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47万大军,有枪有炮,为何还是打不过努尔哈赤的6万八旗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说。

这是萨沙第8364个回答。

明朝有几十万部队,不代表能够作战的是几十万部队。

以萨达姆的伊拉克威力,名义上该国有民兵高达近千万人。

结果美国佬打过来,民兵干脆站在路边旁观,哪里会去反抗。

退一步说,民兵就算去和美军硬拼,也是送人头的,上去一万死一万,上去十万死十万。

明朝的卫所制度缺失名义上有几十万军队,但早就已经形同虚设,毕竟200年过去了。

明军实际可以使用的部队,主要是驻守边疆的卫戍部队,以及各地驻扎的精锐部队,数量并不多,而且基本都是募兵。

什么叫做募兵,就是花钱养兵,需要政府巨大的财政投入。

而当时明朝已经陷入小冰河时期几十年,国内尚且饿死很多人,财政基本破产,哪里能够维持什么大规模军队。

这些募兵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

即便是当年崇祯不惜代价支持袁崇焕时期,辽东军队经常拖欠军饷几个月。饥寒交迫的明军士兵甚至兵变,更别说同清军交战了。

我们看看萨尔浒战役。

这个战役是战略决战,但明军仅有8万人,另外还有壮声势的朝鲜军1万,叶赫军1万,一共为10万。

这8万明军,也是七拼八揍二来。

山西提供3万,甘肃宁夏提供2万多,另外四川、广东、山东、陕西、北直隶、南直隶提供2万,浙江4000。

最夸张的是,还有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总数7000人。

可见,五花八门,七拼八揍,从没有一起作战的经历,大部分军队甚至没有来过东北。

由此,可以想象战斗力会怎么样。

相反,满清则是6万多八旗作战部队,还有1万左右的包衣、旗下家奴,至少也是后勤部队。

说来说去,满清其实是7万多人,明军自己仅仅是8万人。

而且平心而论,当时这些明军在野战中的战斗力,是比满清要差一大截的。

对付这7万多清军,此时明军至少要10多万人。

现在8万明军深入敌人腹地,根本打不过7万多满清军队。

这8万人防御尚且有问题,何谈主动进攻,在萨尔浒惨败也就是必然。

最终的松锦之战,也就是最后的战略决战中。

明军洪承畴倾全国之力,只有13万人。而清军则有11万。

大家注意,明军虽表面上兵力略多,实际上因为一系列的失败,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新兵,基本无战斗力,只能壮声势。

而即便有战斗力的明军,相比清军,战斗力还是有明显差距。

崇祯十六年 ,辽东巡抚黎玉田上奏:“全宁仅马步四万余,瘦弱马匹数千余”,“堪战马兵仅三千”,且“分守于新旧十二城”,其余将士不过寥若晨星,面对“铸火造药百倍于我”。

对付这11万清军,明军现有素质,至少要20万规模。

现在就13万还去战略决战,基本必败无疑。

实际上,清军军事实力早就强于东北地区的明军,更可怕的是明军已经没有补充能力。

松锦之战惨败后,吴三桂就有三四万兵力。

然而,到了崇祯自杀,吴三桂的军队也只有四五万人。而此时距离松锦之战惨败,已经2年时间。

而面对满清20万军队,吴三桂作为镇守山海关唯一大将,竟然只有这点本钱,2年内无法新增部队。

其实,在和满清交手之前,明朝已经从内部崩溃。

再说通俗点,不是明军打不过满清。明军如果早几十年,消灭满清就像玩一样,看看当年在朝鲜怎么对付日军的。

明朝47万大军,有枪有炮,为何还是打不过努尔哈赤的6万八旗军?

万历47年(1619年),明朝面对无比嚣张的努尔哈赤,那个20年不上朝的皇帝终于坐不住了。破天荒的亲自上阵指挥作战,在他的指挥下,明朝调兵遣将,凑了四路大军,号称47万人,但实际参战人数仅有14到16万人之间,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一次战争,这就是明清之间的“萨尔浒之战”。

在清史之中,常拿萨尔浒之战的胜利来神话努尔哈赤,如果努尔哈赤真有那么厉害,就不会败在小小宁远城下的袁崇焕手中,实际只能证明,努尔哈赤的“神话”缔造完全是出于对手太弱。那么明朝的对手弱到什么程度,说起来,可能你要喷饭。

万历46年(1618年),努尔哈赤乘着明朝内部乱成一锅粥时,趁火打劫,公开反明,打着正义的旗号,率2万步骑拿 下抚顺、清河等地。这下明神宗急了,他派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

经过半年多的军事筹备,讨伐大军在粮饷未备,士卒逃逸,兵齐马不齐,将帅互相掣肘的情况下,名义上从全国抽调精兵强将47万(也有说20万的),实际上是一盘散沙。

在皇帝的催促下,没有做好准备的杨镐,只好以赫图阿拉为目标,分四路军从四个方向同时进攻,意在使努尔哈赤顾此失彼,首尾自乱,最后被四路大军包围,直至被消灭。这是一个理想化的作战方针,除非你的四路军都是一枝独秀,明军完全没有考虑自身的实力,这种盲目自信为明军的失败做足了铺垫。

明朝的四路军分别是:

东路军,自朝鲜进攻,指挥官刘綎。

西路军,自抚顺进攻,指挥官杜松

南路军,自清河进攻,指挥官李如柏

北路军,自开原进攻,指挥官马林

且看这四路军是如何覆灭的?

西路主力军的覆灭

努尔哈赤在探知明军的军事行动之后,采取的应战方针是各个击破,“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努尔哈赤虽只有六万人马(也有说十万),但都是身经百战、战功显赫的勇士,说以一当十也不为过。所以,明军在人数上的优势根本算不上优势。

1619年,明主力军在杜松的率领下进入萨尔浒,同时将六万大军分成两个大营,驻守在不同的地方。在杜松看来,明军分四路进攻,女真金兵必定也会分兵驻守,即使遭遇女真金兵,人数也不会比他的明军人数多。

但他的算盘打错了,他将要遭遇的女真部队,不是一部分,而是全部。

三月初二,努尔哈赤的六万八旗勇士,一举攻陷了萨尔浒大营,接着围攻杜松大营,明军大势已去,杜松面对绝对优势的女真部队虽毫无惧色,左右厮杀,斩敌无数,但并不能挽回战略失误带来的严重后果,最终战死沙场。

再说为何明军的鸟铳、火枪和火炮怎么没有发挥奇效呢?双方交战时天色阴晦,咫尺难辨,明军点火照明以便进行炮击,反而为女真部队作了嫁衣,后金军由暗击明,集矢而射,明军死伤无数。

至此,西路军全军覆没。

北路军的覆灭

三月初三,努尔哈赤得胜后,没有丝毫的怠慢,继续猛攻明军,接着北路军驶入战场。

北路军的指挥官马林,就是一个文人,根本没有带兵打过仗,可见明军用人有多操蛋。当得知西路军全军覆没之后,努尔哈赤又朝自己奔来,他也明白即将面对的是什么。

关键时刻,他把自己的部队分为三部,互为犄角,这样可以相互照顾,全力防守。但可惜的是,他面对的是一个,在那个时代最强的猛将努尔哈赤。

只过了一个时辰,女真金军就攻陷了马林的三个大营。马林见状,抛下两个弟弟,自己先逃跑了。

至此,北路军也全军覆没。

东路军的覆灭

明朝西路军、北路军惨败的消息传遍了整个辽东,但是唯独率领东路军的刘綎,却一无所知。这是为何?

原来,他一直在迷路,不知道他的运气是算好还是坏,躲过了两次大劫,死到临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

三月初四,努尔哈赤终于找到了他。由于东路军不是主力,兵力本来就不足。而打了两场胜仗的努尔哈赤,虽兵力受损,但士气高涨,还保留着作战的实力。

三月初五,双方经过一个昼夜的厮杀,刘綎战死沙场,东路军全军覆没。

至此,四路大军,三路尽亡。剩下的只有南路军了。

南路军的全身而退

南路军的指挥官叫李如柏,他是名将李成梁的儿子,努尔哈赤弟弟的一个女儿,还是李如柏的小妾。双方说起来还沾亲带故,那么努尔哈赤怎么对待这位“亲家”呢?

不得不说李如柏运气好,自开战后,他就一直找不到行军路线,等他七拐八弯的到达战场后,其他三路大军早已覆灭。

朝廷见三路大军覆没,于是干脆通知他撤退了。这样,李如柏不费一兵一卒,做到了全身而退。或许有点耻辱,作为名将的后代,军事才能不敢恭维,但总算为明朝保住了一路大军,也算是安慰。但他也没有因此而得意,之后选择了自杀以明志。

后人总结失败原因:

首先战略指导失误是导致失败的首要原因,其次,大军远征,准备不足,且将帅不和,事权不一,致使各路军尚未完成合击之势,便被各个击破,这是其二。再者,情报不明,造成被动挨打的局势,比如,当杜松在萨尔浒苦战这时,相隔三十里外的马林却毫不知情。其四,杜松责任重大,冒进行军,分散兵力,武器装备优于后金军,却引火照明,使明军处于明处,照亮的却是暗处的后金军,使装备优势尽失。

反观后金军,战略得当,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既发挥了骑兵优势,又能快速集结兵力,击敌所不备。同时充分发挥本土作战的地理优势,利用不利的气象条件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再者情报准确,没有失误。

萨尔浒之战后,明清双方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彻底的逆转,努尔哈赤从此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地位,并且这种战略优势一直延伸到入主中原为止。而明朝因此战被迫陷入防御态势,被动挨打,直到亡国的那一刻。

明朝47万大军,有枪有炮,为何还是打不过努尔哈赤的6万八旗军?

我们永远都需要记住一个道理:竞争对手绝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强大,你需要战胜的,首先是你自己。

其实明王朝就是这么个状况,八旗兵很强大吗?未必就有那么强大,至少八旗兵跟明朝的百万雄师比起来,其实还是处于蚍蜉撼大树的状态。

那么为啥手握百万雄师的明朝,还是弄不过只有十多万人马的八旗兵呢?不是因为对手太强大,而是因为明朝内部把自己给搞残了。

一、崇祯花钱花的心疼了,于是各种昏招频出。

崇祯上台之初,那还是比较英明的,北边抗击后金,南边镇压农民军,一切都井井有条。而且崇祯最初对手下人十分信任。

比如说号称五年平辽的袁崇焕,崇祯又是给尚方宝剑,又是亲自送行。要多少钱只能批条子,十分爽快。

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一两天这么搞还能勉强维持,可是一直这么搞下去,崇祯对钱包就有点小心疼了。

辽东每天都是巨额的开支,这让崇祯始料未及。钱花出了,总得看得到回报吧?崇祯没有某位现代企业家有远见,人家说五年不盈利,只管布局,可是崇祯做不到。

说好的五年平辽,时间才过去一年半,崇祯就按捺不住了,看袁崇焕也没啥进展,索性就把袁崇焕给杀了,你说这是不是昏招?以后谁还敢给你卖命呢?

这都是心疼钱惹的祸,杀了袁崇焕,不还是得派人镇守辽东?不还是要花费巨额的军费?这笔账崇祯没有算过。

再加上国内镇压农民起义军,每天也是花费巨大,因此崇祯开始征收三饷。所谓三饷指的是辽饷、剿饷和练饷。

辽饷就是抵抗辽东那边的后金需要的钱,剿饷就是剿灭农民军需要的钱,练饷就是新招募的士兵训练所需要的钱。

这些钱都从哪儿来?自然都是从老百姓那儿弄来的。当时还没有反叛的老百姓,不仅要正常交税,而且还增加了这三饷,你说还让不让人活了?

不造反的都要增加三饷,造反的反而一点税都不用交,那你说谁还不愿意跟着李自成、张献忠干呢?于是农民军愈演愈烈,你说大明王朝能好吧?

二、各地军阀各自为政,真正为明王朝效力的太少。

大明王朝的军队号称拥有百万之众,可是这帮人都是啥心态呢?早年崇祯还活着的时候,大家还算勉强顶着个明朝的大旗。可是崇祯末年包括崇祯去世以后,各路军阀便各自为政了。

谁手里有个几万人马,他们就敢占地为王,你说这样的大明王朝,拿什么去跟团结一致的八旗兵相抗衡呢?

  1. 吴三桂手里5万关宁铁骑,那是战斗力相当强悍的。而且距离京城就两天的路程,当崇祯发出勤王令的时候,这哥们走了半个月都还没走完一半路程,你说他在干嘛?还不是看看李自成能否拿下北京城嘛!
  2. 荆襄地区的左良玉,本来也是大明朝忠心耿耿的大臣,揍张献忠是一把好手。可是他手握雄兵以后,也打算在荆襄之地占山为王,号称带甲百万之众,吓唬谁呢?
  3. 福建的郑芝龙就更不用说了,他号称手握20万大军,3000多艘战船。可是人家本来就是个海盗头子,投降明朝也只是权宜之计。关键时刻这哥们就打算割裂福建自立为王了。

放眼看去,明朝实力比较强的一帮军阀,全都是各自为政。没有人愿意为崇祯皇帝出头,他们在明朝遭遇农民军和八旗兵夹击的情况下,选择坐山观虎斗,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三、明朝官员们,离心离德,都想着两手打算。

大集团军的司令们,都是这么个德行了,那作为明朝的官员,自然也就更没有啥忠心耿耿的思想了。

当李自成杀来京城的时候,这帮明朝官员,从山西一路投降到京城,除了周遇吉在宁武关打了一场激烈的反击战外,路上基本没有什么阻碍。

李自成进了北京城以后,京城内的官员们,一个个就在等着李自成让他们官复原职了。这帮人哪里有什么立场可言呢?

而其实山东、江南地区的官员们,也已经派人打算去跟李自成商谈归降的事情。由此可见其实没有多少官员是想要恢复大明王朝的。

那么问题来了,后来咋出现了一个南明王朝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李自成是真的斗地主啊,这哥们进了京城以后,让刘宗敏把京城内的官员都关了起来,压榨了8000万两白银出来,活活打死了一批京官。

这一举动让江南士绅们明白了一件事,李自成是专门跟他们这帮地主阶级作斗争的。因此他们才建立了南明政权,誓死抵抗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这可不是什么骨气,而是为了自身利益做出的无奈之举。

全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没有人真正从大明王朝的未来去考虑事情。这些人充斥在当年的大明朝堂之中,你觉得大明王朝拿什么去跟八旗兵斗争呢?他们提出的每个建议,都是首先照顾到自己派系的利益,其次才考虑有没有对大明有好处。

总结:倘若团结一致,八旗兵压根就没有机会。

八旗兵战斗力并没有吹嘘的那么强悍,不管是人数还是综合素质,其实跟明朝的军队是有很大差距的。明朝光一个关宁铁骑,就够八旗兵喝一壶的了。

可是为啥最后明朝的江山,落在了八旗兵手里呢?还不是因为不团结嘛!综合实力强大有啥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最后全都被八旗兵当枪使。

明朝47万大军,有枪有炮,为何还是打不过努尔哈赤的6万八旗军?

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但绝不是仅靠军队人数多少来决定的,要不然历史上也就没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存在了。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不断,加之崇祯皇帝刚愎自用,朝中大臣只知党争,武将贪生怕死、一味避战,大明士卒军纪松弛、战力低微,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延续了276年的庞大帝国只剩下最后一口气。

当时的情况是,朝廷的军队最多,农民起义军次之,建州女真兵力最少,然而说起战斗力,那正好反过来,女真最强,义军次之,明军最弱。

为何占据人数优势的大明军队,打不过数量有限的满洲八旗军呢?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1、大明疆域辽阔,兵力只能分散各地,用来稳定局势。所以,直接与满洲女真作战的兵力相对有限。

明朝末期,朝廷因忙于镇压关内农民起义,无力顾及辽东对女真和蒙古的防务,致使女真努尔哈赤部逐渐做大,相反驻守辽东的明朝边军,训练废弛,装备陈旧,空领十数万军队的饷银,但实际可用之兵不过数万。

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明朝边军已无能力野战,只能被动防守。

1618年,在经过认真备战和精心谋划之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反明,率步骑2万袭占抚顺、清河。

满人入侵,国土失陷,让明神宗震怒。遂加派军饷200万两,并从川、甘、浙、闽等省抽调精兵力,增援辽东,誓要一举平灭女真叛乱。

1619年2月,明军从全国调集的20万精锐赶到辽东,再加上朝鲜部分军队,号称47万向辽东女真发起进攻。

直到此时,明朝军队才在总体数量和质量上超过女真战力,可是糊涂的指挥和蹩脚的战术,使得明军一战精锐尽没。

2、满洲女真“骑射传家”,武力一直保持很好,有“八旗不过万,满万不可敌”一说。明军分兵出击,被各个击破。

努尔哈赤的崛起,伴随着一路的血战和屠杀,十几年时间,足够训练出一支百战精兵。当时,女真的战力,应属中国军队之冠。

明朝君臣也知道这一点,因此,从全国征调精兵,想要采取稳妥的战术以多取胜。可是明军统帅杨镐“纸上谈兵”,临战方针却成了:兵分四路,分进合击,最后一举围歼女真军队。

本来大占优势的兵力配置,生生让他分成了4份,让努尔哈赤抓住机会,反其道而行之,集中主力对明军各路人马一一击破。此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明军再无能力出关野战,只能被动防守。

3、八旗军中有数量庞大的归附汉军(包括:汉八旗和投降的明军),以至于到了后期,随着连续取胜,在兵力数量上还取得了优势。

明军的孱弱,成为女真八旗军胜利和壮大的养分。随着八旗军一路攻城略地,投降和归附的明军越来越多。

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大明辽东最后精锐“关东铁骑”在吴三桂的率领下投降皇太极后,明清的军力对比发生了空前逆转。

满清入关,实际上充当急先锋的都是汉八旗和归附军。虽然满人入关的兵力只有10万左右,但最后控制的汉军数量达到了100万之多。

这些新近归附的汉军,在与满清八旗军对战时不堪一击,但在对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军队作战时,却战力爆表,相当卖力。

大明皇帝的刚愎自用,朝堂众臣为一己私利的互相攻讦,“以文御武”的统军方式,以及明军整体的战力低下,国内起义狼烟四起……最终,使关外的女真部族得到了崛起的机会,让“以小博大、以少胜多”成为可能。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外敌强大并不可怕,怕的是从内部开始崩溃。”

明朝47万大军,有枪有炮,为何还是打不过努尔哈赤的6万八旗军?

1.军事谋略上,明军不如努尔哈赤。

明军虽然号称有47万大军,武器也比较先进,但是,他们兵分四路,兵力比较分散,这是一种老成的战法。而努尔哈赤的战法比较超前,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的策略,不管明军几路来,他只一路打去。虽然努尔哈赤的兵力比较少,但是“满人不过万,过万便无敌”,这6万人马在努尔哈赤手中,能够发挥出60万人马的威力。因此,他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一个个地吃掉了明军。

2.战略态势上,明军不如努尔哈赤。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明军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占。明军没有选择努尔哈赤羽翼未丰的时候进军,而是等到他组建好了军队,逐步统一建州女真才发兵,已经错过了最佳战机。而且明军远道而来,兵力疲惫,又是在人家的地盘上作战,这是明显地侵犯。努尔哈赤熟悉地理,又极有口才,远对明军的侵犯,他鼓动了士气。八旗军各个猛如老虎。

3.当时的明朝并不团结,统帅是一个主和派。

明朝内部战意不明确,推诿扯皮的现象比较严重,一方主战,一方主和。当时明军的统帅是杨镐。这个杨镐却是一个主和派,他本身不想打。明神宗一个劲地给他下圣旨,他才不得不打。这等于是派一个秦桧去抗金,注定要打败仗。而且当时的明朝,克扣军饷的现象比较严重,士兵们不想鸟不拉屎的东北去拼命。

明朝47万大军,有枪有炮,为何还是打不过努尔哈赤的6万八旗军?

但凡你有点脑子都说不出来这种话,明军有47万,难道能把所有人都放到辽东?

崇祯蠢,你跟崇祯差不到哪里去。

但凡崇祯懂得低个头,给李闯封个王,打开国门让他跟努尔哈赤干一架,也不至于自挂东南枝。

从袁崇焕杀毛文龙,明朝放弃辽东开始,他们就已经败了,军队数量不是决胜的关键因素。

你看看明朝的疆域图有多大, 难道要放弃所有国防,全力去打努尔哈赤?

你知道草原的骑兵一直在虎视眈眈吗?

你知道西域和外国势力对明朝有多觊觎吗?

明末的失败,原因是多样化的。

有皇帝和朝廷的失职,有天灾的影响,也有努尔哈赤的努力。

单单用士兵数量说话太过片面,曹操还干掉了人多的袁绍呢。

曹操自己还被孙刘联军打败了呢。

明朝打努尔哈赤的时候,对方已经成长了起来,还联合了草原部分。

而且明军将领是分开行动的,被各个击破了。

崇祯在这场战斗中也有很大责任。

原本明朝占优势,这傻子非要催促将领速战速决。

你都分开进军了,每路都不占优势,还不稳扎稳打, 居然轻易冒进。

明朝将领更是糊涂,居然真的听了崇祯这个脑瘫的话。

而且稍有情况,他们不是死守,而是逃跑!

为什么逃跑?

因为他们不相信友军,因为他们是分开作战,各自为政。

谁都不想牺牲手下替对方挡住追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