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在我们的印象中是有消极意义的,难道就没有积极意义吗?

我们从小的历史教科书上对科举制的评价是消极的,尤其是明清以来的八股取士。但这个制度真的没有积极意义吗?

科举制度兴起对于从一般士子选拔官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打破了传统贵族的垄断地位,使社会发展更加的稳定和谐的发展,但是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确没有积极的意义,就医学事业而言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一部《生理解剖学》就是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脱离了它的存在去临床诊断和治疗是没有意义的,但对今天的学子来说他们听惯了自己的先生说的一切学科都是很重要的作用而不能选择自己的所爱经过考试后又束之高阁,完全不懂的生理学的意义和价值,又因为传统的文化功利色彩又不懂的运用道家文化思想体系的启发作用,使我们抱着金娃娃却不能打造一把金钥匙🔑服务于我们的社会。真是忧心那啊!

科举制在我们的印象中是有消极意义的,难道就没有积极意义吗?

科举考试存在了1300多年,由于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只是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出题,考生不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选拔出来的都是皇帝的忠实奴仆。于是乎,就有人对科举制度抱怨很多。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科举考试既然能在中国存在1300多年,自然是有它存在的道理,有它的优点所在。

优点一:科举制度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寒门人士也有上升的空间 ,使国家能够选出真正的人才。

科举制产生之前的选官制度,弊端很多。第一种是世袭制,这种做法最简单,上一代做了官,按照“恩荫”,下一代接着做。它的弊端显而易见爱,一个人的领导才干不可能遗传,另外皇帝的任免权减弱,分散了国家的政治力。第二种是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也不可取。许多人为了寻求做官的资格,去拜谒权贵,去权贵家里做门客,等候被提拔的机会。这些人一旦被选为官吏,就会死心塌地为提拔他们的人服务,而不是想着为国家效力。第三种是九品中正制,国家派出中正官去各地选拔人才,由于暗箱操作,结果能够当选的都是豪门贵族,普通百姓,即使再有才,也没有晋升的机会。

科举制给了寒门人士上升的机会:只要有才,只要是国土上的读书人,都能参加科举考试,都有成为国家栋梁的机会。这种制度不在乎考生家族的贵贱,从而打破了豪门贵族把控朝政的局面,使中央的权力加强了。

科举制度重视文化水平,从而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由于做了书生才能考取功名,一些人加入了读书的行列,对文化的发展是一种促进。特别是唐朝把诗词歌赋作为考试内容之一,这直接促进了唐朝诗词的繁荣,充实了国家的文化宝库。

由于进士科考策论,一些人为了顺利考取,不停地练笔,练习自己的理论水平。博学多识的人越来越多,像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他们用自己的妙笔为后世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精品文章,这对后世来说,他们留下的是一道道文化大餐。

科举制度虽然有瑕疵,但它相对于其余的选官制度,具有公平性。“学而优则仕”,成了国人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也是国人提高文化素养的一种动力。总之,科举考试对中国文化的灿烂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科举制在我们的印象中是有消极意义的,难道就没有积极意义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要具体看是什么年代。

秦汉时期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是世袭制度或者举孝廉。

什么叫做举孝廉?就是推选地方的人才当官。

但是,既然是推选,其实操纵的权力大多在地方门阀家族手中。

所以,举孝廉出来的人,基本都是门阀家族的代言人,还是等于世袭制度。

所以,很长一段时期,都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阶级是高度固化的,底层中层高层的人才不流动。

以三国时期为例,如果不是天下大乱,关羽、张飞这种底层民众是不可能封侯的。

由于阶级固化,底层民众长期被压迫,最终积累下来的矛盾会爆发出来。

同时底层的人才虽有才能,却无法出头,久而久之也会成为国家不稳定因素。

另外,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其实造福的是地方门阀,他们实际上控制地方实权,对王朝是很大的威胁。

所以,隋唐开始使用科举,这在当时是惊天动地的。

通过科举制度,首先实现了阶层的流动。底层民众也有机会到达上层,这就大大缓解了阶级的对立。

另外,地方有才华的人不至于才能无所发挥,可以成为国家栋梁,对自己和对国家都有好处。

还有,通过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门阀家族的世袭权力逐步消亡。因为科举考试的选拔,无需经过门阀,是读书人和朝廷的直接联络。

所以,科举考试不能缓解了社会矛盾,还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在那个时代的世界,是惊天动地,极为先进的制度。

科举制在我们的印象中是有消极意义的,难道就没有积极意义吗?

应该说科举制度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中国在汉朝实行举孝廉制度,能做到孝当然就会忠于国家,还是可以的。但到了南北朝时期,成了门阀制度,那就腐朽没落了。隋唐开始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十年寒窗无人知,一朝成名天下闻,还是比较公平的,对国家也有好处。

科举制在我们的印象中是有消极意义的,难道就没有积极意义吗?

可以说没有科举制度,就不会有中华民族历经两次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并被统治,仍然能够保持汉人为主的大一统国家,以及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原因如下:

1.科举考试,在宋代以后主要是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作为考试内容。因此,无论你是谁,要想进体制,想达则兼治天下,就要学习儒家的学说。也就是说通过科举考试,使统治阶级队伍形成共同的思想观念。一个社会主流的思想观念是由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主导的。

2.参加科举考试,你就必须学习共同的文字(汉字),使用共同的书面语言。

共同的思想观念和共同的文字,使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团结在一个旗帜下。而且共同的思想观念和共同的文字及用文字记载的文化,比入侵者那套高级,结果异族入侵者(满族)也被同化。

反观欧洲历史上分裂为主,分裂是常态,与欧洲没有形成共同的文字有关(共同使用的字母不是文字)。

科举制在我们的印象中是有消极意义的,难道就没有积极意义吗?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至今天,唯一能做到公平一点事了。不要数理化,只要有个好爸爸。

为什么,世界上最一流的科学家,都不在中国?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霍金,…连马克思,都是外国的。难到中国人智商真的差?

当然不是,是封建社会的人才制度,制约了中国人才的发展!!三国演义,忽然涌出那么多人才。因为当时打仗,需要人才。王莽的解放奴隶制度,比美国总统林肯,早二千年,可是王莽的头颅何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革命尚未成功,吾辈需更努力!要革封建思想的命。改革开放,向世界先进看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