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樊于期为何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不怕死吗?

樊於期这个人,之所以能被我们大家记住,主要是因为高一语文课本里的《荆轲刺秦王》一文,内容选自《战国策》。

这篇课文说,公元前233年,秦国将领樊於期,因事触怒秦王政,孤身逃亡燕国,被燕太子丹收留,并被拜燕国大将军,秦王政得知消息后,诛灭了樊於期的父母宗族。

(樊於期剧照)

公元前227年,秦国挟灭赵之威,陈兵燕国南界,准备顺势一举荡平燕国。燕国举国惊恐,太子丹亦恐惧不已,他托人找来刺客荆轲,要他刺杀秦王政。

荆轲说,没有足够分量信物的话,是不可能得到秦王接见的,那样就无法靠近秦王,实行刺杀了。于是,荆轲提议,用秦王憎恨的樊於期的人头,作为信物,再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贺礼,想必能得到秦王的亲自召见。

太子丹不忍用樊於期人头,作为敲门礼物,叫荆轲想其他的办法。荆轲只得私下去见樊於期,跟他说明情况,樊於期听到后,痛哭流涕的对荆轲说,只要能报父母宗族被杀之仇,便给你人头,于是樊於期自杀而死。

(太子丹剧照)

看到此处,就有很多朋友有疑惑了,樊於期为何会主动献出自己的人头,难道不怕死吗?

下面,笔者想说说自己的个人想法,但不能作为历史事实。

据《史记》记载,樊於期原本是秦国将军,他初次登场是公元前240年,吕不韦要报五国攻秦之仇,准备攻打山东五国的时候,那是大军出征,吕不韦命令长安君成蟜与樊於期率5万人作为后队。

后队这样安排,可能大有深意啊,成蟜与秦王政是兄弟,曾经也是争夺过王位的人,樊於期也是对吕不韦纳妾盗国的行为极度憎恨,这两人被吕不韦安排在后队,足见猫腻。

因此,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里,就有了这样的猜测:

宾客问吕不韦:“成蟜才17岁,又没有行军打仗的经验,怎么能让他领军呢?”吕不韦诡异的笑笑回道:“你懂个啥。”

另一边,成蟜因为啥都不懂,就去找樊於期商议军务,注意了,这时候樊於期并没与成蟜商讨军务,反而屏退所以下人,偷偷的对成蟜说:“现在的大王并不是先王骨肉,公子您才是,那吕不韦叫您独自领一军并没好意,若是大军兵败,公子您则被当成替罪羔羊,再以此除掉您,则吕不韦和他儿子吕政就能窃取嬴氏之国了。”

成蟜听后着急,赶忙问樊於期怎么办。

樊於期立马献上想好的计策,写篇檄文,昭告天下,直接曝光吕不韦与王后赵姬有奸情,且秦王政根本不是嬴氏血脉,而是吕不韦的种,号召秦国子民,立即跟随先王嫡子成蟜起兵,诛灭秦王政及吕氏势力。

(檄文内容)

于是,樊於期外出到处散布檄文,而成蟜则带着5万大军,在屯留反了,王翦、张唐收到消息,急忙回师平叛,诛灭了成蟜。

樊於期鼓动成蟜造反之事,没有暴露。

3年后,公元前237年,秦王政任命樊於期为将,第二年,他被派出攻赵,与王翦、杨端和一起领军。

又4年后,公元前233年,樊於期再次被派出征赵国,这次与他对阵的却是赵国名将李牧,樊於期大败,导致秦军损失惨重,樊於期畏罪不敢回秦国,直接叛逃到燕国,这才被燕国拜为大将军。

以人性的角度,笔者想说,如果樊於期真的不怕死,那么他根本不必逃亡燕国,直接以败军之将回秦国接受惩罚就行了,而且秦王政未必就会因罪而杀了他,因为李信曾经将20万秦军葬送在伐楚之战,也没见被族灭,打败仗没被杀的还有王齮、蒙骜,也没见被怎样。

反常的就是,既然打败仗不会被诛杀甚至被灭族,那为何樊於期会因败仗而畏罪潜逃燕国?

樊於期可能是私人原因,触怒的秦王政,让秦王必杀之而后快,甚至开出赏格高达“金千斤,邑万家”,这个赏格可不得了,跟万户侯差不多了。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史记·刺客列传》

(秦王政剧照)

太史公也不确定樊於期为何逃亡燕国,因此用了得罪于秦王,而不是用因触犯秦法的词语。

既然樊於期可以抛下父母妻儿逃亡燕国了,说明他是个怕死的人。如他是个不怕死的,又重情重义的话,怎么会舍得抛下父母妻儿,独自逃生?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樊於期因为私人原因得罪了秦王政,他胆小怕死,所以逃到了燕国,连累父母宗族,皆被秦王政诛灭。

荆轲向怕死的樊於期借人头时,绝对是不肯的,但太子丹的计策必须实行,可由不得樊於期不借,因此,笔者个人按人性猜测,肯定是太子丹与荆轲阴谋弄死了樊於期,对外说是樊於期自杀的,以保存太子丹的名声。

(荆轲刺秦王剧照)

关于荆轲刺秦王这一事,太史公也是照抄《战国策》的内容,但此书原作者不详,原来的书名不确定,成书也并非一时,很多内容甚至荒诞不经,汉朝刘向整理后,才定名为《战国策》。此书中很多内容详细至极,令人怀疑,因为如果不是亲历当事,怎么连对话内容也一清二楚?

所以,樊於期是否真的怕死,各位读者,应该心里有想法了吧。

PS:纳妾盗国,世间有传言,秦王政的母亲赵姬,曾是吕不韦府上歌姬,因为怀孕之后,再送给公子赢异人。

后来,秦国民间一直有流传嬴政是吕不韦的骨肉,这是千古谜案,司马迁特意记载在《史记》里。

PS:杨宽的《战国史》认为樊於期就是桓齮,但理由不充分,故不能证实。

荆轲刺秦王,樊于期为何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不怕死吗?

樊於期的故事比较复杂,待笔者细细说来,诸君读后,当知他为什么不惜自己的人头,也要助荆轲刺杀秦王了。

第一,樊於期本是与王翦、蒙骜齐名的秦国大将

据史家考证,樊於期就是秦国大将桓齮。那么,桓齮是什么人呢?他是秦国最高级别的将领之一,曾一度与王翦、蒙骜并驾齐驱。

公元前236年,秦国大举伐赵,秦军兵分三路,三员大将分为是桓齮、王翦、杨端和。此役桓齮表现卓越, 他与杨端和联手攻克赵国军事重镇邺城。两年后(公元前234年),桓齮更是春风得意,出任伐赵远征军总司令,此时他的名望及地位,应该是在王翦之上。桓齮攻打平阳、武城,赵国派扈辄率军前往救援。桓齮围城打援,大破赵军,取得歼敌十万的伟大胜利。如果不是后来败于李牧之手,桓齮完全有理由成为一代名将。

然而,既生瑜,何生亮。李牧的出场,不仅桓齮的胜利如黄梁一梦,更是让他身败名裂。在取得歼灭赵军十万的伟大胜利后,桓齮春风得意,一路向北挺进,进攻赤丽、宜安二城。此时赵国已在生死存亡之秋,赵王不得已之下起用被闲置许久的李牧。遇到李牧,桓齮是倒了八辈子霉。李牧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史记》记:李牧“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

第二,桓齮为什么要逃跑,还要改名换姓?

对于秦军这次惨败,史书未提及伤亡人数。以我的推测,秦军损失不下十万人。

有两个理由:

第一,李牧战后受封赵国的武安君。在此之前,秦国名将白起曾被封为武安君,显然赵国把李牧视为与白起平起并坐的战神。当年李牧歼灭十余万匈奴大军,也没有被封为武安君,可见宜安之战的战绩,绝不逊色于他在北方围歼匈奴之役。

第二,桓齮在这次惨败后,竟然弃军而逃,不敢返回秦国。要知道胜负乃兵家常事,在此之前,秦将胡阳在阏与之战中也败给赵国的赵奢,失败后胡阳并没有逃亡,为什么桓齮要逃亡呢?这只能说明桓齮输得太惨了。在此之前,桓齮曾歼灭十万赵军,如果自己损失在十万之内,也只是输赢相当,并不需要逃跑。可见,这次桓齮损失可能要远超十万人。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军虽然有过几次军事失利,但绝没有一次输得这么惨。而且,此时六国均已衰微,没有哪个国家能与秦国相匹敌,而桓齮却遭此惨败,岂非颜面全无。

桓齮什么要逃亡,这个我们不好说。秦法虽然严厉,但说秦王会因为桓齮的失利而处死他,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当然,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秦国没有这种先例。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桓齮肯定难逃惩罚,起码兵权没了。比如胡阳在阏与之战之后就消声匿迹,永远退出历史舞台了。对此,桓齮显然是不甘心的,所以他选择逃往东方,希望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不过,桓齮没有想到,他的逃亡,给自己的家族带来灭门之祸。

第三,樊於期逃到燕国,为燕太子丹所收容

自宜安战败后,桓齮抛弃军队,独自逃往东方,来到燕国,并改名为“樊於期”。

他为什么选择燕国呢?

几个原因:

第一,燕国邻近赵国,樊於期从赵国向东逃亡,第一站就是燕国了;第二,燕国与赵国是敌人,在此之前,两国已经打了十几年战争,樊於期逃到燕国,不用担心赵国的报复;第三,当时燕国太子丹正在广揽豪杰志士。

樊於期逃到燕国后,就找到燕太子丹,太子丹十分高兴,盛情款待,推为上宾。然而,太子丹的老师鞠武却十分担心,他认为收留樊於期十分不妥,如果秦王得知樊於期逃到燕国,势必要责罪于燕国,那就大祸临头了。于是鞠武便向太子丹建议,不如把樊将军送到匈奴那儿去,以免秦国有攻打燕国的借口。

对于鞠武的建议,太子丹不以为然,他认为:“樊将军穷途末路,前来投奔于我,我怎么能因为秦国的压力而弃他于不顾,把他送到匈奴那儿去呢?老师您还是想想其他的办法吧。”

鞠武答说:“您这是做一件十分危险的事,往火坑里跳。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却置国家安全于不顾。像秦国这么一个狞猛枭鸷的国家,势必会残暴地报复燕国的。”然而,太子丹仍坚持己见,收留了樊於期。

第四,灭门之祸

樊於期逃到燕国后,自己在秦国的家人却惨遭灭门之祸。

据史记的《刺客列传》所载,樊於期逃亡后,他的父亲及族人都被秦王嬴政下令处死,同时,秦王还高额悬赏樊於期的人头,赏钱是黄金千斤以及封万户侯,可以说是当时最高赏金的一道悬赏令。

为什么秦王嬴政要杀掉樊於期全家,以及悬赏购其人头呢?

这就要说说秦国的法律制度了。

如果樊於期(或桓齮)只是战败而回,被免职是大概率的,被杀是小概率的,其家人连族诛是不会的。秦王嬴政还是比较会用人,擅杀大将的事比较少,后来伐楚大败而回的李信,也没有被杀,甚至还继续留用军中。但是,樊於期一逃亡,性质变了,不仅仅是战败的责任,而是叛国行径。对于叛国者,秦王嬴政就丝毫不手软了。

比如说,公元前239年,秦国发生成蟜叛逃赵国的事件。秦王怎么处理的呢?他马上派大军镇压叛军,不仅杀掉成蟜,“军吏皆斩死”,成蟜的部下军吏全部被斩杀。樊於期吃了大败仗后,畏罪潜逃到东方,在秦王看来,就是叛逃。秦国律法对叛变者处置极为严厉,株连甚众。三族是逃不掉的,就是对叛逃者的父族、母族、妻族都要杀掉。

秦王不仅杀掉樊於期的家人,还高额悬赏其人头,因为樊於期的地位绝非一般。我从各种史料分析,在叛逃之前,樊於期(或桓齮)的地位,是在王翦之上,因为王翦都没当过伐赵远征军的总司令。

第五,樊於期什么要把自己的脑袋借给荆轲?

燕太子丹谋划刺杀秦王,刺客找到了,就是荆轲。但是要见秦王,不是容易的事,得有见面礼,荆轲提出来,要有两个见面礼,一个是燕国地图,一个是樊於期的脑袋。

对于地图,太子丹答应了,但是对于樊於期的脑袋,他却拒绝了。但是,缺了樊於期的脑袋,荆轲的计划就实现不了。因此,荆轲决定自己去见樊於期。

荆轲私底下安排与樊於期的见面,一见面就说:“秦国对待将军,可谓是太残忍了,您的父亲、宗族都被处死。不仅如此,秦王还以黄金千斤,封户万家求购将军的首级。您打算要怎么办呢?”

这一番话,触动到樊於期内心的痛处,他仰天而叹,禁不住流泪道:“我每当想到这件事,就痛入骨髓,只是想不到报仇的办法。”

荆轲说道:“我有一个办法,既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以为将军报仇雪恨,将军意下如何?”然后他说了自己的计划:“我想以将军的首级呈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接见我。到时我左手揪住他的袖子,右手持匕首猛刺其胸,除掉这个暴君,到时将军大仇可报,而燕国也可以一雪前耻了。”

樊於期听明白了,荆轲要借他的脑袋一用!

当初樊於期逃亡时,恐怕没有料到家人的遭遇那么悲惨。对于什么叫叛变,不同人恐怕有不同看法。樊於期可能认为自己战败出逃,只是无颜见人罢了;而秦王却认为他是叛变,族诛其家。惨遭灭族后,樊於期与秦王之仇不共戴天,可是自己怎么报仇呢?如果能报仇,就算搭上自己的命,他也愿意。如今荆轲要借自己的脑袋刺秦王,倘若能用自己的脑袋换取秦王的脑袋,那也算值了。于是他平静地对荆轲说:“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愤恨得连心都碎了。今天有幸得先生赐教,后事就拜托您了。”说罢樊於期挥剑自刎。

知道樊於期故事的前前后后,对于他主动送上人头,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荆轲刺秦王,樊于期为何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不怕死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如果樊于期拒绝自杀,太子丹恐怕直接派人将他杀掉,将人头拿走。

大家随便想想,依靠荆轲刺杀秦王来改变战局,就是非常荒谬的事情。

且不谈荆轲能否在警卫森严的秦国宫殿中,刺杀秦始皇成功,就算成功了又怎么样呢?

秦国不是小型家族企业,掌舵人突然死了,企业就倒闭。

秦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实力完全碾压六国。

而秦始皇一族的人还是很多的,身边大臣也很多。

秦始皇被刺杀挂了,大不了再扶持一个继承人上台,以秦国的实力同样可以消灭六国。

说难听的,刺杀秦始皇最多属于死刑缓期执行,最终还是死刑。

但是,太子丹这么做,说明燕国实在没办法了,狗急跳墙,死马当活马医了。

当时秦国已经攻灭韩、赵等国,燕国实力最弱,根本就无可奈何,死路一条。

而太子丹又年轻,不想坐以待毙。

他的谋士鞠武曾建议:希望您赶快送樊于期将军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攻打我们的借口。请您向西与三晋结盟,向南连络齐、楚,向北与单于和好,然后就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了。

由于秦军随时可能攻打燕国,太子丹回答:老师的计划,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我的心里忧闷烦乱,恐怕连片刻也等不及了。况且并非单单因为这个缘故,樊将军在天下已是穷途末路,投奔于我,我总不能因为迫于强暴的秦国而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这应当是我生命完结的时刻。

道理就是这样。

所以,刺杀秦始皇等于是太子丹最后一招,无论如何也要成功,以争取一点希望。

但是,荆轲认为刺杀秦始皇的前提是要获得对方信任,降低警惕心,必须要杀死樊于期,用他的首级祈求和平,才可以迷惑狡诈的秦始皇。

太子丹认可这个观点,但因臭名声不忍心直接下手,所以派荆轲去和樊于期交谈。

荆轲对樊于期这么说:我愿得到将军的头去献给秦王,秦王肯定开心地见我。我就左手抓他的袖子,右手刺他的胸,这样将军报了仇,燕国被凌辱的仇也报了 。将军岂有意乎?

樊于期立即就自杀了。

这其实两点原因,第一如果刺杀秦王真的可以成功,樊于期多少可以借此报仇。

第二是如果樊于期不自杀,太子丹很可能直接将他杀死取首级。

樊于期也是军人,他很明白一个人的生命,即便是太子丹甚至秦始皇,相比国家来说还是没什么了不起的。

太子丹虽收留了樊于期,不惜代价保护他,可惜遇到这种紧要关头,樊于期相比燕国来说是不值得一提的。

其实,后来刺杀秦始皇失败后,燕国为了求和,把太子丹都杀了。

樊于期明白,荆轲其实是来谈判的,给他一个台阶下。樊于期没有办法不自杀,不然就会被处死。

荆轲刺秦王,樊于期为何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不怕死吗?

题主好!《荆轲刺秦王》是燕太子在保燕无望的情况下走的一步险棋,按燕太子的设想,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一搏。面对秦国的强大实力和咄咄逼人的野心,六国丢盔弃甲,各自不保。太子丹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命运,他努力寻求能够挽救燕国的办法。他认识到秦国和六国的实力对比过于悬殊,而且六国己经被秦国的强大吓破了胆,都战战兢兢,力求自保。无人提出联横抗秦的办法,而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釜底抽薪一一刺杀秦王,若能成功,或许事情有所转机。于是由侠土荆轲和壮土秦舞阳组成的二人刺杀小组,挟督(今河北高碑店一带)亢地图和樊於期人头,易水诀别后,踏上了去秦国刺杀秦王的悲壮路程。那么,樊於期何许人也?为何甘愿献出自己的人头?难道就不怕死吗?

荆轲刺秦王

樊於期(?一前227年),秦军将领,因伐赵作战不利,败在赵国名将李牧手下,怕被问罪潜逃到燕国。被燕太子丹收留,封为将军。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秦灭赵后伐燕,燕太子考虑再三,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赢政。荆轲对太子丹说:"没有礼物是接近不了秦王的,听说樊将军被秦夷三族(父族、母族、妻族),悬赏千金(古人以铜为金)购其头,若有督亢地图和樊将军首级,大事可成了”。太子丹不忍心加害樊於期,荆轲私下找到樊於期:"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同假字,殁)!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太息(长叹)流涕曰“计将安出?“荆卿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椹(用刀刺入)其胸,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指燕太子在秦做人质被羞辱之事)“。樊於期曰"此臣日夜切齿腐心也!"遂自刎。这段话写的十分精彩,出自司马光之手,记录在《资治通鉴.荆轲刺秦王》里面。

樊於期

后面的事樊将军当然不晓得了,照当时的情况,他也没得选择:一,荆轲言辞恳切,句句直击樊将军痛处,这是“捏住鼻子让你张嘴"的做法,自己不动手献头,必为世人耻笑,落下胆怯无义之恶名。与其被人借用,不如主动献出,一可报夷族之恨;二则报太子知遇之恩;三为国家出力,功在社稷;四不给荆轲难堪,情谊为重。这是变被动为主动,鱼和熊掌的问题,舍生而取义焉。二,秦人兵锋城下,气焰甚高,国破是早晚事情。太子也无计可施,才出此下策,况自已寄人篱下,故土难回,家仇难报,又是垂暮之年,与其抱憾离终身,不如成人之美,这是他“太息”的原因,由此看出,他"自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三,有感于荆轲丹心俠义,他也深知,刺杀秦王有多凶险,秦乃虎狼之心,此去凶多吉少。荆轲不顾个人安危,替太子黎民百姓着想,愿孤身前社与秦王一搏,此种俠肝义胆,正是效法之楷模,区区头颅,何足道哉!想到这些心里释然,生死也就无所谓了。当然,这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对樊於期的心态进行分析,至于是否合情合理,每个人都有自已的看法,太史公曰"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樊於期之死,为荆轲刺秦王添写了悲壮的一页,也让后世之人懂得生命的价值取向!

燕太子丹

(图片来自网络,不便自当删除)

荆轲刺秦王,樊于期为何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不怕死吗?

(樊于期剧照)

樊于期 是‬原先‬秦国的将领‬,叛逃‬他国‬。秦国‬深‬恨之‬。

燕‬太子丹‬要‬给‬秦国礼物‬,一是‬山河‬领土‬贡献‬,二‬是‬秦国需要的‬叛军将领的‬头‬。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元首‬都‬痛恨‬蟠桃的人‬。

所以‬这‬份‬大礼‬不小‬。因为‬叛逃的‬将领在国外‬不安全‬,可能会‬造成‬对自己国家的‬不利的事情‬。所以‬欲杀‬之‬而‬后快‬。

樊於期(?-前227年),战国末期将领。

他为秦国将军,后因伐赵兵败于李牧,畏罪逃往燕国,被燕国太子丹收留。

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时,荆轲请求以樊於期首级与庶地督亢(在河北高碑店一带)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利行刺。樊於期获悉,自刎而死。

其中荆轲与樊于期的一段对话,很有意思。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杀害樊於期,便自已去见樊於期,说:“秦王对将军,可谓是十分恶毒,父母宗族都被他杀害,眼下又重赏缉拿将军,要怎么办呢?”

樊於期仰天长叹,痛哭流涕,说:“我每想到这些,真是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荆轲说:“今天我有个计策,能解燕国的忧患,又可报将军之仇,你看怎么样?”

樊於期问是什么计策,便说:“我愿得到将军的头去献给秦王,秦王肯定开心地见我。我就左手抓他的袖子,右手刺他的胸,这样将军报了仇,燕国被凌辱的仇也报了 。将军岂有意乎?

樊与期剧照)

樊於期卷起袖子,露出右臂,(用左手握住右手的手腕,表示愤慨),说:“我朝思暮想要报这切齿之恨,今日幸得指教!”

遂自刎。

荆轲刺秦王虽未成功,但樊於期为国家甘愿一死,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

后人言“燕赵之地重节义之风,多慷慨悲歌之士”,是对樊於期、荆轲不畏强暴壮举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清代爱新觉罗·成桂有诗曰:“去国伤无奈,投燕冀力同。举家无孑影,孤馆有凄凤。愿遂头宁断,行违计未工。空将一缕血,血染至今红。”

明代的何景明评论说:“燕丹寡谋当灭身,光也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

在百姓心里都认为樊於期将军轻生重义,都给予同情和赞美。只可惜,荆轲刺秦不成,樊于期白白的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不过,樊于期可以说是挺讲义气。一方面,燕太子丹对于他厚待,他渴望报恩。二来秦王杀樊家所有的人,他对秦王深恶痛绝。

以上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编辑,谢谢大家。

历史的车轮滚滚,仅参考。

(图来自网络,侵删。)[呲牙][呲牙][呲牙]

荆轲刺秦王,樊于期为何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不怕死吗?

哀莫大于心死,樊於期想玩政治“偷鸡”,结果偷鸡不成,反而害得灭了九族,成了一个人人嫌弃的人,活的没意思的,也没有脸面活在世上,有意义的死对他是救赎。

樊於期原本是秦国的将领,也是个政治投机者。他和秦王嬴政的弟弟长安君成嬌一起讨伐赵国,手中掌控着秦国的五万精兵,他就有点膨胀,觉得官运亨通的机会来了。

樊於期拜见长安君,很神秘的要和成嬌私聊。成嬌觉得好奇怪,就屏退侍者,樊於期给他讲了一个秦国的八卦故事。

成嬌的父亲异人当年在赵国当人质时,赵国的大老板吕不韦把自己购买的歌伎赵姬献给他,当时赵姬肚子已经有吕不韦的娃,已经两个月了。异人不知情,孩子生下后,一直认为是自己的种。这个孩子就是成嬌的异母兄弟,现在的秦王嬴政。

樊於期说:“嬴政是个卑微的商人的儿子,没有资格当秦王,秦国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就是长安君啊!趁着现在兵权在握,你应该夺回自己的秦王宝座。”

当时长安君只有17岁,听了樊於期的话后很冲动,决定起兵讨公道。

樊於期马上发出檄文,将嬴政的身世之迷公诸于世,希望各方势力积极响应,一起讨伐蠃政,立成嬌为王,到时候自己当个国相估计没问题。

但是这个故事太八卦,因为赵姬嫁给异人十个月后才生的娃,嬴政赖在母亲肚子里十二个月,这种事很少见。另外当时秦国非常强大,各诸侯国不愿意掺和别人家的家事,给自己招惹麻烦。三是樊於期有勇无谋,没有事先与其他诸侯国结盟,特别是准备攻打的赵国,导致兵力单薄,孤掌难鸣。

嬴政最烦别人八卦他那个淫荡的母亲,非常生气,让大将王翦出兵平叛。

成嬌一看王翦大军势如破竹,就怂了,对身边大臣说,当时就是听樊於期那么一说,脑子一热,就反了,现在咋办?大臣们说,王翦已经送来密信,说秦王知道你年纪小,被奸人蛊惑,只要投降,不会追究。但秦王要活捉樊於期,新手砍掉他那个乱传谣言家伙的脑袋。

于是成嬌在樊於期出城对战时,关上城门。樊於期一看长安君也不接纳自己了,只好杀开一条血路,投奔燕国。燕国听说嬴政诛杀了樊於期九族,并悬赏五座城池捉拿他,怕惹火烧身,就劝他去匈奴国家去避难。燕太子丹却非常欣赏他,竭力上书,留下了樊於期。

燕太子丹当年和嬴政同病相怜,都被当成人质押在赵国。后来嬴政当了秦王,燕太子丹就去讨好嬴政,没想到热脸贴在冷屁股上,人家根本不鸟他。太子丹很受伤。特别是秦国强大后了,对其他诸侯国虎视眈眈,于是燕太子丹有了刺杀嬴政的想法。

燕太子丹请来了剑客荆轲,希望他能杀死秦王。荆轲提出刺杀嬴政首先得接近他,这出假戏要想演的逼真,如果能献上樊於期的脑袋,估计十拿九稳。

于是荆轲亲自去见樊於期,直接问他:“你想不想报仇?”樊於期因为一时贪念,九族都被嬴政杀干净了,自己从秦国大将沦落成了落水狗,过着东躲西藏,寄人篱下的日子,生不如死。听说荆轲能为他报仇,愿意粉身碎骨。

荆轲对樊於期说:“想杀嬴政,必须从你这借一样东西。”樊於期问:“想借什么?”荆轲:“你的人头”樊於期听后,一把撕开半边衣服,露出半个胸脯子,尔后边挥手边跺脚说:“这段时间我心里难受啊,牙都咬碎了,就是找不到报仇的办法,只要能报仇,人头送你了。”说完拔出刀子就割自己的脑袋,脖子割断一半,就死了。荆轲拿刀剌开剩下的部分,将头装进礼盒。

樊於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脑袋,主要是当时他跌落到人生最低谷,事业重挫,亲人被诛杀,前途渺茫,《庄子·田子方》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另外还有对荆轲的信任,但是荆轲却辜负他。不知道他在地下见到荆轲后,会不会追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