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步兵之间的协同训练在今天还有没有必要呢?
坦克Panzer·Tank从一战时期出现、经历二战的战火检验、为步兵快速作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坦克、装甲车成为现代陆军的左臂右膀、陆军战争如虎添翼。
以坦克、装甲车为中心的战法“快速反击”、“闪电战”、“步坦协同”、机械化步兵师、成为了一支现代化陆军的基本战法之一
坦克panzer.tank+步兵Ⅰnfantry在战场无可阻挡。
步坦协同、一体化作战的战略战术是美国陆军的基本作模式。根据美国《美国陆军史》例举的2016年“美国陆军机械化步兵师”编制:陆军机械化步兵师兵力18000人、1个装甲旅、2个机步旅、5个坦克、5个机械化步兵营、1个战斗航空旅。
虽然、现在各类型反坦克武器给坦克造成威胁越来越大、但是、坦克在战场的攻击地位没有改变、坦克仍然是现代地面作战步兵强大的掩护盾牌、火力支援、开路先锋。(美陆军机械化步兵师营地、整装待发)(步坦协同作战单元、基本构成)步坦协同、快速反击、攻击的战法仍然是地面作战的基础、坦克、装甲车作为步兵的坚强后盾和开路先锋的作用没有改变。
坦克、步兵之间的协同训练在今天还有没有必要呢?
什么是步坦协同
我发现好像许多人对“步坦协同”都有点搞不清楚,在很多人的眼中步坦协同是这个样子的▼
或者是这个样子的▼
又或是这样子的▼
......
各位小伙伴啊!现在都9102年了,那些军人再傻也不会把7、80年前的步坦协同拿到现在来用吧!二战时期那种步兵靠两只脚跟在坦克屁股后面的步坦协同已经早就被“扔在垃圾堆里,再跺跺平了”!!!
▲当然有这样的认识也不能全怪大家,主要是怪那些无良的大众媒体给了大家错误的认识
现代步兵和坦克怎么协同作战我就以美国陆军排级步坦协同战术为例说明一下现代陆军的步坦协同是这么个“协同”法。
我们先来看看地图
▲作战区域地图
美军一个排级作战单位向一个小镇攻击前进,该作战单位由一个坦克分队——两辆M1主战坦克、一个机械化步兵分队——两辆M2步兵战车、一个自行迫击炮分队——一辆82毫米自行迫击炮和一个指挥/联络小组——三辆悍马指挥/通信车组成。
小镇的地形如下:有一条双向四车道的道路由东至西穿过小镇;北面有一个小高地,上面种满啦玉米可以很好的隐蔽步兵,但是高地东面的坡度很陡峭车辆没法从东面开上去;南面是一片农田步兵和车辆都无法隐蔽;东面有一条河流和一条东西走向的四车道道路,另外在道路的东侧有一个水塔,是全镇的制高点;沿南北方向有一大片灌木丛把小镇分割为东西两边,小镇的房屋和建筑均在灌木丛以东。
作战部署
作战区域说明清楚了,那么开始步坦协同部署——先来看图例:
▲图例
▲作战部署
首先,自行迫击炮部署在后方隐蔽处,随时根据需要对进攻部队实施曲射火力支援,指挥组在后方1公里的视野开阔处,随时掌握战场形势并保持与上下级的联络。
第一步:1号坦克沿公路进攻,主要任务是用火力控制整个公路,扫清正面的敌人;2号坦克从农田向东侧进攻,掩护1号坦克并用火力控制北面的小高地与水塔;1号和2号步战车沿小高地的边缘前进,2号步战车用火力控制整个南部2000米范围,掩护2号坦克的右翼,步兵从2号步战车下车后立即爬上小高地,扫清小高地上的敌人;1号步战车在当前位置停车,用火力控制南面灌木丛,步兵从1号步战车下车后立即在坦克和1号步战车的支援下占领南面的灌木丛。
第二步:待步兵占领小高地和南侧灌木丛后,2号坦克立即行驶到南面灌木丛前方对北侧灌木丛与水塔进行火力压制;1号坦克与1号步战车立即行驶到公路与小高地的交汇处压制北面灌木丛以及东面的敌人,配合小高地上的步兵占领水塔;2号步战车向南面迂回,配合步兵占领南面的房屋。
自行迫击炮位置不变,对进攻部队实施曲射火力支援直至进攻部队占领整个小镇。
步坦协同的要点步兵、步兵战车、坦克是现代步坦协同的主要,但是三者自身的火力、装甲、机动性都是不同的,所以在现代步坦协同中各自都有自身明确的任务:
坦克——拥有最强大的火力和装甲,所以用于正面进攻,以吸引敌人的火力和消灭敌人的坚固火力点。
步兵战车——有一定的火力和装甲防护且机动性较好,所以用于机动支援,掩护坦克和步兵,并在必要时快速填补防线上的漏洞。
步兵——火力、防护、机动能力都最弱,但是步兵小巧灵活,可以去到坦克和车辆无法去到的地方(像房屋内部、高塔等),而且视野开阔隐蔽能力强,主要在坦克和步战车的配合下完成占领目标地的任务,还可以充当坦克、步战车以及火炮的“眼睛”。
要点:现代的步坦协同不是像电影上那样步兵跟着坦克屁股后面瞎J8冲!!!!
坦克、步兵之间的协同训练在今天还有没有必要呢?
有效啊,很多人以为步兵跟随坦克进攻已经没有必要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举个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例子。说起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总是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有些人说的“1979年对越作战,我军坦克用背包带捆绑步兵,导致损失惨重?”,还说“当时我军都用背包带把步兵捆绑在坦克上,执行高速穿插任务,结果遭遇越军伏击,士兵解不开背包带,都成了活靶子”。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坦克搭载步兵是找死,然后就此指责解放军装备和战术落后,这个段子很多大V都传过,包括某矮姓大V的脱口秀节目《X说》。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其实是以讹传讹,误导了好些善良纯真的围观群众。首先,使用坦克搭乘步兵,步兵趴坦克作战,是一种非常正常的作战方式。从一百年前坦克诞生的那一天起,坦克就一直在搭载步兵作战。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到北非中东战场、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以至最近的伊拉克战争和反恐战争。步兵都经常使用坦克搭乘作为高速机动的工具,这没什么好丢人的。
步兵搭乘坦克有很多好处,一是节省了士兵的体力,还解决了摩托化运兵车辆不足的问题。二是步兵与坦克可以同进同退,协同作战,有效地提高了部队的进攻速度。三是还可以让步兵充当坦克的眼睛,起到放哨的作用,弥补坦克视野较差的缺陷,让坦克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在二战以后,苏联军队率先实现了陆军的基本机械化,广泛装备了BTR轮式装甲车和BMP履带式步兵战车,发展出了步兵搭乘步兵战车随同坦克高速进攻作战的新战术,机械化步兵才彻底不用趴坦克了。不过,在实际的战场上,由于苏式步兵内部空间过于狭小,苏联步兵还是比较喜欢搭乘坦克。苏军甚至幽默地将趴坦克作战的步兵称之为“红色坦克骑兵”。
就是大量装备装甲战车的美军步兵,也经常趴坦克。美军对步兵趴坦克还有着严密复杂的正式条令规定。按照美军的作战条令,如果一个步兵排需要伴随坦克快速前进,而手头还有没有机械化战车,那么就可以搭载坦克作战。那么,解放军趴个坦克怎么不行了?
(这是2003年4月,在伊拉克战争的巴格达战役期间,美国M1A1型坦克搭载着步兵进入市区的情景。坦克前侧的步兵排长(或班长)正在同坦克车长交流,而携M203型榴弹发射器和机枪的步兵坐在坦克两侧和后部)
那么,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我军在1979年对越作战中,步兵用背包带捆绑在坦克上,经常有解不开背包带造成重大伤亡损失的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解开这个谜底。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前,我军做出过以坦克部队的快速纵队进行一次穿插东溪作战的决心,意图夺占越南东溪,打通四号公路。此战计划出动三个坦克营和三个步兵营,包括43军坦克团1营和2营,42军坦克团2营,以及步兵376团的1营、2营、3营。
参战坦克团均为纯坦克部队,缺少步兵作战车辆。在1979年的时候,我军还没有步兵战车,63式装甲输送车也极少。南方标准的步兵部队大多数是两条腿机动,连骡马化都没实现。所以这3个步兵营根本无法跟随坦克部队的穿插速度,所以必须使用坦克来搭载步兵。
在战前,我军还组织了坦克营和步兵营的多次合练,进行了坦克直接搭载步兵作战的适应性训练。由于这三个坦克营只有90辆坦克,而参战的三个步兵营大约有1000名官兵,所以每辆坦克需要搭载10名以上步兵,最多的一辆坦克上需要搭载26名士兵。而且坦克上还要携带步兵营和步兵连属的重武器。所以需要提前准备一套坦克搭载步兵的完整稳妥方案。
(搭乘坦克的苏军)
经过多次的训练磨合,我军最后总结一个办法,就是为搭乘坦克的每个步兵发一根带挂钩的保险绳,上了坦克以后,就把保险绳系在腰上,另一端用挂钩挂在坦克两侧的扶手上。同时还制作了一套简易的夹具和捆绑设备,把步兵营的迫击炮、重机枪和82无坐力炮等重武器都捆绑固定在坦克上。
这些临时措施,解决了成建制步兵搭乘坦克的问题。这就是以讹传讹的“把我军士兵捆在坦克上”的“背包带”传说的由来。其实那并不是“背包带”。
在整个战争期间,我军坦克搭载步兵作战,遭遇越军伏击的较大损失只有一次。那次是43军坦克2营搭载着一个步兵营进攻至一个狭窄地段,被越军用树木、石块设置的路障阻断,突然遭遇道路两侧埋伏的越军40火箭筒、轻重机枪的交叉火力射击。
很多步兵来不及下车战斗,而且机枪和轻炮等重武器都捆绑在坦克上,一时无法使用,崎岖地形也导致坦克不能观察周围情况和发扬火力。一开始我军就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况,才导致短时间伤亡80余人。
不过,随后我军步兵就立即下车展开战斗,以一部兵力和火力压制和摧毁敌反坦克火器和埋伏的步兵,同时组织力量立即排障。经过一番激战,消灭敌人火力点8个,打开了坦克的通路,随后继续向前进攻。
东溪穿插作战进行的非常迅速,越南人显然没有料到中国军队会这么快来到他们的村庄,所以当43军的坦克部队驶过东溪街道的时候,村庄里还升起着炊烟,省城高平至东溪的公共汽车也照常运行,还有向他们招手致意的越南村民。东溪穿插战斗的成功,使得我军切断了高平以西的铁路,完成了迂回任务,为前线我军主力围歼越军造成了非常有利的态势。
单以任务执行和完成程度而言,东溪穿插战是整个越战当中难得的精彩战例。这次战役的组织是非常成功的。我军在越军看似没有缝隙的防线上找到了突破口,大胆投入兵力,在战线一侧达成突破,给正面越军的士气相当大的打击。这一战,使越军企图在山区粉碎我军进攻的计划彻底破灭。
在对越作战中,我军坦克部队获得了大量山地丛林作战经验,同时也暴露出步坦协同不利、战场维护脱节、工程车辆配套不足等情况。不过,步兵使用保险绳挂钩搭乘坦克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战术,是我军在缺乏机械化步兵作战车辆条件下的好战术,却被某些人嗤之以鼻。互联网时代,不假思索的固化标签太多了,很多网友要么轻易的质疑或感动,要么一根筋的固执。很容易造成的认知误导,这让很多人喜欢拿特例当普遍真理。
我军由于坦克搭载步兵遭遇伏击而造成的损失,只有上面这一个孤立战例,并不是对越反击战中步坦协同作战的普遍现象。所以,传说中我军步兵用背包带捆在坦克上,遭遇越军时,背包带解不下来造成了重大伤亡,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以讹传讹的谣言。
坦克、步兵之间的协同训练在今天还有没有必要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说。
完全是需要的。
其实,问这种话就是外行。
以俄军为例,在最近的车臣战争、俄格战争、俄乌战争中都是用了大量坦克装甲车。
而美军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治安战的一些攻坚战也都使用了大量坦克装甲车,只有阿富汗那种扫荡游击队的治安战实在是用不上,悍马架机枪就足够了。
事实证明,即便再牛逼的空中支援,也不能完全取代坦克装甲车的直接掩护。
以俄格战争为例,虽然俄军有着强大的空中支援,攻击机和武直就在上空盘旋,但坦克装甲车仍然协助步兵打城市战。
在这种作战模式中,步兵和坦克装甲车协同,依靠重火力的直瞄火力掩护,掩护步兵进行各种战术活动。
比如俄军通常让防御力较强的一辆T72或者T80坦克突前,随后是多辆步兵战车和坦克位置靠后,中间则是一些步兵。
当先的坦克不断进行直瞄炮击,缓慢掩步兵推进。一旦坦克被反坦克炮火攻击,后面的坦克装甲车立即进行较远距离的压制,其中步兵战车的机关炮和坦克的125毫米火炮,都是非常重要的。
步兵只有在己方火力完全压制敌人,摧毁敌人火力点的时候,才会进行进攻作战,不然那很容易送死。
这种打法可以大大减少步兵伤亡,提高作战效率。
相反,如果单一依靠空中支援是不行的。
因为即便美军,空中支援也有10到15分钟的延时。而城市战,敌人会随时转移位置,加上建筑物的遮挡,空中掩护效果不佳。
相反,坦克装甲车就在步兵附近,可以在3秒钟内开火掩护,直瞄炮火击毁目标。
况且,虽然现代化反坦克武器很牛逼,但坦克装甲车毕竟是钢筋铁骨,可以对付战场绝大部分的轻武器威胁,总比士兵的肉体凡胎要耐打。使用装甲武器,可以有效减少伤亡。
至于第一次车臣战争和叙利亚巴沙尔坦克部队的惨败,就是步坦协同极为垃圾的经典表现。
坦克、步兵之间的协同训练在今天还有没有必要呢?
当然有必要,你这么想,自打二战结束,蓝星上的各路战争多是不对称战争。像二战时期那种大开大合的野战越来越少,毕竟正面刚的话弱势一方肯定被完虐。
因此战争更多以治安战的形式呈现,交战场景更多的发生在城市,丛林,山地这种让重武器没法发挥太大用的地方。
然而在这种复杂地形下,坦克/或者装甲车/步战车天生视野不好的缺点会无限放大,持有反坦克武器步兵可以灵活的穿插在建筑、巷道、高坡、丛林中给坦克来一发锥形装药的破甲弹
常玩战地、ARMA、红管的朋友多少会了解步坦协同重要性,一个落单坦克很容易被散兵打爆,但周边有步兵协作的坦克往往都能锁定胜局(前提是对面没有强力空军)。
正常来说,尤其在打巷战时候步兵和坦克等装甲车辆是相互依存的。接近城镇时步兵以坦克为掩护,随后分散,占领坦克要途径的通道两侧的建筑物扫除威胁,同时观察和警戒周围。
当步兵在清扫过程中发现敌方有机枪、轻型火炮掩体时,坦克负责一发入魂,拆掉这些火力点。两者相伴着前进——相互掩护,坦克是步兵的矛与盾,步兵是坦克的眼和耳
坦克、步兵之间的协同训练在今天还有没有必要呢?
步兵如果没有坦克的伴随,对坚固的既设阵地发起攻击的话,二战大量的战争实践表明,伤亡巨大。因此,我们常能在影视镜头中,步坦协同发起冲锋的一幕幕。反之,如果没有步兵的有效掩护,比如步兵携带的反坦克火箭筒等,几乎无坚不摧的坦克,也会遭到火力点的爆轰,因此步坦协同成为一种作战样式,从那时一直持续到今天,被步兵奉为战术教科书,没有改变。
若问在信息化条件下,战场变得越发透明的今天,步坦协同似的线式战术还有没有生命力,要根据战场实际的情况来判断。比如冲滩夺岛,要完成地域实际控制,步坦协同仍作为一种作战样式而存在,不可更改,只不过火力投送手段更多了,空中的轰炸机、战术轰炸机,“一树之高”的武装直升机,地面的远程火炮等,在立体火力打击下,作战变得效率更高而已。各种火力讲究均衡,缺一不可,可保证全地域内作战要素齐全,以克敌制胜。
战术总在继承中不断进步和创新,新锐兵器是推动和拉动战术革新的关键,在没有新的颠覆性的技术装备没有出现以前,世上仍少不了步坦协同的身影。
当然战后装备几十年发展,出现了不少新锐作战样式,比如跨海域超地平线攻击,使用空中投送,可把步兵和装甲空降至纵深区域内,以强大的机动力和火力,实现快速斩关夺隘,从而达到驱离控制的作战目的,出现了各种新锐装甲战斗车辆,如装甲化的火炮,轻型坦克等,火力变得更加威猛,毕竟有了它们,步兵才会变得更强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