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没有煤气和天然气,城市人口是怎么做饭的?
我经历的是:解放前后一段时间是烧从农村买来的柴块,也就是树木破成的小块条,后来就烧煤球,用煤加上泥土做成的,和鸡蛋一样大小。到六七十年代就开始烧蜂窝煤了。八九十年代开始广泛地用煤气到现在的天然气以及用电器作饭。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燃料也在不断更新,更方便更卫生更环保了。
不知今后的发展,以什么当燃料作饭,也许是太阳能、核材料;也许以上都不用,用什么?
未可知也。
以前没有煤气和天然气,城市人口是怎么做饭的?
从前的时代,是值得回忆的。以前的城里人,过得也是神奇的生活。
好多人那时早上上班带个铝饭盒,盒里面是中午饭。然后饭盒放在食堂,中午统一上蒸笼热好,就能开吃了。
只要单位有锅炉房,下班的时候一定要提一暖瓶热水回去,这样,就省得烧水了,又省一笔。
在家做饭的燃料和炉子,那更是五花八门。
第一,电炉子。
凡是烧电炉子的,基本上用的都不是自己家的电!那时候单位厂子管一切,我们这儿的一个厂,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齐备,还有厂医院,厂小卖部,厂雪糕厂,厂服务公司。。。
而且,厂子还分宿舍,就在厂子边上!
所以,从厂里拉根电线烧小电炉,就成了许多人的干法。当然,过段时间厂长会下令清理一次,不过过了这阵子,线又扯起来了。。。
第二,煤炉子。
这种炉子主要采取砖头和黄泥做成,也有铁做的,里面有几根炉条,是烧散煤,烟煤的。烧的时候需要引火柴,最下面放一团纸,纸团上面放少量细细的引火柴,小心点着纸张,引火柴盖上,然后上面用小铲铲点散煤,然后用通火柱捅出一个火眼,用风箱或者鼓风机吹风,就能把煤引着火。
城里不像农村有那么多大柴火,硬柴火,但是也有妙招。只要在夏天到街上把吃过的冰棍棒捡回来,当引火柴,非常好用。捡个两大筐,就能用许久。
第三,煤油炉子。
这种炉子是铁皮做的,烧的是煤油。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老师楼道里一个人门外一个煤油炉子。用这东西做饭,好处是不需要烟筒,轻便,缺点是成本高。
第四,蜂窝煤炉子。
烧散煤浪费多。所以有能人就发明了蜂窝煤。把散煤加上黄土再加水,用一种先进的手动机械一压一按,就做成蜂窝煤了!小时候我也做在家过这东西,很有成就感!
第五,液化气灶和液化气罐
这个有的地方也叫煤气罐煤气灶。反正两个要配套。一罐气省着用,能用一个月吧。没有了,去液化气站换罐子就行了。
第六,酒精炉子。
酒精炉子最小,这个适合于需要偶尔使用的场合。比如液化气罐正好没气了。使用酒精炉子要小心,千万不能拿着酒精瓶子往燃烧的炉子上加酒精。最好的办法是找个注射器,抽一管酒精,一挤就挤到酒精炉的火盘里了。这样很安全。
第七,柴火灶。
城里缺柴火,但是有的人家在郊区,或者在乡下能拉来柴火,那就烧柴火灶。但是非常少。
基本上就这么多吧。我知道还有的地方用太阳灶,牛粪马粪火,还有的地方直接用石油,不过这些不具备普遍性,提一下也就行了。
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以前没有煤气和天然气,城市人口是怎么做饭的?
五六十年代烧过柴。
农村的朋友用马车,马驮到城市里面的市场上卖,还连带卖引火的松毛,松明。
没用几年又改烧煤,烧焦碳。
进入六十年代后期就烧煤球,蜂窝煤了。都是由厂家生产供应的。
那时城市的白天都是灰蒙蒙的,虽然汽车不多,但污染也相当的严重。
厨房里是没现在这么干淨了,不及时清理就会有层灰的。
那时一般省会城市住房高于五楼的不太多,都这么用吧。高楼层多数是办公机关,也用不着烧柴,煤什么的。
实在要用也是煤油炉,电炉,酒精炉什么的。当然特大城市煤气用的早一些。
那时一般住户也会烧火取暖,所以常发生火灾,煤气中毒什么的。
所以那时警车不多,但救火车,救护车的笛声是常听到的。
一般救火车的声音是:完了,完了的叫!
救护车好象是:闪开,,,,,闪开的吼。听到挺吓人的!
街上的行人车辆听到唯恐避让不及。那象现在,你叫你的,我想让也让不开。
进入八十年代开始普及煤气,先进点的是天然气,液化气。可算是清洁能源了。天空也开始变蓝,变透明了。
但现在我几乎都用电磁炉,无明火,安全卫生。
再配上一台微波炉,完全能滿足应用。
看来液化气,电加热是今后的主流。还会出现什么新能源就不得而知了。看社会及科技的发展呗。
以前没有煤气和天然气,城市人口是怎么做饭的?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城市家庭烧水、做饭、取暖在使用煤气和天然气之前基本上都是使用烧煤球的炉子的
夏天使用铁皮制的“土炉子”,冬天除了做饭外还要取暖,就用铸铁材料制的“洋炉子”!
那个年代城市里住平房的居多,到了夏景天,因为天气炎热,炉子不能放在屋子里的!像天津北京的大小胡同、上海的个个弄堂里,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放着一个烧水做饭全能的“土炉子”。
有句话叫做:“心急吃不上那煤火饭,嘴急喝不了热豆粥!”用烧煤的炉子做饭很不方便的,你若着急上班、上学那十有八九就迟到了!
在你要做饭之前先要把炉子点好,这可不像如今用煤气灶一打就着直接就能用了。没有个把小时做准备是做不成饭的!
每天上午家家户户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天津叫生炉子)点炉子。生炉子可是个技术活:先把炉膛清理干净,炉底垫一层烧乏过的煤球,点着火劈柴一定要多放,一半劈柴一半煤球才能把炉子点着,开始冒烟后在炉顶上放一拔火罐!看效果——炉子里的烟冒得越浓越好
一般上午九、十点钟家家户户大小炉子差不多一起冒烟,简直是妥妥的一道(那时期不讲究什么环境污染的)“靓丽的风景线”!
几十分钟后,炉子里的烟全部散尽,再次把炉子里的煤球加满继续烧。待到炉子里的煤球被烧成了红彤彤的颜色时,好啦!此时可以施展发挥你的厨艺做中午饭了啦!
看到这里你大概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个时代城里人早晨大多都是到早点铺里去吃早餐,而不是在自己家里做早饭了!
以前没有煤气和天然气,城市人口是怎么做饭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460条回答。
听说过煤炉吗?
中国是煤炭大国,并不缺煤。
建国之前,即便是城市内烧饭的燃料还是比较落后的。
当时很多家里都有土灶,主要是烧柴。当年的菜场内就有人专门卖柴。
柴和米面蔬菜一样,是每家每户需要的日常用品。
彭德怀回忆,他8岁时父母都死了,奶奶让他和弟弟一起去讨饭。彭德怀不愿意,赤脚上满是积雪的山上,砍了一捆柴去卖,换了一点钱。
当年卖柴的很多,价格也不贵。
乡下或者县城就没这么讲究,有什么用什么,烧草、烧秸秆的什么都有。
建国后,城里陆续开始使用煤炉。
但这种煤炉和今天我们看到的煤炉,有很大不同,它用的是一个个的煤球。
家庭主妇每天一大早起来,就必须首先用容易烧着的劈柴引火(一般先要用报纸之类做纸媒),然后点燃煤球,这叫做生炉子。
生炉子是个技术活,需要掌握时机,如果手脚比较笨的人可能搞很久也升不起来。
尤其是一些煤球质量不好,或者湿度较高,就要了主妇们的命了。
而且煤球的热量有限,往往燃烧不完全,需要定期掏炉灰,又脏又累,而且点燃以后有很浓重的味道和烟雾。
但客观来说,这种煤球的煤炉体积也小多了,比以前土灶是巨大的进步。
但是,这种煤炉安全性较差。如果主妇平时不注意,导致煤球半燃,很容易造成全家一氧化碳中毒,送掉性命。
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的机械学家老焱若教授,发明了压制蜂窝煤的机器。
蜂窝煤就先进多了,味道小、热量高、不容易产生一氧化碳导致中毒。
中国陆续开始使用这种蜂窝煤。
但是,在毛时代计划经济时期,蜂窝煤也是严格配给的,有蜂窝煤票,主要供应大城市,很多小城市和县城没有这种供应或者供应很少。
其实,即便是煤球也是配给的,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搞到的。
很多县城压根没有煤球配给,只供应散煤。一些住户就将散煤自行搞成一块块煤饼使用。
一个老先生回忆:在1966年到1976年间,天津主副食供应都定量,蜂窝煤也要配给。
过年时候,天津市民每人供应半斤鱼,半斤花生、二两瓜子。每户供应一瓶白酒、五分钱一包的小干虾皮、八分钱五斤土豆、每人1斤肉1,还有5两菜油或花生油。
还有2到3包香烟,至于蜂窝煤每家定量供应,多拿一块都不行。
当时楼房很少,但也有一些基层楼房。其实,住楼房未必有什么好,因为要搬东西。比如蜂窝煤,搬上楼就很费劲。这倒不是说它重,而是易碎。万一要是搬运期间摔碎了,就惨了。
以前没有煤气和天然气,城市人口是怎么做饭的?
过去楼房比较少,住平房的多,烧大鍋作饭,上山打柴,有銭人家烧煤,刚解放時家家住小破平房,到秋天都上山打柴,那時学校一到秋天学生就上山打柴,留冬天生炉子敎室可冷了,那象现在孩子念书有暖气,现在家家有电气液化气放便多了,人也呆懒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