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开历史倒车,在死后要用活人殉葬呢?
朱元璋死后有46位嫔妃陪其殉葬,后人骂他惨无人道,一世英名也因此蒙上尘垢。
实际上这不能只恨朱元璋,毕竟他“能治生前事,死后事未知”,更应该恨的是他的孙子朱允炆。确切的说,明惠宗朱允炆才是葬送这46位嫔妃的罪魁祸首。
可能有人会说,朱允炆也是遵照了朱元璋的遗嘱。那么,朱元璋会不会让自己的孙子在他死后执行“人殉”的葬礼呢?
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对自己死后的事已经安排得明明白白,要求治丧祭奠的物品不能用金玉,把他葬在孝陵不能变,天下的百姓只需服丧三日,就可以除掉孝服婚嫁了,藩王只在自己的封国里悼念,不必赶到京城。而且,最后还特别强调一句,凡不在诏令中的,依照这个诏令执行。
可见,朱元璋是要求他的葬礼从简,不想因为他死后给国家带来困扰。从他在遗诏中前半部分的话,也能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
他说自己承担天命31年,忧思心虑,日日勤恳,不敢懈怠,只想造福天下百姓。可惜自己出身贫苦,没有古人那么博学多闻,好善嫉恶远不及他们。如今已经懂得生老病死是自然之理,还有什么哀伤留念的呢?
从朱元璋的遗诏和他在位时的种种表现来看,我们很难相信这样一个开明的皇帝会把自己的46位嫔妃殉葬,并且残忍地将这一行为升格为皇家制度!尽管殉葬的陋俗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每朝每代都不同程度有活人殉葬的事情发生,在当时也不足为奇。但在汉代以后也只是个例,并不像先秦时期那么兴盛,尤其在商周时更是达到登峰造极。
朱元璋对殉葬一事的态度,早在生前就已经显露出来,他几个先他而去的儿子在下葬前,就已经出现了殉葬的情况。所以搁在朱元璋自己身上,生前留下让妃子殉葬的遗诏,也就不足为奇了。
遗诏的执行人,是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从小就极其孝顺,14岁时父亲朱标生病,朱允炆昼夜服侍了两年。父亲死后,哀伤至极,以至于消瘦了很多。
朱元璋之所以选朱允炆继承皇位,除了要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看重了朱允炆的孝心。在他打天下的时候,也许需要一个手段残忍和强权的君主,但太平盛世当以孝义治天下。
而朱允炆就是一个书生皇帝,尤其喜欢古文化,即位后把三位儒家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视为心腹。也许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为了表达对爷爷一生的感恩,朱允炆坚持用“殉葬”这种古礼方式为自己的爷爷办葬礼。
痛心的是,朱元璋开启了明代殉葬的恶例,让这种残酷的礼制死灰复燃,以至于在他死后的三个皇帝都延续殉葬的陋俗,“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
据明末毛奇龄《彤史拾遗记》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殉葬46人,明成祖朱棣殉葬16人,明仁宗朱高炽殉葬5人,明宣宗朱瞻基殉葬9人,明惠宗朱允炆由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没有葬礼。至于那些不怎么受关注的藩王,死后陪同殉葬的人数,就更没办法统计了。直到第六代明英宗朱祁镇时,临终前才口谕“定后妃名分,勿以殡御殉葬”,从此明朝这种惨无人道的殉葬之礼才废除了。
在殉葬之人的选定上,一般都是挑选那些没有生育过的嫔妃,以及年轻的宫女。这些宫女通常没有被临幸过,有些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生前没有机会侍奉,死后在阴间长相伴,命运真是凄惨。
明朝将这些殉葬的嫔妃和宫女,叫作“朝天女”。据说,被选中做“朝天女”的女子,明朝官方会对其家人进行一定的抚恤和优待,但生命诚可贵,再怎么优厚的待遇也弥补不了生命吧。
那么,这些“朝天女”是如何被执行整个陪葬流程的呢?
根据明朝官方史书的记载,她们基本都是用白绫缢死。在此之前,宫廷会准备一顿丰富的“最后的晚餐”,让这些即将陪伴皇帝而去的女子们享用。但这样的断头饭,一般人大概都吃不下去。
接着,这些“朝天女”会被带去一个屋子里,那里早就预备下了一根根从房梁上悬下的白绫。嫔妃和宫女们站在白绫下的凳子上,把脖子伸进白绫套,身旁的太监们就狠心地一脚踢翻凳子。当然,很多时候“朝天女”已经吓得瘫软,还有一些哭闹着不愿意去殉葬的,这时太监就会硬架着他们完成整个过程。
对于殉葬的死法,民间还流传着的说法是灌水银,目的是希望这些“朝天女”一直保持容颜不变,供地底下的皇帝继续秀色可餐,但这就更加残酷了。有说是把“朝天女”迷昏后,在头顶上开个洞,然后把水银灌进去,以保证尸体不会腐烂,手段极其残忍。
以上两种殉葬死法,都是对生命血淋淋的摧残。虽然这些嫔妃和宫女殉葬后,朝廷会追赠谥号,或者给其家人一些抚恤,但生命失去了,要这些有什么用呢。
殉葬的礼制让人深恶痛绝,是一种残忍的陋俗,是违背人道的野蛮做法,历史上也曾有多个朝代予以废止,但余毒始终难以根除,直到清末民初,才彻底铲除了这一封建余孽。
朱元璋为什么开历史倒车,在死后要用活人殉葬呢?
我是炒米,我来回答。
说实在的,这事真有点冤枉朱元璋了。的确朱元璋身后,有46个朝天女殉葬,而且他的殉葬等级也是明朝乃至明清两季殉葬等级最高的。但是殉葬并非朱元璋的遗旨。
朱元璋对自己身后的安排,根据《明史》记载,其实还是颇显布衣天子本色的,比如为了节俭,要求治丧物品不用金玉;为了不折腾百姓,要求百姓只需服丧三日即可;为了不折腾王室,藩王不必进京吊唁,止在封国里悼念便可。这说明朱元璋对“人死灯灭”看得是很透测的。
朱元璋生前的确残忍,诛杀功臣,打击贪腐时,甚至开了“剥皮楦草”的先例,而且动不动“瓜蔓抄”就牵连数以万计的无辜之人。但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他最心疼的儿子朱标死去,最爱的大脚马皇后死去,都没有任何史料证明有任何殉葬行为,哪怕一例相关。
所以关键问题还得从主持其葬礼的建文帝朱允炆身上找寻。朱元璋可以不在乎的形式,朱允炆不能不在乎。
朱元璋活着就是个活招牌,他哪怕只是穿着布衣,大家都不寒而栗,都明白知道他是皇帝。但是朱允炆不一样,面对一个偌大的明帝国,大家觉得比他有资格、有能力做皇帝的应该是一摞一大把。
但是朱允炆最大的资格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而要维护这个古老的“嫡长子继承制”,与之相关的那一套,就是整个古“礼”一套体制,其中便有人殉这一块。
“天子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节丧》
按照古礼标准,朱元璋作为天子,理应配备人殉。所以“天子杀殉”作为制度被明朝继续传承下去,也就是给朱允炆本身加固其合法性而已。
此举绝非朱允炆一人之念,新崛起的整个文官集团都是始作俑者。特别是朱允炆的三个草包军师,理论功夫通透了得,把朱元璋都能说得一愣一愣的。但是具体治国,还是眼高手低,闭门造车。其实建文的一帮文臣们,气节还是非常感人的,但是碰上“刘项不读书”的燕王朱棣,他们的那一套“礼”,最终反而成了束缚自己手脚的东西。
后来朱棣死后,三杨内阁文官集团彻底把控朝局后,殉葬制度则被完全继承下来。真正开历史倒车的是谁?不言而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朱元璋为什么开历史倒车,在死后要用活人殉葬呢?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对于明朝皇帝朱元璋,一生都有争议,其中争议最大是诛杀功臣,还有一样是人殉制度。人殉制度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是一种非常残忍而野蛮的血腥行为,每次殉葬多少人没有执行标准。《墨子·节丧》 一书中介绍殉葬人数:“天子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天子死后,殉葬者多达数百人,少也数十人。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时代。特别中国古代的商朝最为突出,几乎所有商王墓里都有殉葬者。
对于这种殉葬制度,历来倡导仁爱、高扬人的价值的孔子,都忍不住大声诅咒那些发明用陶俑代替人进行殉葬的行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用陶俑都不人道,以后连后代都没有。别说用活人了,这简直没有人性可言,断子绝孙的行为。孔子两千年多年前的大声诅咒,朱元璋没有听见吗,他自己还尊孔尊儒的。他为什么要开历史倒车,在死后用活人殉葬。
一,受元朝影响。
明朝的前身是元朝,而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以活人殉葬也确实存在。《成思汗列传》记载:“诸将负成吉思汉柩归蒙古,秘其丧,在道,遇人尽杀之。杀40名贵妇及大汗之骏马为殉”。路上遇见行人皆杀之,又杀了40名美女,多匹骏马给成吉思汗陪葬。而元朝的普通老百姓流行这种夫亡,妻殉葬制度。《元史·本记》记载:“宁和众县何千妻柏都赛儿,夫亡以身殉葬,旌其门”。由此可见,元朝的殉葬制度非常发达,因为朱元璋作为元朝的遗属民,继承这项制度也是很正常的。
二,预防后宫干政。
朱元璋为了太子朱标统治王朝稳固,不惜对自己曾经打拼天下的功臣下手,用各种办法,各种冤案把所有有兵权,能打仗的功臣都处死了,可惜太子死的早。朱元璋无奈只得将皇位传给年仅15岁的嫡长孙朱允炆。所有权臣已经处理干净了,那么能干政的还有谁呢,只有自己的后宫,如果自己撒手人寰,如果朱允炆再让后宫其他嫔妃影响,那不是天下人都会耻笑。所以一不做,二不休,统统杀光。为了儿孙皇位,自己担着罪名也不怕。
三,自己的私心。
朱元璋就是控制欲和占有欲都比较强的人。他自己受了半辈子罪,好容易当上皇帝,人间的享受,他还远远没有享受够。他死了,他要把他在人间享受的,全部带到地下。让那些跟自己亲近的永生永世都跟着自己。朱元璋虽然是皇帝,可他没有皇帝的胸怀,他的享乐是建立在众人的痛苦之上。
四,别人为之。
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朱元璋驾崩了后,朱允炆七天内就将丧事办完了。这件事,是朱允炆有意为之,还是朱元璋安排,没有人说清。也有一种可能,朱允炆获得自己爷爷赏识当了皇帝,所以他认为最高的礼节人殉来葬自己的爷爷。
无论那一方式,朱元璋算是给历史开了倒车,这种人殉葬在中国唐时已经绝迹了。朱元璋应该摒弃元朝的陋习,发扬华夏民族仁爱精神,没有想到,他自己为了私心,又把人殉葬制度拾起来了。这说明朱元璋从心里拿普通人不当人看,在他的眼里,他自己的嫔妃、奴仆、佣人都是他的私人物品,他可以随意的杀死。
朱元璋为什么开历史倒车,在死后要用活人殉葬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存在历史倒车一说,因为元代也是有活人殉葬的。
元代蒙古人本来是比较尊重妇女。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女人和马匹一样是重要的财富。因为女人可以生育,这样部落才能强大。
正常来说,丈夫死了以后,妇女不需要殉葬,而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女人还是嫁给家族的血亲。
但蒙古建立帝国以后,这个情况就有所改变。因为大汗的女人太多,殉葬一些也没什么了不起。
《世界征服者史》、《中国殉葬史》都记录了成吉思汗死后以四十个蒙古妻子殉葬的事情。
同时,还记载了大汗拔都死后杀死奴隶及部分妻子殉葬。
而蒙古人的殉葬也不是偶然,在之前北方的辽国契丹人、金国女真人都有类似的习俗。
其实游牧民族的大汗,确实也有妻子殉葬的传统,他们从野蛮民族开化还不久,有些遗风也是正常。
而直到了十六世纪的漠南蒙古,也有妻子殉葬的记载。
而且,这还不是说只是元朝皇亲国戚如此,平民也颇多丈夫死后,妻子殉葬的例子。
《元史·本纪第三十四·文宗三》:“顺德马奔妻胡闰奴、真定民妻周氏、冀宁民妻魏益红以夫死自缢殉葬,并旌其门。”
《元史·本纪第三十五·文宗四》“大宁和众县何千妻柏都赛儿,夫亡以身殉葬,旌其门。
可以说,明朝只是继承了元代的一些落后传统,到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明英宗命令废除活人殉葬。
其实,说起来满清也是如此。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皇后和妃子都殉葬了。皇太极和顺治也是一样。
《清史稿 后妃传》记载顺治帝有2后、15妃,即一共17个后妃,其中很多人为皇帝殉葬,数量相当惊人。
清朝正式放弃殉葬,还是康熙时代的事情。
所以,板子只打在明朝头上,是没道理的。
朱元璋为什么开历史倒车,在死后要用活人殉葬呢?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创者,为了保证大明朝长期存在,他殚精竭虑作了顶层设计,这些顶层设计集中反应在他著写的《皇明祖训》中。朱元璋的制度中,有两项最受人诟病,一是恢复分封制,二是恢复殉葬制。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外戚专权,让先皇嫔妃殉葬,则后代皇帝不受太后、皇太后及其家族牵制。
皇权的两大内部威胁分别是:权臣主政和外戚干政。朱元璋将功臣集团诛灭,又分封诸子为王,基本上解决了权臣外姓夺权的可能。为了防止后宫干政,外戚夺权,朱元璋死前下令所有的嫔妃皆殉葬,这样年轻的建文帝就可以放开手脚治国,权力不会受到太后、皇太后的干扰。马皇后经常干政,这让朱元璋又气又无奈,幸好马皇后先死,否则朱元璋真会让马皇后也殉葬。
活人殉葬制度虽然残忍,但对于皇权是有帮助的,对于天下稳定也有帮助。朱元璋认为死数十人,而活上万人,这样的买卖是值得的。权力斗争一向都残酷,皇权的内部争斗扩展至天下就是战争,在战争中死伤者何止百万?这大概就是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的初心,不能让外戚干政!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三位皇帝驾崩后,都有大量嫔妃殉葬。
明英宗天顺八年正月,身患重病奄奄一息的朱祁镇,在病榻之前对太子朱见深说到“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殉葬,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我死后不用殉葬,你要记住,今后帝王也不要有这样的事情了”自此明朝的活人殉葬制度才被一纸遗诏废除了。
朱元璋为什么开历史倒车,在死后要用活人殉葬呢?
#原创#
心随境变
朱元璋
夺取皇权
坐稳江山后
视天下为其私产
视民众为其私奴
将历代葬礼中的糟粕
全盘接受
于是重新实施人殉的残暴行径
故,为满足其卑劣的私欲
无所不用其极
#五爱教育##凌远长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