随后她又跟陈平的曾孙陈掌私通,随后嫁给了陈掌。
所以说霍去病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不过他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也知道姨母卫子夫是什么人。
卫子夫得到汉武帝宠爱以后,卫家一族全都得到了宠幸,从而霍去病也就成为了当时最为荣耀的外戚成员之一。
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史记》所以汉武帝看中霍去病,最初是因为卫子夫和卫青的关系。汉武帝一定是觉得这个孩子比较机灵,所以打算自己来培养。
已经培养出了一位卫青,再培养一位出来,那又有多大的难处呢?汉武帝不会吝惜自己的资源,培养卫青是为了夺取权力,那么培养霍去病当然另有他用。
卫青的成长,伴随着汉武帝从外戚手中夺权的整个过程。而霍去病的成长,则是汉武帝用来克制卫家外戚的重要力量。
汉武帝给了卫青和霍去病相同的职位,都是大司马,这就代表,有人要跟卫青分权了。卫青看得透,早早就多次把军权交给汉武帝,随便他来分配。
这就是汉武帝的目的,培养霍去病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牢牢掌握住权力。任何一位臣子,想要独掌大权,这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汉武帝看来是这样。
所以卫青和霍去病并立,既是给卫青提个醒,也是为了自己好随时分配权力。大权始终都要留在汉武帝手里,这才是最终目的。
03霍去病的成长,果真一帆风顺吗?很可惜地告诉各位看官,霍去病的一生真的非常顺利。我们可以看看他的战争史,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当然,这跟他的年纪是有关系,他17岁出征,23岁就死了。7年时光,为大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甚至用匈奴俘虏编成了一支保卫大汉边境的部队,实在是难以想象。
卫青是天才,但是他是用长期战争锻造出来的天才,因为他前期不断打败仗,不断积累经验,到了后期,他才能够一直打胜仗。
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史记》而霍去病就不同了,可以说他是天选之子吧,因为压根就看不到他打过败仗,不到20岁就被封为冠军侯,这让那些老将军们真的是自惭形秽。
当然,霍去病的人生转折点,要从一个人说起,那就是李敢。作为李广的儿子,李敢觉得自己父亲的死,跟大将军卫青有关系。
所以李敢就刺伤了大将军卫青,这件事卫青本是压下来了,结果没想到被霍去病给知道了。居然有人敢伤害他的舅舅,霍去病自然是不会放过李敢。
所以在狩猎的时候,霍去病故意一箭射死了李敢。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汉武帝对霍去病算是彻底失望了。为了保住霍去病的命,汉武帝只能把霍去病打发到了外地去带兵。
可就是这么一走,霍去病再也没能回来。史书记载,霍去病是因为得病去世了,要知道那个时候的霍去病才不过23岁而已。
如果他一直留在汉武帝身边,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意外呢?这是他人生最大的不顺利,也是唯一的不顺利。年轻的霍去病去世以后,汉武帝非常伤心,自己一点点栽培出来的天才,就这么没了,他当然要伤心。
所以汉武帝给霍去病的葬礼是非常壮观宏大的,他让收编的匈奴士兵们排成长队,形成祁连山脉的样貌,为霍去病送葬,并且让霍去病陪葬茂陵,以示恩宠。
04霍去病不爱士卒,为何偏偏能打胜仗?跟李广不同的是,霍去病对士卒十分严格,而且从来没有给过什么好脸色。因为他从小就在汉武帝身边长大,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他对手下的士兵是比较怠慢的,可就这么个态度,还能让手下人对他言听计从。
我很难想象,霍去病的军规到底有多严格,他手下的这些人,又是如何被他训练成为一个个不计仇怨的士兵。
他能够百战百胜,唯一的解释就是因为他打造的这支军队,是一支铁血军团。正是因为霍去病的严格,才导致了手下人们一个个都比较敬畏。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史记》不过霍去病赏罚分明,这也是其他将军很难做到的。因为霍去病跟汉武帝的距离非常近,能够赏赐一切其他将军无法给予的好处,所以这帮士兵即使再辛苦,也愿意跟着霍去病打仗。
而且霍去病打仗是有方法的,纵然过程比较艰苦,可是结果却总是胜利,这就是霍去病与其他人不同凡响的地方。
总结:一代天骄霍去病英年早逝,这是大汉王朝的悲哀。我认为汉武帝一生中最大的损失,就是失去了一位好太子刘据。除此以外,那便是失去了战神霍去病。
霍去病对匈奴的打击,是其他将领做无法做到的事情。霍去病的战斗能力,也是其他将领不可企及的地方。
霍去病对兵法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见解,他能够训练出一支其他人训练不出来的军队,这也是他独一无二的本事。
可是霍去病离开了人世,也就造成了汉武帝后期,压根就没有像样的将领带兵打仗的无奈情形。这是汉武帝的损失,也是大汉王朝的损失。如果霍去病在的话,匈奴人可能会一直载歌载舞地欢迎大汉使臣吧。
参考资料:《史记》
《汉书》
为什么霍去病初次带兵打仗就这么厉害?
北宋文学家苏辙在《三国论》中曾说:“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恃也。”意思就是说天下人相对都胆小无勇力,只有一个人胆大勇武,那么胆大勇武的这个人就所向披靡;天下人都相对不那么聪明智慧,只有一个人很聪明智慧,那么聪明智慧的这个人就无敌于天下。如果勇武的人与同样勇武的人交手,那勇武就不能作为最后凭恃了;如果聪明人与同样聪明的人交手,那么智慧也就不足以凭恃了。我们常说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是指两个人谁也奈何不了谁。一个人能不能扬名后世,关键在于与其相对应的对手的实力能力情况。
当对手不相上下时,就会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三国后期的蜀汉姜维与曹魏的邓艾,二人相遇就是棋逢对手。两人交战互有胜负,谁也奈何不了谁,也只能双双留名后世。当对手比自己强大时,自己就只能毁名坏誉,被后人贬得不能再贬。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的赵国统帅赵括,因为遇到了极不对称的名将白起,赵括与白起无论是实力还是实战,都相差很多,因此尽管赵括熟读兵法,但面对白起,最终还是一败涂地,给后人留下了只会纸上谈兵的笑话。当面对的对手不如自己时,那自己天赐就该扬名立万了。秦末汉初的韩信就是这样,秦朝实行愚民政策,很少人识字读书,学兵法的更是凤毛麟角,韩信却能因自己识字读书,多钻兵法而高于常人。其实韩信与赵括确实有些像,都是只会书本知识的人,但韩信在帮刘邦打天下时,却遇上了司马欣、魏王豹、赵王歇、陈余之流相对下智者,也就合该韩信露脸。因此韩信打的尽是神仙仗,自然被后人尊崇为兵仙。
汉武帝时期的霍去病,因沾上皇亲国戚之便,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就随大将军卫青出征。殊不知游牧民族茹毛饮血,以悍勇著称,哪里懂得什么兵法战策。而霍去病年轻气盛,又懂得些兵书战策,打仗又勇猛善战,自然就成了匈奴人的克星。尽管匈奴人很勇悍,但不会动脑子用智慧,怎能打得过冠军侯?因此霍去病征伐匈奴,就如虎入群羊,所向披靡了。汉朝建立后,匈奴人成了大汉最大的威胁。汉高祖出兵三十二万征讨匈奴,但却被匈奴重兵围困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最终以陈平计逃出了虎口。从此汉朝感到不是匈奴人的对手,只好与匈奴人讲和,每年给匈奴送去大量金帛财物,还选出宗室的女子送到匈奴,进行屈辱的和亲。吕后执政时,匈奴单于甚至还写信侮辱吕后,因当时汉朝实力不及,吕后也只能呑泪忍受。汉武帝时候,经过七、八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综合国力已远超匈奴。汉武帝就不愿再受辱匈奴,要一雪前耻,树立大汗的威武。于是就倾全国之力,连续对匈奴发起大规模战争。卫青、霍去病正是顺应了当时的形势,脱颖而出。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汉武帝曾劝他学习兵法,他却说:“只要胸有韬略,古时候的兵法又有什么可学?”他用兵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大迂回、大穿插和歼灭战。十七岁为票姚校尉,率八百骑兵深入大漠,功冠全军,被封冠军侯。十九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成为华夏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开辟了丝绸之路。漠北之战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封狼居胥。战后拜大司马,同其舅父大将军卫青地位一样,同掌军事。因霍去病打仗有勇有谋,几次斩将搴旗,重伤匈奴,都取得了辉煌胜利,自然得到汉武帝的无比宠爱,年纪轻轻就受封高官厚禄,受到无比优待。据说霍去病因长期担任皇宫近臣,不懂得爱惜士兵。每逢出征,汉武帝就专门令宫中服务部门为他准备饮食,随军饮食竟达几十车辆之多。霍去病入塞时,这些粮车就扔掉了没吃完的精米和肉,而随征士兵却个个面有饥色。在塞外时,战士缺乏粮食,霍去病却在军营中蹴鞠。李敢是名将李广之子,因怨恨大将军卫青逼死其父,曾打伤了卫青。卫青虽隐瞒了此事,但还是让霍去病知道了,他为给舅父出气,一次在甘泉宫射猎中,射死了李敢。因汉武帝非常宠爱霍去病,就袒护说李敢被鹿碰而死。也许是长年征战在外劳累所致,也许是心气太高太蔑视一切的缘故吧,终难久容于世,刚满二十四岁,霍去病就名将之花凋零了。
两个人交手,相互知彼知己,又智慧相差无几,那这两个人就很难决出胜负。如果一个人实力雄厚,智慧又高超,另一个人不仅不如其实力,又不熟悉其智谋,那么另一个人就极不适应和那个人对阵,如果相交手,另一个人就只能败得一塌糊涂。倘若一次交手,另一个人因不适应而战死,那另一个人也就永远再没翻盘的机会了。如若两人能长时间交手,另一个人渐渐熟悉了那个人的打法,那么以后二人也许就能上升为棋逢对手,将与良才了。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正象三国时期的郭嘉那样,生命短暂,留下了几件算无遗策的事件后,就匆匆离世,眼见为实以成败论英雄的我们,也就只能把郭嘉吹嘘成三国第一谋士了。而诸葛亮因多活了那么几年,本亮点多多的他,竟然出现了个失街亭;而自己又不寿永,以致五次北伐以劳而无功结尾,自然现在怀疑他能力的人也就比比皆是了。霍去病有勇有谋,又敢打善冲,匈奴人没想到大汉竟有这样敢打敢拼又会打会拼之人,自然很难适应,于是面对霍去病的打击,连连败北。可惜霍去病也许因常年在外征战,劳累过度而得病,英年早逝,这样匈奴人即使以后熟悉适应了霍去病的打法,却再也难与霍去病交手,自然历史上也就难见到霍去病征伐不当的战例。尽是光辉的战例战史,也就只能赋予在年纪轻轻的霍去病身上了,英杰才人霍去病打仗历害也就冠满历史的天空了。
为什么霍去病初次带兵打仗就这么厉害?
霍去病和卫青是汉武帝手下能力最强,战功最大的两个将军。他们两个还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在汉武帝征伐匈奴的战争中,他们立下了卓越的战功。在汉武帝对匈奴决定性的战役中,都是凭借着他们的奋战,取得了胜利。他们将匈奴击退到漠北,奠定了整个战争胜利的基础。虽然在他们去世后,汉武帝对匈奴的作战胜负参半,可是,汉强匈弱的形势已经无可改变。匈奴无可奈何的走向衰亡。
卫青和霍去病两人之间,霍去病的能力和战功都在卫青之上。在漠北之战中,汉武帝为了给匈奴以致命的打击,专门让霍去病和匈奴单于交战。当汉武帝得知匈奴分兵情报和自己的战役布置不一致的时候,还专门将霍去病和卫青的位置做了对调。
可惜由于情报错误,还是让霍去病错过了和匈奴单于交手的机会。不过,即便如此,霍去病还是给了当面的匈奴左贤王的军队以歼灭性的打击。在这次战役中,霍去病消灭敌人七万四百四十三人,逃走的匈奴仅仅只有十分之二。
那么,霍去病有什么过人之处,在他出道之后,就屡立战功。在霍去病第一次出战时,他仅仅率领八百骑兵,就敢前出大军数百里,杀虏匈奴二千零二十八人。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首先第一个原因,是霍去病是汉武帝刻意培养的骑兵天才将领。霍去病是深得汉武帝喜爱的将领,史书上说,他因为得幸于汉武帝,担任了天子侍中的职务。当时,为了反击匈奴,汉武帝励精图治,专门选拔了一批年轻人作为随从。他经常夜间率领他们以打猎为名,去附近的田野练习骑射,借以训练他们的能力。霍去病就从这些人员中脱颖而出,得到了汉武帝的器重。
在汉武帝的刻意训练下,霍去病不但精于骑射,而且还领会了汉武帝的战术原则。他的战术思想,远远要比那些长年担任防御任务的老将要超前。这样,霍去病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才担当起重要将领的责任。
第二个原因,是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偏心。汉武帝喜爱霍去病这个将领,在各个方面对他都进行了倾斜。在霍去病出征的时候,汉武帝还专门派人给霍去病送去几十车吃的。在人员、装备等方面,汉武帝也给了霍去病很大的优待。
汉武帝为此,还专门给卫青下诏书,让将军中的壮士配属给霍去病。其实,这配属给霍去病的八百骑兵,都是汉军中最精锐的部队。这支部队的来历可谓大名鼎鼎,他们是从汉文帝的时候就组建的精锐。
当年为了抵抗匈奴,晁错向汉文帝提议,将北方投奔来的少数民族骑兵整编起来,用汉朝先进的武器装备起来,作为将来反击匈奴的主力。经过多年之后,这批骑兵终于上了战场,在霍去病的手中大放异彩。
这些骑兵,本来就是来自匈奴。对战场的地理状况,敌人的分布情况,生活习性了如指掌。因此,霍去病率领他们离开大部队,深入敌人纵深,如入无人之境。他们采取和匈奴人一样的战术,加上熟悉地形,不缺乏水草。一般的匈奴军队根本不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霍去病骑兵的对手。所以霍去病才能第一次出击就建立奇功。
在日后,随着匈奴的失败,大批匈奴人投降汉朝。霍去病的部队也日益发展壮大。到最后的一战中,霍去病的骑兵中,大半都是匈奴骑兵。为此,汉武帝还专门下诏书嘉奖,说霍去病带兵有方,率领投降的匈奴骑兵打败了匈奴。
因此,霍去病初次出击就建立功勋不是偶然的。这和他个人的军事能力,正确的战略战术,还有优秀的部下,先进精良的武器装备分不开的。有了这些因素,霍去病才战无不胜,成为汉朝最卓越的骑兵将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