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为什么突然就打不过曾国荃了?

1858-1860年,太平军还能歼灭李续宾、大破江北江南大营、东征大胜,似乎战斗力还在一般清军之上,连洋枪队都怕长毛三分。为啥之后从曾国荃围攻安庆开始,西线就开始打不过了,以至于一路被打到了天京。结硬寨打呆仗真的这么厉害吗?此外,曾国藩军事能力是不是被高估了?我看湘军真正打得好的仗似乎大多都是曾国荃指挥的,景德镇、安庆、雨花台、天京等等

为什么1860年以后太平军就打不过清军了呢?不管是湘军还是淮军,都打不过。

原因很简单,因为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廷和英法缔结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英法正式倒向清廷,不再与太平军合作。湘军淮军开始全面装备西方最先进的武器,包括恩菲尔德M1853步枪和阿姆斯特朗前膛炮等等,装备上碾压太平军。而且有大量英法军官直接参与训练和指挥作战。

曾国藩的作战思路也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骑兵步兵冲锋,而是挖战壕,围困,用进口武器打太平军。所谓打呆仗,结硬寨,就是一圈圈的战壕和工事彻底歼灭太平军。

太平军为什么突然就打不过曾国荃了?

不是太平军战力变低,而是战略上输给了毒辣的老狐狸曾国藩。

战术上的成功终究不能弥补战略上的失败。

1860年5月,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然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们就开会讨论下一步战略方向,李世贤认为下一步应该南下,攻浙江、福建,洪仁玕、李秀成主张东征,攻长江下游,陈玉成则主张救援安徽。

最后,洪秀全决定:东征!

江南大营已摧毁,再无大的障碍,长江下游苏州常州都是繁华富庶之地,此时不抢更待何时?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1860年5月15日,太平天国主力大举东征,仅用一个半月,就席卷除上海外的长江下游城市。江南富庶地,不要太快乐。东征主帅李秀成攻占苏州后,建造了豪华府邸忠王府,把拙政园作为忠王府后院。

但是,这时曾国藩那边是个什么情况呢?

江北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后,整个江南地区已经没有大清朝廷直接指挥的大规模主力军了。

正值太平军大举东征,抢劫江南富庶地之时,咸丰皇帝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衔,要求曾剃头立即率军到增援苏州抵挡太平军。

但是,曾国藩这次没有搭理咸丰的命令,现在大清江山就靠他了,他不甩咸丰,咸丰也拿他没办法。

曾国藩翻遍史书,也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战略逻辑:

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

就是说,自古平定江南,必须占据上游的战略优势,顺流而下,才能成功。

太平军虽然东征西讨到处打,但是并没有影响到曾国藩的战略,曾国藩就是“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是闷头沿着长江一线硬着头皮往前推。

1860年当时,湘军已攻克武昌,下一步就是安庆。

安庆是天京之西面屏障,安庆失守则天京无险可守。

太平天国的命门就在安庆!

安庆是命门

对这一点的认识曾国藩无比清晰。陈玉成也意识到了,所以建议太平军优先增援安徽。

但是洪秀全,却没有想那么深远,作出了主力东征的决策。

所以,趁着当时太平军西线空虚之际,曾国藩率领湘军大举进攻安徽,连陷太湖、潜山,石牌,枞阳,拔掉拱卫安庆的四个屏障,并包围安庆。

安庆,是拱卫天京的屏障和粮草供应地。经过多年经营,太平天国也已经将安庆打造成了一个巨型的军事堡垒。攻克安庆并不容易。

曾国藩的战略就是,包围安庆后,开始围点打援。

湘军搞的这次围点打援,充满了“结硬寨,打呆仗”的特色。

湘军全体动员,在安庆城外疯狂挖掘壕沟,围着整个安庆挖了两道深壕,内壕用来围困安庆,外壕用来阻挡太平军的援军。同时湘军水师在江面上封锁安庆。

曾国藩在战术上是个渣渣,但在战略上绝对是顶级的。

面对这一危局,陈玉成实施了围魏救赵的策略,绕路攻击武昌,以解安庆之危。1861年初,陈玉成连下数城直逼武昌城,当时武昌兵力空虚,只有三千绿营兵。湖北巡抚胡林翼当时正在太湖作战,甚至急的吐血,请求曾国藩从安庆回师救援武昌。

但是,曾国藩丝毫不为所动,死死围住安庆。宁愿武昌失守,也不回头救援。

曾国藩判断:即使武昌失守,也会很快收复,但是安庆一旦撤围,机会就再难得到。曾国藩给曾国荃写信说:

“此次安庆之得失,关乎吾家之气运,即关系天下之安危。”

曾国藩老狐狸就是不上当。

陈玉成没能调动敌人,反而白跑一趟,实在没办法,他不得不再次紧急回师援救安庆。但是无论太平军怎么冲锋,却怎么也冲不破曾国荃铁桶一般的“硬寨”。

全军挖壕沟将安庆围成铁桶,围点打援

太平军擅长运动战,但是安庆周边挖了无数壕沟,到处构筑营垒。惨烈的壕沟攻防战让太平军损失惨重。而安庆的外围更有猛将多隆阿和鲍超,号称“多龙鲍虎”,不断打击太平军援军。

到1861年9月,安庆城终于被湘军攻破,陈玉成只能无奈撤退。

安庆不仅是太平天国的西部屏障,也是重要的粮草基地。安庆失守后,太平军再也没能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也从此注定了覆灭的命运。。

也难怪大战略家毛主席都对曾国藩的战略表示了赞赏:“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太平军为什么突然就打不过曾国荃了?

因为太平军自废武功了。

太平军强盛的时候,无论是江南大营、江北大营还是曾国藩,李鸿章拉起的地方团练都被太平军按在地上疯狂的摩擦。江南大营统帅向荣战死,曾国藩也两次被打的要自杀,李鸿章更是被揍得灰头土脸,在老家都混不下去了,才去投奔的曾国藩。

一切的转折点都是天京事变开始的。

天京事变其实也简单,就是太平天国在政治领袖洪秀全和军事领袖杨秀清的领导下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后天国老二杨秀清志得意满,骄傲自大了,想要过一把老大的瘾,但老大洪秀全不同意,然后老大,老二就掐起来了,下面的人纷纷选边站队,相互攻杀,最后死伤惨重,天国四大天王一下子死了三个。

因为洪秀全是政治领袖,只会传教,不会打仗,所以杨秀清死后,太平天国一下子在军事上变的群龙无首。虽然后期洪秀全也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但其能力不可和杨秀清同日而语,况且陈,李二人还不和,打仗都是各大各的,天国从此再也无力回天。

曾国藩,曾国荃面对这样走下坡路的太平军,再加上江南大营覆灭后,清朝国家财政对湘军的全力支持,湘军想不打胜都难。

太平军为什么突然就打不过曾国荃了?

说明你没有完整了解,只是一鳞半爪。

首先,得分军。

那时太平军的对面,不是一伙人,而是起码有三伙,朝廷制式军-绿营八旗,基本一直不经打;蒙古军,也就那么回事;南方军-江忠源、曾国藩、胡林翼等,这是太平军的真正对手与苦手。

这三伙人,利益诉求、对清廷的态度等等,完全不一样,不应该放在一块说。第一伙就是躺平,不躺平的大家都叫他奋斗逼,没有好下场;第二伙是清廷最后的仰仗,但就一个字-莽;第三伙才是真正做事的人,也是真正考虑中国前途的人,中国后来的历史走向,基本掌握在这伙人手里!

所以打李续宾,与破江南江北东征,不能放在一块说。三河之战,陈李联手,加上捻军,只为对付李续宾一支偏师,可以说太平军主力尽出,伤亡比南方军还大;南方军虽败,但并不伤筋动骨。与罗泽南死于武昌、江忠源死于安徽没什么两样。

而破江南江北东征,且不说战略上是失策的,打得都是些摆烂之人,有何可炫耀?说难听点,消灭绿营主力,是给清廷压力;清除苏抚浙抚,是给南方军腾位置。曾国藩听说清军大败后,幕僚纷纷为之贺,就是这个原因。

其次,得分人。

南方军中,有的屡战屡败,比如曾国藩,靖港、湖口,两度跳水;有的大胜大败,比如江忠源、罗泽南、李续宾;有的则一直在赢,比如左宗棠、骆秉章、李鸿章。。。你说的曾国荃也在列。

所以,不存在你所谓突然打不过一说,李续宾之前打九江也是非常出色的;江忠源虽然也是兵败身死,但蓑衣渡一战,还是以少胜多,打得初出茅庐的太平军闻风丧胆。

从一开始,南方军与太平军就有来有回,只不过当时主要是绿营作对手,清廷对南方军限制多于信用,南方军不显山不露水罢了。之后绿营兵败如山倒,南方军正式起来后,曾国藩靖港投水之时,罗泽南塔齐布却正是大捷之日!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营退出历史舞台,南方军更加成长成熟起来了,摆脱清廷的掣肘也更加得心应手,能打的越来越多,比如李续宜、鲍超也成长起来,左李就更不用说了;而太平军则是将帅凋零,不能看了,都是自作孽。

其实曾国荃真没什么,是曾国藩卡住职场位置,用力保着他的连胜罢了,当时其他南方军诸路战场纷纷连胜,战略态势已经扭转,太平军败势已成,谁来都一样。

鲍超多隆阿就对曾国荃的抢功就颇有意见;李鸿章更是委曲求全,不得不给曾个面子上的好看罢了。那一段看问题别盯着湘军,湘军有大概念小概念之分,有时可能混淆。我以为还是以南方军或者湘军联盟称之比较好。

太平军为什么突然就打不过曾国荃了?

太平军与湘军一直都是互有胜负,谈不上太平军突然就打不过湘军了。

1853年5月,太平军以三万兵力进行西征。

当年,太平军与湘军并未遭遇。双方的第一战发生于1854年。

1854年初,太平军在安徽北部分兵,一路进攻湖北,一路攻入湖南。

北路军由曾天养统帅,南路军由石祥祯、林绍璋等人负责。

南路军进入湖南后,与湘军交手,起初吊打湘军。石祥祯在靖港大败湘军水师,打得曾国藩要跳水自杀。

但靖港大捷后没几天,林绍璋却在湘潭被湘军打得丢盔弃甲,丢了湘潭不说,还折损了所部两万多精锐。

当时南路太平军总兵力不多,两万人几乎就相当于一大半兵力了。所以这一败后,石祥祯不得不收缩战线,主动北撤。

而正是这一撤,让曾国藩获得了喘息之机。

也是这一撤,让太平军再也没能攻略湖南。

听闻南路军惨败,无力在湖南立足。曾天养率军南下,增援南路军。

结果,骁勇善战的曾天养在岳阳城陵矶与湘军激战时,竟然战死了。

曾天养之死,令西征军三军震怖,不得不再次收缩战线,主动西撤,放弃了刚拿下不久的长江中游重镇武昌。

西征军在1854年连战皆败北,让东王杨秀清很是震怒,为扭转不利局面,杨秀清遂决定亲自指挥前线战事。

可是杨秀清远在天京,他哪里能洞悉前线的战事变化?他亲自指挥的结果,就是西征军继续连战连败。而湘军的兵锋则直指九江。

面对损兵折将,水军战船损失惨重,西征眼瞅着就要崩溃的局面,杨秀清决定让石达开到前线救火。

说到救火,这其实已经不是石达开第一次干这种事了。

1853年9月,西征军主帅赖汉英攻击南昌失利时,当时负责收拾烂摊子的就是石达开。

而正是因为石达开当时火线救援成功,让太平军在安徽站住了脚跟。这才有了太平军在1854年对两湖地区的进一步西征。

1855年初,石达开与冬官正丞相罗大纲分别赶到九江、湖口。

在搞清楚湘军虚实后,石达开设伏,于九江湖口将湘军水师分割在了鄱阳湖内外。

湘军水师中的轻便战船,被太平军特意堵在了鄱阳湖内。大船则被堵在了湖口外。

石达开、罗大纲瞅准机会,指挥太平军水师先围攻失去了轻便战船保护的湖口外的湘军水师大船,大获全胜。

然后调头打鄱阳湖内的湘军轻便战船,又大获全胜。此一役被称为湖口大捷。

曾国藩听闻水师全军覆没,羞愧难当,急得又要跳水自杀。

虽然,曾国藩这次又是死里逃生,但湘军亦也无力再进攻太平军。

可以说,正是石达开指挥太平军在九江湖口的两战连胜,让西征军全线转入反攻,才一扫之前的不利局面。

1855年4月,太平军重新夺回武昌,与清军于武昌、九江相持。

对峙半年后,为打破僵局,曾国藩令湘军一部自江西向武昌进攻。鄂南战事趋紧。

石达开知道后,分兵西进,救援湖北。

石达开到了湖北后,与太平军驻武昌将领韦俊一起反击。

这一次,石达开使出围魏救赵之计,先在鄂南击败湘军,然后一个闪回,又重新挥师杀回了江西。并且还连战皆捷,连克江西八府五十余州县,打得困守南昌的曾国藩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此时如果太平军加一把力,攻克南昌,曾国藩估计就老命不保了。

不过就在此时,石达开再次被、洪秀全杨秀清调回了天京,被赋予了与秦日纲等部联手夹击江南大营得新任务。

1856年6月,石达开率军三万,与其他太平军联手击破江南大营。

这一战后,就是教科书上说的,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但紧接着的天京事变,让太平天国的全盛期仅仅只维持了三个月。

天京事变之前,石达开回到西线,于武昌与湘军李续宾部交手。

正当石达开准备与湘军再次血战时,天京事变爆发,石达开听说后,不得不紧急回朝,,从而结束了为期三年半的西征战事。

以上就是天京事变前,太平军西征,与湘军交手的大致过程。

从这个过程,不难看出,太平军和湘军一直是互有胜负,谈不上吊打湘军。

太平军也就是石达开救火时,能让湘军灰头土脸。没有石达开的情况下,太平军对湘军基本就是五五开,有时候还吃亏。太平军战死的将领,并不比湘军少。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石达开负气出走,韦俊等将领也被逼反。

而湘军则在清政府的扶持下,又迅速恢复了元气,陆续攻陷了武昌、九江等重镇。

失去了上游的屏障后,此时的太平军,可以说完全不是湘军对手。

虽说之后,陈玉成、李秀成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在石达开活动于浙闽赣一带,吸引力清军注意力期间,联手挫败了湘军的几次进攻,打死了湘军大将李续宾。

但随着1859年,石达开攻击宝庆失利,被迫退回广西老家蛰伏,令清军又可以专心对付太平军后。太平军的形势又是急转直下。

1860年,曾国荃发了疯似的对太平军驻守的安庆展开猛攻。

关于曾国荃当时为什么会如此不要命,至今也没人知道原因。

而当时曾国藩、彭玉麟等人,又不可能对孤军深入的曾国荃置之不理。

所以1860年之后的战争,就变成了整个湘军集团陪曾国荃的吉字营与太平军玩命。

前面说了,太平军与湘军,战绩本来就只是个对半开。

太平军只是在杨秀清主持大局,石达开负责指挥的时候,能短暂吊打湘军。而现在杨秀清和石达开,死的死,蛰伏的蛰伏。没有了天京中央的统筹布局,单靠陈玉成和李秀成在外各自经营,哪里是杀红眼了的曾国荃的对手?

并且,李自成在湘军包围安庆时,还有意无意的不援救陈玉成。

所以1861年的战局,不出意外,发了疯的曾国荃,裹挟着湘军,吊打了陈玉成。

攻克安庆后,曾国荃继续保持癫狂状态。他在只做短暂休整的情况下,就马上发动了对天京更大规模的攻势,这让太平军上下很是吃惊。(这也正是湘军喜欢屠城的原因。大将军疯狂,以致下面的士兵也被折磨的精神不正常,要靠屠城才能慰藉心理需求)

面对咄咄逼人曾国荃,这时候的陈玉成和李秀成都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

但李秀成却并没有行动,他不想过早的跟曾国荃交手。

等到1862年5月,李秀成打完洋枪队,终于想有所行动时,湘军已经连克和州、太平府、芜湖等长江下游重镇,并在天京城外的雨花台,扎下了营寨。

并且,陈玉成当时也壮烈牺牲了。

综合实力本来就不如人。现在一个大将战败牺牲,一个大将举棋不定。局面搞成这样,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说胜负已分了。

1862年8月,李秀成顶不住压力,在洪秀全的催促下,还是亲率大军救援了天京。

可面对曾国荃“结硬寨,打呆仗”思路下构筑起的坚固防御工事,李秀成也没什么好的破局办法,他只能像一年前陈玉成救援安庆时一样,用将士的血肉之躯和湘军硬钢。

这一战,包括此前陈玉成对阵曾国荃时,太平军将士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的大无畏。

但是,战役的主动权在曾国荃手上。

他身后有曾国藩托底,曾国藩身后又有清政府托底。曾国荃是既不缺粮,也不缺人,更是不缺武器。

当时清政府已与列强媾和,淮军因此也得到了大量西洋先进火器。

淮军装备了先进武器,湘军自然不能落后。

而湘军有啥好装备,曾国藩又是优先供给他老弟曾国荃的吉字营。

再加上,湘军控制了长江航道,运输物资也简单。反倒是太平军,别看天京离苏州等地不算太远,但只靠陆路运送补给,李秀成的压力反而比曾国荃要大。

所以这时候,不着急的人,是曾国荃。

着急结束战争的人,反倒是兵力有优势的李秀成了。

大形势如此,战争过程自然就是李秀成越是急于求成,越是指挥将士蜂拥冲锋,将士的伤亡就越是难以估量,李秀成军队的军心就越是涣散。

到最后,李秀成救援天京的结果,自然就是与陈玉成救援安庆一样,徒劳无功,且所部元气大伤。

要不是石达开在1862年重出江湖,在西南地区吸引了清军一部分兵力。大概率,太平天国撑不到1864年。天京城可能在1863年就陷落了。

1863年,石达开在大渡河畔败亡。洪秀全诏令外地活动的太平军都回援。

但远水哪里能解救近火?

1864年,在湘军持续两年的猛烈围攻下,天京城失守。

天京失守前,李秀成劝洪秀全弃城而走。然后到外线打运动战。

这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

其实,洪秀全早就该弃城而走了。太平军擅长运动战,他让李秀成回援天京,以自己的短处PK湘军之长,压根就是一步臭棋。

但是这个建议,遭到洪秀全拒绝。

而洪秀全拒绝的结果,就是太平天国灭亡。

纵观太平天国的兴衰史,可以发现,它是典型的百战百胜,一败而亡的政权。

太平军赢湘军一百次,清政府都不会灭亡。

但湘军打赢一场关键战役,可能就会让太平军元气大伤,威风不再,继而玩完。

说到底,太平天国的实力还是太弱,太平军的规模还是太小。它承受不起失败。

所以,别看太平军屡挫湘军,打得曾国藩两度要跳水自杀,就总觉得湘军不敌太平军。实际上湘军自成军后,有清政府托底,其整体实力就不弱于太平军。

双方此消彼长,到最后,太平军哪里还是湘军的对手?

太平军为什么突然就打不过曾国荃了?

在陈玉成、李秀成的指导下,太平军在三河镇击败湘军,并连破江北、江南大营,一度复兴。

可是,自打完江南大营,东征苏南后,胜利回师参加安庆保卫战的太平军,却从此变得完全不是湘军对手。

安庆之战,陈玉成费尽全力,却依然为湘军所破。

此后,在雨花台,李秀成的几十万大军硬是奈何不了“可战之兵不满万”的曾国荃。

太平军,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奈何不了湘军了呢?

各有胜负

湘军一直不好打。

湘潭之战,湘军大败太平军后,转入反攻,克复武昌,直逼九江,连挫太平军。

其间,太平军水师元气大伤,从此丧失了制水权。

湖口-九江之间,石达开巧施妙计,大败湘军,扭转局势。

随后,石达开更是虚晃一枪,转兵江西,连破江西数城,直逼南昌,险些逼死曾国藩。

然而,为解天京之困,石达开回军天京,湘军得喘息之机,复振。

此后,石达开再回师西向,已奈何不了湘军。

武昌城下,石达开、韦俊数万人内外夹攻,硬是奈何不了李续宾数千人,解围失败。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湘军连下九江等地。

此后,陈玉成、李秀成等人以军事会议实现统一指挥,利用李续宾孤军深入,取得三河镇大捷,重创湘军,形式复振。

可是,在湘军收拢后,陈玉成追击又遭二郎河之败,无力追击。

也就是说,在安庆保卫战之前,太平军与湘军已是互有胜负。湘军的战斗力已经令太平军十分头疼。

击败湘军的条件

在此前的互有胜负中,太平军要击败湘军,往往需要几个条件。

1、以谋略调动敌人,造成可胜之机。

石达开击败湘军,即已经要依赖其谋略了。

九江-湖口之战,石达开以诱敌之法,将湘军大船、小船分开,分割湘军水师后,再一举破敌。

随后,石达开又根据清军部署,果断自湖北回师江西,大踏步运动,直逼南昌。

2、敌人指挥失误。

九江-湖口之战,曾国藩亲临指挥,其不善亲自指挥的短板暴露无遗,为翼王所败。

三河镇之战,李续宾过于自信,孤军深入,结果被大兵围攻。

3、各部协调统一。

石达开时期,全局上,各部统由杨秀清调度;前线,罗大纲、林启容等名将皆在石达开组织下协调作战,众志成城。

三河镇之战期间,陈玉成、李秀成等人在枞阳会议确立统一指挥,开战后,李秀成听到炮声主动参战,一同歼敌。

除此之外,太平军要击败湘军非常困难。

可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太平军击败湘军的条件一个个丧失了。

因祸得福:集中、自主的湘军

一系列的祸事,却使湘军因祸得福。

首先是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

在此之前,朝廷一直将希望寄托于江南大营经制兵上,对湘军,尤其曾国藩等人采取既用又防的控制手段。

江南大营既破,大清除曾国藩外无人可以依仗,遂以他全权负责浙皖苏赣四省,将战事全权委托曾国藩。

其次是大清政局的连续大变。

此前,战事由咸丰统一调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北京沦陷,咸丰遁走热河;随后,咸丰病故,以肃顺等人辅政;再后来,辛酉政变,肃顺等人被杀,太后听政···

剧烈的变化中,大清皇室自顾不暇,对前方干预大减,曾国藩等人得以自主其事。

因福得祸:表面强大,实际分裂的太平军

太平军,却因福得祸了。

石达开出走后,李秀成、陈玉成等人创立了以军事会议协调作战的指挥系统。

当时,清军指挥未一,太平军各部协同作战,以集中对分散,遂能重振。

可是,二破江南大营后,苏浙空虚,李秀成等人决心趁虚而入,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由此,太平军各部各怀一心,名义上的协调,往往成废纸一张。

1861年,太平军征苏南,得到大片富庶地区,表面上已大为振作。

实际上:太平军已渐渐失去了所有抗衡湘军的机会。

主客易势

太平天国屡有失误、内讧,之所以能够长期相持,在于杨秀清、石达开当初悉心打造的沿江纵深。

尤其是安庆,自石达开经营以来,在周边险要之处修筑防御,相互支撑。

受阻于此,湘军往往难以在安庆战场取得实际进展,打破战局平衡。

原本,二破江南大营,天京威胁已经破解,太平军本可以专心对安庆,争取主动权,形势向好。

可是,私心却使太平军拱手让出了主动权。

二破江南大营后,众将决定东征苏南。为了确保安庆防线的安全,众将约定:以一个月为期,一个月后,重新集结,一起回救天京。

可是,为了夺取苏南富庶之地,一月之约到期后,除陈玉成外,各将根本刹不住车。

5个月后,赚得盆满钵满的各将,才开始回救安庆!

生死存亡之地,大半年(加上此前破江南大营)没有主力兵团,这是给湘军送大礼呀!

果然,太平军主力回师安庆时,湘军已经控制了枞阳等地,并在安庆城外扎稳营寨,专等太平军!

主客易势!

谋略难行

太平军遂采取破江南大营时的老办法:围魏救赵。

但是,此时的湘军,已经是可以“想不被调动,就不被调动”了。

早在太平军攻苏南期间,江苏、浙江等地官员及咸丰,就已要求曾国藩分兵苏南,救援苏州等地。

但是,已全权负责的曾国藩不为所动,加之咸丰自顾不暇,太平军调动敌人的策略失败。

随后,李秀成、陈玉成分兵两路,直取武昌,企图再施围魏救赵之法。

然而,已自成一派的李秀成拖延时日,迟到了3个月!

会攻武昌之策,因内部矛盾,难以施行。

一边是难以被调动的敌人,一边是组织混乱的自己,太平军的谋略,已不能施行!

最后,太平军既无法通过运动战调动敌人,也无法在正面打破已经立稳营寨的敌军。

安庆失守!

自杀式贪婪

安庆失守后,太平军兵力仍然远远胜过湘军,为何还是让人家压着打呢?

这要归因于太平天国自杀式贪婪。

眼见安庆保不主,李秀成遂提议:天京必有大战,应该囤积粮草,以利大战。

洪秀全采纳,太平军开始屯粮。

可是,洪秀全的两个各个洪仁达、洪仁发却摧毁了一切。

在他们贪婪的盘剥下,周边根本不敢把粮草运到天京来。

结果,天京城因为缺乏粮食,根本驻不了大军!

曾国荃不过万人,长驱直入,天京守军只能保守城池,无力破敌,使湘军在雨花台扎稳脚跟。

因此,整个天京保卫战期间,湘军表面上是“客场作战”,但因掌握制水权,粮草物资补给便利,而太平军尽管“主场作战”,但粮食储存不够、运输困难,反而难以坚持。

雨花台大战,太平军不能击破湘军,虽有战斗力因素在,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粮食、冬衣,补给不利,难以持久!

可以说,太平天国自杀式贪婪,使太平军在整个天京保卫战期间都处于被动地位!

军力大变

尽管出于被动,但兵力毕竟多这么多,为何太平军无法击败敌人呢?

太平军已弱!

首先,是装备对比上的变化。

原本,洋人持“中立”,太平军只要肯花钱,能够买到好武器,很长时间内,作用江南富庶之地的太平军,其装备水平不弱于清军。

《北京条约》后,洋人已与大清联合。

太平军只有花极高的价钱,从不要命的走私商那里获得武器,其装备水平已渐渐被拉开。

其次,是兵源已弱。

在太平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是陈玉成所部。

他们继承了石达开留下的精锐,并有丰富的与湘军作战经验。

安庆之战后,陈玉成部灰飞烟灭,支撑战局的李秀成部兵力虽多,但多是临时募集,既缺乏与湘军作战的经验,又缺乏士气。

如此,太平军不但打不过曾国荃,与李鸿章、左宗棠作战,更是屡屡在巨大兵力优势下无法抗击敌军!

致命自残

洪秀全军事指挥能力一般。

在过去的岁月中,尽管洪秀全为了权力,屡屡发起自残,带来不利影响,但他本人对战局干预不多,多委托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等人。太平天国高层虽屡屡被残,但基本上有能人负责,基本上能得到相对靠谱的指挥、调度。

但是,此时的洪秀全,决心彻底玩残自己。

他先是为了“众建诸侯以分其力”,滥封王,使李秀成等人指挥其部下已极为困难,太平军已一盘散沙。

后又疑心李秀成,屡屡否决李秀成建议,自己“严令”军事。

如此,神仙也救不了了!

不是湘军厉害,是太平天国后期太烂

总的来说,除了获得更多授权和指挥自由外,仅就战术、装备而言,湘军没有太大变化。

“结硬寨”是贯穿整个太平天国战争乃至晚清战争的常见手段,湘军对此并没有做出革命性的创新。

曾国荃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干将,并非旷古良将。

太平军之所以“突然变得”打不过湘军,屡屡在湘军硬寨前一筹莫展,“主要怪自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五次反围剿”中,国军步步为营,以堡垒推进。

林彪指出:始终以密集堡垒推进,是敌人财政所不可能支撑的!(当然,因为当时总体方针的错误,这次反围剿还是失败了。)

湘军也是一样,他的“硬寨”那么好使,也是太平军配合所致。

由于太平军贪婪下游富庶之地,湘军往往能迅速推进,在战局关键处结下硬寨,占据主动。

而混乱的组织,各怀心思的行动,使太平军往往只能在敌人“反客为主”后再来硬攻,怎么能不失败呢?

太平军“突然”打不过曾国荃,并非曾国荃厉害,更不是因为湘军有了什么革命性的变化,主要还是太平天国自己的失败!

太平军军事上的失败,只是太平天国在各方面总体失败的最终体现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