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13世纪的时候,那么多强悍的民族都打不过蒙古军队?
历史上,恐怕再没有哪个游牧民族的军队比蒙古骑兵更加彪悍的了。
中国的史书当中,匈奴、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这些耳熟能详的北方巨无霸,即便在他们巅峰强盛之时,也不过跟农耕王朝均衡天下。
然而蒙古骑兵却打破了弄不死农耕王朝的宿命,他们向南越过长城、突破长江、向西踏破贺兰山阙,最终一统华夏。
按照传统历史观来看,蒙古大汗此时已经属于相当成功的成功人士了,然而,人家却非要表现得更加优秀一点,结果一努力,直接突破了整个史书记载的“成功”范畴。
蒙古骑兵继续西进,如潮水般席卷而去,中亚、中东、东欧各国,纷纷倒在蒙古铁蹄之下,一时间,蒙古骑兵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的bug,没有人能够破解,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驰骋纵横。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当年被蒙古灭掉的那么多国家,其实也有不少是尚武民族,为啥单单蒙古就这么优秀,能够见神杀神呢?
他到底开了什么外挂?
首先,不得不强调一下,地球人都知道的常识——蒙古骑兵很强,之所以人家能够百战不殆,大概有一下几点原因:
一、蒙古军队无需后勤没后勤,这一点有多方便?看看当年汉武帝当年远征匈奴,有多辛苦就知道了:
大将军卫青将四将军出定襄,将军去病出代,各将五万骑。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
五万骑兵是作战主力,而后面数十万人除了步军之外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民夫、后勤人员。
这种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前军不能脱离后勤部队太远,毕竟要吃饭,因此敌人跑远的话,追不追,是个很纠结的难题。不追,可惜,追了,跑远的话,很大可能会饿肚子。
其次,这么大的规模,结果是必须要大胜仗的,一旦前军不利,那后面这些辎重部队就被坑惨了,而后勤若被端了,作战部队没了吃喝,自然也不能持久。
因此,后勤对部队的机动性能制约性很强,而蒙古骑兵这里却出了个BUG。
我不要后勤。
那你吃啥?人家打仗带着羊群,饿了吃羊肉,渴了喝羊奶。而且赶羊用不了那么多人,也用不了那么多民夫拉运粮食,人家的粮食自己会走,省了不少劲儿。
到地方了,攻城,以战养战,吃对方的粮食,赶对方的羊,然后继续循环下一个城池。
这就形成了一个无损循环,没有吃没有喝,敌人给我们准备着。
除了没后勤之外,人家还有无后患的优势。
二、屠城和签军中亚、中东国家历史当中,对蒙古骑兵最深刻的记忆,恐怕莫过于屠城了,大军过后寸草不生,甭说人员了,有时候,连个鸡犬活物都存不下。
第一次西征,蒙古对阵花剌子模王国首都——玉龙杰赤之时,蒙古大军攻破该城池之后,将高过车轮者一律斩杀,王城之内,近两百万人口,几乎全部被屠杀殆尽,只有部分工匠最终得以存活。
第二次西征中孛儿只斤拔都屠尽罗斯贵族,对阵匈牙利之时,蒙古骑兵战后,匈牙利人口自200万人口锐减到80万以下。
第三次西征,旭烈兀可汗的攻陷巴格达,生擒哈里发,屠人80万,光人头就堆起了12座巨型的金字塔。
有人或许会说,人家蒙古大军其实也很讲究,战前说好,投降还是不投降,不投降就别怪我屠城,愿赌服输。
然而,即便是投降了,城内的丁壮、士兵们往往还是逃不过炮灰的命运,大量的俘虏被编入签军当中,充当攻城的第一梯队——炮灰。
不过,这也从客观上使得蒙古军队在西征过程当中,很少有后院起火的担忧,因为身后基本都凉凉了。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战术和武器,人家蒙古骑兵,也很先进,千万不要觉得这群从草原上出来的小哥儿,是些没有见过世面的老土。
三、先进战术、兵器从史书记载上来看,人家当时的战阵、武器,也都能够够跻身到当时的先进水平。
蒙古骑兵的战术,采用轻骑兵与重骑兵联合作战方式:先用轻装骑兵突袭敌方、再用重装骑兵直接碾压,最终形成横扫无敌之势。
在装备上,蒙古人战胜了金军,自然有了铁浮屠,战胜了西夏,自然学会了“铁鹞子”,跟南宋PK、切磋了那么多年,火炮、火药什么都见识过了。
蒙古军征服对方之后,自然拿着这些曾让自己吃了不小苦头的黑科技、大杀器,去虐别人,找回一下心理平衡。
因此,当时东欧、中东等国遇到的蒙古骑兵,可不是一群只知道在马背上弯弓射箭的野蛮人,真正的场景有可能会是这样:
一群手持长剑的骑士骑着战马横冲,突然对面一顿炮射,顿时人仰马翻。
玩过《地球帝国》、《帝国时代》等游戏的伙计们一定深有感触,当对方先升完科技,文明代沟出现之时,这种降维打击只能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奈。
无力呀。
当然,以上这些也只是一些浅层次的原因,毕竟这些原因,不少人也都曾说过,可以说是老生常谈,那么蒙古骑兵崛起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有一句名言: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这句话对游牧民族来讲,其实也是再合适不过。 中国历史上北面出现了许多巨无霸游牧政权,然而这些游牧民族却往往如同烟云一般,绚丽崛起,却骤然飘散,崩塌之迅速,令人瞠目结舌。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制度缺陷,游牧民族往往是部落联盟,有利益之时聚集在一起,遇到危机之时,则一哄而散。
用一句很形象的话来讲,就是有组织无纪律。
而这个问题,最终被成吉思汗给解决了,大家看成吉思汗之时,往往会觉得这位军事能力超强,然而,这位真正让人惊艳的,其实是行政手段。
成吉思汗绝对是一位横空出世的天才级人物,正是他解决了千余年游牧民族制度的症结,为后来蒙古强势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千户制度1206年,蒙古国建立之后,成吉思汗将全蒙古国百姓编组为九十五个千户,分别封给开国功臣,任命他们为千户长,让他们世袭领有各千户。
这就是所谓的“千户授封制度”,这里面的千户不再是以前的部落首领,也不是勋贵之人,他们当中,不少是靠着战功起来的平民子弟,这种分封,一下子就把游牧民族根深蒂固的部族制度,彻底瓦解,这种变更,冲击力之强,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千户的一切都是大汗所赐予,大汗可以随时调遣、替换千户人选,而千户虽然可以世袭,但必须要得到大汗的认可才行,一切的权力,最终都在大汗的手里。
怯薛军同时,为了防止出现唐朝时期的藩镇尾大不掉的现象,成吉思汗又组织了怯薛军,要求所有千户长、百户长、十户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军队,这些人便成为了震慑千户们造反的质子。
而这些进入怯薛军里面的官二代们,在朝廷当中更加容易得到提拔的机会,因此自身的利益跟朝廷迅速绑定到了一起,使得他们当中不少人,为了维护朝廷的利益,不惜与父辈反目。
神化大汗相比农耕王朝当中,天子神授的概念,成吉思汗也将黄金家族进行了神化,使得昔日部族反叛变得不得人心。
成吉思汗利用通天巫,将孛儿只斤家族神圣化,在建立黄金家族的神圣性之后,又借机将通天巫处死,最终,使得蒙古部族当中,再也无人可以与黄金家族争夺神圣性。
反对黄金家族,变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逆举,使得蒙古部族的凝聚性,得到了空前提高。
综合以上因素,蒙古在13世纪崛起,也就不再难以理解了,人家内外兼修,成为“武林至尊”,确实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儿。
为什么在13世纪的时候,那么多强悍的民族都打不过蒙古军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蒙古大军遭遇的敌人并不是很强,而且具有无与伦比的行军能力。
以蒙古大军西征为例,从蒙古高原或者中亚草原出发,蒙古大军往往要连续行军多个月,才能进行一次作战。
而蒙古骑兵的特点是对后勤要求比较低,他们往往赶着牲畜一起行军。
蒙古人的食物以奶制品为主,人人都是牧民,可以打仗可以管理牲口。
在具体作战时,蒙古骑兵可以使用肉干、奶制品、干粮维持很长时间的作战。
即便是什么都没有,蒙古人非常坚韧,单单喝马奶、啃干肉,也可以持续作战很久。
而当时蒙古在中亚没有遇到太强的敌人。
进入欧洲以后,当时还不存俄罗斯,而是基辅罗斯。这是无数的小公国,莫斯科还是一个小镇。公国的实力都很虚弱,能够拿出数千上万兵力就相当不错了。
而蒙古远征军队数量众多,这些公国根本就不是对手。
直到进入欧洲腹地以后,蒙古人才算遇到真正的强敌。
比如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一世,可以率领5万大军参战。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也能出动8万部队。
所以蒙古人在匈牙利和波兰的一系列战役中,虽获得很大胜利,但自身伤亡也比较大,加上窝阔台去世才开始东返。
比如和匈牙利人决战的蒂萨河之战中,蒙古人就有7万,匈牙利人8万。
由于蒙古人战斗力较强,所以战斗力占优,打赢并不稀奇。
实际上,当时欧洲武器装备并不强于蒙古人,所谓的板甲是多年后才出现的。
蒙古无论远射的弓箭,还是近距离格斗的武器,甚至锁子甲、皮甲,都不落后于欧洲,甚至还强出一截。
胜利并不稀奇。
而且,蒙古人非常擅长打歼灭战,敌军一旦失败,往往会被整体歼灭,而不是被击溃。
所以,敌人一旦失败,往往一蹶不振,无法再战。
就拿蒂萨河之战来说,匈牙利8万大军损失高达4到7万人,元气大伤。
至于蒙古人在亚洲的作战,也是类似。
但蒙古人也不是所向无敌的,在巴勒斯坦遭遇数量优势且战斗力强悍的马穆鲁克骑兵军团时,蒙古人因实力不济,就无法获胜了。
为什么在13世纪的时候,那么多强悍的民族都打不过蒙古军队?
蒙古骑兵,创造的那些横扫欧亚大陆的战绩,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传奇。
区区十万人的部队,竟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接连征服西夏、西辽、花剌子模,以及金朝这些动辄百万、千万人口的政权!之后,又进一步扩张,占据幅员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民族,为何都难以与之抗争?想要理解这里头的门道,我们还得从蒙古的那些军事优势开始了解。
最常被人们提到的,是蒙古人打仗时的骑兵战术。
在许多游戏和小说中,蒙古骑兵使用的,是所谓的“安息战术”,说白了就是利用骑射的远程输出,吊打那些远程攻击比不上他们的对手。
可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成立。
安息人的射箭法,活跃于公元前后二世纪这400多年里。那时候像冶铁、制弩之类的技术还不够先进,所以当时的游牧民族可以用这一手,来稳稳地压制战场上的对手。
可蒙古崛起的时候,都已经13世纪了,不说南宋可以穿人串的床弩、大黄弩之类的大杀器,欧洲也已经开始出现葬送骑士时代的十字弩了。真的要是纯粹用这种安息战法,蒙古骑兵恐怕阵亡耗损起来将非常大。
实际上,当时的蒙古已经在历次激烈的战争中,逐渐创造出了一种专门适用于自己的骑兵战术。
和一些网友们想象中的不同,13世纪的蒙古军队中,重骑兵的占比是40%,而轻骑兵则达到60%。他们所采用的是袭扰加突袭的战术思路,在作战时先由轻骑兵在远距离射杀敌人,等火候差不多了才将重骑兵投入战场收割人头。当然,杀伤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用这种火力覆盖来袭扰敌人,打击对手的士气,消耗他们的耐心。而等到对手的军队陷入懵圈后,就轮到蒙古的重骑兵冲击敌阵,在近战格斗中一举摧垮敌人。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遇上强悍之敌,这一过程还会重复数次。如果即使在这样的打击下,对手士气依旧旺盛,那么他们会改换策略,扰乱对方的军事布局和部队秩序,最后依旧是派重骑收尾。
由此可见,在蒙古骑兵战术中,重骑兵才是他们的核心。
有人可能会觉得,蒙古一个游牧民族,哪里来的这么多重骑兵?事实上,西征过程中,单论重骑兵的土豪程度,蒙古一点不输给西方重骑兵的那些“铁罐头”。
还是来源于小说和影视剧的刻板印象,不少人觉得,欧洲骑士才是名副其实的铁罐头,比如《刺客信条》、《全面战争》之类的游戏中,欧洲骑兵的板甲实在是吸引人眼球。
可实际上,在13世纪板甲还没有出现,欧洲骑士老爷们穿的还只是防御力较低的锁子甲。相比之下,蒙古人在吞灭金国后有样学样,女真骑兵原先那套“铁浮屠”、“拐子马”的装备,也在蒙古骑兵中普及开了。
更恐怖的是,作为草原民族,蒙古在战马的使用上也是土豪无比。
蒙古西征军队几乎全员骑兵,这些骑兵除了每人胯下的战马外,往往还会携带数匹随时可用于轮换的马匹。这些马匹,一来是方便换骑和运输,加快行军的速度;二来也可以从马奶中得到一部分食物,缓解军粮供应的后勤压力。在冷兵器时代,全员配备战马的军队可一点也不多见,这除了能节省体力和增加军队战力外,那些行军速度的提升,也能令军队快速集结与散开,足以影响一场战斗的胜利与否了。
当然了,无论是战术还是装备,都只是“器物”这一层面上的东西。在古代,同时具备这些优势的游牧民族未必不存在,但能够同时把亚洲和欧洲各势力压得喘不上气的却一个也没有。
这就要提到蒙古的另一项优势了——千户受封制。1206年,成吉思汗将蒙古所有领民分为九十五个“千户”,再由他的功臣、勋贵们担任“千户长”来管理。
乍看来,这好像就是创业成功后给创始团队大块分金,可它对于蒙古这种游牧民族却意义极大,原本松散的蒙古各部不再由血缘进行划分,而是以千户作为基础的行政区划。
往小了说,这避免了蒙古各部因为鸡零狗碎的争吵而内耗。而往大了说,和八旗制度一样,千户制其实也是一种叠床架屋的军事管理制度,千户们对万户负责,万户则直接效忠于成吉思汗本人。
就这样,原本因为战争、掠夺才勉强整合到一起的蒙古部落,在“千户受封制”的整合下,才越来越像是一个集权国家。西征期间,成吉思汗正是依靠千户们作为节点和单元,才能如臂使指地指挥整支蒙古大军。值得注意的是,千户制的设立,虽然为蒙古帝国的崛起补齐了短板,但是自此之后万户、千户乃至百户成为了新的贵族,开始了另一波争斗。为了给千户制度打补丁,蒙古中央以“怯薛质子军”的方式,继续安抚和监视这些新晋贵族。
就这样,新BUG和新补丁一层层的陆续出现,最终导致在成吉思汗、蒙哥等威望极强的首领死后,蒙古又再次陷入分裂。这也证明,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不断去适应的新形势。
为什么在13世纪的时候,那么多强悍的民族都打不过蒙古军队?
有蒙古自身的原因,蒙古人的组织能力非常强,尤其是它对不同民族的凝聚,堪称一种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但,关键是东亚这个地方没把蒙古人制住,东亚无帝国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凡是东亚称雄的草原民族,要是往西打,基本就是所向披靡。匈奴人被汉朝给干废了,但流落到西亚和欧洲的一支,却能吊打东西罗马。
突厥人在草原的东突厥被大唐彻底干废了,而中亚的西突厥也不能在当地立足,大唐追着打。于是,也只能跑到西亚和欧洲,在这些地方不说称雄但立足是没问题的。
所以,蒙古人称雄与否,关键是看东亚。只要横扫了东亚,那么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就只能盼着这伙人别来,因为路途足够远。而这伙人但凡要过去,那就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蒙古人自身的组织能力真的很强。
首先是千户制度,这个制度决定了蒙古人能够长期称雄的先决条件。
草原民族都是部落形态,草原帝国都是部落联盟。所以,部落就是草原的社会基础,草原帝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但成吉思汗实行了千户制,将全蒙古部众划分为九十五个千户。这就从根子上改变了部落的社会形态。可能草原社会还是部落散居,但千户制却能实现一种权力的基层凝聚。而有了千户这个单元,蒙古人征兵、征粮、征钱的效率,就远不是其他草原帝国能比的。
其次是色目人、契丹人以及中原人的加入,决定了钱从哪来的问题。
这伙人不仅给蒙古带来了文字,关键是建立了初级的法律和官员组织。特别是色目人,或者说中亚和西亚的穆斯林群体,利用自己的商业能力解决了蒙古人的财政问题。关键是有钱,没钱真心干不了大战争。蒙古骑兵可以不吃饭、可以猛抢劫,但抢劫的成本太高。而且,万里征伐的大战线,必须要解决资源调配的问题,在需要资源的地方就得集中资源。而这件事就交给了穆斯林商人。
第三是占领大金后,蒙古人又实现了一次升级,不是草原西征而是东亚要西征。
成吉思汗率蒙古人东征花拉子模,为什么?就是为了钱,因为花拉子模干死了蒙古商队。当时还没有入主中原,蒙古人的商队就已经是几百人的规模了。可见,蒙古人并非只是一群草原土匪,他们非常重视商业收入。而且,后来的大元帝国,主要的税基就是工商业,而根源就是游牧骑兵与色目商人的因缘际会。
第一次东征过程中,蒙古人实现了东西技术交流,比如回回炮。而占领大金后,中原王朝的技术和工匠又被蒙古人利用了起来。所以,蒙古草原把中亚绿洲和东亚平原全给整合在了一起。关键是这些人不造反,还能都听蒙古人的,跟着蒙古军队一起四处征伐。于是,蒙古人就形成了草原的武力、西亚的商业和中原的财富全面融合。而这时候,再搞二次西征,收拾西亚和欧洲人,那还不是怎么打、怎么赢。
蒙古人强悍上百年,但蒙古人是怎么衰落的。首先是蒙哥大汗的死,直接导致西线受阻,西征不能再继续了。但蒙哥大汗是被南宋给干死的,所以问题是出在了东亚。然后就是元末经济危机和农民大起义,在东亚农耕区就彻底站不住脚了,于是大元变北元。即便是北元,蒙古人在中亚、西亚和欧洲边缘还疯狂了好多年。但东亚一旦搞不定,蒙古人的衰落也就不可避免了,所以以后就只能越来越弱。
从这个结果反推,就能知道:蒙古人之所以强悍崛起,就是在东亚没被收拾服。在东亚,蒙古人为什么能称雄呢?
成吉思汗以后几代雄主,算是一个原因。但关键是在蒙古人崛起的时候,东亚周边无强国。或者可以直接认为中原没有统一。
唐末以及五代十国之后,先是北宋和大辽二虎相争,再是北宋、大辽、西夏三国演义,接着又是南宋、大金和西夏更大范围内的三国演义。
东亚无敌手,蒙古人想不崛起都难。
然后呢?入主中原的大金,一方面要全力进攻南宋,但南宋这时候也不弱了,能跟大金打个平手;另一方面遭遇了北宋的尴尬,就是无法通西域,因为西夏这个拦路虎。所以,大金虽然实现了草原骑兵与中原财富的融合,但与汉唐相比就差远了。甚至,大金都不如入主中原的北魏以及后来统一北方的北周,因为你通不了河西走廊。就在女真大金时期,蒙古人崛起了。如果类比的话,蒙古人就相当于汉朝的匈奴,但匈奴面对的是统一的大汉帝国;也相当于南北朝的柔然,但柔然面对的是两个中原强手北齐和北周;还相当于隋唐时期的突厥,但突厥就更不用说了,只能被隋唐帝国吊打。
但是,蒙古人呢?一个是死命干南宋的大金,一个是拦路虎西夏。这个历史机会就一定要把成吉思汗送上东亚霸主的位置上了。于是,草原骑兵横扫栖居在贺兰山的西夏,完虐已经放弃草原的大金。蒙古人简直就是东亚无敌手,到了孤独求败的境界。
然后,就是西征。西征首先面对的就是中亚和新疆的绿洲小国,这些国家很富裕但实力一点儿都不强,原因就是形不成统一的帝国。草原帝国打城邦国家,那还不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西亚此时也没有波斯帝国了,阿拉伯帝国也在走下坡路,蒙古人来了之后还是完虐。然后,就面对一众欧洲王国,比西周的封建诸侯国还弱,那还怎么玩?
所以,这又是一个欧亚大陆的大机遇。欧陆无霸主,蒙古人必须是上帝之鞭。
蒙古人输出暴力的同时,也在输出秩序。只输出暴力就是彻底的耍流氓,没文化的流氓只能当街头霸王,当不了一世的霸主。而蒙古人的四大汗国以及在东亚的行省制,都堪称一种制度创新。这些政治设施有效地保障了蒙古人能把暴力转化为统治,实现粗放型的秩序输出。所以,大蒙古国也就实现了一定时间的称雄称霸。
所以,蒙古军队的因素不重要,重要的是蒙古人内部的组织能力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跃升,比如千户制度、比如多民族融合以及对中原财富的利用。但更关键的应该是东亚无敌手这个因素。但凡东亚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统一,即便只是中国北方统一,蒙古军队要打遍欧亚也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在13世纪的时候,那么多强悍的民族都打不过蒙古军队?
为什么在13世纪的时候,那么多强悍的民族都打不过蒙古军队?
蒙古族在13世纪兵强力壮这是正常现象,因为那个时代军队的武器装备还是冷兵器,士兵在战场上的武器主要是刀和弓箭。那就是短兵相接,谁的身体健壮,又有超高的武艺,谁就有决胜的把握。
蒙古族从小生长在马背上,对骑马射箭那是再熟不过,他们从小就爱武术。比如摔跤、射箭、武枪弄棒等,无所不能。再说蒙古族人的生活水平也高,他们一日三餐主食就是牛羊肉和牛马奶,这就造就了他们的身强力壮、人高马大。
中国的摔跤和射箭运动员,多数来自蒙古族。进入热兵器时代,光靠近战取胜那就不够了,尤其是西方国家率先发明了火药枪,有效杀射程80多米,杀伤力一大片。所以在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清朝官兵吃了大亏。敌人用火药枪与清兵交战,在清兵没有接近敌人时,敌人的枪就响了,并且一枪能同时杀伤两、三个清兵,因此导致清兵溃败,清政府屈膝投降,签署了丧权辱国不平等的条例。
总之蒙古族在冷兵器时代,其作战那是不言而喻的,非常彪悍,很少找到对手,有很强的战斗力。
为什么在13世纪的时候,那么多强悍的民族都打不过蒙古军队?
大家好,我是唐岛渔夫。
下面由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简单来讲,五大因素——蒙古骑兵,蒙古马,蒙古弓,蒙古刀,黑科技。
下面分门别类来看一下,如下
(一)蒙古骑兵
蒙古人的骑兵分成重骑兵和轻骑兵,两者的比例大概是2:3。不过蒙古人的骑兵不管配比如何,都是从战术角度来考虑的,并不是随意为之。蒙古轻骑兵类似于中国历史宋金战争中的“拐子马”,它的存在是为重骑兵的冲锋打前站,主攻侧翼;蒙古重骑兵类似于当年的“铁浮屠”,主打正面。重骑兵的全军出击,一定是以轻骑兵已经对敌人造成大规模杀伤为前提,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搞两败俱伤的重骑兵对冲。这样的战术纪律性,对上欧洲骑士们游兵散勇式的临时召集,双方不知差了多少个段位。
(二)蒙古马
蒙古军用马匹品种是蒙古马,这种马看上去四肢短小,个头也比欧洲马矮了不少,但蒙古马的耐力却冠绝全球。此外,蒙古马的生存能力也令人印象深刻,长途行军中蒙古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食物补给,而不用专门携带大量草料。在讲究血统出身的欧洲人眼中,提纯名犬与培育良马的技术大同小异,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今天的进口纯种犬与中华田园犬。依靠近亲快速繁殖出来的所谓名犬,比如哈士奇,萨摩耶,金毛猎犬,虽然身形高大,但经常有各种遗传疾病,饲养起来也极为娇贵,反而是我们口中所称的土狗非常好养活,能够适应各种食物和各种气候环境的变化。很显然,平日悠哉游哉地玩“盛装舞步”,跟跑到战场上玩命完全是两个概念。那么如果用战争中的极端条件来衡量,欧洲良马未必比蒙古马更能够适应作战需要。
与此同时,蒙古人对于马匹的使用也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和我们大多数人的想法截然不同,蒙古军用马匹几乎全部选用了母马,而且是在哺乳期的母马。这样一来,蒙古士兵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快速地获取马奶作为新鲜饮料,再辅以能够长时间存储的牛肉干等食物,这样的蒙古骑兵,才真正地实现了全地形全天候作战需要。不仅如此,在远距离长途奔袭中,马匹很容易疲劳,蒙古骑兵则使用了两到四匹战马作为备份。退一步讲的话,如果实在是缺少食物了,可以先杀备用马匹吃肉,而不会因为饥饿造成非战斗减员。
(三)蒙古弓
蒙古人能够仰仗的长距离进攻武器,叫做“蒙古弓”(Mongol bow)。蒙古弓是一种典型的“复合反曲弓”,具备中国历朝历代名弓的优秀基因。
复合反曲弓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复合”,一个是“反曲”。
我们看当时的欧洲,不管是反曲弓或者直拉弓,都没有大规模应用,反而是一种叫做“十字弓”的武器被大规模应用。而这种所谓的“十字弓”,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弩”。弩的有效攻击范围大概在百米左右,实际上依然算是近战武器,特别是作为攻城战中的作战利器。那么我们看蒙古弓,平射的有效射程可以达到两百米左右,其中在150米之内,可以做到精确射杀。而在400米范围内,则可以做到箭雨式无差别射杀敌阵的需求。
大规模装备蒙古弓的蒙古轻骑兵,又被称为“弓骑兵”。弓骑兵机动性能超群,且擅长行进中与败退中的速射,再辅以穿透力惊人的蒙古箭,堪称欧洲人的噩梦。
(四)蒙古刀和狼牙棒
表面上看起来,中世纪欧洲重装骑兵的作战特点,决定了欧洲人在短兵相接时必然是优势尽显。尤其是身大力不亏的欧洲人,配上威风凛凛的欧洲纯种马,再辅以全身披挂的重装铠甲,这铁塔一般的架势单是想一想,就已经令人不寒而栗了。不过这只是沙盘推演,并没有考虑实际作战中的各种因素影响。实际上,蒙古人在阿拉伯人的影响之下,早早就改良了自己以宋朝朴刀为蓝本的蒙古刀(Mongol sword)。
改良版本的蒙古刀大约有一米长,其中的四分之三为刀身,四分之一为刀柄,通体呈现出明显的阿拉伯式圆月弯刀的形状。蒙古刀的正确打开方式,多为骑兵马战冲锋用。蒙古马的速度所带来的动能,弥补了蒙古人在身材上的劣势。来去如风的蒙古骑兵在马背上单手或者双手持刀,刀刃带着巨大的惯性砍向对手,而士兵本人只需要瞄准敌人重要部位即可。刀身所呈现出的弧度,使得蒙古刀在砍杀之后很容易拔出,迅速投入下一个回合的冲刺。欧洲骑士们的长矛和宝剑看起来十分拉风,然而对比真正在旷野作战中千锤百炼出来的蒙古刀,实战作用则大打折扣。
当然,面对防御功能做到了极致的中世纪锁子甲或者板甲,蒙古刀也未必就能够砍瓜切菜一般好用。那么这个时候,蒙古人的近身备用武器,狼牙棒等钝器,则就派上了用场。狼牙棒这种武器,类似于中国传统兵器谱上的鞭、锏、锤,是具备破甲功能的称手钝器。这种兵器在欧洲战场,可谓是物尽其用。
(五)黑科技
在东方战场上,蒙古人真正学习并发扬光大的黑科技,一个是抛石机,一个是火器。抛石机多用于围城战消耗战,在蒙古人征服基辅罗斯的过程中大显身手。基辅罗斯之后,蒙古人继续西征,火器实打实地被用在了欧洲之战,让基辅罗斯以西的老欧洲们大开眼界。欧洲人被火器的巨大威力所震慑,他们迅速意识到了火器在战场上的重要价值,并在随后集中精力投入火器研究,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大规模列装欧洲军队。
总而言之,蒙古骑兵,蒙古马,蒙古弓,蒙古刀,黑科技,决定了蒙古人在当时的崛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