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希特勒的指挥,东线战役德军会不会赢得胜利改写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如果没有希特勒,德国刚开始打就战败了。

一战德国执行施里芬计划,试图首先击败西线的法国,然后在东线和俄国决战,将其彻底击溃,从而获得胜利。

但是,英法并非草包,在马恩河战役中并没有被德国速战速决击败。

在马恩河战役拼的两败俱伤后,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就对德国皇帝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

随后4年,德国不可能胜利,只是苟延残喘罢了。

而二战中,希特勒不顾德国陆军高层的反对,要求执行曼施坦因的镰刀闪击计划,推翻了陆军将军们指定的重复一战模式的计划。

事实证明,将军们的计划一定会失败,英法联军早已做好了应对。

然而,希特勒采用了镰刀闪击计划后,德军装甲部队,突然从最不适合使用坦克的阿登山区冲出。这里法军设防薄弱,随后德国装甲军团以超过英法回访的速度,高速推进,猛烈攻击,导致法国迅速投降。

英国人丢弃了所有重武器,狼狈从敦刻尔克逃回

德军大获全胜,从而扫平了西线的危险。虽德军没有能够入侵英国成功,但英国同样没有实力在西线登陆。

在这种情况下,德军才有余力和苏联决战。

如果不是希特勒,德军在二战刚开始就失败了。

至于东线的指挥存在问题,其实任何指挥都会有问题,只是能否弥补失误。

德军最大问题是,一旦美军参战以后,同盟国的实力太强,仅仅美国工业实力就是德国三倍以上,这种仗根本没办法打。

即便东线德军能够打垮苏联,一样会被美国打败,最终输掉二战。

如果没有希特勒的指挥,东线战役德军会不会赢得胜利改写历史?

假如希特勒不插手战场的指挥,德军依然无法取得胜利。

首先德军打响东线战役本身就是一场战略豪赌,在这之前历时将近一年的不列颠空战极大地消耗了刚刚重组不久的德国空军的有生力量,造成了一千余架各式战机和两千余名空勤人员的损失,还有纳粹库存中极其保贵的大量航空燃料,要知道,德国及其重要盟国意大利的油路极其脆弱,随时都有可能被供应国罗马尼亚和苏联出于各种因素而切断,而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油田产量又过小,德国人根本打不起这种昂贵的空中持久战!

更加要命的是,邱吉尔根本不顾自身的惨烈伤亡,豁出大英帝国数个世纪以来攒下的家底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表弟拉了进来,针锋相对的对德空袭一直持续到战争末期,而且皇家海军还切断了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的对外海上贸易通道,大有与纳粹血拼到底的势头,本来指望用战略轰炸的手段将英国势力逐出欧洲大陆的希特勒不得不在美国彻底翻脸之前尽快地抢到高加索的石油,乌克兰的小麦和各种有色金属,只有这样才能将战争继续下去,这就是欧洲版的“以战养战”!

更何况一旦美国正式对德宣战,斯大林极有可能趁火打劫,即使苏军不向西进攻,只要莫斯科关上高加索和普洛耶什蒂的油龙头,德国将迎来比一战还要惨烈的战败!

所以说巴巴罗萨行动其实是纳粹的无奈之举,是一场德国根本输不起且停不下的豪赌之后不得不进行的更大规模的战略豪赌!

至少在这段时期内,希特勒的指挥并未出现战略性的失误,反而由于他力排众异地支持了曼施坦因计划,才使得西线战役如此顺利地结束,至于在敦刻尔克海滩上的暂停进攻,也是由前线指挥官龙德施泰特元帅首先提出的,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德军全歼了该地的四十万英法联军,也无法让邱吉尔屈服,德军依然无法跨越英吉利海峡去征服英国,最多是增加了一些英军在日后进行北非战役和诺曼底登陆的难度,但这种难度完全可以在同盟国内部得到解决,更何况,一旦伦敦真的撑不住了,反而会刺激美国提前参战!

史学界对希特勒在东线战场的指挥非议主要集中在为了策应意大利在南欧和北非的行动而推迟了巴巴罗萨行动的实施以及在台风行动前将中央集团军群的古德里安装甲集群改隶南方集团军群发起基辅会战,而在莫斯科会战期间遭遇了严寒,造成了德军自东进以来第一次重大挫败,这种看法其实并不客观。

首先意大利的地理位置和国家实力对希特勒而言十分关键,可以说柏林正是在与罗马结盟后才敢发动二战,因为当时德国最重要的石油供应基地,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就在意大利边上,而且意大利当时还是世界第五大海军强国,空军实力也堪称不俗,可以极大地弥补德国海上力量的先天不足,一旦墨索里尼的战略意志发生动摇或像上次大战那样反戈一击,仅需几个同盟国的轰炸机大队就能使德国失去石油这一极为关键的战略物资,那一战战败的历史将会很快重演,所以希特勒在进攻俄国之前拉一把意大利是完全必要的,甚至可以说如果不能迅速配合意大利控制住南欧和北非的战局,苏德大战是打不起来的!

至于德军中央群团军群为了配合南方集团军群进行乌克兰战役而推迟了对莫斯科的进攻,这其中也有其不得己的苦衷,在这之前的斯摩棱斯克会战中,希特勒已经意识到德军在西线屡试不爽的闪电战在东线己经不灵了,猝不及防的苏军竟然扺抗德军长达2月之久,而希特勒在这之前只用了不到一个半月就几乎横扫了整个西欧大陆!这位前陆军下士超乎常人的直觉告诉他,苏联独特的政治体制和广袤的战略纵深,还有数倍于德国的后备兵源以及糟糕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俄罗斯特有的严寒所造成的每年从5月份至2月份的道路泥泞期都是他难以克服的巨大困难!

深知德军无法经受起持久作战的希特勒不得不暂停进攻莫斯科,而是将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转攻乌克兰,一方面是为了歼灭该地区的苏军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要早日打通通往高加索大油田的通道,他必须在美国参战前尽快抢到石油,否则就丧失了将战争进行下去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可以说希特勒的这一战略决策并无不当之处,事实上他也达成了这一战略企图,基辅会战中德军以俘虏65万以上苏军的战绩取得了空前的战果,这进一步增强了轴心国集团的战略信心!

德军在东线的第一次惨败是在41年10月至次年2月份进行的莫斯科会战,这也并非希特勒指挥失误,而主要是由于严寒的气候以及德军的后勤保障体系严重地拖了后腿,更主要的是苏军的顽强抵抗和由于日本的不配合而使斯大林得到了远东军队的驰援,在这期间德军的辎重部队由于前线战况激烈而不得不优先运输弹药和燃料,导致中央集团军群由于缺乏给养和冬装而出现大量的非战斗减员,最终在莫斯科城下功败垂成!

这首先是由于波兰总督弗兰克因忙于处理犹太人事物而未向东线及时地提供足够的火车车皮,而且波苏两国的铁道轨距和燃煤也不相同,进一步地降低了铁路运输的效率,更由于德军因缺乏汽油和零配件而无法提供足够的卡车来向前线输送辎重,而苏联的道路泥泞期又大大地放大了德军这一劣势,可以说无论哪一位元帅来指挥这场战役,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事实上正是由于希特勒严令前线将领不得擅自撤退,才避免了重演拿破仑在莫斯科城下溃败的场景,苏军以优势兵力反攻时,并未成建制地歼灭围城德军,反而付出了远远大于德军的伤亡,从而使战线稳定了下来。

希特勒作为一个只有中学学历的下士传令兵,还是有相当的军事天赋的。如果一定要说他在这一阶段战略决策有所失误的话,那就是在斯摩棱斯克会战后,应果断地调整战略部署,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方向由主攻改为佯攻,以牵制苏军主力,而将主要兵力向南线集结,向高加索方向突击,尽快夺取巴库大油田,但无论是德军总参谋部还是前线将领均未提出这一方案,可见德军将帅们的战略眼光并不比希特勒高明多少。

东线德军真正的滑铁卢在斯大林格勒,希特勒在此期间至少有两个重大失误,一是在关键时刻将霍特将军的第四装甲集团军从高加索方向的A集团军群调往斯大林格勒方向的B集团军群,导致李斯特元帅由于兵力和燃料的不足,而在距巴库大油田仅有50英里的地方停止了进攻,希特勒在此期间未能有效地协调力量驰援主攻方向,不但造成开局顺利的战局急转直下,从而宣告巴巴罗萨行动失去了战略意义,还使在苏联南翼处于观望状态的土耳其彻底断了倒向轴心国的念头!

希特勒的第二个失误是在AB两集团军群无法达成战略企图的情况下,不顾苏军后续兵团源源开往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客观现实,迟迟下不了全线退却的战略决心,却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严令前线部队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最终导致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对德军实施了反包围,南方集团军群被歼灭150万人,其中突入城区的第6军团被全歼,保卢斯元帅率9万余名官兵投降,战后只有6千人得以生还。

然而A集团军群即使在高加索方向抢到了巴库大油田也无济于事,首先苏军在失守前一定会破坏所有的生产设施,重新投产至少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而且德军无法将油送往被分隔开来的各个战区,漫长的交通线上面临着无处不在的游击队和苏军轰炸机的骚扰,B集团军群在斯大林格勒长达半年多的血战中,即使得到了增援也不敌源源开来的苏军后续部队,精锐的装甲兵和航空兵部队面对越打越多的苏联同行渐渐力不从心了,他们还始终饱受缺油这个老大难问题的困扰,美英对德国本土的战略轰炸更是大大削弱了纳粹的战争潜力。无论德军的任何一位元帅来指挥东线战场,面对这种状况都无力回天!

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束,德军己在事实上输掉了整场东线战争。但柏林又不敢全线退却,因为德军有可能在苏军追击下变成全线溃败,苏军还将乘胜攻占罗马尼亚大油田,而随着43年开始的美英对苏大规模援助和盟军西西里登陆,上帝彻底抛弃了德国人!

如果没有希特勒的指挥,东线战役德军会不会赢得胜利改写历史?

这问题就提的有点奇怪,好像希特勒是一个草包似的,就算希特勒不指挥,东线战场也不一定会赢,甚至输得更惨更快,在挥师苏联之前,希特勒的战略指挥是何等成功,英法联军差一点陆军全灭,幸亏英国海军强过德国几个级别方保住英国本土。而在苏德开打之后,战略上胜利也很辉煌,直到攻防易手时希特勒也很少犯错。他输在对手太强大了,敢往战争这熔炉中填几千万人,工业规模也十分强大,土地更不用说了,十一个时区。所以说德国输在他的国家极限上,而不是希特勒的乱指挥,当然死掉的希特勒不会辩解,所有的事后诸葛亮们都把失败推给希特勒。

如果没有希特勒的指挥,东线战役德军会不会赢得胜利改写历史?

1943年是关键性的一年,实际上,希特勒的军队表现还是上佳的,最不可思议的就是仅仅用七师之众就让意大利稳了。美英盟军通过与德军的交手,显然对在法国登陆没有信心,内部始终发生争执,行动未定,这一头暂时没事儿。

最要命的是东线,德军在这里不泛广大作战经验丰富、意志坚韧的野战部队,关键在于将其很好的整合,设置专门的东线战场指挥中枢,由曼施坦因负责,下辖克鲁格和莫德尔两人各负责一个集团军群,分别对应着中央和南方,至于北方,不出大事即可。

再来看看南线,在南斯拉夫投入十万训练有素的步兵师只为对付二三万铁托游击队实在是费效比太高了,在其它战线多投入一个营就能决定战局成败的情况下,元首纵容希姆莱不断使用添油战术最高达到六师之多,只能是脑子打铁了。

其实从地图上看,第三帝国仍然是一个势力范围惊人的存在,而北线犹如北冰洋的坚冰一样牢固。

说说国内,古德里安仍然负责德军装甲兵的重建,不要再成立任何新的装甲师,把现有十七个师坦克车辆配齐,尽可能让新的坦克乘员经过充分训练再上战场。

不要再成立什么武装党卫队部队和空军作战师,维持现有水平,节省下资源供应那些国防军。

改变现有装备体系,砍掉虎式和虎王,先大量生产四号改坦克,再尽快过渡到豹式。砍掉菲迪南,大量生产三号突击炮,最终过渡到猎虎,并且把所有强击火炮划归装甲兵部门管理。

最重要的是元首不要事必躬亲,充分下放权力。上述的那些措施恰恰都被他反着来做了。

这一年希特勒麾下仍然有着700万部队,还是牢牢控制着整个欧洲大陆,仗还有的打,美国还是不敢硬杠大陆上的堂堂德国陆军……

如果没有希特勒的指挥,东线战役德军会不会赢得胜利改写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进攻苏联后,希特勒犯了一系列指挥失当的错误,否则,德军真有可能赢得对苏军作战的胜利!然而,从长期来说,德军绝不会消灭苏军进而吞并苏联。

二战初期,德国利用“闪电战”战术,27天横扫波兰、1天拿下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击败荷兰、18天占领比利时、39天打败当时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整个西欧只剩下英国在抵抗。

△阿道夫•希特勒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15分,希特勒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对苏联发动了闪击战。德国空军率先进攻苏联机场,作战的第一天,就摧毁了苏军的一千多架飞机,从而拿下了制空权。当时,斯大林认为英德之战未分胜负,德军不会很快进攻苏联,因此对于战争的准备并不充分,导致苏军在面对德军闪击战时溃不成军。7天后,德军两支装甲部队在苏联明斯克东部地区汇合,对明斯克苏军形成包围,随后30多万苏军被俘。之后,德军装甲部队继续前行,仅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推进到斯摩棱斯克地区,并俘获31万苏军。在斯摩棱斯克地区沦陷后,德军经过5天的休整准备继续前进,此时距离莫斯科仅有320公里,也就是说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已经到达莫斯科外围,最前沿的德军甚至已经可以用肉眼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塔尖。这时,如果继续前进,莫斯科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攻破。但是,希特勒这时却命令准备进攻莫斯科的装甲部队转而援助南部集团军攻打基辅。尽管德军将领古德里安强烈反对,希特勒仍然执意暂缓对莫斯科的进军。希特勒此举让接连惨败的苏军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苏联在这段时间内动员了全国1600万人参军,并且向苏军配备了众多新式武器,例如著名的T34主战坦克,与此同时,苏军还设置了多道防线。

1941年9月,已经临近冬季了,德军在攻占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和乌克兰的基辅后,集中兵力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进攻。冬季来临了,希特勒却没有给参加莫斯科战役的德军准备过冬棉衣,使德军在随之而来的冰天雪地里被冻得浑身发抖,冻烂了手脚,而一米多厚的积雪,也致使德军坦克装甲车寸步难行,成为苏军的活靶子。最终使德军在莫斯科遭遇滑铁卢,苏德战争形势也开始逆转。

如果没有希特勒的上述指挥失误,德军很有可能攻破莫斯科。但是,苏联会因此而亡国吗?不会的!因为,苏联的领土太大了,有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回旋余地,假如德军占领了莫斯科,苏联还有强大的后方。所以,苏联不会灭亡!

而德国领土狭小,苏联只要进入德国,就已经是胜利了。

这就是领土辽阔的国家与领土狭小的国家在战争中的重大区别!

如果没有希特勒的指挥,东线战役德军会不会赢得胜利改写历史?

很多人还不承认,希特勒就是个瞎指挥。首先巴巴罗萨计划就有问题,没有直取对手心脏的部署。其次,刚愎自用,不听从前线指挥官的和总长哈尔德的建议,不放手给曼斯坦因、古德里安等名将的发挥。其三,应该暂取基辅直取莫斯科,以致赢了战役失了战略。看看苏联地图就知道,莫斯科是铁路网络的中心。占领了莫斯科,苏军再也不能组织起高度协调、高强度的反击力量,余下分散的未消灭的苏军部队不足为患!第四,最后一次机会是42年应该坚决拿下莫斯科!拿下了莫斯科,全局就活了。虽然有石油不足等等困难,但苏军的抵抗力度将大大下降,站稳脚跟后,再取高加索!

一个下士,真没有什么战略眼光和指挥艺术,加上刚愎自用,搞坏了一锅菜。难怪曼斯坦因要写回忆录《失去的胜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