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白起一生歼灭六国军队约有165万。

李牧抗击匈奴,数败秦军,可谓是百战不殆。

廉颇率赵军攻齐拔燕,所向披靡,堪称柱国大将。

王翦战功赫赫,秦始皇统一六国,数他的战功最大。

此四将皆多次指挥大规模战役,在战术各有所长,且都能达到所向无敌的效果,因此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然而这四大名将,除了王翦以外,无一善终。

白起、廉颇、李牧到底是因何而死呢?王翦又是凭什么成了唯一善终者呢?我们不妨来回看三将的死因,从中来探寻王翦为何独得善终的答案。

过份偏执过份自我的白起

白起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可是他也是一个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执狂。

他有着战无不胜的军事能力,的确是值得骄傲的基本。可是将军的荣誉跟意愿都是建立在皇权之下,功高盖主已然犯了大忌,何况如白起这般对君王冷嘲热讽。

这是怎么回事呢?

白起因为半路得病,不能走动,以致没能参加秦韩之间的邯郸之战。结果前线主将王陵一再失利,秦王数次增兵无效。

正在这时,白起病愈,秦王便准备用他换下王陵,负责邯郸的战事。可白起狠狠的打了秦王的脸,以邯郸不易攻为由,断然拒绝了秦王。

此刻正是前线战事吃紧时,又是国君亲自点将,按理说换成谁都该欣然领命而去。即便无力扭转战局,也当尽死力与前线秦军共同存亡进退。方不负为臣之忠,为将之责。

偏偏白起是个犟驴,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意见。秦王无奈,只得改派王龁替王陵。白起虽然守住了自己的立场,殊不知他偏执的个性已经引来秦王的不满。将军可以有性格,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前提是在不违王命的情况下。若君王的面子你都不给,君王又怎么会给你活路。

事情还没有结束,秦军再次攻韩失败后,白起竟以此来嘲讽秦王:“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

秦王知道后勃然大怒,一再下旨命白起出兵。可白起还是白起,尽管秦王一再催促,他依旧拖病不出。三个月后,前线一个个败报传来,秦王更加迁怒白起,强令其出兵。

白起这次虽然被迫动身了,但之前一再抗旨已经激起了秦王的杀心。行军到半路上,秦王就下旨赐其自尽。一代杀神,就此陨落。

白起为什么会落得这么个下场,他偏执的性格占着很多的原因。太以自我为中心,以致无视君王的感受。这样的人臣,纵然有天大的本事,又有几个君王能容得下他?

二 改朝换代成了弃車的廉颇

赵惠文王、赵惠成王在位期间,廉颇都深得重用。因此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得了出将入相的荣勋。

等到赵悼襄王继位时,廉颇已经是三朝老臣了。可是赵悼襄王对这个老将并没有多大好感,新王刚立也需要任用自己的人来维持王权。

于是赵悼襄王刚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在外领兵的廉颇。廉颇乍受冷落,心中不嗔,竟然派兵攻打乐乘。

乐乘虽然被打跑了,可是赵国再也待不下去了,廉颇便去了大梁投奔魏国。

流亡他国后,这个名将再没得到重用。

从自己国家叛逃而出的将军,别人怎能放心?虽然赵、魏两国都仰慕其名,但都不肯真正重用他。这时廉颇想要重回赵国,又不能如愿,最终陷入了尴尬的处境之中,在寿春郁郁而终。

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赵国没有一再更换国君,廉颇也就不会不受重用,更不会最后落得个悲剧收场。

三 君王昏聩导致被冤杀的李牧

李牧算是死的最冤枉的名将,他的死跟同为战国四名将的王翦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只是他不是死在跟王翦在战场上的对决上,而且死在王翦攻心的离间计中。

公元229年,嬴政以王翦为帅,直下井陉,攻击李牧。只是这一次王翦没有选择正面交锋,而是采取了阴谋来拔除李牧。

王翦禀告秦王,实行反间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李牧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

当时的赵王本就是昏庸无谋之辈,知悉此事后不经查实,立刻派人去替换李牧,并设下圈套将这个“叛将”斩杀。

可惜一代名将,最后冤死在自己人手里。若赵王贤明,李牧怎会轻易受害。

四 王翦为何善终?低调且有大智慧

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那三人之所以没得善终,根本原因要么是自身具有致命性格死穴,如白起的功高盖主和偏执自我。或是君王昏庸,如廉颇不受重用,李牧被离间惨死。

王翦能善终,是因为他们三人要面对的劣势环境王翦没有,并且王翦具备他们没有的优点。

  1. 王翦的君王是谁?是那个虎视雄吞,一扫六合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英明神武,知人善用,还给了他们足够的信任。因此王翦不用面临像廉颇一样流亡他国的命运,更不用像李牧一样,被一个离间计就让自己人收拾了。在秦始皇手下,王翦可以充分的施展本事,更不用担心受到本国的迫害跟排挤。

2. 武将最怕的就是功高盖主。白起便是这样,他非但不引以为患,反而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多次跟君王对着干。王翦则不同,虽然也有着显赫的战功,可是他聪明太多。始终保持着低调的做人风格,并且在嬴政一统六国后,果断的选择了急流勇退。将军本是太平定,不许将军见太平,这也是很多大将没有的觉悟。不得不说王翦的做法是明智的,也为他换来一个善终的下场。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誉驰丹青。同为四大名将,或被赐自杀,或抑郁而终,或是冤枉被害,得善终竟只王翦一人,这样截然不同的下场不免让人唏嘘。可这样的下场,既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不也是他们自己的性格所致吗?

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个人,就是战国四大名将!

这四个人很有意思!

两个属于秦国,两个属于赵国,都是战国后期最能打的两个国家。秦国的两个擅长进攻,赵国的两个擅长防守。秦国的两个一死一活,赵国的两个也是一死一活。

白起的被杀,自己的原因居多。像白起那样的身份,秦昭襄王都调遣不了,换成任意一个君主也都会把他给杀了!

廉颇没有被杀,但是被解除军职;之后投奔魏国和楚国,一直得不到重用。廉颇虽然摆脱了被杀的噩运,却也因此郁郁而终。

李牧的被杀,则是因为赵王迁中了秦国的反间计。

赵国两位君主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廉颇和李牧的结局也就别从他们身上找原因了!

王翦能够得到善终,有两个原因:

一是王翦不像白起那样引起君主的忌惮;二是王翦跟随了秦始皇这么一个明主。

前方那么吃紧,秦昭襄王先后三次让白起出兵,白起就是不出兵;李信战败,秦始皇请王翦出兵,王翦立刻就出兵了!这就是白起和王翦的差距!

王翦出兵时请求钱财田舍,这个大家看看即可。这样的手法,《史记》里好多人用过。秦始皇和刘邦如果能被这些伎俩骗过,那他们究竟是怎么统一的天下?

秦始皇如果是小肚鸡肠的人,这样做只能加深秦始皇对他的忌恨;如果秦始皇忌惮王翦功高盖主,一样也可以把他杀掉。

王翦之所以能够得到善终,还是因为他跟随着秦始皇这位明主!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王翦能得善终的关键在于:懂得为人臣之道。

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廉颇、李牧都没有能得善终。这与战国时期君臣的权力之争有关,属于君臣之间没有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导致君王对武将产生怀疑,甚至痛下杀手。

一、白起之死

白起是战国第一名将,他曾经战伊阙,斩杀韩魏联军二十余万;攻打崤函,夺下六十一座城池,他还南下攻楚,大破郢都,打得楚国一蹶不振。秦赵长平之战,白起更是踩着四十万俘虏的尸体登上了战国武将的巅峰。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威名赫赫的常胜将军,最终却败在了自己的政治觉悟上。

秦昭襄王重要范睢,而白起的身份、地位和能力都成为范睢的威胁。范睢是个战略家,而白起是个战术家。在玩政治上,白起根本不是范睢的对手。范睢一再劝谏秦昭襄王收回白起的权力,拒绝白起乘胜追击攻灭赵国。这个梁子恐怕无解了。再加上,白起自恃功高,一再耍性子,先后拒绝秦昭襄王攻打邯郸的帅印,又私下埋怨秦王的用人不当。遭到秦昭襄王的迁怒。最后被赐死在杜邮。正所谓将相失和、君臣失意。

二、廉颇离赵

廉颇作为赵国名将,曾带领赵军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之后,廉颇伐魏,几乎攻破魏都,然后大破燕军而拜相。秦赵之战,廉颇又多次击败秦军。但在秦赵长平之战时,由于双方都压上了全部家底,赵国处于下风,而赵惠文王却听信谗言,以为廉颇无力破敌,又不听军令。于是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长平一战,赵国大败,从此元气大伤。

而在赵惠文王眼里,廉颇是他父亲的武将,本来就功高震主,知道自己对廉颇的控制能力不足,所以并没有想一直重用。之后,廉颇的脾气本来就是性情中人,自己又有自己的势力,在朝野上下想打压他的大有人在。赵悼襄王即位之后,立即解除了廉颇兵权,导致廉颇怒而攻打乐乘,并逃亡到魏国。由于得不到魏王重用,又加上死对头郭开暗中使坏,让赵王确信“廉颇老矣”。最后,一代名将在楚国客死他乡。

三、李牧悲情

廉颇之后,新生代的赵国名将只有李牧了。这位名将大破匈奴,连却秦军。最后也因权力之争,没有避免走上廉颇的老路。谗臣郭开再次扮演了“赵国名将收割机”的角色。导致李牧面临被剥夺兵权。但是李牧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最后导致,被赵王确信李牧要反叛,被设计冤杀。之后,秦将王翦攻破邯郸,赵国亡。

四、王翦深谙人臣之道,得以善终。

白起、廉颇、李牧的结局,都离不开三个原因:

1、个人实力强,势力大,对王权有威胁;

2、朝内有死对头儿,君王对其产生怀疑或怨恨;

3、性格耿直,本性高傲,不屑于明哲保身,情商待充值。

而王翦的情况则完全不同:

王翦攻楚之前,向秦王请六十万大军,秦王怎能不担心。于是说:

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李信则自信的向秦王保证二十万军即可。秦王对二十万军当然还是放心的,王翦六十万几乎带走了秦军的全部主力。李信知道秦王担心什么,所以他提出带二十万攻楚。王翦知道李信会败,但一直没说话,不献一测,回家休闲去了。知道李信大败而归,秦王亲自登门致歉,王翦仍坚持六十万大军攻楚。

战国时期,因为权臣势大造成的内乱不计其数,三国分晋更是让各国君王对能臣有所忌惮。更何况,王翦要是带六十万大军入楚,他要是不想回来,凭王翦的人格魅力完全可以再楚地割据称王。

但是王翦是个人精,他既然知道秦王担心什么,自己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出征前,不关心仗该怎么打,只关心秦王能赐给多少地,赏多少钱,能得到几处庄院。

始皇说:“将军既已出兵,何患贫穷?”王翦说:“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之时,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

直到到了楚地,要和楚国正面交锋了,还不忘委托秦王的使臣回去帮忙问问这些赏赐啥时候能发下来。你说这王翦是不是“不爱江山,只爱钱”。秦王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另外,王翦为人极为低调,从来不招蜂引蝶。李信战败,王翦不会像白起一样犯浑,而是表现的非常惋惜。当秦王一再请求他出征,王翦也是是提出自己的条件,表示为国效力、义不容辞。你说君王能不喜欢这样的武将?

和白起、廉颇、李牧不同,王翦从未贪恋兵权。王翦身为四朝元老,历任范雎、蔡泽、吕不韦多位相国,没有人不尊重王翦的。当年他攻下燕都之后,迅即上表告老还乡,此时天下大局已经基本确定,统一大业已经过半。后来,再度出山灭楚之后,彻底归隐。在政治上,从来没有让秦始皇有所臆测。

最后,不得不提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王翦的老板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秦始皇从来没有枉杀过一个功臣,一方面是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没有其他权臣可以抗衡,另一方面,也是秦始皇驭人之术无与伦比,别说王翦,就是范睢、苏秦都恐怕不敢有什么想法。

故而说:王翦能得善终,归结于人臣之心、侍君之道。

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中国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军事将领。《千字文》中以短小精悍的语言作了高度概括:"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起翦颇牧分别指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

四人都是战国后期的名将,尽管他们经历、军功、性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是从军队中的最基层的军官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地建立军功,一步一步成长为战国时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的。虽然战功卓著,他们四人却都没有军事著述。

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1.率军出征,让君王打消顾虑。

王翦攻楚之前,由于知已知彼,向秦王要60万大军。60万军队几乎带走了秦军的全部主力,秦王感叹: “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而 李信则向秦王保证20万军就可以了。秦王对20军当然还是放心的,就任用李信率军伐秦。王翦审时度势,知道李信会败,但他保持了沉默,回家休闲去了。

李信终于铩羽而归,秦王登门向王剪致歉,王翦仍坚持60万大军攻楚。 由于 当时权臣势大,造成内乱频繁。三国分晋后各国君王对能臣老持谨慎态度。如果王翦带60万大军伐楚,成功后在楚割据称王,秦王就鞭长莫及了,秦王的担忧在这里。足智多谋的王翦心知肚明。

王翦知悉秦王的忧虑。出征前,他关心秦王能给自己多少赏赐。 始皇说:“将军既已出兵,何患贫穷?” 王翦说:“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之时,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

甚至到了楚地前线,还不忘委托秦王的使臣,要他问问自己的赏赐何时能发。这是王翦有意让秦王感觉到自己是“不爱江山,只爱钱”的主,以打消秦王的顾虑。通过他的一系列表演,秦王终于放心了。

2. 王翦为人低调,不贪权恋位。

王翦为人谨小慎微,从来不招蜂引蝶。李信战败,秦王请求他出征。王翦没有说出此前战败的原因是秦王听了李信的话,如果他指出来,秦王是脱 不了干系的,面子上不好看。他只表示为国效力、义不容辞。你想:这样的人,哪个君王能不喜欢呢?

同白起、廉颇、李牧不同,王翦从不贪恋兵权。他身为四朝元老,经历过范雎、蔡泽、吕不韦等多位相国的辅政期,没有谁不尊重他的。当年他攻下燕都之后,立即请求告老还乡。他对时局的分析是:天下大局已定,统一天下的伟 业已经过半,自己应该走人求善终。

后来,由秦王出面邀请,再度出山灭楚之后,他彻底归隐。从来引起秦始皇的臆测。他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因此,减少了很多麻烦。

3.王剪遇到了一个好君王,这就是秦始皇嬴政。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秦始皇是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亲政后,没有滥杀过一位功臣,他的驭人之术娴熟独特,无与伦比。王翦能得到善终,与秦始皇的执政风格也戚戚相关。

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战国名将,都是极有名气,比国王还要厉害。在连连征战的时代,军人就是一切。所以,国王对这些将领都颇为忌惮,他们不容易有好下场。

首先看看赵国李牧。

李牧是战国的军神,军事能力极为惊人。当时赵国在秦国、魏国、韩国围攻下,依靠李牧的指挥能力苦苦支撑。

在秦国派遣王翦、李信大军再次入侵赵国的时候,李牧却被赵王所杀。

当时秦国派人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韩仓,诬告李牧谋反。赵王昏庸,听信了韩仓的话,命令李牧自杀。

李牧年轻时候受过伤,胳膊不能伸直,最终用口衔着宝剑的尖端,对着柱子自杀身亡。

再看秦国的白起。

白起在长平歼灭赵军主力,功劳太大,引起秦王的忌惮。此时白起患病卧床,不能继续带兵。而秦昭王继续求成,试图速战速决打垮赵国。

白起却不同意,认为赵国还可以凑齐几十万大军抵抗,有很强战斗力。况且,长平之战后,包括楚国在内的各国都把秦国当时最大的敌人,一定会出兵援助赵国。攻打赵国要等待时机,同时削弱其他几个国家,再进攻,不能急于求成。秦昭王不听,派兵攻打赵国八九个月之久,结果损兵折将,又被魏国数十万大军差点抄了后路。

白起忍不住说“秦王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昭王大怒,将白起贬职为普通士兵,随后又将他流放,继续和赵军魏军作战。

白起认为不能再打,多次劝解。秦昭王不听,结果几个月后最终惨败。

秦昭王认为白起一定会笑话他,派人命令他自杀。白起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投降的士兵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

第三廉颇。

廉颇下场还是比较好的。

长平之战初期,廉颇用固守的方式抵御了秦军,后来换了赵括以后才惨败。

后廉颇还是赵国重要将领,连续击败燕国和魏国。

廉颇的运气是赵王死去后,新王尚泰,将廉颇的军权取消。

廉颇年老,借机退休。期间,赵王曾经派使者试探廉颇是否还能带兵。

廉颇当着使者面吃下一斗米、十斤肉,并披甲跨马到处奔跑。可惜使者被宠臣郭开收买,汇报廉颇已经老迈,不能出战,赵王只得让他继续养老。

后廉颇老死,也算是善终。

至于王翦,他不但是个优秀的军人,还是出色政治家。

在秦王出兵打垮楚国时,王翦认为至少60万人。秦王认为王翦胆小,派李信带领20万人出战,结果差点全军覆没。

然而王翦却没有像白起一样口无遮掩,只是称病回乡。

后秦王紧急让王翦回来指挥时,他也没有拒绝。

在率领60万大军出征时,王翦不断向秦王要求封赏田地、仆人和子孙的官职。

部下觉得这是王翦借机敲竹杠,觉得会触怒秦王。

王翦才说:全国的军队几乎都被我带走了,大王怎么能放心。我不断要求上次,就说明我只是要钱要官,不会反叛。大王就会放心。

结果王翦果然打垮楚军,消灭楚国。

打垮楚国以后,王翦立即交出兵权,由此得到秦王信任。

随后,王翦又南征百越等,因年老退休,得以善终。

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引言

起翦颇牧,用兵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千字文》,简单的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最为精通兵法。他们的名声能够震慑异族势力,而且在那些文人的书画当中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而自从有了这句话之后,起翦颇牧就被人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了。

分析

诚然,起翦颇牧每一个都具备相当强的军事头脑,莫说是在战国,即便是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上,起翦颇牧的军事能力也是可以排在第一流的。

但客观的说,战国四大名将,绝非是所谓的“最强四人”。四大名将虽然够强,也的确是战国第一等的名将,可其他军事人才中,并非没有可以与他们相媲美的。

战国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之一。在这几百年间,整个中华大地上从来没有停止过战争。

也正是因为战争不断,所以优秀的军事人才层出不穷。贾谊在《过秦论》中,就曾列举过一些军事人才:

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庞涓、乐毅、田单、项燕、剧辛等人,也都是当时各国的名将。当然了,这些人中也是有强弱之分的,不过能够与四大名将比肩者还是有一些的。

尤其是吴起、孙膑、乐毅、项燕这几个人,无论是从个人战绩还是在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都不弱于起翦颇牧四人。

  • 四大名将有何“标准”

在《千字文》之前,并没有四大名将这个称号。起、翦、颇、牧也并没有被连起来成为一个小“组合”。

直到周兴嗣编纂《千字文》,四大名将这个固定的组合才成型。但客观的说,《千字文》把他们放在一起,完全是为了“韵律”和“军事”才干没有任何关系。

《千字文》是南梁武帝萧衍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让周兴嗣把这1000个字编纂起来,当教学皇家子弟的教材。

因为南北朝实行骈文,所以周兴嗣在“编纂”《千字文》的时候,也是按照骈文的特点来的。既要四字一句,还要有韵有律。

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之下,他能够让这1000个字成文就已经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可周兴嗣还能让《千字文》有非常丰富的知识性。这就是非常人可做到的。

所以,《千字文》之所以把起翦颇牧并立,必然有周兴嗣的逻辑。

有人说,起翦颇牧之所以被并立,其实是因为这四个人都是从基层军官起家,有共同之处。可事实上,王翦和嬴政可以算的上“发小”。王翦的起步是与他们不同的。所以,基层军官说是不成立的。

起翦颇牧之所以对立,其实就是因为在战国末期,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赵国是抵御秦国的最坚决的军事力量。

而且,起翦颇牧四个人也是对立存在的。白起与廉颇、王翦与李牧就像是宿命一样,在成就着对方。

  • 名将之殇

这战国四大名将,有三个人,都没有得到善终。他们的结局,与他们的战功相比,显得是凄凉与悲哀。

白起之死,是因为范雎的诟病。白起与范雎本来不是敌人,而且白起能够在长平之战中取胜,范雎在后面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可当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与范雎因为“灭赵”一事而产生了矛盾。

白起从军事角度出发认为应该一举灭赵,而范雎则从经济角度出发,阻拦白起灭赵。两个人谁对、谁错没法来说,但矛盾却是是产生了。

所以,这才有了后来的白起之殇。范雎在秦昭襄王那里进白起的谗言,最终推动了白起的自杀。

至于说廉颇、李牧二人,他们的结局都与一个叫郭开的人有关。

关于廉颇,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那就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说的是廉颇在离开赵国之后还想回国效力。

可结果却被奸臣郭开设计,在赵王那里说廉颇的坏话。结果是廉颇最终也没有回到赵国,郁郁而终了。

而李牧的死,更是一个阴谋。王翦与李牧在军事战场上的交锋让秦国陷入僵局,所以王翦决定使用反间计,收买了郭开在赵王那里“构陷”李牧。

最终的结果就是李牧因“叛国”罪而被杀。赵国在李牧被杀三个月之后被灭。

  • 名将的悲剧之因,与王翦的生存之法

四大名将中有三位,最终以“悲剧”来终结一生,让后人为他们感伤。可在小编看来,除了李牧是真正的无辜之外,其余二人的悲剧并非无辜。

白起之死,表面上看是因为白起与范雎有矛盾。是范雎在秦昭襄王那里构陷白起,所以才导致了白起之死。

可事实上,白起的死更大的原因是自己。从天道的角度来看,“杀降不祥”,白起长平之战后坑杀赵军,仅此一条就违背了“仁道”。

除此之外,白起还不懂的“臣道”。白起因为自己的战功高,能力强,在秦国谁的面子都不买。甚至对秦王的命令也是随着性子,选择的听。这怎么可能不让秦王愤怒。

至于廉颇,因为赵悼襄王继位后,重用乐乘,所以举兵攻打乐乘。结果导致了乐乘被迫离开赵国,再无踪迹,而廉颇本人也在赵国混不下去了。

就这件事来说,廉颇的所作所为的确有问题。乐乘于赵国有功,纵然不能与廉颇比,可这也不是廉颇攻打战友的理由。所以,廉颇最终无法回赵,更多是自己造成的。他的悲剧怪不的别人。

说到王翦,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的军事才干,和他的生存之法。他的生存之法,在后来总是被人学习,最典型的就是唐朝的郭子仪。

那么,王翦的生存之法是什么呢:

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

一言以蔽之,王翦的为臣之法,就是谨遵“臣道”。王翦的为臣之道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让嬴政信任他。而要让嬴政信任,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贪权”。

王翦之所以多请田宅,说白就是要告诉嬴政,王翦爱的是财,而不是权。这样就能够得到秦王的信任。只有有了信任,才能得以善终。

结语

起翦颇牧,只有王翦得以善终。

四人之中,白起、廉颇都有些“咎由自取”,他们自己没有守住“为臣之道”。以“功”傲上,这才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只有李牧的悲剧,才是真正无辜的。一个忠臣,被一个叛国者构陷成叛国者,这是李牧的悲剧,也是赵国的悲哀。

只有王翦,最终当了一个富家翁,得以善终。

王翦能够善终,从他个人角度来说,是他谨守为臣之道,不贪权,只贪财。而另一个角度也能说明嬴政是一个有胸襟的人。

我们不从政治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讨论嬴政。仅从嬴政对待功臣的态度,他的胸襟就可以迈绝古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