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以几副铠甲起家,数年间平定整个江东,为什么青梅煮酒时曹操还是不承认他是英雄?

曹操轻视孙策,认为其“因父成名”,绝非能与自己相提并论的英雄,是理所当然的。就当时天下情势而论,孙策别说和曹操相比,就算比之荆州刘表、幽州公孙瓒这些诸侯,同样也大为不及,孙坚之子的身份,确实让他在创业时占据了极大便利。

孙坚与孙策

江东孙氏出身寒门,自称是春秋时“兵圣”孙武的后裔云云,不过是得势后给自己门楣贴金。孙坚的父亲孙钟、也是孙策孙权兄弟的祖父,只是个种瓜农民。

孙坚17岁那年行船时遇到海贼,挥刀与战,斩首一级,由此闻名乡里,被召为县吏。汉末黄巾之乱,孙坚从军屡立战功,击平各方叛乱,一刀一剑给自己搏取了拜将封侯的大好前程,获封“长沙太守、乌程侯”。

董卓窃夺汉朝中枢大权,废立天子,关东各地纷纷起兵,组成反董联军。孙坚率其部属,身先士卒,浴血奋战,斩华雄,败吕布,克虎牢而复洛阳。孙氏虎卒屡克西凉铁骑和并州铁骑,为联军第一敢战之劲旅,在英雄竟逐的舞台上,书写了自西楚霸王项羽之后数百年来,江东子弟最绚烂的华章。

董卓屡战屡败,求和不得,被迫西迁长安以避其兵锋,孙坚的声威也因此震撼天下,纵是称为当时天下第一名将,亦丝毫不算夸张。

孙坚兵进洛阳,收取玉玺

彼时的曹操也只不过是个联军盟主袁绍的故旧之友,而刘备更是籍籍无名之辈。他们虽然年龄与孙坚相仿,但此时的声望和功绩,皆远不能与孙坚相提并论。此后,孙坚虽然在攻取荆州时,误中流矢而阵亡,但其人虽没而英气长存,将星长耀九天!

小说《三国演义》里将孙坚在讨伐董卓战争中的这些战绩,统统“乾坤大挪移”给了主人公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捏造出“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之类的脍炙人口故事,通过戏剧、评书等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了数百年,相当程度上深入人心,才使得孙坚的功绩和能力被广为低估。

孙坚去世后,其亲信部属依附了袁术,孙策同样也在袁术帐下为将,奉其命令攻略淮南与江东。事实上,孙策攻占江东的吴郡、丹阳、会稽三郡之后,名义上还是袁术的部属,袁术也派了自己亲信去接管孙策所得城池。

只是袁术因为孙策在江东的胜利,和徐州吕布的归附,自以为统领扬州、徐州、豫州三州,已成天下第一大诸侯,竟利令智昏而称帝,才令其麾下州郡众叛亲离,孙策也趁机脱离袁术,驱逐其亲信而自立。

待袁术被曹操连续大败,最终败亡时,孙策趁机夺取庐江郡,收其余部三万余人,战船千艘,而后挥军西进,于沙羡之战大破黄祖,斩杀荆州军万人,缴获战船六千艘,接着兵不血刃夺取豫章郡,又分豫章郡南设立庐陵郡,是为通常所述的“江东六郡”。

当然,孙策仅率领数百门客过江,便打下江东一方基业,甚至被誉为“英气杰济,猛锐冠世,志陵中夏”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他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因父之名”。

讨逆将军,吴侯:孙策

正是孙坚这个江东虎将的威名,才让孙策在起兵之初,就得不断英雄豪杰来投,部众尚未与敌一战,就迅速壮大到六千余人。而他的堂兄孙贲(丹杨都尉、九江太守),舅父吴景(丹杨太守、广陵太守)都是袁术委以重任的方面大员,正是他们的投效,才让孙策轻松叛离袁术,真正自立为一方诸侯。

孙策背离袁术(“仲家”政权)而独立

孙策江东征战的敌手,要么是刘繇、刘勋、许贡之流,要么是王朗、华歆等坐谈高士,要么是严白虎、笮融、祖郎等地方豪强,而且这些人还彼此争斗不休,才会被孙策次第击破。哪怕最有“含金量”的对手江夏黄祖,和曹操击败的吕布、袁术、李傕、郭汜等人相比,也完全不是同等分量。这些人放在整个天下舞台上,确实就是一群能力不值一提的“土鸡瓦狗”之辈,

而且,江东所在的扬州,其真正精华在九江、庐江两郡,原本也只有此处的户口数和繁华程度,能勉强和中原各州郡相比。等袁术在淮南数年的竭泽而渔,荼毒当地匪浅,又妄自称帝遭致各方围攻后,这两郡也几乎废弃了。

而孙策占据的江南的吴郡、丹阳、会稽、豫章诸郡,只是在地图上看着地方大而已,以人口和开发度而论,也就比南中、岭南这些蛮荒之地强得有限,和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区,决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从曹操这个大汉司空、中原霸主的角度,认为孙策的战绩相比其英雄盖世的父亲孙坚,完全无足称道,不过是和割据辽东四郡(辽东郡、玄菟郡、带方郡、乐浪郡)的公孙度一样,占据了同样为贫瘠偏远化外之地的江东,也在情理之中。

孙策死后,孙权在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夷陵之战大破刘备,历时二十年之功,将版图从继位时的五个郡,扩张到荆州、扬州、交州的一共三十三个郡,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割据江南而力抗中原、屹立数十年之久的强大政权,孙策作为东吴帝国这方基业最初的奠基者,其历史地位也就自然水涨船高。

孙权称帝时版图

不妨做个假设,如果赤壁之战时,孙权竟拱手归降,或者一战而亡,则孙策的最终历史评价,怕是还未必及得上刘表、公孙瓒等汉末诸侯。他确实要感谢自己有一个英雄盖世的好父亲,又有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弟弟。

孙策以几副铠甲起家,数年间平定整个江东,为什么青梅煮酒时曹操还是不承认他是英雄?

孙策,字伯符,孙坚长子,孙权哥哥。

孙坚战死后,孙策投奔袁术。孙坚死后,他的一些旧部依附了袁术,父亡子在,袁术把这部分人马交还给孙策统辖。孙策势单力孤,所以暂时屈身于袁术帐下。

孙策骁勇过人,而且治军严厉,将士们很敬畏他,在军中威望甚高。袁术曾感叹道:“如果我有孙策这样的儿子,死亦无憾啊”!由此可见袁术对孙策是多么器重与激赏。

袁术当初曾经许诺让孙策作九江太守,后来却将这个官职封给了陈纪 。袁术曾经向庐江太守陆康借粮,被陆康拒绝,引起袁术怨恨;孙策也去拜访过陆康,陆不愿见他,让手下人出面接待,驳了孙策的面子。陆康牛逼哄哄,连续得罪了袁、孙二人。

袁术对孙策说:“我以前错用别人为九江太守,如今追悔莫及。你若能攻取庐江,擒获陆康,九江、庐江这一大片地盘就是你的”。孙策信以为真,就率部一举攻克了庐江,俘虏了陆康,袁术却再次食言,让亲信陆勋去作太守,孙策愈发失望。

孙策见袁术气量偏狭,言而无信,而且在暗中还一直猜忌自己,知道在他帐下不会有多大作为,便向袁术请求率部回江东讨伐刘繇 。嫉贤妒能的袁术乐得卖个人情放他走,就给他封了个折冲校尉的军职,行殄寇将军,还拨给他许多财物军械,数十匹战马,愿意跟从他回江东的数百吏卒也一并放行。在回江东的路上,孙策千里转战,渡过长江后一路所向披靡,无人能挡其锋芒,许多人闻风来投,到江东历阳时,队伍已经发展至五、六千人马。

孙策到江东后,如鱼得水,没多久就荡平了各股割据势力,声威大震,于是自任会稽太守。

他还任命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 堂兄孙贲为豫章太守。此时,袁术自称皇帝,孙策立马和其绝交。曹操是袁氏兄弟的死对头,一直觊觎二袁的地盘,袁术此时又正忙于和兵多将广的兄长袁绍鏖战争斗,无暇顾及江东,乐得做个顺水人情,任命孙策为荡寇将军,封为吴侯,目的是利用能征善战的“小霸王”孙策来牵制咄咄逼人的曹操。

之后,孙策剿灭严白虎等数万盗寇 ,克会稽,屠东治,用数年时间平定江东之地,江陵以南尽归其所有。孙策自然不满足在江陵割地自雄,他还想向中原拓展,闯出更大的名堂。

彼时的曹操已经率军离开许都,正在官渡一带与袁绍展开决战。孙策打算率军北上,偷袭许都,端了曹操的老窝,迎接被其挟持的汉献帝。正在他秣马厉兵,筹办作战物资,训练士卒,还未正式出兵前,却突然遭遇意外,被人行刺身亡。

原来,孙策在平定江东的征战中曾杀死了前吴郡太守许贡。许贡的小儿子和几位忠心耿耿的门客逃到江边藏匿起来,这些人发誓要为主人报仇,一直在等待复仇机会。正好某日孙策出门打猎,他的马快,把随从侍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单人独骑在前追赶猎物,突然间与许贡小子以及家客遭遇,几人一拥而上,大砍大杀,孙策虽然悍勇绝伦,但事出意外,猝不及防,又寡不敌众,中箭中刀,伤得很重,就在快要毙命时, 程普等亲随侍卫策马赶到,三下五除二就将几个刺客解决掉,并将头部中箭,身负重伤的孙策抬了回去。

孙策伤势太重,便急招张昭等人嘱托道:“中原战乱不休,曹操、袁绍无暇南顾;凭吴、越兵多将广、以及长江天险,完全可以坐观天下成败,再伺机而动,希望诸位好好帮助我弟孙权”!又叫来孙权,将大印交给他,佩好绶带,对弟弟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第一》”。孙权涕泗横流,悲痛莫名,表示一定要继承并保住父兄打下的基业,不负兄长重托。当天夜里,孙策死去,年仅26岁。

孙策在父亲孙坚遇害后,20郎当岁就领军东征西讨,北攻南伐,独当一面。他勇冠三军,屡建奇功,让袁术器重与忌惮,也使雄才大略的曹操侧目。

曹操、袁术和孙坚是同龄人,是孙策的长辈,孙策能以初出茅庐的后生小辈而让曹操这样已经名噪天下的大英雄另眼相看,不能不说他年轻有为,早成霸业,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实为一大憾事。不过,后来孙权之所以能独霸江东,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因为其兄孙策早已为他的事业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并未见诸于正史记载。小说《三国演义》里之所以有此渲染,大概是因为孙坚、孙策父子虽然一生都轰轰烈烈,悍勇无匹,但在胸怀大志、文韬武略俱佳的曹操眼里,只能算是乱世枭雄,最多相当于吕布,和他眼里的真英雄刘备不能相提并论,所以才有“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说辞。孙策能征善战,武艺惊人,但智略不足,缺乏冷静镇定,还有浮躁冒进的性格软肋,并恃勇逞强,麻痹轻敌,这才招来杀身大祸,多少和他骁勇寡谋的自身素质有关。于是在目光如炬的曹操眼里,和胸怀大志、文武兼具的刘备比,他算不得真英雄。话虽如此,但谁也不能否认孙策是东汉末三国初披坚执锐、攻城略地、勇冠三军的虎贲之士,一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大英雄。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插图源于网络】

孙策以几副铠甲起家,数年间平定整个江东,为什么青梅煮酒时曹操还是不承认他是英雄?

大家好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我们不完全根据演义里内容去分析又能得出如何结论?

曹操世之枭雄,虚怀若谷,能说出这样的话是有深意的,他并非轻视孙策,而是为了后面那句"天下英雄,唯史君与操"做铺垫,给刘备挖坑!

其实曹操此时刚稳定山东河南,中原沃土已有二分之一,必须到了与袁绍一决雌雄的时候,然而自己虽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刘备却是汉室正统,这是曹操心头大病,如果现在不除恐日后成心头大患!但是如果刘备理想抱负并不是天下,那么现在杀刘备是不妥的,因为刘备是委身于曹操帐下听命的,直接杀了,会让要来投效自己的人产生误会,其实这时候曹操不知刘备已经接密诏面圣,否则哪有这些废话,直接就杀了。

事实证明曹操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要不然曹操怎么唤刘备大耳贼奸诈!当时曹操说出那番试探后,正好天边雷声滚滚,刘备佯装受到惊吓对曹操那句"天下英雄唯史君与操"浑然不答,曹操心中暗笑区区打雷也能吓成这般,怎能与我争夺天下,心中疑虑顿去!其实当时看似两人唠家常其实暗藏杀机,惊险万分!刘备猜出曹操有杀他之心,故数日后,袁绍有犯,刘备向曹操借口去阻击袁绍,脱身而去,曹操放虎归山,终成后患。此典故即是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千古流传!

刘备如果活在当下,必须是金马影帝还得蝉联!

孙策以几副铠甲起家,数年间平定整个江东,为什么青梅煮酒时曹操还是不承认他是英雄?

曹操为什么在煮酒时不认为孙策是英雄呢?

首先,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这只是他个人看法,孙策经过数年平定江东,不管曹操认不认为他是英雄,孙策的能力都没有改变。

所以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也只是他个人的看法。

其次,在曹操眼里,不管孙策如何的厉害,但毕竟不是他自己白手起家的,而是继承他父亲的基业。

他父亲孙坚死的时候,手下已经有了一批忠心耿耿的人,也有一定的威望。让曹操觉得孙策是借着他父亲的基业发家的,所以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

最后,曹操曾经和刘备孙坚一起讨伐董卓,知道孙坚的能力,跟孙坚是同事的关系,作为孙坚的儿子孙策,曹操当然不会把他放在心上!

所以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

当然孙策到底是不是英雄也不是曹操能说的算得,这只是他的个人看法!

孙策以几副铠甲起家,数年间平定整个江东,为什么青梅煮酒时曹操还是不承认他是英雄?

因为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事情发生在199年;那个时候,天下英雄,大概就是刘备了。

197年袁术僭号称帝,汉室的权威遭到空前的亵渎。直到199年袁术覆灭,所谓的各路诸侯,其实在做什么呢?

刘表忙着平定长沙、零陵、桂阳——对他来说,荆襄九郡连成一体,汉室的权威算不了什么。袁绍去讨伐公孙瓒,他要成为了河北的霸主——对他来说,如果能像光武帝刘秀一样,先取河北之众,那么取天下易如反掌。至于有人篡汉称帝,这一切和他没有关系。他在意的是地盘。

吕布想趁机占据徐州,在他看来,袁术篡汉给他提供了一个混水摸鱼的机会。如果能够借机反客为主,将徐州乃至淮南纳为己有,那么自己将成为一方霸主。吕布失败了,但另一个人成功了,他是孙策。

孙策本来是袁术帐下的部将,他的舅父是袁术所用的广陵太守吴景,他的堂兄是袁术帐下的将领孙贲。自孙坚以后,孙氏一家乃至姻亲为袁术效力。在袁术篡汉的关头,孙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决定和整个家族一起,带着自己的部曲,割据袁术的江山。所以,孙策避开了袁术主力所在的淮南,将重点放在了自己关系深厚的江东。避实击虚,开疆拓土。

至于真的为汉室讨伐逆贼,从正面打击袁术,不仅会损兵折将,而且并不能收获实地。谁会去做这种吃力不好的事情呢?

这人就是刘备。

他在第一线讨伐袁术。甚至,趁着刘备后方空虚,吕布把刘备的老家一锅端了,夺了的家人、还有徐州。一般人到了这个时候,首先就会想向吕布报仇,把自己的家人、地皮抢回来。但刘备不是这样想的,他要去讨伐汉贼袁术。他主动向吕布投降,希望拉吕布入伙。吕布不出兵,刘备就自己再拉一支万把人的队伍,去讨伐篡汉的袁术。只是,还没出发,又被吕布一锅端了。甚至,曹操出兵攻打吕布,兼并徐州了;此时加入曹操战斗序列的刘备,想的不是自己的一己私仇,而是讨平汉贼袁术,维护大汉荣光的事业。

在199年,曹操很清楚:孙策和各路宵小一样,只不过是个趁乱抢地皮的家伙。而刘备,他和这些人不一样——他是一个为了维护大汉天下而百折不挠的人。所以,刘备,而不是孙策,才称得上英雄,曹操以为。

孙策以几副铠甲起家,数年间平定整个江东,为什么青梅煮酒时曹操还是不承认他是英雄?

青梅煮酒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按照正史里面的记载,曹操是在夸刘备时,恬不知耻的也夸了一下自己,然而再顺带贬诋了一下以袁绍为首的人(士家大族子弟)。但并没有单独提到孙策,也没有专门针对孙策进行过评价。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三国志·先主传》

不过,这里要说明一点。青梅煮酒的时间大概是公元198 年,那时候孙策还没有完全降服江东,他还不入曹操的法眼。但是一年多后,当袁绍搞定了公孙瓒,剑指河南;孙策搞定了江东,也剑指河南时,曹操有点害怕了。他由衷的说了一句:年轻人真是后生可谓啊,我是不敢与他争锋。

是时哀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吴历曰:“曹公闻策平定江南,意甚难之,常呼“猘兒难与争锋也”。——《裴松之注三国·孙策传》

于是曹操便采取北打南和的策略,对北方的袁绍开战,而对南方的孙策则进行安抚。他先是把自己弟弟的女儿许配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又让他儿子曹彰娶了孙策堂兄孙贲的女儿,孙曹两家结为姻亲关系。

以上便是正史中,曹操对孙策的评价。一开始没有单独点名,估计是瞧不上。后来在面对袁绍和孙策夹击时,曹操怕了,便主动跟孙策结交关系,以避免两面作战。因此,历史上曹操对应孙策的英雄身份,应该还是予以了充分肯定的。

至于说曹操不承认孙策是英雄,那是《三国演义》中的内容。

当时曹操邀请刘备唠嗑,老曹说,刘老弟你久历四方,应该认识不少当世英雄吧?老哥我很感兴趣啊,想听你吹吹牛,看看到底谁才是当世英雄。

刘备表示,我就是个肉眼凡胎,哪认识什么乱世英雄?

曹操说,你就甭谦虚了,想到谁就说,咱俩无话不说。

刘备接着甩锅,说我只是运气好,这次跟着你曹大哥才第一次进京,面见了皇帝。其实我就是个草根,根本不认识什么英雄。

曹操看刘备不上套,便继续逼问道,你没见过他们的面,应该听说他们的名字吧?你就随便说说吧!

刘备一看,实在推不掉了。便先说了袁术和袁绍兄弟,称他们为当世英雄。结果曹操蛤蛤大笑,那兄弟俩都是垃圾货色。

刘备继续说,荆州刘表如何?曹操说,刘表也是个垃圾,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连说三人都被否,刘备心想,你丫的架子也忒大了点吧?那好,我再说一人!

“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曹操第四次装逼道:“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于是孙策就这么无情的被曹阿瞒给无视了。

以上便是《三国演义》中,曹操不承认孙策是英雄的情节过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也就是曹操不认为孙策是英雄,到底对不对?

我觉得,曹操说的是对的。因为如果按照曹操对英雄的评价标准来看: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孙策确实还差点意思。并且曹操说孙策“藉父之名”,也非虚言。事实上孙策本来就是靠着孙坚的基础(孙氏一族的支持),以及袁术的资助,才得以拿下江东之地。

至于曹操认为刘备符合他的英雄标准,我觉得也是对的。

因为东汉的人,重名士,又以眼光为荣,即所谓月旦评。按照当时的品评标准,一个人是不是英雄,并不强调这个人有没有“做过什么大事”,而是看他是否有英雄气。

刘备这个人,他不像曹操(神明英发),也不像孙策(英锐冠世)。

他的特征是格局大: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先主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陈寿以曹魏为正统,但他也夸奖刘备是个有高祖之风的豪杰。

在演义里面,曹操对刘备说这番话时,刘备还没干出事业,但是!刘备以草根出身,却做到了一镇诸侯。且到处得人心,将士效死力,像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不管去哪个诸侯的帐下,必然都是上将军的待遇,但是他们却愿意跟着草根出身的刘备,一起混迹江湖。足以可见,刘备是真英雄。他在笼络人心方面,却有独到之处。

曹操是东汉末期的人,他文武全才,对毫无政治眼光的土鳖军阀看不上,对只会夸夸其谈的士族子弟也看不上。但看见刘备这种英华内敛的人(关键是刘备草根出身,却有如此深的城府),自然会由衷的认为:此人在日后必成大器!

所以按照《三国演义》中,曹操对英雄的评价标准,刘备那种有格局,又能得人心,且不屈不挠的家伙,才是真英雄。

还是那句话,是否是英雄,并不强调此人干了什么,也不强调实际干出什么事业,而是看是否有英雄气。否则仅仅以事业为评价标准,那袁绍比孙策强得多啊!孙策也就拿下江东五郡之地而已(演义中是六郡),袁绍那可是虎踞河北四州的大军阀。曹操连袁绍都瞧不起,孙策岂能入他法眼?

再者,孙策也并非几副铠甲起家。他爹留给他的可是一大笔财产。孙策入江东时,他的舅舅吴景,堂兄孙贲都是江东太守(袁术册封的太守)。并且袁术还给了他三千士卒和五百匹战马。

当孙策东渡江东后,他一开始是以辅助的身份协助舅舅和堂兄作战(打刘繇),后来因为表现出色才从助攻提升为主攻,孙氏一族的武装都听他的号令。再后来,孙策成为孙氏一族的掌门,创立江东基业。因此,孙策的创业确实不简单,但也没有夸张到几副铠甲定江东的程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