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军事角度谈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言概之,日本的军事实力大大强于清军。
以北洋水师为例,在甲午海战之前,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大大占据上风。
北洋水师强于联合舰队的,只有2艘铁甲舰。
铁甲舰具有极强的防御力,这是日本联合舰队不具备的。
但也就仅此而已。
除了这两艘铁甲舰的防御力以外,联合舰队在各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
联合舰队的主力舰,排水量都在4000吨左右。
而北洋水师除了2艘铁甲舰外,其余军舰都是一二千吨排水量,双方实力相差巨大。
排水量的差距说明什么?其一就是火炮差距大。
比如4000多吨的吉野号,配有203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2门、152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0门,一共12门。
而北洋水师仅次于铁甲舰的经远舰,有210毫米主炮2门,150毫米主炮2门,一共才4门。
也就是说,吉野号的火炮是经远舰的三倍。同时吉野号是速射炮,而经远舰 不是,双方实际火力差了七八倍之多。
也就是说,吉野号可以同时对付二到三艘经远舰,双方实力相差巨大。
以联合舰队的强大,轻松打垮了北洋水师除了2艘铁甲舰以外,其他所有军舰。
对于2艘铁甲舰,联合舰队虽然不能将它们击沉,但已经几乎失去战斗力。
定远中弹多达159发,舰上17人死38人受伤,前甲板更曾发生大火,左炮台一门305mm主炮被击毁。镇远中弹更多达220发,舰上13人死28人受伤。
没有战斗力的军舰,即便不沉也没有太大意义了。
所以,甲午海战,日军是必胜的。
至于陆战还没有海战打得好。
在明知道日军大举进攻朝鲜的情况下,清军迟迟不在朝鲜部署军队,导致日军先发制人。
清军仓促赶到以后,只能固守平壤。然而,在日军围攻下,外面强悍的清军其实战斗力和作战意志都不高。
日军参战部队共16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约为13000人,似乎差不多。
但清军虽有先进武器但不太会使用,士兵没有受过正规的西式训练,军官不懂西式指挥,结果就是连续被日军击溃。
日军发动了1日猛攻以后,就占领了平壤北边的战略要地玄武门和牡丹台。
此时清军开始丢弃辎重,胡乱撤退,连最基本的殿后和接替撤退也不懂。
结果,清军连续遭遇日军伏击,阵亡约2,000、负伤约4,000。而其中正面作战的清军仅仅死伤2000人,大部分伤亡都是撤退时候被伏击。
而日军仅仅阵亡189人,负伤约516人,共伤亡705人。
此次清军明明还有7000多人,完全可以退到朝鲜北部山区继续防御。
然而,清军却一溃千里,主帅首先逃走,余部连续溃逃500多公里逃回国内。
如何从军事角度谈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
既然题目是问从军事角度谈甲午战争失败原因,那么我们就抛去大清内部的政治因素,官兵的意识,朝廷的意志,以及战争后期消极求和等等,单就北洋水师装备和战术的角度分析,北洋水师究竟败在了哪里?
一、
整场甲午中日战争,就没有打几场像样点的仗,基本都是被日本追着打,屡战屡败,毫无招架之力。
只有一场战役,是清军主动出击,且败得没有那么惨的一场,它就是黄海海战,也叫大东沟海战。这场战役北洋水师损失了五艘军舰,但日本联合舰队虽然也受到重创,但未损失一艘,且黄海制海权从此落入日本手中。
由于这场战役双方均有12艘军舰参加,且整体吨位上相差无几,具备可比性。那我们就以这场战役为标准,分析一下,甲午海战,北洋水师为什么会败?有没有胜利的可能性?
关于这场战役,历来争议较多,仍然抛去政治因素,比如光绪帝责罚丁汝昌,命他火速跟日本决战,李鸿章为了平息舆论压力,不得不让丁汝昌主动巡航黄海,因此导致的准备不足等。
单看这场战役,包括当时的舆论,以及后来的研究者,往往把这场战役失败的因素放到了丁汝昌身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舰队队形的选择,当时北洋舰队是采取的犄角雁行阵"人"字形,是两两互为犄角,不利于火力展开,且无法发挥军舰的机动性。
二是北洋舰队的混合编组,以镇远号和定远号为中心突进,限制了其余军舰的灵活发挥。
三是作为总指挥的丁汝昌,在敌方首轮攻击下便负伤倒地,导致指挥系统崩溃,各军舰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导致失败。
四是弹药不足,比如至今令人惋惜的致远舰,就是因为打光了炮弹,邓世昌才下令撞击日军旗舰“吉野”号,最终被击沉。
二、
首先,看北洋舰队选择的阵型问题,当时双方舰队突然碰面,并非是北洋水师的伏击战,而是遭遇战。
既然是遭遇战,那就要在很短的时间确定阵型,可以这么说,“人”字型阵型是符合北洋舰队特点的。
北洋舰队真正的威力在于每艘军舰的主炮,口径大,伤害高,“人”字型是最能发挥这种优势的。要知道在甲午海战之前,世界范围内也发生过几次大的海战,比如利萨海战和特拉法尔加海战。
这两次海战,基本都是采用大面积横过来冲敌舰进攻,靠主炮轰,获得胜利。北洋水师训练这么多年,又是请的英国高级顾问琅威理任副提督,有关阵型早就研究透了。
所以,这个阵型并没有问题,是可以发挥出北洋水师的优势的,毕竟军舰的性能除了两艘铁甲舰以外,其余的都比不上日本舰队。
再看以定远舰和镇远舰为中心,高速冲击敌舰,转过来再近战的战术,其实跟第一个分析差不多。北洋舰队的火力中心在主炮上,侧弦火力根本比不上日本舰队,利用重装甲的军舰前面掩护吸引火力,后面往前冲,距离越近,对北洋舰队越有利,这种战术是可行的。
有点类似于二战期间德国的坦克闪击战,坦克打头阵,往前冲,后面跟上步兵。如果没有铁甲坦克扛着火力,你步兵的枪法再准,达不到射程,也是白搭。
毕竟比射程,比航速,除了定远和镇远,其余舰艇根本不行,若再驶不近敌舰,他们就是活靶子。
三
三是舰队指挥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刚刚开战,总指挥就负伤倒地,且帅旗被打落,信号索具也损毁,导致舰队失去指挥和联络。
但在丁汝昌倒地之前,开战之时,他还是下达了一条命令的,其实也够了:
“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
这句话就把刚才我们讲到的两条战术讲清楚了,舰首必须向敌,这样才能发挥火力。随同旗舰行动,这样可以依靠旗舰的厚装甲吸引火力,降低损失。
又提到各小队协同行动,就是互为犄角的两两小队,等于是把指挥权放到了每一个小队身上,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样即使总指挥出了问题,也不影响各个小队发挥。
要知道定远和镇远主炮是305毫米炮,任何敌舰吃上这么一炮,都得要了他们老命。而整场战役,定远和镇远一共被命中了300多炮,但在强大的装甲保护下,几乎没受伤。
综合来讲,北洋水师的战术是可行的,跟着旗舰冲锋,冲到各自对着的敌舰前猛轰,至于胜败,就看敌方了。之所以后来打败了,是因为日本舰队看出了北洋舰队的意图,利用其舰船跑得快优势,反向迂回,把北洋舰队的阵型打乱。再加上丁汝昌的旗舰指挥被毁,无法及时变更阵型,导致了军舰的乱阵。
敌舰跑得快,再利用他们的火炮射速快,威力大优势,很快,北洋舰队中比较弱的军舰中弹下沉或者失去战斗力。
就像德军的坦克闪电战,冲过去也就赢了,如果冲过去没冲到敌军,反而被人家迂回到身后包围了步兵,也够他吃一壶的。
四、
最后是弹药问题,也是我们重点要讲的问题:
杨角风读书的时候,历史书上就有这么一段记载,讲得是邓世昌视死如归,在炮弹打完之后,驾驶致远舰冲向敌舰,吓得敌舰掉头就跑,边跑边放鱼雷,结果命中致远舰。随后,邓世昌落海,有士兵扔给他救生圈,他不要,他的狗叫太阳,也来救他,结果被他按到水里淹死了。
当时感动得哇哇地,但是感动之余,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邓世昌为什么要驾驶致远舰冲撞敌舰呢,真的是因为弹尽粮绝了吗?
其实并不是,北洋水师背负的恶名,整整背负了一个世纪!其实北洋官兵既没有在主炮上晒过衣服,也没有让炮筒落满灰尘,更没有克扣军饷,炮弹不足或用沙子替换火药……
2015年致远舰残骸被打捞出来,惊讶地发现其鱼雷管竟然装满了鱼雷,而且军舰上弹药仓都在。不仅如此,在沉船现场还陆续发现钢炮(主炮)、子弹、炮弹、10管加特林机炮等。
由此可见,致远舰并非是弹尽粮绝,邓世昌驾驶军舰试图撞击敌舰,是有其他原因的:
从致远舰沉船鱼雷仓挂满鱼雷来看,其实更可能是邓世昌要致远舰驶近敌舰,以发射鱼雷。因为当时其主炮被炸毁,现有武器已经无法伤到敌舰,只有鱼雷还有威力。而那时候的鱼雷根本不像现在,很多军舰不愿意用,非但不准而且威力还小。
除此之外,作为北洋水师跑得最快的舰,是可以用于撞击敌舰使用的。实际上,当初邓世昌要撞击的日本所谓的旗舰“吉野”号,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被日舰春日号装甲巡洋舰拦腰撞沉。
而且,致远舰据研究,也并非是日舰的鱼雷击中,而是被日本舰队的大口径火炮击中了弹药仓,或者锅炉房,导致了大爆炸,这才沉没。
五、
那么北洋水师官兵这么勇猛,又不是弹药不足,为什么还是战败了?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了关于日本方面在黄海海战后,绘制的一套日舰受损图。可以看出,日本军舰虽然在黄海海战中一艘军舰都没被击沉,但大都受伤严重,而且集中在烟囱、水线、舰尾等要害位置。
虽然打得很准,可惜威力太小,根本无法击沉敌舰,实际上这个问题,李鸿章早在几年前访问日本的时候就向朝廷提出来了:
“北洋水师购买军舰、更新旧炮已刻不容缓!”
同时他也提到了日本的速射炮:
“新式快放炮每六分钟时可放至六十出之多,其力可贯铁数寸,实为海上利器。”
对比正常黄海海战,日本射出的炮弹数量是北洋水师的10-20倍,并非是北洋水师炮弹不足,而是射速不行,差不多有10-20倍差距。
其次是炮弹的威力也不行,前面也讲过炮弹里面加沙子,其实这种炮弹是利用惯性和重量,贯穿敌舰用的。可惜对付渔船很厉害,但日本舰队大都装上铁甲了,根本贯穿不了。
还有人讲北洋水师的开花弹很少,不够用,几年前就没有在国外进口了。实际上当时大清国内可以自行生产开花弹,并非是数量不够,同样是威力不行。
北洋水师的开花弹火药是黑火药,就是我们现在放鞭炮用的那种火药,而日本的已经更新换代为“苦味酸”炸药。这种炸药的威力比硝氨炸药还要高10倍,而硝氨炸药威力又是黑火药的10倍。
这样一算,北洋水师打出来的开花弹,威力只有日本舰队打出来炮弹的百分之一。
这或许就是李鸿章避战保船的原因所在吧,只有配备上强大的火力,才有可能战胜日军,如果没有火力,再好的船,也没办法。
定远舰这么牛的铁甲舰,根本就不会被击沉,只不过火力太弱,实在是无力回天。就像我们玩王者荣耀,再怎么出肉装,打人家就是不掉血,怎么跟人家射手拼?
所以,黄海海战能打成这个样子,已经超出了北洋水师的实力,失败是必然的,只是可惜了这么多优秀的将领,呜呼哀哉。
海战不行,陆战就更不用提了,就没赢过一场战役,随着旅顺港沦陷,威海卫沦陷。北洋舰队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地步,困守刘公岛一个月之久,最终全军覆没。
即使北洋舰队战斗到弹尽粮绝,铁甲舰定远舰也没有被击沉,搁浅后,还作为海上炮台使用,最终为防止落入敌手,自沉了……
呜呼哀哉!
如何从军事角度谈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
导语
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极其严重!中国军民由此受到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屠杀,国家领土受到土匪般倭人的铁蹄践踏。赔偿日本的白花花银子如决堤的银流,滚滚奔向日本的国库,数额巨大,超过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的三倍。没有钱就向列强借高利贷,中国人民肩上的负担更加沉重!巜马关条约》的签定,诱发了列强向闭关自守的满清政府抢掠的贪心!半封建半殖民化的程度加深,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本文仅就军事角度,从四个方面探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敬请关注!
一,朝鲜之战 日本间谍的首秀
甲午战争是在皇权专制的体制下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慈禧太后为首,包括至今臭名远扬的“铁帽子”庆亲王奕劻(道光帝的庶出旁支儿子)、“六鬼子”恭亲王奕䜣(道光帝的嫡出第六子)、李鸿章淮系集团、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等权臣的主和派。
以光绪皇帝为首,包括被后起之秀淮系集团排挤的湘系集团、以及帝师翁同龢等没有实权文官的主战派。
李鸿章负责军事和外交大权。他认为敌强我弱而消极备战,寄希望于国际列强的调和。当袁世凯(时为朝鲜驻军首长)、汪凤藻(时任驻朝钦使)请李大人在朝“厚集兵力”时,李大人不允许。
清政府正式向日宣战后,立即向朝鲜增派由大同总兵卫汝贵、高州镇(广东)总兵左宝贵、提督马玉昆、副都统丰升阿等共领32营官兵计13500人,疾迅驰援朝鲜。
(甲午“三英”的回族将军左宝贵)
清军除了从陆地入朝,李鸿章同时雇用英国小商船“飞鲸”号、“爱仁”号、“高升”号载三营清军运往朝鲜,由北洋舰队的“济远”、“扬威”、“广乙”三舰护航;军用物资由运输舰“操江”号完成运输。这项计划被潜伏在北京的日本间谍获悉后,大喜过望,于是有针对性的埋伏军舰在海上,准备伏击完成任务后回国的北洋舰船。
返回途中,在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遭到日舰猛攻。日军凶舰“吉野”号首先开炮,“秋津”号、“浪速”号也猛烈开火,北洋三舰毫不畏惧,立即回击!其实双方都被击伤,但是“广乙”中彈失火,管带林国祥命令南驶冲滩后炸毁该舰。“济远”号管带方伯谦闪进仓内,挂白旗逃跑,“吉野”倒是懂得起“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紧追不舍,但遇到济远舰的亡命水手李仕茂、王国成用尾炮还击,狂傲的“吉野”号忘记了中国的另一个道理:“穷寇莫追”,结果遭挨了三炮,只有带伤逃避。我就想不通,为什么方伯谦不主动迎战,“吉野”号并非金刚不坏之身!所以呵,成败得失往往就在一瞬间的决定中,以后方伯谦被斩首,也是罪有应得。北详舰队的“操江”号被俘,“高升”号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奋力拼搏,直到全船沉没,900官兵壮烈殉国。应该说这次遇伏,日本间谍立下大功,然而“济远”舰的白旗逃跑,也是这次海战失败的原因之一。
从东北进入朝鲜的32个营八旗军,只是聚集在平壤,喝酒唱戏,尤其是逃将叶志超,对上峰谎报军情,隐暪实情,使清廷失去正常判断,以至八月份日军共调三万多兵力在仁川、釜山、元山登陆。
当七月一日中日双方互相宣战后,十六日,日军围攻尚在哼唱京戏的八旗军,两天后,平壤陷落,回民将军左宝贵为国献出宝贵的生命!叶志超又跑掉了!平壤的陷落,同样的原因是军官叶志超对日不抵抗,带头逃跑,朝廷监督不力而导致失败。
十八号早晨,偷袭担任护送任务的三艘北洋军舰后的日舰,共纠结了共12艘军舰进攻位于刘公岛的北洋水师10艘军舰。
二,辽东半岛的陷落
九月二十六日,日本侵华第一军在山县有朋的率领下,恶狠狠的扑向鸭绿江防线,十月初七攻陷金州(2002年,金州终于让全世界的足球迷知道了这个地方),继续进攻大连,其实大连的防守武器装备不错,但是,守将赵怀益在守土有责的时候,临阵脱逃,120门大炮和弹药,全部落入敌手。
二十一日,辽东半岛的最后一个堡垒旅顺,第一“镇守使”龚照在金州陷落前就跑到天津躲避,临时统领姜桂题心中暗衬:“要跑大家跑,天津卫我也有相好的。”守将徐邦道勉强支撑了几个回合,实力不济只有突围。
旅顺失陷后,日军“大索三日”,他们见人就杀;割耳、砍头、挖眼,四天大屠杀,旅顺惨遭屠城!仅余36人处理尸体。其目的就是在于摧毁政府和人民的斗志!三十多年后的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目的如出一辙!
辽东半岛的陷落,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犹豫不决,因而进退失据,没有破釡沉舟的决心,加上地方守土大员的逃跑行为所致。
三,刘公岛之海战
十二月份,天寒地冻。日军拒绝了清政府的求和请求,把炮口对准位于山东半岛北洋舰队的重要基地威海卫的刘公岛,同时组建二万人军团,以大山岩为司令,从陆地进攻山东半岛!
日军的步署很简单,就是水陆并进。陆路方面,十二月二十五日,日军攻陷荣成县后,由陆路向西进攻威海卫。山东巡抚李秉衡是个“瘟猪子”官员,队伍一触即溃,威海卫后防阵地全部丢了。
(两海、两半岛现代地图)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一月初五,日军向大清“海军公署”所在地刘公岛的南北邦几个炮台进攻,拥有25艘军舰和16艘鱼雷艇的日本海军从海上向刘公岛发起攻击。
当时的北洋舰队还有两艘铁甲舰,5艘巡洋舰,6艘炮艇,12艘鱼雷艇,其实力,尚可一战!
但是,李鸿章严禁海军出击,死守威海卫!日军在伊东佑亨的指挥下,威海卫和南北邦炮台被日军佔领。
北洋舰队立即陷入日本陆、海军的夾击。
十一号,“定远”遭到了鱼雷攻击,搁浅。十二号“威远”舰遭鱼雷击中沉没,“来远”舰也遭魚雷击中。十三号,日军的旗舰“松岛”号被北洋水师的炮火打残!在这场震惊世界的海战中,大清的鱼雷快艇实在太丢人,竟然全部擅自逃离战场,被日军俘虏或者击沉!十五号,“靖远”舰在力战后中炮重伤搁浅。
后记
两海交汇处的刘公岛海面狂风暴雨,仿佛在为大清帝国精锐海军最后的四艘战舰和六艘炮艇送别,它们被日军俘获。丁汝昌及福建马尾海军学校的第一批优秀管带几乎全部自尽殉国!二十三日,日本舰队开进威海卫港,部分官兵们坐了一个小时船,来到刘公岛,在大清帝国“海军公所”四个隶楷横匾下蹦蹦跳跳欢呼,至此,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如何从军事角度谈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
甲午战争早以成为了历史,但一些国人似乎还处在迷茫之中,不知道甲午海战是怎么败的?甚至觉的败的冤枉。
如果大清北洋舰队败的冤枉的话,那日俄海战俄国远东舰队败的就更冤枉了。
俄国远东舰队旗舰是三万吨的巨型战列舰,和俄国三万吨巨舰相比,日本最大的军舰也不过是条小舢板,这仗怎么打?
但日本海军上下一心,人人都在思考怎么打败俄远东舰队的问题,日本人发现,俄远东舰队出航时都是三万吨巨舰领航走在队列前面,而且出港回港均走同一航线,从不改变航道。
于是日军在俄舰队出航后,派出布雷船悄悄的在俄返航的航线上布没水雷,一举炸沉了俄三万吨巨舰,俄海军可令也被炸身亡。
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也是上下一心,人人都在思考怎么用劣势装备战胜强大的敌人,于是我们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试问,甲午战争前,大清上至慈禧老佛爷,北洋大臣李鸿章,下至水师提督丁汝昌,有谁认认真真的考虑过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
如何从军事角度谈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主因当然是政治上腐败落后,不过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说,它和日本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
在甲午战争前夕,清军号称有百万之众,不过其中的大头,也是名义上的正规军八旗、绿营大多糜烂不堪,毫无战斗力可言。也就是勉强能维持以下地方治安,对付一些盗贼之用,根本没法上战场。
此时清政府实际上可用的,主要是太平天国时期地方上编练的勇营衍生而成的防军,像淮军、湘军等。还有就是在原有绿营基础上,参照湘淮军制改编而成的练军。
防军和练军其数量有34.97万人,而日本的常备军只有7个师团,大约有6.4万人。单纯从数量上来说,清军要多于日本的常备军。加上部分清军,像李鸿章的淮军装备了最新式的西式步枪和大炮,会让人觉得清军还是挺强大的。
然而防军和练军也有不小的缺点,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强大。防军和练军装备了西式枪炮,并学习了一定的西方战术,战斗力比其他清军要强不少。不过防军和练军向西方学习的,主要是如何使用西式枪炮,并没有真正学习西方的近代军事知识,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只是一支装备了近代武器的古代军队。
而且防军和练军还是采用了募兵制,没有动员机制和后备力量,遇到战争是通过临时招募士兵的方式来扩充不敌。这样临时招募来的士兵因为缺乏训练,在战场上也毫无战斗力可言。
此外防军是各地督抚自行招募,而练军的改编也缺乏统一规划。所以防军和练军的装备都是各地督抚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购买,这么一来直接导致了防军和练军的装备混杂不堪。
像李鸿章和洋人打交道比较多,对西方武器的接受度较高,淮军的装备就比较先进。而有些地方的督抚对于西式武器还有不小的抵触,或者是因为财政原因无力购买新式枪炮,装备就比较老旧。有很多清军使用的还是老式的火绳枪和旧式的土炮,甚至是冷兵器(甲午战争中日军就缴获了大量的前膛枪、火绳枪、抬枪、大刀、长矛等老式武器),这种军队在战场上也根本没什么作用。
即使是淮军,也因为缺乏规划其装备的武器非常庞杂,步枪就有三四种之多,后勤补给困难。加上为了镇压国内农民起义之需,淮军火炮也是以轻便的小口径火炮为多,压制火力很弱,因此总体战斗力也只能算一般。
更糟糕的是,自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清军兵为将有的情况非常严重,加上清政府在甲午战争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挥机构,所以清军在战斗中缺乏统一的指挥,调动部队时互相扯皮。加上当时中国基建落后,部队调动困难,清军实际能投入战场的兵力非常有限。
相比之下,日军的优势非常明显。日军已经完全向西方学习,军队建立了参谋体系和动员体系,统一制定战略、统一指挥,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
在战争爆发以后,日军还迅速实现了动员,日军很快从6.4万人扩充到了24万人,极大的缩小了和清军在兵力上差距。加上清军机动力差,很多战斗实际上日军都具有兵力优势。
此外日军装备的步枪虽然是以国产的村田单发步枪为主,比淮军的连发步枪要差一些,但是总体上来说要优于清军。而且步枪口径统一,方便后勤补给。而且日军统一装备了75毫米山野炮,野战炮兵要远远强于清军。
因此即使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说,双方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战争爆发以后清军在战场上一再溃败也就毫不奇怪了。
如何从军事角度谈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
1895年4月17日,在丢失了关外大片土地、精锐淮军全线崩溃、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极端劣势下,古老的大清不得不正视昔日一度被蔑称为“蕞尔小国”的日本,并向这支强悍的侵略者部队低下头颅,签订屈辱条约。
甲午战争后,关于清王朝是如何遭遇了惨痛的失败,已经有无数相关的理论研究,有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军心民心等诸多角度。但所谓暴风起于青萍之末,叙事论述不妨从细微处展开。将视线拉到清军将士与日本军队交战的第一线,从战争局势、军事细节的角度来看,中日两国爆发的甲午之战,又有哪些关键的节点,注定了清王朝必然的败局呢?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中国近代史上又一屈辱一幕
1.制海权,胜负的关键所在19世纪后半叶,随着蒸汽动力舰船技术与舰载火炮技术的发展进步,西方逐渐诞生了新式的海军作战方略。老牌西方殖民帝国借助手中强大的舰队,实现了将防线建立在敌人家门口的称霸局面。这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给东方两个闭塞已久的国家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让清王朝痛定思痛,开始以西方标准建立海军舰队;而与此同时,1853年美军舰队入侵日本的“黑船事件”,也令日本上下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中日两国在海军建设领域,几乎是同时迈开了步伐。
但在吸收西方海军建设思想的过程中,清王朝与日本渐渐产生了偏差。清政府在建设海军时的指导思路,依旧是以防守入海口门户为原则,在沿海修筑炮台,主张近海防御,与陆军配合作战。李鸿章本人在奏章中也如是说道:“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
但日本却吸收西方的海权理论,坚持舰队应当将防线建立在敌国国境大门前,主张舰队应主动进行远洋作战、海上决战,他们认为,一旦取得对战争地区的制海权,战争就已经失去了悬念。
事实即是如此。在制定对朝鲜与清朝作战方略时,日军参谋本部便已计划好了三种局面:
- 力求在黄海海面击溃清国海军,一旦掌握制海权,陆军便可长驱直入北京,结束战争;
- 倘若未能决出胜负,舰队退守朝鲜海域,拱卫日本本土至朝鲜的运兵线路;
- 假使海战失利,失去制海权,则战争绝无获胜可能,在朝日军全部撤离朝鲜,海军回师保卫本国海岸线。
黑船事件,刺激日本发起改革的重要推力
因此,整场战争的关键节点,就在于谁能在海面决战中取胜,谁能掌握制海权。一旦制海权的归属确认,后续的战争结果便已然注定。
那么我们再复盘甲午战争中爆发的大小战役,其中大规模海战一共爆发了三场:
- 第一场即是丰岛海战,是清军运兵船与日军主力舰队在朝鲜海面上的猝然相遇。此役是由日军发起突袭战,北洋水师方面仅有数艘小吨位护卫舰及运兵船,因而仓皇败退;
- 第三场是威海卫之战,此战中北洋水师困守海港,几乎没有一丝出港迎战的意图,直至日本陆军部队从陆地上合围港口,北洋水师不战而降。
因此,决定整场战争走向的关键部分,便是中日之间的第二场海战,黄海之战。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水师遭受重创,不得不放弃制海权,退守威海卫。日军进而得以从容地将陆军部队运载至花园口地区,径直攻击大清本土,甚至直取北京。战争的局势,在此刻便已注定。
那么,在这场至关重要的黄海海战中,从军事角度分析,北洋水师又是如何战败的?
丰岛海战,此战以日军发起突袭开始,清军的“高升”号运兵船被击沉,七百余名清军将士殉国。此战之后,大清与日本正式开战,因此为甲午战争的开端。
2.攻击阵型,决定生死的排列自清王朝开始着手建设新式海军后,便遣人引进翻译了西方的海战理论著作,主要作品便是《各国水师操战法》与《海军调度要言》两部。根据两书中的理论,北洋水师提炼出的海战战术方略如下:
- 以逸待劳,可先以示弱吸引敌军深入,而后以我方严整排列队形静待敌船来攻;
- 以冲角冲断敌阵,将敌船分隔包围,逐一歼灭;
- 将舰队分为数个战术群梯次,对敌正面展开多层次攻击。
如此排列的战术特点即是,强调正面进攻,尤其注重冲角,即舰首的火力输出。这点是很好理解的,因为舰首一般安置着舰船的主炮,射程远,威力巨大,能对敌产生巨大杀伤;同时,倘使敌舰以侧舷面对我方,我方可以用尖锐的冲角对敌舰进行撞击,同样能对敌舰产生巨大杀伤。
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横向列阵
但此战术思想又有巨大的隐患。因为强调以舰首对敌,就注定舰队编队只能以横向编队进行,对舰队而言既不利于灵活机动,又不利于发挥全部火力。侧舷的副炮在舰首迎敌的情况下完全无法发挥作用,导致火力输出大为减弱。
实际上,在两军交战之初,这一缺陷立刻便显现出来:日军阵列在经过北洋水师火力射程时,北洋水师只能以舰首主炮进攻,发射频率与效率极为迟缓;而海战前期两军相隔距离维持在3000至5000米的范围,在这个距离上,主炮的命中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纵使炮弹威力如何巨大,也无法对日军舰队产生有效杀伤。
其次,在接战之初,阵型缺陷暴露之后,北洋水师高层的反应速度却太过迟缓。两军交火之后,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号遭遇了最为猛烈的攻击。水师提督丁汝昌因负伤而无法指挥舰队,全军只得按照战前既定的阵型迎战,导致接敌之初舰队的火力迟迟无法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这时横形列阵的巨大劣势便体现出来:日军将舰队分为两大游击队,对行动迟缓的北洋水师发起钳形夹击。第一游击队甚至可以从容不迫地对北洋水师右翼的超勇、扬威两艘小吨位战舰进行突袭,北洋水师却无力分出有效力量进行支援。在排列阵型出现巨大劣势的情况下,北洋水师几乎在一开始就失去了取胜的机会。
3.火力吨位,整体的实力差距如果说交战阵型仅仅是北洋水师的战术失误,通过后续的调整尚能弥补。但水师上下与敌方舰队整体的硬件差距,则绝非是在战场上可以立即弥补的。
单看两军参战舰艇数量:北洋水师计有战舰十四艘,日军则为十二艘,在数量上似乎略占优势;同时北洋舰队中还有定远、镇远两艘7000吨级的超级巨舰,在当时是为亚洲最大战舰,如此看来,看似北洋水师对似乎日军有极大优势。
但倘若对比两军综合军备情况:北洋水师的全部舰艇制造时间皆是在1887年之前,到1894年战争爆发时已过了八年。在海军技术及火力配备更新换代频繁的时代,八年时间已经足以让海军作战装备更新一个次代。
吉野号巡洋舰
实战中,中日两方海军的作战数据显示正是如此。日军十二艘战舰中有八艘制造于1889年之后,其中主力战舰吉野号更是1893年出厂的最新型号巡洋舰。
此外,黄海海战中,日军舰队的平均航速达到每小时十九海里,航速最高的军舰甚至达到了每小时二十三海里。而反观北洋水师,尽管按照出厂标准航速计算,舰队的平均航速为每小时十六海里,但由于舰队航行日久,至黄海海战时,北洋各舰的航速均有所下降。其中原本应为快速驱逐舰的致远、靖远两舰,额定航速为时速十八海里,实际作战中却仅有十五海里的时速;超勇、杨威老化更甚,额定航速为时速十六海里,实际航速竟不足七海里。航行速度上的差距同时又会扩大北洋水师在战术上的失误,因而当日军舰队左右发起钳形攻势时,清军既不能迅速调整阵型,又无法根据战场变化灵活做出应对,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被日军两翼包围,旋即在海战中失利,便是不难预料的结局了。
致远、靖远二舰,其中致远号撞击吉野号未果而被击沉的一幕成为黄海海战中的悲壮瞬间
结语:覆灭与惨败,无可避免的结局抛开朝堂纷争、经济实力、国际环境等等背后因素,单从军事细节分析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我们会发现,大清国自开战之初起,便从战略眼光上输掉了战争。清廷上下,乃至李鸿章本人对制海权的忽视,对舰队主动出击、将防线扩张到外围的战略远见的缺失,海军战术指挥的僵硬,注定了清朝海陆两军只能被动防守。纵使有号称亚洲第一巨舰定远、镇远号,纵使配备有如刘步蟾、邓世昌等一众留洋归来的专业海军管代,也难以避免此战失利的终局。
黄海海战之后,纵使清军在陆地上,在威海卫,仍在坚守阵地,甚至试图发起反击,但掌握了制海权的日军可以在任意地点发起登陆战,切断清军退路,甚至直接威胁北京。纵使清军顽强作战,对整场战争的败局而言,也是于事无补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